(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月25日 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第27集 修集福德資糧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集由正緯老師解說了十信位的修證,菩薩修集滿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後,進入十住位來修證;十住位,按照次第從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薩所應修學的內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密多。要修學這六度波羅密多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要饒益諸有情,第二個是要對治諸煩惱。從饒益有情、對治煩惱中,來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真實善知識,接受真實善知識的教導。
對於因果的內容,除了於信位信受三寶、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夠瞭解因果內容的差異,例如布施所種的福田及果報的差別,會因為是貧窮田、或者是報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間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間法的田而有所差異!所以菩薩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內容,從饒益有情來說,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財布施來護持了義正法的團體以及善知識,用來弘揚了義正法。在末法時代正法弘傳非常困難,因為有許多的人把純粹是解脫道的阿羅漢法,當作究竟佛法在解說、在弘傳!有許多人把生滅的意識心當作常住法在弘傳,有許多人以意識心在定境中的境界當作是常住法在弘傳,所以了義正法的弘傳經常遇到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識需要藉由廣作法義的申論,以及對經典作解釋寫作成書;通過書籍的流通,讓有心想要修學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麼是真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學佛法中菩薩所應該修學的內容是什麼?所應該實證的內容是什麼?都能夠因為接觸到善知識寫的書籍而能夠經由閱讀思惟,乃至能夠揀擇的機會來熏習正法,進入佛法真實修證之門!所以在布施中以法佈施最重要。初住菩薩經由財布施(資助印行善知識的書籍)來含攝法布施,這個內容意義非常深遠!
因為只有法佈施可以讓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見,能夠讓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麼樣能夠斷除生死之苦而脫離三界!可是財布施的未來世果報只能在欲界中領受,在欲界中只能夠脫離貧窮!而只有法布施能讓有情能夠斷除無明(能夠斷除一念無明,以及無始無明)來修學解脫道,來修學佛菩提道!可是財布施卻只能讓人斷除財物貪愛,而且僅止於欲界。同時法布施可以讓人能夠長養法身慧命,可是財布施卻只能局限於欲界來長養資財,長養色身的健康乃至壽量。所以法布施是布施中最殊勝的,能夠超越因為僅只是財布施局限在欲界的果報!所以經由財布施來含攝的法布施,是菩薩在住位所應該修學的。
財布施同時因為有了法布施,可以讓想要真正修學佛法的人,能夠遠離錯誤知見的損害,以及惱害所生的恐怖。所以經由法布施又含攝了無畏施,所以這樣的一個財布施所含攝的法布施、含攝的無畏施這個資糧福德,才有辦法讓菩薩修集滿足七住位見道的福德資糧!因為這樣子能夠饒益有情的法身慧命,也能饒益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經由布施才能夠對治貪、以及慳,所謂的貪就是指對名聞利養,對所謂財色名食睡,對五陰的我以及我所的貪!慳指的是對自己的身財,捨不得拿出來利益有情。在行持布施中,如果不能對治貪以及慳,那麼就不能修持清淨的戒行!因為會為了要貪愛與自己身財相應的名聞利養,而有時候會未悟言悟、未證言證,想要急於成為他人的善知識,想要急於成為法主,同時就引導他人也犯下了未悟言悟、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還以為自己是在修集福德,結果卻是犯下嚴重的過失;這個是菩薩在行持布施中,所必要注意的內容。因為如果不能對治貪慳,不能真實饒益有情的法身慧命,以及饒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麼就不能趣向真實波羅蜜多!因為波羅密多的意思就是解脫到彼岸。假如說布施是雜染了自己,與自己身財相應的貪以及慳,那麼就是繫縛於三界,就不能解脫,就不能有真實的波羅密多了。
菩薩在經過能夠修學布施,來學習怎麼樣不對自己的身財慳吝的同時,為了要讓自己能夠更進一步來修學趣向善法,所以又來修學所謂的戒行!那麼在戒行方面,菩薩所要學的就是菩薩戒;菩薩戒是千佛大戒,是所有菩薩在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時,必要依止菩薩戒來修學清淨戒行。受持菩薩戒,首要的是要有戒體,要由真實有戒體的善知識來傳授,經過師師相授就有了戒體!因為菩薩戒師能夠受持清淨的戒行,所以能夠教導菩薩戒子,來學習清淨戒行!而在學習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損害、不惱亂來饒益有情,例如不貪眾生肉,不于眾生生起殺念;不貪他人資財,不於他人資財生起偷盜之念!
