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5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未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五輯 未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一)
正德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進入《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的第四篇「肺腑之言」。肺腑之言主要針對三個部分來說:第一個部分是針對「未修證念佛三昧者」,第二個部分是針對「已修證念佛三昧者」,第三個部分就是要「讚歎念佛法門、勸請修學念佛法門」。

對於未修證念佛三昧者我們要說的,對於「念佛三昧」,藉這個機會再來重新申論一次「念佛三昧」的意涵是什麼。我們舉示經典裏面的經文來為大家解說「念佛三昧」的真實意義。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佛說:

【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議,於諸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無說無示、無相無名,此即名為念佛三昧。】(《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二)

在這經中所說的「念佛三摩地」,指的就是因為透過念佛這個行門,然後能夠到達一個「止」,然後能夠「觀」。止於什麼地方呢?「於諸法無所行」。也就是,這個時候念佛的心不再攀緣六塵諸法,不在六塵諸法中分別、思惟、妄想,而只是在這個「止」的時候,一念相應,去證到了這個所念的「自性彌陀」,祂去跟祂一念相應。那麼「自性彌陀」是什麼樣,能夠自己因為「止」而觀照到呢?祂說祂是「無說無示、無相無名」!那「無說無示」的意思是說,看到了這個「自性彌陀」祂離見聞覺知,而且祂離開語言文字,是言語道斷的,而且這個自性彌陀祂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這些相貌。那麼找到了這樣一個「無說無示、無相無名」的是諸法的如實相,一念相應到這個自性彌陀了,那說這個叫作「念佛三昧」。也就是說,在這經裏面告訴我們,念佛三昧就是能夠因為心止於專注一境,觀照到什麼是諸法的如實相,能夠親見自性彌陀。

另外,我們再從另外一部經裏面,也就是《楞嚴經》裏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所說的來說,這裏面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那麼照 大勢至菩薩說,以憶佛、念佛為行門,為方便善巧,在現前或者當來必定能夠見佛。至於所說的「見佛」就是親見自性彌陀。那有個前提,你要親見自性彌陀的前提是什麼呢?就是要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就是說,你要親見自性彌陀,絕對不是以散亂心、攀緣心、打妄想的心來見自性彌陀,你一定要透過憶佛念佛這樣的行門的方便善巧,之後呢,你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讓你一心一意只是止於因為念佛所止的境界,同時具足了知見以後,能夠一念相應、見到了你的自性彌陀,在淨念相繼之後呢,能夠得到三摩地。得三摩地呢,指的就是因為心止息以後,一念相應,能夠正觀如何是諸法的如實相。

所以這兩個經文裏面所說的都是一致的,都是告訴我們什麼是真實的念佛三昧。所以說,念佛三昧的真實意涵就是要親見自性彌陀,證得諸法的實相。可是,要有個前方便,前方便就是說:你一定要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要以你念佛的行門為方便,讓你的心遠離散亂、攀緣、妄想,能夠止於一境,同時具足正知見,在淨念相繼時一念相應,才有機會證得自性彌陀,能夠證得念佛三昧。所以,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要證得念佛三昧的前提——你一定要有一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功夫。

知道這個念佛三昧的意涵以後呢,我們就來說,那要對已經修學念佛法門又希望能夠實證念佛三昧,可是還未能修證念佛三昧者,要提出的肺腑之言,有哪幾點呢?

第一點就是對於為人師者「莫著名利」。也就是說,當你是成為人家的老師,在教導別人念佛,那麼你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教導別人念佛。你自己實證了念佛三昧、親見了自性彌陀,那你當然就能夠教人家親證自性彌陀。那你教出來的人親證自性彌陀以後,就變成說是「金毛窟裏生獅子」——你自己親證自性彌陀,你教出來的人也親證自性彌陀,就是一般說的,在「金毛窟裏」所生的一定是獅子。可是假如說,當人家老師的自己沒有親證,自己沒有證得念佛三昧,可是卻為了名聞、為了財物的供養、為了別人的恭敬、為了拉攏眷屬,而在實證念佛上面呢含含糊糊、籠籠統統,對於經文裏面所說的念佛三昧總是忽略而不能如實的解說,那麼這樣來教導跟著你學的人,你也不能教他實證念佛三昧——因為自己沒有實證念佛三昧!那麼只是在名相上著墨,教出來的人也只能在名相上著墨,變成只是能言善道者,所教出來的就像古德所說的「野狐巖下出狐狸」啊!因為跟著學的人,當然也只能假說念佛三昧,而不能真實的說念佛三昧。那麼這樣子當人家老師的,也只能自誤誤人罷了。

第二點,我們說對於修學者,就應該要「尋求真實善知識」。真實善知識呢,他心性本來就清淨,他本來就是不喜歡名聲、不喜歡利養,喜歡寂靜、不喜歡憒鬧。那麼,如果說你要尋求真實善知識,就應該要遠離大名聲、大事業以及世間種種的頭銜來尋求真實善知識,才能夠跟真實善知識相應。那麼,你要值遇真實善知識,到底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我們說你一定要去尋求真實善知識呢?

因為真實善知識他能夠長養你的善根。為什麼呢?因為真實善知識他自己親證了自性彌陀,當他在解說經教的時候,一定能夠如實的解說經教的意涵。那麼聽聞者呢,透過能夠瞭解經教裏面的真實意涵,對於法就能夠生起信根、信力,能夠生起精進力,最後呢乃至成就了念力、定力、慧力。那麼成就了、成熟了這些善根,就能夠薄貪瞋癡,就不會去犯下「五逆」、「七逆」之惡。因為長養了善根,對於佛、法、僧,一定能夠深信、能夠恭敬,不會隨意的去毁謗,甚至不會隨意的去毁謗菩薩藏。只要不會造下這些「五逆」、「七逆」,就能夠遠離業障,所以真實善知識能夠幫助你成熟你的善根,也能夠幫助你解脫於業障。

第二個呢,真實善知識能夠引導你從外門進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從外門進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就是,能夠透過他所實證的念佛三昧教導你次第方法,你自己也能夠實證念佛三昧,實證自性彌陀。這個時候,你就能從外門進入內門廣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什麼叫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呢?就是能夠轉依自己所證的自性彌陀而行六度萬行,這叫內門修六度萬行。由於這樣子內門修六度萬行,就能夠長養你的諸根。長養諸根以後作什麼呢?能夠幫助你解脫於異熟障。異熟障——如果沒有解脫的話,那麼就容易生到「八難之處」,生到「八難之處」,就不能經常值遇佛法、值遇正法。所以善知識能夠長養你的諸根,能夠幫助你解脫異熟障。

