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55由正偉法師主講 「完整的佛法非支離」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55  完整的佛法非支離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題目是:完整的佛法。在聽過各個老師所說明的三乘菩提的內涵後,如果各位菩薩連續聽聞的話,就會知道其實佛法的範圍和內涵,是非常的廣泛;因為非常的廣泛,我們在概略性的介紹過程中,希望大家能夠仔細的聽聞、思惟、整理,然後能夠如法的實證,去現前觀察、實證,能夠「法隨法行」。所以 佛在經典裏講: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惟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
   
  在這個部分,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是:完整的佛法。既然講到完整的佛法,那,難道有不完整的佛法嗎?是!我們時常會有些誤會,(誤會之後佛法)就變得不完整了。舉例來講,如果我們一個人被砍下一隻手,那就變成不完整的人了;可是佛法也一樣,如果把佛法支離破碎,只講某些局部就(說是)代表整個全部,用世間法的話講,就是「以篇概全」,那就不是完整的佛法了。完整的佛法就是說,它是完整而沒有缺漏的,而且是真實不虛妄的;因為完整而沒有缺漏,所以才能達到完整的佛法。
  
        那我們來解釋看看!聽過那麼多的課程說明,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舉例來講,我們時常在市面上聽到人講:“學佛要做什麼呢?心善良就好了,幹嗎還要學佛呢?”那,心善良就是完整的佛法嗎?不完全。為什麼?因為心善良,卻並不清楚佛法該有的智慧,也並不清楚自己該累積的福德是什麼樣子,所以說,“心善良”不是完整的佛法,它只是佛法當中一個小部分。如果把這個“心善良”當成是完整的佛法,那就是誤會了。

        那另外有的人說:“那好啦!那我說好話啦!做好事啦!存好心啦!”這個就是完整的佛法嗎?實際上也不是!我們用智慧來判讀:如果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但是沒有智慧做揀擇,被惡知識所誤導;因為惡知識的誤導,結果你雖然心善良,雖然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因為你的知見錯誤,人家給你一個錯誤的教導。我們大家誰希望自己被誤導呢?沒有一個人希望自己被誤導!所以說我們(應該)時常捫心自問:“我難道希望被誤導嗎?”一定每個人都說不願意。既然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被誤導,那該怎麼做呢?我們要去瞭解佛法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完整的佛法是什麼。佛法是智慧的法門,因為透過智慧的揀擇而能夠如實的現前觀察,判斷是非對錯而不落入表相當中來做一些情緒上的判斷,這個才是有智慧的揀擇。

  完整的佛法是什麼?有人說:「完整的佛法,很單純啊!就是要行菩薩道啊!去利益眾生啊。」這樣講是有道理的,因為 佛在經典上也是講說要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可是行菩薩道、利益眾生有哪些(內容)呢?有人就會把利益眾生的事侷限在譬如「我去慈濟眾生啊!去救護眾生的貧苦啦、生病啦、災難啦、風災啦!或者造橋鋪路啊!甚至收集捐款、來募款啊!」這個就是完整的佛法嗎?實際上不是,因為這只叫作前資糧的方便。為什麼只叫作前資糧的方便?修集而救護眾生本來就是一個國家政府該做的啊,政府該做的事我們去幫忙,這只是一個菩薩行者該有的行誼;可是該有的行誼就是佛法全部的內涵嗎?實際上不是!實際上全部內涵是什麼?就是最後要達到佛的究竟果位,能夠有佛具足的功德。佛有福德的具足,還有智慧的具足,這樣才能夠達到成佛的目標,才叫作佛法。如果只是把慈濟眾生、救護貧苦,然後救災救難、造橋鋪路,把這樣的行善當做是完整的佛法,那就是誤會了,那就是以篇概全,其實他是支離了佛法。
  
        那也有的人會講說:「既然是這樣的話,完整的佛法是什麼?那好!我看佛像好像都要盤腿而坐啊!那我打坐修定,我努力的修禪定啊!我努力的斷除自己的五蓋啊!修除自己禪定所有的障礙,能夠成就次第禪觀,透過證得欲界定,證得色界定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證得四空定的四個境界,這樣子是不是完整的佛法?」我們來看,諸佛、菩薩宣講佛法,我們剛剛講是智慧的法門,那禪定有智慧嗎?它只有別境的智慧,它只有對禪定境界相的智慧,它並沒有解脫的智慧;為什麼這樣說呢?你看 佛的經典時常有講:有很多人證得欲界定,證得色界定,甚至證得無色界定,捨壽以後往生到天界,不管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當天福享盡的時候,一樣下墮下來繼續輪迴生死。為什麼?因為禪定是通世間法,它還是屬於世間有漏有為的法,它沒有智慧:沒有解脫的智慧,更沒有佛菩提智。所以,有的人把打坐修定當做是完整的佛法,那也是誤會。

  那有人說:「我不打坐修定,打坐修定是工具,我訓練到自己一念不生,不起任何妄想,一念不生。」可是真的一念不生嗎?如果有人說他一念不生,可是他一念不生竟也知道你來了,那到底有起念還是沒起念呢?如果他沒有起念,他怎麼知道你來呢?這就表示他一定有起念,只是說他不知道他有起念,連自己有起念都不知道,怎麼會是一念不生呢?有人又說:「那好啦!我打坐入了定境當中,不了別五塵境界,甚至不了別六塵境界,完全的無記,那這樣是一念不生,總是一念不生吧?」是一念不生!可是這樣的一念不生相不相應于智慧的法門?如果一念不生的話,你如何去抉擇是非對錯?你如何去抉擇善惡染淨呢?所以顯然智慧本身有一個抉擇的功能在那裏;因為有這個抉擇功能在,你透過你所現前觀察的境界,你能夠現前的抉擇這些所現前的境界,而能斷除對於這個境界所不知、所錯計的無明,這個才是智慧的體性還有德用啊!所以說,如果你是一念不生的話,那就不是智慧的法門,那當然你要成就最後的究竟的智慧圓滿更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如果把一念不生當做是完整的佛法,那也是誤會。
  
  更有人不僅是誤會,而且顛倒,還把五陰的覺受當成佛的境界;譬如說(藏傳佛教)男女欲的樂受,或者五陰的覺受落入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甚至識受陰的這個過程當中,而繼續輪迴生死,把這個當成證得解脫智慧,其實是誤會大了。那不僅是誤會,而且是顛倒,這也不是完整的佛法。
  
  那完整的佛法是什麼?我說,二乘人證得解脫三界生死,了生脫死就是完整的佛法嗎?我們用智慧來研判。可是我們看一個經典的記載,佛在入滅的時候,有一千兩百五十個阿羅漢─甚至更多的阿羅漢─這些阿羅漢們哪一個敢自稱成佛?沒有一個阿羅漢自稱成佛啊!只有佛成佛,阿羅漢只證得阿羅漢而已,他只證得解脫的果位而已,那顯然阿羅漢不是佛;那表示說,顯然佛遠勝過阿羅漢甚多的功德,不管從智慧、從福德(方面來講),所以怎樣才是完整的佛法呢?不只是了生脫死、解脫於三界生死,所以二乘聖人所說的法也不是完整的佛法。
  
        真正完整的佛法是怎樣?就要究竟的成佛,能夠函蓋三乘菩提,因為佛菩提是函蓋三乘菩提的。佛來這個世界一大事因緣,就是要開、示、悟、入佛所知所見,就是 佛讓每一個有緣眾生都能夠最後的究竟成就佛道,這樣子才是一個完整而究竟的、了義的佛法;而不是只單獨的把聲聞菩提,把緣覺菩提,甚至把世間法,甚至把外道法,甚至把顛倒錯計的法,把世間行善的法當成完整佛法,那樣就誤會了。所以說成佛,有的人是說三乘菩提圓滿,有的人把世間法也演繹加進來說有五乘的佛法,就是把人乘、天乘、再加上聲聞乘、緣覺乘、還有佛菩提道的佛乘,從這裏來說有五乘。那我們來看這五乘的內涵有沒有差別,來做個區隔。

        人天乘乃至佛乘,這五乘是依據什麼方式來分類的呢?基本上就是從世間法、出世間法,還有世、出世間法來做說明和分類的。也就是說,完整佛法的兩個主要道,就是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透過這兩個主要道,再加上世間的法來分成五乘。如果我們把世間法排除在外的話(因為世間法通凡夫、通異生嘛!)完整的佛法分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因為人乘、天乘是通世間法的,如果你持五戒不犯的話,就可以保住未來世人身;如果你加修十善業去利益眾生的話,你還可以往生天界而成就天乘。佛法是函蓋世間法的,所以佛法的菩薩道當中也要具足世間應有的資糧;可是聲聞和緣覺就不是這樣的,聲聞和緣覺的目標是為了求取解脫於三界生死,所以他純修出世間法,純修解脫的法,他就實證出世間法。

