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0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略述念佛種類(四)



第五十集 略述念佛種類(四)

正元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個單元為大家介紹:略述念佛種類(四)。

上一個單元我們為大家介紹,在修學無相念佛法門應該注意的事項,還有一般過程。裏面有提到要修學這個無相念佛要除掉慢心,然後還要除掉疑心,還要儘量消滅覺觀攀緣的心。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還要有定慧的正知見。也就是說,要知道佛法戒、定、慧的意旨是什麼,以及以妄止妄的道理。譬如我們在打坐數呼吸的時候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每一個數目字的音聲,就是一個妄念,數到十,共有十個妄念,以這十個妄念將日常生活中無量無邊的妄念統一起來,成為不統一中的統一現象,這個就是在修定。可是仍然要有定的知見,如果有定的知見就會知道:當心裏不再有十個數目字以外的妄念、妄想的時候——也就是說你數息,數一到十已經純熟了,然後心中只有這十個數目字,不會再有其他的雜念妄想的時候——這時候因為有定的知見,你就要連這個十個數目字也要舍掉,你才有辦法入定,才有辦法證得一心。如果你不把這個十個數目字舍掉而執著,執著要一直數,那這樣你的心中就會永遠有這十個妄念住在心中,因此就沒辦法得定,沒辦法證得一心;這個就是因為定慧的知見不夠,會執著一定要去數一到十的數目字,所以有些人就是因為沒有這個定慧的知見。當他心中已經沒有一些散亂,沒有一些妄念,可是他還執著要去數這個數目字,因此過了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甚至一輩子,都還是在數這個數目字,始終沒辦法得定,這個就是不會修定,沒有定慧的知見。

同樣念佛也是一樣,要有定慧的知見。「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是有六個念,念佛共修的時候,為了對治我們的散亂心,總是念得很快,所以我們在平時念佛的時候就要放慢速度,放慢速度這個定力才會漸漸出現。而且一邊念佛要一邊能夠憶佛、能夠想佛——也就是說,當我們一邊念佛的時候,還要能一邊想佛一邊憶佛——這樣才能夠漸漸成就念佛的功德。而且要有定慧的知見,也就是說我們從有相的念佛,慢慢要成就一心念佛的功德、成就淨心念佛的功德、成就無相念佛的功德。當我們的心不散亂的時候,這時候如果我們想佛憶佛的念已經漸漸純熟了,這時候就知道要轉進,你必須要轉進把佛號舍掉,才能夠進入一心念佛,才能夠進入淨心念佛的階段。

這個就是因為有定慧的知見,知道一邊念佛要一邊想佛、一邊憶佛。然後當心不散亂的時候,想佛憶佛的念已經漸漸純熟的時候,這時候就是要轉進,不要執著這個名號不放;就像剛剛所講的數息修定,然後執著那個數目字不放,不放就始終沒辦法得定。如果這裏你不放掉這個名號,就始終沒辦法進入淨心念佛、清淨念佛、一心念佛的階段,就是無相念佛。所以這是因為定慧知見夠的緣故,才能夠成就淨念相繼,成就無相念佛。所以念佛裏面的淨念,確實是無相的念,有相絕對不是清淨的念,必須是無相才是清淨的念。

再來介紹一下,念佛人從有相到無相的念佛過程。大概有四種過程,大家應該瞭解一下。是哪四種過程呢?從有相到無相的念佛過程大概就是:有口唸耳聽,心念心聽,心念心憶,不念而憶這四種過程。口唸耳聽然後轉進為心念心聽,然後再轉進為心念心憶,最後不念而憶,來成就無相念佛的功德。

如果有定慧的知見和善根的話,通常就是由持名念佛來入手。持名念佛剛開始就是口唸耳聽,很專注的口唸耳聽。然後漸漸有一點功夫的時候,當這個粗的妄念已經降伏了,這時候就要轉成心念心聽來降伏這個細的妄心,讓心不散亂,為什麼要這樣呢?這個就是因為有定慧的知見,知道口唸耳聽它六根在動轉當中,(比較厲害)六識六根動轉比較厲害,沒辦法都攝六根,慢慢轉成心念心聽的時候,這時候六根跟六識的動轉就比較不會那麼強烈。因為我們口唸的時候身根會動,然後身識會動,然後意根意識也都會動,那如果心念心聽,身根身識就不會動,所以這時候就比較能夠都攝六根,這是因為有定慧正知見的緣故。

所以轉進來心念心聽以後,當心慢慢不太散亂的時候,這時候會有兩種情形;如果已經心念心聽,心也不會有妄想妄念的時候,這時候會有兩個演變過程,大家要來注意一下。第一種,就是因為心太專注,聽心裏面的佛號,所以就會入定去了,最後佛號就不會在心中現起,就會進入定中。這時候心不想佛,也沒有佛號,外面是什麼也都不知道,猶如睜眼瞎子一般,這個就是因為心念心聽太專注了進入定中,進入未到地定當中;這時候你即使用手在他眼前揮動,他也沒辦法有所覺知,這時候是入定不是念佛。我們有正知見的話,就要舍掉這個情形,因為我們是要念佛,我們不是要入定,入定當中就已經沒有念到佛了,這時候就跟佛不相應了,這很重要大家要記得。當心念心聽專注的時候,你不要走進入定的方向。

第二種方向就是我們要學的,也就是有慧的知見夠、智慧的知見夠。當心念心聽專注的時候,這時候他會檢討「我有沒有在念佛?我還有沒有在想佛,還是只是在聲音裏面專注?如果只是在聲音裏面專注,那就是偏定比較多,念佛比較少,只是沒有妄念而已,這時候我要趕快轉變。」也就是說要把心念心聽轉成心念心憶;也就是說你一直專注在心聽佛號,這時候會漸漸的變成沒有妄念,修定、偏定多,沒有念到佛,這個就是因為有慧的知見,所以就會慢慢的轉成心念心憶。心裏面不再專注去聽佛號,而是專注的去想佛、憶佛,這個就是憶佛、想佛、念佛,這個就是心念心憶。

那這時候呢,心念心憶也就是心中同時有兩種念:一個是佛號的念,一個是想佛憶佛的念;佛號的念是有形有相的,想佛憶佛的念是無形無相的。這個就好像剛剛所講的母親在想念兒女,兒女在想念母親,也許剛開始還有聲音,一方面想兒女,一方面還有兒女的名字、或是形像,可是漸漸的當她想得入神的時候,這時候她就會覺得,心裏面的那個聲音是有一點干擾,對她想的這個對方會有一點干擾。同樣的我們在心念心憶,念佛的時候心念心憶也是會有這個情形:當我們心裏面想佛憶佛越來越專注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那個聲音,心裏面那個心念佛號的聲音會干擾到我的憶佛的念、想佛的念,就是使我憶佛想佛的念會有一點不清晰,會有一點干擾。這時候呢,他會覺得這個佛號是多餘的,有慧的知見他就知道要轉進,就是要把這個佛號舍掉。就是剛剛所講的這個心念是有相的佛號,那個心憶是無相的念佛。我們要舍掉有相,才能夠成就無相的功德;要舍掉有相,才能夠成就清淨心、清淨念的功德。所以這時候因為有智慧,就把心中的佛號舍掉,這時候就是不念而憶,從心念心憶轉成不念而憶。

也就是說舍掉這個心中的佛號,然後很專注的憶佛想佛;雖然沒有聲音沒有形像,可是想佛的念都是清楚分明的,這時候就是清淨的念,就是淨念相繼。以這個念來想佛來念佛,這就是無相念佛,這個就是淨念相繼。然後這個功夫漸漸純熟了就成為念佛三昧。

因此呢,修學這一個法門就是大概有這四種過程,口唸耳聽,心念心聽,慢慢轉成心念心憶,再慢慢轉成不念而憶。所以修學這個法門就是要有定慧的知見,知道要能夠轉進,知道前面這一些過程都是以妄止妄的道理。

接下來我們跟大家介紹,如果修學佛法要有所成就,應該要有一些轉折,要有一些轉折的過程,才能夠使我們的道業能夠增上,有所成就,這個也是跟剛剛相通的,就是還是要有這些定慧的知見。

