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23集
由正偉法師開示:理行之二 建立定慧知見



第二十三集 理行之二:建立定慧知見

正偉法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念佛法門系列的節目。按照 平實導師《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論著的內涵,我們現在的課程進度正進行到前資糧的部分。這個部分主要是在說明求生諸佛淨土的三種資糧,也就是信、願、行的部分。

前面的節目已經透過正禮老師,為大家介紹了信與願的部分;至於第三個資糧——行的部分,當中有兩個細項,也就是「事行」的資糧以及「理行」的資糧。這兩個部分,也由正禮老師與正緯老師,為大家概略介紹事行的部分,並且也介紹了理行當中第一個部分,也就是「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這個理行中的第一個資糧所說的法義內涵,經由正緯老師的說明以後,大家應該非常清楚地瞭解。今天由我來為各位菩薩介紹「理行」所需建立的第二個以及第三個資糧,也就是要建立正確的定慧知見。

在這裡,我們瞭解說,要建立正確的定慧知見,也就是說我們要進入到體究念佛之前,除了需要去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之外,還要在今生此世能夠建立一個正確的定慧知見。這兩個部分的知見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你有了前面所說的種種資糧之後,再加上這兩個知見正確具足的建立,未來你在體究念佛的時候,就能夠順利進行而減少障難的出生,因此這些資糧的建立是非常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一切的修行結果都可以攝歸於淨土的成就,所以念佛法門所函蓋的層次,乃是非常的廣泛。也就是說念佛法門乃是三根普被,不管根器是上根、中根、下根,上品、中品、下品,都可以透過念佛法門來讓自己的道業增上。因此說念佛法門乃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的法門。

可是一般人,有的人把念佛法門侷限化了,以為只有持名念佛才是念佛法門,就把念佛法門侷限在持名念佛的這個部分。其實 佛在經典當中,還有介紹非常非常多種的念佛法門,除了持名念佛之外,還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繫念思惟念佛、無相念佛、體究念佛、果地無相念佛、實相念佛種種不同的念佛三昧的境界;而這些的念佛三昧,都是攝屬於念佛法門的函蓋範圍之內。

我們在後面的課程,將由其他不同的老師,為各位概略地介紹一下這些念佛法門。對於這些不同的念佛法門,讓大家瞭解。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乃是一般人——念佛人——在他功夫深入以後,他要進入到體究念佛之前,他所應具備的資糧,也就是定慧的資糧是什麼。而念佛人在他精進用功了一段時間以後,當他已經要進入到體究念佛之前,除了前面提到要有信、願的資糧之外,在行的資糧的部分,他在事行上面也累積了三福淨業的資糧,並且他在功夫上面有用心的精進。也就是說他要有應該有的定力,而且這個定力已經達到某一個階段,他就需要轉折,但是他想要進一步來體究念佛的時候,他需要有更深入的定力,那就是要有其他的資糧,尤其在定的知見這個部分。除了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之外,還要對於自己在定力以及第一義的實證的知見,要建立正確的知見,而且要具足圓滿。

我們先談一下定的知見,我們知道每個人因為過去世對於佛法的修學有所差異,所以每個人所擁有的定根與慧根是略有不同的,也就是每個人的根器是有差別的。因為這是各人過去世無量劫來所修行累積而來的,但是在這一世卻需要透過善知識的幫忙以及自己的努力熏習,把定的知見與慧的知見(也就是第一義的知見),在此世能夠建立完成。所以在體究念佛之前,要先把這兩個知見能夠建立起來,也就是說必須要由自己今世熏習修學而建立正確的知見,所以此世是否有建立正確的定慧知見,那就是你修行得力或不得力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以及觀念要領。