  可是菩薩不是這樣,菩薩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要跟眾生在一起。攝受眾生也就是攝受佛土,在這個過程當中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成就自己的佛道,走完自己的成佛之道,來圓滿這一個普賢行。所以說,完整的佛法是具足世間法,也即人、天乘;出世間法,也即聲聞、緣覺乘;世、出世間法,也即佛菩提乘。這個才是完整而非支離的佛法。如果是支離片段的話,那就不能成就於完整的佛法;所以有的人把緣覺乘所說的蘊處界一切法空、緣起性空,當作究竟的(而且說是全部的)佛法:「一切反正就是空嘛!佛法也是空啊!」這就是誤會了。那就是把佛法支離,而作成學術研究啊!或作成知識上的口說而已,而沒有腳踏實地的去實證。所以說,完整的佛法一定是三乘菩提具足圓滿而不可分家,如果背離了三乘菩提的任何一個部分,那就不是完整的佛法。
  
  有的人說:「我獨修大乘,我根本不屑修二乘法,我不必證得解脫。」可是實際上,菩薩還是有證得解脫喔!可是他證得解脫卻故意留一分思惑,而在人間去利益眾生,因為他要留惑潤生。所以我們在聲聞的《阿含經》裏,也有提到八識的論證,佛在聖教當中有提到八識論,不是只有誤會聲聞、緣覺乘的(凡夫僧所說的)六識論。現在很多人誤會聲聞法,誤會緣覺法,以為(《阿含經》中說的)只有六識,只有眼、耳、鼻、舌、 身、意六識,把第七識、第八識否定,這個就不是完整的佛法。他把聲聞乘的局部(當做了完整的佛法),甚至連二乘法都不具足;因為他沒有具足八識論,他只有六識論;而六識只有一世的生滅,如何能夠成就佛法呢?佛法是三大無量數劫最後能夠成就佛道的,所以一定有一個法界的所依、有一個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來實現這個因果的律則,所以說完整的佛法是三乘菩提不可分家。絕對不可把三乘菩提的某一部分拿來當成完整的佛法,絕對是唯一佛乘而細分出來的三乘菩提的具足圓滿。
  
        完整的佛法,第一個要注意的是,三乘菩提不可分家;第二個要注意的就是戒定慧不可分家而獨修,不可只修戒定慧三無漏學當中的某一個,而以為能成就佛道,當作完整的佛法。舉例來講,有的人說:「只要持戒圓滿就可以成就佛道。」可是事實不是這樣。佛明明在經典中講「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卷6  既然是三無漏學,就不是有漏喔!如果你所謂的戒定慧,是跟有漏法相應的,譬如說,是跟世間有漏的,甚至外道(雙身法)男女淫觸啊!或者是氣功的那些五受陰的境界相應的話,那就是有漏,叫三有漏學,不叫作三無漏學。

  三無漏學就具足戒定慧:因攝心而持戒──攝心為戒,因持戒而生心得決定,因定而發起智慧,所以完整的佛法是具足戒定慧三學的而不可獨修、偏頗。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還要注意他的內涵、還有次第:戒的內涵是什麼,定的內涵是什麼,還有慧的內涵是什麼?還有它修證的次第。如果我們沒有戒,而說有定、有慧,那個是自欺欺人;因為戒是 佛根據法界的事實,為了保護弟子和佛弟子,還有未來信受佛法的人,能夠讓他們順利修學佛法而施設的;讓眾生依據戒律而不會淪墮、下墮,能夠成就功德法。所以戒律不是綁人,戒律是在作保護,是告訴眾生說:如果你不遵守這個戒律的律則而造作惡業,而(會有)下墮於三途之苦,所以有戒或沒有戒很重要。如果你沒有戒的實證,而說不用持戒就可以實證禪定或者實證智慧的法門,那其實是自欺欺人;因為他所成就的定和慧是什麼?就是邪定還有惡慧。它是有漏有取的,而 不是無漏的智慧、無漏的禪定;所以說,三無漏學的戒是無漏戒,而不是世間外道的有漏戒。
  
  那我們講啊:有戒就一定能成佛嗎?也不是啊!你有沒有成就定該有的 功德呢?定該有的功德是什麼?有人說:「定就是禪定啊!」其實定不完全是禪定,定還有一部分主要是說對於法的驗證、實證以後,而心得決定沒有猶豫、沒有懷疑;而且心不散亂,沒有到處攀緣;等於說你因為心得決定,所以你對於你的所修、所行、所知,能夠確定而無誤;因為這樣的確定而無誤,所以你不是猶豫的境界,而是勝解,你如實的勝解而沒有一分的猶豫;因為沒有“猶豫”這個無明,所以說你可以心得決定,能夠坦坦蕩蕩、??實實,一步一腳印的來完成後面該有的菩薩道。
  
  可是有戒又有定,就能夠成就佛道嗎,成就完整的佛道嗎?不是!還得要三無漏學的第三個,就要成就無漏慧。要成就無漏慧,就必須要能夠證得解脫慧與佛菩提慧:解脫慧就是解脫於煩惱──解脫於(三界)無明,解脫於障難,解脫於三界的生死,能夠自主的解脫而不受後有輪迴生死苦的逼迫,成就了解脫慧。這個解脫慧,有通二乘(的部分),當然也有大乘獨有的解脫慧;這是要成就的無漏慧中的一個部分,是屬於二主要道當中的解脫道的部分。另外還要成就的無漏慧的部分,是要有法界實相心、佛菩提的智慧─實證法界實相心而有的般若總相智、別相智─成就中觀的般若智慧。
  
  因為有了這個般若智慧,入了內門以後,而廣修菩薩內門的無量萬行以後,然後一步一步的進修,能夠進入到實證修道位─進入到初地─證得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以後,就能夠一步一步的往佛地邁進,這個部分就是回歸到我們最原先講的“一切以智慧為先導”。可是一切以智慧為先導,就要檢查我們是不是依據 佛所開示的四依法來行;如果我們是依人不依法──依據某個人的說法而去信受的話,那就是落入迷信和仰信的階段,那就是沒有依法而是依人──依據個人的喜好而去判斷,那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什麼呢?是 佛講四依法的“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因為是這樣子,而不落入迷信、仰信的階段,而能夠實證於法界的實相心,成就了另外一分的無漏慧;因為是這樣子,所以成就了具足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所以說,完整的佛法是什麼?是戒定慧不可分家,而且是三乘菩提不可分家,而且具足實證,如此才是具足圓滿。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54由正德老師主講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54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在上一集由正偉老師解說了禪宗的開悟,以親證如來藏及眼見佛性為宗旨。這一集要為大家解說的是:玄奘菩薩所弘傳的,是唯識學八識論正法,不是六識論識蘊之法。我們要從「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來探討。這「三界唯心」的心是哪個心?「萬法唯識」的識是哪個識?是以意識心為主的六識心嗎?還是以第八識為主的八識心呢?您想不想被誤導呢?
  
  我們從經教從正理來探討:這個三界唯心的心,萬法唯識的識,是否應該有不自在、有斷滅的過失呢?《華嚴經》中有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華嚴經》卷一)。
  
  這是說有一個心,好像工筆精巧的師傅,祂能夠畫出一切五蘊世間、一切器世間。也就是這個心能夠出生一切有情的五蘊世間、一切器世間。而“五蘊悉從生”,這個五蘊呢,都是由這個心所出生的,沒有一法不是由祂所興造變化的。一切世間的五蘊,我們舉例來說,就好像是我們南瞻部洲的人間,有歐洲、美洲、非洲、亞洲等等男男女女的五蘊身;以及畜生道沒有腳的、兩隻腳的、四隻腳的、多隻腳的,以及水中游的、陸上走的、空中飛的,這些種種的畜生五蘊身;餓鬼道、地獄道種種五蘊身;欲界六天的種種天人五蘊身;而色界中沒有男女相的天人五蘊身;還有無色界中僅有受想行識,沒有色法的精神狀態的四蘊身;這些都是由這個能夠出生五蘊的這個心所出生的。
  
  而這個經文說,五蘊都是從這個心所出生,這個心是意識心嗎?可是意識心是屬於識蘊,識蘊又是五蘊所含攝,但是經文說五蘊是由這個心所出生的,所以很清楚的可以知道,意識心祂是不能出生五蘊的;意識心祂是不能出生識蘊的,意識心更不能出生意識自己,所以這個心很明顯的不是意識心。

  我們再從法出生的因緣來說,眼根觸色塵出生了眼識,也就是眼識要藉由眼根觸色塵才能出生,所以眼識是不能出生眼根的,眼識也不能出生色塵。眼識這個道理是這樣子,那麼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是同樣的道理啊!因為意識要藉由意根觸法塵才能出生,所以意識不能出生意根,意識不能出生法塵,意識更不能出生自己。所以識蘊不能出生色蘊、受蘊、想蘊、行蘊以及自己。所以意識心是不能出生五蘊的。

  在三界中有一個天叫作無想天,這無想天是由證得四禪的外道所入,因外道他不知道色界天身是不能常住的,所以他就依止於以為色界天身能夠不滅的身見來滅了覺知,覺知滅了意識心就滅了;所以意識心滅了、覺知滅了就入了無想定;而捨報以後就會入無想天,無想天的果報就是沒有意識。因為當初修無想定的時候就是把意識滅了,所以生於無想天中的天人是沒有意識的。既然沒有意識,那麼意識怎麼能出生(無想天人的)五蘊呢?怎麼能出生無想天的天人呢?因為三界唯心的心,除了能夠出生三界中一切的五蘊外,還要能夠與所出生的五蘊同在的。所以,以這個例子,就知道意識心是不能出生三界中的五蘊的。