我們修學佛法通常有四種過程,大家要了知一下。第一、從散亂到專一。第二、從專一中進入清淨的狀態(從有入無)。第三、從清淨進入真實的狀態(從無入真)。第四、從真實中觀照一切法的實相(從真入實)。要有這個四種過程,道業才能夠迅速增上,道業才能夠有所成就。

在這裏我們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從散亂到專一」呢?就是說一般學佛人,剛開始都是妄想紛飛、妄念紛飛,心都是散亂的雜亂的,我們要想辦法讓祂制心一處。所以有人在數息,有人在念佛,有人在誦經,有人在持咒,都能夠使我們從散亂到專一,要制心一處。再來當心已經慢慢不會有妄想,不會有妄念的時候,我們要知道,要成就無相的功德、要成就清淨的功德,這時候就必須要都攝六根。要都攝六根就是要離一切相,這時候就是因為有定慧的知見,知道要從有相進入無相。也就是說「從專一中進入到清淨的狀態」,這個就是因為你有那個智慧,知道要成就無相的功德,知道要成就清淨的功德,要離一切相,就是要都攝六根,才有辦法從專一中進入到清淨的狀態。這時候就要把前面的這一些方便法:譬如說口唸耳聽,你要把它舍掉要轉進;然後心念心聽,也要把它舍掉還要轉進;然後心念心憶,雖然是心念心憶,你還是要把它舍掉,因為還要心念,你心中還有佛號的念,你還是要把這個心念心憶把它舍掉,轉進變成不念而憶、變成無相念佛、變成清淨念佛的無相功德、淨念相繼的功德,這個就是從專一中進入到清淨的狀態。

再來第三「從清淨中進入真實的狀態」。就是從無相進入真相。前面第二那個是因地無相念佛,這裏就是果地無相念佛,這裏如果功德成就了,就是真正的念法身佛。可是這里不容易,你必須要去尋覓善知識,因為你要從無相進入真相,必須要證悟法身,證悟我們的真心如來藏,才有辦法從清淨進入真實。所以你這時候要去找善知識,這個善知識相信大家都知道,現在正覺同修會,正覺講堂就是有善知識,能夠教導你,能夠有一些正知見教導你,讓你從清淨進入真實,也就是讓你去證悟法身,證悟如來藏。要尋覓善知識,請善知識教導我們什麼呢?教導參禪的正知見,教導我們第一義的知見,教導我們斷我見的方法,教導我們怎麼樣修集見道的福德資糧,教導我們要怎麼樣發起菩薩的種性。因為這個如來藏、這個法身,是菩薩的根本大法,如果你不發起菩薩種性,即使你證悟了以後,也很快會退轉,所以你要請善知識教導你這一些證悟法身的因緣。找到了善知識然後慢慢修學,具足這一些證悟法身的因緣,然後當因緣成熟的時候,你能夠一念相應——觸證法身如來藏,這時候你就能夠從無相進入真相。這時候你就能夠成就果地無相念佛的功德,就是真正的念到法身佛,這個也是從清淨進入真實的狀態。

再來第四,什麼是「從真實中觀照一切法的實相」。這個就是從真相當中進入實相;其實這是悟後起修,就是果地的體究念佛。也就是證悟以後,要轉依真如的法性,悟後起修,才有辦法從真入實,這也是一種體究念佛。在前面第三個階段,從無入真的階段,這也是體究念佛,這是在參禪的體究念佛。可是這裏從真入實,也就是悟後在體究念佛,也就是要安住在這個法身真如的境界,這樣的一個體究念佛,這個是屬於實相念佛。

這裏我們稍微講解一下,也就是說證悟法身以後呢,我們想要從真實中來觀照一切法的實相,必須要能夠去觀行。觀行蘊、處、界、世間一切法,都是真如所變現的,也都是這個法身真如藉由因緣、無量的因緣,直接出生、間接出生、輾轉出生,能夠觀行這樣的一個智慧,要能夠成就。再來要能夠觀行真如法身雖然隨緣出生這一切法,出生這蘊處界一切法,可是卻從來不分別這一切法,也從來不貪愛這一切法,從來不執著這一切法,從來不攀緣這一切法。因此能夠這樣的觀行,慢慢的要求轉依;也就是說我們的妄想心,我們的這一些見聞覺知心,因為觀行到真心的清淨法性,在一切境界當中,沒有貪愛、執著、攀緣,所以我們的見聞覺知心,這一個妄想心也要慢慢的轉依真如的清淨法性,也要跟真如一樣,遠離對一切法的貪愛、執著、攀緣,遠離對一切法的虛妄想、顛倒想;這時候就是從真入實,這個也就是實相念佛。所以念佛有智慧的話,就知道要從無相念佛,就是從有入無的階段;從無入真的階段,就是證悟前的體究念佛;從真入實的階段,就是體究念佛;也就是從真實當中,去觀照一切法的實相。然後這樣才能夠安住在這個真如法身的境界裏面,這樣離開世間一切的憂苦煩惱、離開世間一切的顛倒妄想,然後能夠慢慢自在的發起真如的不可思議功德,來度化眾生利樂有情,這個就是念佛真實的道理。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為大家介紹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49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略述念佛種類(三)


第四十九集 略述念佛種類(三)

正元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為大家介紹略述念佛種類(三)。

上一個單元,我們為大家介紹在《佛藏經》上面所說的「念法身佛」是言語道斷,過出諸念,不可得念。

那我們說到這個是「過出諸念,不可得念。」也就是說諸佛的法身是心行處滅。為什麼說諸佛法身是心行處滅呢?因為法身祂是第八識真如,祂不是七轉識的見聞覺知,所以這個法身祂就沒有七轉識的心行心念,因此法身祂是無念、無分別,因此諸佛法身心行處滅,一切心念不可得;一切心念不可得,也就是說法身沒有念,法身不會念。

在這裏我們要稍微來瞭解一下,法身沒有哪些念?法身又不會念哪些?我們知道眾生的心就是七轉識的見聞覺知心。這些心有哪些念?眾生的心最喜歡念什麼?就是念五欲啊,眾生的心一向喜歡在財、色、名、食、睡上面去攀緣、貪愛、執著,在上面起心動念,所以眾生的心就是最喜歡念五欲;那除了五欲之外,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在六塵上面去攀緣,然後去分別、去執著,所以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起心動念。可是法身統統沒有這些念,法身也不會去念這一些。那眾生的心就是喜歡念五欲、念六塵,念五陰、十二處、十八界。

那為什麼說眾生的心喜歡念五陰呢?因為,譬如說念色陰:也就是說這個覺知心一向喜歡念眾生的色身。喜歡去注意我們的身體,這個是好的身體或是不好的身體;喜歡去分別、喜歡去貪愛、喜歡去執著,如果這個身體好的話就很喜歡,如果這個身體有生病的話就很憂慮、有恐懼、有不安,所以眾生的心念也一向喜歡在這個色陰上面去攀緣,去起心動念,這個就是念色陰。再來念受陰:眾生的心也一向喜歡在種種的覺受上面去分別,一向喜歡這個分別;現在是苦受、樂受、憂受或是喜受,然後在那裏面起心動念,貪愛執著,所以這個也是屬於眾生心所念的法,這個就是念受陰。再來念想陰:眾生無始劫來,心就一直在打妄想,不止在五欲上面,不止在六塵上面,在一切的世間境界上面,無量無邊的虛妄想——大想,小想,不斷的在想,這個就是念想陰。那另外眾生也喜歡念行陰:也就是說不斷的在想,起心動念,要怎麼樣去造作種種的身口意行,來成就自己的這些貪欲,這個就是念行陰;不斷的要去造作種種的身行、口行、意行,這個就是念行陰。那什麼是念識陰:眾生一向喜歡在境界上面起分別,起眼識的分別、耳識的分別乃至意識的分別,這個就是念識陰。眾生的心,只要睡覺醒來的時候就一直在分別,乃至在睡覺做夢的時候也是在分別,這些都是不斷的在念這個識陰。

