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文老師開示: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三) + 觀像念佛(一)
第36集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三) 觀像念佛(一)
正文老師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集講到說,於這個一行三昧的時候,能夠透過一行三昧,能夠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那過去佛已經成佛,現在佛在十方世界說法,能夠見這個過去還有現在諸佛的應身、或是化身、或是報身的佛像,這個是能夠理解的;乃至於能夠見到這個雕塑的或是紙畫的這個佛像,這個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如何能夠見到這個未來諸佛呢?
我們說 佛在成佛的時候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什麼叫做如來智慧德相呢?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真如相,這個真如相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真如相祂是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這個就是般若之母,是般若的理體,也就是眾生智慧到彼岸的一個理體,這個才是般若之母,出生般若智慧的根源。所以般若之母,正是讓眾生成佛之母,所以又叫做佛母,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母。佛母的意思,就是能夠出生眾生所有的智慧,能夠透過這樣的智慧、透過修行,能夠成就佛道。所以般若的理體、真如理體、真如本性如來藏,才是出生般若之母,才是眾生修學佛法乃至於究竟佛地的最主要根源,所以稱爲佛母。但是有些人已經誤會了佛母這樣的意思,他們用了印度坦特拉佛教的修行方法——印度坦特拉佛教就是用了男女雙身修法,說女上師叫作佛母,男上師叫作勇父,叫作勇父明妃——這樣子修雙身法就是佛母,那這個是完全誤解了般若之母、這個佛母的真正的意涵。而且不但誤解這樣的意涵以後,更造就了無量無邊的惡業,因為修學佛法本是要清淨的,怎麼可能透過男女淫欲的修行,來達成修學佛法的目的呢?
所以見一切眾生的智慧德相,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相,這個如來相就是智慧德相,見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就是見到了未來佛。也就是說,當你明心見性的人,看見一切眾生的真如佛性,這個佛性能夠出生眾生的一切萬法,讓眾生受用,能夠現前觀察得到眾生的這個佛性,那這個叫作見現在諸佛,見未來諸佛。「明心見性者,能現前觀察到眾生的真如佛性,即是見現在諸佛,見未來諸佛。」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都是未來即將成就佛道的眾生,所以未來的佛是這個真如體性,過去的佛也是這個真如體性,現在十方正在說法度眾生的佛也是這個真如體性。當念佛的功德,一行三昧進到這樣一個境界以後,念佛的功德無量無邊。這樣子的念佛功德無量無邊,與無量諸佛的功德沒有任何的差別;與無量諸佛念佛的功德,這個不思議的佛法,沒有任何的差別。那這個沒有差別,都是乘著這一個真如,乘著這樣同一個真如。
所以《大寶積經》裏面就說:【念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大寶積經》卷116 )
所以透過這樣子念佛的功德,能夠見到這個佛法的平等沒有差別,都是乘著這個真如相來成最正覺、來成成佛的佛道。那因為這個樣子,所以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那這個無量無邊的功德有解脫的自受用功德,也有因為明心見性而度眾的他受用功德,那也具足了無量辯才,具足了無量辯才就能夠於真如理體、於「空有」而沒有疑惑。有人說「性空相有」,那我們就說「相空性有」,為什麼呢?「性空相有」是指著如來藏的本體祂本身是空性的,但是祂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但是如來藏祂又是不會去執著三界六塵萬法,所以說祂是空性。那如果能夠具足了無量的辯才,這樣子才能夠入到一行三昧,完全的知道恒河沙所有的,如恒河沙諸佛的法界沒有任何的差別法相,那這個就是《華嚴經》裏面所說的「一真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指:四聖六凡都是同依於同樣這個真如。不管是地獄的眾生也好,不管是鬼道的眾生也好,不管是畜生道的眾生也好,乃至於天人,乃至於我們人道眾生,或是說聲聞法界,乃至於菩薩法界,乃至於佛法界,都是同依於這個真如。