  從以上的舉例可以知道,意識識蘊是含攝於五蘊中的。若是含攝於五蘊的話,他就是要被出生的。那麼意識心既然是被出生,就不是能夠出生世間的心。所以能夠出生五蘊世間的心,絕對不是五蘊中的法,而是眾生都有的如來藏。祂不生不滅、本來自在、本來解脫,因為祂具足了種種功德法;祂本身是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如法性。所以 佛陀在經中就說「這個心好像工畫師一樣,能夠畫出世間」,也就是能夠如實的按照業種,來出生三界六道有情的五蘊世間。而三界六道有情的五蘊世間,能夠被如來藏所出生;一切山河大地就是由有情的如來藏,所含藏的業種裏面的共業所感生的。所以說,能夠出生一切世間的是如來藏而不是意識心,因為意識心是由五蘊所含攝,他是被出生的。所以這一句經文,我們一定要記得:“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由這個能出生五蘊的心,輾輾轉轉出生了這個十八界法,再出生一切法,這是這經文的道理。

  接著經文中又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卷一)。三世一切佛 指的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因為一切有情皆本來具足了與過去佛、現在佛平等的能夠具足種種功德法:能出生一切法,本性清淨無漏無為,本來解脫的心。這個心就是三世一切佛的佛心。

  如果想要了知真實有這個佛心的存在,要怎麼樣呢?經文告訴我們:要能夠觀法界性。所謂法界指的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聖,就是六道有情以及聲聞、緣覺、菩薩以及佛,這十法界。還有欲界有情法界,色界有情法界,無色界有情法界。歸納言之,都沒有離開十八法界。十八法界指的就是六根界,也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塵界指的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界指的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那麼這十八界法,在三界中都要藉因藉緣才能出生,是不能自在的,是會斷滅的。可是這法界諸法,卻能夠在三界中生生不息,從不斷滅。所以依照這個道理以及諸佛菩薩的教導,必然知道要有一個法─要有一個心─能出生這十八界法,而使得這十八界法能生滅不已。那麼這個心就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而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所以說,由如來藏來出生這種種十八界法。
  
  我們從欲界來說,舉例來說:如來藏藉父母之緣,藉四大養分出生了五根,然後再藉五根觸五塵來出生了這個六識。那麼在藉五根觸五塵出生六識的過程,這個五根呢,五塵呢,五塵本身是由如來藏藉五根觸五塵所現起的內相分五塵以及法塵,而六識卻是要由如來藏藉根塵相觸的時候,於這個眼根觸色塵的時候生起眼識來分別色塵,於耳根觸聲塵的時候生起耳識分別聲塵,於鼻根觸香塵的時候生起鼻識來分別香塵,於舌根觸味塵的時候生起舌識來分別味塵,而於身根觸觸塵的時候生起身識來分別觸塵,於意根觸法塵的時候生起意識來分別法塵。十八界法就這樣一一次第出生。
  
  可是十八界法出生了,卻是不自在的,卻是無常的,不能自在、不能常住。而十八界法中六識被藉因藉緣出生以後,六識心卻在六塵中作種種分別、領納、思惟以及造作,所以就有了科學的發明、藝術的創造,以及飲食文化種種萬法出生。可是這些萬法出生,不是僅僅依恃於意識就能出生,因為意識心要能出生,一定要十八界具足,這是以欲界來舉例。也就是說,意識要能出生,得要有因緣才能出生;“萬法不是依止於意識就能出生,而是要依止於意根法塵,以及能出生萬法的第八識。”才能夠把十八界法現前,才能夠輾轉再出生世間萬法。所以萬法的唯一歸納所在,就是能出生十八界法的第八識。
  
  經文告訴我們:你要了知三世一切佛心,要來觀察法界這種因緣生滅的體性。法界本身這種因緣生滅的體性,就是告訴我們:一一法都不能自在,一一法都不能常住,一定要有一個能夠出生十八法界的法,這個心就是三世的佛心。而這個心能出生十八法界,能出生三界一切法。這樣子來告訴我們:三界唯心的心,祂指的是第八識心。萬法唯識的識,指的就是以第八識為主的八(個)識。
  
  那麼已經知道意識祂是識蘊所含攝的,祂是不自在的,祂是會斷滅的。所以意識絕不能出生五蘊,祂也不可能出生自己。所以說祂不是三界唯心的心,也不是萬法唯識的識。那麼第八識呢,祂能夠出生三界六道五蘊諸法,祂能夠出生識蘊六識,祂是三界唯心的心,祂是萬法唯識的識;祂出生了十八界,藉眾緣現起了六識心,六識心再作種種思惟、種種造作,在造作的過程裏面才有萬法出生。所以依照這樣的理論,我們知道玄奘菩薩所弘傳的唯識,絕對不是以意識心為主的識蘊六識,而是以第八識為主的八識論。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證明:玄奘菩薩所弘傳的唯識是以第八識為主的八識論正法。因為玄奘菩薩造作一首頌,叫作《八識規矩頌》。這《八識規矩頌》已經告訴我們有八個識:有八個種類的識。各個識有祂自己的行相,有祂自己的功能範圍,而不是由意識的細心來假稱第七識,由意識的極細心來假稱第八識。

  假如說是由意識的細心或者極細心來假稱(如來藏),那應該只有六個種類的識啊!應為都歸屬於意識嘛!可是玄奘菩薩卻說是八識,(說)八識各有規矩。所以從名稱來說就已經知道:是八個識,各有各的種類,而不是哪一識來假名所稱哪一識的。而在頌中對第八識有說到:“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八識規矩頌》)。說第八識能夠持一切種受熏,而且能夠按照所持的一切種來出生有情的五蘊身,同時能執持所生的五蘊身。五蘊出生了以後,一直到最後捨報毀壞了,要以第八識捨離五蘊,來說五蘊毀壞。那麼在七、八二識入胎的時候,因為有第八識所以就有了命根,有了命根五蘊才能出生,所以說這個五蘊的主人就是第八識;因為五蘊是由第八識所出生的,只有主人才可以棄捨五蘊,才可以出生五蘊。所以說這個第八識,祂是受熏持種根身器,祂是去後來先作主公的。所以這個識不可能是意識心,因為意識心要被出生的,五蘊毀壞時祂就毀壞了,祂是不能(沒有能力)棄捨五蘊的。祂不能入胎,因為在入胎的時候中陰身壞了,意識心就滅了,所以意識心絕對不是五蘊的主人。

  同時我們再從玄奘菩薩所造的《成唯識論》來申論,《成唯識論》這個名稱在申論什麼呢?申論:成,唯識。成什麼而唯識呢?是說成就一切世間法、一切出世間法,唯有以這個第八識為主的八個識(才能成就)。這個世間法指的就是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蘊十八界,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蘊十八界,都是由這第八識藉由所含藏的業種的內涵,如實的去變現六道有情的種種五蘊身:是人的五蘊身,是餓鬼道五蘊身,是所謂地獄道五蘊身,畜生道五蘊身,或是天界五蘊身。所成就的五蘊身都與他的業種相稱的相應的,所以能成就因果。第八識祂能夠藉這些緣、藉業緣、依照業緣,藉種種緣來現起這些五蘊十八界,現起這些五蘊身,這是如來藏的一種功能。

  所以能夠成就這些世間,唯有以第八識為首的八識。因為如來藏出生了五根身,出生了六塵、六識、意根,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能夠以六識心來受用種種六塵,然後就能夠思惟造作種種法。那麼六識心在思惟造作種種法(時)也沒有離開如來藏,因為如來藏能夠持種、受熏;持種、受熏以後,再按照業種的內涵去成就他未來世的果報的五蘊身,就跟前面《八識規矩頌》所說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這世間法都是由第八識來成就的,唯有第八識以及第八識現行以後所出生的七識。

  那麼出世間法呢?修證三乘菩提的聖者,他們所修的內涵都一定要依止第八識無漏無為真實不虛的人無我、法無我來修證。因為第八識的人無我、法無我是真實的,不是經由修道轉變而成的,是本來如是的。所以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能夠依止於 佛所說的如、清涼、真實,來斷除他對三界五蘊身的我見、我執種種貪愛;所以從真實理地來講,他所依止的也是第八識的真如法性。第八識本然的人無我、法無我,所以當他們斷除了對五蘊身的我見我執以後,才能夠得解脫。

  從菩薩修證的佛菩提道來說,菩薩是實證了第八識的存在,實證了與他自己五蘊身同在的第八識,所以能夠現觀、也能夠依止這個第八識真實如如的法性。這樣一世一世的修證菩薩道,能夠斷除含藏在如來藏中我見我執的染汙種子,以及斷除所知障隨眠。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依止的這些,都是第八識真實如如的法性。

