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25由正旭老師主講 「菩薩戒的受持」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25  菩薩戒的受持 之開示文稿:

  上一集已經由正圜老師為各位菩薩講完佛菩提簡介,接下來由我再為各位菩薩講解“菩薩戒的受持”。在講解「菩薩戒」的受持之前,我們先來瞭解什麼是菩薩。「菩薩」,在一般人的認知裏面,就是看到別人有苦難,然後自己能夠無怨無悔的為對方付出而不求回報,這樣的一個有慈悲心的人,通常就被稱為菩薩。但是這樣的一個認知,其實並不符合佛菩提道當中所謂的菩薩。菩薩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薩;因為慈悲心只是菩薩所具備的條件之一,除了慈悲心以外,菩薩還要具備其他的條件,我們才可以稱他作菩薩。如果說有慈悲心的人就是菩薩,那麼菩薩就會遍及各種宗教,各種宗教都有菩薩,那這樣的一個認知就不合理了。那麼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我們才可以稱他作菩薩呢?菩薩的全名就是“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悟,這裏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薩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薩就是說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們就說他是菩薩;也可以這樣子說了,發大菩提心想要求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就稱他作菩薩。
  
  所以當一個人在三皈依的時候,他發了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修,佛道無上誓願成。當他發了一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一個大誓願以後,那麼他就可以稱作菩薩了。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只是表義上的菩薩,也就是假名菩薩;真正的菩薩,他一定要證得菩提,也就是證得佛菩提。但是證菩提,有多分證與少分證的差別,所以在佛菩提道當中,有賢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聖位菩薩(也就是初地到十地,等覺菩薩、妙覺菩薩),當然這是就佛菩提道當中的菩薩來 說;也有通教菩薩,這是就聲聞菩提道的實證菩薩來說。再來說初發心的菩薩,其實因為他沒有證得菩提的緣故,所以他是很容易退轉的;譬如說一個人他發了四宏誓願以後,他因為種種因緣不具足,生活條件不具足,所以他就不想在佛菩提道上求進步;當他不想在佛菩提道上面求進步,基本上他的心態是退轉的,也就是不進則退。還有一種人他是接近了惡知識,受到惡知識錯誤觀念的教導,然後退轉了他所發的菩提心。

  簡單的說完菩薩,再來說菩薩戒。菩薩戒它有一個很殊勝的功能,就是只要你受了菩薩戒以後,只要不違犯重大的戒律,就可以一直保有菩薩的資格。譬如說一個人當學生,學生他只要遵守校規,考試都及格,那麼他一定可以當學生一直到畢業為止。那麼同樣的,一個人受了菩薩戒以後,他就保有菩薩的資格;然後只要他不犯戒,他就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就是菩薩道畢業了。

  我們可以對菩薩戒作這樣一個認知,菩薩戒是菩薩修行的根本,也就是一定要受菩薩戒,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菩薩;唯有真正的菩薩,他才能夠成佛(不受菩薩的人都還不是菩薩)。所以受菩薩戒是(取得菩薩資格的方法,依菩薩戒修學佛菩提才是)成佛的必經之路,三世諸佛都受了菩薩戒以後才能夠成佛,所以說菩薩戒就叫作千佛大戒。

  簡單的介紹了菩薩跟菩薩戒,接下來說,對於一個初發心的菩薩,他為什麼要受菩薩戒呢?有什麼理由要讓這些初發心的菩薩來受菩薩戒呢?我稍微列舉了其中幾點:

  1、令遠離惡法:菩薩戒主要戒護菩薩的身口意行,讓菩薩不要造作惡業,然後下墮到三惡道去。如果一個人不幸墮落到三惡道裏面去,那麼他再要回到人間的時候就會很長。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間,因為造作惡業的習氣沒有改變,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惡業,然後又下墮到三惡道去;這樣來來回回,待在人間的時間其實很短,待在惡道的時間變成很長;這樣來來回回也不曉得要經過多久,才會再接觸到佛法。那麼受菩薩戒就是要避免(賢位以下的)菩薩下墮到三惡道去,能夠生生世世都在人間修學佛法、弘揚正法。受菩薩戒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生在人間讓你弘揚正法,或修學佛法時不會得到人間惡報。生為人而得人間惡報,譬如說生活困苦讓你沒有道糧,然後你就沒有辦法修學佛法;或是出生了以後,很年輕就往生了;或生在邊地聽不到佛法;這些都是出生為人得到人間的惡報。那麼受持菩薩戒就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這是第一個理由:初發心的菩薩為什麼要受持菩薩戒。

  2、令修學善法:菩薩戒有戒不得作,還有戒不得不作。戒不得作是屬於惡法的部分;戒不得不作就是要讓菩薩去修學善法,凡是能利益眾生的善法,能夠令自己邁向佛菩提的妙法,你如果有能力去學,而你不去學就是犯戒了。菩薩因為受了菩薩戒以後,一定要去修學善法,所以說菩薩戒能令菩薩修學善法,然後漸次邁向成佛之道。再來說第三個理由:

  3、令快速累積福德和智慧資糧:菩薩戒既是屬於福德的部分,為什麼跟智慧的資糧有關?比方說,有人學佛學了幾年就破參明心,但有人卻學了一輩子也破不了參;有人破了參以後他道業很精進就一直往前走了,但是有些人破了參以後,他卻是慢慢的走。那麼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差距呢?其實是福德資糧的問題。一個人如果福德資糧不夠,他就會在世間法上斤斤計較,跟眾生斤斤計較,然後障礙了自己的道業。這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福德資糧所造成的。受持菩薩戒可以快速的累積福德資糧,當他有了廣大的福德資糧以後,他就可以在道業上精進了;也可以因為有這樣的福德資糧,他就可以證得佛菩提,在佛菩提道上快速的成長。這是受持菩薩戒的第三個理由,就是要令菩薩能夠快速的累積福德和智慧的資糧。接下來說,第四個理由:

