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50由正偉老師主講 「雙身法非佛法-上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50 集:雙身法非佛法(上)
──修雙身法的藏傳佛教不是佛教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在前面一集,正光老師為各位介紹了佛法中的六識論與八識論,並且為各位證明了世尊住世時,從一開始初轉法輪的《阿含經》,到最後入涅槃前的《大般涅槃經》,佛所教授我們的都是八識論,也就是我們人有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與真如阿賴耶識。從最早的時期,佛說“意、法為緣生意識”,“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涅槃真實,有本際,非斷滅”,一直到了三轉法輪,為我們詳細的解說真如如來藏的總相智、別相智、以及成佛的一切種智。
  
  三乘佛法裏面的一切法道,全部都是由真如(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所出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其實都是如來藏的妙功德性(詳見《楞嚴經講記》,台北.正智出版社)。反過來說,如果因為自己無法證得第七末那識與第八阿賴耶識,就污蔑說:「佛只說過人只有六個識,第七識和第八識是佛方便說。」甚至說為是後人偽造的,這樣子就會使得佛法成為外道的斷滅論,產生了無量無窮的過失,也就會像太虛大師所說的「使得佛法變得支離破碎了」;而且自己也因此犯下了謗 佛、謗法的最重罪,自己都還不知道!所以 佛所說的完整的佛法,以及我們實際上可以去證得的,就是人有八個識,每個識都有自己的功能差別;前面的七個識是妄心,因為祂們是由第八個識阿賴耶識所出生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這就是我們的真如、 如來藏。

  今天我們所要講的題目則是:雙身法非佛法。也就是(藏傳佛教)男女雙修行淫的這個法,它不是佛法,而是外道法。在開始內容之前,我們先來唸兩段所謂佛門(藏傳佛教)中大師的著作,給各位聽聽看。雖然很難唸,但還是要讓各位知道事實的真相。第一段:【一個男人變得有多熱情,一個懂得技巧的女人就會以同樣的熱情摸他、抱他、向他展示乳房,並使得他陶醉得連文字都難以言傳;她呻吟不斷的吻,而男人對準她的胸部及下半身擁抱她,以完全陶醉的方式裸裎相對,拋棄了所有的羞怯,以燃燒的熱情、性感的臉;她看著他怒舉的陽具,用手撫摸它,讓他醉倒吧。】
  
  可能各位很難相信這是一個佛門(藏傳佛教)中號稱大師級的人物,所寫出來的著作與提倡的實修法門。書上介紹這一位法師說,他曾經幾次在大辯經的法會上辯才無礙,連著名的辯經師與首教授,都曾經被他辯駁得啞口無言。也許各位會認為:「那只是一個特例吧?」那我們就來看看下一則,這是一位教派的領袖,名聞世界:印度佛智所撰《文殊聖語》。這本書裏面提到:【我們的身體結構與四大,即使是在凡夫的層次,在睡覺、打哈欠、昏厥與性高潮的時候,也會自然的體驗到明光的微細層次,這顯示我們自身具有可以進一步探索的潛能。在這四種狀況中,進一步發展最佳的機會是性交。】
  
  他還說道:【依據《密續》的解釋,樂的經驗得自三種狀況:一是射精,二是精液在脈中移動,三是永恆不變的樂,《密續》修行利用後兩種樂來證悟空性。】聽到這邊,我想請大家想一想,覺得以上的說法是正確佛法的修行,請舉手;覺得這不是佛法的法門的,請舉手。這種借由男女的性行為,想用異性的身體,藉由性行為中種種的覺受來幫助自己修道的方法,其實在很早之前,在佛世之前就已經存在於印度教的教派當中,想要用這個方法達到與大梵合而為一的境界。對佛教來說,這種法(是佛陀所破斥的)叫作外道法,它不是佛弟子所應該修學的;修這個(藏傳佛教)雙身法也不能夠使我們斷結證果,它不能使我們證得在解脫道當中四向四果的任何一個果證(反而會落入五陰中而永遠無法斷我見),而這個(藏傳佛教)男女的雙身法也不能使我們證得菩薩五十二階位當中的任何一個階位。

  兩千五百多年前,世尊在世的時候,為我們解說了三乘佛法,也就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在初轉法輪的時期,佛陀先為弟子解說聲聞道和緣覺道,弟子依止 佛所說的教法,而能夠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能夠除去我見、我執,斷盡見惑與思惑而成就四果阿羅漢,有能力不在三界之中出生,而進入涅槃。到了二轉法輪與三轉法輪時期,由於弟子對於自己能夠證涅槃、能夠解脫生死,已經不再有所疑惑,也生起了對佛、對法、對僧團的大信心,所以 世尊開始教授佛菩提道,告訴弟子們唯一佛乘的道理,使得大部分的弟子都能夠迴小向大,不但以涅槃為目標,而且更要以成就圓滿佛道來發願。所以,佛在世的弟子們,有的可以證得解脫果,有的能夠證到大乘見道,有的可以入初地,有的可以成就八地等等,也就是佛弟子依止著 世尊所傳授的三乘佛法─二主要道─來修行、斷結、證果。三乘是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二主要道就是二乘的解脫道與大乘的佛菩提道。

  佛入滅以後,漸漸的,弟子們或者入涅槃,或者追隨 佛往他方世界;,住持在這個世界的聖弟子很少,僧團中賢聖僧逐漸的凋零,斷結證果的正法也逐漸消失,於是(聲聞解脫道)就進入了所謂的部派佛教。部派的山頭林立,百家爭鳴,佛法漸漸變成了一種無法實證的玄學;要證得聲聞菩提初果乃至於四果變得越來越不可能。而修學佛菩提道的弟子們,大部分是屬於在家眾;願意住持在這個世間的勝義菩薩也越來越少,他們從 佛滅後,一開始就不能苟同那些只選擇宣說二乘法的聲聞僧團,所以在(五百結集的)七葉窟前,他們喊出了“吾等亦欲結集”。但是由於在家菩薩分布在各行各業,各有世間的身分、工作與業務,他們並沒有像聲聞僧團一樣有固定的組織和供養,這些菩薩後來變成了小團體的弘法,有一些大菩薩則遠走到印度各地,特別是在印度的南方。這一些散播在各地主持大乘菩薩法的小團體,雖然與(聲聞法的)十八部派共存於當時,但是菩薩們僅能自保,度化少少的有緣人,這也就是後來被龍樹菩薩稱為各地的“瑜伽師”。
  
  (聲聞)部派時期,由於賢聖僧人數漸漸的減少,解脫證果的法也逐漸消失,再加上此時印度教婆羅門教的教派勢力越來越大,這些印度教的教派其實一直都是與佛教共存,在民間一直是最大的宗教。(聲聞佛教)部派的僧眾就開始引入印度教中各種的教法,例如像眾天的事奉、咒語等等。又例如像“俱緣思想”(prasangika),這個本來是印度教奧義書裏面的一種思想,一種方法論,一種辯論的方法,專門在對方的理論上去找出缺點而不必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子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沒想到這種方法論被引進(聲聞)部派佛教以後,卻成為一種神兵利器,可以縱橫在這一些沒有實證、沒有正確知見的人群(聲聞凡夫僧)當中,後來竟成為傷害佛門中最深重的應成(派)中觀思想,連在兜率天宮的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裏面,為了這件事情都有很長的篇幅來導正佛弟子這個思想錯誤之處。至於後來(聲聞凡夫僧)佛護論師全面採用這種思想,當作是佛法中的第一義諦,這已經是很後面的事情了。
  
  漸漸的,印度教派中坦特羅思想與教法(男女性交的雙身法),也叫作譚崔思想(tantra),也開始被引入(聲聞)佛教(而且後來漸漸滲入大乘佛教凡夫僧中)。坦特羅思想的核心,簡單來說,是說眾生的本性如同時間之獸,它沒有起點也沒 有終點,透過很多的行為,例如(藏傳佛教)男女交合的性高潮可以體悟到這個本性。我們來看一些印度坦特羅思想的圖片,各位就會比較清楚。坦特羅思想很快的就被一部分無法證悟第八識和第七識的佛弟子所採用,認為說我們的意識心就像這個時間之獸一樣是不會斷滅的,是常住不壞的;並且也漸漸的將這一個坦特羅(tantra)的修行方法,也就是男女雙修的法門引入了佛教。
  