  第八識的真如法性是真實不虛的,唯有第八識才有。所以我們從《成唯識論》中這道理,也知道玄奘菩薩所弘傳的,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主的八識論正法。因為意識、識蘊都沒有辦法來成就世間法,因為(意識)祂不能出生五蘊,祂本身在二乘人證得涅槃時是壞滅的。所以意識本身斷滅,不可能成就出世間法的。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知道玄奘菩薩所弘傳的一定是八識論正法。

  下一集將由正偉法師為大家解說完整的佛法,也就是以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為主體,成就了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而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為政而支離破碎。因為佛法是完整的,佛法是以如來藏為理體的;不管是解脫道也好,佛菩提道也好,它是一個完整的佛法(而不該加以肢解為支離破碎)。能夠瞭解這個道理以後,修學佛法才不會偏差,才不會墜入斷滅見,這樣修證才能實證。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53由正偉老師主講 「禪宗以證悟如來藏為標的」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53  禪宗以證悟如來藏為標的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在前面一集裏,正偉法師已經為各位宣說了大乘的入道見道就是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而成佛也是依止著阿賴耶識。我們也瞭解了 世尊所說的佛法,從解脫道到佛菩提道,由頭至尾就是以真如如來藏來貫穿整個三乘佛法。二乘解脫道所入的涅槃就是滅盡五陰、十八界,滅盡妄心七轉識,而只剩下如來藏獨存的境界;說是境界,實在是無所境界,這就是入涅槃。但是阿羅漢只是斷盡了一念無明的見惑與思惑,至於無始無明上煩惱的部分,則是不證也不知;所以解脫道在整個佛菩提道當中,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一個方便道。真正的成佛之道─要成就圓滿的佛果─滅盡一念無明,也滅盡無始無明。在整個佛菩提道中最重要的就是唯一佛乘的中心宗旨,也就是要證悟真如如來藏,然後轉依真如清淨的體性,一一親證真如如來藏的總相智、別相智;由真見道轉入相見道,然後圓滿一切種智,也就是親證、轉依如來藏的一切種子;這就是成佛之道,就是唯一佛乘之道。可以說,就是完全在如來藏的體性上面用功。

  然而在我們還沒有證悟如來藏之前,要怎麼樣去尋找能夠讓我們證悟如來藏的法門呢?雖然 世尊因應不同眾生的根性,傳授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每一個法門都是指向如來藏,門門都有可能親證如來藏。能夠證得真如的方法,就是菩薩六度波羅蜜中的般若度,這個就是屬於真正的禪法。念佛法門有念佛的禪法,修定有修定的禪法,華嚴觀有華嚴的禪法,唯識觀有唯識的禪法,這一些禪法統稱為如來禪。如果已經修行到六住位圓滿,該具有的智慧還有大乘了義正法中的福德,以及粗淺的欲界定、未到地定的定力都已經具足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所差的就只是親證如來藏。那麼,能夠讓我們證悟如來藏,直指心性的教門就是 世尊特別為了具緣的弟子所教導的教外別傳──禪宗法門。由於這個法門,是專門針對前面所說的各方面條件都已經具足了,已經進入了菩薩六住位了,世尊所傳下的這一個特別的禪宗法門,就是可以指示六住位的菩薩,親證如來藏而進入七住位的善巧法門。

  那麼大家都知道,禪宗法門的起源(文字)記載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可惜在中國已經失傳了,要從日本回傳回來。這本經的說法因緣,是在 世尊已經接近涅槃之時,向著拘屍那城前進;世尊說,我今日涅槃時間已到,你們對法有所疑者,一一法皆可提出來問,不要再遲疑了。這時候大梵天王─也就是初禪天之天主─向前奉獻了妙波羅花,退坐一面;此時 世尊就拈起了一朵花,瞬目揚眉向大眾顯示;大眾都沉默無語,唯有金色頭陀迦葉破顏微笑,此時世尊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而迦葉也奉 佛的命令,向前頂禮佛足,然後退下。這就是禪宗法門的起源。
  
  由大梵天王鋪陳了因緣,然後 世尊親自交付這個正法眼藏給金色頭陀,並且付囑說要將這個法一直傳下去,不要斷滅。各位知道,世尊到底交了什麼正法眼藏給金色頭陀嗎?爾後,禪宗法門,這個直指心性的教外別傳,就這樣子一直傳下來,傳到中國;一直傳到今天,傳到了正覺講堂的平實導師。在經裏面,佛接下來說:“諸佛出世,為一大事,亦復為眾生也。”也就是說,諸佛所以要出世弘法就是為了傳授眾生如來藏妙法這一件大事,“諸佛密意者以言辭而不可測度,何以故?是法非思量能解,即是唯佛與佛究竟法。汝等當知,以其言辭者,則每會隨宜之法也;不隨宜之法者,則不可言說。”
  
  這是說:如來藏是諸佛的密意,用言語思量是沒有辦法測度如來藏的,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藏本來就不在思量的境界中,用思量,無法瞭解如來藏。真如是佛與佛才能究竟之法,你們應當知道言語文字所能包括的,是相對的隨宜方便之法;而如來藏是絕對的,不是隨宜之法,是無法用言語文字具足表達的。接下來,佛又說:「所言密意者,如上所言,不可測度,強而宣其法體者,非因非果,非修非證,非自得非他得,非自然得非因緣得,我昔日於覺樹證悟此旨,是故言唯佛與佛究竟法。」──《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然後大梵天王就接著說:「唯然世尊!唯然世尊!如是密意者,一切修多羅 心體也,一切菩薩證是而成正覺世尊!日兮可寒、月兮可暑,正法眼藏,終無二語。」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梵王,如是能護持。」──《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這是說,佛又開示:「所謂如來藏的密意就是像前面所說的不是語言文字所能測度的,如果要勉強宣說,到底如來藏的法體是怎麼樣的?那就是如來藏祂不是因、也不是果,祂不是中間的修行、也不是最後的果證,祂不是藉由自己就可以得到、也不是藉由別人來得到,祂不是自然無因就得到、也不是從因緣法上而得到;我釋迦牟尼佛昔日在菩提樹下所證悟到的就是這個如來藏法,所以說,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如來藏法。」大梵天王馬上就接著說:「正是如此啊!世尊!這個如來藏密意就是一切法教的心體,一切菩薩都是證得這個如來藏而能夠成正覺的。世尊啊!就算太陽可以變冷,月亮可以變熱,這個真如如來藏永遠是不變的,不會有二語(不會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然後,世尊就稱讚大梵天王,並且要大梵天王好好的護持這個如來藏正法。

  到這邊,各位是否已經能夠明白了 世尊來人間傳授的成佛之道?這個佛菩提道也沒有什麼特別複雜的名目,就是如來藏法而已,所以禪宗要開悟的內容就是這個如來藏正法眼藏。然而這個如來藏,祂時時刻刻本來存在,祂從不隱藏卻也從不愛表現,所以在經上與會的十六國的國王就對佛稟白說:“我們想起來,過去對於這個唯佛能知能見,唯佛密意的如來藏,其實世尊您每次說法都用不同的言語,不同的名言在說如來藏。世尊您不曾隱藏不說,只是我們當時是那麼樣的愚昧,不能夠證得如來藏法,所以所有真正的佛法都指向著如來藏,只 是我們的條件不夠,又愚癡深重,因此就算如來藏像大象一樣走過我們的面前,我們還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能導引我們與自己如來藏相遇最直接的法門,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教外別傳之法。
  
  接下來,要能明心見性的條件之一,佛說道:「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才能顯露;佛性種子者,戒之實性;因見佛性而戒復全,即得成阿耨菩提。梵王當知,戒不內不外,即無漏性戒也,凡有心、情者,悉皆無不住此性戒。」──《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佛說到了:「一切眾生都有真如與佛性,但是要以持戒才能顯露。所謂佛性的種子就是戒的實性,如果能見佛性,持戒的功德就圓滿了,這樣子就成就了無上的菩提,梵王啊!真正的戒不在內也不在外,也就是轉依如來藏本來無漏性之戒,凡是有心、有情的眾生,皆是住於這個如來藏自性戒裏面。」一個證悟如來藏的人,他不需要再去求受各種人天戒、出家戒、菩薩戒,因為一個真正證悟的人,自然就得到了佛道的最上共戒,也就是轉依如來藏的清淨妙圓體性。他知道,一切佛所制定的戒律都是由道共戒所出生的,所以證悟如來藏的聖者自然就得到了最殊勝的戒律,也就是如來無漏性戒。講到這兒,各位是不是更能瞭解佛弟子持戒真正的意涵呢?