第三個,善知識呢,他因為能夠幫助你證得自性彌陀而能夠發起「無生忍」。這個「無生忍」就是所謂的「俱生智慧」。也就是,這個是本來而有的、本來自在的、本來清淨的、本來涅槃的,這叫「俱生智慧」。能夠成熟這樣的俱生智慧以後,當然就能夠去轉依自己所證的俱生妙慧,而能夠去除自己的(種種透過)因為過去世虛妄法所熏習的種種煩惱,所以能夠成熟你的俱生妙慧,你就能夠解脫於你的煩惱障。

這個是善知識,親近真實善知識可以得到的利益。所以真實善知識又好像良醫一樣:他能夠知道眾生有種種的病,知道說這些病有哪些藥呢可以治療,能夠知道什麼樣的病什麼時候給予什麼樣的藥,能夠「因病授藥」。就好像說,僅僅聽聞甚深十二因緣法名相的人,他如果沒有善知識來為他解說這些十二因緣法種種名相的真實法義,他就不能繫念思惟;不能繫念思惟,他就不能因為聽聞甚深十二因緣法而來對治煩惱病。這好像一個病人呢,僅僅聽到藥名,沒有服藥,當然不能治病。所以,善知識為你解說的四聖諦、甚深十二因緣法的真實法義內容,你就能夠去繫念思惟,最後能夠運用而對治自己的煩惱病。所以善知識又像良醫一樣,能夠對治你的病,然後讓你能夠除掉煩惱惡,發起善法。那在念佛法門中修學了二三十年的人呢,也很想實證念佛三昧啊!可是就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不能實證?問題到底出在哪裏?這就是缺乏真實善知識。

所以我們說,從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真實善知識好像良醫一樣能除你的病根,因為他知道你的病因在哪裏。真實善知識(能除你的病因)能知道你的病因,除你的病根,就好像說,他能除你的種種煩惱惡,又能夠發起你種種善法。譬如說,我們說的能夠成熟你的善根、能夠成熟諸根、能夠成熟你的智慧,那麼這些都是善,所以我們說真實善知識是一切善之根本處,因為你親近真實善知識,一定能夠發起善法——真正的善法,就是能夠趣向解脫的法。

所以我們說,你想要實證念佛三昧,那你所求的善知識,到底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他才是你要求的善知識呢?

第一個,真實善知識,他要具足「實證念佛三昧而不退」。真正實證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的善知識,從他解說經教中,從他教導你中,以他的教導的次第方法,你就可以知道說:這個方法這樣走下去,可以到達親證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的這個目標。因為你可以從經教的解釋中,以及他告訴你的方法中,可以對照這樣子:是否解說了,能夠真的非常詳細,你真的可以運用。你用起來會覺得離你很遠嗎?還是你運用的時候,你覺得說自己是真的可以用的。那你就知道說,這個是一個實證念佛三昧的人!你可以應用他所解說的次第方法。接著呢,他一定要實證念佛三昧不退。假如說,他因為自己親見自性彌陀以後,可是又因為煩惱讓他退轉了,否定他所證的,否定他所證了以後,他就再也不承認這個就是自性彌陀,那麼他如何來教你再證得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呢?所以,親近真實善知識第一個要點是:他一定要實證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而且沒有退轉。這是第一個要件。

第二個要件是說,這個善知識他一定要「具足種種方便善巧」。要好像良醫一樣能夠因病授藥。因為我們修學念佛法門的人,總是會有自己的一些問題、一個煩惱遮障而不能突破。假如說,這個善知識他沒有方便善巧,他不知道說這樣的人來修學的時候,他的問題他要用什麼方式來幫他解除——他是因為貪欲心過重,因為貪欲心過重,到底要用什麼方法讓他除掉貪欲心,能夠安住念佛法門呢?或者說念佛的人因為瞋恚心過重,瞋恚心過重就遮障他不能安住念佛啊,那他要用什麼方法來除掉你的瞋恚心呢?你除了瞋恚心以後,你就能安住於念佛法門。或者說這個念佛人慢心太重,他知不知道說你現在慢心要用什麼方法來除呢?或者說這個念佛人嫉妒心太重,或者這個念佛人愚癡……那麼他要知道說針對你的貪、瞋、慢、嫉妒、愚癡乃至疑,這些他要有方便善巧來對治,所以才能說他猶如良醫,能夠因病授藥啊!所以說,你要看,如果你今天修學上確實有問題,他都不能針對你自己現在的煩惱給予你良藥而對治,只能只是叫你壓抑、壓抑、壓抑,那你永遠修不成啊!所以,當你在觀察一位善知識的時候,你就可以從這一點來判斷他是否具足方便善巧。

第三點,要「能建立念佛人求見自性彌陀的大信心」。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求見自性彌陀,要有大信心的前提——對法要深信,對自己要深信,對能夠實證也要深信。對法要深信,首先就要知道親證自性彌陀的法是什麼樣的法相,那為什麼自己的自我、能夠念佛的自我不是自性彌陀,這道理總要說給你聽啊。所以,他就要能夠告訴你:什麼樣的法是虛相法?(是因緣所生法,無常、生滅、變異的法,終歸會壞滅的法,它是虛相法,一切有為法都是虛相法。)什麼法是有為法,內容是哪一些?他總要有能力告訴你啊!那什麼法是實相法?實相法跟虛相法的差別在哪裏?實相法跟虛相法,它的關聯又在哪裏?實相法又有什麼功德讓你能夠信受?實相法呢,是不是眾生平等的?還是只有有學問的人或只有說你是這個修得久的人才有?那麼這些法呢,他要如實告訴你:實相法是平等的法,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啊,實相法是本來不生不滅,本來不生;而本來不生的道理是什麼?因為祂不是因緣所生,所以不滅,祂是本來清淨、本來涅槃的法——這些知見一一都要來教導你、告訴你,讓你對法生起信心,對自己生起信心。因為真實善知識已經實證了,他用他實證的經驗、用他的知見來傳導你,所以你就能從這裏,從他所建立的正知正見聽聞、熏習、思惟、繫念,而生起大信心,知道說:原來自己具足了虛妄法、具足了實相法,原來自己也能夠實證實相法。要實證實相法,就是要對虛相法徹底的認知來斷除我見,因為虛相法就不是真實的我。所以你要斷除我見煩惱,這就是除惡、發起善。我見就是惡見,為什麼是惡見呢?因為我見就是讓你生死輪迴的主因。你念佛不是只有想求得解脫嗎?念佛想求生極樂世界也是為了解脫,所以要知道解脫的法的根本是什麼,所以你要能夠斷我見,能夠繫念思惟虛妄法的過失在哪裏,能夠繫念思惟實相法的功德在哪裏。那麼這樣子的話,你就能夠斷我見,能夠證菩提。這就是說親近真實善知識,要能夠去判斷他是不是善知識的第三個要件。