  4、令菩薩速證菩提:什麼叫作證菩提呢?證菩提最少要從明心開始,這是指佛菩提來說。那麼什麼是明心呢?明心,我打個比方,譬如說我們要去煉金,那麼煉金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要有金礦。如果沒有金礦,就不會有煉金這一回事,也不會有金子成就。所以一個人要成佛,就是要先找到成佛的根本,明心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什麼是成佛的根本呢?我們來看看禪宗的祖師怎麼說:《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卷1:“如今學者,只知有十方諸佛,且不知有十方諸佛出身處,空知有佛,不得成佛。”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眾生為什麼不能成佛呢?因為不知道佛有個出身處。佛有個出身處,當然眾生也有個出身處。對菩薩來講,對一個初發心的菩薩來說,他因為不知道有個(成佛的)出身處,所以他沒辦法成佛。那麼明心就是找到了出身處。什麼是佛的出身處?(就是要證知生命的本源)什麼是你五陰的出生處?就是如來藏,所以明心就是找到了如來藏。找到了如來藏,就是找到了成佛的根本。對於一個明心的人來說,因為找到了如來藏的緣故,他就等於邁入佛菩提道的大門,也就是說他已經入門了,所以他以後所修的六度萬行都叫作內門修六度。那麼如果沒有證得菩提,他所修的六度萬行全部都是屬於外門修六度,因為他還在門外的緣故。

  再來說速證菩提。前面已經講,菩薩戒是修行的根本,是菩薩修行的根本,那麼沒有說不持清淨戒就能夠證得見道與修道的功德。見道就是證佛菩提,那麼在聲聞菩提當中也是這個樣子,聲聞菩提當中也是要受戒才能證果;那麼佛菩提道同樣的一定要受菩薩戒,才能證得佛菩提。因此,菩薩想要從初發心的菩薩變成證得菩提的真正菩薩,他就一定要受菩薩戒。這是對於初發心的菩薩為什麼要受菩薩戒的四個理由,簡單的說到這裏。

  接下來說受菩薩戒,我們要用什麼心態來看待受菩薩戒這件事情?有些人在聽到了說學佛以後要受菩薩戒,他就嚇了一跳,想說:“如果我受了菩薩戒以後,那豈不是被一條大繩子綁住了?從此我就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就不想再學佛了。對於這樣的一個心態,其實他的想法是有問題的;菩薩戒其實就是菩薩的身口意行的準繩。如果一個人他的心行是合乎標準的,他就不會覺得這一條繩子的存在;就是因為身口意行不能合乎這樣的一個標準,所以他要想跨越這一條繩子;當一個人想要跨越這條繩子的時候,他才會覺得有這條繩子的存在。所以說一個人認為是受了菩薩戒,是受到這一條繩子的束縛,那麼其實他的心行是不合乎標準的,所以他應該更要去受菩薩戒;怎麼說不受菩薩戒,讓自己的身口意行處於不清淨的狀態呢?因此一個人有機會受菩薩戒,那麼他趕快去受菩薩戒,讓自己的身口意行合乎菩薩所需要的標準(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

  再來說受菩薩戒,如果你想要受菩薩戒,那麼你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第一,先受三皈依,然後發四宏誓願。發了四宏誓願以後,你就取得受菩薩戒的資格。那麼你還要注意第二件事情:不可以在不是正法的道場受三皈依及受菩薩戒,哪些不是正法的道場?第一個:它是破壞佛法的道場。譬如說他們主張「大乘非佛說」,如果大乘非佛說,一個人受了菩薩戒(當然是要修學大乘法),然後又說大乘非佛說,那他受菩薩戒的目的是要幹什麼呢?所以你不可以在這種道場受三皈依或者受菩薩戒。再來說,你不可以在支援修邪法的道場中受持三皈依。那麼如果你在修邪法的道場或者是支持修邪法的道場受三皈依,其實你的三皈依是無效的。再來說你也不可以受(密宗的)四皈依,如果一個人受四皈依,他所受的皈依就是邪皈依;因為佛只施設三皈依,所以你不可以去受四皈依。再來第三個你所要注意的,就是你一定要再瞭解戒相,清楚每一條戒相的內涵,你才可以受菩薩戒;還要瞭解一個人犯了菩薩戒以後,要怎麼去除罪,除罪的方法你一定要瞭解;所以在這樣的條件都具足了以後,你就可以去受菩薩戒了。
  
  簡單的說完受菩薩戒,再來我們要怎樣持菩薩戒?對於一個尚未明心的菩薩來說,因為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戒體,所以他只能依照戒相來持戒;但是對於一個明心的菩薩來說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找到了如來藏。他找到如來藏以後,可以如實的去觀察,知道一個人造作善惡業以後,他所造作的這些善惡業的種子會如實的藏在自己的如來藏中,絕對不會漏失,將來有因緣時一定會得到果報。他在確定了以後就不再懷疑,這樣子他就不會再去造作惡業了,而且會努力的造作善業,這樣一個戒的力量就出現了。也就是說,當戒的力量出現的時候,他就得到真正的戒體了;所以從此以後,這位真正得到戒體的菩薩,他就用智慧來持戒,而不再受到界限的束縛,從此可以自然持戒而不犯戒。

  菩薩戒又名三聚淨戒,我們要用什麼樣的精神來持這三聚淨戒呢?第一,對於律儀戒來說,我們要用「持一切淨戒,無有一淨戒不持」的精神來持。譬如說,十重戒你要去持,但是對於法律所不允許的事情,你也不可以去違犯;因為法律是生長在同一國土裏面的眾生所能接受的最低行為標準,菩薩怎麼可以去犯這種大家所能接受的低水準的行為呢?再來說,你也不可以做違反道德的事情,譬如說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然後買票不排隊,這些都違反道德;因為這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也就是不管別人的感受,然後只圖自己的方便,這樣一個不清淨、自私的行為,如果你做了也是犯了菩薩戒。再來對於善法戒來說,你要用修一切善法,無有一善法不修的精神來持戒。凡是對於有利於眾生的一切善法你都要去修,如果不修,你就是犯戒了。再來第三,對於饒益有情戒,你要用度一切眾生,無有一眾生不度的精神來持。如果你有能力去度眾生,但是你不想去度眾生,那麼你就是犯戒了;如果有人罵你邪魔外道,你就不想度他,你也犯戒了。再來說一個人有能力破邪顯正,然後他不想去做,那麼他也是犯戒。或許有人提出了一個想法:「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你幹嘛一直批評人家的不是?」那麼我們來想想看:如果菩薩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人,修學佛法就要下墮到三惡道中,他可以伸出援手竟沒有去救他,那麼他的悲心何在?因此對於一個真正受持饒益有情戒的菩薩,他一定會去救他。

