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30由正偉老師主講 「十行位的修證-下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30  十行位的修證(下)之開示文稿:

  今天我們接著上一次的內容,繼續為各位講十行位當中的三行位。上次我們講到菩薩的初行跟二行位,到了三行位的時候,菩薩能夠自覺覺他,於利他中自利。對於眾生的頑強橫逆,菩薩的心不會有所厭棄而違拒,這就是三行位裏面的無違拒行,又叫作無嗔恨行。

  三行位的菩薩,他時常修習忍辱之法,不會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他只想著如何讓眾生去除一切妖邪之法,讓眾生能夠安住在忍辱、調柔的心中,所以就算有無量的眾生化出無量的口,一一口中都說著非善法的言語、不可愛的話,來詆毀這位菩薩,然後又有無量的手來逼迫這位菩薩。三行位的菩薩會想說:「我如果因此心生動搖,沒有安住在如來清淨寂靜當中,那我又怎麼能夠清淨眾生的心念呢?我的身體本是空寂,無我無所,為了自己與眾生都能證得正智的緣故,我應該要安忍。」像這樣子於一切境上自行行他、自覺覺他,窮未來際行菩薩道無盡。在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都是平等而行,而於十方世界亦如此的通達無礙,這就是四行位的無盡行。

  四行位的菩薩他行精進的時候,知道真如無毒無慢,常懷著慚愧與謙讓,為了一切眾生而行精進。他只是為了斷除一切的煩惱,拔除一切的習氣而行精進。如果有人對他說:“菩薩!你是否能夠為了無數世界中的無數眾生而在阿鼻地獄中受苦,要歷經無數的時劫,使這些眾生都能夠得遇諸佛出世,等到這些眾生全部都入涅槃,你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樣子你做得到嗎?”這位菩薩他必定會回答:“我當然能夠!”然而遍行菩提分法、盡一切,這一切的差別法門都是第八識所出生,是如來藏的功德性。一切的差異分別,它的本源一同,無所差異,皆依著「自心相現」而行,這就是五行位的離癡亂行。
  
  五行位的菩薩他成就了正念,依止真如,心不動搖、不起散亂,心境廣大無量,心中不生起任何的愚癡和迷亂,成就了無量的正念。由諸佛菩薩善知識的地方聽聞到的正法,歷經久遠時也不會忘掉。任何能夠擾亂眾生的聲音也不能夠動搖這一位菩薩的心,因為菩薩已經證得了阿賴耶禪定三昧!完全了知了一切聲音的出生、安住、消失都是依著真如的體性。了知所有的三昧皆為同一種體性,都是阿賴耶三昧所出生。所以菩薩善能於一念當中證得無量百千的三昧,也就是三界內外諸法相同的地方: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在這個相同當中,顯現出諸般差異,一一相異絕不混合;但是諸法相異之處,卻有同一根源,同中又出現不同的行相差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就是六行位的善現行。

  六行位的菩薩他的身語意業皆清淨,安住於如來藏無所得的境界。他的身語意安住在正位的真如法性之中、安住在涅槃的境界之中、安住在真實之中,這個叫作無性之性。如此,身語意業就證入了無分別、證入了非一切世間所能知的出世法。這位菩薩他心裏知道,一切的眾生皆以如來藏的無自性為體性,一切如來藏顯現之法均是深奧之法,而一切真如所生的世間是本來寂靜,輪迴世間與清淨涅槃乃是不一不異,都是如來藏的功能差別所成。一旦了知到這一點,菩薩就能夠普遍的入於三世,永遠都不會捨離大菩提的大願心,永遠都不會退轉於教化眾生的大願。菩薩心想,如果我不去成熟眾生的道業,到底誰要去呢?所以菩薩會在不可思議的長劫當中實踐菩薩行,攝受無量的眾生令他們成熟道業,所以一切的人、天、魔、沙門、婆羅門、長者等等,哪怕只是聽聞了這位菩薩的名號,依著這個大功德,未來就必當證得佛果。像這樣子轉依於真如,就算是普遍廣大到十方虛空裏面的所有微塵,一一塵中皆是如來藏功德性之一端,於一一塵中又可現出十方界,而一塵一界不相違逆,這就是七行位的無著行。

  七行位的菩薩轉依真如的不執著心,在念念之中都能入清淨無量的世界,心中沒有絲毫的執著。他能攝行所有的菩薩行,卻沒有任何的貪念,這是因為這位菩薩能以諸佛之法,來觀察一切的緣故。諸佛之法即是如來藏,如來藏中沒有染垢、沒有清淨、沒有黑暗也沒有光明;他清淨了菩薩之道,接受了菩薩該得的授記。他知道法界如同幻化,諸佛如同影像,菩薩行如夢一般;一切眾生就如同心中的念頭,為種種的雜染所苦惱。他為了教化眾生而演說各種佛法,不曾心生疲倦;因為這位菩薩他已經證得了無所執著、無所依止,種種無盡的法現前,都是如來藏業種流注現前,不同不異、不增不減。是故於一一法上都是第一般若波羅蜜多,這就是八行位中的難得行,又叫作尊重行。
  
  八行位的菩薩成就了與佛同體性的如來藏善根,雖然他已經證得空而非有的境界,可是他卻如同一位操船的船師,雖然船師不是住在彼岸,也不是住在河中,可是他卻能搭載無量無邊的眾生到達彼岸。這位菩薩他只是往返於兩岸之間毫不休息的度眾,他知道眾生界與法界是無二無別的,在無二無別的如來藏之中,無增加也無減少,菩薩會在世間常住而不滅。祂不是究竟也不是非究竟,不是世間也不是出世間。在如來藏中並沒有二乘的真實法,也沒有大乘的真實法,就如同虛空一樣,並沒有虛空,但是又不是沒有虛空。他對眾生沒有愛憎與親疏,就只是為了眾生而勤修菩薩道。這樣子一與多、內與外,法法塵塵如是現前,渾圓而相融,所以接下來就能瞭解十方諸佛是如何在弘法當中,「行、作、說」次第度眾之法,這樣子就是九行位的善法行。
  
  九行位的菩薩獲得了說法無量的辯才。他能夠用如同佛一樣的廣長舌來說法,在不可說數的大眾集會中,他能夠回答一切的問題,普遍的饒益一切的眾生,長養一切的善根,所以成就了十種妙身。這位菩薩安住在善法行中,能夠為眾生窮盡一切佛法的根源如來藏,為一切的眾生作清涼的法地,最後妄心七轉識一一皆轉依真心如來藏性,成就了清淨無漏,成了一真無為之法,其性本然,這就是十行位的真實行。

  十行位的菩薩,他學習三世諸佛真實的語言,趣入了三世佛的種性,與諸佛的善根同等如一,成就了如來的十種智慧力,發起了大願:我應當先度化一切的眾生證得無上菩提、無餘涅槃,然後自己才願成佛。在一切的法中,他能夠以自在的智慧使所有的眾生都獲得清淨,他證知了一切菩薩行如幻、一切法如化、佛出世如影、一切眾生一切世間如夢;進入了猶如因陀羅網、摩尼寶珠相互映射的法界,能於人間做大獅子吼,有能力轉動清淨的法輪。就這樣子將習種性的菩薩由異生凡夫性轉依真如的清淨性,而具足了聖性種性;沒有私心也不會說凡事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要保護自己,心已經很調柔了,並且於世出世的無量行裏面,了知眾生種種的行業與對治法門,成就了度眾種種殊勝的見、說、行,遠離了疑惑。這個時候就是要進入初迴向位,開示度眾說法的時刻,要繼續摧邪顯正救護眾生(幫助眾生)也離開凡夫相。
  
  在十行位修習長養聖性之中,有一些事情值得我們要注意,因為這些事就是常常障礙我們無法向前進的道理:

  第一件是要培養大福德。各位知道在《華嚴經》中有關十行位的修證,是由哪一位菩薩為我們解說的嗎?是一位功德林菩薩,祂是承受了一萬尊佛的加持而為我們解說的,而這一萬尊佛的尊號也都叫作功德林如來。這就是告訴我們:在十住位之後,就是要培養無量無邊的福德,要在為眾生做事的過程中磨練自己,轉化凡夫異生習氣為聖性種性,同時培植了不可思議的功德。對一個發了大心,勇猛精進的菩薩來說,其他的條件都容易靠善知識的指導而具足,唯獨福德這件事很難。他要靠過去無量生以來的累積:斷我見要有斷我見的福德,明心要有明心的福德,見性要有見性所需的福德,能夠進入性種性位也要有對應的福德,差一點點都不行,就沒有辦法度過十行位!無論我們在別的條件上如何的努力,這一關就是過不去。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子說:眼見佛性完成十住位以後,就是純粹的為眾生做事,行六度菩薩行。
  
  第二點要直心,要摧邪顯正,不能怕得罪人。現在是末法時代,末法的意思不是說沒有人學佛了,而是少有正法可以讓我們學習。到處都在說佛法,可是如果當我們去詢問:「大師啊!你教的法可不可以讓我斷結證果?明心、見性?悟後起修?直到初地地上呢?」或者問說:「法師啊!請問您自己在四向四果中是何果位?在菩薩的五十二階位當中又是在哪一位?」恐怕對方只會瞠目結舌,實問虛答。佛法本來就是要實證的,世尊在世是如此─世尊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樣了─而現在呢,能夠斷結證果,正確的教法少之又少。如果一個人,他經由善知識的幫助能夠開悟,開悟了之後卻只想做老好人,不肯去告訴眾生: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那未來,佛的正法就會完全在地球上斷絕了!只剩下表相佛法了!那麼這個人他往下所修的十行位就不用提了。
  
  第三要尊師重道。古德說:“爾之鼻息,操之吾手。”是說我們的法身慧命生死完全操縱在善知識的手上。佛菩提道本來就是如此,在菩薩道的修行上,沒有一個階位是不需要善知識的幫助;不但開悟明心是如此,後面的十住見性、十迴向、如何入初地、地上的修證每一個階段,都是要在善知識的幫助之下,才有可能過得去。世間人尚且知道尊師的道理,若這一點不懂,就連做人的格都失去了,也就不用說自己是什麼果位的菩薩了。
  
