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月25日 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第29集 十行位的修證(上)之開示文稿:
今天我們接著上一次的內容,繼續來為各位講說佛菩提道中,有關菩薩五十二階位裏面十行位的修證。首先我們還是一樣的先來復習一下前面的內容:我們學佛如果只是要求個人能夠儘快的離開三界輪迴,那就是二乘的聲聞道與緣覺道的修證,也叫作解脫道;但是如果我們是要學佛,發下了大願,要能夠成就佛道自利利他,那修學的就是佛菩提道。在佛菩提道中,也就是菩薩道裏面,總共要經歷五十二個階位而成佛: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我們最初發起了要學佛的大願,那就已經進入了初信位裏面。在十信位裏面最主要的就是要用一劫到十劫,去完成我們對佛、對菩薩道的信心和勇猛心。最後信根具足了,相信我們除了生生滅滅的妄心之外,還有一個本來常住的真如心。這樣子就從十信位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初住位,也叫作發心住。
在六住位的時候又叫作正心住,容貌如同佛,心相也與佛相同,已經證得了二乘的初果,這個時候即將要進入大乘的見道位裏面。到了第七住的時候,親證了真如如來藏,世界如幻觀開始出現了,位不退了所以叫作不退住。到了第九住叫作法王子住。第十住眼見佛性,所以世界如幻觀完成了。法王子長大成人了,所以可以開始分擔如來的家業,因此叫作灌頂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作三賢位,都只是大乘中的賢人,入地以後才算是真正的聖人。因為初地他通達了百法明門,有能力入涅槃而不入;又因為菩薩道的修證兼具有二乘解脫道的完成,也就是在修學菩薩道的時候,解脫道的果證會不求自得。比方說六住位的菩薩就已經斷除了三縛結,成就了二乘初果須陀洹。以這個當作基礎才有能力取證大乘第七住證悟如來藏,所以菩薩對於二乘人的所證所知的境界,他是完全了知的,但是二乘人對於菩薩的心行卻是不證也不知。
接下來菩薩的三賢位當中,在解脫道上所應修學的功德有哪些呢?由於菩薩不斷盡思惑,他要留惑潤生、不入涅槃;所以到了初地菩薩,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雖然能夠入涅槃但是不入,所以從六住位到初地前十迴向位的滿足,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是具足了解脫果裏面的二果與三果,所以三賢位的菩薩要成就菩薩二果跟菩薩三果。在大乘道方面則是三賢位當中十住位叫作十發趣,是屬於習種性;十行位叫作十長養,是屬於性種性;而十迴向位叫作十金剛,是屬於道種性。在這個三賢位當中呢,要成就三種的無我觀:十住位世界如幻觀、十行位的陽焰觀、以及十迴向位的如夢觀,然後才有能力求證初地。
十發趣的意思是說,菩薩在這十個住位當中,他能夠發起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解脫道的心。從初住到七住明心前,他都是屬於外門修六度萬行;第七住破參證如來藏(而信受不退以後),才開始進入內門修六度萬行。然後還要繼續修學鍛煉功夫,到了十住能見佛性時,就是《大般涅槃經》裏面所說的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可是十住位的菩薩仍然是屬於習種性,是說住位的菩薩他的習性還很重。因為六住斷我見、七住見道,他只是斷了見一處住地煩惱,對於三界愛的煩惱尚未斷除,這個菩薩的習性還很重,還是住在習氣(常常現行)的這種習性裏面;就算是第十住菩薩,都還算是習種性的菩薩。
證悟明心了也只是發起見地的菩薩,離通達位的初地還有一段距離,離解脫果的二果薄地或者是三果離地都還有一段距離。那因為斷的是我見,而我執的部分還等待著我們少分、多分的去斷除。從七住明心到十住見性,證得般若總相智;接下來就是要內門修菩薩六度,分證般若的別相智。到這個時候,他能夠證知《華嚴經》中所說「修學佛道只是在普賢身中遊,這個普賢身就是自己的如來藏!」這時候才能知道所謂的遊心法海的真實道理─就是成佛的修學過程裏面─都只是一一的去遊歷自心如來藏裏面的種種功能差別這一些相貌罷了。能夠全部的經歷和完成,便成就了一切種智而成佛了。
十住位之後是十行位。十行位又叫作十長養,由於進入了內門去修菩薩六度,我們要長養菩薩應有的聖性,而消除原有的凡夫性(將來才有資格入地),所以十行位它就是要努力的去除性障以及發起聖性,所以能由原來的習種性轉變成為聖性種性。在十行位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把我執加以降伏,把過去習種性的那一些習氣加以消除,這就叫作消除凡夫(含三惡道異生)的習性而長養了聖性。