  最後我們來想一個問題,有人或許會問:「佛不是說,稱一聲“南無佛”,將來必得作佛,那麼為什麼你說一定要受菩薩戒才能成佛?」但是你想想看:佛有沒有說,稱一聲“南無佛”以後你什麼都不做,然後就可以成佛?所以即使你稱了一聲“南無佛”,將來必得作佛;但是在成佛之前,你還是要受菩薩戒(取得菩薩身分來修行才能實行菩薩應作及不應作的事)才能成佛,因為受持菩薩戒是成佛的根本。所以一個人一定要受菩薩戒,他將來才能成佛。

  最後,今天的菩薩戒受持就講到這裏。希望各位菩薩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受持菩薩戒,而且也得到真正的戒體。下一集將由正緯老師講解《菩薩道十信位的修證》,今天菩薩戒的受持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24由正圜老師主講 「菩薩五十二階的修證」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24集—菩薩五十二階的修證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集,我們為大家介紹過: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的各位體性,以及祂種種不同的名稱之後,今天我們要繼續為大家介紹佛菩提道的修行!我們常聽到有的人說,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意思是說進入佛法的大海,有非常多的方便善巧法門,然而在這麼多的方便善巧法門裏面,是不是有一種法門,既迅速又確實的可以幫我們打開成佛之道的大門呢?有!真的有這種法門喔!那個法門叫作大乘見道。大乘見道就是禪宗的開悟明心,開悟明心是大乘佛法的入道之門,也是佛菩提修證的根本。唯有明心開悟了,在找到第八識如來藏(以後),才能夠次第的進修佛菩提道!否則永遠都只能在外門修學六度萬行,永遠也進不了佛法的大門。

  達摩祖師曾經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達摩祖師。也就是說,開悟明心,這是諸佛的無上妙道,怎麼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就想要來求取大乘見道呢?而是應該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且要歷經無量無數劫的「曠劫精勤」,才能夠來證得這個諸佛無上妙道的實相心如來藏啊!但是在開悟明心之前,就必須要具備有一些條件,才能夠使我們破參的因緣早日成熟!為了幫助大家,我們就把這些條件,分成七點為各位作說明:

  第一要聞法閱經,建立知見。在聞法閱經之前,就應該要先親近善知識。那麼什麼叫作善知識呢?善知識就包括過去現在諸佛,以及諸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還有就是大乘菩薩僧!那什麼是叫作大乘菩薩僧呢?其實只有開悟明心的菩薩,才可以稱為大乘菩薩僧!在親近善知識之後,我們應該要請閱善知識所寫的有關基礎佛法的書籍,來瞭解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見,譬如說五蘊、十八界、四聖諦、八正道,或者說十因緣、十二因緣等等,基礎佛法的知見,我們都應該閱讀聽聞,並且要觀行、要思惟,這樣子才能夠消化那些知見,建立起正確的見解出來。如果親近善知識,因為善知識的層次種類差別也很多,譬如有說定的、有說禪的、有說念佛法門、有說法相唯識等等,種類很多,非常多。但是我們只能選擇關於明心見性,有相關的,可以幫助我們的善知識的開示,來作揀擇性的一個聽取。

  第二就是要培植福德,廣結善緣。一般來講,不管是修學禪定也好,解脫道也好,或佛菩提道也好,福德的具足很重要!如果福德不具足,常常就是會遮障連連,沒辦法順利的修行。福德的培植,就是應該要歸命三寶,供養三寶,孝順父母,奉侍師長!也要能夠慈心不殺,就是不再造殺業,去跟眾生結惡緣,乃至要行十種善業,就是用我們的身口意,去造作利樂有情的事與業!接著就是要行三種佈施,所謂三種佈施就包括了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並且我們應該把我們所修集的這些福德資糧,迴向給我們能夠親證法界的實相!基本上修福(是在修集見道所需的資糧),它只是修道的一個基礎而已,並不是說在修福時就是在修學佛法!但是假使我們福德修證已經圓滿了,就應該暫時把修福的事情放下來專心參禪。

  第三就是要受持三皈。三皈依之後,我們應該要繼續受五戒,或者繼續受菩薩戒,並且要以至誠心在佛前發四弘誓願!而願意自己明心見性,也願意幫助有緣的眾生可以明心見性。那麼所謂的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第四個要注意的部分,就是要減除世間的五欲的貪著。所謂世間的五欲,是指世間的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因為這五欲都是屬於世間的有,而且大部分都是欲界的有!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捨棄,都常常被這五欲的韻味所著迷,那麼就背離了求明心見性,以及要求取解脫的心願和方向。譬如說你在參禪時,就想到哪裡有好吃的,哪裡有好玩的、好看的,這樣子心就很容易散亂,根本沒辦法修行,所以我們應該要減除世間五欲的貪著。

  第五就是要懺悔業障,深信因果。一般來說,大眾在修集福德的時候,都沒有問題。譬如去朝山拜懺、救濟貧苦、造橋鋪路等等,常常都是法喜充滿。但是如果一轉入要參禪(求見道),或者要修解脫道的時候,遮障馬上就會現前!因此在參禪過程當中,冤親債主常常會來遮障我們,所以我們要在 佛前要懺悔無量世來所造的惡業,並且要把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邀請他們一起來在未來的無量世裏,成為同修道友,一起互相的扶持,走向解脫乃至成佛。另外就是要深信因果,因為只有深信因果,才能認真的修行!假使今生即使沒有成就,也不至於白費力氣,為什麼?因為知道有一個如來藏,會把我們這一世所造的善業、淨業,還有我們所熏習的無漏法種,全部都收藏好好的,等下一世有緣的時候,開悟就很簡單!所以說深信因果是學佛的根本。