還有三個要件呢,我們就等下一節再來繼續說。今天就到此為止。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4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修定是悟後起修之基礎(二)+理事相融的菩薩萬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四輯 修定是悟後起修之基礎(二)、理事相融的菩薩萬行
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在修得四禪以後,應該要繼續修四無量心,但是在修四無量心的時候,不是以「希求梵天天主的果報」這樣的心態來修,而是應該以菩薩慈悲喜捨的心量來修學這四無量心,才不會有種種的阻礙和困難發生。當四無量心修學完成以後,要繼續再進修楞嚴大定。有關楞嚴大定所修證的「五陰盡」的行相,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在這裡無法為各位說明,請菩薩們可以請閱 平實導師所寫的《楞嚴經講記》,就會明白如何修學五陰盡的道理了。

基本上,在悟後起修各種禪定三昧的過程裏面,我們應該要嚴防陰魔的干擾。一般來說,如果是一個自參自悟的人,因為是經過很長時間的參究過程而悟入,這樣就比較不會受到陰魔的干擾。但是如果是在功夫、知見都還不具足的情況下,就因為善知識的幫忙而開悟的話,那麼在悟後起修的過程當中,就可能會有陰魔干擾的情況發生,這個部分也是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的。《楞嚴經》中說,一個見道的人「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楞嚴經》卷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心不再攀緣於三界六塵諸法,那麼魔事也就無從發生了。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勸請一切發大心的實相念佛人,應該在悟後繼續熏修各種禪定三昧,這樣才能以無量百千三昧的威德力,來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救拔一切眾生可以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之苦。

說完第二節之後,接下來我們要說明第三節:「理事相融的菩薩萬行」。各位菩薩,「理事相融的菩薩萬行」這個單元,是屬於廣義的念佛行門所含攝。也就是說,菩薩怎麼樣把自己證悟所產生的定慧功德,透過菩薩萬行來利益有緣的眾生,同時也能夠在廣度眾生當中,漸次的圓滿自身佛菩提道的修證,乃至福慧具足得以成就無上正等菩提。

在前面第二節中,我們說一個發大心的菩薩,應該要勤修各種禪定三昧,包括四禪八定以及觀鍊熏修等各種禪定三昧。當這些無量百千三昧成就的時候,這位菩薩就具足了「自性大勢至菩薩」的功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祂的真如本身就是 大勢至菩薩,然後以這個功德在未來無量生中,等視一切眾生就好像自己唯一的兒子,想要救拔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而不求眾生的回報。菩薩就這樣子一世又一世在利益眾生當中,修集無量的福德來莊嚴自己的道業資糧。菩薩在經過無量世不停的努力利樂有情以後,修集了無量的福德、無量的三昧,以及具足了 大勢至菩薩的功德,那就成為「自性觀世音菩薩」。修行到了這個階段,就圓滿具足了「自性西方三聖」的功德與福德了。所以說,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有三聖,三聖次第成佛永無斷絕,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什麼道理呢?為什麼我們這麼說呢?意思是說,這個自性 無量壽佛,祂就是一切菩薩出生解脫功德以及修集世間福德的本體。我們來舉述《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作為說明,經中說:

【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二)

也就是說,這個自性 無量壽佛,祂不受煩惱的束縛,因此也就無所謂解脫;這個心體本來無生,所以也沒有消滅的時候;祂能夠出生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而自己則安住在究竟的唯心淨土境界當中。這個「自性無量壽佛」的本體,祂能夠出生大智慧、大威勢、大神力、大慈悲,祂千變萬化,在十方世界隨緣示現,所以在相上就示現有 觀世音、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作為脇侍。因此,當我們持念 無量壽佛的時候,其實在理上就已經具足了持念 觀世音以及持念 大勢至兩位大菩薩了。

以上我們所說的道理,各位菩薩如果能夠如實的明白,也就同時可以明白持念 大勢至菩薩就是具足持念 文殊師利菩薩以及持念 普賢菩薩的道理。這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我們這麼說呢?各位菩薩,相信我們都知道:文殊師利菩薩就是大智慧者。因為有大智慧的緣故,所以就能夠展現大威勢;又由於有大威勢的緣故,所以就能夠具足 普賢菩薩的無量普賢願行。譬如《華嚴經》中說:

【(文殊師利)於無量劫修諸法門,究竟普賢菩薩所行。……文殊師利滿足無量億那由他菩薩願行,常為無量億那由他諸佛之母,又為無量億那由他諸菩薩師。】(《華嚴經》卷六十)

各位菩薩,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文殊師利菩薩無量億劫修各種的法門,祂能夠究竟 普賢菩薩的一切願行;不但如此,而且祂還能滿足無量億那由他菩薩的各種願行。文殊師利菩薩祂遍滿十方世界,常常都是無量無數諸佛之母,也就是說無量無數諸佛都是從 文殊師利菩薩而生,所以說 文殊師利菩薩就是大智慧;文殊師利菩薩除了是諸佛之師以外,同時祂也是無量無數菩薩們的老師,因此我們說 文殊師利菩薩就是大智慧。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切諸佛都是由大智慧而生,一切諸佛、一切菩薩都是以大智慧為師,所以說 文殊師利菩薩是大智慧者,也是一切十方諸佛的老師。

在說明過 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以後,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為什麼 大勢至菩薩要稱為「大勢至」的原因。我們來舉述《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作為說明,經中說:

【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意思是說:大勢至菩薩就是因為大智慧的緣故,所以能夠以無量無邊的智慧光來普照一切的眾生,使這些眾生都可以永離三惡道苦,可以得到大智慧的力量,所以我們就稱祂為 大勢至菩薩,也叫作 無邊光菩薩。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瞭解,大勢至菩薩就是大智慧的意思,所以如果我們持念 大勢至菩薩的名號,就已經具足了持念 文殊師利菩薩以及持念 普賢菩薩的功德了。

各位菩薩,在介紹完持念 大勢至菩薩的功德以後,我們繼續來介紹持念 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由於具足 大勢至菩薩的大智慧和究竟解脫功德的緣故,所以就能夠發起大慈大悲的心量,依著大智慧而成就無量百千三昧,並且能夠在十方世界示現無量的身相,生起大威勢,行 地藏王菩薩無量千億的大願,這就稱為「自性觀世音菩薩」。也就是說,能以大悲心觀照世間一切有情心中悲苦的音聲而給予救濟,所以名為「觀世音」。因此說,如果我們持念「自性觀世音菩薩」就已經具足了持念 大勢至菩薩以及持念 地藏王菩薩的功德了。從以上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以這個「自性無量壽佛」為本體,而得以出生「自受用功德」,這就稱為「自性大勢至菩薩」;又因為這個「自受用功德」而可以產生「他受用功德」,因此就可以具足無量的福德莊嚴,這就是「自性觀世音菩薩」。也就是說,必須要「自受用功德」圓滿了,才能圓滿「他受用功德」。因此,觀世音菩薩必然是先於 大勢至菩薩而在極樂世界成佛的道理就在這裡。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假使我們持念西方三聖中的任何一聖,就已經具足了持念西方三聖的全體。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當中有本體、有智慧、有福德莊嚴。所以我們才會說,「念一佛就是念十方佛」,就是這個道理啊!所以當我們持念「無量壽佛」的時候,就已經是具足持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了,這是因為十方一切諸佛的一切智慧、一切功德、一切福德都是從這個「自性無量壽佛」所出生的緣故。也因此十方無數諸佛才會都同聲讚歎:持念「無量壽佛」有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功德啊!譬如我們所熟知的《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四中有這樣的記載:

【佛言:「若起更披袈裟西向拜,當日沒處,為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面著地,言南無無量清淨平等覺。」阿難言:「喏!受教。」】(《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四)

這段經文中,世尊叫阿難尊者要歸命「無量壽佛」的時候,應該要說「歸命無量清淨平等覺」,而這個「無量清淨平等覺」指的就是一切有情眾生的真如。也就是說,世尊要阿難尊者要歸命「自性無量壽佛」,也就是要歸命自心如來。

各位菩薩,這個道理甚深極甚深,不是一般人所容易明白。因為大家不容易明白,所以我們就來舉述《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四 佛所開示的經文來作說明。經中說:

【從我國當有七百二十億阿惟越致菩薩,皆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阿惟越致菩薩者,前後供養無央數諸佛。以次如彌勒皆當作佛,及其餘諸小菩薩輩者,無央數不可復計,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四)

各位菩薩,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從我國有七百二十億不退轉的大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這些阿惟越致不退轉的大菩薩,都是已曾經供養無量無數諸佛,就如同彌勒菩薩一樣,未來都將成佛,乃至於其他無量無數的小菩薩們,也都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在這段經文中有人也許會認為:「『阿惟越致』菩薩有許多已經是一生補處菩薩了,也就是最後身的菩薩,都像彌勒菩薩一樣即將成佛,因此在捨報以後應當是往生兜率陀天啊!然後在世間佛教的因緣成熟時降神母胎、八相成道,怎麼還會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呢?」其實這段經文真正的意思是說,一生補處菩薩在生兜率陀天的時候,祂就具足了 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的一切功德和智慧,這個時候祂是以「自性無量壽佛」作為依歸,這就叫作「往生無量清淨佛國」。所以有的祖師才會說:「生則必定生,去則實不去。」我們如果能夠瞭解以上的道理,就會明白極樂世界為什麼永遠不會消滅,極樂世界為什麼又是一切佛國之中最殊勝的道理了。

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修的無量菩薩行就是普賢行,經中詳細說明如果我們想要成就究竟佛果的話,必須在事相上要修學無量的禪定三昧,以及神通威勢和菩薩六度四攝等等福德;在理上則必須要修學道種智、一切種智、十法界一切智智等,功德具足圓滿,才能叫作「具足普賢行」。普賢行圓滿具足了,才能成為一生補處菩薩,也才能成佛。因此《四十華嚴》在最後〈普賢行願品〉的時候,把無盡的普賢行歸結為「十大願王」作為總持,並且把五十三參所修的無盡普賢行全部導歸極樂而得以成就佛道。也就是說,一切已經圓滿普賢行,已經理事究竟圓滿的一生補處菩薩,祂們所安住的境界就是「實報莊嚴土」,也就是「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它遍滿十方虛空,譬如《四十華嚴》中 彌勒菩薩的「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六十華嚴》中的「嚴淨藏大樓觀」,以及《八十華嚴》中的「毗盧遮那莊嚴藏廣大樓閣」,其實同樣都是在指這個極樂世界啊!所以我們說,文殊、普賢、彌勒等大菩薩,祂們不但是住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同時住於極樂世界。所以如果我們修學普賢十大願王,將來往生極樂之後,在面見 無量壽佛的時候,不但可以看到 觀世音菩薩,也同時可以見到 文殊、普賢以及彌勒菩薩在極樂世界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十大願王到最後都要導歸極樂的道理所在。

各位菩薩,綜合前面所說,當我們瞭解實相念佛的見地與解脫功德正受之後,就知道在親證實相念佛以後,假使我們要具有大威勢和大光明,那麼我們就應該要繼續修學禪定功夫。等到具足了禪定、解脫、解脫知見之後,要再繼續的修學四無量心、三明六通、無量的百千三昧,同時必須在未來無量數劫當中行無盡的普賢行,來修集無量的福德與功德,等到理事都圓融了以後,那就具足了西方三聖的「體」與「用」。這就是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所修、所行和所證。因此,在事相上雖然有 釋迦牟尼佛,有西方三聖,但是在理上 釋迦牟尼佛就是西方三聖。為什麼呢?因為 釋迦牟尼佛圓滿具足了西方三聖的一切功德。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都是屬於廣義的念佛行門,而念佛法門最終極、最究竟的修證則是「唯心淨土」,也就是「常寂光淨土」的境界。在介紹過廣義的念佛行門以後,希望各位菩薩對於念佛法門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原來念佛法門不是只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乃至無相念佛、實相念佛而已,而是可以含攝一切成佛的法道,就如同萬川都匯歸大海一樣,一切法門也都匯歸「自性無量壽佛」。也就是說,成佛以後所住的常寂光淨土才是真正的唯心淨土,也才是真正的、安樂的究竟淨土。

各位菩薩,由末學正圜負責的部分在這裡已經告一個段落,在這裡我們正覺教團也如同十方諸佛一樣同聲讚歎、勸進行者修學念佛法門。非常謝謝您這段時間來的收看,我們今天就說明到這裡。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即將隆重推出「學佛正知見(第二篇)」系列講座,
內容除詳細闡述佛法的正知正見外,
並教導學人如何於關鍵處轉進,
普令佛子修行得力,
趣入正真成佛之道。
11月24日起,
週一至週五下午1:30,
歡迎準時收看。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3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解脫正受(三)+修定是悟後起修之基礎(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三輯 解脫正受(三)、修定是悟後起修之基礎(一)
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詳細說明了「福德」與「功德」的差別和分際以後,相信各位一定很清楚的可以瞭解什麼是「福德」、什麼是「功德」。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行布施或造各種善業的時候,能夠隨緣、隨分努力去做,但是不去執著可以獲得什麼樣的果報,那麼就可以獲得無量的功德。

譬如《金剛經》中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也就是說,布施的時候,如果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能夠遠離這四相,不去執著布施的福德,那就可以獲得解脫於「貪」的功德,所以說自己能夠真實獲得受用的才能稱為功德。

這位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因為有了前面所說的「見地正受」、「定的正受」以及「解脫正受」的緣故,所以他對於「功德」與「福德」的不同,他是「已知已見」,一切都能了然於胸,從此就不會再有任何的疑惑了。各位菩薩,這就是第七個解脫功德正受。