  第四點要圓融。圓融不是說要我們去做鄉愿、去做老好人,這是世間人(對圓融)的誤解;而是說,要以大是大非的心來修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在佛法上沒有人情可說,也不允許自己的私心來影響到佛法的弘傳。常常有人說:「我們只要說自己的法對就好了嘛!幹嘛要說別人的法有錯誤呢?」會這樣說的人本身正是不懂圓融的人!如果我們反問他:「如果是您的父母兒女被人家誤導,即將造下謗法下地獄的罪業,您會不會袖手旁觀呢?這個舉手之勞您做不做呢?」他一聽,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第五不要太執著僧衣。各位可以去算算看,在善財五十三參當中,有幾位大德是現出家聲聞相?只有六位!到了地上所參的大德有幾位(穿僧衣)呢?各位都可以去想一想。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佛菩提道是要成佛,不是要學習二乘法成阿羅漢!不該被聲聞法中的僧衣崇拜所綁住!二乘的人,他們崇拜出家聲聞僧的表相,縱使是阿羅漢還是如此。但是大乘的菩薩呢?他重視四攝法,所以阿羅漢們看到了 金粟如來所化現的 維摩詰居士,竟然不曉得禮拜,只因為居士表現出一個在家人的外相。所以我們知道應當要依止 世尊在《阿含經》中,以及在大乘經中一再強調的:要看對方的修證是否已經位列四雙八輩,以及在菩薩的五十二階位當中又列何位。

  三賢位實證道理,自古以來能真實宣說者就已經是少之又少;因為五濁惡世的眾生福薄,連證初果斷三縛結都尚且很難得到,何況是大乘的開悟明心,見性就更少了。至於要悟後起修三賢位的內容,十迴向位如何進入初地,這一些教法的實證跟宣說,我們可以用「寥寥無幾」來形容;再加上眾生愚癡,即使真正遇到了大善知識,通常也是當面錯過! 例如唐朝武則天女皇,她派人到處去求福求道,卻不知道真正的大善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前朝遺留下來的國師,玄奘法師才是地上的大菩薩。

  各位請想想看現在的佛教,到處是大師,處處有活佛,可是其中有多少人是佛所認可的四雙八輩的聖弟子呢?證果的人少,正確的解脫知見也很難聽聞到,(更難實證的大乘見道,就更不得其人了;而更難實證的)成佛的菩薩道,卻被當成是方便法門!這才是現在被叫作末法時代的真正原因!要改正這樣的佛教界的亂象,是誰的責任呢?就是各位坐在電視機前的菩薩們,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啊!正覺講堂 平實導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得已要出世弘法,來喚醒沉睡的佛弟子,一起來將佛法恢復到正確的知見。希望各位菩薩未來都能夠加入護持正法的行列,迅速的完成自己的道業!

  今天我們很快的、很簡短的、大略的說完了十行位的修證,主要的內容重點,就是要能夠在證悟之後,轉入內門修菩薩的六度,依止如來藏累積無量的功德,轉變自己的習種性成為聖性種性(圓滿成就性種性)!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是不斷地依止如來藏為眾生做事,行持菩薩的六度波羅蜜,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在十行位當中把我們過去的性障,凡夫的異生習氣,一點一滴的轉變成為聖性種性!這個過程好像很簡單,實際上他可以用一輩子,或者可以用一萬年,乃至他也可能用上一劫十劫才能完成(十行位的性種性的圓滿實證而發起道種性)!就看我們能不能夠轉依如來藏的聖性,在他的背後則是以開悟證如來藏見性為先決條件。如果這個先決條件做不到,那就不要說後面的十行位、十迴向位如何的修證。今天我們很快的把課程講到這個地方,下一次即將由正老師為各位介紹下一個階段菩薩的十迴向位;十迴向位能夠完成(道種性圓滿實證了,才能發起聖種性),才有能力進入初地,而成為菩薩道中真正的聖人了。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29由正偉老師主講 「十行位的修證-上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29  十行位的修證(上)之開示文稿:

  今天我們接著上一次的內容,繼續來為各位講說佛菩提道中,有關菩薩五十二階位裏面十行位的修證。首先我們還是一樣的先來復習一下前面的內容:我們學佛如果只是要求個人能夠儘快的離開三界輪迴,那就是二乘的聲聞道與緣覺道的修證,也叫作解脫道;但是如果我們是要學佛,發下了大願,要能夠成就佛道自利利他,那修學的就是佛菩提道。在佛菩提道中,也就是菩薩道裏面,總共要經歷五十二個階位而成佛: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我們最初發起了要學佛的大願,那就已經進入了初信位裏面。在十信位裏面最主要的就是要用一劫到十劫,去完成我們對佛、對菩薩道的信心和勇猛心。最後信根具足了,相信我們除了生生滅滅的妄心之外,還有一個本來常住的真如心。這樣子就從十信位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初住位,也叫作發心住。

  在六住位的時候又叫作正心住,容貌如同佛,心相也與佛相同,已經證得了二乘的初果,這個時候即將要進入大乘的見道位裏面。到了第七住的時候,親證了真如如來藏,世界如幻觀開始出現了,位不退了所以叫作不退住。到了第九住叫作法王子住。第十住眼見佛性,所以世界如幻觀完成了。法王子長大成人了,所以可以開始分擔如來的家業,因此叫作灌頂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作三賢位,都只是大乘中的賢人,入地以後才算是真正的聖人。因為初地他通達了百法明門,有能力入涅槃而不入;又因為菩薩道的修證兼具有二乘解脫道的完成,也就是在修學菩薩道的時候,解脫道的果證會不求自得。比方說六住位的菩薩就已經斷除了三縛結,成就了二乘初果須陀洹。以這個當作基礎才有能力取證大乘第七住證悟如來藏,所以菩薩對於二乘人的所證所知的境界,他是完全了知的,但是二乘人對於菩薩的心行卻是不證也不知。

  接下來菩薩的三賢位當中,在解脫道上所應修學的功德有哪些呢?由於菩薩不斷盡思惑,他要留惑潤生、不入涅槃;所以到了初地菩薩,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雖然能夠入涅槃但是不入,所以從六住位到初地前十迴向位的滿足,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是具足了解脫果裏面的二果與三果,所以三賢位的菩薩要成就菩薩二果跟菩薩三果。在大乘道方面則是三賢位當中十住位叫作十發趣,是屬於習種性;十行位叫作十長養,是屬於性種性;而十迴向位叫作十金剛,是屬於道種性。在這個三賢位當中呢,要成就三種的無我觀:十住位世界如幻觀、十行位的陽焰觀、以及十迴向位的如夢觀,然後才有能力求證初地。

  十發趣的意思是說,菩薩在這十個住位當中,他能夠發起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解脫道的心。從初住到七住明心前,他都是屬於外門修六度萬行;第七住破參證如來藏(而信受不退以後),才開始進入內門修六度萬行。然後還要繼續修學鍛煉功夫,到了十住能見佛性時,就是《大般涅槃經》裏面所說的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可是十住位的菩薩仍然是屬於習種性,是說住位的菩薩他的習性還很重。因為六住斷我見、七住見道,他只是斷了見一處住地煩惱,對於三界愛的煩惱尚未斷除,這個菩薩的習性還很重,還是住在習氣(常常現行)的這種習性裏面;就算是第十住菩薩,都還算是習種性的菩薩。
  
  證悟明心了也只是發起見地的菩薩,離通達位的初地還有一段距離,離解脫果的二果薄地或者是三果離地都還有一段距離。那因為斷的是我見,而我執的部分還等待著我們少分、多分的去斷除。從七住明心到十住見性,證得般若總相智;接下來就是要內門修菩薩六度,分證般若的別相智。到這個時候,他能夠證知《華嚴經》中所說「修學佛道只是在普賢身中遊,這個普賢身就是自己的如來藏!」這時候才能知道所謂的遊心法海的真實道理─就是成佛的修學過程裏面─都只是一一的去遊歷自心如來藏裏面的種種功能差別這一些相貌罷了。能夠全部的經歷和完成,便成就了一切種智而成佛了。

  十住位之後是十行位。十行位又叫作十長養,由於進入了內門去修菩薩六度,我們要長養菩薩應有的聖性,而消除原有的凡夫性(將來才有資格入地),所以十行位它就是要努力的去除性障以及發起聖性,所以能由原來的習種性轉變成為聖性種性。在十行位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把我執加以降伏,把過去習種性的那一些習氣加以消除,這就叫作消除凡夫(含三惡道異生)的習性而長養了聖性。

  那各位可能會想:這樣子跟二乘人或者是悟前的除性障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就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在《經律異相》裏面有這樣的一個記錄:有一個公主深得國王的疼愛,有一次下雨天,公主看到了雨滴打在水面上,引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水泡,水泡的表面有七彩的顏色而且會不斷的變換,公主非 常的喜歡,就向國王要求,要用這一些水泡來做一串花鬘掛在身上。國王就對她說:“傻孩子!水泡怎麼能做成花鬘呢?那是做不到的。”公主就講:“如果父王你不答應我,我就去自殺!”國王沒有辦法,只好召集了國內最有名的工匠來皇宮,要他們想辦法做一串水泡的花鬘給公主,並且說:「如果你們做不到,我就先殺了你們!」當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有一位老工匠說話了,他說:“國王啊!我可以做到,但是我要先請問一下公主。”公主說:“好啊!你要問我什麼事?”老工匠就說:“要用水泡做花鬘,這個我可以做到,但是我想請問公主,您想用哪一個水泡來做?請您先把它挑出來給我,我就拿來做花鬘。”於是公主就彎下腰,想要把水面的這個水泡拿起來,拿了一陣子之後,公主發現這是不可能的,於是就轉身向國王說:“爸爸!我不要水泡花鬘了,不如你改叫工匠用紫磨金做一串最漂亮的髮簪給我就好了。”

  大家都知道這個故事中,裏面的這個水泡,就是比喻三界中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它們都是因緣和合的,才生即滅,沒有一個是常住的法。但是二乘人的空觀與大乘人的空觀是有相當不同的地方,二乘人是觀察五陰法的生、住、異、滅之相,確認它們都是無常、苦、空、非身、無我的法,都是自己內六入的內相分法,所以能緣的心與所緣的五塵和六塵、五蘊,它們都是平等的,是虛假的、無有的。所以二乘人唯一解脫之道,就是要遠離一切的五陰十八界法;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離開三界、入涅槃,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出路!所以他們要遠離所有(三界愛)的現行,連心中的一個妄念也不許產生,這種方法叫作將滅止生!

