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3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色蘊與識蘊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三輯 色蘊與識蘊
葉正緯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個講次裏面,我們跟大家講了:關於三縛結關於我見,並且跟大家講了我見裏面最關鍵的是意識,並且我們也跟大家介紹了幾種可以簡單判辨、判別是不是意識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讓我們:比方說面對一些修行人在闡述他的境界的時候,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用上個講次所講的方法呢,我們就可以直接去判斷這裏面是不是有一些可疑的地方,避免我們一開始就是直直的去信受去了。

可是談到光是這個分辨判斷還不夠,其實我們在修行解脫道或者佛菩提道來講,我們最終的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在修行的路上前進。那麼要談到讓自己在修行路上前進的時候,就不能夠只是分辨其他人說的對與否,我們其實要更掌握住我們自己的心行;要內觀自心——要修我們自己的心行,讓我們自己的這個心行修到一個程度讓我們真正能夠斷我見、能夠斷三縛結,這樣子我們才能夠說在修行的路上有所前進。所以底下我將為大家來解說:如果我們要進一步要來觀行、要來斷三縛結的話,我們可以怎麼做?

首先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方法,我們說:要斷我見的話,就是要把這個世間人一般都覺得說「我」是一個恆常存在的實體,所以斷我見的意思就是要破除這樣子錯誤的認知。問題是說世間人覺得是「我」的東西呢非常非常多,變相非常非常多,所以你如果要一一的去分辨、一一的舉證、一一破除的話,那麼應該是曠日廢時的。所以在這方面來講,佛其實很善巧方便,很慈悲的告訴我們:你如果要觀行「我」的種種的話,就應該要從「蘊、處、界」的眼光來觀行;但蘊處界又以這個「蘊」作為一個初入門比較容易掌握的地方,所以我們接下來就来看看這個「蘊」。

「蘊」這個字的意思,在這裏面的意思呢指的是:眾集積聚的意思,那蘊的這個內涵有五項。當然另外一個說法,蘊的另外一個說法就叫「陰」,所以當我們說五項蘊的內涵,我們把它叫作「五蘊」的時候,「五蘊」也有另外一個名詞,同義的名詞叫作「五陰」。那它們使用的有一點點小小的差異:如果我們講的是「五陰」的話,我們著重的是這五項的內涵遮蓋了我們的智慧,讓我們沒有辦法看清實相,這個就好像有一片雲遮住了太陽,所以你就是感覺它會有陰天的狀況一樣,像這樣的講法,我們把它叫作「五陰」,也就是五項會遮蓋我們生起實相智慧的事情叫做五陰;如果我們談的是「五蘊」呢因為蘊的字的本身,就代表的是積聚的意思,所以說當我們說到「五蘊」的時候,那就是表示這個五項內涵,其實它所呈現給我們的看起來是一個實體,但是它的實質卻是一個積聚的緣所生法,它的本身並沒有實體存在。

所以有五蘊跟五陰的一些小小的差別,但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來講,我們可以暫且先不必詳細分辨五蘊跟五陰。也就是說在接下來的講次裏面,也許有的時候為了方便起見,我會說它是五蘊,可是在另外一些時候,我會說它是五陰,但我的意思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各位可以在這個講次裏面,先把它暫時當作五蘊就跟五陰是一樣的。

這個五陰是哪五陰呢?這個五陰的內涵就是:色、受、想、行、識五個。這個色跟這個受想行識,剛好就形成了我們一般所謂所認知到的身體跟心理;也就是色對應到我們的身體,那麼受、想、行、識對應到我們的心理作用;所以各位菩薩,如果覺得這裏面比較難記憶的話,可以從這個方面來講,也就是說我們把色就是對應到身體,然後把我們的心理的作用把它拆成受、想、行、識。