所以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這個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因為這樣子念佛的功德,所以能夠入到一行三昧的功德,所以持名念佛是有深有淺,所以持名念佛它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所以念佛的人,我們不要輕視持名念佛法門,不要妄自菲薄,念佛人不要妄自菲薄。只認為念佛只是一個持名念佛,乃至於只是停留在隨緣的持名念佛,乃至於只是停留在嘴巴的唸佛,不知道有所轉折,不知道提升念佛層次,或甚至於誹謗了體究念佛,那這樣子的話,那就貽失了念佛的大利益。那參禪的人也不要輕視持名念佛,有的人直下參禪,不是透過念佛法門直接參禪的人,那這些人也不要輕視持名念佛,因為持名念佛雖然是鈍根也可以修,下根也可以修,但是它是上根人也可以修,利根人也可以修。所以透過持名念佛的隨緣念佛,心念心聽、心念心憶,可以進到一行三昧,可以透過有相的這個念佛三昧,進到實相的念佛三昧,或是無相的念佛三昧,那進到一行三昧裏面。所以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這個最主要的就是在指持名念佛它的殊勝的地方。
那我們今天已經把持名念佛完全都已經講完了,接著要跟各位分享的就是觀像念佛,也就是說我們第二個階段,要來說明什麼叫作觀像念佛。觀像念佛其實也是跟持名念佛一樣,必須要有定力,必須要深解第一義諦,觀像念佛不是只是看著佛像發起了一種思慕、仰慕之情啊。那什麼叫作「觀像念佛」?就是面對著莊嚴的佛的畫像、或是佛的塑像,去觀察思惟的一種念佛法門。那如何去觀察思惟來完成觀像念佛的法門呢?這個在後面我們會慢慢跟各位說明。
那我們先說明一下剛剛所說的:觀像念佛不單單的是指,對著佛像而發起仰慕之情。觀像念佛跟前面所說的一行三昧,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一樣,是必須要具足了修習念佛的定力,也就是說必須先修習念佛的定力,再來必須深入的瞭解思惟第一義諦,必須要瞭解第一義諦的真正的道理。那修習念佛的定力也就是必須要透過憶佛念佛的功夫。所以持名念佛的這個心念心聽、心念心憶,其實是修學一切念佛法門的一個很好的一個方便,所以心念心聽、心念心憶其實不是說不好,只是說心念心聽跟心念心憶,其實它是修學念佛法門很好的方便,而且透過這樣子的一個方便能夠轉折到、轉進到更深一個層次的念佛法門。所以這個觀像念佛同樣的必須要具足修習定力,也就是憶佛念佛的定力。
第二點,必須要深入的瞭解思惟第一義,也就是必須要知道法身是一種空性,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般若空性。雖然是空性,但是祂是真實存在的。祂不是像頑空一樣,不是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的,祂是實際的一個理體,祂是實際的一個理體存在的。祂不是像虛妄想的東西,自己所虛構出來的東西,不是意識心去虛妄想,把祂虛構出來的東西。那具足了定力還有深入了瞭解第一聖義諦以後,才能觀像念佛,才能對著莊嚴的佛像——莊嚴的佛的畫像或是佛的塑像——去思惟,然後進入體究念佛。在體究念佛的過程裏面,才有辦法親見真如實相,也就是親見自性彌陀,這樣子進入了甚深的三昧。所以觀像念佛的目的,其實就是要透過觀像念佛的一個方便,來進入到體究念佛,那透過體究念佛的參究,來親見自性真如,來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這裏面《大寶積經》說的很清楚,我們後面會引《大寶積經》的內容來做詳細的說明。
所以 佛說,一切念佛法門不外乎是要讓眾生:第一個作為求生淨土的方便,第二讓眾生親見自心本性。念佛法門其實不是只是在求平安、不是只是在求保佑,念佛法門其實就是要讓眾生有一個依靠,能夠求生諸佛淨土、能夠有求生諸佛淨土的方便。那念佛法門更重要的是,要讓眾生能夠透過念佛法門來親見自心如來。也就是說,靠著正確的念佛定力功夫的鍛煉,再加上深入瞭解般若,深入瞭解第一義佛法,進而親見自心如來。所以,一切的念佛法門無非都是要讓我們求生淨土,或是親見自心如來。那觀像念佛也是這樣,觀像念佛不但能夠透過觀像念佛定力的修持求生淨土,也能夠透過觀像念佛進入體究念佛的參究,來親見自心如來,親見自性彌陀。
我們來看一下《大寶積經》裏面如何的說明觀像念佛的過程。《大寶積經》裡有一段是大精進菩薩修學觀像念佛的一個過程。大精進菩薩是 世尊,也就是 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是如何的修學這個觀像念佛的呢?我們看《大寶積經》裏面說:有一個比丘他用白疊畫像,也就是說用了非常乾淨的一塊白布把佛像畫在上面——「眾彩莊嚴,悉皆具足」,就是把所有最美妙的這個彩繪,畫到這個佛像上面去了,所以眾彩莊嚴,具足了佛相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都完全具足畫在紙上。把畫像就拿到 大精進菩薩的那個地方去,送到 大精進菩薩——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送到 大精進菩薩所住的地方,送給 大精進菩薩。大精進菩薩看到這個佛像「心大歡喜」,非常的勝妙!非常的殊勝!看到佛像的時候「作如是言」,就這麼說:「如來形象妙好乃爾,況複如來正遍知身,願我來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大寶積經》卷89)。也就是說:如來的形像竟然形像微妙相好殊勝到這一種地步啊,更何況是如來的正遍知身!