  焦芽敗種,是說二乘人他急著要入涅槃,這樣子才能夠把這一些好像停不下來的法把它停掉,所以要讓自己像燒焦的樹芽、敗壞的種子,再也不會出生一點點的(佛菩提)枝芽。未來就是把我跟我所滅盡,然後入涅槃。但他們能夠入涅槃,卻不證知涅槃的本際是什麼!然而大乘的菩薩則不然,大乘的菩薩他一樣斷我見、斷三縛結,證得二乘人的五蘊空觀。但是菩薩在七住位的時候,親證如來藏;由於他現前觀察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由自己的實相心所生,他不需要作種種的加行觀想,現前就已經看到了世界如幻,色身如 幻,受、想、行、識皆是幻化而有的,非有非空。從現前的第八識實相心中,觀察到祂的常住與不住,卻又不曾那的斷滅!從無始以來祂就是這樣的無我性,祂本來就常住涅槃,不曾出定也不曾入定!觀察到第八識的種種行相與自性,祂不在十八界裏面,卻又不曾離開過十八界。由自己所親證的身心如幻觀,自證到了《阿含經》中所說如來藏的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道理,到了這個時候就知道原來 佛在《阿含經》中對弟子說的是這個道理。因此菩薩十住位以後,完成了世界如幻觀,進入初行位。

  菩薩所修證的無我觀,就是猶如陽焰的升起。就好像有的時候我們夏天開車,遠方在正中午的時候,太陽照在火熱的地面上,我們會看到地面的熱氣上升,造成空氣的晃動,好像有水在遠方,其實並沒有。眼睛雖然真實的看到水,但實際上並沒有這東西,又好像海市蜃樓。各位有見過海市蜃樓嗎?我在國外見過一次,遠方的天空中看得到有房子,還看到裏面有人在走動。那你說這個是真的還是假的?又好像是在看戲,每一個人都演得很好,好到我們看不出這是一齣戲,但是戲中的種種情節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妄的呢?一切都是我們如來藏所生的內相分,藉著我們能覺知、能執取六塵的意識覺知心,跟能作主的第七識末那識所出生的。

  意識和意根的功能運作,就像是這個陽焰一樣,好像是真實的,卻是虛妄不實,能夠使我們渴求世間的五欲六塵不能自拔,所以熱惱就永不止息。而意根意識本身卻又是間斷之法,有待于如來藏中種子而出生,可是我們卻像一隻口渴的鹿,順著意根意識的這一聚法,在內相分的這個世界裏面奔馳,在陽焰的世界中一直向前奔跑,想要追求那水,卻永遠停不下來!在《楞嚴經》中,佛說十住位見性以後,接下來的修證就好像是清淨的持戒人,心無所貪淫。因為已經證得了如來藏,所以對於外六塵不會有所沉迷放逸,而是安住於自心勝解作意;也就是他不會去流連於外六塵,六根沒有貪著的物件,所以把這三界愛之流返回,把它回來歸在如來藏、住于如來藏,也就是轉依如來藏,隨順於真如佛性祂的清淨本性。因此看到的這個十方國土本來就是皎然清淨,好像琉璃裏面裝著月光,身心快然。萬法本來就是妙圓平等,都是如來藏的妙功德性,因為這樣子而獲得了大安隱。
  
  在《瑜伽師地論》裏面,彌勒菩薩也為我們講解同樣的道理。他說一個已經如實知道一切法的離言自性,也就是實證如來藏的菩薩,沒有任何的法可以讓他生起虛妄的分別心:“唯取其事,唯取真如,不做是念:此是唯事,是唯真如。但行於義”。意思是說他不會把菩薩的利眾行和真如當作是兩件事,他就只是依著真如去行六度罷了;因為(若不是)這樣,又加上了一層意識心的染著,頭上加頭。六度與真如祂本來就是非一非異,也就是明心見性之後就要轉依如來藏性,觀察陰、界、處這些法是虛妄不實的。主要是要返回來觀察妄心七識心王,是猶如陽焰晃動無法止息,沒有真實的地方。得到這樣的現觀之後,則對於七識心的執著,會大為降低,心也能得到止息,所以原來習種性的凡夫性會因此而轉變,轉依如來藏清淨的自性,所以轉異生凡夫性為聖性種性。

  這個過程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很難。因為這個過程就是要淨除我執,要和自我作對!過去我認為覺得有趣好玩的貪、嗔、癡的習氣,現在要把它轉依真心的體性,把它們止息、轉化,這個功夫不容易。所以雖然自古以來開悟的人本來就不多,但是開悟以後能夠順利再度過十行位,進入十迴向位的人,那就更是少!能度過十迴向位,進入初地的菩薩,那就實在是少之又少!特別是那一些如果是因緣好,能夠遇到大善知識指引的人,要進入七住、十住都不是太難的事,因為善知識會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明心、見性。這種禪門中的真善知識呢,固然很難得到,但是能夠指導悟後起修的善知識那就更少了!再加上眾生的異生凡夫性難除,福德又微薄,所以要度過十行位乃至十迴向位,這不是一件人間簡單的事!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的向各位報告一下有關於十行位的細目。十行位所行的事業就是內門修菩薩的六度萬行,不斷的為眾生付出;行者有能力在幾生的內門修集無量的功德,轉易凡夫的習氣性障為聖性種性。十住位已經成為具足的法王子了,他知道如來藏中本來就圓滿具備了無量如來的妙功德性。所謂的成佛,都在這如來藏裏面,所以能夠於十方隨順,這就是初行位的歡喜行。初行位的菩薩他能布施一切自己所有的東西,慈心平等,不生絲毫的悔意與吝惜,也不要求果報,不計名聲,隨順眾生,使眾生心生歡喜。就算是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向他乞討,他的心中都不會生起絲毫的退卻。他住于本心中,所以能夠三輪體空,不見自身、不見受者、也不見布施物;不見福田、不見業行、不見受報、也不見業果;因為住於如來藏不可思議功德,所以無所施也無所受,能夠不壞法性使眾生都能得到安穩。

  接下來以菩薩的大悲願故,加上要轉易性障、轉化種子,修集無量的福德,這必須要在六度萬行當中才能完成。因為有證悟如來藏的功德力,所以善能利益一切的眾生,這就是二行位的饒益行。二行位的菩薩在物質境界中的時候,他對於五欲的外境不會心生執著,對於一切的名利也不生貪愛,只有不斷的堅持清淨的戒行,想要實踐平等的正法。他不會為了五欲去擾亂任何一個眾生,他只想著如何將貪著五欲的眾生,安置他們在清淨的戒律當中。使眾生在一切自心中沒有退轉,一心恒住於如來藏無說、無依、無動的境界。

  今天,我們的節目就先介紹到這邊。在今天的課程當中為各位簡單介紹了十行位的原理,以及初行位和二行位的行相、功能。那我們今天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邊,下一集當中將繼續為各位介紹十行位的後半段。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28由正德老師主講 「修集智慧資糧」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28  修集智慧資糧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集我們解說了(初住位到五住位)菩薩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這一集我們要繼續解說的是菩薩修集見道,所需要的智慧資糧的內容。菩薩因為調柔心性以後,並能接受善知識的教導,來聽聞菩薩藏妙法,能夠緣于菩薩藏妙法,善於修學來引發靜慮的功德,發起出世間的智慧。那麼在六住位菩薩所修學智慧的內容,是以熏習相似般若為主,來熏習四聖諦、十二因緣、五蘊、十八界的知見。
  
  在四聖諦所建立的知見是這樣的:菩薩知道五蘊的出生就是苦,因為有五蘊的出生,所以才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而五蘊本身:色蘊就是四大所成的色身,四大一向是變異無常的。而受蘊指的就是眼根觸色塵,耳根觸聲塵,鼻根觸香塵,舌根觸味塵,以及身根觸觸塵,意根觸法塵,觸這六塵所生的受,那麼觸這六塵所生的受也是無常變異的。想蘊指的就是,六根觸六塵中所生的種種想,種種想也是變異無常的;變異無常,所以對於六塵能夠不斷了知。行蘊指的就是六根觸六塵,這中間不斷地生起要造作的心,(譬如)在色塵中貪愛要造作,在聲塵中貪愛要造作,生起種種造作的心念,也是無常變異的。還有識蘊,識蘊基本上就是指,眼根觸色塵所生的眼識,乃至耳根觸聲塵所生的耳識,(根觸塵所生的)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那麼這六個識就是依止于無常的五色根而現起的,六識本身是?那變異的,不是常住的;依止于無常的五根所生起的(六識),一定也是無常變異。
  
  所以經由觀察五蘊都是無常的道理,佛說無常就是苦!因為無常本身是不能長住,那麼不能常住,有生必有滅,有生必有死,所以無常本身就是跟生死之苦連在一起的。那麼了知這個五蘊以後,知道這樣子就是苦聖諦!如果不能了知五蘊是無常、是虛妄不實,就會生起顛倒想,去執著五蘊為我以及我所!因為執著五蘊為我以及我所,所造作的一切業,就是繫縛在三界的煩惱!因為有繫縛在三界的煩惱,所以在三界中生死不斷,那這個就是苦集諦。