這個五陰到底是怎麼樣來函蓋所謂的我呢?這個就如同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觀眾,當您現在正在聽我在說話的時候,您正在聽的時候,其實您已經有一個具足的我在運作了。比方說,您坐在電視機前面能夠坐著,然後在聽我在說這些事情的時候,您是一定有一個「色」身在支撐著,並且有色身的能量,讓你能夠不疲憊繼續的聽聞。同時呢在您在聽、我在說某一些事情的時候,您一定會有一些感受,不管是覺得說我說的很正確,還是說你覺得這一段聽不太懂,總而言之,您都會有好些個感受,這個「感受」呢就是我們講的這個五陰裏面的第二個陰。那麼第三個呢,您除了感受之外,您應該是一邊聽會一邊去思惟,去想說「現在這個法到底指的是什麼?在我日常生活中,我又怎麼去觀行呢?我要怎麼去應用呢?」這些您在聽聞當中一定會有同樣同時的這些心行在現行,這個現行的心行我們把它叫作「想」。再來,五陰的第四個叫作「行」陰,行陰的部分呢又可以分成身、口、意的範圍;以您目前坐在電視機前面聽聞我在說這些事情的時候,您在坐著聽聞的時候,您的身體仍然按照自然的方式在運行著,所以它有一定的身行在;並且也許您在聽我在說的時候,也許同樣的您在電視機前面的話,您有其他朋友的話,也許你在聽的時候會彼此交談討論一下「到底他說的這個法對不對?」這個時候當你在說法的時候,你就有口行了;同樣的,當您在進行思惟理解的時候,您的這個意念同樣也在您的腦海中流動,所以這個時候同樣的您也有所謂的行陰在這個裏面現行。最後一個就是色受想行識,最後一個是「識」陰;識呢就如同我們在前面的講次講的「識」這個字,講的是分別的意思,所以當您在電視機前面正在觀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您既然從頭到尾一直都在觀看,並且您也知道您看的是什麼節目,您也知道這裏面說的法是正覺同修會所傳授的法,這個時候其實分別的作用一直都在進行,所以我們說這個裏面同樣的,也有識的這個因在裏面現行。

所以從這個簡單的分析,我想觀眾們應該可以約略知道,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你如果仔細去看的話,其實我們都是五陰具足的,我們同樣都是色受想行識這個五個陰在一起運作,才成就了所謂我們對平常對於「我」這個字的感覺、理解跟體會。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佛為我們開示了五陰的這個法門,意思就是說不管這個「我」到底有什麼樣的相貌,也不管你今天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情境,面對什麼樣的境界,他們全部都可以用五陰的方式來描述這個理念的「我」,所以如果我們要破除我見的話,就一定要從五陰下手。換句話說,把這個「我」:世間人之所以會把「我」當作是這個恆常存在的實體,然後牢牢執著著不放,它裏面的內涵其實也就是把五陰裏面的一個陰或者兩個陰或是全部的五陰,把它當作一個真實恆常的存在,然後牢牢執著著不放。所以我們如果要斷我見的話,當然就一定要對五陰要有所瞭解,才能夠在斷我見的方面呢能夠切入。

接下來,這個五項的內涵我們剛才是舉例略說,接下來我們再進一步看看每一個陰裏面的內涵。當然我們首先要看到色陰,因為色陰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很直接的能夠察覺到的,因為我剛才就講色陰最簡單的界定,就是跟我們的身體相關;因為每一個人從小到大,對這個身體可以說再熟悉不過,所以我們要從色陰開始看起。那麼色陰呢,我們剛才概括的說就是跟身體所相關的一切,我想大家在聽到這樣講的時候,應該很容易理解:我們的骨骼、內臟這些事情,當然是屬於色陰的一部分;如果談到我們的血液,或者是在我們身體裏面流動的這些水分來講,這些東西當然我們也可以很輕易的理解到說,它必然是屬於色陰的一部分,因為它都跟我們的色身,跟我們的身體有關係。可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色陰的部分還有什麼東西呢?我們說我們的身體呢,除了說我們現在感受到的手足四肢、心臓的跳動,還有我們的這個內臓等等、骨骼等等之外,其實別忘了,我們也都需要能量來運作——身體會需要這些能量讓我們保持在一定的溫度能夠運作。所以其實跟身體相關的這些溫暖能量的部分,也都是屬於色陰。除了這個之外呢,還有一個大家或許會比較常忽略的,我們說呼吸;我們都會把呼吸,當作一個很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呼吸的本身是跟我們的身體的存續是息息相關的,呼吸這件事情,基本上也是由我們的色身,來作出有這樣的動作。所以嚴格說來,當我們說色陰的時候,除了說我們身體所有的這些部分之外,其實也包含了呼吸,也包含了所謂的這個我們說身體的暖,也就是能量的部分。

