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18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二) +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學內涵與次第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十八輯 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二)、
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學內涵和次第

張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聲聞與緣覺的「法無我智」,而今天我們就要來介紹菩薩的「法無我智」。

菩薩由於親證實相心的緣故,所以能依自心藏識的親證而領受祂的種種體性,因此能夠證知藏識法性的無我性,證知藏識所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無我性,也能證知自心藏識以及蘊處界所共同輾轉出生的一切法,都沒有常恆不壞的真實我存在。這樣的菩薩「法無我智」,包括了下至初地所證的八識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兩種無我所得的道種智,以及上至諸佛的兩種究竟轉依、四種圓寂、四智圓明的一切種智,都統稱為大乘的「法無我智」。菩薩隨著自身所證的「法無我智」,能夠為人宣說者,就名之為大乘「法無我智」之說通者,其所說的範圍函蓋了「諸法無我」二乘的「法無我智」。

以上所說是從「法無我」的角度,來闡明大乘「法無我智」函蓋二乘「法無我智」的道理。簡單的說,二乘的「法無我智」是以三法印的「諸法無我」為觀行實證的主軸;而大乘菩薩的「法無我智」則函蓋了初地至佛地的道種智和一切種智,其「法無我智」所實證的內涵之深細和範圍之廣泛,絕非二乘人僅能出離三界生死的「法無我智」所可以比擬啊!以上所說是菩薩道——佛菩提道之法無我函蓋解脫道之法無我的道理。

各位菩薩,前面我們說明了「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以後,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來說明佛菩提道與解脫道的修學內涵和次第,希望能從整體的角度,以簡潔而明確的意涵,為各位介紹這佛法兩個主要道的修學次第和內涵。

首先我們來介紹解脫道的修行。什麼是解脫道的修行呢?解脫道的意思就是斷除我見和我執,也就是在聲聞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斷的煩惱。斷除了這些煩惱就可以出離三界,永遠不必再受生於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脫於生死輪迴,因此稱為解脫道。解脫道的初果所斷的煩惱是三縛結,也就是斷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二果所斷的煩惱為減低欲界煩惱的貪著,使得貪瞋癡淡薄,所以稱為「薄貪瞋癡」;三果所斷的煩惱為斷五下分結,也就是斷欲貪、瞋恚、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四果所斷的煩惱為五上分結,也就是斷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和無明。以上所說的是解脫道的果證,可分為聲聞初果到四果。

各位菩薩,您知道聲聞人是怎麼修行解脫道的嗎?他們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是空;並且如實的了知這個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是空;也能如實的了知我們這個見聞覺知心——也就是我們的識蘊同樣是無常,是空,是變異法;因此,他就可以斷了我見。在斷了我見以後,再把對於自我的執著給修除掉,然後他就可以成為阿羅漢了。在成為阿羅漢以後,我執斷了,三界的貪愛也斷了,捨報的時候就不再受生,不再去投胎,因此蘊處界就全部都消失不見了,這就叫作無餘依涅槃,簡稱為無餘涅槃,這樣就是解脫果修證完成了。阿羅漢的三界煩惱斷盡,捨報的時候可以出離三界,但是在他還沒有捨報之前,他也都是隨緣隨分的去度化眾生。所以他在入無餘涅槃以前,雖然沒有煩惱了,但是仍然和我們一樣,要受風寒,受熱苦、飢餓、痛癢,以及色、受、想、行、識的種種行苦,可是對他而言,這已經不是大苦了,所以名為「微苦所依」。由於他還有這種微苦所依,所以就叫作「有餘依涅槃」。當他捨報時把十八界捨了,這些苦也就捨了,就成為「無餘依涅槃」,這就是二乘人所得的解脫。

而緣覺的解脫果,雖然也是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但是他們是經由緣起性空的現觀而證得解脫果,所以不同於聲聞。那什麼是緣起性空呢?所謂緣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緣起法」——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所謂的「此有故彼有」,這也正是眾生生死輪迴的主要原因啊。都是因為有這個無明,所以就有了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會有名色,必定會去投胎;因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了六識;因為有六識,有名色,所以就會有六入,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然後就有觸……一直到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為有這個所以有那個,這就是「此有故彼有」。當他們這樣現觀以後,最後說「此滅故彼滅」。如果我把無明滅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現;心的行滅了就不會再去投胎;不去投胎名色就滅了,當然也就不會有來世的色身以及六識的出現了;此滅故彼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這樣的道理就叫作「緣起性空」。這十二有支統統是因緣而有,並不是本來就有,都是由於眾緣所成,所以才會有這十二有支的現行,也因此才會有眾生的輪迴生死。當他這樣如實現觀以後,知道緣起性空的真實道理,知道「此滅故彼滅」的道理,因此在捨報以後,他也同聲聞人一樣入無餘涅槃,不再輪轉生死,這就是緣覺的解脫道。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的聲聞乘與緣覺乘這兩種修法,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同樣都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面去修無我的觀行,這個無我,是人的無我。人無我又叫作有情的無我,因此說二乘人所證得的解脫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蘊處界以及它所輾轉出生的萬法當中,證實並沒有常住不壞的我存在,一切無非都是緣起緣滅而已,因此而斷盡我見和我執,取證涅槃解脫。

在介紹完聲聞乘與緣覺乘解脫道的修行以後,我們繼續來介紹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佛菩提道所修證的是法界實相的智慧,也就是第二、第三轉法輪所說之般若。般若分為總相智、別相智和種智,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經》以及《金剛經》、《心經》所說的般若;而種智就是指第三轉法輪時期所說的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的智慧,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唯識學。

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須要先修除對於我所的執著;我所的執著修除以後,必須要進一步的斷除我見和三縛結;然後經由禪宗的法道來修學,求證自心如來藏;在親證如來藏以後,進一步要求眼見自他一切有情的佛性;在眼見佛性以後,再繼續進修一切種智。這樣的菩薩,自己就能夠漸次的通達二乘菩提,並且也能修證二乘菩提,同時還能夠漸漸的斷除我執以及我執的習氣種子,這樣就可以漸證諸地的無生法忍而漸超諸地,因此而得以漸次成就佛道。

各位菩薩,基本上大乘佛法的修學都必須以親證如來藏為最首要,而後才能次第進修乃至究竟圓滿,成究竟佛道。所以說,一切大乘行者假使想要真學菩薩行,想要真修佛道的話,就不能是純以二乘菩提所證的解脫果為滿足,應當要求禪宗的開悟明心,因為唯有證悟如來藏以後,才能進入大乘法中,開始修學真正的佛菩提道。然而在開悟明心之前,必須要先隨從真善知識修學,次第的具備見道所需的定力、慧力和福德資糧,這樣才能次第的修集、次第修證,也才能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說,禪宗的開悟明心,乃是修學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的首要目標,也是最急切的目標。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除了禪宗的開悟明心——親證如來藏以外,沒有其他任何一種方法,可以使人能夠真正的進入佛教的內門當中,來修學佛法。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我們才會說:「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見道急。」

佛菩提道的修證,開始於六度萬行的熏習,也就是必須於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以修集大乘見道所需的福德資糧;然後再經過四加行的斷我見,雙證能取所取皆空以後;才能進一步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也才能明瞭一切有情本具的實相心,然後才能漸次通達般若總相智;當般若總相智通達以後,必須繼續進修般若別相智,也就是要閱讀般若系列的經典,才能漸次通達般若別相智;同時必須再進一步來斷除異生性,發起金剛心來,永不退轉於佛菩提道而繼續進修種智,也就是繼續進修第三轉法輪唯識系列經典,來修證道種智,次第進修十地的十度波羅蜜,然後才能漸次的邁向佛地的境界。也就是說,佛菩提道的修證,必須以修證第八識為根本,然後次第進修、地地轉進,絕對無法躐等躁進而至。