  為了要能夠融入佛教,所以開始有了一股新的思想,將坦特羅的思想、坦特羅的實修方法再加上世間諸般學問,像地理、風水、冶金之術、繪畫、藝術等等等,轉寫為佛教中的《密續》。書中的主角呢,也由原來的梵天、毗濕奴跟他的妃子們之間的嬉戲,轉變成為「佛陀世尊」與「佛母」們之間的男女交合。例如《密集本續》,最早可能在西元初,也就是龍樹菩薩之前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這本書在中國宋朝的時候,部分被翻譯成為中文,叫作《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被(不知究裡的編輯群)收入大藏經裏面。後來的中觀師們因為不明白解脫道的道理,也無法實證第七識與第八識的存在,所以就越來越信受這種坦特羅式的佛教; 又因為坦特羅的這種修行方法根本完全違背了 佛所制定的戒律,不論是五戒十善、解脫道的出家戒,或者是大乘道中的菩薩戒,坦特羅的修學方法都是違犯了其中的重戒,譬如說邪淫戒、妄語戒,甚至是殺生戒、偷盜戒、酤酒戒;所以行坦特羅修行的佛弟子,必須在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三乘佛法之外再立一乘,而且要表明這個新立之乘超越了原有的三乘佛法,高過了三乘佛法,也高過了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所以必須冠上“秘密”這個字,稱為秘密的佛法,也就是說,在 世尊所傳授的二乘法(Sutrayana)以及般若波羅蜜多大乘法(Pramita)之外, 另外成立了一個新的派別:金剛乘(Vajrayana),或者叫Mantrayana
  
  這些有別于傳統三乘佛法的新「佛法」,依著它們的內容與時代,又被分成四個部分:作部、行部、瑜伽部以及無上瑜伽部,而坦特羅佛教著重在第四個部分。第八世紀的(六識論)中觀師寂護,就曾經邀請了坦特羅佛教盛行的地方─烏金那國的蓮花生─一起入西藏弘法,這就是代表了(六識論的)中觀學派與坦特羅佛教的融合;而寂護的弟子獅子賢,以及再傳的弟子們,在這些中觀師的著作當中,更是將佛教(凡夫僧)的(六識論)中觀與坦特羅的行法作了進一步的結合。
  
  一直到了十一世紀,這種(六識論的)中觀派和坦特羅思想的結合,在學術上被視為印度佛教中最後一次大型的運動;最後一位箇中的高手叫作護無畏,在西藏,他甚至被當作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而受到崇拜。最後一個教法的系列,就是時輪金剛教法(Kalacakrayana);它宣稱這個教法是 佛陀在馱那羯桀伽(Dhanyakataka)這個地方所傳授宣說的,完全將本來是在印度教裏面坦特羅性力教派的法門搖身一變,到這個時候就變成了 釋迦牟尼佛所傳授的秘密法門;而這樣子結合後的思想,主導了後來的西藏佛教。(六識論的凡夫)中觀師們同樣也成為坦特羅佛教中的大師,例如像毗魯巴Virupa,他本來是佛教那爛陀大學裏面的一分子,但又是《愛欲夜摩利經》的註釋家,也是坦特羅「佛法」(譚崔)的實踐者;他秘密的修行喜金剛法,與「無我母」修雙身法性交。甚至連龍樹菩薩也被說為是坦特羅佛法的大祖師,因為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論著叫作《密集五次第論》,就被說(謊指稱)為是龍樹菩薩的著作。

  這種新出現的坦特羅佛法(藏傳佛教),它的特色一定承襲著印度教的重點,也就是非常重視祭祀禮儀,想用有形的、通俗的、複雜的儀式來取代過去「抽象」的般若思想;雖然在佛教裏面本來就有一些這種儀式,但那是世俗法,是為了誘導大眾進入佛法的一個方便手段,它的本身不是道;可是到了坦特羅佛法(譚崔)時期,神秘複雜的儀式本身就被說成是:只要我們透過實踐這樣的儀式,身口意三密合一,不用修六度,不用修智慧,不用累積福德,不用漫長的菩薩道修行過程,就可以使人剎那之間轉變像本尊佛菩薩一樣,所以叫作即身成佛。舉個例子,在《如意輪總持續》中,講說這個法的男性要在睡覺之前想像自己的身體就是嘿魯嘎,也就是佛陀的身體;然後就這樣子沉沒在空性當中,也就是入睡了;當他醒來之後要把周圍的環境看成是佛的清淨壇城,然後朗誦皈依文以及發願文之後,要想像自己就處於、就好像佛陀正在和他的配偶瑜伽女正在男女交合的極樂狀況,說這樣子的(譚崔)性交就是最高的幸福大樂。
  
  再舉個例子,在《喜金剛本續》裏面,中文譯本叫作《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經》,這一本密續一開始就講到了佛陀喜金剛和佛母正在性交,在性交中得到了空性的禪定,用中觀派的哲學─六識論的哲學─當作是禪定理論的基礎。修這個法的人呢,他得要觀想他的面貌是喜金剛,是十六歲的青年,他的周圍有八位天女,他自己正在和東畢天女交合著,而其他的天女圍繞在旁邊,唱著金剛歌,讚頌他(性交)的行為。歌詞的內容是講說,讚揚吃、喝、調情、作愛等等;然後講到這一位行者他拋棄了一切的分別心,不去想像任何事物,拋棄了貪欲、虛妄、恐懼、忿怒、羞恥以及睡眠;講到在這樣的交合當中,雙方在性交的興奮與經驗(中)流下的男女淫液被叫作明點,被叫作菩提心,被叫作紅、白菩提。說淫液是世俗諦,而性交中的大樂則是勝義諦。最後還說到了:一個行者應該不斷的要用這種方式修男女雙身法,才能夠和真實諦相感通,所以一位男行者他應當要在一切的日常生活當中始終想念著他的無我母,也就是他的交配物件;因為在性交當中所體會到的自然歡樂、大樂(Sahaja),就是空性,就是正覺,就是有情眾生生命的根源;宇宙就是這種大樂構成的,有與無的顯理也是由它而生的。而這樣的修行方法,一開始是要由這位行者的師父先和這位女性行淫修(譚崔)雙身法,然後把流下來的淫液交給徒弟品嚐,再把這位女性交給徒弟,然後徒弟再和這位女性行淫;師父還會告誡他:「你應該當要記住這一個偉大的大樂幸福,直到證覺成佛。」我們今天前半部(雙身法非佛法)的課程,先為各位介紹到這邊,也請各位仔細的思考看看:這到底是不是佛說?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49由正光老師主講 「六識論與八識論意涵-下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49 集:六識論與八識論的意涵(下)
──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都是意識
──第八識是如來藏阿賴耶識,不是意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從經典及禪宗祖師所證悟的心體,來證明八識論才是 佛所說的正法,六識論是相似佛法;我們也從六識論的起源加以探討,乃是部派佛教的聲聞凡夫誤會 佛的真實意,就有六識論發生,後來衍生了兩個中觀派,第一個中觀派(自續派)墮入到常見,他們主張「世俗諦無、勝義諦有」;他們承認有如來藏第八識,可是因為無法證得的關係,就將意識取代了第八識(屬於六識論者);另外一個中觀派(應成派),它本身墮入了斷見與常見,主張「世俗諦無、勝義諦也無」,所以不承認有一個根本心(第八識)存在,所以他們主張緣起性空,一切法無自性,可是怕被人說為斷見外道,因此反執意識心為真實法,所以就主張六識論,採用了六識,承認意識為一切染淨法的根本,說祂可以從過去世來到今世,從今世來到未來世,所以就成為常見外道,所以這個中觀派(應成派)具足了斷見與常見二道。我們也探討了六識論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心真的很難親證;因為難以親證,結果就產生了常見的中觀派,以及具足斷見、常見二見的中觀派。接下來,我們今天就 來探討六識論到底有何過失。
 
  首先,六識是六根六塵相接觸(而生)的法,本身是被生的法(識陰所攝),本身就不自在,我們可以先從(祂的)外法的根源來加以探討。意根攜著第八識來投胎,第八識就可以執持受精卵;也因為第八識有大種性自性,祂可以接觸物質、攝取物質而長養這個五根身,有了五根身及意根之後就有六根了。由於眾生的需要,所以就由共業有情的第八識變現了山河大地器世間的外五塵,再由五根接觸外五塵而由第八識變現內六塵,有了六根與六塵相接觸的結果,識陰六識就出現了。識陰當中的意識,祂能夠分別萬法,所以就有萬法的出現,譬如說茶道、花道、電腦、飛彈等等;由於萬法是由意識所分別,意識卻為識陰六識所攝,識陰六識卻是六根、六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法,而六根六塵都是從第八識出生,所以蘊處界及萬法都要以第八識為根本,所以第八識是萬法的根源。可是六識論卻只採取識陰六識,就使得整個佛法成為殘障的佛法,所以名為相似佛法。
  
  由此可知,六識是被生的法,本身就不自在。如果有人主張:“我在就自在啊!”就知道他(的說法)本身不如法,既然六識(識陰)是被生的法,本身就不自在,當然不是常住法,是生滅法,我們可以用幾個例子來說明。譬如在睡覺的時候,睡覺的時候意識斷了,前五識也斷了,唯有等到隔天醒來之後你的意識出現了──意識出現了,前五識也就出現了;由此可知,意識是可斷之法。如果有人主張:「在睡覺的時候,意識並不睡覺,否則怎麼經過人一叫就會醒來?」那你就知道,他對於世間睡覺的正理都不懂,更何況知道世、出世間法呢?
  