接下來說明第八個解脫功德正受。第八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這些功德正受非於悟後一時具足」。前面我們介紹了許多悟後的功德受用,但是這些功德受用並不是在開悟的當下,就能夠一下子就全部都具足,而是要在開悟以後的歷緣對境、日常生活當中,經由不斷的觀察、思惟、整理,然後這些功德受用才會一點一滴的出現。因此悟後必須要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思惟、整理以及保任的過程,尤其是必須在世間和一切有緣眾生互動的過程當中,所引發的各種順境、逆境以及不順不逆的境界當中,我們必須要以自己所悟的見地,不斷的加以思惟、整理、檢討、改進,該增進的要增進,該修除的要修除,然後這些功德受用才能在漫長的修道過程當中,漸漸的顯發出來。因此,我們說開悟的人所具有的功德並不是在悟的當下便能一時具足,而是要在悟後起修的過程當中,也許經過一年、兩年,乃至慢的話要五年、十年才能夠漸漸的具足圓滿。

在這裡,我們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我們是以聲聞自了漢的心態來參禪,假使在僥倖悟入以後,就會急著想要斷盡一念無明而取證涅槃,而不肯如實的發大心來行菩薩道,不肯以自己所證得的正法來布施給眾生,也不肯在一切歷緣對境當中去利樂有情。如果是這樣的心態,那麼要除性障就很困難了,當然以上所說有關悟後的各種功德受用便很難一一的出現了。因此,不管您現在是已悟或者未悟,對於這一點請您務必特別留意,一定要捨棄這種聲聞種性的心態,而發起菩薩的大心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永無窮盡,這才是一切菩薩所當為啊!各位菩薩,以上我們所介紹的是有關解脫正受的知見,提供您作為修行的參考。

經過前面幾集,我們詳細介紹了實相念佛人所得的功德正受之後,相信各位對於明心見性者,所能安住的境界相、以及明心見性以後有些什麼樣的智慧會出現、乃至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功德受用,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所以我們可以總結來說,「實相念佛」也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菩薩的大法,也是大乘佛法的入道之門。也就是說,在明心見性以後,才能開始進入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然後必須歷經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道過程以後,當一切的福德與智慧都圓滿具足的時候,才能夠成就究竟佛道。因此,並不是「一悟即至佛地」,不是明心見性之後馬上就能成佛了。除了最後身菩薩以外,其他的菩薩都必須在明心見性以後,一方面要不斷的在歷緣對境當中消除性障,來淨化如來藏當中所含藏的染污種子;另一方面則需要不斷的深入的思惟、整理來增長般若智慧;同時還必須在利樂有情上面不斷的努力,這樣子才能夠培植廣大的福德資糧。菩薩們如果能夠這樣多管齊下、努力不懈,就能夠使證悟的功德漸漸的顯發出來,乃至圓滿具足,成就佛地功德。

各位菩薩,第八章第三節,有關「實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的單元,我們就介紹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繼續要來說明第九章,也就是有關開悟明心以後的「後續修行」,歡迎大家繼續收看。有關第九章「後續修行」的部分,我們把它分成兩部分來為大家作介紹。第一部分是「修定是悟後起修之基礎」;第二部分是「理事相融的菩薩萬行」。

各位菩薩,我們在前面說過:「實相念佛、明心見性」是菩薩的大法,也是成佛之道的入道之門。但是菩薩們由於心性和願力各不相同,所以在明心見性以後,大致上會有兩種不同的趣向產生。第一種菩薩,他由於悲心廣大的緣故,所以發願要常住世間、利樂有情、自度度他直到成佛。另外一種菩薩,則是發願在今生捨壽以後,要求生極樂世界,而這一世則在往生之前,也願意隨緣隨分度化有緣的眾生。這樣的菩薩雖然發願往生極樂,但是由於已經親證實相的緣故,所以他也一樣永遠不會離開佛菩提道。一般來說,我們往生之後,到了極樂世界,就可以跟隨 彌陀世尊以及諸大菩薩繼續進修定慧之學。等到定慧增上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仍然還是會回到娑婆世界來,或者由佛菩薩安排轉生到他方世界繼續行菩薩道,繼續來廣度眾生。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親證實相、明心見性是菩薩的大法,它和聲聞、緣覺所修的解脫道不一樣,解脫道的修行是以出離三界生死苦為主要的目標,而親證實相的菩薩則是以「成佛」為終極目標。因此往生極樂世界的菩薩,也必定永遠不會離開佛菩提道的修行,因為唯有不斷的行菩薩行、修菩薩道,才能次第的邁向究竟成佛之道。這些已經親證實相的菩薩們,他們在親證之後,一方面會依「道共戒」的功德而安住,另一方面則仍舊會依照「果地無相念佛」的方法,也就是專心繫念 無量壽佛,並且發願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根據經典中的記載,求生極樂世界的菩薩,在捨報之前的一個星期,一定會獲得 彌陀世尊預先來安慰、告知,要在一星期以後捨壽;而在一週之後,這位菩薩就能夠安詳捨報,坐金剛臺,上品上生。

如果是一個精進的實相念佛人,在往生極樂以前,除了隨緣度眾以外,應當要繼續加修觀想念佛法門,或者要加修禪定功夫。這是為什麼呢?可能有人心裏面會這樣想:「我既然要往生極樂世界了,為什麼還要修學觀想念佛和修學禪定功夫呢?」各位菩薩,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說,可以避免佛菩薩加持、等候接引我們的辛苦;第二個原因是說,往生極樂以後的果報,可以因為我們這樣加行而不斷的可以增上。所以我們說,親證實相念佛的菩薩在往生極樂以後,雖然同樣都是可以上品上生,但是這其中有人可以得初地,有人得二地、三地,乃至五地、七地,各人所得的果位各不相同。這當中的差別就在於各人的善根不同,因此福德資糧、禪定功夫、性障以及智慧也就各不相同,所以才會有種種不同的差別法相產生。

假使有人說:「四禪是小乘人所修的聲聞法,我們念佛人修的是大乘法,所以不適合修四禪的功夫,因此我們不用修四禪。」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麼其實是對佛法的修行法道沒有辦法如實了知所造成。為什麼呢?因為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我們仍然是要追隨 彌陀世尊以及諸大菩薩繼續修學四禪八定、無量百千三昧、百法明門、千法明門,乃至億萬法明門呢!所以並不是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就沒事可做了,還是有無量無邊的妙法等著我們繼續去修學。因此我們說,菩薩在往生之前,應該要隨緣隨分修學禪定功夫,或者觀想念佛來增進自己在道業上的資糧。各位菩薩,第一節我們就作以上的說明。