  再來,佛稱讚了大梵天王,祂為末世佛弟子的眼目,把未來護持正法的責任交給了大梵天王,同時先預記了未來會有許多破壞正法的假名善知識。佛說,在他老人家滅度以後,天魔波旬會穿著如同像佛一樣的衣服,來壞佛的正法。這些天魔的化身會欺誑新發心的菩薩說:如來在世時,只有說過二乘的九部法要,從來不曾聽聞如來說過大乘方等諸經的一句一字。也就是告訴新發心的菩薩說:“大乘非佛說,只有二乘法才是佛所說。二乘法就是成佛之道,沒有如來藏可證,第七識和第八識都只是佛的方便說。”要不然就說(大乘經典)是後來的人假造的,然後講「入涅槃就是成佛,所以阿羅漢就是佛」……,等等等等。這一類的說法現在的確已經彌漫在整個佛教界,而且積非成是,劣幣要驅逐良幣。這些都是 佛早已經預記、預說的,只是眾生福薄,還是(盲從迷信而)讓這樣壞法的情況產生了。
  
  佛特別強調:「若有不受方等經者,當知是人非我弟子,不為學佛法出家,即是邪見外道弟子。」--《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這篇經文講到這裏,大家應該都已經明白了:佛所說的正是現在佛教界中許多披著僧衣,穿如來衣、吃如來食,但是專門破如來法的人,口口聲聲說「大乘法不是世尊說的,大乘經典是後人偽造的,沒有阿彌陀佛, 沒有觀世音菩薩,沒有如來藏,沒有真如佛性可證」等等。雖然表面上現出了聲聞的出家相,其實如來已經預先說了,這些人是天魔波旬的化身,佛弟子應當要小心。

  這種狀況在佛門當中一直都存在,只是現在特別的嚴重。自古至今真正證悟的人,永遠是佛門中的少數;甚至連禪門的內部,也充斥著這一類無法證悟如來藏,反過來譭謗真悟善知識的事情。例如南宋初期禪宗裏面臨濟正宗的法,傳到了克勤圓悟祖師,克勤的弟子當中有兩位最重要,一位是大慧宗杲禪師,一位是虎丘紹隆禪師。克勤大師一生弘法,不論去到哪一個名山道場,都會空著首座的位置等著大慧來就任;而且他將楊岐方會師祖的祖衣傳給了大慧,還親自寫了《臨濟正宗記》的法脈傳承卷,也交給了大慧,這都是代表了克勤指定了唯一正宗的傳人是大慧。
  
  後來大慧因為得罪了奸相秦檜,被流放到南方,剝奪僧籍,限制弘法;後來師兄隆禪師的弟子應禪師出世弘法,大慧此時身陷南方,但是聽到師兄的弟子已經證悟而出世弘法,自己被侷限在邊地,所以就以克勤首座、法脈主傳承者的身分,造偈贊許這一位應師侄,甚至將楊岐方會祖師的祖衣托人送給應師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剛剛出世的師侄出世弘法順利,使得正法能夠得到弘傳。而應與應的傳人密,也對這一位師叔、師叔祖甚為敬重,這些事情在當時都沒有任何的異議。
  
  在大慧回來之後,特別跑去了天童山,拜訪正覺宏智禪師,宏智禪師出寺,直到野亭來迎接,表示他的恭敬之意。因為雙方都是真正的證悟者,只是求悟的方法有所差異;兩個人並且約定好:誰先捨報,則另外一個人就來幫他主持後事。大慧也批評了宏智禪師所用的默照禪,容易讓人落入定境、追求定法,就如同古德所說的是“坐在黑山下做那鬼窟裏的活”;宏智禪師也不能否認,因為事實就是如此。第二年天童宏智禪師無病而終,往生前寫了遺書送給大慧,大慧也依照約定,當夜趕來為他主持後事。
  
  這些事情前前後後,都被記錄在當時的好幾本禪宗的歷史裏面。1998年五月,現代禪出版的《本地風光》月刊,登了一篇由某位知名的佛學院教授,以學者的身分寫的文章,裏面說到大慧嘲笑宏智(的侍者)是鈍鳥,而宏智拿了一個裝著棉花的木盒給大慧;後來大慧背上長瘡,就用這個棉花來塞住傷口;棉花用光了,大慧也就往生了。結果經由查證,整個故事根本違背了當時的記錄,是一直到了晚明時節才有個人的語錄,不是正式的史書上出現的。這位教授雖然名聞佛教學術界,當時卻忽略了學術研究最起碼的「廣覽文獻」,以偏頗不實的文章八卦的視角,去污蔑真正證悟的祖師,實在是一個學術界的遺憾。
  
  在整個求證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件歷史事實):因為密的後人已經失傳了如來藏正法,證悟的內容也轉變成為離念靈知心的意識心,所以對於大慧祖師所說的“法離見聞覺知”無法信受,因此轉成譭謗,創造出種種子虛烏有的故事來污蔑祖師大慧。這一些都還是身披僧衣、現聲聞相出家眾所做的事情;現在看到,還是令人不勝唏噓。只因為自己無法證得如來藏,就不惜以出家的身分犯下謗師、謗法、謗佛的重罪,這不正是現在佛教界中某些人的寫照嗎?

最後,雖然前面 佛在經中已經拈花微笑,把正法眼藏交給了迦葉,但總是難悟;所以這兒,我們也不能夠無言,到底開悟是悟個什麼呢?我們就請大慧祖師來為各位開示:

  【時,杲年七十,雖老,接引後進不少倦,寺中長舉竹問僧曰:“喚作竹則觸,不喚作竹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不得於意根下蔔度,不得揚在無事甲裏,不得於舉起處承擔,不得良久,不得作女人拜,不得繞禪床,不得拂袖便行。一切總不得,速道、速道!”】

     大慧祖師問說:「佛所交給金色頭陀迦葉的正法眼藏是什麼呢?速道,速道啊!叫它竹,不對;說它不是竹,也不對。」那你說:「我知道了,它叫作竹,也不叫竹。」還是不對!「那它不叫作竹、又叫作竹」,仍然不對。人間聰明才智所能想出來的答案,就這四個了,那你究竟叫祂作什麼?其實各位可以這樣子想,禪宗的玄妙就是如來藏的玄妙,不是我們智慧思量所能及的,所以不要用個人的才智思惟,認為這樣子就可以把如來藏想出來、弄清楚,那是緣木求魚。今天的課程當中,我們為各位介紹了禪宗的起源,並且為各位證明了禪宗所要證的就是如來藏──明心見性。下一次的課程當中,將會由正德老師再用玄奘法師所證八識的內容,為各位再詳細的宣說,為各位再詳細的證明:佛法就是證如來藏。
演講結束前開放大眾提問
由主持人以公開抽籤的方式抽出問題
再由 平實導師現場立即回答提問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52由正偉法師主講 「大乘入道-實證第八識如來藏」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52集:大乘入道  實證第八識如來藏 

  今天要跟大家探討的題目就是:大乘入道乃是實證第八識實相心如來藏。如來藏亦名阿賴耶識、真如、異熟識,有種種的名字。“大乘入道親證如來藏”,這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議題。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我們要先瞭解,既然有大乘,就有所謂的二乘,所以我們講大乘的入道,並不是指二乘的入道;那既然要講“入道”,就有所謂的入道、不入道的問題。在“入道、不入道”的問題上來說,我們“入道了”就會入內門而修行,“不入道”就是外門來修行。打個比方來講,某個行業,如果你不熟悉,你就叫作「外行」;如果你熟悉的話,就叫作「內行」;一樣的道理,(從)大乘法來講,如果你有實證的話,你就是“入道”;如果沒有實證的話,那就是“沒有入道”。
  
  接下來我們就要探討:“入道”的內涵是什麼,還有入道的次第。從大乘法來講,大乘法的目標是什麼?我們一般所瞭解大乘的目標,一般修學佛法的目標不外乎兩個:第一個就是解脫,第二個就是成佛。(大乘法的)“解脫”有些也通二乘法,二乘唯獨解脫,它沒有要求成佛;可是為什麼要成佛?因為佛是兩足尊,具足智慧的圓滿、福德的圓滿,所以佛是兩足尊。大乘入道就是要實證於 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什麼要實證如來藏呢?就是因為祂是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我們唯有能夠實證這個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透過實證祂以後,你可以現前去觀察這個法界的事實,而能夠修正自己的心行、口行、意行;隨於這個法界實相心的事實,能夠調整我們的身口意行,轉依于如來藏的真實性、如如性,能夠來行菩薩道。這就是大乘入道,能夠進入內門。所以說,如果你沒有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就不能成為大乘的入道(者)。
  
  可是為什麼說要實證如來藏才是大乘入道?我實證別的,不是大乘入道嗎?譬如有人說:「我學佛啊,我就世間做善事就好啦,這個做善事也是學佛啊!」可是它不是大乘入道。為什麼呢?他只在外門,因為你做善事,這個只是屬於大乘法的資糧,它是準備工作,實際還沒有實證那個核心;實證那個大乘法的核心,才能夠依據這個核心的義理,來調整自己的修行,這個才是入道。如果沒有實證這個核心,只是在世間善法上去累積福德的話,佛法當中就叫作外門修菩薩六度萬行。
  