  要滅生死之苦,一定要斷除繫縛在三界的貪愛;貪愛滅了,五蘊自然就不生!所以貪愛滅了五蘊不生,就能到達苦的邊際!到達苦的邊際,就能解脫於三界之苦。可是到達苦的邊際,佛說是安隱、清涼、真實!五蘊滅盡了卻是斷滅,所以不是安隱的,五蘊有一絲法存在,比如說:意識心存在他也不是清涼的,因為意識心是生死之法,是生死之法就是有生死之苦,所以不是清涼的!五蘊本身都不是真實的,意識心也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幻的,所以五蘊的存在或斷滅,都不是安隱、清涼、真實!佛卻說到達苦的邊際是安隱清涼真實,表示這(五蘊滅盡後的涅槃)是指有一個法,本身就是安隱、清涼、真實,是涅槃的本際,祂就是如來藏!能夠瞭解這個道理,那就是苦滅諦的道理。

  而要滅苦的方法,就是要按照 佛所教導的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其中正見就是你一定要具備苦聖諦的知見,以及苦集諦的知見,以及苦滅諦的知見,而遵照 佛的教導,來思惟這些法是苦,要如何滅苦?如何是我見?我見是在三界生死之因,如何滅除這在三界生死之因來正思惟!能夠正思惟以後就能夠再依止佛戒,在身口意行中能夠斷除造作繫縛在三界的業;同時能夠發起正精進,正精進以後能夠念念憶持:如何是苦?如何要滅除這個苦?要安住於無我,安住於真實法就是真實清涼,這樣的話必定能夠解脫於生死之苦。這就是苦滅道諦。

  聲聞聖者,他們以斷我見得出世間智慧為主,從初果的斷我見乃至能夠薄貪嗔癡以及能夠斷三縛結,能夠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乃至解脫,這都是因為有了慧解脫以後才能夠心解脫!所以,若只是單純的世間禪定,他是不能證得解脫的!因為單純的世間禪定,他就是意識的境界。同時聲聞聖者也知道,不是以五蘊斷滅為涅槃,不是以五蘊滅了不再出生為涅槃,因為五蘊滅了不再出生(只是斷滅空),不是清涼、不是真實的法!所以,他們敢滅了自我,而不落於斷滅之中,就是因為知道有一個涅槃的本際真實(存在而)清涼,這個就是指阿羅漢為什麼能夠于內、於外不恐怖的道理!
  
  同時菩薩還要修學十二因緣法。菩薩修學十二因緣法所建立的正知正見是這樣的:菩薩知道緣覺聖者以十因緣為根本來觀察,觀察十因緣之首的入胎識,出生了名色;出生了名色以後才有六入,才有觸以及受這樣的異熟果報!因為有了這個異熟果報以後,因為無明才對於受生起了貪愛;生起了貪愛以後,生起追求之心;生起追求之心,所以去造作繫縛在三界的種種業行,而有後有的出生。那麼了知了十二因緣法一定是以這個十因緣法為根本,所以才有十二因緣法的流轉,以及十二因緣法的還滅。
  
  菩薩知道:緣覺聖者知道這個道理以後,他知道因為無明:不知道名色(現在世的名色,過去世的名色,未來世的名色),都是這個入胎識所生的,因為不知道這樣子叫作無明!也不知道由這個入胎識所出生的名色、六入、觸、受本身就是苦果!而不知道它是苦果,卻在這苦果上受用貪愛,這也是無明!所以緣覺聖者能夠斷除這樣的無明以後,開始修學清淨的離開三界的繫縛之行!所以以斷我見為首以後,身口意行諸方面都是造作清淨,以無我為中心來修學!同時不會再長養生起後有諸行以後,六識的種子就不再長養了!因為六識種子的長養,就是因為以五蘊為首來受用六塵,受用六塵的過程裏面,讓六識的種子不斷地在長養!所以六識種子不長養的時候,名色的種子也不長養;名色種子不長養,六入也不長養,觸、受也不長養,就這樣斷除了對名色的貪愛,就不再造作後有!沒有貪愛就不再造作後有,所以可以還滅十二因緣。
  
  緣覺聖者雖然還滅十二因緣(捨壽時要滅盡五蘊),可是他卻知道,有一個入胎識不滅!可是緣覺聖者本身,並沒有證得入胎識。雖然他沒有證得入胎識,可是他知道有一個入胎識不滅,所以他捨報入無餘涅槃,也不是以十二因緣的一一有支滅了為涅槃。因為十二因緣一一有支滅了,等於是緣起性空的現象!所以緣覺聖者知道十二因緣本身緣生緣滅的緣起性空,只是一種現象,而涅槃的本際卻不是緣起性空,而是入胎識!所以緣覺聖者捨報入無餘涅槃,涅槃本際就是入胎識不再出聲名色以後的自住境界。

  (菩薩都知道緣覺聖者的這些所證)接著菩薩還要熏習(大乘法中對)五蘊十八界的知見。菩薩了知五蘊十八界都是如來藏的種子功能,由如來藏藉眾緣出生了五蘊十八界!所以菩薩要了知五蘊法的內容是哪些?十八界法的內容是哪些?還要一一確認五蘊十八界都是因緣所生法。譬如五蘊中的色蘊,色蘊是藉四大為緣所出生的;受蘊是藉五根觸五塵來領受觸的內容所出生 的;想蘊是藉五根觸五塵以後,去了知觸的內容,以及了知五塵的內容,所以才有想;行蘊是因為五根觸五塵以後,對五根觸五塵的內容以及受的內容,去作意生起作主,所以才有思,要去造作才有思;那麼識蘊是藉由五根觸五塵、意根觸法塵生起了意識(及五識),所以都是要藉由因與緣才能出生的!從十八界來說,十八界裏面的六根中的五根,五根本身是色法,所以剛剛已經說了。

  色法本身是四大聚合所成的,可是意根呢?意根是心法!意根這個心法是因為我執而現行的,所以六根本身也是因緣所生法!六識一定要六根不壞,才能藉由六根觸六塵而現起。譬如說眼識一定要藉眼根觸色塵才能現起,眼根毀壞了─眼根的扶塵根、勝義根毀壞了─眼識就不能現起!那其他五識也是一樣,所以可以知道:六識也是因緣所生法!那麼其中的六塵─十八界中的六塵界─菩薩了知這六塵界,阿羅漢捨報滅了十八界以後所滅的十八界裏面的六塵界,指的不是山河大地的六塵!因為阿羅漢捨報滅了十八界,他並沒有滅了(五蘊外的)山河大地的六塵界!而且(阿羅漢所滅的五蘊中的)這個六塵界本身,需要藉根塵相觸,才有六識能夠生起區分別。所以由這個道理,菩薩了知十八界的六塵界本身,是如來藏具足能夠現起六塵界的功能,而不是真的指外面的六塵界。
  
  外六塵界呢,山河大地外六塵界,只是藉個緣讓六根能觸六塵,而能夠生起六識來分別!所以菩薩要斷我見,必定要這樣的一一如實來建立正知正見,來思惟現前觀察五陰十八界一一法都是因緣所生法,沒有一法是真實有自體的,沒有一法它是真實常住的。這樣來如實思惟觀行,來觀察五蘊的虛妄不實,來斷除我見。同時菩薩還要建立如來藏與所生五蘊的差別體性的知見!因為五蘊是如來藏所出生,其中的色蘊是色法,是四大所成,可是如來藏卻是心法,不是色法;受蘊是六根觸六塵,領受六塵的內容,可是如來藏不領受六塵;想蘊是了知六塵的內涵以及了知觸的內涵,可是如來藏卻不分別六塵、不了知六塵;這個行蘊是在六塵中生起造作之心、生起作主之心,可是如來藏卻於六塵中不作主;同時識蘊本身祂是專門在六根觸六塵的時候,在六塵中現起的見聞覺知,也就是六識本身是一向在六塵中分別、在六塵見聞覺知的!

  如來藏本身卻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同時如來藏也不作主!菩薩一定要建立這樣的正知正見,也知道如來藏永遠隨順祂所生的七轉識,永遠是以祂的真如無我法性在運行的。菩薩這樣的建立正知正見以後,(而且)福德因緣具足;福德因緣具足時能夠用禪法來參禪,禪法參禪中一念相應,找到了自己如來藏的所在!經過善知識方便善巧的攝受,讓他能夠生起般若實相智,同時能夠現前觀察五蘊真的是如來藏所生,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而五蘊是如來藏所生,卻是不能常住,卻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沒有自己(本來就在)的自體─沒有自己常住的自性─有生又有滅,這個有生有滅的現象就是五蘊的空相。可是菩薩卻知道:五蘊的空相是立足於般若空性(如來藏),而不落入斷滅。所謂的般若空性指的就是如來藏,祂能藉眾緣出生五蘊十八界,可是如來藏本身的法性,卻不被六道各個有情哪一類有情的五陰十八界所遮障、所繫縛、所染汙,仍然維持祂的真如無我法性。同時如來藏祂能夠隨順眾生,能夠與五蘊十八界同時同處運行。對於五蘊十八界從來不生起一絲我執我見的念 頭,所以這樣的一個不落於三界有、不落於三界無的般若空性,含攝了所出生五蘊的空相,這才是菩薩證得如來藏所獲得的般若實相智慧。

  那麼在七住位,明心見道親證實相般若,同時就能棄捨對五蘊(即是真我)所生的我見!棄捨對五蘊所生的我見,而能夠轉依如來藏的真如無我法性,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能不能轉依!能夠轉依的時候就能夠轉依如來藏的真如無我法性,而於日常生活、饒益有情中,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經常生起慚愧心、經常生起謙下心、經常生起知恩報恩的心,而來追隨善知識護持正法。可是假如不能轉依的時候,就會回到五蘊的我見以及我所的貪愛上面!一切的身口意行就會與我執的貪嗔癡煩惱相應,而不能安住于如來藏的本來無生,就會退於七住位,不能安住於七住位而不退!所以,能不能轉依,是七住位菩薩能不能安住而不退的最重要關鍵點。
  