這個部分我們說到色陰(色陰這個部分),一般人因為(因為)這個大家都知道說:人終必有一死;這個一死必然的結果,那很自然會讓我們覺得說,目前的色身我們都常常會覺得說它好像就是一個臭皮囊,然後我們也許百年之後臭皮囊丟了,然後又怎麼樣去投胎等等,這個是我們常常在外面聽到的說法。所以關於我們的色身,相信是很少人會直接的把我們目前感受到的手足頭這些色身當作是什麼,就是永恆存在的東西。不說別的,光說每一個人會老的事實,這個應該就不能夠予以否認,然後因爲這個不能否認老的事實,所以很自然的應該就沒有人會把這個色身認為它是永恆不變化的。但是問題是說,因為大家不十分明瞭色陰的內涵,所以有時候也會看到有一些的修行人把所謂的能量當作是一個永恆追求的目標,其實能量的本身——根據 佛的開示——它是屬於火的部分,火的部分就是四大,跟四大相關一律都是色陰所含攝的範圍。所以不管是怎麼樣打坐所感受到的能量,乃至於說有一些打坐的境界說有看到這個——比方說中脈裏面有一些能量的光點的流動等等,關於這些個境界,全部都是色陰的境界。

那麼色陰的境界呢,我們講色陰就表示說:這些你所面對的狀況其實都是虛妄、不實在的;並且我們也說它是色「蘊」,因為它都是積聚而成的,都是積聚而成,它並不是一個實體的存在。所以從這方面,各位都不難想像到說為什麼《金剛經》會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這個字呢,已經把我們剛才講的色陰的所有的狀況都已經包含進去了,換句話說,我們所感受到的任何的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如果我們有信受《金剛經》這句話的話,我們應該也都不難理解關於色陰的虛妄不實。

接下來五陰裏面的色陰之外,接下來還有四個陰,我們先看看「識陰」。那先看這個識陰的原因呢,最主要是因為「識」呢這個分別的作用是所有運作的基礎,所有心理作用的基礎,從識陰裏面才能夠衍生出有受陰,有想陰,有行陰;並且由識陰的這個原因,也使得我們在色身的方面會有所演進、有所變化,所以我們常常說會有所謂的四識住的原因。

那麼從我們說從 佛的開示裏面,我們看看什麼叫識陰呢。 佛說:「所謂識,識別是非,亦識諸味,此名為識也!」(《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這個很清楚就表示,識就是分辨的意思。那麼 佛進一步又說, 佛云:「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識陰。」(《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也就是說 佛告訴我們說,「識」是一個分辨的作用,「識陰」的這個本身的內部這個細項又可以分成:眼、耳、鼻、口、身、意這些項目,這個叫識陰,這 佛開示的識陰的定義。從這些裏面呢,我們約略可以看到:「眼」指的就是我們對於眼前所看到的境界的分辨,包含是色彩明暗等等;「耳」就是我們對眼前的聲音作的分辨,包含聲音的大小高低;「鼻」呢就表示著我們對眼前的這個鼻子所聞到的什麼味道的分辨;「舌」呢就表示我們舌頭嘗到的各式各樣味道的分辨,像這個酸甜苦辣鹹淡等等;「身」呢身就是表示我們身體的觸覺所有的這個分辨,包含軟硬、包含滑澀,包含粗細、冷熱等等。這些我們從眼、耳、鼻、舌、身這個,就是相應於我們從五官的境界,面對這個五官的境界的時候,我們對這個境界的第一手的了別,就是我們所謂的五識——五個識就是:眼、耳、鼻、舌、身。

五個識之外呢,另外一個叫作「意識」。意識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說意識基本上就是針對我們剛才所了別;第一個了別的五識所了別的境界呢,再進一步的細分別,就開始是意識作用的範圍。比方說色來講,比方説眼前的境界就眼識看到了,也許就看到了明暗跟顏色,但是如果說這個時候,意識再加以細細的分別的話,我們就可以分辨出說,眼前看到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形狀——它是不是一個正三角形,還是圓形;並且我們從眼睛加上……眼睛看的這個境界再加上意識去分別之後,我們還能夠精細分辨到說,我們所看到的眼前的這個人,他的表情到底是如何、他的神態是如何、他的氣質好不好;這個看起來,雖然都是從眼睛而來,眼睛接觸到眼前的境界而來的分辨,實際上這裏面的細分辨全部都是「意識」在作分辨。同樣的對聲音來講,我們如果進一步要去分辨說:我們現在聽到的聲音好聽?不好聽?唱歌的時候有沒有走音?那麼現在正在舉辦的這個樂音裏面到底是有哪些樂器構成的?像這一些聽覺的細相分別,全部都是意識的分別。