所以眾生就是無始劫來,這些心念始終都是在蘊、處、界裏面不斷的打轉,不斷的起念、動念。可是法身沒有這些念,法身也不會去念這些。所有三界六道的念,都是屬於眾生覺知心的念,統統不是屬於法身的念,這一點大家應該要清楚。這些蘊處界三界六道的念,都是落在這個二邊上面,也就是說落在有無、好壞、得失的兩邊,眾生的心一向都喜歡在這個二邊上面去取相分別,在有無、好壞、得失上面去念,可是法身從來不會在這個二邊上面去取相分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所以眾生心有念,法身沒有念;眾生心會念,法身不會念,這個道理也應該清楚。因此法身就沒有這些念,法身不會去念這一些,因此法身這裏說「過出諸念,不可得念。」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念法身佛的時候,要能夠過出諸念,不可得念,這樣來修學才是念法身佛。

再來,「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佛藏經》卷一。為什麼說一切諸念皆寂滅相?也就是說,法身祂是離見聞覺知的。也就是說法身沒有一切覺知分別,沒有一切這一些心念、心的念,所以一切覺知心的心行都寂滅的境界,才是法身的境界;一切覺知心的心念都寂滅的境界,才是法身的境界;所以一切諸念都寂滅的境界,就是法身的境界;因此這裏說這個一切諸念皆寂滅相,就是指念法身佛的時候,這個境界就是一切諸念皆寂滅相的境界。能夠這樣「隨順是法,此則名為修習念佛」,就是修習念法身佛。隨順這些法,隨順哪些法?隨順剛剛所說的這個:法身不念一切法、法身不得一切法、法身離一切相,能夠隨順這樣不念一切法、不得一切法、離一切相來念佛,就是念法身佛的修習。所以念法身佛確實是無相念佛,要離一切相而念,這個才是念法身佛。

再來,在《華嚴經》〈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有說:【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悉如電光,……知一切佛皆悉如幻,……知一切佛音聲如響。】——《華嚴經》〈入法界品〉第34之3。

這段《華嚴經》的經文說,這個如來沒有來這個地方,我也沒有去到如來的處所,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真實的佛、真正的佛就是法身佛。因為法身佛無形無相,你不可以說祂有來這個娑婆世界,你也不可以說我有到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真正的法、真正的佛是法身佛,無形無相,所以沒有來去。那真正的我,就是眾生,他也是這個法身,他的法身也是無形無相,也沒有來去,所以佛沒有來這個地方,沒有來這個世界,我們也沒有到佛的世界去,這樣才是真正的法身。

再來,要「知一切佛無所從來,我無所至,知一切佛悉如電光,知一切佛悉如夢幻,知一切佛音聲如響。」也就是說,雖然佛、法身佛無形無相,沒有來去,可是法身隨順眾生得度的因緣會變現;也就是諸佛的法身隨順眾生得度的因緣不同,能夠變現應身佛、化身佛,還有報身佛的不同,來利樂眾生度化有情。可是這三種佛是有形有相的,也是有為造作之法,也是隨眾生得度因緣而變現的,所以還不是真正的佛。所以這三種佛在這裏就說,這一些佛都是猶如電光一般、猶如夢幻泡影一般、猶如鼓響一般是虛幻不實的,這個就是有相的佛,跟無形無相的法身佛是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在這裏也清楚到——念法身佛就是要離一切相來念,這個就是無相念佛。

但是要能夠真正念到法身佛,必須要親證法身。如果還沒有證悟到法身真如,那這樣的修學——這個無相念佛,這個就是屬於因地無相念佛;因地無相念佛不是真實的無相、不是真正的念法身佛的無相念佛。這一種因地無相念佛,是以佛號的意思來念;是根源於佛號的意象來念;或是以這個佛的種種因地菩薩行以及祂的大願;或是果地的種種功德莊嚴總體印象來念;有時候純粹是出於至心的想念、思念的念頭來念,所以這一種因地的無相念佛不是念真實的佛,因為還沒有親證法身真如的緣故,所以稱為因地無相念佛。

這一種無相念佛是相對於世俗所認知的有相來說無相,為什麼這樣說呢?一般念佛法門都有音聲有形像,譬如說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這些都是有相的念佛。無相的念佛就是在心裏面去憶念、去想念,遠離世間的種種有相來念,這個就稱為無相念佛。各位不要認為這個無相念佛是很高深的,是很遙遠而不可及的,這是錯誤的觀念。

這個無相念佛其實是很平易近人的,而且是在我們的周圍裏面垂手可得的;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夠清楚能夠明白:這個無相念佛就好像母親在想念兒女一樣,或是兒女在想念母親一般。當那個母親在想念兒女,當她想得很入神的時候,當她想念得很專注的時候,雖然沒有語言、文字、聲音、也沒有形像,但是她想念兒女的念卻是念念分明——清楚明白她所想的是誰,她所思念的是誰,所以這樣的母親想念兒女,兒女想念母親,然後想得入神,想得很專注的時候,這樣的一個無相的沒有聲音、沒有形像的這個憶念、想念、思念,這個就是無相的念。用這個念來念佛,這個就是無相念佛,這個就是因地無相念佛。所以各位不要覺得這個無相念佛是很高深的,是可望不可及的,不是,是很平凡的很平易近人的。

那這一種念佛的方法,從古至今本來就存在的,只是被許多的念佛人所忽略了,因此失去提升念佛功夫的大好因緣。其實這一種無相念佛就是《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念佛圓通法門」。這一種無相的憶佛念佛有一個好處,它就是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為什麼呢?因為當一個人專注的在無相憶佛念佛的時候,他的眼根眼識不會攀緣色塵、耳根耳識不會攀緣聲塵、鼻根鼻識不會攀緣香塵、舌根舌識不會攀緣味塵、身根身識不會攀緣觸塵,乃至意根意識不會攀緣五塵上面的法塵。所以這時候能夠「都攝六根」,那因為能夠都攝六根的時候就能夠離相,就能夠無相,這時候才是真正的清淨。我們說清淨的心、清淨的念是什麼?有相的念還不是真正的清淨,唯有無相的心、無相的念才是真實的清淨。所以當都攝六根的時候,這時候能夠離一切六塵的相,所以這個時候就稱為無相的清淨心。只要這樣的念繼續不斷,就是淨念相續。這樣來念佛,最後就可以成就念佛三昧。

接下來,我們介紹這個修學無相念佛法門應該注意的事項,還有一般的過程。第一、要消除慢心,要除掉慢心。有些人認為修學佛法就是應該要求明心見性,所以他比較輕視念佛;有些人認為佛法就是要多研究經典,然後知道很多佛法的名相,因此他就比較不喜歡來念佛;或是有些人認為學佛就是要打坐修習定,這樣才能夠有種種的境界,才能夠有種種的神通感應,他認為這樣才是比較殊勝,因此就比較輕視這個念佛,這個就比較沒有因緣來修學這個無相念佛。話說回來,雖然參禪能夠明心見性,這個是很殊勝沒有錯,可是我們要想一下,如果參禪的人沒有功夫的話,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參禪,其實是跟禪了不相干;因為沒有功夫的緣故,他的心就很粗糙很散亂,心不細膩。當一個粗糙的心、散亂的心、不細膩的心,他怎麼可能有因緣去證悟那個很微細很微妙的真心如來藏呢?幾乎沒有因緣,所以他就沒有因緣能夠證悟,沒辦法明心見性。如果他學會了無相念佛這門功夫,他就會懂得怎麼樣去看話頭,會看話頭以後他就漸漸知道要怎麼樣去參話頭,甚至怎麼樣去參公案,那這樣才是真正的參禪。

所以無相念佛這個法門,可以幫助末法時代的眾生來參禪,也可以幫助念佛人得念佛三昧。因為剛剛我們有說,就是剛剛所說的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裏面所說的,如果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可以入三摩地。這個無相念佛,就是能夠都攝六根;剛剛我們也說了,能夠讓這個六根六識不會攀緣六塵,然後這個沒有相的,沒有六塵相的這個心、這個念就是真正清淨的念,以這樣一個清淨心清淨念來念佛,就能夠入三摩地,就是得到念佛三昧,因此我們說這個可以幫助念佛人得念佛三昧,也就是這個緣故。所以各位不要小看這個好像母親在想念兒女的那個念,或是兒女在想念母親的那個念,只要把那個念稍微慢慢的轉變一下,然後想得很傳神、想得很深入的話,這時候就是無相的念。

