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16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下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十六輯 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下)
張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第二個不同的部分,也就是說「智慧淺深不同」。我們說過了有關解脫的智慧,也就是一切智的十智具足,就是解脫的極果,而解脫道是三乘的共道,也就是三乘菩提都要求證解脫果。今天,我們要接著說明有關佛菩提的另一種智慧,那是屬於一切種智的部分。

什麼叫作「一切種智」呢?所謂一切種智就是指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界的智慧。也就是說,從觸證如來藏為基礎,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修學,然後歷經三賢位的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以及初地開始所修般若別相智之種智,也就是八識心王一切種子智慧:百法——唯識百法明門、千法明門乃至千萬法明門等。一切種的智慧進修圓滿了,就可以斷盡變易生死而成就佛道。成佛以後由於所有的種子已經究竟清淨、究竟圓滿了,所以就名為「一切種智具足圓滿」;而初地乃至於等覺位的菩薩,由於一切種智還沒有具足圓滿,所以稱為「道種智」。在道種智位的菩薩只有下品、中品的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而佛地則是由於一切種智具足了,所以具足了上品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圓滿,成究竟佛道。當一切種智具足圓滿的時候,就可以成就佛菩提果,也就是可以成就大菩提果。

這大菩提果的修證,只有大乘別教才有,不共二乘定性行者。大乘菩薩除了依前面所說通教的解脫果的修證位次,分為四向、四果之外,另外可以依佛菩提果的修證,別於通教之外,而建立菩薩五十二階位、六種菩薩性的修證。

六種菩薩性

十 信→凡夫性 十 地→聖種性

十 住→習種性

十 行→性種性 等 覺 等覺性

十迴向→道種性 妙 覺 妙覺性

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習種性、十行位的性種性、十回向位的道種性、十地的聖種性以及等覺性與妙覺性,總共六種菩薩性的修證過程。這樣的菩薩道修證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學的修證次第而來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才稱之為「別教」。

各位菩薩,我們知道,佛法長久以來普遍受到很大的誤解。譬如有許多的人,他們以為只要不斷的行善布施,不斷地去慈濟眾生、利樂有情,甚至於辦學校,或者是舉辦各種的學術研究和討論,乃至於也有人認為修學種種神通有為諸法等等,都是「在作佛法的修行」;甚至於也有許多人會誤以為,要修學禪定只要打坐、不停的打坐,這樣就可以獲得解脫,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但是事實上,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解脫道,都是由於聲聞的菩提慧、緣覺的菩提慧,在斷盡我見和我執以後,才能因此而出離三界,並不是由於禪定功夫而可以出離三界。也就是說,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都是要靠智慧來斷除煩惱,由於煩惱斷盡了,才能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而不是因為打坐修定,把煩惱給暫時降伏了,可以說是已經得解脫了。

況且,二乘人即使修得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了,但是他們卻仍然不曉得佛菩提是什麼,仍然不曉得大乘菩提所證的法界實相,也就是不曉得真如與佛性是什麼,而菩薩們卻一樣可以證得聲聞、緣覺菩提的解脫道而出離三界。所以說,解脫道是三乘的共道,而佛菩提則是不共二乘,是大乘菩薩所獨有的修行法門。佛菩提果所修證的,全部都是屬於有情自身的八識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法以及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六個無為法等。在這些法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又稱為「如來藏」,由於祂含藏著未來可以使我們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就叫作「如來藏」。所謂「功能」又名為「界」,也稱為「種子」。也就是說,這個第八識心體祂含藏著未來可以使我們成佛的種子,所以才稱為「如來藏」。怪不得有些祖師才會說「如來藏中藏如來」,指的正是這個意思。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兩者所證智慧差別之不同。也就是說,聲聞緣覺所證的解脫智慧,唯能使人斷盡分段生死,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之苦,而無法使人成佛;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證,則不唯可以證得解脫,如果循序漸進的修行,也可以使人到達究竟成佛的果位。兩者所得智慧之深淺,相差何止千倍萬倍!所以說,在解脫上的修證,即使成為阿羅漢了仍然無法成佛,因為還有佛菩提廣大勝妙的法義,是阿羅漢所不知也不證者,因此說「阿羅漢不是佛」。但是,佛卻也是阿羅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佛除了福慧具足,一切種智究竟圓滿之外,佛對於解脫道的修證,也是究竟的斷盡煩惱無餘,甚至於佛還可以斷盡阿羅漢所無法斷盡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所以說「佛也是阿羅漢」。