  接下來談昏厥、悶過去了。譬如說,在後腦勺被人敲了一棍,就暈過去了,暈過去後你的六識就不見了;唯有等你醒過來之後,才知道剛才前面那一段時間確實是不省人事──六識全斷了。由此可知,六識是可斷之法。如果有人說:「昏迷的時候意識仍在,否則怎麼能夠認識死亡光明?」你就知道他是在胡說八道(根本不懂悶絕的意義)。接下來是正死位,所謂正死位就是指正在死亡的階位。也就是說,正當死亡的階位,我們的六識都是會斷的,這是世間人所知道的正理。乃至 佛在經典中也這麼說:「至命終時,意識將滅。」---《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卷1
  
        也就是說,六識都是會斷的。如果有人主張他的意識是不斷的,你就知道他的說法不如實。如果他主張:「意識能夠從過去世來到今世,從今世去到未來世。」你就知道他的說法不如實。或者有人主張:「意識卻是不斷的。」如果有人這樣主張,你就知道她的說法是錯誤的。如果(這種說法)出自於出家人的口裏,你就知道,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啊!
 
        接下來(說)無想定跟滅盡定。不論經典與論典都說:在無想定與滅盡定的時候,意識都是可斷的。又譬如你在重度麻醉的時候,意識會斷;意識斷了,前五識就斷了;唯有等麻醉劑漸漸消退以後,你的意識才會漸漸的出現;意識出現以後,前五識才會出現。所以可知,六識(都)是可斷之法。如果有人主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就是菩提心。」那你就問他:「當你在重度麻醉的時候,你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到底到哪裡去了?」第八識真心是恒時在,不是有時在、有時不在;由此可知他們的說法是虛妄的。既然你知道六識論是虛妄的,六識與境界相應,所以經典裏這麼說:「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楞伽經》卷2)什麼是境界?就是說,與六塵相應就是境界。什麼叫作分段?譬如說你醒的時候六識在,你睡著無夢的時候六識就斷了,唯有等到隔天醒來的時候,你的六識才會出現啊!由此可知,意識不是恒常的,祂是一段、一段的。什麼叫計著生?也就是說,眾生因為不了知六識的虛妄,以為六識真實接觸外境,所以因這樣而輪迴生死而不知,這叫作“計著生”。
 
  前面也談了這六識是境界法,既然是境界法,就不離受陰。受陰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就是痛苦的覺受,違逆己心的覺受;樂受是指快樂的覺受,順己心的覺受;不苦不樂受是指既不順己心,也不逆己心(的覺受)。這我們可以從生病的例子作說明。當我們生病的時候,當然是苦受,絕不是樂受;可是當你去找醫生治療,依照醫生囑咐而用藥的時候,病情就漸漸恢復了;病情漸漸恢復的時候,就有樂受出現。然而你繼續用藥的結果,最後病情完全恢復了,那樂受就變成了不苦不樂受。所以從生病到痊癒的過程中,有苦受、樂受,也有不苦不樂受。由此可知,受陰是虛妄法。更何況受陰是依據前面色陰、識陰而有,前面色陰跟識陰是虛妄法,更何況是依于前面色陰與識陰和合而有的受陰,那當然更是虛妄法。接下來,(六識)既然不離受陰,當然也就不離想陰。想就是知,知就是已經分別完成;而且這個是變異的法,因為想陰是透過前面色陰、識陰、受陰和合而成,既然前面三陰是虛妄法,那依于前面三陰和合的想陰當然是虛妄法。同樣的道理,既然已經落入想陰,當然就不離行陰;由此可知,這個六識論(所知的範圍都)不離五陰啊!我們就知道,六識論本來就不是佛法。
  
        接下來,因為六識論(的)主張有境界(不能離開六塵境界),就使男女雙身法得到合理化與正常化了。我們要加以說明,什麼叫作“男女雙身法”?男女雙身法是印度的性力派用男女行淫的方法,套入佛法名相,混入佛門中,高稱是佛門的一支(藏傳佛教),其實本質不是佛門(而是外道)。那我們就來探討他(藏傳佛教)為什麼用男女雙身法混入佛門,具有佛法的名相呢?我們可以用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譬如佛父與佛母。顧名思義,佛父與佛母就是佛的父親與佛的母親,可是(藏傳佛教)男女雙身法,他們卻主張是男女的行淫者;也就是說,他們(藏傳佛教主張)透過兩性交合可以使人成為究竟佛,故稱(修雙身法交合的男女)為佛父、佛母。乃至更荒唐的是,他們主張母女、姐妹、畜生女都可以受用。如果母女、姐妹、畜生女可以受用,這不是亂倫與失去人格了嗎?為什麼?因為(將)母女、姐妹受用,在世間法成為亂倫;世間法尚不允許,更何況是世、出世間法(中)呢?此外他們也主張,畜生女也可以受用,這不就是失去人格了嗎?既然是墮入亂倫以及失去人格,未來不是(要)下墮三惡道嗎?這個法怎麼會是清淨的法呢?
 
        接下來,我們來看摩尼與蓮花。摩尼在佛法裏面叫作寶珠,也是清淨的意思;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可是在(藏傳佛教)男女雙身法裏面,摩尼跟蓮花指的就是男女的性器官(摩尼隱喻男性器官龜頭,蓮花隱喻女性器官),所以他們就偽造了(密續而編造)一個咒語(六字大明咒),這個咒語不超過六個字,可是裏面的內容就是談男女性器官(嗡嘛呢唄咩吽──喔!寶珠在蓮花上)。可是有很多的眾生不瞭解裏面的道理,都在受持讀誦。經過我們這樣的加以披露以後,希望眾生不要再加以受持讀誦了。
 
        另外我們講菩提。所謂的菩提就是覺悟,有時稱為第八識,祂是心法;可是(藏傳佛教)男女雙身法就把它變成了物質法,而且還有顏色,稱為紅菩提、白菩提。那(藏傳佛教中)什麼叫作紅菩提、白菩提呢?也就是男女行者于行淫之時所流下的精液與經血。由於精液是白色的,流下的經血是紅色的,所以稱為紅、白菩提;而且他們還稱紅、白菩提為甘露(製成甘露丸),而且可以吃,(宣稱)還可以開智慧。你想,這法怎麼會是清淨的法呢?世尊可會用這種不淨法來度眾生嗎?
 
  從這邊,我們就可以瞭解,(藏傳佛教)男女雙身法用男女行淫的方法套入於佛法的名相當中,最主要他們就是要成就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以外道法取代佛法)。什麼叫“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也就是說男女在行淫的過程當中,以性高潮的時候能夠引起遍身快樂的覺受稱之為樂,然後觀此快樂的覺受(無形無色)名為空,這就叫作樂空雙運、樂空不二。你只要達到這種“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境界,你就成為報身佛了。可是這樣的法,與 世尊說法完全顛倒啊!因為世尊所說的法,祂不是(藏傳佛教)透過兩性交合而得的法,祂是透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不斷的修集智慧與定力而成究竟佛啊!由此可知,他們(藏傳佛教)的說法非常荒誕。你可以看出,他們(藏傳佛教)男女雙身法的佛像,都是男女抱在一起啊!所以他們所說的報身佛原來就是男女抱在一起(抱身佛)。
  
  如果他們的佛像沒有男女抱在一起,那一定另有所指;後學曾經看到一尊佛像(藏傳佛教的大日如來),他打了一個手印,這個手印套用現代話來講就是“零號”與“一號”,也就是說“零號”與“一號”(的暗示。一手做出零號的模樣,代表女性器官;另一手做出一號模樣,代表男性器官;零號在上、一號在下,代表男女以坐姿雙身交合時,女性器官在上、男性器官在下的交合狀態),請問,世尊會用這作法來度眾生嗎?想想看就知道(藏傳佛教不是佛教)了!由於(藏傳佛教)男女雙身法所用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與人交合的結果就會造成下面的結果:第一個,他們落于識陰與受陰當中而不自覺啊!如果他們覺得可以達到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境界就稱為報身佛,那麼他們就成就了大妄語啊!(其實是識陰、受陰、色陰等我見都具足存在啊!)這個果報可是不可思議啊!
  