這個無相的念可以幫助我們來念佛,可以幫助我們來成就這個清淨念佛,一心念佛,念佛三昧。也有些人覺得修學佛法,應該廣泛研究經典,然後因為研究經典能夠了知佛法的種種名相,然後他就以此為樂,成為知解宗徒,因此他就不肯來學這個無相念佛。這一些也都是因為慢心而生的障礙,都是因為慢心而生起的障礙,這個就要除掉。我們要修學這個無相念佛,就是要除掉這個慢心。

再來,還要除掉疑心。如果想修學無相念佛,要除掉疑心。也就是有些人懷疑「究竟有沒有無相念佛這個法門」。因為一般我們所說的念佛,通常要有名字,要有形像,如果沒有名號沒有形像,那怎麼能夠念到佛呢?所以他懷疑,懷疑說這個法門可能不是佛法。那是因為這個人他對佛法的修學功夫還不夠,也就是沒有定力,智慧還沒發起,不能夠真正瞭解到淨土三經或是淨土五經裏面所說念佛的真正的意旨;或是沒辦法瞭解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面所講的念佛的真正的意旨,誤以為有相才能夠念佛,因此對無相念佛這個法門生起了疑心,有了疑心就沒辦法修學這個法門,或是你即使來修學無相念佛也不容易成就,這個就是疑心的障礙,所以要除掉疑心。

再來,要儘量消滅覺觀攀緣的心。一般眾生總是喜歡攀緣於種種的覺觀,總是喜歡在六塵裏面去攀緣。因此覺觀攀緣的關係,就會使五欲、使善惡、好壞、得失的這些妄想妄念,一直根深柢固的盤據在我們心中,因此沒辦法專心來修學這個無相念佛。因此我們要儘量消滅覺觀攀緣的心,也就是說,心不要去攀緣覺觀。當我們在見色、聞聲、嗅香、嚐味、覺觸、知法的時候,應該避免起種種的攀緣、起種種的覺觀攀緣,然後不會讓這個妄念妄想紛飛,不會讓這種妄念一直根深柢固盤據在我們心中,這樣才不會說,心裏面都是妄想妄念,沒辦法專心來修學。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先為大家介紹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48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略述念佛種類(二)



第四十八集 略述念佛種類(二)

正元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個單元,為大家介紹略述念佛種類(二)。

上一個單元,我們介紹到「念化身佛」。化身佛就是在定中、夢中感應示現所見到的佛就是化身佛。一般持名念佛人感應所見到的也是化身佛;有人以至誠心歸命佛,以至誠心來禮拜佛,常能感應到佛;或是以至誠心來想念佛、思念佛、憶念佛,也常常能夠感應到佛;或是以至誠心供養佛、讚歎佛,夢中或是定中也常能夠感應到佛的示現,這些統統是化身佛。或是有人能夠深心發露懺悔罪業,感應佛來摩頂放光,這個也是化身佛;或是有人能夠深心發願迴向感應到佛;或是有念佛人即將往生的時候,佛預先告知,或是往生以後,佛來接引,這些都是化身佛。所以去想念、思念、憶念這一些感應所見到的佛,就稱為「念化身佛」。

再來為大家介紹「念報身佛」。佛的應化身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佛的報身則有八萬四千種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種好,每一種好有八萬四千種光明,所以佛的報身的身量非常的廣大譬如在《觀無量壽佛經》當中,觀想念佛的第八觀「像想觀」和第九觀「遍一切色想觀」裏面有提到:觀 無量壽佛的身量相好光明及種種的功德莊嚴、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樣的一個佛的身量對一般眾生而言,就好比螞蟻沒辦法來了知人的身量有多大,就好像我們身體內的這一些細菌沒辦法了知人身的廣大。同樣的,對人而言,佛的報身也是不可思議,難以想像的。

那這樣我們怎麼樣念報身佛呢?在《觀無量壽佛經》上面,有一段經文說:「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觀無量壽佛經》卷一)也就是說:雖然眾生難以相像 佛報身的那一種身量的那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可是因為 阿彌陀佛無數劫來的願力,只要有眾生發願、發心要去想佛、念佛,阿彌陀佛會以威神力來幫助這個眾生來觀想佛、憶念佛,都能夠成就這樣的一個念佛。所以這個觀想念佛所見到的佛身,就具足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可是這個佛身的這個功德莊嚴還有身量,仍然會隨著觀想者各自心量的大小,還有莊嚴與否,會有所不同;心量小的人,觀想出來的佛身的身量也會比較小;心量不莊嚴的人,觀想得到的佛身也會比較不莊嚴。相反的,心量大而又莊嚴的話,所觀想出來的佛身就會無比的廣大和莊嚴。所以只要按照《觀無量壽佛經》這樣次第而修,就會此感彼應,必定能夠見到報身佛,就能夠成就念報身佛的功德。

念報身佛並不是只有念 無量壽佛,也有人念十方諸佛,也有念 釋迦牟尼佛或是念 盧舍那佛,那個也都是念報身佛。譬如在阿含部《央掘摩羅經》卷三有說:「(釋迦牟尼)佛住無生際,住解脫地,而復住此(世界)。」央掘摩羅是一位大阿羅漢,為了證明 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一句話:也就是說 釋迦牟尼佛住在本來不生的境界,也住在解脫的境地,而復住持在娑婆世界。央掘摩羅為了證明這句話,於是藉由 文殊師利菩薩和 世尊的神力到十方世界去,所謂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每一方各到十個佛世界,總共見了一百尊的佛,最後一尊所見的佛名為 斷一切疑如來。這一百尊佛都跟央掘摩羅說「釋迦牟尼佛就是我,我就是釋迦牟尼佛,你如果想要知道、想要明白釋迦牟尼佛住於娑婆世界而又不入涅槃的原因,你們應該回到娑婆世界,去問釋迦牟尼佛。」

於是央掘摩羅和 文殊師利菩薩回到娑婆世界來問 世尊,世尊就告訴他們:【十方世界有八十億佛,皆是一佛,即是我身,如是無量佛刹,無量如來,色身無量無邊,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云何我有疾病無常。一切如來悉皆不樂生此世界,以此眾生不可治故,以是義故,我於此世界,治不可治眾生。我于無量阿僧祇劫,行難行之行故,獲無量身,於一切無際處住,而復住此。】——《央掘摩羅經》卷三

世尊跟央掘摩羅說:十方世界有八十億佛的世界,都是一佛所住持,就是我 釋迦牟尼佛。這樣無量的世界,無量的如來,有色身無量的莊嚴,成就這一些無量的功德,怎麼可以說我 釋迦牟尼佛有疾病、有無常呢?十方一切如來都不樂於出生在娑婆世界,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難以教化、難以救治,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在這個世界治理這一些難以度化、不可救治的眾生。我因為無量阿僧祇劫以來,行種種難行之行的緣故,所以能夠獲得無量的莊嚴身,因此能夠住持八十億佛世界,同時也住在無生無滅的境界。這裏就是說 釋迦如來的莊嚴報身,因為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行種種難行之行,所以成就了無量無邊的莊嚴報身,成就了無量的功德,所以住持在八十億佛世界,也同時住於無生無滅的境界,也同時以應身、化身住持娑婆世界。所以我們知道 釋迦牟尼佛的應身雖然示現了涅槃,祂的報身和化身則常住世間、壽命無量,有緣的人自然能夠見到。

那在同一部經,就是《央掘摩羅經》裏面,文殊師利菩薩也說:【彼諸世界,無諸沙礫,平如澄水,柔軟樂觸,猶如棉纊,如安樂國。無諸五濁,亦無女人、聲聞、緣覺,唯有一乘,無諸餘乘。】——《央掘摩羅經》卷三。

