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益老師開示:應遠離貪欲+應遠離慢心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九輯 應遠離貪欲和應遠離慢心
正益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講到第三個科目,這個行者不管是修行什麼樣的法門,應該要遠離貪欲。
所謂的貪欲,就是對於許許多多的法的執取,這執取本身就是會構成你在法上的障礙,它本身一猛利起來的時候,你就什麼也不顧了。所以世間的人常常可以看到有人他不是去戒毒嗎,他已經不吃那個毒品了,可是過幾年你又看他,他怎麼又犯了,因為他對於那個境界他是有貪愛的,即使是說他好多年了都沒有碰到那個白粉或者是什麼等等毒品,可是時節因緣一上來,他就沒辦法克制自己,因為那習慣性還在。所以 佛有告訴我們說,你要如何能夠避免這樣的事情,能夠讓自己修學穩固,不致讓它來障礙你的道呢?所以你就要老老實實從布施波羅蜜著手。如果是說對於般若波羅蜜的熏習你還不夠,也沒有關係,你就要把這些事情把它圓滿,因為前五度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都是菩薩所要修學的。禪定波羅蜜不特別宣說,或是因為它本身它跟解脫法相應部分比較多,然後它跟真實能夠入地的解脫分比較相近,我們一般人在這個欲界能夠有初分的一個定力這樣就夠了,因為我們不需要產生整個根本禪定,但是學佛還是要往這地方走,只說我們這樣就比較清楚。因此回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布施是什麼呢?布施就是要把你所貪愛的東西能夠做施捨。所以《梵網經》有宣說:如果今天受持菩薩戒的,有一個出家菩薩——這特別指出家,來向他請法的時候,他那麼遠來請法,這時候要先跟他說什麼?因為他那麼遠來請法,一定對於這個人不熟悉,所以要跟他說他要捨。可是捨呢,要從捨外財開始說嗎?這就不用!因為外財一般的人都瞭解,何況是出家的!之前佛門中就不持金錢戒,當然菩薩戒就比較不一定在這事相上或基本上,菩薩更不能將錢財來看重,所以先不說捨外財——所以不說是因為大家瞭解所以不說——而只是說捨內財;所以頭目腦髓都要能夠施捨,讓他熏習再熏習以後,這樣才能夠跟他作法布施,以後他才不會說在真正作法布施的時候輪到他,他卻慳吝起來。所以要他破掉他的我所、我執,破一分算一分,所以要他破「我」,「我」就是他的根本,所以頭目腦髓是他認為的「我」,它已經不是一般的我所。這就代表說,在佛法裏
面一點一滴它都功不唐捐,一點一滴都有它的理路脈絡,並不是說一切都沒有順序沒有次第。所以貪這個法,你必須要透過持戒、透過布施兩者一起來。所以布施和持戒在這個地方就會產生很大的作用。布施將好的東西給別人,看你有多少就給別人,這樣你就不會慳吝,不會慳貪就不會讓你貧窮。
那如果是說持戒,因為你本身要攝受有情,這才是你重要的戒,而不是在一般的戒相上。一般的戒相一條、兩條、三條,種種數不完啊,當某一程度還是有它的數量,可是在這個情況下,要說到底「戒」的精神在哪裏?所以要攝受有情。攝受有情你就是要跟他布施,攝受有情就是要給他利益,所以中間有智慧。有智慧的話,就是要慢慢的去熏習,直到說原來我不是守這個戒相,如果是說這個人必須要怎樣,那我就要作種種方便,不是我刻意要違戒的;而甚至呢,如果我這樣做即使守了戒相,也算是破戒、犯戒!所以佛門中有種種的智慧,佛門中不是任由外道說:你就只會這樣!你就只會這樣!不!佛門中是為了眾生。譬如說我們不應該去下地獄,可是如果有眾生在那裏需要救護,菩薩就下地獄去了,不能說菩薩說:下地獄這樣的話就妨礙我修學的時間,然後妨礙我早日成佛然後可以說來救護眾生,這樣我不能夠去做這樣的事情。這樣是不懂佛法的!佛法它的慈悲與智慧並不是外道所說的產生雙身佛、雙身像的那種慈悲與智慧,要靠這樣來遮掩!佛法的慈悲是能夠為一切眾生扛負許多的職責,乃至於說,菩薩是說這個業「我悉代受」,就是:所有一切眾生的業力,沒有關係,我一切都扛,要怎樣苦,我就苦。因為最後菩薩所修學的境地,可以如同像是芭蕉葉慢慢的剝去,剝去他的色身他不以為苦啊,因為他的實證,他的甚深忍是不可思議的!