這個裏面呢,各位還可以從把這個香、味、觸每一個五識的所分辨的境界細細分辨,請您可以在自己家裏面自己去觀行、去思考一下,您就知道說所謂的意識相應於五識的細分別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我們更要進一步講說,不僅是與五識相應的細分別,甚至跟五識相應的所有的經歷,包含說:我們現在面對的境界是不是跟以前我們所經歷的境界近似?或者是現在這個境界,到底我們在什麼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這些也都是意識的作用。

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呢,我們就知道說:識陰的本身就是一個分別的作用;相對於外面的境界來講,它可以分辨,它可以分別成:眼,眼睛相關的分別;耳,耳朵聽的這個相關的分別;鼻是鼻子去聞的時候相關的分別;舌,舌就是舌頭嘗東西、嘗味道的時候相關的分別;最後一個是身,身就是我們觸覺相關的分別;並且在這個五項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項分別,分別的這些後頭所有的細分別,也全部都是意識在進行。所以識陰的內涵, 佛告訴我們說識陰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識陰,六識的這個識陰呢,祂的內涵就是如同我們剛才前面所講的。

這一些當我們要去作觀行,我們想辦法要觀破識陰的這個虛妄性、觀破祂的因緣性的時候,你自然要從我們剛才講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個範圍去一一好好去體會、去觀行,看看這個識到底祂為什麼是虛妄而不實的?到底祂又為什麼是積聚法是緣所成法,並不是一個實然本住的這個狀態?當你能夠看到這個識陰的種種狀況之後,能夠分辨識陰的種種虛妄性之後,自然而然你就不會執著在識陰的境界裏面。

我們剛剛講說,斷我見就是要從五陰下手,如果各位能夠優先去看五陰的虛妄性,觀破識陰的這個部分的話,那麼在五陰的這個觀行上面,可以說就進一大步了。

我們今天就先上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意識的性質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二輯 意識的性質
葉正緯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個講次裏面,我為大家講解了三縛結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所謂的「我見」,而我見又以「意識」最為重要,如果我們能夠認清楚意識的特質的話,那就比較有機會能夠把我見斷得徹底,所以我們在這個講次裏面要繼續來跟大家說「意識的特質」。

並且在上一集裏面我們跟大家說,最為粗略的判斷是否為意識的標準,就是要看看:祂是不是正在對眼前的這些境界呢正在作分別、正在作這個分辨,如果是這樣子的情況的話,我們跟大家講說,這樣子的話十之八九就是意識了。那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這一點,今天的講次裏面為大家來講更深入的意識的特質,希望大家在聽了之後,能夠對意識有更清楚更直接的掌握,這樣子的話以後要斷我見,也會更有力道。

我們接下來看:我們說意識呢,意識的這個性質來講,祂有一個重要的性質就是「祂一定會跟所謂的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當然這個所謂的「五別境心所法」的這些字眼,它的真正的整個義理呢是鋪陳在唯識學裏面,那我們這裏藉用唯識學的這些名相概念來為大家解釋意識的性質。我們會用儘量簡單的方式來告訴大家,讓大家不必再去看唯識學裏面深奧的義理。我們說五別境心所法,指的是哪五個呢?這五個心所法就是:欲、勝解、念、定、慧。

「欲」,欲望的欲,欲指的是什麼呢?跟我們一般所熟知道的欲這個字的意思呢是很直接相關的,也就是:你想要作什麼、你想要完成什麼、你想要去哪裏……這個是你的欲望;那凡是跟欲這一點相應的,也就是說你在判斷這其中所現起的心行的時候,如果這裏面有想要的成分在裏面、有欲望的成分在裏面,那必然是意識。