各位菩薩,這是一切想要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行者,所必須要先建立的正確知見。各位菩薩,假使您要問:「請問:一個凡夫眾生修學佛法,到底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成佛呢?」我們就大致的情況來說,佛菩提道的修行可分為別教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歷程,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總共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除此以外,我們也可以依唯識五位漸次而修。那什麼是「唯識五位」呢?所謂「唯識五位」就是指資糧位、加行位、勝解行位、修道位以及究竟位等五個階位。

接下來,我們就來略說一下這「唯識五位」的修行。首先是「資糧位」。行者必須一劫乃至一萬大劫修學信心,必須要十信位滿足了,才能成為信不退的菩薩,這就是資糧位。第二是加行位。也就是必須於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一直到六住位都是在般若的加行。所謂加行,也就是為了要求證第八識如來藏,而必須熏修蘊處界空相的現觀,以及熏修親證藏識空性的知見,這都是屬於加行位之所修。在加行位圓滿以後,在緣熟時就可以一念相應而破參明心,也就是可以證得般若總相智,這也就是大乘別教的真見道位。菩薩將來之所以能夠進入初地的極喜地,以及能夠繼續修學唯識相與唯識行所需的功德,都是建立在這個大乘見道開悟明心的基礎上。在論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說:「已入於地,得見道已,入於唯識。」(《成唯識論述記》)這意思是說,如果不能證得如來藏,那就不能叫作大乘別教的真見道;如果不是真見道,那就無法進入別教的通達位,因為能夠進入初地入地心的通達位,才是正修佛道的開始。

第三是「勝解行位」。所謂勝解行位的意思是說,大乘菩薩於親證如來藏以後,入於大乘真見道位中,獲得了般若總相智,這就叫作七住真見道。這個般若總相智,又稱「根本無分別智」。也就是說,往後佛菩提道的進修都必須以親證如來藏為根本,所以稱為「根本無分別智」。菩薩以這個根本無別智為基礎,繼續於唯識性及唯識相而作觀行,並且熏習種智,這樣就可以漸漸生起後得無分別智。這都是屬於般若別相智所含攝,能夠通達般若別相智了,才能夠進入初地的通達位。所以說,勝解行位是從七住的明心破參真見道位開始,對於佛所說的三乘諸經,不再只是依個人之臆測想像,或者無本而行,而是能夠如實的漸起勝解及勝行。所以七住位到初地之前的十迴向位滿心,總稱為勝解行位。

第四是「修道位」。修道位是從初地入地心開始,一直到等覺位圓滿為止。所謂修道位是說,菩薩以所證的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如所親證的正理數數修習,來斷除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的無明隨眠,轉唯識性,所以名為「修道」。也就是說,修道位中所修的道包括了入因果分、修差別分以及三學分,在這十一個階位中所修的法道,就是所謂的「唯識行」。

第五則是「究竟位」。也就是說,菩薩歷劫修行,具足果地智與果地斷,究竟無餘,不僅能夠盡未來際度化有情類,也能使有情可以悟入唯識相與唯識性,所以稱為究竟位,這也就是唯識果。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依唯識五位而說成佛之道。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是以親證阿賴耶識為因,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以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為中心,而成為一個寶塔似的完整佛法體系。也就是說,是以阿賴耶識心體為基礎而修行,阿賴耶識淨除煩惱障的現行,而轉變成為異熟識,再進一步淨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的無始無明,而轉變成為無垢識。然而,所謂的無垢識即是真如,異熟識也是真如,這底層眾生的阿賴耶識也是真如。也就是說,始從凡夫位的第八識,乃至佛地的無垢識,全部都是真如。而所謂的涅槃是依第八識而有,緣起與性空的佛法也是依第八識而有,所以說,一切佛法都匯歸於第八識,此外別無佛法。

各位菩薩,非常謝謝您這一段時間以來,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宣說的系列講座,祝福您從此能夠在正法上,不被邪師邪見所惑,從此邁向學佛的勝妙境界!祝福您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17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十七輯 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一)
張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前面一個單元中,我們略說了佛法的兩大甘露法門,也就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並且從各種不同的層面,來說明佛法中的這兩個主要道之間的差別法相。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個單元的主軸,也就是要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明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所在,並且也要詳細的來解說這兩個主要道修行的內涵和修學次第,歡迎大家繼續收看。

前面我們說過,二乘法是屬於解脫道的修行,也就是經由斷除我見和我執以後,煩惱滅盡了而取證解脫果,從此不再受生於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輪迴之苦;而大乘菩提的修行,則是從親證第八識入手,然後依次第進修,圓滿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過程以後,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這當中,大乘菩薩同樣是要斷除煩惱障,要修證解脫的法門;而二乘菩提的行者,雖然可以斷盡煩惱取證解脫了,但是他們卻不知也不證大乘菩薩所親證的實相心——如來藏,因此而說大乘菩提所修所行函蓋解脫道。也就是說,菩薩在解脫果方面如果無法圓滿,當然也就無法成佛了。

接下來,我們想從兩個層面來說明「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所在。第一個層面,是從「佛菩提道之四聖諦函蓋解脫道之四聖諦」這樣的角度來作說明。

各位菩薩,四聖諦是所有的佛子們所耳熟能詳的法道,但是對於四聖諦的實際意涵究竟如何,卻不是大家都能如實的瞭解。如果分別從二乘法和大乘法的觀點來看四聖諦的時候,這其中就會有許多的差別出現。譬如說,大乘菩薩在為眾生宣說四聖諦的時候,不會只從二乘法的角度來宣說四聖諦,他也會依大乘的密意來宣說四聖諦的法要。菩薩在二乘法中,除了為眾生宣說苦的實質、苦的法相以外,並且還會為眾生來剖析苦有八苦、三苦的差別。所謂八苦,是指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等,而三苦則是指苦苦、行苦、壞苦。然而,不管是八苦或者三苦,總括就是一個「苦」字,也就是說,都是因為五蘊熾盛的緣故才有眾苦的產生。菩薩為眾生說明了這些苦的道理,再為眾生說明:這些苦只是一個結果,而造成苦的原因則是因為集的緣故。也就是,眾生在世間生活,六根觸六塵,一切因緣當中不斷的攀緣六塵諸法,乃至執著不捨,因此而不斷的蒐集未來的苦果。菩薩除了為眾生說明造成八苦、三苦的原因以外,同時也會開示眾生,如果要斷除這種苦集的現象,就必須要經由修行八正道以及三十七助道品等法,才能逐次的斷盡煩惱,滅除後有的種子,而可以在捨壽時,不再因業力的牽制而繼續受生於三界之中。

各位菩薩,前面所略說的這一段苦、集、滅、道的道理,是菩薩依二乘法的法道而為眾生宣說。然而菩薩在宣說二乘法的苦、集、滅、道四聖諦以後,又會依大乘法的義理來開示眾生,使眾生可以從大乘法的角度來更進一步瞭解四聖諦的究竟道理。

在大乘法當中不以「苦」為聖諦,這是為什麼呢?譬如說,牛啊、羊啊、人類乃至於地獄的有情,都在受種種的苦,他們也都知道無常、苦、空的道理,照道理說他們也都應該有苦聖諦才對啊?然而事實不然。這些各類有情雖然都在受苦,也都知道苦,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要如何才能離苦,如何才能斷苦,所以說他們都沒有苦聖諦。甚至於二乘的有學無學,也沒有苦聖諦。說到這裏您可能心中早已打了一個很大的問號了:「欸?為什麼連二乘的有學無學也都沒有苦聖諦呢?您是不是講錯了呢?」這倒不是!這意思是說,這些不迴心的阿羅漢,悉皆不知不聞如來祕藏,也就是說,他們都不知道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而迴小向大的阿羅漢們,雖然聽聞過實相心如來藏,但是卻不知也不證,或者想要證卻不能證,所以說這就是真正的苦啊。