什麼是如來的正遍知身呢?如來的正遍知身就是如來的真實法身、報身。如來的正遍知身,就是如來的真如法身。唯有法身祂才是正遍知,唯有如來的法身所出生的這個報身才能夠正遍知。那一般的眾生,有沒有正遍知身呢?一般的眾生,我們說四聖六凡,都同具這個真如本體,所以叫作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所有的眾生一樣有正遍知身,那正遍知身就是所有眾生的法身。但是所有眾生的報身,有沒有正遍知身呢?所有眾生的報身,就沒有正遍知身,因為沒有如來的無垢識,沒有如來大圓鏡智的功德。所以一般的眾生的這個報身,一般眾生沒有正遍知身,只有法身有正遍知身。所以正遍知身就是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個身,也是指佛與眾生有差別的這個身,就是這個報身。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 大精進菩薩,到這邊的時候祂說「況復如來正遍知身」,何況是如來的正遍知身呢?到這邊一直地讚歎說「願我來世的成如是妙色之身。」在這邊就發願了,願我未來世也能夠得到成就如此的妙色的身體。所以就請求出家學道,就為了這樣子就向父母親請求出家學道。因為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親非常的年老了,所以就沒有答應祂出家,他說如果你出家的話,「吾等當死」,也就是說:你如果硬要出家,你如果堅持要出家,我們兩個老的一定會死掉的。所以 大精進菩薩就用了很多的方便,要讓祂的父母親能夠活下來,而祂自己也能夠出家。
那用了那些方便呢?祂就「不食諸味,不升牀座,不食酥油,不飲漿水。若善、若惡,口不言說,乃至得出家。」(《大寶積經》卷89)所以祂在這個時候就不吃任何的美妙的飲食,也不上床睡覺,就只是打坐,坐中觀像,坐中念佛。也「不食酥油」:酥油在印度是非常營養的東西,所以也不吃任何的酥油;也「不飲漿水」,就是不喝水,也不喝任何的果汁;所有善事、惡事「口不言說」:都不去談論任何的善事、惡事,只為了要求能夠出家。那這五天當中「百味美食勸之令食」,在這個五天當中,祂父母親爲了要勸阻祂出家,所以準備了所有一切美食讓祂吃,勸祂能夠吃這些東西;而且發動了所有的親朋好友來幫忙勸食,勸阻祂不要出家;也用了諸多的寶藏;用八萬四千美女。但是 大精進菩薩在這個時候都不理不睬,也不飲食,不睡覺,不喝、不睡,一直到第六天的時候斷諸憶想。
經典裏面說:「於第六日斷諸憶想,不起食,念如來應正遍知。」(《大寶積經》卷89)所以在這個時候,大精進菩薩在第六天的時候,斷除了所有的憶想,而且不食任何的食物,只是念著如來的應正遍知,也就是念著如來的正遍知身,還是念著如來的正遍知身,這個時候其實就是達到憶佛的念佛三昧。就是在第六天的時候斷除了所有的憶想,也不吃任何的食物,在這個時候只念著如來的應正遍知身,能夠得到憶佛三昧、念佛三昧。那在這個時候,祂的舍宅裏面,他們宅所裏面(因為大精進菩薩的家裡是一個非常殊勝富足的富豪,所以非常莊嚴),那這個宅神就顯現了神通,而且誦了讚偈來讚歎 大精進菩薩;並且用這個偈來呵責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還有呵責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所找來的這些所謂的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要勸 大精進菩薩不要出家);也呵責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所找來的美女(這些美女就是要來引誘大精進菩薩不要出家)。那這些人看到了這些偈以後,看到這個宅神誦了這個偈以後就悔過,而且能夠同意 大精進菩薩能夠出家。
後面還有 大精進菩薩往後修行觀像念佛的這樣一個次第,那我們下一集再跟各位作說明。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