  菩薩能夠轉依如來藏,來內門廣修福德,能夠于生活中、于修學中、于護持正法中,能夠追隨善知識,來護持正法、廣修福德之餘,同時追隨善知識修集智慧!修集智慧的方式是,由善知識來教導熏習種智,繼續修集福德資糧!在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資糧的同時,仍然繼續修學動中定力─繼續修學動中定力讓自己能夠到達欲界定以上的定力─還不必發起初禪!但是只要有欲界定以上的定力,同時有福德智慧具足,在這三個層次具足的同時,受到善知識的方便善巧指引,能夠眼見佛性!以父母所生眼親見──在山河大地親見自己的佛性,可是山河大地卻不是有自己的佛性。同時能夠在眾生身上看到自己的佛性,也能夠看見眾生身上的眾生佛性。在領受佛性的真實清淨之時,能夠現觀自己的身心如幻、世界如幻,能夠完成如幻觀!這個時候的菩薩能夠勝解,如來藏心的真空與妙有,所以完成了十住位的修證。

  在住位,從初住位到十住位的修證裏面,開悟是最重要的實證;如果不能開悟,就不能進內門來修學,就不能進內門來修集福德,就不能轉依如來藏的無我,就不能趣向真實波羅蜜多。這個情況之下,就是符合六祖慧能大師(的師父弘忍大師)所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但是要能夠到達真正的開悟,首要還是以親近真實善知識為基礎。因為只有真實善知識,能夠接引你、能夠開導你「什麼是真正的正法」,能夠讓你長養善根、攝取善根。
  
  因為我們前面說過,所謂的善根一定是趣向第一義的功能;你自己要能趣向第一義的功能,就要第一個先培植福德,先調柔心性,長養自己對正法的信心。因為第一義正法本身不同於意識心的見聞覺知,不同於世間法世間禪定的境界法。如果不能建立正知正見,以意識心為首去修學,一定會落入意識心的境界,以及思惟想像中。所以只有真實的善知識能夠引導你往能夠見道的路上走,所以見道的路上,菩薩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修集見道所需要的智慧資糧,從初住位、二住、三住、四住、五住,到六住位修集智慧、修集般若;那麼在這個修集過程裏面,以調柔心性為主;心性調柔了,才能夠受大法!心性不能調柔,就不能受這個第一義無上大法。受大法以後,能夠降伏自己的我的見解;我的見解能夠降伏了,才能信受有一個真實法,祂是涅槃本際,祂是本來不生的,祂是二乘阿羅漢證得涅槃以後所不知道的法,祂就是成佛所依止的法。這個成佛所依止的法,卻是眾生本來具有的;是眾生本來具有的,可是卻是因為顛倒想生起了我見我執,導致一直落在無明中,落在顛倒中而不自知。

  所以首要要修學「五蘊本身是無常的」,如果不能修學「五蘊法內容函蓋了自己的意識覺知心,而意識覺知心的自我卻不是真實的」(就無法證第一義諦)。要運用意識覺知心來修道,而自己的意識覺知心卻不是真的;真的法是另外一個心,與意識覺知心同時同處存在,每一世都沒有棄捨你自己。所以在建立正知正見的過程裏面,第一個要能夠知道:五蘊真實是無常,無常本身就是苦。你要離苦,你一定要有智慧,發起智慧以後來修學真實清涼的法!真實清涼的法就是能夠出生五蘊十八界的法,祂就是你學佛開悟所要證的標的;祂是心,祂是眾生本來具有的。那麼這個十住位的修學,我們就先說到這裏。下一集將由正偉老師再為大家解說十行位菩薩應該修證的內容。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想了解 如來親手捧賜您我的無上佳餚嗎?

青春年少若摯誠抱持生命中認定最堅貞的信仰,熱切渴求然缺乏洞悉之歷練;菁菁學子將如何抵禦誘人耳目的神通法、灌頂法及生命中種種有為的境界,而心旌無所動搖?

如來永不捨您我,若無 如來之善呵護、善誘導及無量的善巧方便,一切大眾將永遠不能對於正法有知、有解,遑論能說與他人。對於 如來,胸臆湧動著如是說不盡的感恩!

環顧塵世此身,裹覆著我癡我見我慢我愛,落謝成今世種種妄行,在在令我等慚愧;若斯志貞修行種性,不論青衫何佇,抖落空谷穹蒼,迴響天際,恆時陣陣鐫刻著不忍眾生苦的跫音!依循菩薩高風亮節之志行啟發,讓我等比肩走訪天涯海角,親近種性尊貴的真善知識!

如果您有熱切探索之心,意願追尋生命源起的真相,或對於「禪宗拈花」、「菩提」、「開悟」…等,時時懷著開敞接觸的心態,未來您也有機會如同我們於此世間海闊天空──徜徉於三藏十二部的無上智慧;真實究竟的義理,如來已全然為我們諄諄教誨;一切禪門最深邃的公案謎題都能迎刃而解──握執入此無門之門的鑰匙,依著自己過往無量世累積的善根和現在真善知識共同開啟!

您還在猶豫嗎?當初善財童子值遇示現「貪、瞋、癡」之善知識,內心不免生起疑慮,何況是離佛已然2500年之今日?佛法新鮮人!願您懷有善財童子之探索追尋真理的好奇與勇氣,回應我們的摯誠邀約,共同了解這深奧的智慧竟是如此平易近人、親切又沒有距離,卻睿智難擋。

歡迎您!以短短5小時,換取永恆的金鑰匙!

高雄巨蛋4月25日
週日下午13:00~18:00
若您沒有忘記來到世間的宿願,讓我們見證您的志願逐日成形──成真!

正覺教團425演講籌備小組獻上摯誠的禮敬,歡迎嘉賓──青春學子邁進 如來的殿堂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27由正德老師主講 「修集福德資糧」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27  修集福德資糧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集由正緯老師解說了十信位的修證,菩薩修集滿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後,進入十住位來修證;十住位,按照次第從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薩所應修學的內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密多。要修學這六度波羅密多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要饒益諸有情,第二個是要對治諸煩惱。從饒益有情、對治煩惱中,來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真實善知識,接受真實善知識的教導。
  
  對於因果的內容,除了於信位信受三寶、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夠瞭解因果內容的差異,例如布施所種的福田及果報的差別,會因為是貧窮田、或者是報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間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間法的田而有所差異!所以菩薩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內容,從饒益有情來說,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財布施來護持了義正法的團體以及善知識,用來弘揚了義正法。在末法時代正法弘傳非常困難,因為有許多的人把純粹是解脫道的阿羅漢法,當作究竟佛法在解說、在弘傳!有許多人把生滅的意識心當作常住法在弘傳,有許多人以意識心在定境中的境界當作是常住法在弘傳,所以了義正法的弘傳經常遇到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識需要藉由廣作法義的申論,以及對經典作解釋寫作成書;通過書籍的流通,讓有心想要修學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麼是真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學佛法中菩薩所應該修學的內容是什麼?所應該實證的內容是什麼?都能夠因為接觸到善知識寫的書籍而能夠經由閱讀思惟,乃至能夠揀擇的機會來熏習正法,進入佛法真實修證之門!所以在布施中以法佈施最重要。初住菩薩經由財布施(資助印行善知識的書籍)來含攝法布施,這個內容意義非常深遠!
  
  因為只有法佈施可以讓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見,能夠讓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麼樣能夠斷除生死之苦而脫離三界!可是財布施的未來世果報只能在欲界中領受,在欲界中只能夠脫離貧窮!而只有法布施能讓有情能夠斷除無明(能夠斷除一念無明,以及無始無明)來修學解脫道,來修學佛菩提道!可是財布施卻只能讓人斷除財物貪愛,而且僅止於欲界。同時法布施可以讓人能夠長養法身慧命,可是財布施卻只能局限於欲界來長養資財,長養色身的健康乃至壽量。所以法布施是布施中最殊勝的,能夠超越因為僅只是財布施局限在欲界的果報!所以經由財布施來含攝的法布施,是菩薩在住位所應該修學的。
  
  財布施同時因為有了法布施,可以讓想要真正修學佛法的人,能夠遠離錯誤知見的損害,以及惱害所生的恐怖。所以經由法布施又含攝了無畏施,所以這樣的一個財布施所含攝的法布施、含攝的無畏施這個資糧福德,才有辦法讓菩薩修集滿足七住位見道的福德資糧!因為這樣子能夠饒益有情的法身慧命,也能饒益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經由布施才能夠對治貪、以及慳,所謂的貪就是指對名聞利養,對所謂財色名食睡,對五陰的我以及我所的貪!慳指的是對自己的身財,捨不得拿出來利益有情。在行持布施中,如果不能對治貪以及慳,那麼就不能修持清淨的戒行!因為會為了要貪愛與自己身財相應的名聞利養,而有時候會未悟言悟、未證言證,想要急於成為他人的善知識,想要急於成為法主,同時就引導他人也犯下了未悟言悟、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還以為自己是在修集福德,結果卻是犯下嚴重的過失;這個是菩薩在行持布施中,所必要注意的內容。因為如果不能對治貪慳,不能真實饒益有情的法身慧命,以及饒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麼就不能趣向真實波羅蜜多!因為波羅密多的意思就是解脫到彼岸。假如說布施是雜染了自己,與自己身財相應的貪以及慳,那麼就是繫縛於三界,就不能解脫,就不能有真實的波羅密多了。

  菩薩在經過能夠修學布施,來學習怎麼樣不對自己的身財慳吝的同時,為了要讓自己能夠更進一步來修學趣向善法,所以又來修學所謂的戒行!那麼在戒行方面,菩薩所要學的就是菩薩戒;菩薩戒是千佛大戒,是所有菩薩在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時,必要依止菩薩戒來修學清淨戒行。受持菩薩戒,首要的是要有戒體,要由真實有戒體的善知識來傳授,經過師師相授就有了戒體!因為菩薩戒師能夠受持清淨的戒行,所以能夠教導菩薩戒子,來學習清淨戒行!而在學習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損害、不惱亂來饒益有情,例如不貪眾生肉,不于眾生生起殺念;不貪他人資財,不於他人資財生起偷盜之念!
  
