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34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一)


第三十四集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

正文老師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進行到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我們上一集有說到,要進入一行三昧之前,必須要具足念佛的資糧,再慢慢的從隨緣的念佛到心念心聽,到心念心憶,這樣子才有辦法慢慢的具足念佛的功夫而進入一行三昧。

那念佛的功夫在我們的念佛法門裏面,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在念佛的時候其實是不經意地念佛。雖然念佛法門是因為 阿彌陀佛慈悲大願,爲了要攝受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也就是說 阿彌陀佛的大願攝受了大部分的人,能夠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乃至於這個五逆十惡的人,阿彌陀佛同樣的攝受——但是如果您念佛的功夫不得力的時候,沒有辦法一心不亂,不但沒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於你要修學一行三昧、要修學念佛的定力的話都會非常的困難。所以有修學念佛法門二三十年的人,如果問他說:「那你念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啊?」那可以說:「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我們都知道念佛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乃至於七日一心不亂,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麽會「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呢?那個就是因為功夫不夠的原因!

有人去找廣欽老和尚去請示說:「要怎麼念佛呢?」廣欽老和尚就問他說:「那你是怎麼念佛?」那他就說:「我有空的時候就念佛。」廣欽老和尚就說:「那你跟阿彌陀佛還只是一面之緣而已,並不是能夠真正念佛,所以你要在往生的時候要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的話,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這個就是因為功夫不夠的原因!

那功夫不夠心裡就會徬徨。那心裡徬徨就會到處地去逛道場——今天到那個道場去念念佛啊,明天又到那個道場去參加經懺法會,到處地逛道場、到處地跑。慢慢地因為念佛的定力沒有辦法產生,就慢慢地產生了苦惱,學佛越學越苦惱。那到這個時候,大概會有兩種現象:一種現象就退轉了,退回到世間法去,退回到世間法去享樂了,去享受五欲之樂。那另外一種情形,就會開始思維如何轉進,怎麼樣能夠轉進到念佛的法門——念佛更深的法門裏面,能夠得到一心不亂?

那也就是說,我們念佛從原來開始嘴唱耳聽的時候,那這個時候(在念佛的時候),雖然嘴巴有佛號,但是其實心裏面是妄想紛飛的。那慢慢在念佛的過程裏面得到善知識的開示,也知道說那這樣子念佛,心中沒有佛號,只是唸佛在嘴巴這個樣子的話,這個不是真正的念佛,那就慢慢地轉到心念心聽。那心念心聽的時候佛號雖然在,但是不一定在想佛。佛號雖然在心裏面,但是沒有在想佛、沒有在憶佛,那在這個時候,善知識就會慢慢地再引導他,再往心念心憶的方向。那心念心憶的時候,是佛號在,也有在想佛,所以這個層次又比較深一點了。我們前面幾集裏面,就是從隨緣念佛的這個嘴唱耳聽一直到心念心聽、一直到心念心憶,這樣子為各位持名念佛作了一個說明。如果到心念心憶的時候,如果能夠捨棄佛號,只留下憶佛的念——單單的憶佛的念,就是憶佛。心裏面的那個佛號的文字形象,還有佛的形象已經沒有了,只有單單提起一個憶佛的念,這個其實就是無相念佛!那無相念佛,我們在後面會有老師再針對無相念佛的部份作深入的說明,我們就不在這裡作詳細的說明瞭。

所以真正精進持名念佛的人,心裡必須時時有佛號。當你心裡時時有佛號的時候,就能夠信心百倍,所以不會「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這種情形。那信心百倍的時候,無論是睡時在夢中的時候也是在念佛,醒的時候也是在念佛;那這個時候,無時無刻佛號都在您的心中,這個就是持名的念佛三昧!能夠有這樣子的念佛三昧的功夫的時候,才有辦法進到一行三昧的修行。

那什麽叫做一行三昧呢?那爲什麽要修行一行三昧呢?其實一行三昧就是「淨土禪」。那我們先來說明一下什麽叫做一行三昧?