  他們(藏傳佛教)也主張透過兩性交合當中可以有甚深的禪定,然而欲界的最重貪的男女貪尚且未斷,尚且無法發起初禪,更何況能夠發起四禪八定乃至大神通?由此可知,他們的說法非常的虛妄。如果有人(藏傳佛教)主張透過兩性交合可以發起甚深的禪定乃至有大神通,你就知道他的說法不如實啊!由於眾生不了知這個結果而被(藏傳佛教)男女雙身法所籠罩,所以他們不僅大量的捐輸錢財,並且與之(喇嘛們)行淫,所以就使女眾失身(失去貞節)了!乃至於他們處於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境界當中,說之為報身佛,也就是成就了大妄語業!這正是學佛人的悲哀啊!由此可知,六識論是無法讓人成佛的(因為都不離六塵境界)。
  
        那我們現在就來探討八識論,它可以讓人實證三乘菩提,可以讓人家得到究竟佛啊!那我們可以從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來分別探討。聲聞菩提是 佛的弟子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就把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斷了,成就了初果人;乃至於將我所執、我執斷盡,成就了四果的阿羅漢,所以他可取證無餘涅槃;未取證無餘涅槃的時候就可以證得有餘涅槃,所以他們證得兩種涅槃。那緣覺呢?他們是透過十因緣逆推,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往上逆推到名色的部分,他思惟:「究竟名色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因為另有一個識!這個識就是入胎識。由於這個入胎識能夠入胎、住胎、出胎,所以使得名色增長。(然後依十二因緣滅掉我見、我執)所以緣覺與聲聞菩提一樣,都證得兩個涅槃,一個是有餘依涅槃,一個是無餘依涅槃。
 
  那佛菩提呢?也就是透過參禪的方式,用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到第八識,所以就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由於有了總相智,然後修別相智,于別相智圓滿之後,就轉入到了初地;于初地滿心的時候,就可取慧解脫而不取證;也就是說他如果要取證無餘涅槃是可以的,同樣,他也可以證得有餘涅槃,可是菩薩不取證,所以繼續留惑潤生;到了三地的時候,快滿心時,他就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可以取證俱解脫而不取證,還是繼續的留惑潤生;到了六地可以證得滅盡定,可以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到了七地的時候,祂可以念念入滅盡定;(因為)這時候的心非常寂靜的結果,所以想要入涅槃;這時佛就出現了,傳授七地菩薩一個三昧,這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有修學的三昧,所以菩薩就樂於修學而不取證無餘涅槃(轉入八地繼續修行)。
  
  然後到了等覺的時候,一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身處,所以不管內財、外財,祂都布施。布施的結果,百劫圓滿之後就上升到天上;到了天上,祂觀察人間的因緣,於人間的因緣成熟以後,祂就誕生人間,於菩提樹下一手按地明心,接著夜睹明星眼見佛性,就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就取證了無住處涅槃啊!所以從這邊可以告訴我們,佛菩提可以取得四種涅槃,聲聞、緣覺有兩種涅槃;這也告訴我們,唯有八識論才能夠讓人取證三乘菩提,也能夠讓人取證無住處涅槃啊,也就是成就究竟佛。所以從這邊可以告訴我們,八識論才是 佛的正法,六識論不是 佛的正法。
  
  接下來我們做個總結:六識是六根與六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法,本身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祂是有境界的,因為有境界就不離受陰、想陰與行陰;然而因為六識論(被合理化)的關係,就使得(藏傳佛教)男女雙身法得到了合理化與正常化;因為得到合理化與正常化,卻無法使人親證三乘菩提,所以,六識論無法讓人證得三乘菩提,也無法使人成為究竟佛!唯有八識論才可以讓人證得三乘菩提,成為究竟佛,所以第八識才是佛的正法,八識論才是佛的正法;六識論是相似佛法,不是佛法。限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個單元由余正偉老師講 《雙身法非佛法》,內容非常精彩,敬請各位期待,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48由正光老師主講 「六識論與八識論意涵-上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48集:六識論與八識論的意涵(上) 
──第七意識、第八意識都是意識
──第八識是如來藏阿賴耶識,不是意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上一個單元是由蔡正元老師主講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的意涵。今天講的主題是:六識論與八識論的意涵。在講這個主題之前,先要請問各位菩薩們:你願意被誤導嗎?我想沒有人願意被誤導的。既然不願意被誤導,你就要對善知識所說的法加以揀擇,揀擇善知識所說的話符不符合佛法,揀擇善知識所說的法是不是相似佛法。揀擇以後,你發現善知識所說的法符合正法,那你就在三乘菩提的道路上能夠迅速的成就啊!如果善知識說的法是相似佛法,非但使你無法親證三乘菩提,乃至於(會使得你在)三乘菩提(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同樣的道理,六識論與八識論之爭已有千年之久,我們也要對它加以揀擇:揀擇到底哪一個是相似佛法?哪一個是佛的正法?這樣子才不會在三乘菩提的道路上走錯了。同樣的道理,今天我們講的六識論與八識論,我們也要加以揀擇。我們可以從這邊來加以說明,第一個,以經典來證明;第二個,從禪宗祖師所悟的心體加以證明。首先,我們用經典來加以證明,當然了,我們要引經據典來說:

  【所謂八識,何等為八?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識,五者耳識,六者鼻識,七者舌識,八者身識。】---《入楞伽經》卷8
  
        由經典可知,人總共有八個識:眼、耳、鼻、舌、身五識,意識,意根,阿賴耶識。前六識當中的前五識,就是眼、 耳、鼻、舌、身識,祂分別色、聲、香、味、觸塵;也就是說,前五識對現行的境界加以分別,祂本身是虛妄法。接下來談意識,意識的體性是「審而非恒」,祂有歸納、分析、整理的體性;可是,祂卻是藉意根、法塵而出生的法,所以是生滅法。祂有兩類,第一個是五俱意識,第二個是獨頭意識。五俱意識的意思就是說,祂白天的時候六個識在配合運作;獨頭意識指祂睡覺的時候,不與外五塵相接觸,而與法塵相應;同樣的道理,對於二禪以上的等至位,祂也不與外五塵相應,而只與定境法塵相應。接下來要談“意”,「意」就是意根,也是唯識學所講的末那識;祂的體性是恒審思量,祂處處作主,沒有不作主的時候;祂雖然無始劫與第八識在一起,可是祂仍是可斷之法,為什麼呢?當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之後,這個意根也會斷滅啊!接下來是第八識。第八識叫作阿梨耶識(阿賴耶識),祂的體性是恒,但祂是無覆無記性的──恒而不審,祂本身就是離見聞覺知啊!而且前七識都是從第八識出生。

  那,第八識與三轉法輪有什麼關係?我們就加以說明。在三轉法輪裏面所講的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阿賴耶識因為有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故名阿賴耶;所以你只要把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滅除了(也就是滅除執藏三界生死種子的作用),阿賴耶識就改名叫作異熟識,只改其名不改其體啊!這在唯識學所說的就叫作「滅阿賴耶」,是滅掉阿賴耶識的名字,而不是滅掉阿賴耶識本體。然而,異熟識裏面,祂有種子的變易生死,所以你只要把種子的變易生死滅除了以後,異熟識就改名叫作無垢識。由此可知,三轉法輪所講的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指的都是同一個心體,只是在不同的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字。所以如果有人主張「阿賴耶識是生滅法」,你就知道他說法不如法。而在二轉法輪所講的就是「非心心、無心相心、不念心、無住心」啊!非心心指的不是眾生所認知的心,眾生所認知的心是有見聞覺知,然而第八識沒有見聞覺知;無心相心是說祂對諸法不分別,也就是說祂離見聞覺知,不與六塵相應:「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維摩詰經》卷2)接下來叫作不念心,祂不念一切法,表明祂是離見聞覺知的;接下來談無住心,指祂不與六塵相應,所以才無所住啊!所以二轉法輪所說的非心心、無心相心、不念心、無住心,指的還是第八識,只是祂在不同階位所施設了不同的名字。

  接下來我們來看初轉法輪,初轉法輪分兩個(內容),一個是聲聞菩提,一個是緣覺菩提。聲聞菩提就是佛的弟子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 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進而斷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所以稱為初果人;乃至將我所執、我執斷除了,成為四果的阿羅漢,于捨壽之後就可以取證無餘涅槃。可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前會有所疑,為什麼?「到底入了無餘涅槃之後,是不是斷滅空啊?」因為有所疑就去問 佛,佛就告訴他:「阿羅漢們入了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所以阿羅漢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就入了涅槃。(入涅槃時是滅盡識陰六識及意根的,十八界都滅盡了,卻不必滅除第八識,不是斷滅空)由此可知無餘涅槃的本際講的就是第八識!
  