  第六就是要消除慢心。那慢都是因為分別而起,慢的種類非常的多,要完全的除盡也非常困難,一直要到等覺位才可以究竟除盡。但是我們簡單的把它分成兩類:第一種就是高慢,第二種叫作卑慢。高慢的意思就是說,其實你只比別人好一點,或者是差不多,但是內心總覺得自己高人很多,對於別人講的話,從來不肯願意仔細的去聽;對善知識的教導,當然就不容易信受。卑慢的意思就是自卑感作祟,如果你跟他講說:「有一個明心見性的法,你要不要來聽看?」他就講說:“唉呀!我算老幾啊!我根性這麼差,我福德也不夠,性礙又這麼重,怎麼可能去學這個明心見性的法呢?那是大菩薩才能作的事啊!”他就因為自卑而產生(這種)慢心,那這個慢心就是一種自我的束縛;都是因為對我的執著,這種習氣還沒有消除,所以就有慢的產生。我們如果能夠不慢的話,就是最好的護身符,可以守護我們的身心!如果能夠心常低下謙恭,對一切人恭恭敬敬的,那麼這樣就可以消除慢心,也比較容易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和教導。

  第七就是要發大願心。明心開悟,它是菩薩大法;我們說菩薩從大悲中生,如果我們心態都是自私自利、自了漢,那我們就不是菩薩,我們只是凡夫眾生。凡夫眾生就和這個大乘法(的開悟見道)不能相應,因此要常常在 佛前,發起救護眾生的這種菩薩大願:希望眾生(將來)也能夠跟我一樣,同樣可以證得法界實相!那麼這樣子,就可以跟諸 佛菩薩感應道交,同時也可以得到善知識的攝受教導,這樣才有明心見性的因緣。

  以上所介紹的是開悟明心前,應該準備的事情,接下來我們簡單說一下開悟明心。開悟明心就是以參禪的方法,去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明心開悟的時候是一念相應,是頓悟,而不是漸悟。找到如來藏的時候,是一剎那之間就找到了,不是一點一滴的找到!不是象古人有人畫了十牛圖,說先找到了牛的足跡,後來找到牛的尾巴,慢慢的找到牛的屁股,再找到牛的身體而看到了牛頭!其實這樣的開悟是不對的,這是想像,是一種虛妄的開悟。真正的開悟是頓悟而不是漸悟,在找到如來藏之後,可以現前觀察整個真實心,在時時刻刻當中運作不斷的情形,甚至於我們睡著了也是一樣!我們觀察自己再觀察其他的人,乃至於家裏的貓狗也都一樣,一切有情都具有這個圓滿的如來藏,所以說一切有情平等平等!都是因為往世所造的(業)不同,因此有了種種不同的外相顯現出來:有的就是牛、狗、貓、豬、老鼠、蟑螂、螞蟻等等不同的外相,但實際上都同樣只是如來藏而已。在找到如來藏的時候,(他的智慧)就稱為般若的總相智!然後依般若總相智為基礎,循序漸進繼續進修般若別相智,以及一 切種智才能漸次的圓成佛菩提道的修證。

  一般眾生,從凡夫位開始發心修行,必須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總共有五十二階位的菩薩修行,才能次第的圓滿佛道的修證。接下來我們就來簡單說一下,這個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行:第一個階位叫十信位,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裏頭,最困難的是信心的建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意思是說要進入佛法的大海,信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華嚴經》裏面也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信能長養諸善根,信能超出眾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成就佛菩提。」也就是不論是念佛法門也好,禪定法門也好,甚至於是解脫道的修行,乃至佛菩提道的成就,在在都需要信心具足才能成辦;所以怪不得經中說,要一劫乃至一萬大劫修學信心,一直要到十信位圓滿,才能離開凡夫性;只有進入初住位之後,信才能不再退失,從此才能按部就班的修行下去,直到成佛!

  第二個(階位)叫作十住位。十住位又稱為十發趣,也就是說開始趣向佛菩提,開始趣向解脫道。大乘菩提的修行,進入十信位之後,十信位圓滿進入初住位之後,要修學第一度就是布施度,二住位修學持戒度,乃至在六住位要熏習般若波羅蜜!終於明心開悟了,般若正觀現前,親證了法界的實相,這時候就進入了七住位!菩薩在七住位所證得的智慧,就稱為般若總相智,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意思是說,菩薩在觸證如來藏之後,雖然能夠現前觀察這個真實心祂運作的情形,但是對於祂還有其他功德法相,(只知道一個大概)所知有限,所以稱為般若總相智;又因為他往後佛菩提道的進修,全部都是要以這個總相智為基礎,才能往前進修,因此也稱為根本無分別智。然後次第進修,在十住位時可以眼見佛性(成就如幻觀),這樣十住位的修行,就稱為習種性的菩薩!表示說這位菩薩雖然開悟明心(或見性)了,但是習氣仍然很重,而且他要繼續修學熏習的法道仍然很多,所以稱為習種性。

  十住位之後就要修學十行位。十行位又叫作十長養,十長養就是要長養我們成為菩薩應該有的聖性,而不是長養凡夫性,希望我們能夠早日具足菩薩種性。這個十行位所要作的,就是要努力的去發起聖性;發起聖性最主要的部分,就是要把我執煩惱加以降伏。要把習種性位那些不好的習氣加以消除,這就叫作長養聖性。譬如說做人處世應該要直心(不能忘恩負義……等),也要把以「我」為中心的這種觀念,把它消除掉,否則永遠無法發起聖性(發起聖性主要就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或者先證得阿羅漢果,若不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當然就進不了初地了!所以說長養聖性的最主要工作,就是要永伏性障如阿羅漢。發起聖性以後,才能說是性種性的菩薩,具足了菩薩性使十行位圓滿,才能進入十迴向位。