接下來我們繼續進行第二節的解說。第二節:「有大心的實相念佛人應修各種禪定三昧」。一個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如果發了大願心,想要效法 大勢至菩薩,常常在這娑婆世界廣度念佛人歸於淨土的話,那麼就應當在度眾之前要仔細的思惟:「當我這一期五陰壽盡,四大分離的時候,我應該如何才能捨離這個色身呢?我又應該要如何才能正知入胎、正知住胎、正知出胎呢?」這樣仔細思惟過後,我們就會知道,應當要繼續修學四禪的功夫,以及要繼續修學「五神通」。什麼叫作五神通呢?所謂五神通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以及宿命通。這五種神通是通外道,而另外有第六通叫作「漏盡通」,漏盡通則是只有修學三乘菩提的佛子才能獲得。也就是說,漏盡通即是證得實相念佛的境界,所以說它不共外道。

我們除了思惟前面所介紹的各種功德正受以外,還要再思惟:「我應該要如何才能斷盡五下分結,使得後有的種子永斷而不取證無餘涅槃呢?」還要思惟:「我要如何才能真實的廣度一切修學念佛法門的人呢?」在這樣不斷反復、深入的思惟之後,就會知道我應該要繼續深入的思惟、修學廣義的念佛行門以及唯心淨土法門。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深入的去修學這些法門呢?首先,我們可以依過去所修的念佛定來繼續修四禪的功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以果地無相念佛的方法繼續深入的修行,一樣可以修到四禪的境界。或者我們也可以用修止觀的方法來修四禪、四空定。假使能夠這樣不斷進修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安住在唯心淨土的境界之中,而又能夠不捨念佛,這就叫作「念佛心」。

菩薩因為能夠深入的修學四禪八定、觀想念佛以及「觀、鍊、熏、修」等各種禪定三昧的緣故,所以就可以獲得這些三昧所引生的功德力,就能夠繼續深入的去探究無漏的智慧,進而就能夠發起解脫的功德受用。也因為這些功德所產生的威德力,所以可以使得菩薩發起廣大的悲心,繼續進修「四無量心」以及「五神通」等法門,乃至修學「六神通」,而不會想要去獲取欲界天、色界天天主的有為果報。當菩薩有了這些大威勢以後,就能夠生生世世常住世間,利樂有情,永無窮盡。

各位菩薩,在這裡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觀、鍊、熏、修」等四種禪定。所謂「觀禪」:譬如說九想觀、不淨觀、大不淨觀、一切處觀、白骨觀,乃至淨土觀經中的十三觀,這都叫作「觀禪」。而「鍊禪」則是指九次第定,也就是從未到地定轉進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進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就稱為「九次第定」。那什麼叫作「熏禪」呢?熏禪則是指「獅子奮迅三昧」。所謂獅子奮迅三昧是說,十方三世諸佛要入涅槃的時候,都是用獅子奮迅三昧而入涅槃,這就稱為「熏禪」。

各位菩薩,您想知道諸佛是如何入涅槃的嗎?諸佛入涅槃是從初禪開始,不會從別的地方開始——這是因為「諸佛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也就是說,諸佛隨時隨地都在初禪裏面——然後從初禪進入二禪,轉入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然後再退回無所有處、識無邊處、空無邊處、四禪、三禪、二禪、初禪,再從初禪到二禪、三禪、四禪,於是諸佛就在四禪入涅槃。也就是說十方三世諸佛都同樣是這樣入涅槃的。乃至將來各位菩薩成佛捨報的時候,也是要用獅子奮迅三昧而入涅槃,因此必須把九次第定練得非常的純熟,然後才能用獅子奮迅三昧入涅槃。當然這種境界就絕對不是一般凡夫異生所能想像啊。

而所謂的「修禪」,又稱為「超越三昧」。所謂超越三昧是說從初禪進入,卻從四禪出定;或者從非想非非想處入定,卻從初禪出定;或者是從二禪入定,卻從無所有處出定,這樣跳來跳去超越,就叫作「修禪」。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觀、鍊、熏、修」等四種禪定大致的情形。這「觀、鍊、熏、修」四種禪定修好了以後,五種神通會在我們修其它各種禪定三昧的過程裏面,自己就會自然的發起。假使還沒有發起五種神通,那麼在四禪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專門來修學神通,因為在四禪當中修神通可以隨修隨得;或者我們在修觀禪的時候,也會自然的發起神通來。

另外還有一種叫作「漏盡通」,什麼叫作漏盡通呢?菩薩在明心見性的時候,所得的「無生智」就是屬於漏盡通。但是這時候還不具足,因為還沒有獲得「盡智」。所謂「盡智」,就是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意思是說,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由於煩惱還沒有完全斷盡,所以還要繼續修除煩惱,直到所有的煩惱完全斷盡為止,才能獲得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這就稱為盡智。

菩薩在修得四禪以後,應該要繼續修「四無量心」,也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合稱為四無量心。但是我們在修四無量心的時候,一定要建立一個知見,那就是不是以希求梵天天主的果報來修四無量心,而是應該以修集菩薩慈、悲、喜、捨的心量來修這四無量心,否則他們就會來阻礙我們、障礙我們,沒有辦法修成這四無量心。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只能說到這裡。下一集中再繼續為各位說明「後續的修行」,歡迎您到時繼續收看!

謝謝您!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2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解脫正受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二輯 解脫正受(二)
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可以獲得許多的功德正受。今天我們就來接續上一集的內容,繼續為大家說明其他的「解脫功德正受」。

接下來繼續,第三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能夠「消除慢心」。基本上一般人之所以會有慢心的產生,大部分都是從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來加以分別而產生。如果覺得自己在五陰諸法上面殊勝於別人,譬如說,「我比別人長得莊嚴」,「比別人年輕、健康」,或者「比別人有錢、有地位、有身分」等等,就會因此而產生慢心。但是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則是會從真實心如來藏的立場,來看待一切的有情眾生,就會觀察到一切有情眾生,其實也都具有本來圓滿具足的真如佛性,一切有情眾生的真如佛性都是平等平等。因此一切有情眾生未來也都必定會成佛,所以自己就沒有什麼地方特別殊勝於別人!既然沒什麼殊勝於別人,也就沒什麼好起慢心的。菩薩們如果能夠常常這樣思惟、這樣觀行,就能夠漸漸的消除慢心作祟的習氣,道業也能夠因為慢心的消除而不斷的往上提昇。

各位菩薩,我們都知道,十方世界有無量無數的菩薩,都會聽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行可以很迅速的成就,因此也必定會有很多的菩薩風聞之後來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只是因為隔陰之迷的關係,所以就暫時忘記了過去生的修證,今生如果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他又開始修行了,不需要幾年的時間,很快的又可以重新悟入,乃至可以眼見佛性,甚至於可以過牢關、入初地等等。然而在這當中,也許會有一兩位的菩薩,未來很可能成為我們的老師來教導我們,假使我們現在輕慢於他、看不起他,那未來我們該怎麼辦才好呢?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常常學習《法華經》裏面的常不輕菩薩,能夠常不輕慢一切的眾生,對一切有情總是恭恭敬敬的,那麼就一定可以迅速遠離慢心的遮障,當然也就能夠獲得無邊的法益了。