  那緣覺呢?他是從十因緣逆推,也就是說,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往上逆推,逆推到「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是「因為有這個識!」這個識叫作入胎識,絕不是識陰六識,因為識陰六識無法使名色增長啊!也因為有這個第八識入胎、住胎、出胎的結果,使得名色增長,因此緣覺知道這個道理,就可以(滅除十八界而)入無餘涅槃了。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所講的心,有種種不同的名字,可是這些種種不同的名字都是指同一個心──第八識!由此可知,第八識才是 佛所說的正法啊!

  接下來,我們從禪宗祖師所悟的心體來加以說明。也就是祖師們以參禪的方式,以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於因緣成熟後,於一念相應慧、找到了第八識,他現前觀察就發現總共有八個識。所以有一首偈說地非常妙啊: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裏把帳開。
  
       “八個兄弟共一胎”指的是八個識(同在一起);“一個伶俐一個呆”,伶俐的指末那識,祂處處作主;一個呆指第八識,祂本身離見聞覺知,不與六塵相應(不分別六塵境界);“五個門前作買賣”講的是前五識,祂對現前的境界做分別;“一個家裏把帳開”指的就是意識,因為祂有思惟、分析、歸納、整理的體性啊!由於祖師悟了,發現有八個識;他也現前觀察這個法身第八識分明顯現,所以有一首偈說地非常好:頭角混泥塵,分明露此身;綠楊芳草岸,何處不稱尊。(《人天眼目》卷3
  
  儘管(一頭牛)牠的頭、祂的腳沾滿了灰塵,可是牠的法身還是分明的顯現;不管牠是在綠色的楊柳樹下,或者是在芬芳的草地乃至在岸邊,祂的法身都是唯我獨尊,沒有不稱尊啊!所以從這邊就可以證明,禪宗祖師所悟的心體就是第八識。綜合結果,無論從經典或是從禪宗祖師所悟的心體,都可以證明第八識才是 佛所說的正法。反過來,我們來觀察六識論。六識論主張人只有六個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與八識論相比,就少了第七識與第八識。因為少了這兩個識,就產生了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就是,它認為「世俗諦是無,勝義諦是有」;可是這個勝義諦到底在哪裡,他無法親證;無法親證的結果,就拿意識心取代第八識了,就變成 佛所說的常見外道。另外一個(現象)就是說,他認為「世俗諦也無,勝義諦也無」,所以主張一切緣起性空,(一切有情都沒有常住法,死後斷滅)這就落入斷見外道了;可是他怕被人家說成斷見外道,所以反執意識心(意識細心、極細心)為真實我,又入了常見外道,所以就俱足了斷見與常見外道。
  
  可是,很多人都講:「八識論是正確的,是佛的正法。」可是卻有六識論混入八識論中,說它也是正法。那我們要來討論一下,他到底所說的是不是正法。也就是說,他雖然主張有八個識,可是卻把第七識、第八識說成為第七意識、第八意識啊!也就是說,他們認為第七識與第八識的本質就是意識,也是為識陰所攝。這個怎麼會是真實法呢?佛在經典裏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增一阿含經》卷9

  也就是說,不管是粗意識、細意識,祂們都是藉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從第八識中)出生的法(被生的意識心無法出生別的心)。同樣的道理,也有八識論主張第七識、第八識為意識細心、極細心,你就知道他的說法也是錯了。另外也有人講,第七識與第八識攝歸於意識細心,那你也知道這種說法錯了(因為都落入有生有滅的識陰中了)。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六識論的起源是什麼。六識論的起源是因為部派(佛教時)的聲聞人,誤會 佛所說的真實理啊!因為 佛就是以第八識來說一切的蘊處界虛妄,也是以第八識來講第八識的種種中道性,也是依第八識講八個識種子的智慧。可是六識論的人卻誤會了,就只採取六識(否定七、八識)而成為六識論,最後分成為兩個(密宗的)中觀派:第一個中觀派主張「世俗諦無、勝義諦有」,它知道有如來藏第八識的存在,可是在哪裡?無法證得,所以就用意識取代了。

  他們有幾個主張:一、他們主張他們所講的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法,他們把佛法分為九乘:九乘的最高點就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法。這個法本身是超過語言文字,本身就存在,你不需要做任何的加功用行就可以證得了,所以你只要認識它、找到它就可以了。我們從一個例子來對它加以說明,有一對師徒,有一天晚上躺在草地上,師父對徒弟這麼開示:“你看見天上的星星沒有?”徒弟說:“有。”師父又說:“你聽到狗叫聲嗎?”徒弟說:“聽到了。”師父說:“那我在這邊說法,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嗎?”徒弟說:“知道。”於是師父就說:“最究竟、最圓滿的法,就是這樣,如此而已啊!”
  
  那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加以探討。既然能見能聞能知本身就已經落入眼識、耳識、意識當中,已經落入識陰當中了,這個法怎麼會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法呢?所以他的說法都錯了!如果有人主張了了常知的心就是菩提心,那你就知道他的落處是什麼了。乃至於有人主張:“師父在臺上說法的這念心,你們在台下聽法的這念心,就是菩提心。”那你也知道他的說法錯了。
  
  接下來,有人主張用明點脈氣來修四禪八定,然而他們所說的卻是與 佛說斷煩惱所證的四禪八定無關。為什麼呢?因為 佛所說(見道者若想)要證四禪八定,一定要先證得初果須陀洹,接下來是薄貪瞋癡,再接下來就是把男女的最 重貪斷除了以後,就可以發起初禪了。可是他們卻不是這樣子,卻是透過樂空雙運、樂空不二,這本身就已經落入在識陰與受陰當中了,這怎麼會是真實法?由此可見,他們所說的「要證甚深的禪定以及有大神通」乃是虛妄語啊!乃至於有人主張:要透過身心內外輪器的無明染汙加以淨化,把粗糙的色身轉變為細身明光,即把粗糙的色身轉變為五色光或七色光,說之為佛光。可是 佛的身光有金光跟白光,金光是智慧的表徵,白光是定力的表徵,而白光能夠使金光更加的光明;可是他們卻將佛光說成五色光或七彩光,這不是佛光,乃是鬼神光。另外,還有人主張,要透過某一個金剛法,用這個金剛法(男性生殖器官堅挺不軟名為金剛)來主張樂空雙運、樂空不二,本身就已經落入了色陰、識陰與受陰當中,這個法怎麼會是真實法呢?如此可知他們的說法錯了。
  
  (以上說的是應成中觀派)接下來就要談另外一個中觀派(自續中觀派)。這個中觀派主張「世俗諦無、勝義諦也無」,所以他們不承認有一個第八識“根本心”存在,所以他們主張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緣起性空。因為這樣,就落入了斷見外道中;可是他怕被人家說成斷見外道,所以就反執意識心為常,所以就主張(人類只)有六識,認為意識心是一切染淨法之根本,祂可以從過去世來到今世,從今世去到未來世。可是 佛說這個意識心不是真實法,祂是虛妄(的生滅)法,怎麼有可能從今世去到未來世?又從過去世來到今世呢?由此可知,他們的說法都錯了,所以這個中觀派,就墮入在斷見與常見當中了。然而,這兩個中觀派不僅落在識陰與受陰當中,而且他們(同樣)主張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說法,也是非常荒唐的,因為本身就已經落入色陰、識陰與受陰當中了。

  接下來,我們要來看,六識論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主張?因為這個第八識真的很難親證,那我們從經典來證明,來看經典怎麼說:【「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大乘入楞伽經》卷8)也就是說,佛說:「大慧菩薩啊!這個如來藏識就是第八識,祂的運行法相非常微細,唯有明心住於如來藏境界的菩薩能少分了知,唯有佛才究竟了知。」既然只有佛跟菩薩能了知,那當然不是二乘人與外道窮盡定力與慧力所能了知。
  