文殊師利菩薩說「這一百佛的世界,都是沒有沙子,沒有石頭,而且地面都是平坦澄淨,猶如水面一般潔淨光明,而且這些地面都是柔軟猶如棉花——厚的棉花一般,踩在上面都會有美妙的樂觸。這些世界都如同安樂國,就是極樂世界一般的莊嚴殊勝,而且這一百佛世界都沒有五濁(也就是說這個世界沒有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個世界都是清淨的世界,而且世界沒有女人,因此沒有男女淫欲貪愛,不會使人有愛欲染汙,不會使人下墮,國土沒有女人,而且世間的人民也沒有聲聞、緣覺,都是修菩薩道唯一佛乘。」這個世界連聲聞緣覺都沒有,這一個世界其實就是一個清淨的佛國世界,這個世界也都是地上菩薩,因為只有地上菩薩,才能夠跟這一個無量無邊、莊嚴報身的這個 佛來親近修學,這是一個清淨的佛國世界,也是一個唯一佛乘的一個菩薩世界,所以那裏都是地上菩薩,才能夠跟這個報身佛來親近修學。

然後 世尊又對 文殊師利菩薩等人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稱彼一切諸佛名號,若讀、若書、若聞,乃至戲笑言說,或順他人,或欲自顯,若有一切恐怖事至,悉皆消滅。一切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不能惱亂,聞則擁護,閉四趣門。我說未發心者,得菩提因;況清淨心,若讀、若頌、若書、若聞。】——《央掘摩羅經》卷三。

世尊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稱念這一百佛世界的佛的名號,不管是開玩笑的來稱念,或是為了迎合別人的心意,順從他人的心意來稱念這一百佛的名號,或是想要彰顯自己博學多聞來稱念這一百佛的名號,那只要稱念以後,一切所有恐怖的事情都會消失;而且一切天龍八部都不能夠來惱亂這一位善男子、善女人,而且聽聞他們在稱念這一百佛的名號,都會來擁護他、護持他來修道;而且稱念一百佛的名號,能夠不會下墮三惡道,未來生不會下墮三惡道,連阿修羅道都不會往生到那裏去了;如果還沒發起菩提心的人,就能夠得到菩提的正因,未來能夠成就菩提的殊勝果報。這個是以這一個戲笑言說,或是或順他人的心意來稱念這一百佛的名號,如果是以清淨心來稱念這一百佛的名號,那功德更是殊勝不可思議,因為那一百佛也都是莊嚴的報身佛。

另外也有經典說,釋迦如來住於十方無量世界,祂的報身有七百個無量數劫。而我們修行成就佛道,只要三個無量數劫,所以當我們修行成佛以後,世尊的報身仍然還在十方世界度化眾生,所以 祂的報身無量無邊,無盡久遠,這個佛的報身是要示現給初地以上菩薩來親近修學的,所以凡夫二乘或是初地以下的菩薩,他們所能夠親近修學的佛是應身佛、化身佛。所以如果想在娑婆世界見到 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必須要努力修學正法,證得初地以後,然後往生到色究竟天以後,才能夠見到 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或是念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然後如果能夠上品上生,這樣也能夠見到 阿彌陀佛的報身;或是依《觀無量壽佛經》來修學觀想念佛,由於佛的加持,佛的護念,如果修學有所成就的時候,也能夠見到 佛的報身。因此有些人、有些外道因為見不到佛的報身,也沒有因緣看見到這個化身佛,就會誤以為說「釋迦迦牟尼佛已經入涅槃了,再也見不到 佛,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佛。」這個是因為對佛法沒有深入瞭解所產生的誤會。所以十方世界仍然有無量無邊的佛,以種種的身:應身、化身或是報身,在利樂有情度化眾生,世界永遠有佛不會沒有佛,這個道理先讓大家知道一下。

接下來我們介紹「念法身佛」。念法身佛,什麼是法身佛?先要瞭解一下:諸佛的法身無形無相,因為法身就是眾生的真如、真心、如來藏,這個諸佛的法身也是無形無相啊。

那禪門祖師常常這樣說:「這個法身不是色、不是心、也不是佛」。什麼是「不是色」的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法身,祂不是物質色法,祂沒有大小方圓處所,所以稱這個法身不是色。那什麼是「不是心」呢?這個法身,祂是第八識如來藏,祂是第八識真如,所以這個法身祂不是六識心的見聞覺知,祂沒有見聞覺知的分別,所以說祂不是心。再來這個法身,祂也不是第七識末那心(末那識的心),所以這個法身也不會思量造作,因此說這個法身祂不是心,也就是說這個法身不是六識心、也不是末那心,沒有見聞覺知的分別,也不會思量造作,因此說這個法身不是心。可是這個法身,我們應該要知道,祂是第八識,在因地的時候就稱為阿賴耶識,在果地在佛地的時候就稱為無垢識、真如,祂就是眾生的如來藏,所以說祂不是心,只是說祂不是六識心,也不是第七識末那心。那再來說祂「不是佛」,為什麼說法身不是佛?因為這個法身無形無相,祂不同於大家所瞭解的、所熟悉的應身佛、化身佛或是報身佛。因為一般的這個應身佛、化身佛還有報身佛,都是有形有相,都是可以見可以聞,可是這個法身無形無相,不能見也不能聞,因此稱這個法身不是佛。所以不要誤會,不是佛只是說祂不同于應身佛、化身佛跟報身佛一般的有形有相。所以說這個法身不是色、不是心也不是佛。

再來,我們要念這個法身,那既然祂不是色、不是心、不是佛,祂無形無相,那我們要怎麼樣念呢?所以我們念這個法身,就沒辦法用語言、文字、音聲、形相來念,而是要離一切相而念,簡單的說就是要無相而念,所以我們剛剛才說念法身佛就是無相念佛,這個道理也就是在這裏。

再來在《佛藏經》〈念佛品〉跟〈念法品〉當中有說:「念無分別,修習念佛,清淨念佛,真實念佛」——《佛藏經》。這一些都是屬於念法身佛。因為念法身佛的時候,沒有語言、音聲、形相,所以稱為無相念佛。唐朝懷感大師所著的《釋淨土群疑論》卷七有說:「得無相念佛三昧,念法身佛。得有相念佛三昧,念報化身佛。」——《釋淨土群疑論》卷七。也就是說念報身佛、應身佛、化身佛就是有相念佛,因為祂們有形有相。念法身佛就是無相念佛。所以念法身佛就是要離一切相來念,所以又稱為無相念佛。那法身就是眾生的真如、真心、如來藏,這個道理大家要先瞭解一下。

在《佛藏經》上面有一段經文是這樣說:【是念佛法,斷語言道,過出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諸念皆寂滅相,隨順是法,是則名為修習念佛。】——《佛藏經》卷一。在《佛藏經》的這段經文,講的就是念法身佛。所以是念佛法就是念法身佛,那念法身佛要怎麼念呢?要斷語言道,也就是說諸佛法身是言語道斷。為什麼說諸佛法身言語道斷呢?因為語言道(因為言說),都是屬於七轉識見聞覺知所有,都是屬於這些覺知心所相應的法,那法身是第八識真如,祂從來不相應見聞覺知,因此說法身是斷語言道,是言語道斷。因此說法身不屬於語言文字,一切言說,說不得法身,也就是法身沒有言說,會言說的從來就不是法身。也因為這樣,所以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沒有說著一個字,這個就是法身離言說的緣故,因此這個念法身佛就是要斷語言道。

再來我們說念法身佛就是「過出諸念,不可得念。」那為什麼說念法身佛就是「過出諸念,不可得念。」呢?因為諸佛的法身是心行處滅,除了言語道斷之外,還是心行處滅,為什麼呢?為什麼說這個法身是心行處滅呢?因為法身沒有七轉識的心行、沒有七轉識的心念,也就是說這個諸佛的法身無念、無分別,因為無念、無分別,所以我們說諸佛法身心行處滅。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先為大家介紹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正禮老師於10月4日法界衛星新聞採訪之開示:
1. 佛法具有科學精神的本質
2. 觀行 -- 對境界能夠正確觀察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47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繫念思惟念佛法門(五)+略述念佛種類(一)