  這個除了對於資財生起偷盜之念,還有一個層次,就是說有的人知道開悟是一個殊勝的法,所以一心想要開悟,來學習開悟的法以後,不能遵循弘傳正法所應該遵循的規則,就任意的去把開悟的內容向一切人去說,不能觀察根器、不能觀察因緣,導致開悟的法、開悟的內容洩露到外道手中!也因為洩露到外道手中,所以他們就不知道怎麼來守護正法,守護眾生的法身慧命,任意的把內容傳播出去,導致正法的內容讓沒有善根的人不能信受!因為不能信受所以來否定正法,這部分(的行為)不是在饒益有情,而是在損害以及惱亂有情。同時因為這樣的方式是虧損了法事,虧損了法事就是虧損如來,也就是虧損如來的法財,這是很嚴重的過失!所以在修學菩薩戒中,才能夠修學到這一種戒相,這也是菩薩戒最重要的地方。
  
  再來就是說,透過不對眾生生起一念,不對眾生的眷屬生起一念,而不于眾生想要行其所謂邪淫之念;不會說要藉治病,或者說要藉消災解厄,或者假說要修證什麼樣的證量的法,來跟合法眷屬以外的有情行其邪淫。另外不會貪名聞利養,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證言證,造大妄語業。接著求受菩薩戒,最重要的就是不譭謗菩薩藏,不譭謗菩薩藏就是說不謗說「沒有如來藏」,也不譭謗說「如來藏是假名」而說不是真實有,同時也不教導眾生譭謗菩薩藏!因為譭謗菩薩藏是損害惱亂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損害惱亂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也是損害惱亂 佛的正法。同時菩薩按照 佛(在菩薩戒中)的教導:不違背大乘常住經律。所謂大乘常住經律就是以如來藏為中心,所講的所有經律!同時也不修學外道典籍,不修學二乘經律而趣向聲聞的修證,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經律來引導接引人!同時勤於親近善知識來修學大乘經典,也接引有情來親近善知識,修學大乘經典!這樣來學習戒行來饒益有情,同時也對治自己的貪、嗔、癡、慢等煩惱。

  菩薩為了要清淨戒行為了要讓自己戒行能夠修學清淨一定要修學忍辱,修學忍辱的內容有三種:第一個是耐怨害忍。也就是說,對於他人的損害惱亂,都能夠堪忍,而不生起嗔心,反而生起慈憫心要去饒益他。例如不信受如來藏正法的人,他們對 平實導師不理智的謾?以及譭謗,平實導師都能夠不起嗔心,反而想要饒益他,廣作種種法義的申論寫作成書,讓不理智生起謾?譭謗的人,能夠藉由書籍的閱讀,生起揀擇的機會,遠離不理智的謾?,以及譭謗的過失,同時能夠接觸正法。對於忘恩負義者不捨棄,而能夠包容繼續教導,這樣的不捨有情,才能夠不違背戒律,而勤修于饒益有情的事業。

  第二個是安受苦忍。安受苦忍就是指菩薩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對人間生死之苦都能夠安忍,是病痛之苦或者是氣候冷熱變遷之苦,都能夠安忍而不生起下劣心,趣向聲聞緣覺得修證。第三種說的就是諦察法忍。菩薩能夠觀察甚深極甚深如來藏正法,就是第一義諦無上妙法,能夠安忍于如來藏本來的無生,能夠安忍于如來藏所生的五陰十八界也是本來無生,同時能夠安忍於自己所修學的次第,安忍於自己所需要對治的煩惱,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來修學,不得少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這些都是菩薩修學 忍辱應該修學的主要三項內容。

  接下來就是精進。要發起精進心來修集應該修集的善品,包括廣行布施來饒益有情,以及持戒來饒益有情,同時對治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還有發起大誓願,依照 佛的教導,為了安樂利樂一切有情,對於菩薩應該修學的一切善品,應該修集的一切功德,都能夠誓願修學!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這樣精進修學一切應該修集的法。

        那麼在從布施到持戒、到忍辱,這樣來精進修學以後呢,心性調柔了,就能夠讓心靜下來,來進行禪定的修學,所謂的禪定又叫作靜慮。靜慮的意思就是靜中思慮,靜中思慮的內容包含:如何饒益有情,如何在饒益有情中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如何觀照五蘊的虛妄,如何從五蘊虛妄中觀察不是我見的地方在哪裡,(五陰)不是真實我的地方在哪裡,如何思慮斷除我見,應該要有什麼方法來思慮;要怎樣參禪,要怎樣來看話頭,甚至於從欲界散亂心中,如何進入欲界定,如何進入初禪以上等等的禪定境界。可是散亂的意識心沒有能力可以擔任這些功德,沒有能力可以成就靜慮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學制心一處的功夫!制心一處的功夫,我們所修學的是 平實導師運用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佛門裏面的憶佛念佛,也就是無相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從拜佛中來修煉定力!憶佛拜佛中修煉的方法,是直接對治意根以及意識的散亂以及攀緣!修煉的過程裏面,讓自己能夠攝心,安住于清淨的憶佛的念,來對治意根以及意識的散亂!因為經過每天定時的拜佛,而不是以打坐的方 式,以拜佛的方式來練習意識心,能夠從攝心到專注,到能夠安住于清淨的憶佛的念,每日、每日這樣的練習,練習定力成就以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中,仍然一心不亂定力現前!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說有了動中定力以後,能夠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歷緣對境中來靜中思慮:如何饒益有情,如何於饒益有情中對治自己的貪嗔慢等煩惱!同時靜中思慮如何是五蘊的內容,如何是我見的內容,如何斷我見。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來進行思慮,因為具足了靜中思慮的能 力!而我們是從初住位開始修學這種動中定力,從初住位開始修學動中定力,搭配了所謂從布施、持戒、忍辱……等,來對治貪嗔癡等煩惱、來調柔心性!所以一邊調柔心性,一邊做饒益有情的事業,一邊來修學定力,到了五住位以後,就有靜中思慮的能力。靜中思慮的能力,一方面能夠因為定力的增長,而生起看話頭的功夫。
    
        看話頭的功夫一定要有動中的定力為基礎,這是屬於禪門中行門的一種。因為能夠有動中定力以後,能夠在生活中看話頭,能夠在生活中看話頭、起疑情,甚至來參禪!所以我們因為修煉了動中定力以後,可以從行住坐臥中有制心一處的能力,能夠一心不亂!所以一方面修行動中定力,一方面來做饒益有情的事業,一方面來調柔心性。同時菩薩在靜慮─在禪定中─也要建立正知正見,也就是說要瞭解禪定中,從欲界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以及四空定,這種三界九地的境界,就是意識心繫縛在三界的情況。也就是意識心從欲界定到初禪,最高繫縛的境界就是四空定!這三界九地,都是意識心繫縛在三界的狀況。換句話說,從欲界定緣於五塵的境界,到發起初禪──離欲發起初禪,一直到二禪,能夠從對五塵的有覺有觀,進入對五塵的無覺無觀!
    
        對五塵的無覺無觀,可是仍然有定境中法塵的覺知,那麼定境中法塵的覺知從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有很多深細內容的差別,這就是三界九地中意識心的差別境界。菩薩一定要了知意識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狀況,所以能夠因知見的正確建立,與參禪的時候能夠不落於以定為禪的過失中!因為定境本身都是意識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識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麼知道參禪就不能、不該落在意識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見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識所能夠到達境界的智慧,從欲界到四禪到四空定的內容是什麼?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樣修學過程,這些福德一定要以了義正法來相聯繫!
    
        因為我們前面說因果的內容,譬如說在修集布施修集福德,修集福德一定有福德所相應的果報,修集福德等於在長養善根!所謂的善根(大乘法中的善根),「善」指的就是要趣向第一義,「根」的意思就是說要有那個功能!也就是你要有趣向第一義的功能,就是長養善根!也就是說你要怎麼樣讓自己有趣向第一義的功能,這就是在長養善根。可是要趣向第一義的話,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與第一義(的護持)有相關聯!所以從布施開始,就要以財布施含攝法布施(把財物用在護持第一義正法上面);含攝法布施以後,因為法布施本身是在弘揚了義正法,能夠于了義正法中利益有情的法身慧命,同時也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麼這樣的福德就與了義正法相關聯!這個福德與了義正法相關聯,自然能夠成就菩薩在七住位見道的福德。因為所要親證的內容,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第一義諦法的根本,所以要有對了義正法培植福德的因,才能夠在了義正法修學中,有(種下將來)見道的因。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說在住位的菩薩以親近真實善知識為首要,也只有真實善知識能夠引導你、教導你怎麼樣來培植與第一義相關的福德;也只有善知識來教導你怎麼樣來修學菩薩戒;也只有善知識能教導你怎麼樣正確的修學忍辱,以及修學靜慮等等法。這些內容都是初住位到六住位所必要修集的。因為能夠修集這些(護持了義正法的)福德資糧,才能夠進入智慧度的修學。那麼在下一集中我將再為大家解說菩薩修集智慧度的內容是哪一些。


相關閱讀:

平實導師1991年仲夏開始弘法度眾,已講解之經論、講記出版資料及講經記事曆臚列如下:

時間

主講經論

1995-1997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簡稱《楞伽經》;已彙整出版《楞伽經詳解》全套共十輯。
本經是禪宗見道印證所悟真偽之根本經典,亦是禪宗見道者悟後起修之依據經典;故達摩祖師於印證二祖慧可大師之後,將此經典連同佛缽祖衣一併交付二祖,令其依此經對於真悟之人修學佛道,是非常重要之一部經典。此經能破外道邪說,亦破佛門中錯悟名師之謬說,亦破禪宗部分祖師之狂禪:不讀經典、一向主張「一悟即成究竟佛」之謬執。並開示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等差別,令行者對於三乘禪法差異有所分辨;亦糾正禪宗祖師古來對於如來禪之誤解,嗣後可免以訛傳訛之弊。此經亦是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經典,禪者悟後欲修一切種智而入初地者,必須詳讀。

1996/09/08

應「十方禪林」邀請,主講禪淨略說、已彙整成《禪淨圓融》出版。
本書闡述淨土諸祖所未曾言,揭示諸宗祖師所未曾示;禪淨圓融,另闢成佛捷徑,兼顧自力他力,開演淨土門之速行易行道,亦同時揭示聖教門之速行易行道;令廣大淨土行者得免緩行難證之苦,亦聖道門行者得以藉著淨土速行道而加快成佛之時劫。乃前無古人之超勝見地,非一般弘揚禪淨法門典籍也。