《大寶積經》裏面佛怎麼說呢?這個是 文殊師利菩薩問 世尊,世尊所答的話。文殊師利菩薩問說:【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大寶積經》卷一一六。所以這邊 世尊就講得非常清楚!文殊菩薩說:「什麽叫作一行三昧?」佛就告訴 文殊師利菩薩說:法界一相,就是這麼法界一相,繫緣在這個法界一相的時候,這個就是一行三昧。那這樣子,什麽叫作「法界」呢?那什麽又叫作「法界一相」呢?那如何才有辦法繫緣法界一相呢?這個我們就必須要瞭解什麽叫做「法界」。

那何謂「法界」呢?法界,《大寶積經》裏面說了:「眾生界者即是法界。」——《大寶積經》卷八十七。也就是說,眾生界、三界乃至於眾生界所出生的這十八界諸法,從眾生界所出生的一一界的諸法,這個就叫法界,這個法界是有分別的,這個法界是有差別的。這個「法界」在《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裏面說:「舍利弗!法界者即是菩提……諸法無界故。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無有差別。」——《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卷一。那這個就奇怪,爲什麽這個地方 文殊師利菩薩對舍利弗所說的法界,是說法界是菩提,法界沒有界,法界無界故?那法界跟佛境界沒有差別,但是爲什麽剛剛《大寶積經》裏面說「眾生界者即是法界」?那很顯然這個眾生界它是有差別的,眾生界有三界六道眾生的眾生界,界界都有差別、界界都有分別,那爲什麽這裡說法界無分別,法界沒有界限,法界無界故?

這個就是在說,眾生都同是具有這樣一個真如本性,從這個真如本性所生。從這個真如本性的理體來看,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就是沒有差別的,所以才叫作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就是在說,法界的一切眾生全部都是從真如的理體,從真如本性所出生。雖然真如本性出生了眾生界,出生了三界六道的眾生界,乃至於三界六道的眾生自己的如來藏出生了十八界讓他來受用,但是祂出生了這眾生界、出生了十八界,無妨祂出生這三界眾生界的時候,祂的理體一樣是沒有分別的。祂雖然出生這些界讓眾生來分別,但是祂本身祂是沒有分別的。所以在這邊《大寶積經》又講了這麼一句話:「自性空界名為法界。」——《大寶積經》卷八十七。也就是說這個本來自性心,本來真如這個自性心、這個空界,就叫作法界。所以法界一相就是在指一真法界的真如一相。一真法界的真如一相,祂才是真正的沒有差別,祂才是這裡面 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的「諸法無界故。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無有差別。」——《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卷一。諸佛的境界,還有所有的眾生的境界,從真如理體來講的話,都是沒有差別的,都是這樣子的一個一真法界的真如法相。所以要入的一行三昧,就是淨土禪。

我們說一行三昧就是要繫緣於法界,就是要繫緣於真如法界,繫緣于真如一相,繫緣於這個法界一相,就是繫緣這個法界一相的時候由淨入禪——由淨入禪來證悟這個般若真如,來證悟這個真如的理體。那這個就是透過持名念佛,繫心一佛。繫心一佛也就是說,把你的心專心在一佛的名號上面——譬如說在 釋迦牟尼佛的佛號上面,或是說在 阿彌陀佛的佛號上面——那只是在只稱一佛、專稱名字。那只稱 釋迦摩尼佛的名字或是說 阿彌陀佛的名字,這個就是持名念佛。那從持名念佛,從心念心聽一直到心念心憶,然後才有辦法進入到一行三昧。

那一行三昧可以求明心、可以求見性,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個就是進入了實相。也就是說一行三昧是可以從有相的念佛進入實相念佛;不但可以從有相的念佛進入實相念佛,而且可以求生極樂世界,可以求生極樂世界(極樂國土)上品上生。所以一行三昧它的功德不但是能夠透過持名念佛進入到體究念佛,直接從有相念佛進入到無相念佛來進入一行三昧,進入到可以求明心見性,進入到實相的境界;不但如此,而且可以求生極樂世界極樂國土。那這個就是我們上一集裏面所說的,永明延壽禪師所說的:「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在經典裏面我們經常用老虎、獅子來形容這個法的威德,所以老虎跟獅子本來就是非常威猛的,那如果再加上戴上角的話,那這個又是更威猛,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直下明心見性,這個從淨土進入禪,禪淨本來就是非一非異的;如果明自本心,能夠明心見性,那現世當然就能夠成為諸人之師。因為這樣子的功德,也能夠成就未來的佛果。

所以一行三昧是從有相直接進入真如實相的,就是從有相直接進入真如實相,所以是繫緣真如法界。繫緣在真如法界裏面,就是能夠明心見性,也就是禪宗所說的見到了「自性彌陀」。那這個是大心菩薩所修的,這個不是聲聞人所修的,不是聲聞種性只求自己了脫——自己解脫的自了漢,所能夠修的,所以說是大心菩薩所修的。大心菩薩爲什麽要修這樣子的法?就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也就是要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這邊我們必須要再說明一下,就是說:一行三昧其實它本身是因為智慧所得的,所以它是因為念佛的定力,能夠透過念佛的定力來參究,來達到明心見性,所以它不是定境——定力跟定境其實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所以這個一行三昧它本身就是般若,一行三昧本身就是屬於體究念佛的一環。