這個除了對於資財生起偷盜之念,還有一個層次,就是說有的人知道開悟是一個殊勝的法,所以一心想要開悟,來學習開悟的法以後,不能遵循弘傳正法所應該遵循的規則,就任意的去把開悟的內容向一切人去說,不能觀察根器、不能觀察因緣,導致開悟的法、開悟的內容洩露到外道手中!也因為洩露到外道手中,所以他們就不知道怎麼來守護正法,守護眾生的法身慧命,任意的把內容傳播出去,導致正法的內容讓沒有善根的人不能信受!因為不能信受所以來否定正法,這部分(的行為)不是在饒益有情,而是在損害以及惱亂有情。同時因為這樣的方式是虧損了法事,虧損了法事就是虧損如來,也就是虧損如來的法財,這是很嚴重的過失!所以在修學菩薩戒中,才能夠修學到這一種戒相,這也是菩薩戒最重要的地方。
再來就是說,透過不對眾生生起一念,不對眾生的眷屬生起一念,而不于眾生想要行其所謂邪淫之念;不會說要藉治病,或者說要藉消災解厄,或者假說要修證什麼樣的證量的法,來跟合法眷屬以外的有情行其邪淫。另外不會貪名聞利養,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證言證,造大妄語業。接著求受菩薩戒,最重要的就是不譭謗菩薩藏,不譭謗菩薩藏就是說不謗說「沒有如來藏」,也不譭謗說「如來藏是假名」而說不是真實有,同時也不教導眾生譭謗菩薩藏!因為譭謗菩薩藏是損害惱亂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損害惱亂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也是損害惱亂 佛的正法。同時菩薩按照 佛(在菩薩戒中)的教導:不違背大乘常住經律。所謂大乘常住經律就是以如來藏為中心,所講的所有經律!同時也不修學外道典籍,不修學二乘經律而趣向聲聞的修證,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經律來引導接引人!同時勤於親近善知識來修學大乘經典,也接引有情來親近善知識,修學大乘經典!這樣來學習戒行來饒益有情,同時也對治自己的貪、嗔、癡、慢等煩惱。
菩薩為了要清淨戒行為了要讓自己戒行能夠修學清淨一定要修學忍辱,修學忍辱的內容有三種:第一個是耐怨害忍。也就是說,對於他人的損害惱亂,都能夠堪忍,而不生起嗔心,反而生起慈憫心要去饒益他。例如不信受如來藏正法的人,他們對 平實導師不理智的謾?以及譭謗,平實導師都能夠不起嗔心,反而想要饒益他,廣作種種法義的申論寫作成書,讓不理智生起謾?譭謗的人,能夠藉由書籍的閱讀,生起揀擇的機會,遠離不理智的謾?,以及譭謗的過失,同時能夠接觸正法。對於忘恩負義者不捨棄,而能夠包容繼續教導,這樣的不捨有情,才能夠不違背戒律,而勤修于饒益有情的事業。
第二個是安受苦忍。安受苦忍就是指菩薩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對人間生死之苦都能夠安忍,是病痛之苦或者是氣候冷熱變遷之苦,都能夠安忍而不生起下劣心,趣向聲聞緣覺得修證。第三種說的就是諦察法忍。菩薩能夠觀察甚深極甚深如來藏正法,就是第一義諦無上妙法,能夠安忍于如來藏本來的無生,能夠安忍于如來藏所生的五陰十八界也是本來無生,同時能夠安忍於自己所修學的次第,安忍於自己所需要對治的煩惱,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來修學,不得少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這些都是菩薩修學 忍辱應該修學的主要三項內容。
接下來就是精進。要發起精進心來修集應該修集的善品,包括廣行布施來饒益有情,以及持戒來饒益有情,同時對治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還有發起大誓願,依照 佛的教導,為了安樂利樂一切有情,對於菩薩應該修學的一切善品,應該修集的一切功德,都能夠誓願修學!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這樣精進修學一切應該修集的法。
那麼在從布施到持戒、到忍辱,這樣來精進修學以後呢,心性調柔了,就能夠讓心靜下來,來進行禪定的修學,所謂的禪定又叫作靜慮。靜慮的意思就是靜中思慮,靜中思慮的內容包含:如何饒益有情,如何在饒益有情中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如何觀照五蘊的虛妄,如何從五蘊虛妄中觀察不是我見的地方在哪裡,(五陰)不是真實我的地方在哪裡,如何思慮斷除我見,應該要有什麼方法來思慮;要怎樣參禪,要怎樣來看話頭,甚至於從欲界散亂心中,如何進入欲界定,如何進入初禪以上等等的禪定境界。可是散亂的意識心沒有能力可以擔任這些功德,沒有能力可以成就靜慮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學制心一處的功夫!制心一處的功夫,我們所修學的是 平實導師運用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佛門裏面的憶佛念佛,也就是無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從拜佛中來修煉定力!憶佛拜佛中修煉的方法,是直接對治意根以及意識的散亂以及攀緣!