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月25日 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所以一切修學佛法的佛子們,建立正知正見真的非常重要!只有依止於善知識,才不會將不是真實空的法計為真實空而落入惡取空中,才不會對於真實空的法不能信受,而譭謗沒有真實法存在。這個是我們所要警惕的地方。同時,菩薩在三賢位修學根本無分別智以及後得無分別智以後,又進入初地乃至十地,修學一切種智。當一切種智修學圓滿的時候——一切種智修學圓滿就是將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種子功能完全具足了知;一切種智具足圓滿的時候就是成佛,所以成佛圓滿了道種智。圓滿道種智這個部分,就表示還是要以實證阿賴耶識為基礎(來進修)。這一集,我們跟大家解說了大乘所證的涅槃;在下一集中要為大家解說三乘所證涅槃的異同,那麼涅槃的基礎還是要以實證本來無漏無為的(如來藏)中道法性為基礎。
第40集 大乘實證所得智慧
─菩薩因證得阿賴耶識心體如來藏而發起實相般若 (開示文稿如下:)
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所得的智慧,在經文中佛說:證阿賴耶識,得本覺智;能轉阿賴耶,得本覺智。這表示菩薩證了阿賴耶識心體以後,能證得阿賴耶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個本覺智呢,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
所謂的根本,指的就是阿賴耶識祂是五蘊的根本;祂是出生五蘊的根本,同時阿賴耶識也是五蘊空相的根本。因為阿賴耶識本身與所生的五陰十八界在一起,就呈現了般若空,而般若空就是五蘊空相的根本。而這個無分別,指的就是阿賴耶識祂出生了六識覺知心,六識覺知心藉由五根觸五塵現起去分別六塵境界,而六識心恒在六塵境界中見聞覺知,恒在六塵境界中分別了知,所以祂所出生的六識是在六塵中見聞覺知的;而阿賴耶識本身藉五根觸五塵出生了五識,藉意根觸法塵出生了意識,祂呈現了內相分讓六識心來分別,可是祂自己卻恒不與六塵相應,不於六塵中見聞覺知,也就是祂恒於六塵中如如不動。這是第一種不分別。
第二種不分別,是指阿賴耶識將祂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功能種子,按照業種的內涵去變異成熟六道有情的五蘊身的時候,並不去分別現在要變化的是畜生道的五蘊身,或者是餓鬼道的五蘊身,或者是地獄道的五蘊身,或者是人天的五蘊身;祂都不分別,完全如實地按照業種的內涵去變異成熟。同時,當祂與所變異成熟的五蘊身在一起運作的時候,也恒不分別這五蘊身是我,這五蘊身是哪一道的五蘊身。所以這樣的不分別,(菩薩看見這種不分別的實相境界)我們稱祂為根本無分別;而菩薩證得這種阿賴耶識的無分別的智慧,就稱為根本無分別智。
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所證之標的)就是指阿賴耶識本身,而由意識具足了分別心,親證了阿賴耶識以後,來分別阿賴耶識有哪一些法性。所以,是由意識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才能夠得這個根本無分別智。而根本無分別智並不是指意識心祂能夠於五塵不分別。因為意識心雖然於五塵不分別,但是祂仍然於定境法塵中了知、分別,所以意識心不於五塵分別時,並不是就有無分別智。因為意識心的體性永遠都是分別,同時意識心能夠分別所有的法都是緣起性空、緣生緣滅;意識心因為能夠觀察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緣起性空,所以不去分別這個是什麼法,那個是什麼法,而一律以緣起性空來看待。但是這一種智慧並不是無分別,因為縱然所有的法都是緣生緣滅,是緣起性空,但是意識心仍然是以祂有分別的體性來分別一切法緣生緣滅、緣起性空,所以意識心能夠證得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而不去分別,不去貪愛、不去喜歡或是去厭離,這樣子不代表意識心就有了無分別的智慧。因為意識心仍然是以祂能分別的體性來分別一切法緣起性空。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指的不是意識心對五塵不分別,或者說意識心因為了知一切法緣生緣滅以後,對一切法不去分別取捨(而是有一個本不分別的心能生萬法,是法界實相,被能分別的意識證得了,現見如來藏本不分別,所以生起對法界實相的智慧,才稱為證得無分別智)。
這個地方是非常關鍵的點。也就是說,修學佛法的人對於這個名相根本的意涵、真實的意涵,要如實地了知。意識心的體性,本身就是分別了知,所以意識心不可能(修行改)變為不分別。我們已經了知了根本無分別智就是本覺智,根本無分別智又稱為總相智。也就是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對於阿賴耶識與五蘊運行的相貌,這些相貌是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對運行相貌上必然要了知的。也就是說,證得阿賴耶識者,必然能夠了知阿賴耶識在五塵中、在六塵中如如不動的不分別是什麼;一定能了知自己身上的阿賴耶識、眾生有情身上的阿賴耶識,仍然是以這樣不分別的方式,來成就六道有情的異熟果報。這個就是(菩薩)第一個一定能夠得到的智慧,所以稱為總相智。這個智慧同時又稱為般若實相智,般若的意思指的就是中道,也就是一個具有中道法性的法,是一切法出生的實相。所以般若實相智的意思,就是就是你去親證了一切法出生的根源,這個法本身具足了中道性。而這個中道性本身不落於斷滅無、不落於三界有,祂卻能夠不斷地出生一切法。