  十迴向位又稱為十金剛。什麼叫作十金剛呢?十金剛的意思就是要能不怕得罪人,能夠不留情面的為救護眾生去摧邪顯正,乃至喪身捨命在所不惜!能夠這樣努力做才叫作金剛行。當十迴向位圓滿了,(入地前應該修集的護持正法的廣大福德圓滿了)菩薩的道種性就完成了。道種性完成之後,只要具足入地時所應有的道種智,再發起十無盡願(而具足增上意樂),就可以進入初地了,開始十地的聖種性的修行。

  前面所?述的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總稱為三賢位。三賢位的修行是般若的別相智,所謂般若別相智,就是從種種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方向,來宣說這個第八識真實心,祂與一切法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及祂們互相之間,是如何的配合運作,這個都是屬於別相智所含攝的範圍。當別相智通達圓滿之後,才能進入初地,繼續進修一切種智!所以第五個階段,就是十地的進修,又稱為聖種性的菩薩(這時才是佛菩提道中的修道位)。菩薩依般若別相智(及大福德……等)為基礎,進入初地以後,繼續進修一切種智。那什麼叫一切種智呢?一切種智就是說,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界)的智慧,包括了世間一切有漏法種、出世間一切無漏法種,以及一切種子的流注等等;種智的正理,都攝屬於一切種智的範圍。諸地菩薩依般若別相智,而熏修八識心王的一切種智!在還沒有圓滿具足之前,稱為道種智!一切種智修證圓滿,就可以斷盡變異生死,而成究竟佛道。

  第六個階位是等覺位與妙覺位。大乘菩薩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長時修行,歷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過程,成就了等覺位的修證,成為等覺菩薩!這個時候福德還沒有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也還沒有究竟圓滿,還沒有究竟殊勝!必須在未來接下來的一百劫當中修諸相好,也就是「無一處非捨身處,無一時非捨命時」。 比如說眾生有所請求,不論內財外財,等覺菩薩都要歡喜的布施,毫不吝惜!譬如說眾生要眼珠子,你就要把眼珠子挖給他;但是他說:「不是!我要左眼,你怎麼挖右眼?」等覺菩薩又要把右眼挖起來給他。他要手,就把手剁給他;要腳,就要腳剁給他!就這樣在一百劫當中,努力的去利樂有情,這樣才能漸漸圓滿成佛時的福德資糧。
  
  等覺位的菩薩,除了福德的修集以外,也必須在一百劫的所知境當中,去斷除所知障中最微細的無明和執著!最後當福德修集圓滿的時候,就可以成為最後身菩薩,也就是妙覺菩薩。譬如我們所熟知的  彌勒菩薩,就是妙覺菩薩!妙覺菩薩住在兜率天當中,觀察世間的時節因緣;如果世間所度化的弟子,他們得法的因緣或者是世間佛教弘傳的因緣成熟了,妙覺菩薩就會降神母胎,在人間受生,然後八相成道,究竟無上正等菩提,成為大慈大悲、大雄大力、無上正等正覺、十號具足的人天導師, 也就是佛、世尊!

  從以上所述大乘別教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我們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不是一蹴可幾,不是「一悟即至佛地」,而是必須歷經無量無數劫的勤苦修行,具足般若總相智、般若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之後,還要加修無量福德,等到福德和智慧都圓滿了,才能夠成就佛道。也就是說開悟明心,只是進修佛道的一個基礎入門而已,仍然必須在未來漫長的修道過程當中,去圓滿般若別相智和一切種智的修學,才能圓成佛道的修證。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佛菩提的概略內涵,希望您在聽聞之後,對於怎麼樣可以修行成佛,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我們可以簡單的說: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確的知見,以及禪宗的開悟明心!因為只有正確的知見,才能夠有開悟明心的機會;也只有開悟明心,才能打開成佛之道的大門!各位菩薩經過這一段時間來,在電視機前面聞熏我們正法正覺教團,所為大家介紹的三乘菩提的概要,相信大家都已經逐次的建立正確的知見了!但是佛法浩瀚、廣大無邊,也不是我們在電視機前面,這樣的三言兩語所能道盡;但是相信善根深厚的您,經由這一段時間以來,這樣聞熏正法的一個機會,已經種下了未來不可思議的得度因緣。下一集當中,我們將由正旭老師來繼續為大家介紹,佛菩提道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受持菩薩戒!受持菩薩戒,才能讓我們的心安定,不再造作惡業,就不會受到冤親債主的遮障,就可以比較專心的,逐次的邁向佛菩提道的修行!因此在開悟明心之前,一定要受持菩薩戒!

相關閱讀:
眼前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學子,彷如昨日年少輕狂掛名佛學社員的自己;隨著年華墜落塵土,我們紛紛散落於花花世界…

眾裡尋祂千百度,豈僅是魂牽夢縈的舟行?從書籍扉頁到莊嚴肅穆的寺院,農禪寺、法鼓山、靈泉寺、中台山、佛陀教育基金會,以及大師上人等,數十年遍訪山川佳色,漫遊任何能與「佛法」交織之浩海而終難以靠岸;繽紛旅程處處皆有佛名佛相,每於簾幕低垂,斜陽深院,旅人依然有深愁…。始自正覺的熏習,方才驀然清醒,猶如破曉晨曦點燃雙眸,相應的至理徹解心結。

已然安舟在世間,回首向往來時路,又見一波波青澀學子仍不免踩踏覆轍;於展讀《金剛經》所說色空不二見 如來;《楞嚴經》所說如來藏莊嚴世界,《法華經》所說法界真實義唯一佛乘。若此似曾相識的意涵,卻得不落於文字表面方入佛心,咫尺天涯,是否亦需似我一般耗費數十年青春歲月的探索流浪?

離佛2500年的今日,佛法新鮮人,
願您能以智慧的心眼,看徹世間的虛偽;
願您的福德善根足夠倖然閃過惡業環伺的險路;
願您能夠安然熏習佛法而永不落回斷見、常見的深坑! 
願您絕美感念的甜蜜回憶,都是始自某年的那場週日演講會,初始覺得不可能去,而終究以開放的心靈、鮮美的好奇心參與盛會,了解佛門的智慧畢竟如此平易近人,親切而沒有距離,又睿智難擋;以短短5小時,換取永恆的金鑰匙!