那你就這樣情況下什麼樣才能夠達到這種程度呢?怎麼才能夠前進到這種階位呢?怎麼樣才能夠為眾生做這樣的付出?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人,我們自己都很感動,難道自己不會想要像這樣的佛道、像這樣的菩薩行而看齊而邁進嗎?所以第一個你一定要遠離自己的種種惡貪欲心,因為有些貪欲心它實在是太猛利了,猛利到你都覺得難以信受、難以接受,所以要依持戒的精神來看待自己的貪欲。如果說你持戒可以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妄就是妄語,這些前四戒都能夠守好,基本上三惡道的業會慢慢跟你遠離;然後不喝酒戒也能夠守,你就不會受到愚癡性的擺弄而犯下前面四個罪過,所以這就是根本的五戒。這還不是菩薩戒,不過菩薩戒也不離開這樣的精神,因此要問自己說:「我是不是三寶弟子?我是不是跟世間的人一樣的貪愛?」如果是一樣的貪愛的話,我一定會障礙我自己的,乃至於我得到這個殊勝的法,證得這自心如來的時候,我會怎麼做呢?有時候很可怕的是連自己都不知道會怎麼做,因為對許多的事情你沒有經過前面福德的熏養,可是善知識因為有悲心每一次把你拉拔起來,這樣就會產生在後來的路反而讓自己不好走,所以這是要從自己的戒行自己去看的。
而如果有的人甚至他說:「實際上我是要參究、體究啦,可是我從來沒有歸依過!」那這樣就是更要注意的事情了!玄奘菩薩翻譯過一本經典,一般來說,像 玄奘菩薩這樣證量這麼高的菩薩,祂不會刻意去翻譯一些像《阿含經》小乘部或是一些等等的經典,可是 玄奘菩薩翻了一個有關於三歸五戒的經典。那我們來說一下三歸五戒,玄奘菩薩所承受的佛語是什麼?他說:好比有一個譬喻,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諸佛擠滿了這空間,沒有一點點空隙,你在兩萬年中用最上等上妙的來供養諸佛,這樣來跟你三歸依的功德來比較,來較量,你覺得哪一個多呢?而實際上前面還有說每一尊佛一一涅槃以後,你都為祂起立舍利塔,然後加以供養、荼毗等等,荼毗、供養這些到底跟三歸依的功德來比。一般的人如果不深究來想,那三歸依的功德當然比較差啊!因為他甚至都還沒有——不一定能夠見到佛。像我們現在,佛已經示現滅度,你看到不是 佛的真身,當然也沒辦法看到 佛的法身,因為你還沒有參究出來,你只能藉由引導你歸依的法師然後來作歸依。可是在這種情況下,玄奘菩薩還是遵照 佛意把它翻譯出來:三歸依的功德遠遠超過全數供養這麼多尊佛的功德,超過二萬年,所以不可思議!
那能夠持戒的功德就更多,所以還沒有歸依的同修,一定要想辦法去歸依,而且你還要把你家人都帶去歸依。這可不是像一些宗教他們所說的洗禮這樣,是可以請諸佛菩薩或護法神能夠呵護,然後呵護的話等他長大或怎樣,或是等他自己願意再作增上,自己再去歸依,這樣都是可以。然後呢,這戒也是一樣,佛門中五戒不一定要一起受,譬如說有的菩薩他不喝酒,不喝酒就可以受這個戒,他可以不用一次就受滿五戒,有的事情他覺得作不到,作不到呢,就慢慢來,沒有關係,但是也不要太慢。就說因為五戒的持守的功德在佛經裏面有提到,所以持戒的話,以前有一個比丘尼,她就是沒有持(不淫)戒,犯了很重的業到地獄,她是前一尊佛 迦葉佛在的時候,結果她在 釋迦牟尼佛才隔一尊佛,她證得阿羅漢果,所以持戒功德很大。因為你破壞戒律就是一個時節因緣而已,可是你持戒了,可是整天在持,而且你破壞的話可能是五戒中的某一個戒而已,其他四戒你還有一直持,所以這個數量時間等等相較,是沒有辦法這樣比的。不是像世間的人愚癡到說:「我這戒守不好,其他戒我不要了,我就是放棄了!」五戒的話當然也可以捨戒,捨戒就是捨棄,可是在佛門中是說你儘量持,如果這個戒你持不下去了,你就這個戒捨棄掉,然後其他他戒你還是要持。然後對於菩薩你就不能夠這樣來做,因為菩薩的戒是一受永受。至於是不是要圓滿受、一分受或二分受,這個就是持戒度,將來有因緣的時候會裏面的親教師,可以在上這課程的時候,就會一一來說到。
那因此對於這個善法欲來說,就是說它是不能捨的,眾生的貪愛那一分是可以捨的。你千萬不要像小乘人想:「那我什麼都不貪,那我什麼都不要學,那麼無量法門我不要,我只要小乘法門,我就要離開了,離開的話我就走啦!你跟我講那麼多作什麼?」這樣就不對!因為你要利益群生,所以你那善法欲這個貪愛還是要在的,乃至於說你即使進入聖位,一些迷惑,你還是要保有一個繼續能夠入胎,這樣可以使你繼續於三界中出生,這是必要的!不然你的佛道就在中間就夭折了。