  這我們可以從三德加以說明。所謂的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以及解脫德。法身德,指的是祖師們透過參禪的方式,用見聞覺知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證得本來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第八識是萬法的所依身)所以就有法身德;因為有了法身德以後,就有了般若德,有了般若德以後就能夠漸漸的通達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經典;然後以法身的立場來觀待這個蘊處界的諸法,都是從第八識法身來的,並且從現象界也可以看到蘊處界與諸法都有生住異滅的現象,所以就有了解脫德。
  
  可是阿羅漢呢?他只是願意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諸法滅盡,所以不在三界裏面現行了,所以說他只有解脫德。菩薩有三德,阿羅漢只有一德,所以說阿羅漢在菩薩的面前怎麼會有說話的餘地呢?既然二乘人在菩薩面前沒有說話的餘地,更不用說外道跟凡夫了,當然更不知道菩薩所證的內涵了。由此可知:第八識才是 佛講的真心,八識論才是佛所講的正法。那我們今天做一個總結:我們已經從經典和禪宗祖師所證悟的心體,來證明八識論才是 佛所說的正法,六識論是相似佛法;我們也可以從六識論的起源來探討,發現有兩個中觀派,其中一個(自續派)墮入在常見,另外一個(應成派)墮入了斷見與常見,兩者本身又都主張樂空雙運、樂空不二啊!然而,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錯誤)的主張?最主要的就是因為第八識真的很難親證,因為祂的行相非常微細,不容易證得,(而六識卻是凡夫們都可以現前觀察實證的)由此可知,第八識才是 佛所說的正法,六識論不是 佛說的正法,乃是相似佛法,不名為佛法。基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會講六識論的過失,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47由正元老師主講 「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下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47集: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下) 
──斷盡一念無明成阿羅漢,只斷見惑思惑現行,未斷習氣種子
──斷盡無始無明才能成佛,是將習氣種子及塵沙惑全部斷盡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題目是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下集。上一集我們談到「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只要眾生有辦法不再造作會招感後有生死的業,眾生在這一世受報以後就能夠得解脫。但是眾生為什麼會一再的造業呢?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常住眾生的覺知心中,所以眾生在受業報的過程裏面會不斷的起惑造業,所以就必須在六道裏面生死輪迴受苦。這也就是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意思就是說,在這個娑婆世界南瞻部洲的這些有情眾生,就是因為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常住眾生心中的緣故,所以連起個心、動個念都是造罪,都是造業,因此眾生就不得不在六道不斷的生死輪迴。
  
  底下跟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眾生因為一念無明而生死輪迴呢?因為這一念無明會讓眾生生起貪瞋癡,有了貪瞋癡之後就會去造作種種的善業、惡業或者是不動業,所以眾生之所以會造業,就是這一念無明。另外,眾生也是因為這一念無明而生起中陰身,眾生在死亡的時候,意根跟如來藏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而變現出中陰身,使眾生在未來世投胎的過程裏面有一個中途站──中陰身,所以這個中陰身也是因為這一念而現起的。
  
  那另外眾生之所以會去投胎,也就是說在中陰身的階段看到未來世有緣的父母,這時候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而起了顛倒想;因為起了顛倒想,所以去入胎、去投胎,所以投胎也是因為這一念無明。有些修行人修四禪八定,他們之所以會離開定境也是因為這一念無明。這話怎麼說呢?譬如說有些修行人證得四 禪捨念清淨定,然後安住在四禪定境當中,只有意識清淨心獨住的境界;在這個意識清淨心獨住的境界當中,因為是四禪,所以這位修行人他的息脈俱斷,也就是說在四禪定境的這個人,他沒有了呼吸,心跳也停止了;可是這個四禪定境息脈俱斷的修行人,往往因為這個意識清淨心偶爾會飄過、會現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不知道是什麼,這個念頭也沒有語言文字形相,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可是意識心卻是很清楚的知道有一個念頭,這個四禪定境的修行人往往就是因為心中現起了這個不知名的念頭而又有了心跳又有了呼吸,然後退出了四禪的定境。也因為這一念又出生其他的念,有的是有形相的念,有的是有語言文字音聲的念,所以這個定境的修行人,就是因為這一念而離開四禪退到三禪,退到二禪,乃至退離禪定回到欲界的境界,所以證得四禪八定的這些修行人,往往就是因為這一念煩惱而離開定境。
  
  再來,有些人也是因為這一念煩惱而下墮,譬如有人在世的時候證得無想定,捨報以後升到無想天去;無想天的天人壽命有五百大劫,如果這無想天的天人沒有中夭,他在無想定當中,就會待五百大劫;五百大劫當中,沒有六識的見聞覺知心。可是當他壽命結束的時候,他的心中就會生起一念;對於這一念,第一?那,這個無想天的天人不知道是什麼,第二?那他想去瞭解探討這一念到底是什麼,第三?那他終於知道這一念就是他的覺知心,這一念就是(覺知有)“我”存在,這時候這位無想天天人就會下墮,下墮去當毛毛蟲或是下墮到地獄、餓鬼、畜生,不一定;或是下墮去當人,這就要看這位無想天天人過去世所造善惡業成熟的情況,所以眾生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煩惱)而生死輪迴。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無始無明。什麼是無始無明呢?無始無明又稱為所知障,又稱為塵沙惑;前面一念無明又稱為煩惱障,又稱為見惑、思惑。一念無明會障礙二乘解脫道的這些修行人,會障礙他們得聲聞菩提智,會障礙他們得緣覺菩提智,也會障礙二乘人證有餘涅槃跟無餘涅槃。這個無始無明呢,它障礙誰呢?無始無明會障礙菩薩:障礙菩薩得佛菩提智,障礙菩薩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障礙菩薩證無住處涅槃。
  
  我們現在來介紹一下,到底無始無明是什麼內涵?首先,什麼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不知道、愚癡,沒有智慧的意思。對什麼不清楚、不明白、愚癡、沒有智慧呢?對一切法,對一切法的真相,對一切法的實相不清楚、不知道、不明白;愚癡,沒有智慧,就是無明。這個無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沒有開始!從無始劫以來,眾生(最初)就不知道、不明白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實相。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有這樣的無明,因此就稱為無始無明。
  
  這個無始無明就是法我見、法我執的煩惱,前面一念無明就是人我見、人我執的煩惱。一念無明的原因是因為眾生對五陰有妄想,不知道五陰是空、無我,所以貪愛五陰、執著五陰,才有這一念無明。這個無始無明也是因為對一切法有妄想,不知道一切法是無自性,不知道一切法沒有真實的勝用作用可說,然後對一切法有顛倒、有妄想,所以貪愛一切法,執著一切法,因此就有了無始無明。
  
  接下來我們來解釋一下,無始無明又稱作所知障。什麼是所知障呢?所知障就是於一切境界的真實相無所知,障礙菩薩真實義智慧的出生,障礙菩薩實相智慧的出生,障礙菩薩般若智慧的出生。什麼是對於一切境界的真實相無所知呢?就是對世間的境界無所知,對出世間的境界無所知。什麼是世間境界?「我」就是世間境界。不知道“我”的真相,就是無始無明;不知道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的真相,就是無始無明;不知道男眾,不知道女眾的真相,不知道夫妻的真相,不知道父母兒女的真相,這個就是無始無明;不知道五欲財色食名睡的真相,不知道汽車房子的真相,這個就是無始無明;不知道這個世間萬物,不知道山河大地的真實相,這個就是無始無明。
  
  再來,對於出世間的境界不知道,這也是無始無明。對於哪些出世間的真實境界不了知呢?就是不知道四聖諦、四正勤、四念處、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不知道十二因緣,不知道六波羅蜜,不知道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不知道五神通,不知道八背捨,不知道九次第定、一切處觀,不知道佛的無量百千三昧,不知道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乃至不知道佛的真實相,這就是對出世間的境界無所知,就是因為對一切境界有愚癡,沒有智慧,不知道這一切的境界(本)是眾生真心如來藏的法相,不知道這一切境界都是自心真如的微妙功德。由於這樣的無知無智,所以障礙菩薩成就佛道,障礙菩薩證得無住涅槃,這個就是無始無明。
  