第四十七集 繫念思維念佛法門(五) 略述念佛種類(一)

正元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個單元,為大家介紹的題目是繫念思惟念佛法門(五)。

上一次我們提到,在這個《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有一段經文說,我們這一段經文就是說:【有空閒時 自端心意 念身作善 專精行道 十日十夜 殊使不能 當絕念去憂 勿念家事 莫與婦人同床 自端正身心 斷於愛欲 一心戒齋清淨 至意念生 阿彌陀佛國 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壽終皆往生其國】這一段經文就是延續前面所說的要下品(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是那些造惡的眾生、罪業的眾生,他們想往生極樂世界,那他們要十日十夜專精行道,來一心想著要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一直想,然後十日十夜,這樣就可以順利往生。

這一段經文是說,如果有些眾生他因為世間事物比較繁忙、然後又因為自己的心比較散亂不定,所以他沒辦法十日十夜來專精行道,可是他又想往生極樂世界,那有什麼辦法?這一段經就說:假使你「十日十夜 殊使不能」——沒辦法的話——那你又想往生極樂世界,那也可以!但是你在這(你要)一日一夜來努力用功:也就是說你在這一日一夜當中「當絕念去憂,勿念家事」。也就是要斷絕世俗的雜念,去掉種種世俗的煩憂,然後不掛念家事,然後不跟婦女同床——也就是要斷除愛欲,在這一段時間裏面,要斷除男女情欲,然後一心齋戒,就是受持八關齋戒使身心清淨;然後至意念生 阿彌陀佛國,在這個一日一夜當中要一心想著要往生極樂世界,一心想著想要到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樣一日一夜不斷絕者,一直想不中斷,那這樣呢,臨命終也能夠順利往生。所以在這一部《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上面,也都是講一心,然後求生念佛法門,這個都是通於繫念思惟——繫念思惟念佛法門。就是把念頭放在一件事上面,放在一直我想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一件事上面,只要這樣一直去思惟,一直想念,那這樣就能夠成就。

再來我們提,我們舉這個《無量壽經》裏面所講的,一向專意及一念求生念佛法門。在《無量壽經》的卷下有說:

【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在《無量壽經》這段經文提到:下輩者,就是這些造惡業的眾生,他們少善根福德可是又想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話要怎麼辦?當發無上菩提之心,就是要發這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發這樣的四弘誓願,然後還要發願去極樂世界那裏求明心見性以後,回來娑婆世界廣度眾生,這個就是發無上菩提之心。發了這個心以後會有兩種情形:第一種,如果能夠的話,你就一向專意——一向專意就是說你一心想著一件事,想什麼事呢?念 無量壽佛、願生其國。也就是說要想念 無量壽佛,想念 無量壽佛,然後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一直想著,這樣一直到命終,這是第一種情形,就能夠順利往生。第二種情形,就是有人說「那我沒辦法,我沒辦法一直想著,因為我要忙很多的事,或是我的心比較散亂妄想比較多,沒辦法。」那 佛在這裏又說,第二種做不到一向專意的話,乃至十念就好;就是說你最少要起十個念頭,起十個念頭想著 無量壽佛,發願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起十個念頭想著 無量壽佛,然後發願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也能夠順利往生,這個也能夠順利下品往生。所以這裏這兩種人都能夠往生。然後在《無量壽經》下面,同一段經文下面又說: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這就是第三種,也就是說前面發了無上菩提心之後,如果偶爾聽到人家說比較深妙的佛法,在講明心見性的法,或是講第一義經典的法,那你聽聞以後,能夠歡喜信樂不生疑惑——能夠生起歡喜心樂於相信,不會懷疑不生懷疑——那這樣的話,這樣的人乃至一念,乃至只要生起一念,然後念於彼 佛,想著 無量壽佛,然後以至誠心願生其國——以至誠心發願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有這麼一念,有這麼一念來想著 無量壽佛,然後以至誠心來發願要往生,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那這樣呢,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也會好像睡著一樣,在夢裏也會看到 無量壽佛,這時候他就能夠想起念佛求往生的正念,也能夠跟 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是在《無量壽經》裏面所講的一向專意,一向專意及一念求生念佛法門,其實這個也都是屬於繫念思惟的念佛法門。

最後我們來舉《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裏面也有提到,十晝夜一心求生念佛法門。在《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上面有說:

【佛言:其三輩者,其人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花、燃燈、懸繒彩、作佛事起塔、飲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這裏也是一樣,就是說下品、下輩往生的人,這些造惡業的這些眾生,如果想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一樣:只是一個想往生的念,一心念就是想念著「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想念著「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一直想,沒有離開過,這個念頭維持連續十個晝夜,那這樣也可以往生。所以這個繫念思惟念佛法門,這個繫念思惟不是打妄想,它確實在 佛很多部經典都已經說明,它就是一種念佛法門。而且大部分的念佛法門都跟繫念思惟有相關,所以各位如果念佛要能夠有所成就,要能夠順利往生極樂世界,一定離不開繫念思惟,這個大家也要瞭解這樣的一個正知見。

那最後在《大阿彌陀經》上面也有提到,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讚歎、然後歸命、還有發願的方式來成就往生的功德。在《大阿彌陀經》有一段經文是這樣說:「若有眾生,聞此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皈命,稱讚不已,隨其志願,必生其刹。」(《大阿彌陀經》卷上)。這裏就是說,如果有眾生聽聞過 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種種的功德,然後日夜歸命稱讚不已;只要你能夠不斷的稱讚 阿彌陀佛種種的功德,稱讚完就是歸命 阿彌陀佛,歸命完就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然後這樣一日一夜,不斷的重複稱讚、歸命,然後發願求往生,這樣一日一夜不中斷,這樣也能夠順利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你只要把 阿彌陀佛的種種相好光明分成一小部分,也就是說 阿彌陀佛應化身有八十種隨形好,三十二種大人相、或是有八萬四千種相、然後八萬四千種好、八萬四千種光明,這樣你可以把它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然後每一部分稱讚完,就歸命 阿彌陀佛,然後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再換另外一小部分來稱讚 阿彌陀佛祂的這一種相好光明,還有種種的威神之力、或是種種的功德,這樣稱讚完就歸命 阿彌陀佛,然後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不斷的重複,這樣來修學,這個也是一種念佛法,而且也能夠順利往生。所以這裏也都是跟繫念思惟有一點相關,一併為大家來作介紹。

接下來我們補充一下,有人雖然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可是卻是胎生,叫作邊城胎生。那會往生到邊城胎生的原因,是因為這一位佛弟子在世的時候,雖然修種種的功德善法,也發願念佛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可是後來卻有後悔的心、後來卻有懷疑的心。就是後悔他在這個三寶上面種種的布施、種種的財施、法施、無畏施,還有種種的善法修學,他生起了後悔的心、或是他有懷疑的心。懷疑什麼呢?懷疑是不是這個有善惡的因果、懷疑是不是有 阿彌陀佛、懷疑是不是有西方極樂世界,懷疑自己只要作一點點的那一種就是受持三歸,然後受持五戒,行十善業,然後發願念佛求往生,懷疑自己這樣作,簡簡單單的就能夠往生到一個殊勝無比的清淨佛國世界,有了這樣的一個懷疑的心。所以這個人(這一些人),雖然後續也陸陸續續還有念佛求往生的心,可是往往就是暫時相信、暫時不信。就是有時候他相信,然後就念佛發願求往生;有時候就不相信就會懷疑,他的心志心意始終是猶豫不決猶豫不定。那這一種人,他在臨命終的時候,佛也會化現在他的旁邊,讓他看到,這時候他雖然嘴巴不能夠說話,可是他的心仍然是歡喜的,然後因為看到 佛,所以呢,因為會懺悔——會慚愧來懺悔他所生起的這個懷疑的心,或是後悔的心,所以因為懺悔的關係,他也能夠跟隨 佛到極樂世界去。可是他只能到邊地七寶城,所以就叫作邊城胎生,不能夠到佛前。雖然是這一個邊城,也是很殊勝的,那裏跟我們的忉利天宮是一樣的廣大殊勝,只是在那裏沒辦法離開,必須待在裏面,只能夠看到佛光,可是見不到佛也見不到菩薩、也見不到聲聞、也沒辦法聽聞種種的這個佛法,這個就叫作邊城胎生。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絕對不能夠後悔,也不能夠懷疑,因為「信是道源功德母,能夠長養諸善根」。也就是說有「信」的話,才能夠生起種種的功德善法,尤其是念佛法門,必須要有絕對的清淨信,不懷疑的信,那這樣才能夠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