如果是經過修行以後,能夠親證實相心如來藏,並且能夠領受第八識如來藏的種種功德時,就已經是進入了菩薩數之中,就不再只是二乘行者而已了。菩薩由於親證實相心如來藏的緣故,所以能夠現觀蘊處界我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都是依於自心如來藏為因,才有蘊處界的苦、空、無常與無我;並且能夠现觀都是依於自心藏識,才有諸法的緣起與緣滅,也才有所謂的緣起性空可說。菩薩能夠親自證實,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實相心乃是二乘苦聖諦以及因緣觀的根源;而二乘定性無學是不知也不證這個實相心如來藏,所以他們才會害怕隔陰之迷而不願意再受生死;而菩薩由於證得這個實相心的緣故,所以才能夠發起受生願,願意生生世世常住世間,自度度他永遠不入無餘涅槃。

由以上所說,我們就可以知道:定性二乘無學因為害怕生死苦,所以說他們只有苦,而沒有苦聖諦;而菩薩由於能夠現觀二乘無學不知不證實相而害怕生死苦的原因,所以菩薩們就能夠不害怕生死苦。因此說菩薩不唯有苦,也有苦聖諦。

各位菩薩,以上略說苦聖諦。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苦集聖諦。

《佛說決定義經》卷一云:「集諦者,謂貪愛法。由此貪愛,而生耽著,以耽著故,發業潤生,招集為因,是名集諦。」(《佛說決定義經》卷一)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一切有情,由於貪愛六塵諸法的緣故,所以對六塵諸法心生耽著;由於耽著的緣故,所以就不斷的造作諸業,招集未來再出生的苦果,這就是集諦的意思。

二乘定性聲聞緣覺只能了知以上所說苦集的道理,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要聞熏般若的真實智慧,因此,如果有因緣聽聞菩薩在宣說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的時候,往往都會心生煩惱而不願意聽聞,何況是要他們來修學般若智慧呢!由於這樣的緣故,所以說二乘無學在大乘法中有苦集,而沒有苦集聖諦。反觀菩薩則不然。菩薩不只是了知二乘定性無學的苦集聖諦;也了知二乘人由於被無始無明所遮障的緣故,所以不知也不證生命的實相。而菩薩卻能夠如實的親證實相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因此而說菩薩在大乘法中是已證苦集,也證苦集聖諦。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意思是說,菩薩在七住位時開悟明心親證實相,打破了無始無明,但是由於無始無明還沒有究竟的斷盡,所以有苦集;但對於實相心如來藏卻是已知已證,並且能夠以此為基礎,繼續深入的去修證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法,所以說菩薩也有苦集聖諦。

各位菩薩,在說過苦聖諦與苦集聖諦之後,我們繼續來說明苦滅聖諦。《大乘義章》卷十八云:「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為滅。」(《大乘義章》卷十八)意思是說:眾生經由修行,滅盡了煩惱,斷除了意識、意根的執著性,捨壽之後,不必再因業的勢力牽制,而在三界六道中繼續受生酬償業果,這個時候十八界都滅盡了,僅剩下如來藏獨存的境界,這也就是滅盡一切的涅槃境界。以上所說斷盡我見、我執而可以證得涅槃的道理,是二乘無學所知所行的境界。也就是說,定性二乘無學能夠了知蘊處界苦集滅除的境界,但是他們卻無法了知菩薩所可證得的無始無明隨眠滅除的境界,所以說定性二乘無學在大乘法中沒有「滅聖諦」。然而菩薩不只能夠了知二乘的滅聖諦,也能夠了知無始無明隨眠滅盡就可以成佛的道理。所以說菩薩在大乘法中不僅有苦滅,也有苦滅聖諦。

各位菩薩,前面已經介紹了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集聖諦以及苦滅聖諦。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苦滅道聖諦。所謂「苦滅道聖諦」,簡稱為「道諦」。前面我們說過,苦滅就是一切煩惱斷盡,一切苦斷盡,捨壽時可以滅盡五陰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償業果,僅剩下如來藏獨存的涅槃境界。因此說涅槃是果,而「道」則是能通往涅槃之路,行者如果想要實證涅槃,就必須行於此道。

在《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五,有這樣的一段經文說:

【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復道者,謂求所依,依此尋求涅槃果故。解脫勝進如何名道?與道類同,轉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後後故,或能趣入無餘依故。道於餘處立通行名,以能通達趣涅槃故。】(《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五)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由於行於此道的緣故,所以能夠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這樣的正理可以使人到達涅槃解脫的境界,所以稱為道諦。這裏所謂的可以趣向涅槃的正道,主要是指八正道而言,也就是所謂的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和正定。除了八正道之外,佛世尊又開示了三十七助道品的法要,來幫助弟子們修行,如果能夠遵循這些法道來努力實踐,就可以漸漸的趣向涅槃解脫的境界。

以上所說是定性二乘無學所能知的蘊處界苦集滅除的法道,雖然如此,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菩薩滅除無始無明塵沙惑的法道,所以說二乘人在大乘法中沒有苦滅的道聖諦。而菩薩不只有能夠證知定性二乘的滅苦之道,也能夠證知無始無明塵沙惑滅除之道,這都是由於菩薩證得了實相心而有般若智慧的緣故。所以菩薩也能度化眾生同樣的證得真實心如來藏,由是而能夠發起真實的般若智慧,可以自知未來也必定會成佛,所以菩薩心中就無所怖畏。菩薩由於能夠如實的了知成佛之道的緣故,所以說菩薩在大乘法中,不僅有苦滅之道,也有苦滅道聖諦。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從四聖諦的角度,來說「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也就是說,定性二乘無學雖然能知、能證聲聞法的苦、集、滅、道四聖諦,卻只能依現象界而觀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以及蘊處界的苦、空、無常、無我,也由於不知不證實相心如來藏的緣故,所以他們害怕隔迷之陰,而不願意再受生死。而大乘菩薩則由於親證了法界的實相,所以不只能夠證聲聞法的四聖諦,更能以親證法界實相心為基礎,並能夠知道無始無明滅除的究竟清淨境界,因此而能夠發起菩薩大心來,生生世世陪伴眾生,與眾生同行共事,一起邁向一切苦真實永滅、究竟成佛的境界。所以說,大乘菩薩的四聖諦,不僅函蓋二乘法的四聖諦,其修證內涵更遠遠是殊勝於二乘法四聖諦之所修與所證。

在介紹完「佛菩提道之四聖諦函蓋解脫道之四聖諦」以後,接下來,我們再從另一個層面,也就是從「佛菩提道的法無我函蓋解脫道的法無我」這樣的角度,來為各位說明「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

聲聞法中所謂的「法無我智」,其實就是指三法印裏面所說的「諸法無我」。聲聞乘行者,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觀行當中證驗了人無我以後,再以蘊處界的人無我為基礎,現前觀察在蘊處界輾轉所生的諸法之中,其實並沒有真實不壞的我存在,因此而斷盡我見、我執,成為阿羅漢。這些聲聞阿羅漢們不僅有盡智,也有「無生智」,也就是,他們不僅有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也能夠為眾生宣說「諸法無我」的道理,使眾生們也能夠親證諸法無我,所以說他們是聲聞「法無我智」的說通者。但是這些阿羅漢,雖然已是聲聞「法無我智」的說通者,卻仍然不知道諸法之所以緣起緣滅的根源——也就是實相心如來藏,因此就無法與大乘的般若慧相應。所以才會使得這些阿羅漢們各各都害怕見到等覺大士的 維摩詰菩薩,這是因為阿羅漢們完全無法與菩薩對話的緣故。

而緣覺乘的法無我智,也如同聲聞乘一樣,不離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緣覺乘的行者,以十二因緣來作觀行,並且能夠深細的證知諸法之中,並沒有常恒自在的「我」存在,全部都和蘊處界一樣都是緣起緣滅。這些緣覺乘的行者,在緣起法當中,能夠現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道理。這裏所說的「識」是指第八阿賴耶識,而「名色」則是指意根以及受精卵。也就是說,緣覺乘行者能夠了知無明是依於阿賴耶識而住,而至後世,而起現行。由於緣覺乘行者的觀行十分的深細,所以他們的智慧也不是聲聞阿羅漢所能知之。這樣的緣覺辟支佛,雖然能夠為人宣說十二因緣的緣起正觀,所以說他們是緣覺「法無我智」之說通者,但是由於他們也沒有證得實相心,所以對於菩薩所說的中觀正理仍然不能證入,仍然無法了知菩薩之所修、所行和所證。