  有的人就是誤會了法界實相心如來藏,誤會了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以後,然後以識陰的某些變相或者以某些的覺受,譬如有人說某些樂觸,或者氣功的感覺,或者種種的三界萬法、五陰的一些變相,依據這些變相,把它錯計了、誤會了;誤會了這個變相以後,然後把它當成實相心而以為入道了。可是我們要透過這些內涵來作檢查,到底事實是不是(真入道了)?我們要用智慧去判斷、去檢查是不是僅名字是“入道”,而實際上並不是(入道)。那就是說,世俗法並不能夠使得(大乘修行人獲得)大乘入道的,也不是外道法(能使人)入道的。那有的人會說:「大乘的入道就是修禪定嘍!我修得欲界的禪定,修得色界的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修得無色定,」這樣子以定為禪修得禪定之後,「就是大乘入道嘛!」其實也不是。為什麼?因為世間的禪定畢竟還是世間法,大乘法乃是世、出世間法,不僅含有世間法,而且還有出世間法;所以世間法的一切都能夠貫通,而且還有出世間法應有的解脫功德,是具足世、出世間法,所以大乘入道並不是只唯修禪定的法。

  也有人說:「大乘入道,就是證得了四聖諦、八正道,證得苦、空、無常、無我,證得了這些以後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這就是大乘入道了嘛!」其實也不是。為什麼?這就是誤會了大乘的入道。大乘入道是因為(證得)祂是法界實相心,祂是屬於法界實相的法,而不是屬於現象界的法。現象界的法是五陰、十八界,能夠現前觀察五陰、十八界虛妄,乃是屬於二乘、聲聞解脫道;大乘要究竟成佛,不是只有一世,所以我們大乘法的目標是什麼?是要成就佛道,而不是成就羅漢道或緣覺道。
  
  成就佛道就是得要有佛該有的具足功德。佛該有的具足功德是什麼?佛是智慧具足圓滿、福德具足圓滿。那有人說:「我聽到現在有很多“佛”啊!到處都有“活佛”啊!什麼佛、什麼佛、什麼佛。」可是我們來看,(他們)名字是叫作“佛”,可是實際內涵是不是佛?佛既然是福德具足圓 滿,那有沒有(像歷代達賴喇嘛那樣的)“佛”,是活到二十幾歲就被人家暗殺的啊?或者是活到一半就夭折而死?並不是這樣子,實際的佛是壽量具足,而且佛福德具足圓滿。
  
  比如來講:我們出家人,過去世在佛世的時候,佛要入滅的時候,人家問說:「佛!你入滅了,可是你入滅以後,我們這些弟子要依據什麼才能夠讓大家信受呢?我未來的受用該怎麼辦呢?」佛就跟他講:「你不用擔心,我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當中,隨便取一個最基礎的白毫相,以這個白毫相的福德、功德,就讓後世所有的出家佛弟子能夠依據這個福德而受用不盡。」所以我們現在看臺灣,甚至中國(大陸)有很多、很多的佛教徒,大家都來能夠供養三寶,這都是藉由佛的威德。
  
  所以說,我們出家修行的人要注意一點:其實我們今天能夠順利修行,是藉由 佛的福德莊嚴、智慧莊嚴當中的福德莊嚴,透過 佛的福德莊嚴而有這個僧衣的莊嚴受用,來讓我們能夠順利修行。所以說,佛是福德具足莊嚴。可是這一個福德,要如何能夠具足的一世一世來行菩薩道?我們過去無量世在行菩薩道、累積福德的過程當中,當然要有一個“地方”可以讓我們來收集這些福德,而不是說我造的福德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去受用,另外一個人造的福德換我受 用。就是因為法界實相、因果是非常公平的:行善就有行善的種子熏習存在於自己的如來藏裏面,也存在於受你利益的眾生的如來藏裏面,而受用、結成了這個因緣關係。而如果行惡業,你跟眾生之間的關係就有這個惡業的因緣。你的法界實相心祂是離見聞覺知的,所以說祂一樣的收藏,並不會因為你造惡業而不收藏(惡業種子),祂照樣收藏你這個惡業的種子,同樣眾生的如來藏也會記持跟你相關的這一部分該有的因緣,所以未來世相遇的時候,又會有同樣的果報現行出來(這是從法界實理體上面來看福德莊嚴)。

  我們之前提過,修行不只要有福德,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切三行(身口意)皆以智慧為先導,要以智慧擺在前面來做抉擇;若沒有智慧的抉擇來作先導而判斷錯誤,那你所修的福就會變成邪福,所成就的慧就變成惡慧了,所以智慧的揀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你要進入大乘入道的要訣,就當然要用智慧的揀擇,來揀擇大乘所證的標的是什麼。這個標的的內涵要符合事實的現量,也符合所謂的比量推論,也要符合 佛世尊的至教量的聖教。要符合這三量,才能在內涵上確認無誤而來行菩薩道。所以說,一般來講, 佛除了有福德莊嚴之外,佛還是要有智慧莊嚴。
  
  我們今天從智慧莊嚴的部分來看, 佛的智慧莊嚴在於要成佛必須具足一切的種智,因為成佛究竟的圓滿就要具足一切種智。很多(人)號稱是成佛的,可是實際上有沒有具足一切種智?我們就要先瞭解什麼叫一切種智。就是我們能夠具足圓滿對(如來藏中)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的智慧,就是說,這一切的種子,不管是善惡、染淨的種子,甚至無記的異熟種子,我們都能夠透過三大無量數劫菩薩道的修行而一分一分的成就,一分一分的跟眾生廣結善淨緣而排除了染惡緣,透過(修行)讓善淨緣越來越能夠成熟,讓染惡緣越來越減少;能夠透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菩薩道,清淨自己的種子,也攝受了無量的眾生來成就佛土。可是這個過程就需要成就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的內涵非常廣,它含攝所有的智慧;大乘入道─證悟的標的如來藏─為什麼跟一切種智有關呢?在三大無量數劫中,你行菩薩道所建立的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不管是福德的、功德的或者智慧的種子,都由你的實相心(如來藏)你的本識實相心,有時候叫作真如,所執藏而能由上一世帶到這一世,再由這一世帶到下一世,這樣一世一世的道業次第增上而成就佛道。所以說,一切種智的內涵要以實證如來藏為宗,如果沒有實證如來藏,你就無法現前觀察如來藏當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如果沒有辦法這樣,那你當然無法去成就一切種智。所以大乘入道首先要能夠成就什麼?成就般若的實相智慧。如果不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就不可能成就般若的智慧。
  
  有的人誤會般若智慧,以為(般若智慧是)我於三界萬法、蘊處界法,能夠觀察一切法緣生緣滅、緣起性空。這樣就是有般若智慧嗎?實際上不是!般若智慧是什麼?般若智慧叫作中道實相智慧,因為你現前觀察法界實相心,而出生了這一個世、出世間法的智慧;它是成就中道義,不落入有邊也不落入無邊。(想要)成就中道義,要透過七住位能夠實證如來藏以後,再透過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然後進入到修道位,進入修道位成就聖種性以後,成就了見道圓滿的功德,達到通達(而入初地的入地心中);再由初地修道位修習無生法忍,一分一分的從初地到十地修習無生法忍;因為十地無生法忍的修習,到最後的等覺位百劫修相好,最後妙覺如來下生人間,能夠修行成就最後的佛道,成就一切種智。所以我們從一切種智的角度來看,大乘的入道一定要有法界實相心的親證,如果沒有法界實相心的親證,就不可能有見道位應有的般若智慧,也不可能有修道位應有的無生法忍的道種智,更不可能有佛地的一切種智。這是從一切種智的角度來看(智慧莊嚴)。

  另外一個,我們再從佛地的四智圓明來看。佛地的四智圓明,在七住位見道的時候,由於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去實證那個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以後,可以現前觀察我們的身口意行的見聞覺知心是虛妄、虛幻、不如實的;反而是你所實證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祂是清淨的,祂不會因為善惡染淨而改變祂應有的體性,而自己的七轉識是染著的;因為這樣(現觀)而生起了一分的下品妙觀察智,透過這個下品的妙觀察智而能夠一分一分的轉依如來藏,而成就下品的平等性智。《六組壇經》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所以說第六識、第七識成就的下品妙觀察智以及下品平等性智,是在真見道七住位時就成就了一分,這樣一階一階從十住、十行、十迴向,來到初地入地心的時候,就成就了中品(的一分),下品的妙觀察智就圓滿具足而進入到中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也是如此。
  
  這樣一分一分進入到八地的時候,中品的妙觀察智就具足圓滿而開始了上品的妙觀察智(一分);上品的妙觀察智達到佛地的時候、成佛的時候,才能夠究竟的圓滿成就。而且到最後,佛陀目睹明星而眼見佛性,成就了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第八識產生了大圓鏡智,不僅能夠跟五遍行相應,而且跟五別境、善十一心法相應;而且成就了成所作智,可以化身無量、利益無量的眾生。所以說,大乘的入道必須要以親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基礎,如果不是親證法界實相心,所有這些智慧的圓滿是不可能具足的;這些智慧根本不可能出生,更何況談到具足呢?
  