  在《勝鬘經》裏說,有五種住地煩惱,分別是: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無色界愛住地煩惱,無始無明住地煩惱。其中阿羅漢跟辟支佛只斷前面四種住地煩惱,他們沒有斷無始無明住地煩惱。阿羅漢、辟支佛二乘的解脫道修行人,斷四住地煩惱的時間是蠻快的,只要他們斷了我見,這個精進用功的修道人就可以在一生乃至四生,斷盡四住地煩惱而出三界。如果是懈怠的斷我見的二乘修行人,他最慢七次人天往返,也可以出三界;或是證得二果,薄貪瞋癡的二乘修行人,他只要天上、人間一往還,也可以出三界;甚至證得斷五下分結的三果人,他甚至可以不用回到人間,直接在天界取涅槃,或是在中陰的時候取涅槃。
  
  可是要斷盡這一個無始無明的住地煩惱就沒有那麼快了!要多久呢?菩薩依止佛菩提道修學,必須經過菩薩五十二個階位,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經過這五十二個階位,然後大概將近三大無量數劫才能夠把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斷盡和成就佛道。所以這五種住地煩惱的前面四種,跟最後一個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是有很大很懸殊的差別,這也一併為大家介紹。
  
  再來,《勝鬘經》又說「眾生心從來不相應無始無明」。譬如世間人貪愛五欲,所以不相應無始無明;修行人有些可以相應,有些不能相應。有些修行人只修人天善法,他只求富貴、健康,只是求消災、求感應、求神通;或是有些修行人求加持、求灌頂,這些修行人是沒辦法相應無始無明的。有些修行人,他想去探討三界九地的真實相,想去瞭解十法界裏面四聖法界的真實相,或是六凡法界的真實相,這些修行人就可以相應無始無明。或是有些修行人看了一些經論,想去瞭解世尊拈花、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個真相是什麼?或是聽過祖師有開示「修學佛法要明心見性」,想去瞭解到底要明什麼心?見什麼性?或是想去瞭解「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或是想瞭解「父母還沒生我以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這些也都可以跟無始無明相應。或是有些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想去探討:當他捨報滅盡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以後,在無餘涅槃中,佛說不是斷滅,佛說是不生不滅,那到底無餘涅槃的境界是什麼?當他想去探討的時候,也就能夠跟無始無明相應。
  
  可是這些時候只是相應無始無明,並沒有打破無始無明,也沒有跟無始無明裏面的上煩惱相應。修行人要怎麼樣才能夠打破無始無明呢?修行人必須要去尋覓善知識,然後跟善知識修學正知正見,請善知識教導破參明心所必須具備的因緣條件,才能夠打破無始無明。那,要具備哪些因緣條件呢?譬如說要請善知識教導基本的定力,教導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見,教導斷我見的觀行,教導如何修集大乘見道的福德資糧,教導第一義的知見,教導參禪的知見,然後等待因緣成熟的時候,這修行人一念相應,觸證了法界實相,證得如來藏,能夠現觀這個如來藏確實就是經典裏面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根本心;這個法界實相、這個如來藏跟世間的一切法,確實是不即不離,非一非異,這時候這個修行人就能夠相應無始無明,就能夠打破這個無始無明。
  
  然後當這個破參悟後的修行人想去探討成佛之道,想去瞭解:為什麼佛菩薩同樣證得這個如來藏、這一個實相,祂們有無量的功德智慧,有無量的威神之力,為什麼我同樣證得這個實相、這個真心如來藏,卻還沒有這樣的功德智慧?還沒有這樣的一個威神之力?所以就想去探討,探討成佛之道,或者是去探討菩薩修學的次第還有內涵,這時候這個破參明心的菩薩就能夠相應無始無明裏面的上煩惱;或是菩薩想去探討佛的功德智慧,譬如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佛的四智圓明,佛的莊嚴淨土到底是什麼內涵,這時候也能跟無始無明裏面的上煩惱相應。
  
  如果這個菩薩想去修學這些佛的內涵,佛功德智慧的內涵,這些上煩惱就會(在他心中生起而)成為他心中的起煩惱;也就是這位破參明心的菩薩,他不僅發起了世俗的菩提心,也發起了勝義的菩提心,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這些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就會成為這個菩薩在未來世修道過程中心中的起煩惱。這個就是破參明心的菩薩,他不僅相應了無始無明,打破了無始無明,也使無始無明成為他心中的上煩惱跟起煩惱。
  
  破參明心是打破無始無明,也打破一念無明,可是還沒有斷盡,仍然有很多塵沙惑沒有斷盡,仍然有很多欲界、色界、無色界愛的住地煩惱沒有斷盡。四住地煩惱的數量、大小,是無法跟無始無明住地煩惱的數量、大小相比擬的;也就是說,四住地煩惱可以很快的斷盡,可是無始無明住地的煩惱,它好像有恆河沙─塵沙惑─那樣的無量無邊,必須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精進的修學才能夠斷盡。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我們先介紹到這裏,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46由正元老師主講 「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上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46集: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上) 
──斷盡一念無明成阿羅漢,只斷見惑思惑現行,未斷習氣種子
──斷盡無始無明才能成佛,是將習氣種子及塵沙惑全部斷盡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題目是 “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上集。什麼是“一念無明”呢?一念無明就是二乘解脫道所斷的煩惱,也就是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所斷的煩惱,因為一念無明也是阿羅漢跟辟支佛所斷的煩惱。一念無明也是見惑、思惑的煩惱,一念無明也是我見、我執的煩惱。
  
  在《勝鬘經》裏面也提到一念無明就是四種住地煩惱。什麼是四住地煩惱呢?就是見一處住地、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無色界愛住地。什麼是“住地煩惱”的意思呢?首先我們來講一下,“地”就是境界的意思,“地”也有心地的意思。住地就是覺知心所住的境界,覺知心住在四種煩惱的境界,就稱為四住地煩惱;或是煩惱住在眾生的心地當中,也稱為四住地煩惱。這一個煩惱住在眾生的心地,就好像世間萬物住在大地一樣;世間萬物必須依大地才可以安立,必須依大地才可以安住,世間萬物是由大地所執持,世間萬物必須依大地才能夠生長,才能夠廣大;同樣,煩惱住在眾生的心地,也是同樣的意思。煩惱依心而安住,煩惱依心而安立,煩惱由心所持,煩惱附屬於心,煩惱也依心而增長廣大,所以煩惱住在眾生的心中。四種煩惱住在眾生心中就稱為四住地煩惱。因為眾生心中常住這一些煩惱,所以會藉由種種的因緣使這一些煩惱不斷的增長,不斷的廣大;眾生之所以會有 無量無邊的煩惱,會有不斷的生死輪迴,就是因為這四種煩惱住在眾生的心地當中。

     接下來我們介紹,什麼是“見一處住地”呢? “見一處住地”就是眾生於一切處普遍生起不如理作意的見解、觀念、看法、想法。這些不如理作意的見解,是由於眾生不知道五陰是空、無我,不知道五陰是無常空,是緣起空,是無自性空;不知道這個五陰是虛幻不實,以為它是有“我”的,就因為這樣的一個“不知”,所以有顛倒想;所以眾生以這樣的一個不知道「五陰是無我,是空」的顛倒想,來推求世間的一切法,來度量世間的一切法,就會產生種種的惡見。這一些惡見─「見」即見一處住地煩惱之見─指惡見。大概有五種,就是所謂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由於這些惡見會普遍在一切處所生起于眾生的覺知心中,因此這些惡見就稱為“見一處住地煩惱”;所以“見一處住地煩惱”裏面的「見」就是指種種的惡見,特別就是指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那麼“一處”呢?這“一處”就是指三界裏面的任何一處──欲界、色界或者是無色界。只要凡夫眾生存在三界裏面的任何一處,就會有這四種煩惱住在眾生的覺知心中,因此這種種惡見就稱為“見一處住地煩惱”。

  接下來介紹“欲界愛的住地煩惱”。什麼是“欲界愛的住地煩惱”呢?對於世間人來說,五欲:財、色、食、名、睡,就是他的欲界愛住地煩惱。對於修行人來說,欲界愛的住地煩惱範圍就很廣了,有些修行人喜歡煉丹─煉內丹、煉外丹─希望能夠求長生不死;有些修行人喜歡煉精、氣、神,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希望能夠成仙成道;有些修行人希望能夠升到天國去;有些人喜歡修五戒行十善,希望未來世能夠有大富貴,或是未來世能夠生天享樂;有些修行人喜歡神通的境界;有些人喜歡求佛菩薩的感應,或是鬼神感應的境界。有些人喜歡打坐修定,或是有些人喜歡誦經持咒,然後生起了欲界定,或是未到地定,然後在這個定境當中貪愛;譬如像自己的身體變大了那一種幻覺,或者是貪愛在定境中能夠看到牆壁外面東西,或是聽到遠處音聲的境界,或是貪愛在未到地定當中身體不見了這種覺受,或是貪愛定境當中時間空間的感覺消失了。這一些境界,也統統都是欲界愛的住地煩惱。另外有一種人是專門去修男女淫欲的雙身修法,以這個樂空雙運的境界當作解脫,這個也是屬於欲界愛的住地煩惱,而且是最粗重的(欲界)煩惱。