以上所說的是聲聞與緣覺的法無我智。各位菩薩,至於菩薩的「法無我智」是如何呢,我們在下一集中繼續為大家說明。

今天非常謝謝大家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16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下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十六輯 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下)
張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第二個不同的部分,也就是說「智慧淺深不同」。我們說過了有關解脫的智慧,也就是一切智的十智具足,就是解脫的極果,而解脫道是三乘的共道,也就是三乘菩提都要求證解脫果。今天,我們要接著說明有關佛菩提的另一種智慧,那是屬於一切種智的部分。

什麼叫作「一切種智」呢?所謂一切種智就是指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界的智慧。也就是說,從觸證如來藏為基礎,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修學,然後歷經三賢位的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以及初地開始所修般若別相智之種智,也就是八識心王一切種子智慧:百法——唯識百法明門、千法明門乃至千萬法明門等。一切種的智慧進修圓滿了,就可以斷盡變易生死而成就佛道。成佛以後由於所有的種子已經究竟清淨、究竟圓滿了,所以就名為「一切種智具足圓滿」;而初地乃至於等覺位的菩薩,由於一切種智還沒有具足圓滿,所以稱為「道種智」。在道種智位的菩薩只有下品、中品的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而佛地則是由於一切種智具足了,所以具足了上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圓滿,成究竟佛道。當一切種智具足圓滿的時候,就可以成就佛菩提果,也就是可以成就大菩提果。

這大菩提果的修證,只有大乘別教才有,不共二乘定性行者。大乘菩薩除了依前面所說通教的解脫果的修證位次,分為四向、四果之外,另外可以依佛菩提果的修證,別於通教之外,而建立菩薩五十二階位、六種菩薩性的修證。

六種菩薩性

十 信→凡夫性 十 地→聖種性

十 住→習種性

十 行→性種性 等 覺 等覺性

十迴向→道種性 妙 覺 妙覺性

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習種性、十行位的性種性、十回向位的道種性、十地的聖種性以及等覺性與妙覺性,總共六種菩薩性的修證過程。這樣的菩薩道修證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學的修證次第而來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才稱之為「別教」。

各位菩薩,我們知道,佛法長久以來普遍受到很大的誤解。譬如有許多的人,他們以為只要不斷的行善布施,不斷地去慈濟眾生、利樂有情,甚至於辦學校,或者是舉辦各種的學術研究和討論,乃至於也有人認為修學種種神通有為諸法等等,都是「在作佛法的修行」;甚至於也有許多人會誤以為,要修學禪定只要打坐、不停的打坐,這樣就可以獲得解脫,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但是事實上,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解脫道,都是由於聲聞的菩提慧、緣覺的菩提慧,在斷盡我見和我執以後,才能因此而出離三界,並不是由於禪定功夫而可以出離三界。也就是說,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都是要靠智慧來斷除煩惱,由於煩惱斷盡了,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而不是因為打坐修定,把煩惱給暫時降伏了,可以說是已經得解脫了。

況且,二乘人即使修得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了,但是他們卻仍然不曉得佛菩提是什麼,仍然不曉得大乘菩提所證的法界實相,也就是不曉得真如與佛性是什麼,而菩薩們卻一樣可以證得聲聞、緣覺菩提的解脫道而出離三界。所以說,解脫道是三乘的共道,而佛菩提則是不共二乘,是大乘菩薩所獨有的修行法門。佛菩提果所修證的,全部都是屬於有情自身的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法以及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六個無為法等。在這些法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又稱為「如來藏」,由於祂含藏著未來可以使我們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就叫作「如來藏」。所謂「功能」又名為「界」,也稱為「種子」。也就是說,這個第八識心體祂含藏著未來可以使我們成佛的種子,所以才稱為「如來藏」。怪不得有些祖師才會說「如來藏中藏如來」,指的正是這個意思。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兩者所證智慧差別之不同。也就是說,聲聞緣覺所證的解脫智慧,唯能使人斷盡分段生死,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之苦,而無法使人成佛;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證,則不唯可以證得解脫,如果循序漸進的修行,也可以使人到達究竟成佛的果位。兩者所得智慧之深淺,相差何止千倍萬倍!所以說,在解脫上的修證,即使成為阿羅漢了仍然無法成佛,因為還有佛菩提廣大勝妙的法義,是阿羅漢所不知也不證者,因此說「阿羅漢不是佛」。但是,佛卻也是阿羅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佛除了福慧具足,一切種智究竟圓滿之外,佛對於解脫道的修證,也是究竟的斷盡煩惱無餘,甚至於佛還可以斷盡阿羅漢所無法斷盡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所以說「佛也是阿羅漢」。

有了以上的知見,各位菩薩就能漸漸的具備擇法的能力,不會隨便相信別人說「誰是阿羅漢,誰也是阿羅漢」了,也不會錯以為阿羅漢就等同於佛,這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都可以具足了知。因此,這些學法的無明遮障當然也就可以漸漸的消除,可以開始漸次地邁向正確的「成佛之道」修證之路。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這兩大甘露法門,第四個部分的差別,也就是「所修行門內涵的不同」。聲聞菩提的修行,是佛弟子們隨從 佛陀聞法,而知道四聖諦、八正道的道理,然後能夠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因而斷盡我見與我執,而得以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而緣覺菩提則是從緣起性空、十因緣、十二因緣的現觀,而斷除對三界法的貪愛,因此而斷盡我見、我執,而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由以上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的簡單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觀行的對象,乃是諸法無我。也就是都是在三界世俗法的蘊處界諸法當中,去現觀這當中並沒有常住不壞的我存在,因此而證得「人無我」的現觀。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觀察的對象都是有為生滅的蘊處界諸法,而不能及於法界實相心的第八識,也不知道這蘊處界諸法都是從第八阿賴耶識所出生的道理。所以說,二乘菩提的行門都是屬於「世俗諦」所含攝。

各位菩薩,我們來看看這些蘊處界諸法,它們全部都是屬於三界中的有為法,也都是世俗法,都是緣起性空之法,在這些世俗法當中,絕對沒有真實的我可得,所以說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二乘行者由於這樣的觀行,所以成就了人無我的現觀。但是因為不能親證常住不滅而且極寂靜的真如我,所以僅能名為「證得生空真如」,而不能名為「已證法空真如」。這個蘊處界無我的正義,乃是世間道理極成,所以名之為「諦」。而二乘菩提,則是合蘊處界的「世俗性」與這個「道理極成真諦」,所以就稱之為「世俗諦」。

相較於世俗諦的二乘法,而大乘法的修行內容,則是屬於「勝義諦」。然而什麼叫作「勝義諦」呢?意思是說,大乘法的見道,不只是能夠現觀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而已,更需要進一步去現觀世俗諦當中,萬法緣起緣滅之因的如來藏,這個如來藏是世俗諦的真正根源,也是萬法生起的根本。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勝義諦的如來藏,就沒有世俗諦可說,所以說世俗諦是以勝義諦為體。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世俗諦所觀行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以及依附於蘊處界才有的世俗諦,譬如說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性空、十因緣、十二因緣等法,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生起。如果沒有如來藏作為緣起法之體,就没有蘊處界等法的現行;如果沒有蘊處界等法,也就沒有世俗諦所攝的二乘菩提等萬法緣滅的正理了。所以說,世俗諦是依於蘊處界而有,蘊處界則是依於如來藏而有。因此說:一切法即是如來藏,如來藏即是一切法。譬如禪門中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世俗諦的二乘菩提,是以大乘的勝義諦為理體,離開勝義諦如來藏,也就沒有蘊處界可得,何況是能修證解脫果呢?所以說,世俗諦以勝義諦為體,二乘菩提仍須依於如來藏,才有解脫道之可修可證。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所修行門內涵不同」之處。也就是說,聲聞緣覺的二乘菩提,是以現觀蘊處界無我,現觀緣起性空,因而斷除我見與我執,而得以出離三界之分段生死。由於所觀行的對象都是屬於三界世俗法的蘊處界等法,所以二乘菩提就稱為「世俗諦」。而大乘菩提的修證,則是從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開始,親證萬法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生,如果沒有如來藏出生了蘊處界,那麼就沒有世間萬法的出生,當然也就沒有世間萬法以及眾生我可得了。因此說,如來藏是萬法的根源,如來藏也是一切法界的實相,如來藏是一切世間出世間道理之最究竟義,所以稱之為「勝義諦」。而二乘菩提的世俗諦,則必須依於大乘勝義諦為理體才能夠出生,所以說,二乘菩提攝歸佛菩提,二乘菩提僅是佛菩提修證的局部內涵而已。一切佛子對於這一些都應該要如實的了知,才不會誤以為修證解脫道就是在修學成佛之道,也才不會誤以為斷盡分段生死了就可以成佛,而誤以為阿羅漢的證量等同於佛。