所謂「慢」,基本上都是不離五陰,不離分別心的作用,都是因為在五陰上產生種種的分別、比較,所以才會有慢心的產生。然而在真如佛性之中,卻都沒有分別心、也沒有瞋心,沒有慢心這一類的東西,所以當然也就無所謂「我比別人殊勝」,或者「我比別人厲害」可說了。明心見性以後的菩薩,他漸漸的就會知道:慢心的習氣之所以會繼續的存在,都是因為末那識我執的習氣,在一時之間還改不過來,所以就產生了這種習慣性的作用。而如今我明心又見性了,就必須要從我執方面去下功夫,深入的去思惟、去觀察、去整理真如與我之間的關係,以及要如實的能夠去體驗真如的空性,深入的去體驗「我」的虛幻。假使能夠如實而且常常的去思惟整理,那麼這一種慢心的習氣就能夠漸漸的消除。慢心消除了以後,內心就可以得到寧靜和祥和,因此也就可以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解脫的第三個功德正受,意思是說可以消除慢心。

接下來我們繼續要說明第四個解脫正受。第四個解脫正受是說,可以「捨棄瞋、恨、怨、惱之心」。各位菩薩,您知道什麼叫作「瞋、恨、怨、惱」嗎?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終其一生都在「瞋、恨、怨、惱」之中過生活,但是我們卻對「瞋、恨、怨、惱」一無所知,乃至習以為常,沒有辦法去覺察它的過失。然而什麼叫作「怨」呢?所謂怨,譬如我們如果受到別人的欺負,心裏不高興,快樂不起來,這就叫作「怨」。然後我們就會開始想辦法要準備去報復;當我們設計完成,決定要去報復的時候,這就叫作「惱」。因為有「怨」和「惱」,就會生起瞋恨心來,心裏總是常常這樣想:「某某人,你給我記住!」因此心中總是憤恨不平。然而,這「怨、惱、瞋、恨」到底是從哪裏來呢?事實上,這「怨、惱、瞋、恨」都是因為我們有「名」與「色」而來,也就是說,都是因為我們覺得五陰很真實而產生;認為有一個「我」真實的在被別人欺負,而產生了這些連續性的情緒反應,所以就有了「瞋、恨、怨、惱」的產生。

但是菩薩由於大乘見道的緣故,不僅明白了而且也親眼看見了五陰的虛妄不實,所以就會開始漸漸轉變原來執著和貪愛的習氣,會慢慢的朝向「無瞋有悲」、「無愛有慈」的境界逐步邁進。譬如說,如果我們受到別人瞋恨辱駡等種種不合理的待遇的時候,心裏面雖然還會生起一點小煩惱,但是卻一定不會有要報復的這種念頭出現——即使有的話,也會在一兩分鐘以後,最多不過一二十分鐘以後,還是會打消那個要報復的念頭。當然這種情況是指剛見道不久的菩薩,他們所會出現的狀況。但是對於已經悟後起修有很長一段時間的菩薩來說,那麼就絕對不會有一絲一毫想要報復的念頭出現。為什麼會有這種功德出現呢?那是因為有道共戒和禪悅的緣故,所以才會有這種解脫的功德出現。已經證悟的菩薩心裏總是這樣想:「反正這一切都和真實心如來藏完全沒有關係,這一些紛紛擾擾的事情也不過都是人生大夢中的小事一樁罷了,我又何必為這些小事而生氣呢?有情眾生因為不知道生命的實相,所以會有這些不好的貪瞋癡行為出現,這完全是正常的現象,眾生本來就是這樣啊!我又何必生氣呢?」當菩薩能夠這樣如理作意、思惟、觀察以後,自然就能不再生氣了,性障當然也能因此而漸漸消除。

各位菩薩,有許多人會把開悟這件事看得很玄,以為開悟以後就永遠都不會生氣了,其實不是這樣子!明心開悟以後,三縛結才剛剛斷除,但是無始劫累積下來的習氣還是很深重,還得要靠悟後一步一步努力的去思惟觀行,這樣才能漸漸的使這種深重的習氣漸漸的可以斷除。菩薩即使修到了二果,也仍然還有淡薄的貪瞋癡習氣呢;即使成為阿羅漢了,也仍然還有瞋恚的習氣還沒有辦法完全斷盡。因此並不是說開悟了就能馬上斷盡瞋恚的習氣,只是這一位菩薩很可能在發了脾氣以後,一轉身就沒事,又照樣可以嘻嘻哈哈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如果從真如的立場來看,人生不過就是在演一場戲而已,一切無非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只有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真實。所以開悟以後不但可以生氣,而且還可以比別人氣得更厲害,但是各位菩薩,請您一定要記得喔:一轉身就要馬上把它丟掉。

您聽到這裏千萬不要誤會,這意思並不是要叫大家常常生氣,而是說「偶爾」。意思是說假使我們必須用生氣才能解決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就用生氣來解決問題吧。這樣的生氣是例外,大家可不要誤會,以為我們是在鼓勵菩薩要常常生氣呢。請您一定要記得,常常生氣的人相貌會變得醜陋,自己的身心也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乃至導致百病叢生呢,眾生更是不敢也不願意親近愛生氣的菩薩。所以實際上,愛生氣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不管是對自己或者對他人都沒有利益。相信有智慧的您,一定可以瞭解這其中的道理。

基本上,我們說瞋心應該要儘量的斷除掉。為什麼呢?因為菩薩犯瞋是很大的忌諱。菩薩犯了瞋恚,就會斷了跟眾生的法緣。而菩薩發願生生世世常住世間,自利利他永無窮盡。如果常常起瞋恨怨惱之心,就會和菩薩「慈悲喜捨」的精神互相違背,當然也就沒有辦法來攝受眾生,也就沒有辦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了。然而這種瞋恨怨惱的情形,會在菩薩漫長的悟後起修過程當中漸漸的消除,乃至可以完全捨離瞋恨怨惱之心,而得到身心明淨的解脫功德受用。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第四個解脫功德正受。

第五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少數人會有「貪瞋轉盛」的現象出現。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說有些人剛見道的時候,他會說:「貪欲是道,瞋恚也是道啊,所以在貪欲之中既然都是道,那不貪白不貪、不樂白不樂了。」因此有好吃的就吃,有好看的就看,男女欲也是一樣,完全是隨性而為。各位菩薩,您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想要問:「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產生呢?他是不是悟錯了呢?」那倒不是。那是因為在這些事情當中,這位已經證道的菩薩,他在貪瞋之中也同時看到了真如佛性的運用自如,而且不受貪瞋所染污,所以才會說「貪欲也是道、瞋恚也是道」。在他認為,反正在貪愛六塵的境界的時候,也不會影響真如佛性的運作啊。所以在剛見道的初期,可能會有這種貪瞋轉盛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在少數人身上曾經發生過,在經典中也有這樣的記載。