  這個部分,我們正覺同修會在禪淨班的課程當中會加以說明,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內涵。我們主要是從三乘菩提當中的兩個主要道來講說這個內涵的,兩個主要道就是解脫道及佛菩提道。透過禪淨班的課程,我們講說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就相當於一把尺:從十信位具足信受因果而進入住位,再由十住位的外門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甚至般若知見的熏習。六住位滿心能夠(加修)四加行,在七住位證得法界實相心,那才叫作入道!因為你實證了法界實相心,進入內門而運轉,可以在內門當中廣修六度萬行,乃至十度萬行來次第成就佛道。
  
  我們一分一分的介紹次第成就佛道(之法),從十信位的法來介紹,再來講到布施的法,讓大家能夠現前去觀察、實證、檢驗自己如何能夠圓滿布施的法而成就初住位,然後再來講持戒的法而成就二住位,再來講忍辱成就三住位,精進成就四住位,禪定五住,然後般若正知見能夠使六住圓滿;在這個六住圓滿的狀況下,能夠圓滿見道應有的資糧,就待自己的努力精進而能夠一念相應,契入法界實相心了,能夠般若正觀現前。能夠因為契入了法界實相心而成就一分的下品妙觀察智,以及下品的平等性智,(成為)進入了大乘內門的菩薩,而說名為菩薩摩訶薩。廣義的說為菩薩摩訶薩,狹義的菩薩摩訶薩有時候是從初地入地心算起。所以歡迎大家能夠來佛教正覺同修會,參加我們的禪淨班課程,能夠一起具足自己該有的因緣,來證入大乘入道的標的,也就是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因為這樣而能夠一分一分次第的成就佛道。

  今天討論到這裏,我們有幾個總結:第一個,大乘的入道,一定是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這個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在因地叫作阿賴耶識,祂是萬法的根源,是因果的所依。第二個,既然是入道,就有所謂的內門、外門;如果不實證法界實相心,只有在外門轉,而不是實際的內門菩薩。而且另外一點就是:大乘的入道不是二乘的入道,不是緣覺的入道、不是聲聞的入道,因為目標不一樣:二乘入道的目標乃是為了求取解脫於三界的生死,大乘的入道不僅證得了解脫生死,而且實證了法界實相心,成就了佛地一分一分的具足圓滿,成就了智慧的圓滿、福德的圓滿,最後成就了佛地的究竟圓滿。這樣才能夠在三大無量數劫當中自利利他,能夠利眾無邊,自覺覺他,能夠覺行圓滿。所以說,大乘的入道就是唯有以八識論為主,以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法界實相心為究竟的最終目標。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51由正偉老師主講 「雙身法非佛法-下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51集:雙身法非佛法(下) 
──修雙身法的藏傳佛教不是佛教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接著上次的內容,繼續來為各位講說“雙身法非佛法”的第二個部分。上一次我們講到了:坦特羅(譚崔)原本是印度教中的一種方法,滲透、進入了佛教,在這種行法當中,他們相信要在性交中去體悟到真實的本心;然後呢,先由師父跟女弟子行淫,行淫完之後把流下來的男女淫液─紅白菩提─放在男弟子的舌頭上,師父就把這一位女眾交給徒弟,再讓男女徒弟彼此開始行淫;師父還會告誡他:這就是偉大的大樂幸福,要直到他證覺成佛,都要在這個大樂幸福當中。在《一切如來真實攝持續》裏面,(譚崔佛教)甚至提到了要男女輪座的雜交,以及與野獸女或者是夜叉女之間的交合。
  
  聽到這兒,各位認為到底這樣的(譚崔佛教─傳到後來成為現代的藏傳佛教)男女雙身法,是不是真的佛法呢?心中是不是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了?我們可 以很確定的是:這個法不是 釋迦牟尼佛所傳授的佛法,它的內涵也違背了 世尊所交代的戒律。所以坦特羅(譚崔)佛法,雖然它自己說它是獨立於三乘佛法之外、高於三乘佛法,它除了有自己的經續和論著之外,還施設了自己的戒:十四根本墮戒,認為它超勝了三乘佛法當中(的戒律),所以它不受三乘佛法戒律的約束。

  接下來,我們先從解脫道說起。解脫道的修證,總共分為四果、四向,也就是四雙八輩。能證初果位,在解脫道中就算是聖賢之人;若不能證得,就是凡夫。初果的證得是以斷三縛結為條件,二果的證得是以斷我見加上薄貪瞋(為條件),三果的證得是斷盡五下分結以及發起初禪為條件,四果的證得是以斷五上分結,也就是斷盡見惑與思惑為條件。那我們來看看(藏傳佛教)雙身法的修行。(藏傳佛教)不論是自己一個人用觀想明妃的方式,想像自己和女子交合,然後一樣一樣的想像清淨的脈輪生起大樂;或者是以真實的行為一邊自淫而一邊觀想與明妃交合─只要不使精液洩露─這個叫作法手印。或者是男女雙方真槍實彈上場,甚至是一位男生配上八位女生的輪座雜交;在《密續》裏面還提到人獸雜交,或者是人與夜叉女、修羅女的交合,都是一樣的道理。
  
  (藏傳佛教)雙身法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用自我的意識心去體會種種的覺受,完全在自己的意識心上去體驗自己所生的內相分,有為有相的境界法,不離識陰;把境界法中所生起的覺受,當作是真實的大樂,這正是用“我”去體會“我所”,以我執與我所具足的和合運作作為它的目標;這樣的想法與做法,正是我見熾然,為外火與內火所燒烤,我見並未因此而淡薄,也更不可能因此而滅除;更何況以身體強烈的覺受為依止,只會增長身見的執著,所以身見也不會因此而淡薄、斷除。這樣子,就算是(藏傳佛教)雙身法的行者真的能做到二六時中都在這個交合、性交的大樂之中,離二乘初果的斷我見卻是越來越遙遠;就好像說,想要熄滅大火卻抱著薪材投下去,慾火尚且熄不了,更何況是身見、我見要斷除?這是永遠做不到的!所以二乘的初果和初果向,也就永遠不可能證到;無法證得初果,就不可能得到二、三、四果。

  在慧學方面,身見、我見斷不了,就不可能斷五下分結,更不可能斷五上分結(三果與四果的實證就不可能實現)。再來,男女淫欲之法只存在於欲界之中;而且在欲界天中,越往上的天,則男女的淫貪就越淡薄;到最後僅僅是握手而笑、相視而笑,已經沒有男女二根相交的事情了。而欲界法是越往下,淫欲越粗重,例如夜叉、畜生道的淫欲最為粗重。那各位來想一想:一直讓自己在二六時中保持著淫樂的粗重覺受,這是欲界哪一個層次的法呢?(藏傳佛教)雙身法的行者,日日夜夜都在觀想這個深重的淫樂,未來又會往生到哪一個地方去呢?到了色界,沒有男女之相,也沒有男女之事,無色界甚至連身根都沒有了;就算(藏傳佛教)雙身法行者真的做到了四喜四空具足的發起,也只是將欲界法發揮到最極致最粗重,根本和色界、無色界、甚至是欲界的清淨天境界都互相違背,那這個(藏傳佛教)雙身法究竟是屬於三界中的哪一界呢?修(藏傳佛教)雙身法的人,常常說自己未來要往生到銅色吉祥山、烏金淨土、赤色淨土,說那個地方的大地是如同被火燒過一樣的紅土,在那個地方的人常常實行著(藏傳佛教)雙身法交合的事情,那個地方的女子美豔、男子粗魯,性好男女之事;那各位判斷一下:這又是三界中的哪一界?一定是欲界嘛!那是欲界的什麼地方呢?這樣子明白了嗎?

  聲聞的二果叫作薄地,是說對於欲界愛已經淡薄了,初品與中品的欲界貪已經不再現起了;到了三果則是完全斷除了欲界愛,所以初禪會不求自得,有了初禪之後才有能力求證二、三、四禪。讓自己常住於男女雙身淫樂的境界當中,這樣正是跟聲聞二果與三果相違背,所以它(的淫樂覺受)不會是二果或三果的境界。而且(藏傳佛教)不但不斷除欲界愛,反而長時間的沉醉在淫樂之中,那不但初禪發不起來,連未到地定、欲界定都與這個深重的淫樂法相違背;尚且無法遠離欲界,那色界的二、三、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跟這一個(藏傳佛教)雙身法就更不相關了。所以呢,這個男女雙修的(藏傳佛教)雙身法在定學上面的位置是在哪邊呢?

  再來看看戒學。二乘法中特別重視嚴守佛戒,如同守護自己的眼睛,不可以有方便;如尾生之信約(不移的信約),寧可捨身來守護淨戒,這一點在《阿含經》中的記錄有很多。二乘法的戒律當中,不論是五戒、十善、八關戒齋、式叉戒、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都把邪淫(或邪淫)列為不可懺的重罪;一旦具足犯了,那就是重戒成立,叫作斷頭罪;要懺摩得到清淨,很難。那麼修(藏傳佛教)雙身法,讓自己二六時中都沉醉在男女的淫樂之中,有犯意、有犯行、犯行也具足成就,這是不是極重罪成立呢?
  