各位菩薩,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法的修證歧路很多,能夠如實的了知這兩大甘露法門實際的修證內涵,對修行者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希望諸位菩薩:盡未來際都能不被錯誤的知見所擾亂,並且能夠生生世世親近、追隨真正的善知識,永不為邪見所轉,永不為邪師所惑。

各位菩薩,在說明過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所修行門內涵不同」之後,接下來,我們要從第五個部分「所修行門道次第不同」的角度來介紹這兩大甘露法門不同的修證次第。

一切有情眾生如果想要成就佛道,就必須實證佛菩提道與解脫道,而不是像某些宗教中所以為的,可以在修學「觀想成佛之法」以後,就可以成就佛道。這是為什麼呢?意思是說,觀想所成的成佛之道純粹是自己的「內相分境界」,與成佛之道完全無關。譬如說,解脫道的修證,在於斷盡我見和我執等煩惱,才可以取證解脫果。而佛菩提道的修證,則是要在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以後,發起般若總相智;再由般若總相智為基礎,繼續進修般若別相智;由於通達般若別相智的緣故,就可以繼續進修一切種智;一切種智還沒有具足圓滿之前,也就是諸地菩薩的般若智慧,就稱為「道種智」;如果一切種智圓滿具足了,就可以成就究竟的佛道。這樣依次第進修而能夠三身具足的圓滿法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而聲聞禪的修證,是由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虛妄入手,也就是從蘊處界的空相觀行來著手,由此而可以分證聲聞的初果、二果,乃至斷盡我見、我執成為四果而入無餘涅槃。大乘通教菩薩也有初果到四果的分證,別教菩薩則是用參禪的方法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是從觸證如來藏著手,再以證得如來藏空性的體性來反觀自他有情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也就是說,在找到如來藏之後,來反觀如來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都是虛妄不實,由此而斷我見與我執,而證得聲聞教或通教的初果到四果的解脫聖果。從以上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聲聞、緣覺和菩薩,都同樣要斷除我見和我執,都同樣要修學解脫道,因此說解脫道是三乘與共,三乘都必須修學解脫道。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再來從「無我觀」的角度來看看大乘和二乘的修行有什麼差別。大乘的無我觀,是以法界實相修證所得的「人無我觀」、「法無我觀」為基礎,再回頭來觀察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無我、緣起性空;而二乘人只能從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去觀察緣起性空與無我,他們無法觀察法界實相的無我觀,也就無法在蘊處界上面的「法無我觀」上作深細的觀行。所以說,大乘的無我觀是具足「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現觀。也就是說,大乘的無我觀是兼含世俗諦與法界實相的勝義諦;而二乘的無我觀則是在現象界上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上面作觀行,也就是作「人無我」的觀行,或者作蘊處界「法無我」粗相的觀行,永遠都無法觸及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也就是永遠不能知道第一義諦,所以說永遠都只能依世俗諦而作觀行。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大乘法與二乘法所作無我觀行的差異之處。總合而說,佛法概略的分成解脫道和佛菩提道。希望這一段時間來,您對於我們所宣說的法義,對於三乘的差別能夠有所了知。

非常謝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15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上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十五輯 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上)
張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很高興能夠在《學佛正知見系列講座》中,再次和大家見面。這個單元,我們要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佛法中的兩大「甘露法門」,也就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想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探究佛法的兩個主要道之間的差別,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建立起正確的佛法修證知見。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叫作「佛法」。有人說「佛法就是在講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緣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諸法,這就是佛法」。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佛法不只是這一些而已,佛法可以依覺悟內涵的不同,分為「三乘菩提」,也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和佛菩提。而這其中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是專門教導眾生如何斷除煩惱,而得以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方法與行門,這是屬於解脫道的修行;而佛菩提則是法界實相根源的證知,也就是眾生生命的實相——真如與佛性的親證,以及親證之後所產生的智慧,這種證知法界實相而生起法界實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

在簡單說過佛法的意涵以後,我們再來說說:什麼叫作「甘露」呢?所謂「甘露」,我們把它分成「世間甘露、邪教甘露、佛法甘露」等三種。

「世間的甘露」有兩種:第一種是人間的甘露,第二種是欲界天的甘露。人間的甘露:主要是以食物和草藥煉製而成,這種煉製的甘露通常是可以吃的食物,再加上一些牛奶、羊奶,和加上一些磨成粉末的草藥共同煉製而成。在某些宗教裏面,這一種甘露有時還會加上一些不可思議的東西。諸位菩薩,您一定想像不到是加了什麼東西吧?告訴大家:是加了「大香」與「小香」。然而,什麼叫作「大香」呢?什麼叫作「小香」呢?大香與小香就是他們「上師」的大便與小便。諸位一定是想像不到吧!所以這才叫作「不可思議」啊!

另外一種世間甘露就是欲界天的甘露。欲界天的甘露是欲界天人的日常食物,這沒什麼稀奇的地方,就好比我們人間的牛奶煉製而成生酥、熟酥,再煉製成醍醐一樣,如果說醍醐是人間的至味,那麼甘露就是欲界天人飲食中最好的食物了。甘露雖然很美味,但是如果我們拿欲界天的甘露,來請色界天的天人吃,他們則絕對不肯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色界天人的天身是靠禪定之樂來長養的,所以說他們不吃欲界的食物。色界天人為什麼不吃欲界的甘露漿呢?因為那個層次很低,如果他們還貪圖欲界天的甘露飲食,那麼他們就會退回到欲界天的境界,淪墮於欲界天中了,無法超越欲界六天的境界,當然也就無法安住在色界天的天中了。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世間甘露」的大致情形。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不管是人間的甘露也好,或是欲界天的甘露,基本上都是欲界中的有漏有為法,這和佛法的修證是完全沒有關係。即使有人宣稱他能夠作法求得甘露,可以幫助學佛人在佛法上的證量,因此就蠱惑初機學人,前往修學求甘露法,甚至於是服食甘露;然而事實上,甘露也只是欲界天的日常飲食而已,縱使能夠天天的服用,對於佛法的修證,仍舊是沒有絲毫的幫助。

在說過世間的甘露以後,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邪教的甘露」。這邪教的甘露也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為一般人絕對想像不到會有這種甘露。在某些宗教裏面,有所謂的「祕密灌頂」,這種祕密灌頂他是不肯隨便傳的,如果你想要修祕密灌頂,那麼你必須要先供養「上師」,供養到他心滿意足、滿心歡喜了,他才會把這個祕密灌頂傳給你。所以,有很多人學習很多年以後,仍然沒有聽說過祕密灌頂這樣的雙身修法。他們宣稱這種修法可以使人「即身成佛」。諸位菩薩,如果你想要瞭解更多有關「祕密灌頂」的修法,可以請閱 平實導師所寫的《甘露法雨》、《狂密與真密》等法寶。基本上,某些宗教的這種「無上瑜伽祕密灌頂」的「即身成佛」修法,完全是一種邪見妄想,它和佛法的修證沒有關係,所以我們稱它叫作「邪教甘露」。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人間甘露、欲界天甘露以及邪教的甘露,其實都與佛法的修證完全無關。接下來我們要來說「佛教中的甘露法門」。它不是物質的甘露,而是修行可以出離三界,以及可以使我們成佛的方法。在佛法當中,並不是祈求佛菩薩賜降給我們某一種東西,再由這些有形的東西可以證得某些境界,或者由這些物質來加持我們在佛法上可以有所修證;而是藉著佛菩薩的教導,使我們能夠瞭解佛法修證的方法,然後付諸於實修,因此而可以證得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這與有為有漏的欲界天甘露都沒有關係。