第二個別境心所法叫作「勝解」,勝就是勝利的勝,解是瞭解的解。勝解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你對現前、對你目前所面對的境界,非常的清楚不會有懷疑。比方說:如果說燈光很充足良好,並且我們也都精神良好的話,那麼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現在電視機上面上演的節目是什麼;並且我也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電視機前面所顯示的節目裏面,它的背景的顏色是什麼,周圍有搭配了什麼樣的這個繪畫等等,這個就是所謂的勝解。也就是:你對眼前的境界非常的清楚明白沒有遲疑,這個叫作勝解。那凡是勝解的話,勝解也就是,你對眼前的境界非常的肯定、清楚、沒有懷疑,那這個境界呢這樣子的一個心行,必然是你的心識要對眼前的境界要有極為伶俐、極為徹底的分別,你才能夠無所懷疑。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如果說現在的天光昏暗的話,那麼你也許就會懷疑到底眼前看到的是什麼顏色,當那個有懷疑那個狀況發生的時候就不叫勝解了。所以我們說:如果是勝解的心行現起的時候,很顯然的那表示祂的分辨的作用非常的徹底、非常的清晰,那麼這個必然是意識的心行。

第三個別境心所法叫作「念」,念頭的念。那這裏的念的意思指的是說:我們對於曾經經歷過的境界,或是曾經學習過的事情憶念不忘,這個叫作念。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眼前,我們對這個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曾經學習過的事情,起了一個念頭憶念住的話,那麼這個作用呢基本上也是意識的作用。爲什麼呢?那是因為我們(會)之所以會聯想、之所以會想起之前做過什麼事情、學過什麼法的時候,那麼你必然也會對於所要聯想的對象,有一番這個記憶的瞭解;那麼當你在回想事情的時候,哪怕你回想的事情不如眼前面對的境界這麼樣的徹底清楚,但是你畢竟還是在你能力所及的範圍都在回想;所以對於這個境、對於你回想的境界來看,其實你在那一個境界裏面已經在回想了;並且在回想的時候你還能夠仔細的分辨:你到底是不是曾經經歷過那樣的境界;所以這個裏面呢,也是一樣處處都可以見到分別、分辨的痕跡,所以當然跟「念」心所法相應的也必然是意識。

第四個別境心所法叫作「定」。那定呢,通常指的是:一般人或許會以為是這個禪定的境界、打坐禪定的境界,但實際上這個定的範圍的話會更廣一些。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心裏面念頭不動搖,這個都可以把它劃歸在定的範圍。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看,我們如果要讓念頭,把這個念頭定住,讓它不要四處紛飛的話,那麼各位請想想看,你是不是要對目前這個念頭有清晰的瞭解跟認知,你才能夠知道要定住什麼樣的定境界,或者要定在什麼樣的狀況呢?所以定的這個別境心所法,要成就這個別境心所法,那一定也是意識在背後扮演了最重要最重要的功用。

最後一個別境心所法叫作「慧」。慧呢意思是說:當你面對眼前的境界的時候,你能夠用你的這個思惟去推理去抉擇,然後你會讓這個抉擇的分際變得非常的清楚;也就是說,假如說你眼前面對的境界有不同的選項的話,那麼這個慧心所的現起呢,就代表著你能夠從裏面抉擇出最正確的一個選項,所以這個就是慧心所。那麼從剛才的敘述裏面,各位菩薩們應該很容易可以看到,當我們面臨抉擇的時候,慧心所現行讓我們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的時候,這個豈不是代表了你能夠對於眼前呈給你的選項,作一個通盤的思惟整理,然後作出你的判斷嗎?所以,這個裏面豈不是處處都是分辨的作用呢?當然這個慧心所本身也是意識的現行。

所以像這一個五個別境心所法(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欲、勝解、念、定、慧,這個五個別境心所法)可以說只要跟任何一個相應的話,那就是必然就是意識,絕對錯不了。這個是用更詳細的方式,也就是我們上一集講的就是用「分別」這兩個字,現在在這裏更進一步幫大家用五別境心所法的方式,告訴你意識作用的範圍、作用的行相。

那麼再者呢,我們甚至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意識的性質。意識我們可以說,我們在人間的意識,在人間的意識有五個狀況意識一定會斷滅。哪五個狀況呢?這五個狀況就是:

第一個狀況,就是當你「睡熟的時候」。那麼這一點講起來,也許很多菩薩心裏面乍聽之下都覺得會有所存疑,因為我們一般的常人來講,晚上累了去睡覺,然後(睡覺之後)睡覺之前在想什麼事情,那睡著之後我們也許沒有什麼了知,可是我們都知道,明天早上天亮了我們起床了,那麼所有我們在睡覺之前——這個所謂的睡覺之前——所能夠記起來的事情,等到我們天亮之後,所有的東西都還是一樣接得起來。所以在我們意識的覺知裏面,我們會感覺到睡覺這件事情並不是斷了;我們會感覺到說:至少在睡覺之前跟睡覺之後事情都接得起來啊。比方說:我在睡覺之前告訴自己,明天一大早的話老闆要叫我們交什麼樣的事情、要完成什麼樣的事情的時候,那等到我睡覺起來的時候,我還是會記得啊,所以我就第一個就把這個事情給完成了。所以在我們一般的覺知裏面,我們從來都不覺得意識有什麼樣斷滅的地方。