有了以上的知見,各位菩薩就能漸漸的具備擇法的能力,不會隨便相信別人說「誰是阿羅漢,誰也是阿羅漢」了,也不會錯以為阿羅漢就等同於佛,這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都可以具足了知。因此,這些學法的無明遮障當然也就可以漸漸的消除,可以開始漸次地邁向正確的「成佛之道」修證之路。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這兩大甘露法門,第四個部分的差別,也就是「所修行門內涵的不同」。聲聞菩提的修行,是佛弟子們隨從 佛陀聞法,而知道四聖諦、八正道的道理,然後能夠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因而斷盡我見與我執,而得以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而緣覺菩提則是從緣起性空、十因緣、十二因緣的現觀,而斷除對三界法的貪愛,因此而斷盡我見、我執,而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由以上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的簡單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觀行的對象,乃是諸法無我。也就是都是在三界世俗法的蘊處界諸法當中,去現觀這當中並沒有常住不壞的我存在,因此而證得「人無我」的現觀。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觀察的對象都是有為生滅的蘊處界諸法,而不能及於法界實相心的第八識,也不知道這蘊處界諸法都是從第八阿賴耶識所出生的道理。所以說,二乘菩提的行門都是屬於「世俗諦」所含攝。

各位菩薩,我們來看看這些蘊處界諸法,它們全部都是屬於三界中的有為法,也都是世俗法,都是緣起性空之法,在這些世俗法當中,絕對沒有真實的我可得,所以說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二乘行者由於這樣的觀行,所以成就了人無我的現觀。但是因為不能親證常住不滅而且極寂靜的真如我,所以僅能名為「證得生空真如」,而不能名為「已證法空真如」。這個蘊處界無我的正義,乃是世間道理極成,所以名之為「諦」。而二乘菩提,則是合蘊處界的「世俗性」與這個「道理極成真諦」,所以就稱之為「世俗諦」。

相較於世俗諦的二乘法,而大乘法的修行內容,則是屬於「勝義諦」。然而什麼叫作「勝義諦」呢?意思是說,大乘法的見道,不只是能夠現觀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而已,更需要進一步去現觀世俗諦當中,萬法緣起緣滅之因的如來藏,這個如來藏是世俗諦的真正根源,也是萬法生起的根本。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勝義諦的如來藏,就沒有世俗諦可說,所以說世俗諦是以勝義諦為體。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世俗諦所觀行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以及依附於蘊處界才有的世俗諦,譬如說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性空、十因緣、十二因緣等法,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生起。如果沒有如來藏作為緣起法之體,就没有蘊處界等法的現行;如果沒有蘊處界等法,也就沒有世俗諦所攝的二乘菩提等萬法緣滅的正理了。所以說,世俗諦是依於蘊處界而有,蘊處界則是依於如來藏而有。因此說:一切法即是如來藏,如來藏即是一切法。譬如禪門中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世俗諦的二乘菩提,是以大乘的勝義諦為理體,離開勝義諦如來藏,也就沒有蘊處界可得,何況是能修證解脫果呢?所以說,世俗諦以勝義諦為體,二乘菩提仍須依於如來藏,才有解脫道之可修可證。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所修行門內涵不同」之處。也就是說,聲聞緣覺的二乘菩提,是以現觀蘊處界無我,現觀緣起性空,因而斷除我見與我執,而得以出離三界之分段生死。由於所觀行的對象都是屬於三界世俗法的蘊處界等法,所以二乘菩提就稱為「世俗諦」。而大乘菩提的修證,則是從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開始,親證萬法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生,如果沒有如來藏出生了蘊處界,那麼就沒有世間萬法的出生,當然也就沒有世間萬法以及眾生我可得了。因此說,如來藏是萬法的根源,如來藏也是一切法界的實相,如來藏是一切世間出世間道理之最究竟義,所以稱之為「勝義諦」。而二乘菩提的世俗諦,則必須依於大乘勝義諦為理體才能夠出生,所以說,二乘菩提攝歸佛菩提,二乘菩提僅是佛菩提修證的局部內涵而已。一切佛子對於這一些都應該要如實的了知,才不會誤以為修證解脫道就是在修學成佛之道,也才不會誤以為斷盡分段生死了就可以成佛,而誤以為阿羅漢的證量等同於佛。