修煉的過程裏面,讓自己能夠攝心,安住于清淨的憶佛的念,來對治意根以及意識的散亂!因為經過每天定時的拜佛,而不是以打坐的方 式,以拜佛的方式來練習意識心,能夠從攝心到專注,到能夠安住于清淨的憶佛的念,每日、每日這樣的練習,練習定力成就以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中,仍然一心不亂定力現前!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說有了動中定力以後,能夠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歷緣對境中來靜中思慮:如何饒益有情,如何於饒益有情中對治自己的貪嗔慢等煩惱!同時靜中思慮如何是五蘊的內容,如何是我見的內容,如何斷我見。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來進行思慮,因為具足了靜中思慮的能 力!而我們是從初住位開始修學這種動中定力,從初住位開始修學動中定力,搭配了所謂從布施、持戒、忍辱……等,來對治貪嗔癡等煩惱、來調柔心性!所以一邊調柔心性,一邊做饒益有情的事業,一邊來修學定力,到了五住位以後,就有靜中思慮的能力。靜中思慮的能力,一方面能夠因為定力的增長,而生起看話頭的功夫。
看話頭的功夫一定要有動中的定力為基礎,這是屬於禪門中行門的一種。因為能夠有動中定力以後,能夠在生活中看話頭,能夠在生活中看話頭、起疑情,甚至來參禪!所以我們因為修煉了動中定力以後,可以從行住坐臥中有制心一處的能力,能夠一心不亂!所以一方面修行動中定力,一方面來做饒益有情的事業,一方面來調柔心性。同時菩薩在靜慮─在禪定中─也要建立正知正見,也就是說要瞭解禪定中,從欲界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以及四空定,這種三界九地的境界,就是意識心繫縛在三界的情況。也就是意識心從欲界定到初禪,最高繫縛的境界就是四空定!這三界九地,都是意識心繫縛在三界的狀況。換句話說,從欲界定緣於五塵的境界,到發起初禪──離欲發起初禪,一直到二禪,能夠從對五塵的有覺有觀,進入對五塵的無覺無觀!
對五塵的無覺無觀,可是仍然有定境中法塵的覺知,那麼定境中法塵的覺知從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有很多深細內容的差別,這就是三界九地中意識心的差別境界。菩薩一定要了知意識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狀況,所以能夠因知見的正確建立,與參禪的時候能夠不落於以定為禪的過失中!因為定境本身都是意識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識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麼知道參禪就不能、不該落在意識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見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識所能夠到達境界的智慧,從欲界到四禪到四空定的內容是什麼?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樣修學過程,這些福德一定要以了義正法來相聯繫!
因為我們前面說因果的內容,譬如說在修集布施修集福德,修集福德一定有福德所相應的果報,修集福德等於在長養善根!所謂的善根(大乘法中的善根),「善」指的就是要趣向第一義,「根」的意思就是說要有那個功能!也就是你要有趣向第一義的功能,就是長養善根!也就是說你要怎麼樣讓自己有趣向第一義的功能,這就是在長養善根。可是要趣向第一義的話,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與第一義(的護持)有相關聯!所以從布施開始,就要以財布施含攝法布施(把財物用在護持第一義正法上面);含攝法布施以後,因為法布施本身是在弘揚了義正法,能夠于了義正法中利益有情的法身慧命,同時也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麼這樣的福德就與了義正法相關聯!這個福德與了義正法相關聯,自然能夠成就菩薩在七住位見道的福德。因為所要親證的內容,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第一義諦法的根本,所以要有對了義正法培植福德的因,才能夠在了義正法修學中,有(種下將來)見道的因。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說在住位的菩薩以親近真實善知識為首要,也只有真實善知識能夠引導你、教導你怎麼樣來培植與第一義相關的福德;也只有善知識來教導你怎麼樣來修學菩薩戒;也只有善知識能教導你怎麼樣正確的修學忍辱,以及修學靜慮等等法。這些內容都是初住位到六住位所必要修集的。因為能夠修集這些(護持了義正法的)福德資糧,才能夠進入智慧度的修學。那麼在下一集中我將再為大家解說菩薩修集智慧度的內容是哪一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