1997~2000

分別開演《成唯識論》之精義以及宣演「如來藏」真實存在,乃宇宙萬有之本體;如來藏是涅槃之本際,是一切有智之人竭盡心智、不斷探索而不能得之生命實相;是古今中外許多大師自以為悟而當面錯過之生命實相。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乃是一切有情本自具足、不生不滅之真實心。
已彙整成《真實如來藏》出版

2000-2001

馬鳴菩薩之《大乘起信論》,已彙整出版《起信論講記》全套共六輯。
詳解大乘起信論心生滅門與心真如門之真實意旨,消除以往大師與學人對起信論所說心生滅門之誤解,由是而得了知真心如來藏之非常非斷中道正理;亦因此一講解,令此論以往隱晦而被誤解之真實義,得以如實顯示,令大乘佛菩提道之正理得以顯揚光大;初機學者亦可藉此正論所顯示之法義,對大乘法理生起正信,從此得以真發菩提心,真入大乘法中修學,世世常修菩薩正行。

2001-2003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已彙整成《楞嚴經講記》,全套共計十五輯,2009/12/01開始發行,每二個月出版一輯,目前發行至第三輯。
《楞嚴經》係密教部之重要經典,亦是顯教中普受重視之經典;經中宣說明心與見性之內涵極為詳細,將一切法都會歸如來藏及佛性—妙真如性;
亦闡釋佛菩提道修學過程中之種種魔境,以及外道誤會涅槃之狀況,旁及三界世間之起源。然因言句深澀難解,法義亦復深妙寬廣,學人讀之普難通達,是故讀者大多誤會,不能如實理解佛說之明與見性內涵,亦因是故多有悟錯之人引為開悟之證言,成就大妄語罪。今由平實導師詳細講解之後,整理成文,以易讀易懂之語體文刊行天下,以利學人。

2003-2004

《菩薩優婆塞戒經》;已彙整出版《優婆塞戒經講記》全書共八輯。
本經詳述在家菩薩修學大乘佛法,應如何受持菩薩戒?對人間善行應如何看待?對三寶應如何護持?應如何正確地修此世後世證法之福德?應如何修集後世「行菩薩道之資糧」?並詳述第一義諦之正義:五蘊非我非異我、自作自受、異作異受、不作不受……等深妙法義,乃是修學大乘佛法、行菩薩行之在家菩薩所應當了知者。出家菩薩今世或未來世登地已,捨報之後多數將如華嚴經中諸大菩薩,以在家菩薩身而修行菩薩行,故亦應以此經所述正理而修之,配合《楞伽經、解深密經、楞嚴經、華嚴經》等道次第正理,方得漸次成就佛道;故此經是一切大乘行者皆應證知之正法。

2004-2006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已彙整出版《維摩詰經講記》全套共六輯。
本經係 世尊在世時,由等覺菩薩 維摩詰居士藉疾病而演說之大乘菩提無上妙義,所說函蓋甚廣,然極簡略,是故今時諸方大師與學人讀之悉皆錯解,何況能知其中隱含之深妙正義,是故普遍無法為人解說;若強為人說,則成依文解義而有諸多過失。今由平實導師公開宣講之後,詳實解釋其中密意,令
維摩詰菩薩所說大乘不可思議解脫之深妙正法得以正確宣流於人間,利益當代學人及與諸方大師。書中詳實演述大乘佛法深妙不共二乘之智慧境界,顯示諸法之中絕待之實相境界,建立大乘菩薩妙道於永遠不敗不壞之地,以此成就護法偉功,欲冀永利娑婆人天。已經宣講圓滿整理成書流通,以利諸方大師及諸學人。

2006-2007

《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已彙整出版《勝鬘經講記》全套共六輯。
如來藏為三乘菩提之所依,若離如來藏心體及其含藏之一切種子,即無三界有情及一切世間法,亦無二乘菩提緣起性空之出世間法;本經詳說無始無明、一念無明皆依如來藏而有之正理,藉著詳解煩惱障與所知障間之關係,令學人深入了知二乘菩提與佛菩提相異之妙理;聞後即可了知佛菩提之特勝處及三乘修道之方向與原理,邁向攝受正法而速成佛道的境界中。

2007-200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講記》正在結集中,輯數未定。
本講記闡述之義理,迥異諸家依文解義之說,並指示出大乘見道的方向與理路,有益於禪宗學人求開悟見道,有益於轉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三界唯心,萬法為識,是成佛之修證內容,是諸地菩薩之所修;般若則是成佛之道(實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入門,若未證悟實相般若,即無成佛之可能,必將永在外門廣行菩薩六度,永在凡夫位中。

2003-迄今

《瑜伽師地論》;每逢一、三、五週之週末晚上為已明心之會員開示,詳解 彌勒菩薩論中所言凡夫地至佛地等17師之修證境界與理論,從凡夫地、聲聞地宣演到諸地菩薩所證一切種智之真實正理。

2009-迄今

《妙法蓮華經》;目前正在講述中。詳解 釋迦世尊與諸 佛世尊示現於人間之正理:為人間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所見、所證之法界真實義,並細說唯一佛乘之理,闡釋佛法本來只有成佛之道,不以聲聞、緣覺的緣起性空作為佛法;更加闡明二乘菩提之道只是從唯一佛乘析出之方便道,實不能令人成佛,只有佛菩提道的實相般若及種智才能使人成佛。

平實導師每逢週二18:50~20:50開示,不限制聽講資格,現正講述《妙法蓮華經》,歡迎十方大德,共沐殊勝法雨。平實導師弘法幾近20年,講經說法未曾停歇。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26由正緯老師主講 「十信位」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26  十信位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次的課程裏面,我們跟大家交代了菩薩戒的內容。從今天的課程開始,我們就要開始跟大家談到菩薩修行的位階,總共有五十二個位階。這個位階是從信(就是相信的信),信位開始的,所以我們今天課程的內容就是十信位單元。首先也許有菩薩會問:「為什麼要從信這個部分開始講?」我們常常在強調:世間儘管有許多的事物,或者是其他的一些的宗教,也許講到最後都會發現有許多的部分,是所謂迷信的成分,甚至有愚信盲信的成分在裏面。佛教在這個部分是非常的清楚界定的。在佛教講教理的時候,要求的是正信。這個正信的部分,不是愚信,不是迷信,也不是盲信!這個部分講的是智信!
    
     也就是說,一方面我們希望大家要有智慧,要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後,把聽聞來的教理成為自己的見解,這個就是所謂的要有智慧的成分在裏面。可是另外一方面呢,我們也要求大家聽聞教法的時候,要沒有慢心!因為沒有慢心,你才能夠至心的信受老師教給你的東西。所以我們佛教裏面常常提到佛教修證的這個程式:聞、思、修、證這個程式,但同時還有信、解、行、證這四個程序。這四個程式實際上彼此是完完全全,內容上是完全契符的。因為聞這件事情本來就有包含適當的信在裏面。怎麼說呢,我們先舉世間法來講:我們在世間法的時候,比方說當我們進到課堂裏面,老師教授給我們知識的時候,有許多的知識,都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所以老師教的時候,我們就吸收、聽聞、把它記下來,然後再來整理。如果說我們在聽聞老師教的道理的時候,沒有辦法去除慢心,老是認為自己比老師的見解要更高深,或者是處處懷疑老師所說的內容的話,那麼也許一堂課下來,我們能吸收的就非常非常的有限。所以從世間法學習的歷程來講,其實我們在聽聞老師的教誨的時候,本身就已經蘊涵了一定程度的相信的成分在裏面,那麼這個相信必然要適當的把自我的慢心去除掉,否則你是無從去相信另外一個人對你所說的道理。

  世間法是如此,出世間法又是如何呢?首先我們來看看《華嚴經》裏面非常著名的一個故事,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之前,是帶了五百個童子去拜見文殊菩薩。善財童子就請問  文殊菩薩:「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才能夠學菩薩道,並且令普賢行速得圓滿呢?」文殊菩薩就開示說:「你應該要積極的去尋找善知識,並且在你找到善知識之後,你應該做到:“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方便善巧勿見過失。」” (《華嚴經》)。這兩句話剛好就用在我們這裏,傳達了我們的意思!因為你對於善知識的開示,你對善知識的所有教誨,都會隨順;並且對善知識所行的,要教你的這些善巧方便的話,不要去尋覓這些善巧方便的過失,而是要看看這些善巧方便,到底要教我們悟得的道理是什麼。所以從《華嚴經》的故事裏面,我們就知道要修道的話,需要有善知識;可是呢,善知識要對我們有所助益的話,那麼我們一定要降伏自我的慢。我們要對善知識有信心,這個就是信的部分。
  
  此外,在《增一阿含》裏面也有“七事水喻”的說法,也就是說  佛陀用沉 在水底與否,來比喻一個人在解脫道上面的修行。佛陀很清楚的說:除了出水而住(初果境界)的人之外,其他的人,比方說長時間隱沒在水中的這些人,就比喻是我們長時間在三界裏面浮浮沉沉的這些人,出不了三界的這些人,其實這些人都是信根薄弱到幾乎是等於零的狀況。那麼隨著這個信根的增長,才會逐漸的有機會探出水面來觀看,乃至於有機會能夠出水而住,這一切都是由於信根產生了力量(信力)。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修行之初的時候,必須要有信,必須要有信的圓滿成就(發起信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菩薩位階的時候,一開始是用十信位來作為一個開頭。