歡迎您!高雄巨蛋4月25日
週日下午13:00~18:00,若您沒有忘記來到世間的咐囑,
我們見證您未來的回憶逐日成形──成真!

正覺教團425演講籌備小組獻上摯誠的禮敬,歡迎嘉賓──青春學子進入 如來殿堂!


相關閱讀:
見證真正的佛法
三乘菩提綱要與影片連結
講者 平實導師介紹

425 穿越時空-超意識 高雄巨蛋相會: 疼惜咱自己,了解人生大代誌!

朋友啊!你還在四處奔波嗎?
為著家庭、為著事業,就像著蠟燭雙頭燒。
你曾怨嘆,我這一生為啥歹命,早上日頭還未光就出門打拼,
交際應酬為業績,茫茫深更未回厝,想要永遠比需要卡多。

朋友啊!人生海海,你咁知道,你要去何處?
忙碌的身體裡有一個不為所動的心;
是一個穿越時空、今生來世跟著你到處忙碌又啞巴的心!你咁認識?

人生短短,黑白無常絕對來報到,
記得疼惜咱自己,425相招大家作伙來高雄巨蛋,了解人生大代誌,
給自己在不安定的時代裏帶來新希望!



相關閱讀:
講者 平實導師介紹
穿越時空-超意識 演講 免費索票方法
來去索票 425Go!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23由正圜老師主講 「如來藏的體性」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23  如來藏的體性 之開示文稿:

     非常高興能有機會在這裏和大家見面!在上一集中我們正源老師,為大家介紹過緣覺菩提的斷我見和斷我執;今天我們就要開始來介紹,佛菩提道的修行。首先我們來介紹佛菩提的意涵,什麼叫作佛菩提呢?佛菩提又稱為大乘菩提,或者是大菩提!世尊在《法華經》中,曾經用了羊車、鹿車和大白牛車來譬喻三乘菩提。所謂三乘菩提的「乘」,就是乘載的意思,也就是運載的意思。意思是說這三種菩提,都可以運載眾生到達解脫的彼岸;但是這當中仍然有許多的不同,相較于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僅能運載少數的眾生!而大乘菩提,則可以運載廣大的眾生,因此這個大白牛車就稱為大乘菩提。由於這個大乘菩提又可以使眾生到達究竟成佛的彼岸,因此也稱為佛菩提。
     
     如果和二乘菩提互相比較的話,二乘菩提的修證,則顯得相當的有限和粗淺。大乘菩提則是至高無上、究竟無比的勝妙,因此我們也稱它叫作大菩提。佛菩提道的修證內涵,包括了解脫的智慧和佛菩提的智慧;因此二乘菩提,它其實是涵蓋在大乘菩提道當中。二乘菩提只是佛菩提局部的一個修證內涵而已,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和果證,其實都只是在解脫的智慧上面,都是屬於世俗諦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面去做無我的觀行!然後呢,實證了蘊處界都是緣起性空,都是無常變異,都是虛妄不實,因此我們就可以斷除了對蘊處界的一個貪愛和執著;在今生捨壽之後,就不再去執取中陰身,從此就消失在三界當中,當然就不用再受到無明和業力的一個牽制,也就不用再受種種生老病死的痛苦,這就是二乘菩提的一個修行,也就是解脫道的修證方法。

  解脫道的果證可以分為聲聞初果到四果,以及緣覺乘的辟支佛果等,總共五個階位。解脫道的修行,如果是利根而精進的人,一生就可以成辦,可以斷盡分段生死而成為阿羅漢。如果是最懈怠者,也僅需七次的人天往返,就可以究竟苦邊成為阿羅漢。但是即使成為阿羅漢了,卻仍然無法成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大乘法中,菩薩除了修學解脫的法門之外,還必須要修學佛菩提,然後再歷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之後,一切種智具足圓滿,才能成就佛地的大菩薩果。基本上解脫道它是三乘的共道,但是其中也有不同的地方。譬如說二乘解脫道,它僅能證得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而大乘菩提的解脫道,則可以證得四種涅槃!而除了可以證得二乘人所證得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之外,還有大乘菩提在明心的時候,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等,總共有四種涅槃。菩薩們雖然可以證得解脫果,但是他們卻不在這些事相上取證解脫,而是繼續再進修佛菩提,在般若實相的智慧,在如來藏本來解脫的智慧上面去用心。菩薩由於發起廣大的悲心,所以發願生生世世常住世間,直到成佛都永遠不入無餘涅槃。

  所以,以上我們所略述的三乘菩提的差異,也就是說解脫道是三乘的共道,而佛菩提道則是不共二乘,是大乘菩薩所獨有的修行法門。然而我們怎麼樣才能夠趣入這個佛菩提道的修證呢?現在我們就要從禪宗的第一則公案來開始說起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 釋迦牟尼佛祂誕生時的故事。釋迦世尊於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出生,據說 世尊出生的時候,有非常多的瑞相,包括大地有六種震動,而且光明遍照。記載剛出生的小嬰兒(悉達多太子),不需要別人的幫忙,而就自己站了起來,然後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了七步,結果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堅定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而這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自古以來即是眾說紛紜。各位菩薩!您明白 世尊的意思嗎?其實這個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指的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本來就圓滿具足的實相心,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又稱為如來藏!
  
  然而對於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並不是大家都相信。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各位就會明白:譬如有一對父母,生了四、五個小孩,那這四、五個小孩照道理講,都是同樣來自于(同一對)父母的基因,他們應該都是像工業產品一樣,一模一樣品質保證,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兄弟姊妹們,不管是個性也好、長相也好,嗜好乃至健康狀況,甚至於福報、聰明才智、想法,各不相同,那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況的不同呢?那是因為這個如來藏裏面,祂含藏著每個人無量世所造的不同的業種,所以就呈現出種種不同的相貌。譬如有的人個性很溫和、很善良,有的人則是脾氣很暴躁,常常懷著邪惡的心情!有的人長得很莊嚴,有的人長得很醜!有的人很健康長壽,有的人則是從小就病歪歪的,乃至於六根不具!或者說有的人一生福德很具足,有的人則是貧窮匱乏,一世非常的努力,但是呢,都尚無片瓦遮身,可以說三餐 不繼。諸如此類的情況,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或者親戚朋友身上的例子,可以說數之不盡啊!
  