佛菩提道和解脫道,為什麼稱為「甘露法門」呢?這是藉著譬喻來說明這兩大法門的殊勝。譬如說甘露瓊漿是欲界天中最好的食物,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則是三界中最最殊勝的修行法門,也是佛法中最最殊勝的修行法門,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也是無上的大法,所以藉著「甘露」的名稱來顯示它的殊勝。因此在佛教當中,說「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是佛法中的兩大甘露法門」,這兩個法門可以讓人斷除分段生死而出離三界輪迴,也可以讓人成就究竟的佛果,所以就稱為「兩大甘露法門」。

各位菩薩,三世諸佛出於人間所說的一切法,無非就是要讓我們能夠證得解脫道與佛菩提道。

那什麼是「解脫道」呢?所谓解脫道就是教導眾生如何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方法與行門。而什麼叫作「佛菩提道」呢?所謂佛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實相(法界根源)的證知。而法界實相就是指我們各個有情都有的真如與佛性。假使我們只修學解脫道的話,頂多只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而不能成佛。所以阿羅漢並不能稱為佛,這是因為不迴心的阿羅漢們,他們是不知、也不證佛菩提智的緣故。必須要解脫道修證完成以後,再加修佛菩提道,當這兩個佛法的主要道都具足圓滿了,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由於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具足圓滿,可以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所以我們才會說這兩大法門是「佛法中的兩大甘露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門,都是要讓人在這兩個主要道之中來修證。一切的佛法也都函蓋在這兩大主要道之中,所以說這兩大法門是佛法中的甘露法門。

各位菩薩,在介紹過「佛法」和「甘露」的意涵以後,我們接著來說說什麼叫作「菩提」。「菩提」這個名詞,這些年來十分的流行,彷彿加了「菩提」以後,任何事情都會變得非常的有品味、有禪味,因此就有所謂的比如說「清涼菩提」、「拈花菩提」、「星月菩提」,甚至於說叫作「環保菩提」、「健康菩提」、「醫療菩提」等等,都應運而生。然而,真正的所謂的「菩提」,其實是指覺悟的意思。

《金剛經》中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意思是說,眾生由於根器、福德、智慧、因緣的不同,因此所相應的修行方法也就各不相同,當然所覺悟的內涵也就不同了。由於所覺悟的內涵各不相同,因此就有了三乘的差別。譬如 世尊在《法華經》中,就用了「羊車」、「鹿車」和「大白牛車」來比喻三乘菩提的差別,也就是以羊車比喻為聲聞菩提,鹿車比喻為緣覺菩提,而大白牛車則比喻為佛菩提。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完全是在講解脫道,也就是教導眾生如何把三界的貪著給修除掉,然後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之苦;而佛菩提則是教導眾生如何去親證生命的實相,也就是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然後以親證如來藏為基礎循序漸進,次第邁向究竟的成佛之道。

在簡單介紹過佛法中的這兩大甘露法門以後,為了幫助大家能夠進一步的瞭解這兩大甘露法門,也就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之間的差別」,因此我們把它分成五個部分,來為諸位菩薩作詳細的介紹:

第一個部分是:「所得果證高低不同」。所謂「佛菩提」又稱為「大乘菩提」,或者「大菩提」。我們如果以 世尊在《法華經》中的譬喻為例,就知道說 世尊用「大白牛車」來比喻大乘菩提。而菩薩修學這個大乘菩提,可以到達究竟成佛的果位,因此大乘菩提也就稱為佛菩提。意思是說,由於成佛的時劫非常的久遠,所以菩薩在這長劫的修行過程當中自度度他,行菩薩道,可以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由於這大白牛車可以運載廣大的眾生,因此也稱為「大乘菩提」。而這大乘菩提所修、所行、所證的內涵是至高無上、究竟無比的勝妙,它不共二乘定性無學,所以也稱為「大菩提」。然而這大乘菩提所修證的內涵,包括了解脫和佛菩提的智慧,因此二乘菩提其實是含攝在佛菩提道當中;二乘菩提只是佛菩提修證的一個局部內涵,如果我們只修學二乘菩提,頂多只能使人成為阿羅漢,而無法使人成佛。假使有人要問說:「為什麼二乘定性無學所證的菩提,只能使人成就阿羅漢、辟支佛果,而無法使人成佛呢?」那是因為二乘菩提所覺悟的智慧,只能出離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脫果,而不能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因此說二乘菩提不能稱為「佛菩提」。

以上所介紹的是從「所得果證之高低」來說這三乘菩提的差異。也就是說,佛菩提可以使人到達究竟成佛的果位,而二乘菩提則只能使人成就阿羅漢、辟支佛果,只能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而無法使人成佛。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佛菩提道與解脱道的第二個差别。

第二個差別是:「所度眾生多寡不同」。各位菩薩,我們知道,二乘定性無學如果捨壽的時候,就一定會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俱滅,盡未來際永遠不再受生於三界之中,也就是說永遠就會消失在三界之中了,因此二乘定性無學只能在捨壽前隨緣度眾而已。而他們所度的眾生也只能證得二乘菩提,而這些所度的弟子在未來捨壽時,同樣是會入無餘涅槃,不能像菩薩一樣盡未來際度化眾生成佛;所以說二乘定性無學所能度眾生出離三界者,數量十分的有限。如果從這個角度我們就知道,由於二乘定性無學所能度化的眾生非常的有限,因此說二乘菩提不能稱為「大乘菩提」。

而大乘菩薩則不同於二乘聲聞行者,大乘菩薩在證悟之後,不論他是否已經證得有餘涅槃,他一定會發起菩薩的大悲願來,發願生生世世常住世間,自度度他永無窮盡。由於這樣的悲心,所以菩薩永遠不入無餘涅槃,因此在成佛的三大無量數劫過程當中,可以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就如同《法華經》中的大白牛車一樣,因此才會說這個佛菩提,又可以稱為「大乘菩提」。

大乘菩薩在證悟生命實相以後,以親證實相心如來藏為基礎,必須歷經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過程。也就是,必須歷經無量無數劫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勤苦修行之後,具足了般若總相智、般若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以後,然後加修無量福德,等到福德和智慧都具足圓滿了,才能成就究竟的佛道。所以說,一切菩薩在成佛以後,應身雖然示現有滅度而入無餘涅槃,但是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莊嚴報身卻永不入滅,永遠在十方世界為諸地菩薩宣說一切種智,盡未來際永無窮盡,所能度的眾生無量無邊不可計數。

各位菩薩,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三乘菩提所能度化的眾生數量,顯然有很大的差別。二乘菩提行者僅能在捨壽前隨緣度化少數有緣的眾生成就聲聞菩提,而不能盡未來際度化眾生;而菩薩則可以盡未來際度化眾生,乃至於成佛以後亦復如是,永不入無餘涅槃。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二乘菩提和大乘菩提,這兩者所能度化的眾生數量實在是天壤之別啊。各位菩薩,假使我們以恆河中的一粒沙來比喻二乘菩提所能度化的眾生數量,而大乘菩薩所能度化的眾生就好像是無量無數恆河中的所有沙了。各位菩薩,經過這樣的比對,您是不是對佛菩提道與解脫道所能度化的眾生數量,有了比較鮮明的印象呢?