那有人會認為「念佛這個法門很粗淺」;有人認為說「念佛只是持名念佛、或是繫念思惟、或是想念佛、思念佛而已」。會有這樣懷疑的人——會有這樣認為佛法、念佛法門是很粗淺的人——這是因為這一些人在佛法上面還沒有功夫的緣故,也就是說還沒有定力(還沒有發起定力),然後在佛法的智慧也還沒發起的緣故,不知道念佛法門有所謂的有相念佛、無相念佛跟實相念佛。有相念佛也包括念應身佛、念化身佛、念報身佛;無相念佛就是念法身佛,念法身佛又分為因地的無相念佛跟果地的無相念佛;然後實相念佛又稱為體究念佛,悟後的體究念佛。這一些都是很深妙的這一個念佛法門,所以念佛法門有深有淺,大家不要來輕視它。這一些會在後面略述念佛種類的時候,為大家來詳細介紹。

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這一個「略述念佛種類(一)」。這一個念佛有哪些種類呢?因為佛隨眾生得度的因緣不同,所變現的佛身也有種種不同。一般而言,佛有分為應身佛、化身佛、報身佛以及法身佛,所以念佛就分為念應身佛、化身佛、念報身佛跟念法身佛。前面三種佛都是有形有相,都是隨眾生得度因緣的不同,而變現不同的佛。「法身佛」是無形無相,所以念法身佛又稱為無相念佛,因為要真正念法身佛必須要親證法身,就是要親證這個真如——這個如來藏,才有辦法真正念法身佛。可是這個眾生在還沒有證悟法身之前,雖然修學這一個念法身佛,修學這個無相念佛,這時候只能稱為因地無相念佛。然後證悟法身以後,這時候所念的法身佛就可以稱為果地無相念佛。這一些先簡單介紹一下,念佛的大概種類有這四種。

接下來我們開始介紹「念應身佛」。什麼是念應身佛呢?就是想念、思念、憶念佛在人間示現八相成道,以及四十九年種種教化眾生這樣的佛,這樣就是念應身佛。也就是說應身佛就是 釋迦牟尼佛當初在兜率天內院,當一生補處菩薩,為眾生講經說法、度化眾生,到因緣成熟的時候示現降神母胎,然後示現修學種種世間學問,並且娶妻生子,因為見到人間有生老病死種種煩惱而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修於菩提樹下降伏魔軍,夜睹明星見道成佛,然後開始轉法輪,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最後于雙樹林間入涅槃,這一些就稱為八相成道。以八相成道在人間示現,而後入滅,這就是應身佛。應身佛就是應人間眾生得道因緣的成熟,所以在人間示現種種教化,這就是應身佛。所以我們去想念、思念、憶念應身佛,這個就可以稱為念應身佛。

接下來跟大家介紹「念化身佛」。什麼是化身佛呢?就是定中、夢中感應示現所見到的佛就是化身佛。一般持名念佛,感應所見到的佛就是化身佛,有人以至誠心歸命佛、禮拜佛,常常能感應到佛。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個單元先為大家介紹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46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繫念思惟念佛法門(四)


第四十六集 繫念思維念佛法門(四)

正元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個單元,為大家介紹的題目是繫念思惟念佛法門(四)。

上一個單元我們提到,要來繫念思惟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提到有八種功德要去繫念思惟,那有所謂的座莊嚴、身莊嚴、口莊嚴、心莊嚴、眾莊嚴、上首莊嚴、主莊嚴跟不虛作住持莊嚴。我們上一次就是講到要怎麼樣來思惟 阿彌陀佛的心莊嚴,說到這裏。那 阿彌陀佛的心莊嚴要怎麼樣來思惟?阿彌陀佛的心,如同地、水、火、風、虛空一般,無分別。

為什麼說 阿彌陀佛的心如同四大、虛空一般,不分別呢?我們要先來瞭解這個四大、虛空,它能夠成就什麼?它不分別什麼?就是說四大、虛空它能夠成就有情的五陰世間——也就是說有情五陰的這個色身是四大、虛空所成就的。另外,四大、虛空它也能夠成就十方世界的器世間——也就是說山河大地這一個國土,也是四大、虛空所成就的。就是說當四大、虛空在成就這個有情的五陰、這個色身的時候,它不會分別——不會因為這個是好人,我就成就他的身體;那個是壞人,我就不成就他的身體,不會!當它在成就眾生的色身的時候,它是平等無差別一體成就,隨順眾生的善惡業。平等無差別一體成就,所以稱為無分別,稱為不分別。又因為這個四大、虛空在成就這個器世間的時候,它也是一樣,不會因為這一個器世間是三善道的器世間我就成就它,那個是三惡道的器世間我就不成就它,不會。它在成就十方世界的這一個國土——這個器世間,六道的這個器世間,它也是一樣平等無差別,隨眾生的共業、隨眾生的種種的別業的不同,就會一體成就、平等無差別——來成就這個器世間,因此說是不分別、無分別。

阿彌陀佛的心,就如同四大、虛空一般無分別,這個無分別是一種智慧,不是像木塊、石頭一樣的無分別,這是一種無分別智。也就是說 阿彌陀佛的心的這一種無分別智,那是因為祂是通達一切法空性如來藏,所成就的一個無分別智;也就是通達一切法空性如來藏,還有祂經由無量數劫的修學,然後呢成就了這一個福德智慧的圓滿,因此而成就了這個無分別智,成就了這一種無分別智。所以這一種無分別心,祂是一種智慧,無分別的智慧!

那這一種無分別心,雖然不知不聞,可是卻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聞。簡單來說,阿彌陀佛的這一個無分別心的這一種心莊嚴,具體表現出來的就是猶如極樂世界這一種天樂鳴空、還有泉水說法,這一些等等,都是 阿彌陀佛的心莊嚴所成就的,這個就是心莊嚴的思惟觀察。

再來,要怎麼樣來繫念思惟這個「眾莊嚴」呢?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往生的天、人、聲聞、菩薩都是蓮花化生。這個蓮花是代表染汙的花?還是清淨的花呢?代表清淨的花!為什麼?因為這個蓮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蓮花就代表沒有染汙的花,代表清淨的花。這一種花又有法的意思,佛法正法的「法」的意思,所以這一個清淨的花,沒有染汙的花所化生,也就是代表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天、人、聲聞、菩薩,他們都是這個清淨的法所化生。那(什)麼是愚癡無明的法是清淨法?還是覺悟正覺的法是清淨的法呢?當然是覺悟的法,當然是正覺的法是清淨的法!不會是愚癡的法,不會是無明的法是清淨的法!所以這個蓮花化生,也就是代表著這個是清淨的法,也就是正覺的法所化生,所以是無比的莊嚴。簡單來說就是極樂世界的這些大眾,天、人、聲聞、菩薩都是 阿彌陀佛的清淨法,就是佛的清淨智海所化生、阿彌陀佛的清淨智海所化生、也是 阿彌陀佛的清淨法界所化生。因為是 阿彌陀佛的清淨法界所化生,所以他們都具有三十二種大人相,都是無比的莊嚴,這個就稱為「眾莊嚴」!