我們再講第四個科目,就是要遠離慢心。有些人他是屬於貢高的,這貢高我慢的人,他極其嚴重,他會想說:「我擁有這麼多的知識,擁有這麼多的財富,那再學這個法應該很簡單吧?你應該對我另眼相待吧?」所以他沒有想到說:佛門是沒有算這種人情的。所以無論是國王、宰官、貴族、貴人等等,你那地方修學是一視平等的,沒有人可以直接把參究念佛的(最後)一步的結果直接告訴你,這是違背如來的教誨。所以慢心也是這樣,它能夠遮障聖道,你如果犯了一些其他的也還好,但是如果慢心它生起來,他覺得說「我很不錯啊」,乃至有的人他覺得很聰明:「你說的書我都看懂啦,我早就知道如來藏在哪裏,我的自心彌陀不用你來說,我直接跟你小參就可以了。我要到會裏面來找 平實導師,我要跟他談,我根器這麼好,其他人我都不要見。」真不知道到底是誰要見他,還是他要見誰啊,這樣的話就屬於 佛說的慢心高漲之輩。
另外還有一些人,在修學上,他也來領眾,因此他有另外的慢心,他想:「你們說的法,我也懂,你出的書我也看,當然我們證悟各不相同,那麼我為什麼要向你來學?你還一直到處說我說的法不對等等。」這樣的人,他就是沒有辦法接受有些事實。我們的修學在整個佛法大海裏面根本不算什麼,窺基菩薩說,當你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的時候,那個智慧是每一刹那增加一倍的;那你說菩薩修了二大阿僧祇劫的智慧在那個地方不是歸零,是等於一,下一刹那乘以二,一念之間啊,你知道《般若經》說九百刹那,所以等於是二的九百次方,沒有辦法算!驚人啊!一念之間智慧就可以高漲到這樣的地步!這也告訴我們說,今天我們即使證悟都不算什麼,何況是還在門外的還沒有證悟的人,這樣有什麼可以為自己的驕傲來炫耀的,這根本就是離佛道太遠了!
所以這個慢心必須要去除,因為這樣的慢心沒有辦法讓你的智慧增長,它會讓你的道路走起來很困難。甚至因為修學的時間不足,這個慢心一個時節因緣起來就會想要說「那我要自己來」,自己說法等等。或是說,在原說法的一方一直開經演教覺得自己講得很好,可是我們說即使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想那一邊呢都是諸上善人,都是一生補處,大家幾乎都是等著做佛的,這樣的人、這樣的菩薩非常非常的多啊,算都算不完,就算不是大多數,但你一天不知道你可以遇到多少菩薩,真有輪到你開口的餘地嗎?在人世間這麼努力說法,結果每一個法都說錯了,這樣有意思嗎?或是沒有說錯,可是也說的不如理,沒有把這個理路說到很通徹,聽的人也不是很瞭解,這樣含含糊糊。如果有說錯了,你在蓮花裏面花苞就不會馬上開,你說為什麼?因為你的業果,因為你的慢習——自己覺得自己實在是太行了,不說法不行,別人不坐下來聽不行啊,一直說,等到你在蓮苞裏面,你就要將你的「錄音帶」一直聽,這一聽你就會羞愧了;如果說不羞愧的時候,阿彌陀佛或是其他菩薩總有其他方便幫你指正錯誤,這時候聽你就會面紅耳赤,就會發現你要聽的「錄音帶」怎麼那麼多!因為你每天都在宣講,每個時節都在宣講,講的都沒有切中 如來所說的聖教,甚至都是一直在說放下、放下、放下,這個一放下呢,就把自己的聖業道業都放下了。所以應該要親近善知識!
也不要說,「我能夠到極樂世界,如果一下花開,我就要準備說法。」哪也能輪到你說法?你說法的時候可能搞不好,阿彌陀佛所化現的眾鳥,這些鳥還告訴你,牠會跟你說:「菩薩!你要說的有多少的錯誤,來,我跟你講。」結果看不懂的人,還不知道你在樹下為什麼待二個鐘頭,還以為你在觀行,原來是被化身的鳥訓話二個鐘頭。所以菩薩應該把自己的慢心——認為自己所知道的知識有多麼天高什麼地厚,都把它放下來,因為那不是真實修學的人所應該要作的,你應該要謙遜,應該對善知識懂得去追尋。所以《華嚴經》有說怎樣修業才會快,有一位菩薩叫作善財童子,他一聽到說哪邊有善知識,他就馬不停蹄的,我們可以說不辭辛勞的一一不斷參訪,他也沒想過說:「我休息一下啦,因為我修學了已經夠多了,夠好了!」他沒有這樣產生增上慢。今天同樣的,如果你在法的簡擇已經發現你沒辦法脫離外道的說法,而沒辦法進入一個大乘教的核心,你是不是應該將自己的慢心放下,而來向善知識依止來學習?就算不能,你應該作種種的方便——通信或是種種來請益,來讚歎。
這個就是我們今天大概要講的內容,下次我們再繼續宣說。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