  再下來,什麼是“色界愛的住地煩惱”呢?有些修行人離開了五欲貪愛,生起了色界四種禪定,也發起了色界天身;然後對於這個身的樂觸或是心的法喜有種種的貪愛,或是喜歡定境當中這個見聞覺知心沒有妄想、沒有妄念,看起來好像是解脫的境界;或是喜歡在定境當中離開前五識的見聞覺知,只有意識心清淨,沒有妄念的獨住境界,以為這個清淨的意識心,祂是解脫的境界,貪愛這個境界。或是有些色界天人,祂對於色界的廣大、殊勝的天身有所貪愛,或是喜歡色界天人的微妙音聲,或是喜歡色界天人的種種神通境界,這一些也統統攝屬於色界愛的住地煩惱。

  那什麼是“無色界愛的住地煩惱”呢?有些修行人證得了四空定,以這個意識的細心或是意識的極細心,住在虛空無量無邊的境界裏面,貪愛這個境界;或是喜歡這一個細心住在心識無量無邊的境界裏面,貪愛這個境界;或是喜歡這個意識細心一無所有的境界,或是喜歡意識的極細心不返觀自己存在的(非想非非想的)境界,這一些也統統屬於無色界愛的住地煩惱。

  在《勝鬘經》上說,四住地煩惱跟眾生的覺知心,是??那相應不斷的;在六道裏面的任何一道,三界裏面的任何一界,一切時一切處,眾生的覺知心都會跟這四種煩惱相應不斷。譬如說,眾生醒著的時候,有這四種煩惱;眾生睡著在做夢的時候,一樣有這四種煩惱;甚至眾生入定,進入定境─仍然有意識心獨住的境界─其實這時候意識心仍然相應這一種微細的我見、我執的煩惱相,仍然是跟四住地煩惱相應的(只是凡夫眾生自己不知道)。
  
  有些人會問說:「是不是睡著無夢以後,或者是證得無想定以後,或是眾生在昏迷,甚至在死亡的時候,這時眾生的六識見聞覺知心就不見了,這時候是不是眾生就跟四種煩惱不相應呢?」其實不然!雖然眾生的六識見聞覺知心在睡著無夢當中,在無想定當中,在昏迷甚至死亡當中不再現起了,可是眾生仍然有一個第七識──末那識,就是這個意根的心,仍然是恒審思量,因為這一個第七識末那識的心無始以來從來沒有中斷過。這一個末那識的心,祂是不會睡覺的,祂也不會昏迷,祂也不會死亡,只有在阿羅漢、辟支佛捨報入無餘涅槃的時候,這第七識末那心才會斷掉;所以當眾生在昏迷、死亡或是在睡著無夢的時候,仍然有這個恒審思量的末那識的心一直在恒審思量一切法,所以當然也會跟四種住地煩惱相應。
  
  底下,我們舉一些例子來證明「為什麼眾生心常常跟四住地煩惱相應呢?」譬如說,你正在歡喜的時候,有人突然打了你一巴掌,你警覺到,會痛,然後接著就生氣地問對方,說:“你為什麼打我?”這個就是跟四住地煩惱相應。有人說:「會痛和生氣,這樣不應該嗎?」在這裏我們要說明一下,痛跟生氣是兩回事,它不是必然的關係:痛是我們的異熟果報,只要有這個異熟果報在,即使是二乘的聖人,他也會痛;那生氣呢,就是由於有煩惱住在心中才會生氣。譬如說,有一個病人去找醫生,然後醫生跟他說:「你這個病必須打針才會好。」那這個病人聽到「只要打針就會好」,他就很高興,跟醫生說他要打針。那,當這個針打下去,請問“會不會痛?”會痛!可是這一個病人會不會生氣呢?不會!為什麼?因為這個病人希望他的病趕快好,所以會痛並不一定是生氣的原因。所以剛剛說,這個痛跟生氣是兩回事。
  
  有人又會說:「難道這個病人沒有這一種我見、我執的煩惱,沒有這四種住地煩惱嗎?」也不是!這個病人之所以不生氣的原因,是因為他貪愛這個五陰,貪愛這個身體,希望常常保有這一個健康的身體,希望讓這個身體能夠正常運作,所以他就忍住這些疼痛而不生氣,所以病人本身仍然是跟四住地煩惱相應的。譬如,在突然發生危險的時候,人們總會不由自主的躲避開這些危險,這也是跟四住地煩惱相應。譬如說,有一天你經過樹下,然後有一條蛇掉在你身上,等你發現的時候馬上就把那一條蛇撥開,或是趕快跳開、離開那一條蛇,這個就是跟我見、我執相應了;這個就是因為有四住地煩惱住在眾生心中,才有這樣的直覺反應。
  
  又比如像肚子餓了,肚子餓了會引起食欲的反應,會引起飲食的貪愛,不需要經過意識覺知心的思惟,自然就會有食欲的反應,這個也是四住地煩惱相應在眾生心中。又比如,一般人見到異性就會產生喜歡的感覺,譬如說見到喜歡的異性,就會在心裏上面有了反應,或是不自覺的就在生理上面也有了反應(欲界愛住地煩惱)。這一種不經過意識思惟,直覺的反應就代表了眾生有這一種四住地煩惱在心中,所以才會有這種不自覺的反應。
  
  那不僅眾生心中常常有這一種四住地煩惱,連二乘解脫道的聖者阿羅漢─阿羅漢們雖然斷掉了煩惱的現行,可是他們沒有斷盡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有時候遇到一些境界,仍然能夠跟這四住地煩惱相應。譬如說畢陵尊者,他是一位阿羅漢,他每次看到恒河神,都會叫這一個恒河神是婢女,這時候就有慢心的現行,這就代表在這個境界當中,他的煩惱習氣種子隨眠現行了,跟四住地煩惱相應了。
  
  另外有大迦葉尊者,他也是一位阿羅漢,有一天大迦葉尊者聽到菩薩在吹奏音樂,他聽到這個音樂然後就跟著跳舞;阿羅漢聽到音樂然後跟著跳舞,這是很難想像的事,這是不可思議的事。這裏我們要說明一下,免得大家有所誤會。一般世間的音樂或是天界的音樂,是沒辦法讓阿羅漢跟著跳舞的,可是大迦葉阿羅漢聽到大菩薩的音樂,居然跳起舞來,這是因為大菩薩所吹奏的音樂是含有無生法忍的功德在裏面,因為有無生法忍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所以引發了阿羅漢的習氣種子,生起了現行,然後才會聞樂起舞;並不是阿羅漢聽到世間的音樂,或是天上的音樂就會跟著起舞,這裏為大家說明一下。
  
  另外又有難陀比丘,他也是一位阿羅漢,他每次為眾生說法,通常都要看一下女眾,看過了女眾之後才會開始對眾生說法,這也說明了四住地煩惱也是會跟一些阿羅漢的習氣種子隨眠相應的;所以《勝鬘經》才說,這個四種住地煩惱是不斷的跟眾生覺知心相應,?那、?那不斷相應。
  
  為什麼這四住地煩惱又稱為一念無明呢?就是剛剛我們說到,就是眾生心中常常相應這四種住地煩惱,常住這四種住地煩惱,所以眾生永遠會有一念無明生起─永遠會有一念的煩惱生起─眾生永遠會有這個相續不斷的一念無明跟一念煩惱在眾生的見聞覺知心中生起。這個一念無明就能夠導致眾生不斷的生死輪迴。那有人會問,是不是能夠讓這個一念無明消失?能夠不再有一念無明,眾生就能夠得解脫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眾生沒有一念無明,眾生就能夠得解脫,就好像有一句話說,只要能「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只要眾生在隨順因緣的過程裏面,不要再造作會招感未來世的後有業,這一世的果報受完了就能夠得解脫。可是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眾生永遠有這一念無明在心中,所以眾生在受業報的過程裏面,永遠會起惑造作招感未來世後有生死的業,所以就不可能不造業;因為造業以後,就會受苦,因此眾生就是因為這一念無明而生死輪迴。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介紹到這裏,阿彌陀佛!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