那各位可能會想:這樣子跟二乘人或者是悟前的除性障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就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在《經律異相》裏面有這樣的一個記錄:有一個公主深得國王的疼愛,有一次下雨天,公主看到了雨滴打在水面上,引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水泡,水泡的表面有七彩的顏色而且會不斷的變換,公主非 常的喜歡,就向國王要求,要用這一些水泡來做一串花鬘掛在身上。國王就對她說:“傻孩子!水泡怎麼能做成花鬘呢?那是做不到的。”公主就講:“如果父王你不答應我,我就去自殺!”國王沒有辦法,只好召集了國內最有名的工匠來皇宮,要他們想辦法做一串水泡的花鬘給公主,並且說:「如果你們做不到,我就先殺了你們!」當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有一位老工匠說話了,他說:“國王啊!我可以做到,但是我要先請問一下公主。”公主說:“好啊!你要問我什麼事?”老工匠就說:“要用水泡做花鬘,這個我可以做到,但是我想請問公主,您想用哪一個水泡來做?請您先把它挑出來給我,我就拿來做花鬘。”於是公主就彎下腰,想要把水面的這個水泡拿起來,拿了一陣子之後,公主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於是就轉身向國王說:“爸爸!我不要水泡花鬘了,不如你改叫工匠用紫磨金做一串最漂亮的髮簪給我就好了。”
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中,裏面的這個水泡,就是比喻三界中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它們都是因緣和合的,才生即滅,沒有一個是常住的法。但是二乘人的空觀與大乘人的空觀是有相當不同的地方,二乘人是觀察五陰法的生、住、異、滅之相,確認它們都是無常、苦、空、非身、無我的法,都是自己內六入的內相分法,所以能緣的心與所緣的五塵和六塵、五蘊,它們都是平等的,是虛假的、無有的。所以二乘人唯一解脫之道,就是要遠離一切的五陰十八界法;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離開三界、入涅槃,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出路!所以他們要遠離所有(三界愛)的現行,連心中的一個妄念也不許產生,這種方法叫作將滅止生!
焦芽敗種,是說二乘人他急著要入涅槃,這樣子才能夠把這一些好像停不下來的法把它停掉,所以要讓自己像燒焦的樹芽、敗壞的種子,再也不會出生一點點的(佛菩提)枝芽。未來就是把我跟我所滅盡,然後入涅槃。但他們能夠入涅槃,卻不證知涅槃的本際是什麼!然而大乘的菩薩則不然,大乘的菩薩他一樣斷我見、斷三縛結,證得二乘人的五蘊空觀。但是菩薩在七住位的時候,親證如來藏;由於他現前觀察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由自己的實相心所生,他不需要作種種的加行觀想,現前就已經看到了世界如幻,色身如 幻,受、想、行、識皆是幻化而有的,非有非空。從現前的第八識實相心中,觀察到祂的常住與不住,卻又不曾剎那的斷滅!從無始以來祂就是這樣的無我性,祂本來就常住涅槃,不曾出定也不曾入定!觀察到第八識的種種行相與自性,祂不在十八界裏面,卻又不曾離開過十八界。由自己所親證的身心如幻觀,自證到了《阿含經》中所說如來藏的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道理,到了這個時候就知道原來 佛在《阿含經》中對弟子說的是這個道理。因此菩薩十住位以後,完成了世界如幻觀,進入初行位。
菩薩所修證的無我觀,就是猶如陽焰的升起。就好像有的時候我們夏天開車,遠方在正中午的時候,太陽照在火熱的地面上,我們會看到地面的熱氣上升,造成空氣的晃動,好像有水在遠方,其實並沒有。眼睛雖然真實的看到水,但實際上並沒有這東西,又好像海市蜃樓。各位有見過海市蜃樓嗎?我在國外見過一次,遠方的天空中看得到有房子,還看到裏面有人在走動。那你說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又好像是在看戲,每一個人都演得很好,好到我們看不出這是一齣戲,但是戲中的種種情節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呢?一切都是我們如來藏所生的內相分,藉著我們能覺知、能執取六塵的意識覺知心,跟能作主的第七識末那識所出生的。