這個部分,我們先來介紹定的部分。如果修行人他在體究念佛的時候,而他對於定的知見如果是缺乏的話,那他在定力的功夫上面就遇到障難而不知道轉折,遇到某一個境界的時候,他就不知道轉折。因為他不知道轉折,那是因為他定力的知見要轉折他不知道,那他的定力就無法提升,就會在原地踏步乃至退步,甚至有的時候有錯誤的知見會走入歧途。所以我們舉持名念佛為例來說,當一個人持名念佛,非常精進的念佛以後,他會發覺他進入到心念心聽的狀況下——因為他很用功,他進入到心念心聽的狀況下;然後進一步,他又很努力的用功念佛,他就會慢慢發覺他到了心念心憶的境界;最後你會發覺那個憶佛的念,其實是比較微細,同時你也會覺得心中的佛號非常的粗糙。這個時候,你如果對於定的知見不夠的話,你會在心中產生疑惑,你會想「奇怪!沒有佛號怎麼叫作念佛呢?沒有觀想 佛的形象,怎麼叫作念佛呢?」他就會想:「一定要有佛號才是念佛啊」!因為你心中對於修定的知見不具足,因此心中一直猶豫而懷疑,而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如果一個念佛人,他用功到了這個地步,他應該知道這個時候乃是要轉進的時候,但是他對於定的知見如果不具足或者有錯誤的話,那就會停滯在這裡,而無法增上定力了。因此他要體究念佛就無法前進,因為他對於定的知見,不管是自己因為錯誤的知見而變成邪見,或者別人教導的錯誤知見而變成邪教導,他都會停滯不前甚至退步,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說修定的過程當中,因為念佛人不知道念佛的目的到底為什麼?其實念佛的目的不是只有求生諸佛淨土而已!念佛的目的除了求生諸佛淨土之外,同時還是在訓練自己的定力增上,讓這個工具更為深細;並且念佛的同時,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慢心;念佛的同時,也可以累積自己的無量福德。種種的功德目的,這些都是齊頭並進的,因此當這個念佛人對於定的知見不具足的時候,他就會耽誤自己的道業,這樣努力精進一輩子,就非常可惜而沒有進步。

因此持名念佛非常精進的人,當他功夫稍微有進步的時候,到了心念心憶的時候,他又有修定的正確知見,這時候他就知道要轉折;最後他會發覺,得要進入無相念佛的階段,也就是說他得要純然地憶佛的念,在這個階段能夠安住。知道這樣於動中所修的定力,才能更進一步的去作體究念佛。如果這時候他沒有定的知見,他就不知道要如何轉折,他就不知道轉折的時候,如果有人跟他講:「你這時候應該要純然地憶佛,來學無相念佛。」有人推薦他來學憶佛念佛、無相念佛的時候;但是他不瞭解無相念佛的內容,而他去請教別的善知識。如果這個善知識他本身,也是缺乏修定的知見,也就是說這個善知識,如果他已經當了師父,或者當了佛法的老師,可是他自己卻沒有正確修定的知見,聽到學人問他無相念佛、憶佛念佛乃至念佛三昧,結果他就逕行否定無相念佛,就勸這個念佛人說:「你不要去學那個無相念佛,你不要學念佛三昧!」結果他這個行為,其實是障礙了這個學人,而且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修定該有的知見,障礙了很多人,那是障人的道業,是不善之法。

但是我們想,這個善知識和這個念佛人他會遇到這個問題,那個這問題是出在哪裡呢?其實就是缺乏修定應該有的正確的知見的認知!他們不知道念佛必須要隨同定力去提升他自己的層次,這樣子他因為不知道這個重要的知見,因此就耽誤了他自己與他人的道業。如果他有足夠而且正確修定應有的知見,他就知道在哪一個地方應該要轉換成另外一個方式而排除這個障難。

要使用另外一種方式,來使得自己的定力可以增上,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你往前一條路走,當你遇到了牆壁的時候,一般人就知道說,遇到牆壁我就轉彎而繞過去。也就是說你經過了轉折,你才可以繼續往前走,我們不應該愚癡地說使用蠻力,硬是將胸膛貼著牆壁,一直往前走,一直推一直推,對著牆壁一直推,而且兩隻腳一直用力地推,一直往前去推這個牆壁,但這樣愚癡的作法,你是走不過去的!所以一定要有轉折、轉彎,你才能繞過去。