  那麼有善根的人就會想到說:「這當中是不是有什麼道理存在啊?」沒有善根的人就會說:「老天對我不公平。」所以總是怨天尤人、憤世嫉俗。這當中所顯示出來的道理是什麼呢?是什麼道理呢?其實就是因果的存在!比如說,過去生常常慈心不殺,會護念眾生,那麼這一世就可以健康長壽,可以得到眾生的愛敬!過去生常常廣結善緣,那麼這一世就常得貴人相助!過去生樂於布施,那麼這一世就廣有資財!過去生講話都是如實語、不打妄語,那麼這一世講話時別人就會相信等等,這些因果都存在。存在哪裡呢?存在如來藏裏面!這個如來藏祂含藏著我們無量世來,所造的一切身口意的種子;在這一世因緣成熟的時候,就讓我們受種種的苦樂果報。所以假使我們能夠相信真的有這個第八識的存在,對於我們一生當中,有許多沒有辦法釋懷,或者是沒有辦法解釋的事情,我們都可以找到答案,並且也都能夠心開意解。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祂是本來就具足,不是因為修行造作之後而有,祂的本性是清淨、遠離能所分別!祂雖然本性清淨,但是裏面含藏著染汙的種子,必須經由修行才能轉化裏面所含藏的染汙種子,淨化之後可以使他產生般若的智慧。那為了使大家對這個第八識實相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我們將從二個方向,來為大家做詳細的介紹。

  首先我們來說明這個實相心,祂有各種不同的體性,祂的第一個體性叫作“非斷非常”。意思是說這個如來藏心體,祂從無量世以前就一直存在,乃至到現在還是存在,在未來無量世也都會一直存在;一直到成佛了,祂改個名字叫作真如!那由於祂這個心體都不會壞,所以我們就叫作非斷。但是呢,這個如來藏心體當中,祂有(種子的)異熟性存在,所以能夠一世又一世的隨著我們所造的各種不同的善惡業,去受種種的異熟果報!受異熟果報就有異熟生,就會使得種子繼續流注,因此就有了八識心王,以及諸心所有法繼續運作,因此我們說如來藏叫「非常」。

  第二個祂的特性叫作“非空非有”。這個如來藏是有真實的體性存在,但是呢,眾生都不知道祂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眾生都是在見聞覺知六識心當中去運轉,從來不知道祂對我們有非常多的功德和慈悲!因為祂有真實的體性,所以叫作非空。「如來藏雖然真實有,但是你說祂在哪裡啊?找出來給我看看啊!」祂又沒有一個具體的形相!譬如虛空無形無相,所以叫作非有。

  那麼祂的第三體性叫作“不生不滅”。這個如來藏的本體一直都在,永遠不會壞掉,所以說祂沒有老死!沒有老死當然就不用再出生了,因此我們就說祂是不生不滅!譬如大家所熟知的《心經》,就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說法),指的正是這個意思。因為有如來藏的不生不滅,所以才有我們一世又一世從如來藏心體當中出生,死了之後又回到如來藏,如來藏又幫我們出生了一個中陰身,又再繼續去執取父精母血,又有下一世的生死輪迴。所以我們說:就因為有如來藏,所以眾生才有生死。

  第四個如來藏的體性叫作“非一非異”。我們這個五蘊色身,是如來藏所出生,但是不能說這個五蘊就是如來藏,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五蘊就是如來藏的話,那我們老死之後,這個如來藏也應該壞掉啦!但是實際上祂卻不壞,所以就叫作非一。但是離開了這五蘊,也找不到如來藏的所在;譬如說禪宗要開悟明心,那麼要到哪裡找這個如來藏呢?在虛空中嗎?不是!就在我們自己的五蘊身中,所以說五蘊跟如來藏是和合似一,因此說叫作非一非異。

  如來藏的第五個體性叫作“非有變易、非無變異”。為什麼呢?意思是說這個如來藏心體,祂永遠不會改變(心性),祂都是清淨性;我們生天了祂是清淨性!我們下墮三惡道了,雖然在受種種的苦報,但是祂的心體仍然是清淨性!所以叫作非有變異。但是在這個心體不變異當中,祂所含藏的善惡染淨、有漏無漏法種,會有生滅增減的變化,所以叫作非無變異!那麼各位菩薩!您認為是有變異好?還是無變異好呢?當然是因為有變異,我們才需要修行啊!如果不管你怎麼修行,祂(心中的)種子那麼髒就永遠那麼髒,沒辦法轉變(清淨),那麼(修行就沒有用了)我們就不會有人要修行了,所以叫作非無變異。

  如來藏的第六個體性叫作“非有作用非無作用”。如來藏祂離六塵的見聞覺知,在六塵當中沒有分別性,所以說祂叫作非有作用。那大家聽了就說,那祂是不是跟石頭跟木頭一樣,反正都沒感覺啊?但又不是,誤會了哦!為什麼呢?因為即使我們睡著了,祂同樣不停的、努力的、很勤奮的都在幫我們的忙呢!你所想到的祂都知道,而且幫你做得好好的;因此祂是在我們醒著、睡著,祂都一樣是寂照不滅、任運隨緣、隨緣任運!可以說是醒睡一如,因此說祂叫作非無作用。

  如來藏因為具有以上的非斷非常、非空非有、不生不滅、非一非異……等等體性,所以叫作中道。所有的般若智慧,都是由於親證這個實相心,而得以出生!所以大乘佛法的進修,也都是以找到這個第八識為基礎,才能往上進修佛菩提道。