意識和意根的功能運作,就像是這個陽焰一樣,好像是真實的,卻是虛妄不實,能夠使我們渴求世間的五欲六塵不能自拔,所以熱惱就永不止息。而意根意識本身卻又是間斷之法,有待于如來藏中種子而出生,可是我們卻像一隻口渴的鹿,順著意根意識的這一聚法,在內相分的這個世界裏面奔馳,在陽焰的世界中一直向前奔跑,想要追求那水,卻永遠停不下來!在《楞嚴經》中,佛說十住位見性以後,接下來的修證就好像是清淨的持戒人,心無所貪淫。因為已經證得了如來藏,所以對於外六塵不會有所沉迷放逸,而是安住於自心勝解作意;也就是他不會去流連於外六塵,六根沒有貪著的物件,所以把這三界愛之流返回,把它回來歸在如來藏、住于如來藏,也就是轉依如來藏,隨順於真如佛性祂的清淨本性。因此看到的這個十方國土本來就是皎然清淨,好像琉璃裏面裝著月光,身心快然。萬法本來就是妙圓平等,都是如來藏的妙功德性,因為這樣子而獲得了大安隱。
在《瑜伽師地論》裏面,彌勒菩薩也為我們講解同樣的道理。他說一個已經如實知道一切法的離言自性,也就是實證如來藏的菩薩,沒有任何的法可以讓他生起虛妄的分別心:“唯取其事,唯取真如,不做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於義”。意思是說他不會把菩薩的利眾行和真如當作是兩件事,他就只是依著真如去行六度罷了;因為(若不是)這樣,又加上了一層意識心的染著,頭上加頭。六度與真如祂本來就是非一非異,也就是明心見性之後就要轉依如來藏性,觀察陰、界、處這些法是虛妄不實的。主要是要返回來觀察妄心七識心王,是猶如陽焰晃動無法止息,沒有真實的地方。得到這樣的現觀之後,則對於七識心的執著,會大為降低,心也能得到止息,所以原來習種性的凡夫性會因此而轉變,轉依如來藏清淨的自性,所以轉異生凡夫性為聖性種性。
這個過程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因為這個過程就是要淨除我執,要和自我作對!過去我認為覺得有趣好玩的貪、嗔、癡的習氣,現在要把它轉依真心的體性,把它們止息、轉化,這個功夫不容易。所以雖然自古以來開悟的人本來就不多,但是開悟以後能夠順利再度過十行位,進入十迴向位的人,那就更是少!能度過十迴向位,進入初地的菩薩,那就實在是少之又少!特別是那一些如果是因緣好,能夠遇到大善知識指引的人,要進入七住、十住都不是太難的事,因為善知識會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種禪門中的真善知識呢,固然很難得到,但是能夠指導悟後起修的善知識那就更少了!再加上眾生的異生凡夫性難除,福德又微薄,所以要度過十行位乃至十迴向位,這不是一件人間簡單的事!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的向各位報告一下有關於十行位的細目。十行位所行的事業就是內門修菩薩的六度萬行,不斷的為眾生付出;行者有能力在幾生的內門修集無量的功德,轉易凡夫的習氣性障為聖性種性。十住位已經成為具足的法王子了,他知道如來藏中本來就圓滿具備了無量如來的妙功德性。所謂的成佛,都在這如來藏裏面,所以能夠於十方隨順,這就是初行位的歡喜行。初行位的菩薩他能布施一切自己所有的東西,慈心平等,不生絲毫的悔意與吝惜,也不要求果報,不計名聲,隨順眾生,使眾生心生歡喜。就算是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向他乞討,他的心中都不會生起絲毫的退卻。他住于本心中,所以能夠三輪體空,不見自身、不見受者、也不見布施物;不見福田、不見業行、不見受報、也不見業果;因為住於如來藏不可思議功德,所以無所施也無所受,能夠不壞法性使眾生都能得到安穩。
接下來以菩薩的大悲願故,加上要轉易性障、轉化種子,修集無量的福德,這必須要在六度萬行當中才能完成。因為有證悟如來藏的功德力,所以善能利益一切的眾生,這就是二行位的饒益行。二行位的菩薩在物質境界中的時候,他對於五欲的外境不會心生執著,對於一切的名利也不生貪愛,只有不斷的堅持清淨的戒行,想要實踐平等的正法。他不會為了五欲去擾亂任何一個眾生,他只想著如何將貪著五欲的眾生,安置他們在清淨的戒律當中。使眾生在一切自心中沒有退轉,一心恒住於如來藏無說、無依、無動的境界。
今天,我們的節目就先介紹到這邊。在今天的課程當中為各位簡單介紹了十行位的原理,以及初行位和二行位的行相、功能。那我們今天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邊,下一集當中將繼續為各位介紹十行位的後半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