在說過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所度眾生多寡不同」之後,接下來,我們要從第三個部分,也就是「所證智慧深淺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佛菩提道所修證的智慧,包括「一切智」與「一切種智」兩大類。一切智有十智,也就是「世俗智、法智、類智、苦諦智、苦集諦智、苦滅諦智、苦滅道諦智、知他心智、盡智、和無生智。」這十智都是屬於解脫的智慧,也就是三乘無學都有,通教三乘有學、無學依這十智建立果位,來顯示三乘解脫果的修證位次。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有關「一切種智」的部分,我們就在下一集中為各位說明。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14集
由正偉法師開示:成佛之道簡介(下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十四輯 成佛之道簡介(下)
白正偉法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正覺教團《三乘菩提系列正知見》的部分,我們再繼續來說明。

上一節課我們講完了「成佛之道」的三賢位的部分,在三賢位滿心的時候,也就是說十迴向位滿心的時候證得「猶如夢境」的現觀——菩薩道「如夢觀」。這時候要進入初地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上節課有提到,第一個「要性障永伏如阿羅漢」,已經斷除了大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而離欲發起了初禪乃至到四禪,要性障永伏如阿羅漢,他的性障已經永伏了,如同阿羅漢一樣。

第二個部分就是「要入地應該有的廣大福德」。這就是說在十迴向位乃至更早之前的菩薩道的過程當中,能夠努力的護持正法、破邪顯正,能夠救護眾生遠離邪見、遠離邪教導,這一個部分能夠蒐集廣大的福德,當然還加上「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施並行,而且尤其是以法布施,尤其是救護眾生、護持正法、破邪顯正所能夠蒐集的福德是最大的。這個當然要以智慧為先導來作這個前提,不要「以為」自己在護持正法、破邪顯正,其實是自己弄錯了。所以這個部分要以智慧為先導,這是入地前第二個重要的條件。

第三個條件是什麼?就是他必須要熏習一切種智的知見能夠具足,具足熏習一切種智知見。因為初地應該有的一分的道種智,他要能夠成就,應該有的一分的無生法忍要能夠成就。那這個內容有哪些呢?譬如說他要具足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還有兩種無我等等的,種種能夠成就百法明門的熏習,能夠在入地之前,他必須要有這個條件,能夠熏習一切種智的該有的知見。因為入地就可以知道十地的每一地的境界相,能夠乃至知道整個成佛進入修道位,所以在入地之前,必須在十迴向位滿心就熏習這個部分。這就是說在成佛之道三賢位的道次第當中,所需要修證的這個內涵。

再來,還要「在佛前勇發十無盡願、發起增上意樂」。等於說,你具足了這些條件以後,你必須在佛前能夠依據《華嚴經》所抄錄下來的這個十無盡願,在佛前勇敢的發起這個十無盡願,到成佛此願都不捨這十無盡願,無盡期的能夠利益眾生永無止境,發起這個增上意樂。因為發起這個增上意樂,又配合其他條件就進入到初地。

初地就屬於我們下一個位階,就是「十地的聖種性」菩薩。十地的聖種性菩薩祂是屬於大乘,這個部分在初地來講,祂是見道通達位能夠進入到修道位,也從修道位開始,這是初地菩薩。十地的聖種性菩薩在初地來說,祂就是見道通達位,可是見道通達位,因為祂性障永伏如阿羅漢,其實祂已經可以取證慧解脫,但是祂不取證,祂故意起了一分思惑——其實祂見惑、思惑已經可以斷除,可是當祂要斷除思惑的同時,祂故意起了一分思惑而生生世世留惑潤生,不入無餘涅槃,因為要利益眾生,因為要成就佛道。這是在初地所必須要做的一個動作:能夠故意留一分思惑而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利益眾生。而祂可以取證慧解脫果而不取證,因為祂是大悲願的緣故,祂已經可以斷除了分段生死,其實來說,應該來講祂的分段生死其實是可以已斷,但是因為這個悲願,故意留惑潤生而生生世世在人間、在三界中能夠行菩薩道。這時候祂不僅已經煩惱障的這個現行可以斷除,只是因為留惑潤生而故意留一分,而且祂也開始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這個是聲聞緣覺所不能斷的,可是初地菩薩已經開始漸漸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並且祂也開始斷除所知障所攝無始無明的無量上煩惱,祂開始這樣斷除,這是在修道位初地菩薩開始就能夠做這個部分。所以初地菩薩祂在這時候,祂已經不是只有內門的六度萬行,祂是「內門的十度萬行」。

在初地菩薩來說,祂主修「布施波羅蜜多」,而且是以法布施為主。所謂的「法施」,也就是說要無倒說法,要稱理說法,並且你所說的要教修學處,要教導眾生能夠修學佛菩提道及解脫道的所有內涵,這樣才是法施。不是說你說法就是一定法施,如果你說法有顛倒,那不是法布施,那是誤導眾生!說法沒有顛倒於法界實相,與至教量無有顛倒,那就是法施;而且與法界實相的真實理能夠相稱,也是稱理說法;而且你所說的法,能夠教導眾生在諸菩薩學處能夠用功。所以初地菩薩的法布施為主,而且這時候祂已經通達了百法明門。通達了百法明門以後,在滿心位的時候,就證得「猶如鏡像」的現觀,這是初地菩薩在成佛之道的十地的初地菩薩、修道位的初地菩薩,所要修證的一個內容,簡略的介紹。

接下來就進入到二地。因為初地菩薩又多證得了一分道種智無生法忍而進入了二地,二地主修「持戒波羅蜜多」以及一切種智的進修。能夠在無生法忍的這個智慧上面更努力,而且祂這一地來主修持戒,在這一地主修持戒的時候,在二地滿心位的時候,就成就了「猶如光影」的現觀,祂的戒行自然清淨,乃是真的「持戒菩薩」!所以說,在二地滿心之前的菩薩,都叫作「學戒」;真正二地滿心以後,才是真持戒的菩薩。所以二地滿心成就二地無生法忍道種智以及千法明門,更能斷除更深細的一分的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的一分無始無明的上煩惱,這是二地菩薩證得「猶如光影」的現觀以及二地無生法忍道種智。因為這樣證得了二地無生法忍道種智,成就了二地滿心位的無生法忍以後,又依於這個道種智,又可以進入到三地,在三地能夠修學佛法。

在三地來說,三地菩薩祂主修「忍波羅蜜多」以及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成就俱解脫果而不取證。我們知道,初地菩薩祂已經可以成就慧解脫果而不取證;到了三地滿心的時候,其實祂已經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按照次第來講,祂應該已經修學四無量心、四禪八定、五神通;因為祂已經四禪八定具足,四無量心也具足圓滿,祂其實已經成為俱解脫的大阿羅漢的這個果證,可是俱解脫大阿羅漢果證——祂不取證這個俱解脫。為什麼?因為要利益無邊的眾生,因為有無量無邊世界的眾生需要我們來攝受利益,讓他們邁入成佛之道,所以這個三地滿心的菩薩一樣繼續留惑潤生,能夠繼續的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發起了一分的「無漏妙定意生身」。在滿心位的時候,成就三地的無生法忍以及「猶如谷響」的現觀,並且發起了「無漏妙定意生身」,已經遠離胎昧了。因為發起這意生身,遠離胎昧,所以就可以利益眾生無量無邊,十方世界來利益眾生。

再來,因為三地滿心所證得的一分道種智,又進入到四地,主修「精進波羅蜜多」。四地菩薩主修精進波羅蜜多以及一切種智,祂就能夠於此土以及他方世界能夠廣度有緣而無有疲倦,非常精進的努力的度化眾生;而且這時候祂也進修一切種智,能夠成就四地所應該要有的無生法忍道種智。因為熏修一切種智,在滿心位成就的時候,證得「如水中月」的現觀,這是四地菩薩所修的內涵次第。