     接下來我們再來繼續介紹一下這個第八識,祂有種種不同的名稱。祂的第一個名稱叫作“心”,為什麼叫作心呢?因為這個如來藏心體,祂會幫我們把我們所造的一切善、惡、染、淨諸法,祂會熏習祂本有的種子,然後積集在如來藏心體當中,所以稱之為心。由於有這個心,所以才有三界六道(不同)的有情,也才有世界的“成、住、 壞、空”。譬如我們在人間造了善業,就可以往生欲界天去享福!造了惡業乃至謗法、謗僧,就會到三惡道去,乃至地獄去受苦報!所以都是因為有這個心,含藏了我們的(業異熟)種子,所以才會有我們的五蘊色身,以及這個器世間的成住壞空。

  第二、祂的名稱叫作“所知依”。我們有情有見聞覺知的六轉識,以及恒審思量、處處作主的末那識,都是依止這個第八識如來藏而有!七轉識所能夠了知的一切法,也都隨同(能知的識陰)而依止于如來藏;假使如來藏離開了,那麼一切法都沒有辦法來運作,就好像死人一樣,因此說如來藏又稱為所知依。

  如來藏的第三個名稱叫作“種子識”。為什麼稱為種子識呢?因為這個如來藏心體,祂不會分別,也不會揀擇一切法,祂是自動而且普遍的執持我們所造的一切世間雜染法,以及一切出世間的法種,所以祂稱為種子識。各位菩薩想想看,如果這個第八識祂會揀擇、會分別,那麼會有什麼現象產生呢?這個如來藏就會說:「我造了善業,這個種子要好好的收藏起來,下一世可以得到善報!」造了惡業,那祂就說:「這個(惡種子)未來會受惡果惡報,我要把它丟掉。」所以大家都不會收藏惡業種子。那麼這個世間,當然只剩下三善道的有情了,三惡道的有情就不見了。但是我們現前看到我們的世間,卻不是這樣子,而是六道輪迴,各有各的果報;都是因為這個如來藏,祂無所揀擇、無所分別的,全部一體收存我們所造的一切業種。

  第四、如來藏的名稱叫作“阿陀那識”。阿陀那識的名稱是站在如來藏,在凡夫位乃至到佛位為止,祂可以執持諸法的種子以及有根身,使得這諸法的種子以及有根身不會敗壞、不壞散壞,所以把祂稱作阿陀那識。

  如來藏的第五個名稱叫作“阿賴耶識”。為什麼叫作阿賴耶識呢?因為這個如來藏,祂在因地具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體性,祂可以攝藏一切雜染法而不會喪失,因此就會引生分段生死的有漏法種,使得眾生不斷的在三界中輪轉生死!因此我們說,一切凡夫以及阿羅漢位以下的三果三乘的聖人,他們的第八識都還有阿賴耶性存在,因此就稱為阿賴耶識。

  第六祂稱為“異熟識”。意思是說,指凡夫異生或者是阿羅漢、辟支佛,乃至一切菩薩,不論他們的分段生死是已經斷盡或者還沒有斷盡,他的如來藏心體當中, 都含藏著還有善、不善業的異熟果報(種子)存在,會引生未來世的異熟果,所以稱為異熟識。二乘的聖人,雖然可以斷盡分段生死,但是他們卻沒有辦法離開變易生死!他們為了害怕分段生死的苦,所以在捨壽的時候,就取證了無餘涅槃。那(通教)菩薩阿羅漢或者是八地以上的菩薩(,已經離開分段生死了。至於已經進入初地的菩薩),祂們卻不是這樣子,他們雖然可以斷盡分段生死,可以出離三界了,但是他們卻不害怕分段生死!他們(故意留惑潤生而)以廣大的悲心和願行,繼續再受下一世的五蘊身,(所以他們的第八識仍然稱為阿賴耶識,八地以上菩薩已滅阿賴耶識名稱,已離分段生死而改名為異熟識,)就這樣(依異熟種子)生生世世常住世間!所以他們雖然示現有分段生死,但實際上,他們卻是只有變易生死。

  如來藏的第七個名稱叫作“無垢識”(,也稱為佛地真如)。佛子們在歷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行之後,使得在凡夫地的如來藏心中,一切的有漏法種可以轉變成清淨的無漏法種!也就是說,當菩薩們斷盡了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之後,使如來藏當中所含藏的種子,從此就不再變異,這就成為佛地的第八識,也就叫作真如、無垢識。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說,這個實相心第八識,祂是從因地一直到成佛為止,都一直跟隨著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祂會隨著我們修證的不同,煩惱斷除的不同,而有種種不同名稱施設;雖然是這樣,但是其實都是指同一個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我們打個比方,各位就比較容易明白:譬如說我們一個人,一生當中從出生到老死,歷經人生的種種不同的階段,我們也會有種種不同的稱呼!比如說一個女孩子來講,剛出生她是父母的女兒,可能是哥哥姐姐的妹妹!幾年之後媽媽再生了一個小弟弟,祂變成姊姊了!後來她讀書進了學校是女學生,一路讀到碩士、博士!或者是說她長大了出嫁了,變成人家的妻子,人家的媳婦還有媽媽,甚至于後來當外婆、當奶奶了,有種種不同的稱呼!但實際上,都是指這個同樣的(一位)女性。因此如來藏在大乘經典裏面有種種不同的稱呼,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有種種不同的心呢!

  那麼要如何去親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呢?又如何修行可以成佛呢?下一集將會為大家說明。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22由正源老師主講  緣覺法中的「無明」


上週二 平實導師宣講《妙法蓮華經》時提到,大乘法真的很難值遇,如同優曇花三千年才開一次那樣難得!不禁想到,若我們福德尚淺,無法遇到大乘法,也就只好隨緣度日;如今有幸值遇真正的大善知識弘揚正法,卻受限於自身的心靈層次,無法與大乘法相契而當面錯過,豈不可惜?因此 導師在書中及講經時,經常強調學人應該要讓自己的心量愈廣大愈好,即是希望我們能與大乘法相應。因為大乘佛法之內涵極廣大深妙,絕非心量淺狹的人所能想像信受,所以學佛者千萬不可自安於小;再說,我們真正的心量本自廣大,又何必妄自菲薄、劃地自限?是故開闊心靈空間、提高眼界,是修學大乘佛法者所需具備的必要條件之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21由正源老師主講"緣覺菩提的斷我見、斷我執"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