所以能夠依止於這個法的中道性,來觀察一切法皆由這個具有中道性的法來出生,而且這些被出生的法依止於這個所出生的心體,仍然是不生不滅。有這樣的智慧能夠來觀察,這個就是般若實相智。
這樣一個智慧,又稱為大乘無生智,或者是大乘無生忍。因為大乘的無生智指的是阿賴耶識的本來無生,而不是像二乘人所證的要將五蘊滅了而不再出生叫作無生。因為五蘊滅了不再出生,它是將滅止生。是將五蘊能出生的因滅了,而止息後世五蘊的出生,所以叫作將滅止生。這種將滅止生,使得五蘊不再出生,不是大乘的無生智,也不是(般若智慧中的)根本的無分別智。而是指:因為二乘聖者畏懼生死之苦,而由 佛的教導來斷除生死之苦的因,所以讓他的(後世)五蘊不再出生,就沒有生死之苦。但是大乘菩薩所證的無生智是一定要證得阿賴耶識,能夠了知阿賴耶識是本來無生,不是藉由任一因、任一緣來出生。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說阿賴耶識本來無生。
可是這本來無生,還函蓋了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一切法種,因為一切法種都含藏在阿賴耶識心體中。阿賴耶識的心體猶如金剛不能毀壞,所以祂所含藏的一切法種也不能被毀壞,但可以經過業的內涵而變異成熟。那麼這些五蘊十八界的種子,都是被阿賴耶識所含藏,五蘊十八界的種子功能都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功能法性。雖然阿賴耶識藉眾緣出生了五蘊十八界,可是五蘊十八界並不是在某一世、某一劫突然被出生創造出來的種子功能,而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所以(菩薩悟後)依止于阿賴耶識,來觀察五蘊十八界也是無生;因為祂不是在任何一個時候被創造出來的種子功能,也不是在任何一個時候可以被壞滅的種子功能;因為二乘人是斷了五蘊出生的因,而不是斷了五陰十八界的種子功能。所以我們說菩薩因為證得本來無生的心體,進而能夠觀察祂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的種子功能法性也是本來無生。那麼這個道理就是佛在《心經》中教導菩薩說,阿賴耶識與祂所出生的五蘊是不一不異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又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教導菩薩要以實證阿賴耶識所得的般若實相慧,來觀照五蘊空相的道理;以般若實相的智慧來觀照五蘊的空相不是落入斷滅中,同時要知道這個心體本來無生、不生不滅,所以這個五蘊本身的空相也是不生不滅。因為五蘊要由阿賴耶識這個心體藉眾緣來出生,藉眾緣出生以後有壞滅的現象;但壞滅以後並不是種子功能壞滅,而是緣散了,所以無常的法就歸於斷滅。那麼以心體本身的無生來看待五蘊十八界也是本來無生,所以要以心體本來無生來看待五蘊空相也是不生不滅。
這樣又繼續觀察這個心體本就具足的人無我、法無我的無所得法。人無我就是說祂出生了五蘊身,可是祂卻不以五蘊身當作我、計著為我。祂能夠讓五蘊身中的五蘊十八界種子功能法性現行運作,可是卻不把這十八界的法性當作是自我。那麼這樣的人無我、法無我、本來無所得的法,就是《心經》中最後說的沒有六根六塵,沒有這些六識界,所以也無無明,也沒有無明盡的時候,就是告訴菩薩要能夠觀察到這個心體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說,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能夠得根本無分別智,又稱為總相智,又稱為大乘無生智,或者大乘無生忍。為什麼叫“忍”呢?因為菩薩一定要能夠安住於這個心體的本來無生,能夠安住於五蘊十八界的本來無生。所以依于這個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菩薩繼續跟隨善知識修學一切種智。在修學一切種智的過程中,菩薩要能夠現觀自己的五蘊十八界都是由阿賴耶識所生,有情的五蘊十八界也是由各個有情本來具足而有的阿賴耶識所生。而阿賴耶識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以及輾轉所生的三十七道品等等,(攝歸阿賴耶識心以後)每一法中都是同一味的真如無我法性。所以以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所得的這個智慧,又稱為後得無分別智。