再來,我們來思惟什麼是「上首莊嚴」。上首莊嚴: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上首弟子是誰,各位知道嗎?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上首弟子就是 觀世音菩薩跟 大勢至菩薩。這兩位大菩薩當然是無比的莊嚴,也就是說極樂世界這個上首弟子、這兩尊大菩薩,是有如須彌山王一般勝妙無比;須彌山就是這個世界最高的山,也就是妙高山,這個妙高山是高大無比,然後是不動搖,如如不動。也就是說這兩位上首弟子祂們的功德高大無與倫比,所以稱為上首莊嚴。祂們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為一切境界所動搖,所以是無比莊嚴,所以就稱為 阿彌陀佛上首弟子是無比的莊嚴,猶如妙高山、須彌山一樣高大不動搖,所以就稱為「上首莊嚴」。

接下來,我們再來思惟這個「主莊嚴」。什麼是主莊嚴呢?也就是說 阿彌陀佛祂是極樂世界的國主,而且 祂常常被具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的天、人、聲聞、菩薩大眾,所恭敬圍繞、所恭敬瞻仰,因此這一些具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的這一些天、人、聲聞、菩薩,恭敬圍繞 阿彌陀佛、恭敬瞻仰 阿彌陀佛,這樣就顯現出這個淨土國主,就是 阿彌陀佛有無比的莊嚴,這個就是主莊嚴。

再來思惟一下,什麼是「不虛作住持莊嚴」呢?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國土的國主,也是住持佛法的法主。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大願來攝受已往生、當往生、未往生的一切眾生,所以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夠見佛聞法,必定得不退轉,必定得阿毘跋致的這個功德,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 阿彌陀佛有不虛作住持的這個功德,這個莊嚴就稱為「不虛作住持的莊嚴」。

我們再來繫念思惟這一個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修學念佛法門的時候,這個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來了知 阿彌陀佛具足無量的功德、具足無量的莊嚴;然後能夠對 阿彌陀佛生起絕對的信心,生起清淨不懷疑的信心;能夠樂於歸命 阿彌陀佛;樂於發願念佛求往生,這個就是修學這一個繫念思惟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念佛法門的目的。

我們從這幾集以來,我們已經跟大家介紹完,這一個在《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裏面所提到的繫念思惟三種念佛法門。相信大家已經知道,要怎麼樣來修學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這一部《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裏面,佛所說的真實的念佛法門,眾生只要依照這個法門,然後呢是能夠清淨信——也就是能夠相信這個世間的善惡因緣果報、能夠相信三寶、能夠相信眾生有真如佛性。然後呢也是一個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能夠受持三歸受持五戒;然後行十善業,那平時都能夠守本分的去依止佛法來斷惡修善,那這樣來念佛發願求往生;然後很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說我的建議,我的建議就是說在我們一生當中,也就是說你如果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那在我們的一生當中至少要有一次,當然你可以更多次更好,至少要有一次能夠來受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一日一夜或是乃至於七日七夜來修學這個繫念思惟念佛法門——也就是說你在一日一夜當中,能夠身心清淨,受持八關齋戒,然後來繫念思惟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繫念思惟 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名號、繫念思惟不可思議的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只要在這三種法上面能夠一日一夜乃至於七日七夜這樣去一直想沒有停過,這樣就能夠成就這個念佛法門的功德。佛在經文上面說會「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所以你就不用擔心,佛一定會來攝受、來接引的。以上所介紹的就是在《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裏面所提到的這個繫念思惟念佛法門。

接下來,我們引《大阿彌陀經》上面所說的,讀誦演說思惟念佛法門。這個也是跟繫念思惟有關,也一併為大家介紹,讓大家知道,原來念佛法門的那一種方式有很多種,而且大部分都透過思惟,都透過繫念思惟來成就念佛法門的一種功德,這個正知見各位也應該要清楚。我們來看一下,在《大阿彌陀經》卷上有這樣說:

【佛告慈氏:「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以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他演說,乃至於一晝夜思惟彼刹佛身功德,此人命終速得生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大阿彌陀經》卷上。

在《大阿彌陀經》這段經文,佛告訴 彌勒菩薩:如果有四眾弟子或是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能夠來書寫這一部《大阿彌陀經》來供養,或是能夠受持讀誦這一部經,為他演說這一部經,那這些人命終,臨命終的時候都能夠迅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如果前面這些功德善法你都不能夠修學的話,這裏有說乃至於一晝夜思惟彼刹——就是要一天一夜,然後呢來思惟這個極樂世界,思惟 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跟剛剛所講的繫念思惟一樣,就是這一日一夜把念頭放在這個想念、思念、思惟極樂世界,思惟 阿彌陀佛的功德上面,這樣一日一夜,這樣至少要一日一夜來思惟,這個人在命終也能夠順利生到極樂世界去。接下來在同一部經,也就是《大阿彌陀經》也就一段經文說,釋迦如來說: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百歲,眾生值遇,無不得度。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晝夜思惟佛刹及佛身功德。臨壽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經須臾間即生彼刹。】——《大阿彌陀經》卷下。

這裏 佛又說,未來世就是正法、像法、末法已經過了,然後這個經道滅盡,也就是佛經也開始消失了,然後這個三乘菩提的聖道也不被眾生所信受了,眾生也不喜歡、不樂於修學三乘菩提的聖道,甚至也沒有人能夠親證這個三乘菩提的聖道——比如說斷我見、證我空或是證第一義,都沒有人能親證了——經道已經滅盡了,那 釋迦如來以大慈悲心、哀愍心,然後以威神力特別留下這部經,就是《大阿彌陀經》留一百年,讓有緣的眾生能夠遇到。所以只要有緣的眾生遇到這一部經,能夠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都可以得度,都能夠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前面講的這些功德沒辦法去做,那你晝夜思維佛刹及 佛身功德也是可以得度,也是能夠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這裏也是講晝夜思惟佛刹及 佛身功德,這個也是一種思惟念佛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舉這個《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裏面所提到的一心求生念佛法門,這個也跟繫念思惟念佛有相關。在這一個《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裏面有說:中輩、下輩生人,下輩就是三輩生人裏面的下品往生的人,經文它是這樣說:

【其三輩者,其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花、燃燈、懸雜繒彩,作佛事、起塔、飯食諸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法者,當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命終即往生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

在這一部《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裏面說,這個屬於下品往生的這些有緣眾生,因為是下品往生,那就是造惡業的多(都是造惡業的)造罪業的這一些少善根福德的眾生,他們如果想往生極樂世界——因為是造惡業的眾生,所以往往都沒辦法修集種種的布施,修集種種的善根福德——所以他們沒辦法去燒香、散花、燃燈來供養三寶;也沒辦法懸掛種種彩色的幢幡;或是作種種的法會來度化眾生;也沒辦法起造佛塔、舍利塔,讓眾生來禮拜供養;也沒辦法布施飲食給沙門,來修集種種的福德資糧……這些都沒辦法做,那他又想往生極樂世界的話,要怎麼辦呢?經文上面說「當斷愛欲」:就是要斷除愛欲,然後對男女這個情愛無所貪戀愛慕,得到這部經呢,就要趕快生起慈悲心、生起精進心,然後行忍辱行,不當瞋怒,然後受持八關齋戒,身心清淨,能夠這樣的話,就要一心念欲往生 阿彌陀佛國。這裏就是講說,要一心想著要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來思惟、想念、繫念。同樣的道理,然後一直想沒有離開過、然後經過十日十夜不斷絕的話,就能夠在壽命終了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這裏就是這一部經所講到,這個一心求生念佛法門,所以也跟繫念思惟有關係。

接下來,又有一段經文,是同一部經,經文說:【至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哀之,悉令生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這一段經文講的就是說(像剛剛一樣)十日十夜一心想著要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你能夠這樣做,以後不需要靠 阿彌陀佛來接引,我 釋迦牟尼佛就會慈悲,讓你在捨報的時候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這裏是指 釋迦牟尼佛祂幫你,祂來成就你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有時候也不一定是 阿彌陀佛來接引,有時候是因為因緣成熟,然後 釋迦牟尼佛就幫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接下來還有一段經文,它是這樣說:

【有空閒時,自端心意,念身作善,專精行道,十日十夜者,殊使不能,……當絕念去憂,勿念家事,莫與婦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斷於愛欲,一心戒齋清淨,至意念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往生其國。】——《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

這裏也是要講這一個,如果前面那個十日十夜一心想著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一個專精行道你做不到的話,那你要怎麼辦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大家介紹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