接下去,依據四地菩薩的無生法忍道種智能夠進入到五地。五地菩薩主修「禪定波羅蜜多」以及一切種智的熏修,在這時候,祂開始要斷除下乘的涅槃貪。因為二乘人對於涅槃有貪著,心心念念想入涅槃,就會障礙了菩薩性的發起以及功德的利益眾生,所以說,五地菩薩在這時候,祂要去斷除這個下乘的涅槃貪,在這方面努力的修行,而且主修禪定波羅蜜多及一切種智。祂在滿心位的時候,成就了「變化所成」的現觀。這是五地菩薩所應該修行的內涵以及次第的內容。

依據五地菩薩所證得的道種智進入到六地,六地主修「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依道種智現觀十二因緣的一一有支以及意生身、化身通通都是自心真如所變化,變化所現,乃是非有似有,成就了細相觀,不由加行自然而然能夠證得滅盡定,成俱解脫大阿羅漢,成就俱解脫的大乘無學的果德。

因為祂能夠這樣的證得滅盡定的這個部分,證得「非有似有」的這個現觀,依據六地無生法忍道種智,又進入到七地主修一切種智以及「方便波羅蜜多」。由於這裏證得了這個,由於再重觀十二有支中之流轉門以及還滅門的一一的細相,成就了方便善巧,能夠念念隨入滅盡定,也就是說念念證入滅盡定。祂在滿心位的時候,證得了「如揵闥婆城」的現觀。七地滿心的時候已經斷除了故意保留最後一分的思惑,這時候祂的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同時已經斷盡,這時候諸佛現身加持,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而得以入八地心,進入到「大般若波羅蜜多」的位階,就進入八地入地心。

八地菩薩就主修「願波羅蜜多」以及一切種智,到了滿心位的時候,「純無相觀」任運恆起,所以祂能夠於相於土自在變現。在滿心位的時候證得了「如實覺知諸法相意生身」,因為這樣的成就了八地的道種智能夠進入到九地。

九地又主修「力般若波羅蜜多」以及一切種智,成就「四無礙辯」,也就是「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修七辯而得辯才無礙。滿心位證得「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這時候進入十地。

十地主修一切種智,也就是「智波羅蜜多」。在滿心位的時候起「大法智雲」,現起了大法智雲所含藏的種種功德,成為「受職菩薩」,諸佛如來灌頂悉皆成就,能夠進入到「等覺位」。所以說,接下去就要進入到「等覺性」的菩薩,等覺性的菩薩就是等覺位菩薩。這時候,等覺位菩薩繼續修一切種智的微細法要,能夠圓滿等覺地的無生法忍,並且祂於百劫修相好,百劫中修集極為廣大的福德,以之圓滿三十二大人相以及無量的隨形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如是百劫來修集這些廣大的福德來為了佛教的正法永續,為了眾生的法身慧命來作一切的布施,不管是內財、外財,於內財、外財一切皆無吝惜,這樣廣大的布施。這樣百劫修相好修集圓滿以後,就進入「妙覺位」成最後身菩薩。

進入「妙覺性」的時候就是妙覺位。成就妙覺性的這個妙覺菩薩,乃是菩薩地的究竟圓滿位,就是接下來祂就是要成為當來下生成佛的妙覺菩薩。祂這時候住在兜率陀天,觀察世間的時節因緣是否成熟,觀察眾生的根器是否成熟,在這方面努力來安排這些因緣,成就諸佛菩薩廣大神通,安排眾生以及自己成佛的因緣。當因緣成熟的時候,降神母胎,能夠示現受生於人間。這時候,祂已經斷盡了煩惱障一切的習氣種子,並且也斷盡了所知障的一切隨眠,永斷變易生死的無明。在初地菩薩就已經可以斷除了分段生死,可是到了佛地之前的這個妙覺位、妙覺菩薩時候,已經開始準備要斷除變異生死的無明,而成就「大般涅槃」。妙覺菩薩最後在人間示現成佛的時候,斷除了變異生死,成就了大般涅槃、四智圓明;在人間捨壽後,祂的報身常住於色究竟天宮,能夠利樂十方地上菩薩;並且佛菩薩成就的這個妙覺位成佛的這個究竟佛,祂以無量的化身利樂無邊的有情永無盡期,成就究竟的佛道、成究竟位,這時候進入成就了「圓滿波羅蜜多」。

所以說,我們講了這個「五十二個位階」的整個菩薩道,到最後妙覺位以後下生成佛,整個成佛之道主要乃是以證得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首要目標,以這個基礎來修學佛法;如果離開了這個基礎而說它是成佛之道,那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從這個基本的知見內涵來瞭解,就是說,要成就成佛之道,必須以八識論的這個法界實相心的實證為基礎,如果離開了這個基礎,是不可能成就成佛之道,當然它本身也不是成佛之道。如果它只是解脫道斷我見、我執出離三界,它頂多是叫羅漢道,不能叫作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必須以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首要的基礎,所以必須要明心見性,乃至最後成就一切種智。所以,法界實相心其實祂就是萬法的根源,一切萬法都依於法界實相心而有;而且祂也是一切因果的所依,所有的因果律則昭昭不爽,都是依據於法界實相心而能夠成就的。所以說,佛菩提道它是含攝解脫道,以及佛菩提內涵它具足了一切智以及一切種智,所以說佛菩提道實際成就,要能夠有這裏相關的這些智慧。

那「一切智」是什麼?就是解脫道的十智,譬如說:世俗智、法智、類智、苦諦智、苦集諦智、苦滅諦智、苦滅道諦智、知他心智、盡智、無生智。這屬於解脫道的部分,這個解脫道的十智成就一切智。可是這只是解脫道的部分,那菩薩的一切智又超勝於二乘人的十智、解脫道十智,而且菩薩還有最後成就了成佛之道,還有一切種智的成就。也就是說,一切種智的成就,從實證了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以後,他因為實證法界實相心,他能夠轉依於法界實相心,能夠因為實證法界實相心,而得到了總相智——般若的總相智;得到般若的總相智以後,轉依如來藏的清淨體性而行菩薩道,繼續的熏習實證,完成相見道位應有的別相智;在進入初地的時候,因為見道位圓滿,般若中觀的總相智、別相智能夠具足圓滿成就而進入初地,有一分的無生法忍道種智,這時候就成就了一分的道種智;因為他熏修了一切種智,在初地圓滿一分道種智,二地也圓滿一分道種智,乃至一直到最後成佛,成就一切種智。這就是說,也就是說,不僅有一切智,而且也要一切種智的成就,這是成佛之道所必須要成就該有的智慧。

所以,成佛之道必須要圓滿什麼?

第一要圓滿福德,等於說在資糧的修集、障難的排除,不管是在財施、法施、無畏施,不管是內財、外財、護持正法、利樂有情、攝受佛土種種的資糧,這些福德該有的修集,這是成佛之道必須圓滿。不是說有人說「我只修智慧就好,就不用修集福德」,這就是錯誤的。

另外,還要成佛之道必須圓滿什麼?必須圓滿無量的三昧,不僅是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滅盡定以及無量無邊智慧三昧,就像《般若經》、《華嚴經》及所有三乘經典裏面所說的,不管是解脫的三昧,或是佛菩提智慧的三昧,種種無邊的三昧,這無量三昧也是成佛之道所必須要圓滿的。

再來,成佛之道所必須要圓滿什麼?必須要圓滿四種圓寂。也就是說要證得四種涅槃,不是只證得其中一種、兩種,乃至根本沒有證——譬如外道五現見涅槃,根本沒有證得涅槃。可是成佛之道必須要圓滿四種圓寂,要證得四種涅槃。也就是說,他要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證得「有餘依涅槃」,也就是二乘所斷,雖然他還有微苦所依,沒有捨壽入無餘依涅槃;第三個他就要證得「無餘依涅槃」,就是如來藏獨住的境界;還有成佛,佛地所有的「無住處涅槃」——佛地的斷除二種生死、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無垢識的境界。還要成就一切種智,不管總相智、別相智、種智,能夠成就四智的圓明圓滿。

所以說成佛之道的內涵非常非常的廣、深,這是我們簡單的作這個介紹。歡迎大家能夠參加我們同修會開的免費課程來圓滿,來學習。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