  雖然坦特羅佛法(藏傳佛教)說只要不出精就不算犯罪了,但是這個說法符不符合 佛所說的呢?我們來看看一個戒經裏面有關的 佛的裁示:有一位在家施主,施主的兩個小孩和畢陵尊者很投緣,平時畢陵尊者來托缽的時候,兩個小孩常抱著尊者的腳玩耍;有一次兩個小孩被賊人偷走了,正好畢陵尊者來托缽,施主夫婦就哭著把這一件事告訴了尊者,尊者聽了之後笑著說:「不要緊,不要緊,到後面的房間去找一找就好了。」然後尊者就用天眼看到了賊人正帶著這兩個小孩,在恒河上要坐船逃離,於是畢陵尊者就使出了神足通,轉眼之間就到了船上;兩個小孩一看到師父來了,就很高興的如同像往常一般就抱著師父的腳遊玩,於是尊者又瞬間順勢的把這兩個小孩子帶回家中的房間,最後施主很高興的就在房間裏面找到了兩個小孩。
  
  但是這一件事情被僧團中少欲知足頭陀長老知道了,認為賊人把小孩偷走,而畢陵又把小孩偷回來,這樣子畢陵違犯了偷盜戒,為此舉行羯磨。於是 佛就問畢陵說:「當時你是懷著怎樣的心去做這件事呢?」畢陵回答:「我是以慈心去取回小孩,並沒有起偷盜之心。」於是 佛就判決,那這樣子畢陵不算違戒。所以違戒與否,最重要的是起心動念,因此(藏傳佛教)雙身法的修行,在二乘的戒律中已經是具足的犯下了邪淫的不可懺重罪(因為他們是刻意起心動念要邪淫的)。就算是在菩薩戒裏面─菩薩戒又叫作菩提心戒─起了故犯之心,就已經是犯罪了,不管是用觀想的明妃,或者是真槍實彈的來行(藏傳佛教)雙身法,都是違犯菩薩戒邪淫的重罪;在經上說,就算是修證到三賢十地,犯了這樣的重罪,也是一切盡失啊!所以這件事情不可不慎重再三。

  在大乘的佛菩提道當中,菩薩的修行分成五十二個階位,最初的十信位修足對真如如來藏的信心具足,相信自己身中一定有這個真如如來藏;初住到六住是外門修集六度波羅蜜多,七住悟明心性,得證如來藏;三乘經律中,無論哪一本經典,佛都沒有開示說要用(藏傳佛教)雙身法的方式來利益眾生、建立福德。世尊只有一再的告誡要止息殺、盜、淫、妄諸業,這一些罪業在世間法上尚且有大罪,在佛法中更是重罪,犯了就會造下未來要長久出生於三惡道裏面的不可愛異熟果,如同漫漫長夜無有光明。
  
  行者守護這個不邪淫戒,應當要像守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從初信位到六住位,修學(藏傳佛教)雙身法,都違背了 世尊所交代的菩薩六度,它純粹只是惱害眾生、破壞淨信之法。而菩薩的七住位證悟如來藏的先決條件,也是戒定慧滿足,以菩薩的六度萬行為前導,才有機會在善知識的幫助之下,悟明心性──破本參,證得真如第八識阿賴耶識。如果不能夠悟得如來藏,就一定沒有辦法進入內門修六度萬行,接下來的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都不可能達到。
  
  (藏傳佛教)雙身法能不能夠讓我們證悟如來藏呢?(藏傳佛教)雙身法的修證,始終都是在意識心領納觸塵、法塵相上面,起深沉的覺受,頂多就是在這個覺受上面去領納我們的覺知心乃是靈明覺了之性;縱使能夠做到在受大淫樂的同時也能常寂常照,仍然是妄心的細分──意識心微細的部分;祂還是意識心,祂不是真如。坦特羅(tantra)假佛法背後的哲學基礎,雖然也有主張在行(藏傳佛教)雙身法的時候去體悟如來藏,但是終究是找不到如來藏,所以呢,只好錯以意識、意根、妄心的細分,當作是如來藏。
  
  我們來看一下一位 宣稱已經證悟如來藏的教派領袖所說的話,在他的書上這樣子講:“如果禪定只是在傳授本覺之後繼續讓它流動,我們又如何知道什麼時候才是本覺,什麼時候不是呢?我問過某某仁波切這個問題,他簡潔的回答說,如果你是在一個不變的狀態中,那就是本覺。如果我們不用任何的方式去支配、操縱或執著,我們的(覺知)心只是安住在純淨本有覺察力的不變狀態中,那就是本覺。如果我們有任何的支配、操縱、執著,那就不是。”這一段話正是掀出自己的狐狸尾巴讓別人看。真如無知無覺,沒有純淨,沒有覺察,六入不會。我們的妄心也無法安住在純淨本有覺察力的不變狀態中,因為妄心的本身就是不斷地在改變。從這一段話,就曉得這師徒二人都錯把妄心的細分當作是真心如來藏,最終還是落回了意識心中(未斷我見)。所以坦特羅(tantra)假佛法裏面,不論是主張六識論還是主張八識論,它們的實質都沒有辦法證悟第七識和第八識;又因為重罪障道,所以不可能和如來藏相應。
  
  到這一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藏傳佛教)雙身法的修行,與解脫道相違背,與佛菩提道也相違背。不但如此,因為(藏傳佛教)雙身法的修行 已經犯下了世、出世的重罪,未來還得要往生於三惡道中;所以想要藉由(藏傳佛教)雙身法的修證,來求證二乘初果或者大乘的證悟,都會因為重罪障道的原因而無法做到。修習 (藏傳佛教)雙身法的人,常常喜歡說自己的這個法獨立於三乘佛法之外,乃是 佛只對具緣弟子的秘密傳授。
  
  這一句話有沒有可信性呢?除了前面的理證、教證,我們再來看一看 佛出生於人間,先後說法用三轉法輪來度眾(的實情):先說解脫道,再說佛菩提道;先教弟子證得解脫生死的能力,再迴小向大求證圓滿的佛菩提道。三轉法輪的教法前後一貫,相互呼應,由淺入深,毫無滯難的地方;無智之人(達賴喇嘛)不解佛意,就會說 世尊前後法教有所違背。如果能夠值遇善知識為他解說,他才知道原來所有的佛法都是以真如實相心為貫穿之繩:在阿含時期,為眾生隱覆說如來藏真實、常住、清涼、本際的道理;到了二轉法輪,為眾生說證悟如來藏總相智與別相智;最後三轉法輪,則為眾生說如來藏中細微的一切種智的道理。由凡夫位至阿羅漢,到地上菩薩、等覺大士、妙覺大士,乃至於成佛的修行,世尊都完整的宣說,無一遺漏;如此化緣圓滿,才能夠入大般涅槃,所以三乘佛法就是唯一佛乘。然而(藏傳佛教)雙身法的修行,從一開始到最後的結果,全部都與解脫道相違背,與佛菩提道相違背,與三乘佛法完全相抵觸,這會是 世尊所秘密傳下來的法嗎?

  不但如此,在《楞嚴經》中 世尊也已經預記了:在佛入滅之後,將會有這樣子的邪法壞我的佛法。真正的秘密法門,乃是如來藏真心與妄心不同的這個秘密,也就是大乘佛法實證如來藏的秘密;(這個實相的祕密)甚至是不共於二乘解脫道,只有對六住圓滿的(菩薩)弟子宣說指引。那這個秘密到底是什麼呢?就是如來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唯有金色頭陀迦葉能夠了知的秘密。
  
  在這兒,我們必須要呼籲所有的佛弟子盡速的離開 (藏傳佛教)雙身法,不要被它外層的糖衣所迷惑,在糖衣裏面裝的是鋼刀利刃。在家弟子修行這個法,尚且是違戒的地獄重罪,更何況是出家法師!我們曾經親耳聽到佛教用品店 的老闆說:「(藏傳佛教)雙身法的銅像,很多都是被出家師父給請走了。」請問:出家師父把(藏傳佛教)雙身法像放在禪房中,到底是要做什麼呢?想到就不禁令人腳底發涼(佛教的前途岌岌可危)。最後我們來唸一則 2006年發生在臺灣的(藏傳佛教)雙身法醜聞報導,是一位佛門女尼,被一位住持活佛性侵害。在媒體上的報導:
  
  【他將女尼推倒在床,強壓在她的身上,露出性器官想強暴她,女尼哭著回憶說:“他簡直是禽獸,我愈掙扎,他就愈興奮,甚至前後抖動,似乎很享受那種感覺。”】這一段尼師的自白,當時新聞非常的大,是真是假,就由各位觀眾自己判斷。這樣的事情不是現在才有,在中國從元朝開始,明朝、清朝一直 到明初、到現在,始終都在發生。各位仔細地想一想,這樣的事情真的是佛教修行的法門嗎?如果是的話,又為什麼會出這樣的事情?想清楚了,我們就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今天的課程當中,為各位講說了(藏傳佛教)雙身法非佛法的第二個部分;請各位聽完之後仔細的去思考,可能這一段會對各位造成很大的震撼,也可能過去各位就是在實修這個法門,或者很仰慕這個法門,請將它跟 佛陀所說的三乘教法─三乘的戒定慧─拿來比對:這個法究竟是不是佛法?那麼今天我們的課程就講到這邊,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