  關於十信位單元的詳細的內容部分,在《華嚴經》的部分,我們知道《華嚴經》關於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等的內容,都有詳盡的解說。也就是說對於比方說十地來講,對於每一地的修證內容都有詳細的解說;但是在信的部分來講,在《華嚴經》裏並沒有針對這個信的部分作一一的分類。比方說把這個十信分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一去細說!而是在第二會  文殊菩薩跟覺首到賢首等九位菩薩,互相問答的過程中,來揭示出信位菩薩應該努力修行的方向。所以這個部分,如果就八十華嚴來講,原則上就是在十二卷的十二、十三、十四的〈如來名號品〉,一直到〈賢首品〉這六品的內容裏面,交代信位菩薩應該修習的內容。十信,真正把它具體分開,倒是從其他的經文可以看到。比方說《梵網經》,比方說《仁王經》,比方說《菩薩瓔珞本業經》,這些經裏面對於十信的內容,一一的「信」這個名詞跟內容,都有具體的記載。所以我們今天講十信的內容的時候,我們就以《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講的十個信的內涵來講。

  在《菩薩瓔珞本業經》裏面,開示的十信裏面的第一個信,就是所謂的有十個心。第一個就是所謂的信心,這個信心放在第一位,顯然表示它是一個最初應該具有的信心。我們可以約略的瞭解到,這個「初信」最初具有的信心,首先我們必須要相信、我們要修習,就必須要先相信有三世、有因果。並且呢,我們要追尋 佛陀的腳步來修行,也就是說我們要相信有佛地那樣聖妙的功德,並且 佛菩薩是無時無刻不在照顧著我們,希望我們依照祂的開示一步一步的修行上去,所以這就是所謂的「信佛」。並且我們還要相信,確實有所謂的能出三界的法,確實有所謂的能夠探究人人具有的本心佛性的法,這些就是所謂的相信有佛法。並且除了佛跟法之外,我們還要相信:這個世界 佛會替我們安排適當的善知識,所以這個世界上會有善知識適當的傳授佛法給我們,這就是要相信有大乘勝義僧寶存在。所以在初信的部分,第一個信心的部分,我們不但要相信三世有輪迴、有因果,並且我們還要相信大乘三寶真實不虛。

  那麼十信位第二個心就是所謂的念心。念,指對一件事憶持不忘!所以粗淺的解釋,也就是我們要時時憶念著我們自己要展開修行之路,要持續不斷的修行。那麼更進一步說,念又可以用六念來把它總括說明。六念的前三個部分就是憶念三寶,念佛、念法、念僧;後面的三個念是念施、念戒、念天。這個六念法是 佛陀開示給我們的,只要我們按照這個六念法,時常憶念這六樣事情,我們就離修行不遠;並且我們希望最後應該要求自己在念心方面,應該要期勉自己乃至於生生世世都不會忘記了我們的修行整個的大目標,這就是念心。

  十信位第三個叫作精進心。精進心意思就是我們要懷著“我們要持續修行,要精進修行要不中斷”。這個精進的部分從最粗淺的來講,我們可以說我們應該要精進的來行世間的善業,我們不要造作惡業;但是其實更積極一點來講,除了善業之外,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淨業,就是乾淨的淨。淨業,就是一切跟佛法相應的部分!更進一步講,我們還希望自己能夠不間斷的去修集善淨業!如果能夠做到不間斷的修集的話,就真的能夠達到精進心的目標,這是第三個精進心。

  第四個是所謂的慧心。慧心就是所謂的,我們用粗淺的來講,就是我們願意去聞熏、聽聞、熏習,並且思惟法義,這個叫慧心。也許有的菩薩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個慧心呢?這個最主要是各位菩薩不妨仔細想想看,看看周邊是不是有那樣的眾生有情,當你跟他講道理的時候,他往往掩耳然後跟你說:「不要再跟我說這些大道理了,你只要告訴我答案就好。」的的確確眾生的根性有千萬種,就是有一些眾生的根性,他是不喜歡聽聞道理,不喜歡思惟道理。但是我們知道,就如同一開始的時候跟大家強調的,佛教非常強調的是智信而不是迷信,既然是智信,就是要求大家要聽聞道理之後要如理作意,要仔細的思擇整理,這樣才能成為自己的真正所得。所以就這個方面來看,佛教非常要求我們一定要有慧心,要發起慧心。就算我們平常不習慣聽這些道理,哪怕我們勉強自己聽一時一刻的道理,都算是一個進步,這個是慧心。慧心其實也是我們剛講慧心對佛教的重要,慧心剛好也是四預流支。四個預流支就是: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四個預流支裏面,除了第一個親近善友之外,其他的三個全部都是要靠我們發起慧心來仔細的思擇道理,仔細為自己做最佳的判斷,這是我們強調必須要有慧心。

  接下來,慧心的下一個就是定心。我們講的定心並不是禪定的定,我們講的定心應該是于事、于理、於義繫心不忘,這個叫作定,就是心得決定的意思。這個跟我們剛才講的念,有一些異曲同工,不過這裏講的更重要的是要於心決定不變,所以這個定的部分跟慧這兩者是息息相關。你如果沒有適當的定,那你可能就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聽聞道理、思惟道理。所以我們常常在講定慧等持,定慧等持這意思就是這樣。這是第五個心。

  第六個心叫作不退心。「不退心」我們要特別強調,所謂不退心,在佛教的修證上,所謂的不退有很多種說法!比方說念不退、行不退等等。這裏的不退心,由於是放在十信位,也就是剛開始修行來講,所以這個不退心其實非常簡單,指的是說如果在有善知識的攝護教導下,我們不要退生邪見,不要把自己的修行路給斷了。所以這裏面不退心,如果我們能夠適當的把自我的慢降伏得很輕微的話,原則上如果有善知識的攝受的話,我們就不會有退轉的心。可是另外一方面來講,如果我們的自我慢心沒有辦法降伏的那麼好的話,那麼強迫自己,先告訴自己:「不能退!不能退!一定要持續來修法。」那麼這個不退心也就會讓我們智慧有所增長,反過來能夠幫助我們消除自我的慢,這是第六個心叫作不退心。

  第七個叫作迴向心。到迴向心的時候,各位可以發現迴向表示說自己所關注的部分,不再是自己一個人的人天福報。你開始會注意到,你的修行是跟其他人息息相關的;在你的旁邊,還有很多跟你有緣的有情眾生,所以你在修行的時候會懂得要迴向給他們。這表示說如果你迴向心常常去做,常常去發起的話,那麼就會有助於你以後能夠發起菩薩的種性,這是迴向心。

  那十信位的第八個心,經文上面說的是護心。「護心」有些人把它解釋成攝護自己的心念,但是這個攝護自己的心念,其實跟後面的戒心有所重疊,所以其實我們在這裏的看法,「護心」的部分,反而不如應該要做珍惜維護佛法來得更恰當。怎麼說呢?因為你要是珍惜佛法的話,必然是你已經對佛法有所瞭解。有所深入、有所瞭解,你領略到佛法的美妙之後,你才會有所珍惜,並且進一步希望能夠維繫正法的長久存在。所以我們認為「護心」應該要做這樣的解釋放在十信位裏面更恰當。

  護心下面就是戒心。「戒心」就是我們自己願意受持 佛所施設的禁戒,除了受持禁戒之外,如果我們有犯戒的話,我們會願意誠心誠意去懺悔改過。那麼戒心很顯然的,能夠做到戒心的這一步,那必然是表示說:因為戒的本身對我們世間人來講,一般人來講都是一種約束。我們能夠捐棄自己的成見,願意接受 佛給我們的約束來改正我們的行為。這表示說我們有領略到佛法的勝妙,我們對佛法有相當的信心,我們才願意去維持戒心。

  最後一個是願心。「願心」的部分我們用四弘誓願來講,四弘誓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各位可以看到的就是說,能夠發起這樣無量無邊的願,並且是真心的發起的話,那必然是你對於三寶,對於佛、法、僧已經有十足的信心,你才能發起願心出來。

  以上從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慧心、不退心、回向心、護心、戒心、願心,這十個心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裏面佛所開示的,在初住位之前,在十信位的菩薩應該修行的十種心。那麼這十種的心,可以想到從一開始的初信一直到最後面的護心、戒心跟願心,可以看到每一個心的層次,都代表了對於三寶,特別是對於 佛的教導,以及對於自己將來有機會能夠成佛的信心有增長了;並且甚至有增長廣大的狀況,所以才能珍惜愛護佛法,所以才能夠因為戒法而願意去約束自己的行為,所以才願意發願要廣度眾生,所以這個一層一層就表示信的具足與否。

  那麼十信位的修行具足圓滿的狀況。在解脫道裏面來講有簡單的四不壞信。四不壞信就是四樣不受天、人或魔所破壞的淨信。四不壞信簡單來講,就是對於三寶以及對於戒的信心──非常穩固的信心,這是在聲聞解脫上面講的四不壞信。在大乘菩薩道裏面講的是十不壞信,十不壞信的內容除了囊括對於三寶的信心之外,也包含像對善知識,對眾生的信心,以及對於菩薩、菩薩願、菩薩行、菩薩善巧方便等等的種種信心。可見大乘的菩薩道裏面,關於信成就的部分是更為深入的。

  十信位單元的部分,在《起信論》講得更直接;《起信論》告訴我們說,真正要信成就,應該要怎麼成就呢?《起信論》裏面說了五樣法門。這五樣的法門各位仔細看它的內容,就可以知道這五樣內容,其實就是剛好對應到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從《起信論》開示裏面,我們把這個場景再拉回到菩薩的修行位階上來講,也就是說十信位修行圓滿之後,接下來就要進入初住開始修行。在下一堂課裏面,我們會詳細跟大家講,十住位裏面一一住的修行內容;不過我們先在這裏透露,初住位修的就是布施,二住就是持戒,依此類推到第六住的智慧,到第七住的時候才是開悟明心,所以菩薩六住位從初住到六住裏面講的就是六度的事情。所以十信完了之後,的的確確就是接到菩薩六度。這個跟《起信論》講說用五門,這個五門剛好對應到菩薩六度,來成就菩薩這個信;信位成就來講,道理是完全一樣。所以我們可以說,各位菩薩可以從《菩薩瓔珞本業經》裏面十信位十種心的內容,仔細去思擇裏面的道理,然後仔細讓自己在生活上一一去實現這十種心的狀況,這樣相信各位就很快能夠滿足十信位的內容。十信位還是凡夫位,我們要到入了初住之後才開始進到修行,這樣才是真正進入菩薩道。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