各位菩薩,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法的修證歧路很多,能夠如實的了知這兩大甘露法門實際的修證內涵,對修行者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希望諸位菩薩:盡未來際都能不被錯誤的知見所擾亂,並且能夠生生世世親近、追隨真正的善知識,永不為邪見所轉,永不為邪師所惑。

各位菩薩,在說明過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所修行門內涵不同」之後,接下來,我們要從第五個部分「所修行門道次第不同」的角度來介紹這兩大甘露法門不同的修證次第。

一切有情眾生如果想要成就佛道,就必須實證佛菩提道與解脫道,而不是像某些宗教中所以為的,可以在修學「觀想成佛之法」以後,就可以成就佛道。這是為什麼呢?意思是說,觀想所成的成佛之道純粹是自己的「內相分境界」,與成佛之道完全無關。譬如說,解脫道的修證,在於斷盡我見和我執等煩惱,才可以取證解脫果。而佛菩提道的修證,則是要在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以後,發起般若總相智;再由般若總相智為基礎,繼續進修般若別相智;由於通達般若別相智的緣故,就可以繼續進修一切種智;一切種智還沒有具足圓滿之前,也就是諸地菩薩的般若智慧,就稱為「道種智」;如果一切種智圓滿具足了,就可以成就究竟的佛道。這樣依次第進修而能夠三身具足的圓滿法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而聲聞禪的修證,是由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虛妄入手,也就是從蘊處界的空相觀行來著手,由此而可以分證聲聞的初果、二果,乃至斷盡我見、我執成為四果而入無餘涅槃。大乘通教菩薩也有初果到四果的分證,別教菩薩則是用參禪的方法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是從觸證如來藏著手,再以證得如來藏空性的體性來反觀自他有情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也就是說,在找到如來藏之後,來反觀如來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都是虛妄不實,由此而斷我見與我執,而證得聲聞教或通教的初果到四果的解脫聖果。從以上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聲聞、緣覺和菩薩,都同樣要斷除我見和我執,都同樣要修學解脫道,因此說解脫道是三乘與共,三乘都必須修學解脫道。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再來從「無我觀」的角度來看看大乘和二乘的修行有什麼差別。大乘的無我觀,是以法界實相修證所得的「人無我觀」、「法無我觀」為基礎,再回頭來觀察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無我、緣起性空;而二乘人只能從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去觀察緣起性空與無我,他們無法觀察法界實相的無我觀,也就無法在蘊處界上面的「法無我觀」上作深細的觀行。所以說,大乘的無我觀是具足「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現觀。也就是說,大乘的無我觀是兼含世俗諦與法界實相的勝義諦;而二乘的無我觀則是在現象界上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上面作觀行,也就是作「人無我」的觀行,或者作蘊處界「法無我」粗相的觀行,永遠都無法觸及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也就是永遠不能知道第一義諦,所以說永遠都只能依世俗諦而作觀行。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大乘法與二乘法所作無我觀行的差異之處。總合而說,佛法概略的分成解脫道和佛菩提道。希望這一段時間來,您對於我們所宣說的法義,對於三乘的差別能夠有所了知。

非常謝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