可是各位要認真去想一想、各位仔細去想一想,當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說睡熟了——「眠熟」這個境界,也就是說睡得很深沉很深沉沒有作夢的境界,那請問大家:我們每一個人在醒來之後,或多或少也許都還記得作夢的內涵,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能夠記得當你在不作夢睡著的時候,到底你的意識經歷了什麼事情?因為在那段時間裏面,我們的意識整個都不現行——完全都不現行——而意識的定義就是要對現前的這個境界作一番分別的。所以可見:在我們睡著沒有夢境的那一段時間裏面,的確是沒有所謂的意識。

那麼我們平常之所以會覺得說意識沒有斷,那是因為我們把睡前、睡熟作夢跟睡覺之後的這些個意識的境界,自己把它接起來了,我們卻從來沒有認真去想過:其實我們在睡熟那段期間,其實是沒有意識的。因為那個時候你沒有任何對眼前的境界去分辨,所以這個狀況下意識就是斷了;那是一直到說你過了這個睡很熟的狀況之後,才又再現起意識。所以意識在我們身上展現的時候,其實祂是會在那個時間斷滅之後又再現起了。

同樣的跟睡熟的狀況一樣,第二個意識會斷滅呢就是所謂的「悶絕的狀況」,(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說是「昏迷的狀況」。比方說受了這個外力重傷,比方說頭去撞到東西了,然後就是突然間就昏過去了;同樣的如果是那種昏迷的狀況的話,當然也包含說我們的這個過量:比方說有很過量的麻醉藥施打在身上的時候,那時候發生的狀況也是一樣,我們都沒有辦法去分辨眼前的任何境界。當然在那個狀況下,其實意識就是斷了,並不是所謂的意識暫時不作用,而是意識就是斷了。

另外第三個意識會斷的就是,我們人在進入死了之後進入「正死位」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意識是斷滅的。那關於「正死位」這些事情呢我們在有限的時間,我們就不細講。

那麼另外還有兩種的境界是意識會斷滅的,就是禪定裏面的「無想定」跟「滅盡定」。我們沒有時間對於這個定的境界多作闡述,這個我們會留在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裏面再去教授。但是我們從這個「定」的這個境界的粗略描述,我們應該可以知道:無想定就是沒有任何意識的作用;那麼滅盡定呢,更是把意識的作用給滅了,那才能叫作滅盡定,基本上就是滅盡一切的三界的眾生所知道的心行,這個就是滅盡定。那在這個兩種定的這個境界之中呢,是對於外面的這個境的境界、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無所覺知的,自然而然的在這兩種境界之中,意識也是一樣都是斷滅的。

所以意識有這樣一個特性在,也就是說剛才我們講的:他在睡得很深很沈無夢的時候——眠熟的時候、或者是悶絕也就是昏迷的時候、或者是正死位、或者是無想定、或者是滅盡定,凡是人間的意識,在這個五位都一定會斷滅。這個其實也可以用來判斷:如果說我們在面對某一些個人在講說他的一些的修行狀況的時候,那麼我們不妨來想想看:他現在這個修行所得到的這個境界,是不是是一種會斷滅的心行呢?如果會斷滅的心行的話,那十之八九也都是意識的範圍。所以意識在人間是會斷滅的,然而在斷滅之後,會因為我們八識心王的運作又再度的現起。所以一般人會誤以為說意識沒有斷,其實意識常常都會斷滅,甚至我們可以說,每天晚上睡熟了就會斷滅。