所以《六祖壇經》裏面,六祖怎麼說呢?他說:【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六祖壇經》卷一。六祖在這邊說,一行三昧是在一切的行住坐臥當中「常行一直心」,「常行一直心」這個叫作一行三昧。那接著再說明:什麽叫作 「一直心」呢?如何「常行一直心」呢?他說「淨名云」——「淨名」就是維摩詰大士,維摩詰大士是等覺菩薩——所以借用了 維摩詰大士在《維摩詰經》裏面所說的(維摩詰大士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那什麽是直心呢?直心就是指我們這個真如理體。我們這個般若的體本身就是道場,本身就是淨土,所以《維摩詰經》裏面才會說「心淨則佛土淨」。但是意識心永遠都沒有辦法是直心,意識心永遠祂會是緣於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不是直心。真正的直心就是在指我們這個真心,指我們這個真心理體,這個真心理體祂是直心——祂雖然不入三界六塵萬法,但是祂能夠了眾生心行,那祂是直心!所以真如直心不執著於三界六塵萬法,但是不是一念不生,不是把你的意識心修到一念不生,修到一念不生都沒有妄想的時候,這仍然不是直心。因為把你的意識心修到一念亦不生,修到沒有妄想的時候,這個永遠都是妄心,永遠都不是我們所要求見的自性彌陀,永遠都不是我們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的那個「如來藏」,不是禪宗所說的那個真心,不是禪宗所說的這個真如心。所以這個直心指的是真如心,不是意識心把祂修到一念不生!

那有的人就執著:必須把這個意識心修到一念不生。譬如說:「念佛呀,念佛你就是要念到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把它放下,全部都把它放下;修行的時候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分別,要放下,當下就是」。當下就是什麼?當下就是妄心!這個當下本身就是妄心!這個妄心祂本身就是生滅的心,不是 維摩詰大士所說的這個直心,也不是六祖慧能在這邊所說的「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的這個直心。因為這個心永遠都是生滅的,永遠都是住於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是「有住心」。《金剛經》裏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在指這個心。「應無所住」就是在指真如心,祂能夠映出三界六塵萬法,但是祂又不住於三界六塵萬法;能夠住於三界六塵萬法的心,就是這個意識心,住於三界六塵而不斷地受用五欲,這個就是意識心。

但是偏偏很多人執著「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放下一切」,那這樣子的一念不生,要修行修到一念不生,說這樣子的狀況就是念佛三昧,乃至於說這樣子就是念佛心,乃至於說這樣子就是明心見性。那這個,六祖在後面這邊又說的:【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六祖壇經》卷一。六祖在這邊說得多清楚!他說這些凡夫迷人啊——迷悟的人,執著這個法相,執著這個不分別、執著這個一念不生、執著所謂的放下,執著所謂的「不要執著」的這個心,認為這樣子的時候,就叫作一行三昧。所以六祖在這邊說「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執一行三昧」,執怎麼樣一行三昧呢?說「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就是說,這個一行一般的人認為,一行三昧就是坐在那裡不動,坐在那邊打坐一念不生,乃至於在那邊念佛念到入定去了而「妄不起心」,都沒有起任何的雜念,沒有起任何這個妄想心的時候,那這個叫作一行三昧!但是這個六祖大師又怎麼說?「作此解者」——如果作這樣子解釋的人,「即同無情」——就是猶如木石,猶如冷水泡石頭一樣,就像無情一樣;如果執著這樣子的一個狀態,就是像無情一樣,這是障道因緣,這會障卻了我們修道的因緣。

所以一行三昧其實是定力的展現,是「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修學一切佛法,乃至於修學一切念佛法門,其實還是必須以智慧為依歸。不管你修學任何的定力、不管你修學禪法、不管你修學念佛,乃至於你要修學的這個聲聞解脫道,也都必須以智慧為依歸。必須以智慧為依歸所發起的這個一行三昧——所發起的一行三昧的這個定力,這個才是真正我們要修學的方向;而不是要去修學到一念不生,因為一念不生就如六祖大師所說的「即同無情,是障道因緣」。無情跟障道因緣對修學佛法是完全沒有幫助,反而是阻礙的。

好!那我們時間今天已經到了。祝福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