因為菩薩能夠這樣現觀,能夠現觀在生死中其實就是等於在涅槃中。「生死就是涅槃」是什麼道理呢?什麼道理說生死就是涅槃呢?因為生死的法,生是指五蘊的出生,是由阿賴耶識藉眾緣幻化變生,有了五蘊本無今有的相貌現前,最後因為無常變異所以歸於壞滅。但是生與死卻都是在阿賴耶識中生與死,由阿賴耶識將五蘊法出生,因為阿賴耶識,所以(斷了我執後)五蘊法(可以)不再現前;因為阿賴耶識的關係,所以五蘊法(可以)斷滅。因為阿賴耶識(常住不壞)的關係,阿賴耶識本身離開了已經壞滅的五蘊,所以五蘊就變為壞滅、 就變為死。所以生死其實都是在阿賴耶識中,從來沒有離開過;也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菩薩能不捨生死,於世世中常行菩薩道。
可是雖然說菩薩能夠不捨生死,但也非不捨生死啊!因為菩薩了知這個生死——為什麼會有五蘊的生死,是因為顛倒想,把五蘊計著為真實我,而於五蘊法產生我見以及我執的貪愛。所以菩薩證悟了阿賴耶識以後,能夠轉依阿賴耶識本來的真如無我法性,來斷除對於五蘊的我執貪愛,所以在修道過程以後,也非不捨生死;這就是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能夠“不捨生死”、“非不捨生死”的道理。
可是為什麼說「生死就是涅槃」呢?因為生死指的就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而有、恒不變異、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能夠出生五蘊來生死)。而阿賴耶識本來就是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所以阿賴耶識本來就在(無生無死的)涅槃境界中。而這些五蘊的生死,就是常住於(阿賴耶識心體無生無死的)涅槃中,才有這些(五蘊)生死;所以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了知「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能夠知道涅槃不是修來的,因為涅槃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而有的這個中道法性。可是涅槃又非不修而得:假如沒有親近真善知識,假如沒有建立正知正見,假如沒有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起善願,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就不能證得阿賴耶識,就不能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且如果沒有斷除阿賴耶識所執藏的意根我執、遍計執的染汙煩惱,也不能讓我執染汙煩惱去除掉以後成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同時如果沒有斷除分段生死的煩惱,也沒有斷除變異生死所知障的煩惱,就不能成就佛地的大般涅槃。所以說涅槃是非修而得、非不修而得的。菩薩因為證得這個阿賴耶識,能夠生起根本無分別智,也生起後得無分別智。這兩個智慧是菩薩在三賢位所修的智慧。
但是對於生死即涅槃這個法,卻有人認為說:能夠證得一切法的緣起性空,而且能夠在諸法中不執著諸法,那麼緣起性空就是涅槃;能夠不執著諸法就是在涅槃中,所以生死就是涅槃。對這樣主張的人,彌勒菩薩說他叫作“惡取空”的人。為什麼這樣的人叫“惡取空”呢?因為惡取空的人對於五蘊本來是無常,沒辦法信受,對五蘊中都是無常生滅的法、沒有一法是真實,他不能信受;同時對於有一個真實空的法來出生五蘊,所以五蘊就是空,五蘊的空相就是被般若空所含攝,他也不能信受。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又執取一切法的緣起性空就是涅槃。這樣的人執取了以這個不是真實空的法,成為真實法,彌勒菩薩指責他叫作“惡取空”的人。
為什麼會落到“惡取空”中呢?就是因為對無常法不能如實了知,對五蘊的無常不能如實了知,對色蘊無常不能如實了知,受蘊無常不能如實觀察了知,對於想蘊無常不能真實了知,對於行蘊無常 不能真實了知,對識蘊裏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不能如實了知祂的無常性。因為不能如實了知無常性,對無常沒有智慧,對無常沒有智慧的關係,所以就在無常(的五蘊)中執取一法為常,這個叫作顛倒;這個常的顛倒,執取了什麼呢?執取了緣起性空為常,執取了意識心為常,所以對無常不能生起真實智慧的人就會落入顛倒中,而把不是真實法計為常,而把沒有真實我的五蘊法計為有我。五蘊中色受想行識沒有一法是真實而計為真實有我,把不清淨的法當作清淨。
什麼叫作不清淨的法呢?就是意識心以依止於我見、我執,而生起念頭說要解脫,而生起念頭說要生起緣起性空的智慧,要以緣起性空的智慧不去執著一切法,當作是究竟法,當作是解脫法。這樣的法就叫作不清淨的法。因為真實清淨的法是無我的,無我的法才叫作真實清淨的法。所以我們說他是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然後不清淨的法計為清淨法。同時他把不是真實樂的法計為樂,因為五蘊中的一一法都是無常法,色受想行識諸法都是無常法;既然是無常法就是生死的法,有生死的法就是苦的法,苦的法就不是安樂之處,就不是安隱之處;苦的法就是能滅的法,就是斷滅的法。所以他把不是真實樂的法計為樂,因為(落入)無常(法中)沒有能生起真實智慧,而生起了這四種顛倒,所以才會有惡取空的情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