相對於來講意識有這些我們剛才講的——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以及祂平常就會常常斷滅的這個特質來看,我們再來看看,我們談到本心;我們談到了比方說我們談到了要走佛菩提道、將來要能夠成佛這件事情來講,我們說必須要開悟明心,因為開悟明心才是成佛之道的第一步。那我們談到要開悟明心的時候,明的那個心到底是什麼心呢?一般來講我們都把祂叫作:明白的是我們的本心——要追求、要證悟我們的本心,那這個本心呢絕不是意識。絕對不是意識,因為本心的性質跟意識是非常明顯的差別。比方說我們剛才說意識會分別六塵,會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可是本心呢是永遠都不會——永遠都不會去分辨我們目前的境界,永遠都不會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的。這個也就是呼應到我們在《維摩詰所說經》裏面看到的:「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維摩詰所說經》卷一)《維摩詰所說經》裏面講的「諸入不會、不合」,這個就剛剛好跟我們剛才講的意識的性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所以這個就是告訴大家要證悟本心的話呢,絕對不能夠落入意識的分別境界。

那再接下來,本心呢我們也一再的強調證悟的本心——這個本心的特質,祂是恆不變異、恆不斷滅的。光是就這個恆不斷滅這個立場來看,就已經跟意識有很大的不一樣。因為正如我們前面所講的,意識甚至在我們每天晚上睡著了、睡得很熟了沒有夢的時候就已經斷滅了,那這樣子斷滅、常常會斷滅的狀況,怎麼能夠跟我們的本心——永遠永遠沒有一個剎那斷滅的這個情況來相比呢?所以在這裏先告訴大家:本心的特質跟這個意識可以說是南轅北轍,不要把意識的境界誤以為是開悟的本心的境界。

當然從這裏我們就可以去檢視一下,因為我們剛才說本心的境界跟意識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從這裏,各位菩薩也可以試著去判斷,如果我們在一些地方聽到了一些修行人號稱已經開悟的話,那麼我們不妨也用剛才的方式來檢驗看看,看看他開悟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比方說,如果我們聽到別人說他開悟了,他悟到的是:「在六塵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但是又可以作主又不執著的心。」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心裏面要立刻來生起一個判斷,也就是說:他雖然說對眼前的境界不執著,可是他同樣也說他所證悟的那個心呢,對眼前的境界可以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請問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的不就是剛好是意識的分別作用嗎?因為我們剛才已經一再告訴大家:分辨眼前的境界就是意識在作用,所以這個狀況下的話,我們要打上一個問號,那麼他悟的極有可能就是意識而已。

或者有人告訴我們說:「只要我們看著眼前的這個境界,但是我們不要去分別眼前所看到的是張三或者李四,我們只要看而不去分別,這一個就是我們的本心作用。」如果各位菩薩聽到這樣說的話,不妨再仔細思惟看看:雖然在這樣的說法裏面,他說到了「不要去分別你看到的是張三還是李四」,可是各位菩薩,他雖然不去分別張三李四,可是當他眼睛在看到前面的境界的時候,請問他有沒有看到呢?他必然是有看到才能夠告訴我們說「不去分辨是張三還是李四」,那麼既然他有看到的話,不就正是意識的分別作用在作用著嗎?所以像這樣的狀況,我們應該就可以去把他打上問號說:他所開悟的極有可能也不過是什麼?意識的狀況而已。

那麼實際上,還有一些人會把我們之前跟大家說的定、定中的境界把它當成這個所謂開悟的本心。那當然我們前面講說:在無想定跟滅盡定兩種定之下會沒有意識現行,其他的定裏面都有意識的現行;這裏我們就用《楞嚴經》裏面的一句話來幫大家下一個註腳,《楞嚴經》說:「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楞嚴經》卷一)那麼這個經文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哪怕我們在打坐中是怎麼樣的內守幽閑、怎麼樣殊勝的定境……那不管是怎麼樣幽閑的定境,它畢竟都是法塵分別影事,它畢竟都是意識的境界。

所以從這些方面,相信各位就可以來判斷意識的變相有很多很多種;但是如果各位依照上面我們說的方式來判斷的話,您應該就比較不容易受邪見所影響。

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正知見(二)
主講者
播出時間
集次
MP3
正緯老師
正緯老師
正緯老師
正緯老師
正緯老師
正緯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正偉法師
正偉法師
正圜老師
正圜老師
正圜老師
正圜老師
正圜老師
正圜老師
正圜老師
正光老師
正光老師
正光老師
正光老師
正光老師
正光老師
正源老師
正源老師
正源老師
正源老師
正源老師
正旭老師
正旭老師
正旭老師
正旭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老師
正禮老師
正禮老師
正偉老師
正偉老師
正偉老師
正偉老師
正偉老師
正偉老師
*MP3下載請按右鍵另存新檔*


歷來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
三乘菩提綱要與學佛正知見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