同樣的道理,在當你持名念佛很用功的時候,你到了心念心聽的這個階段的時候,你想要再突破,讓定力更深入的時候,你一定會變成心念心憶;這時候,這個次第的發展是必然的!這時候,如果你有正確足夠修定的知見,那就很重要了;如果沒有,那就會遇到困難而停留在那裡,不然的話,你就會耽誤自己的定力增上。但是也有的人,在到達了心念心聽的時候,因為他沒有定的知見,他這樣一直修下去一直修下去,結果走到另外一條歧路去了,最後他入定去了,入定到那個無覺知的狀況下,結果心裏面都沒有在想佛、憶佛、念佛了,他入定去了,變成入到定當中毫無覺知!

那我們來研究一下,入了這樣的定,到底好還是不好呢?有的人會說:「我們修定力,不就是要修定力嗎?那我現在能夠入定不是更好嗎?」其實這個知見是有錯誤的!因為那個定對於體究念佛來說,根本派不上用場!因為你入了那個定當中,進入到毫無覺知的狀況下,若在這個時候假設你捨壽,你要往生的時候,這個時候當 佛來感應加持接引你的時候,你也不知道 佛來了,這個問題就出在你對於定的知見不足所引起的。因為他不知道定力與定境的不同,錯把定境當成定力,我們精進用功所要達到的,乃是定力的增上、定力的成就,而不是要入那個定境當中去當那個無事人。

其實當你有了定力的時候,你在動中照樣可以維持在定的等持狀況下,對於外境能夠覺知而一樣有定的作用,這個就叫做定力。有這個定力的時候,在臨命終時,你可以憑藉著這個定力,在 佛來加持接引你的時候,你可以清清楚楚而心不散亂、一心不亂,這時候你就可以一心念佛而可以輕輕鬆鬆的往生諸 佛淨土了。

如果你持名念佛到了心念心聽的階段,這個心念聽的方向,如果一直深入下去,結果入了那個毫無覺知的定當中,變成一念不生毫無覺知,這個時候 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入了定沒有感覺 佛來,結果 佛看到你不想去了,而因此祂就回去,就走了。那你出定以後卻就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去那裡幹什麼呢?去那裡享受天福。當你的天福享受盡了,你剩下的只剩小惡業,最後還是要下墮三塗的,那就很不值得了,就很倒楣了!所以我們要的是定力,而不是要在那個定境當中去享受那個定境的定相。尤其體究念佛的時候,所要的乃是動中的定力能夠成就。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方向,來作一個譬喻,譬如我們爬山要訓練腳力,讓腳力穩健有力量,因此我們就往山上一直爬一直爬,每天就是要往山上去爬,透過爬山這樣訓練來成就自己的腳力與耐力;因為有了腳力與耐力,那你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透過這個腳力與耐力這個工具做更多的事。可是當你透過爬山訓練腳力的時候,你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某個階段,你看到山邊風景美麗,你就不自覺的駐足在那裡欣賞風景,那這個時候你有沒有在繼續訓練你的腳力呢?其實是沒有!結果是沒有再繼續爬山訓練腳力,你卻停留在那裡受用美麗的風景,這個時候,你的腳力沒有繼續的增進而在原地踏步,結果花了很多時間是在欣賞風景,卻不是訓練腳力與耐力。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訓練定力,我們要體究念佛的時候,你得要訓練動中的定力;尤其這個定力的訓練,在這個時候,如果你缺乏正確修定的知見,結果你入了那個定境當中去享受那個定境當中輕安、快樂、毫無覺知的那個狀況下, 所以沒有再讓自己的定力繼續增上,卻是花時間在受用那個定境中的韻味,這樣花了很多時間在那裡無所覺知的受用定境,這樣是浪費生命的!自己的定力卻沒有進步,因為你在享受定境、定相的韻味而已。這個問題就出在因為這個學人他沒有正確修定的知見!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持名念佛、心念心聽的功夫成就的時候,你要轉為心念心憶,當你憶佛的念憶到心念很強的時候而不會忘失這個憶佛的念,這時候你的定力其實已經慢慢的升起來了。如果你有定的知見,你懂得轉折!如果沒有定的知見,這時候就容易起煩惱,而甚至走入歧途。因為當你憶佛的念很強的時候,你想定下來繼續往這個深細的這個念一直用功下去,但是心裏面同時你會發覺,佛號陪同這個憶佛念一直不斷,你會覺得這個佛號非常的吵鬧,非常的吵,你會很心煩討厭;如果功夫真的很好的話,而且又有正確的知見,那佛號自然而然不起,可是心中仍然有憶佛的念維持在,而不是毫無覺知,你有繼續在想佛、憶佛,卻是沒有佛號的同時。如果這時候你的知見不夠的話,就會起煩惱,你就會想:「哎呀糟糕了!善知識曾經跟我講過佛號不能斷,我現在佛號起不來了,雖然有想 佛可是佛號起不來,怎麼辦?」你反而在那邊起煩惱了,心中非常的猶豫而有掙扎衝突,就不知所措,結果反而越來越緊張,最後弄出毛病就不好了。這個情形就是因為定的知見不具足的問題,如果有正確修定的知見,你就知道這個時候的功夫其實是已經好了,是定力已經現前了。這個時候應該要將佛號捨去,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我們來說明一下:

例如我們唸 阿彌陀佛四字洪名,您的心如果夠細的話,您會發覺每一個字就是一個妄念,每一個聲音就是一個妄念,而同時你在憶佛想佛的時候,其實這個憶佛的念是清淨的。而當你進步到這個階段的時候,你會發現心中出現的「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一直在那裡輪轉,你就會覺得這四個妄念一直輪轉不停。當你達到心念心憶的時候你會發現,心中乃是一個憶佛的念同時伴隨著四個佛號的妄念在不停的輪轉,你會發現有這個現象。這時候你如果想要提升念佛的層次,而你又有正確的知見,你就應當捨掉佛號而專心在憶佛的念上面用功,這樣定力功夫才能增進,所以修學功夫要有定的知見。

同樣的道理,理行體究念佛的時候也要有定的知見,也就是體究念佛的時候我們要有定的知見。如果你沒有定的知見,你就會在相上面去執著,而且在相上面去尋覓,你就會捨不掉一切的相,就會落到相當中執著耽著在那裡。譬如來講你對於 佛的色相、名號的聲相上面去執著,在經教當中也說有種種相,譬如在家相、出家相、聲聞相、菩薩相、男人相、女人相、老人相、少年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種種的相,如果對於這些相的執著不捨棄,那你的定力就不容易成就,你就無法在體究念佛上面用功。

這就表示,你在理行的資糧是不夠的,那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問題就是定的知見不足的原因,所以我們念佛要的乃是維持那個淨念,如果功夫得力的話那就會淨念相繼!這個淨念相繼的功夫就是你的心必須要一念相續不斷,也就是說你憶佛的淨念乃是一念相續而不斷的。如果你的憶佛的念斷了,那你就立刻再提起這個憶佛的念,回到這個憶佛的念上面,這樣斷了再提起、又斷了再提起,這種情形我們叫做「淨念斷續」,而不是一念相續的「淨念相繼」。因為當你有了正確的定的知見,你就知道一切的相都要去除掉,只有剩下一個憶佛念來連續不斷的維持,你的心中就只有憶佛的念維持下去。這樣憶佛的念,淨念能夠一直不斷的維持下去,你的功夫就成就了,就稱之為「淨念相繼」。

所以要體究念佛之前必須要有這些定的知見,也就是說你要不離定力去體究來尋找自性彌陀。如果沒有定力而說要去尋找自性彌陀的話,那是非常的困難!你會以妄為真、認假為真,結果耗費了很多時間財力而沒有達到往體究念佛的目標去。那就很可惜也沒有功德受用,所以在作功夫的時候你要知道如何轉折才能有進步,才能提升定的層次。也要知道你目前在什麼樣的境界,這個時候你的功夫就很容易成就,所以說在憶佛念佛的時候,我們要達到淨念相繼的時候,你就要努力的在定的知見上努力。

我們今天時間的關係到此。

阿彌陀佛!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