但是這種貪瞋轉盛的現象跟一般貪瞋轉為淡薄不一樣,這都是因為彼此知見不同所導致,但是都沒有錯。譬如有人明心又見性以後,他就可以隨意的發脾氣、隨意的喜樂、隨意的讚歎,一切都是任性而為,但是都不會觸犯道共戒。譬如,有的時候他的想法很奇怪,比如說有人打死了一隻蟑螂,或者打死了一隻螞蟻,他卻說:「你認為有人打死牠,我卻認為牠根本沒有被打死啊。」然而,他這樣說有沒有錯呢?實際上他這樣說也沒有錯。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一般人看到的是蟑螂、螞蟻的五陰有生有死,而他則是站在真如佛性的立場,來看那隻蟑螂和螞蟻。他觀察到那隻蟑螂和螞蟻的真如並沒有死啊,這個五陰雖然死了,但是換了一個新的五陰,還是繼續照樣的在世間生活,哪裏有死呢?所以有的時候,他的觀念和想法對一般人而言的確是有些奇怪。但是如果你跟他說:「那你去打死那隻蟑螂和螞蟻好了。」他說:「我又何必呢?我打死牠,牠也沒有死,我又何必去打死牠呢?」

各位菩薩,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很奇怪呢?顯然這樣的想法和我們一般世俗觀念完全不同,這是因為他從明心見性的立場,而產生了這樣的見地,因此才能不被世俗的觀念所繫縛,而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雖然是這樣子,但是在悟後的保任和修道過程當中,他會一步一步去思惟、去觀察:要實證涅槃的道路應該怎麼走呢?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趣向涅槃解脫呢?他漸漸就會知道,必須要不斷的增強定力,才能邁向實證究竟涅槃的境界。他也會發現假使我們要增強定力,就必須要把煩惱除掉才行。而貪欲、瞋恚和愚癡都是非常深重的煩惱,如果我們煩惱不除,定力又怎麼能夠增上呢?因此只要把煩惱消除了,定力自然就會漸漸的增上。

各位菩薩,我們前面所說的這兩種不同的菩薩,到最後都必定會將貪瞋癡轉為淡薄,但是在貪瞋癡轉為淡薄之前的那一段修行過程裏面,雖然會有彼此起伏差別的不同,但是不管怎麼樣,到最後貪瞋癡一定都會很淡薄,而得到解脫的功德正受。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六個解脫功德正受。第六個解脫正受是說,他「能夠如實了知自己的解脫境界」。當菩薩在親見自性彌陀以後,他就能夠漸漸的深入教門,並且從經典所說的各種層面去深入的瞭解,同時也會用自己所親證的現量來加以印證。就會知道如果自己要往生淨土的話,一定可以上品上生;也可以知道自己現在的解脫境界究竟是在哪一個層次;更進一步他也會知道,自己只要依照 世尊所開示的法道,按部就班的循序進修,將來必定可以得到究竟解脫的果報。因此就能夠安心而自在的在世間,和有情眾生同事、利行,能夠不離生死而自度度他,直到究竟成佛。以上所介紹的是第六個解脫功德正受。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七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這位菩薩他「確實可以瞭解功德與福德的分際和差別」。我們在佛教道場當中常常會聽到有很多人會說:「某某師兄,某某師姊,您真是功德無量啊!」用這樣的話來讚歎別人的發心。譬如,有人捐了一大筆錢財來蓋寺廟、或者來救濟貧困,我們就會說:「某某師兄、某某師姊,您真發心啊!真是功德無量啊!」然後這位捐款的人,他就會在心裏面沾沾自喜的說:「哇!我捐了一大筆錢,有大功德啊!真是歡喜!」他心裏面雖然這樣想,但是嘴巴卻客氣的說:「哪裏哪裏,這是小意思啦!不算什麼啦!」心裏面其實非常的高興,因為布施了這一大筆錢,未來生一定有大福報,有大功德了。各位菩薩,我們應該要知道,像這樣大筆錢財的布施所得的果報就叫作「福德」,而不是叫作「功德」。

為什麼我們這麼說呢?那是因為「功德」不是虛幻的東西,而是自己能夠獲得真實的受用,才能叫作「功德」。那什麼叫作「功德」呢?譬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各種解脫正受,叫作「功德」。因此,斷三縛結叫作「功德」;薄貪瞋癡叫作「功德」;斷五下分結、斷五上分結叫作「功德」。譬如說,我們的心能夠安定,能夠自在叫作「功德」;當逆境出現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會被煩惱所繫縛,心能夠解脫自在,可以離開一般人因為貪瞋癡而產生的痛苦,能夠繼續平靜安詳的過生活,這都叫作「功德」。因此功德是我們可以親自獲得受用的,不是虛幻而期待于來生的。

各位菩薩,在我們說過「功德」的意涵以後,那什麼叫作「福德」呢?所謂「福德」則是指五陰所受的依報或正報,叫作「福德」。譬如,樂於布施行善的人,來生可以生到欲界天,享欲界天的天福,這叫作「福德」;布施的人來生可以獲得布施的果報:譬如說富有資財、眷屬和樂、煩惱轉輕等等,都叫作「福德」。

所以簡單的說,「功德」是指可以出離三界,也就是解脫方面的受用;而「福德」則是我們五陰身所受的正報或依報。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只能說到這裏。下一次再繼續為大家說明其他的「解脫功德正受」以及第九章「後續的修行」。

謝謝您!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1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定的正受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一輯 定的正受(二)解脫正受(一)
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談過「見地正受」以及「定的正受」可分為七點,並且談過其中的兩點,包括「覺明現前」以及「非定不禪」的道理之後,今天我們要繼續來說明第三個定的正受。

第三個「定的正受」是說他能夠體會定力、定相和定境的差別。基本上,我們一般人只要聽說修定,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盤起來坐在蒲團上,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樣。大家總以為說用七支坐法,有模有樣的正襟危坐著,不許別人來打擾,以為這樣就是在修定,其實這樣叫作「定相」,是修定的一種表相。透過這樣的定相,我們應用一些方法,譬如說數息法、觀心法、觀念的起處,或者是持名念佛等等方法,使我們的心漸漸的安定下來了,妄想就漸漸的變少。到後來連妄念也很少了,可以安住在某一些定的境界裏面,這時候我們就說他已經證得一些「定境」了。這種人雖然可以證得某些定境,但是這種定的功夫,通常是在打坐中才有,在下了座以後,心又照常散亂,很容易又照樣發脾氣,或者照樣的貪瞋癡不斷。如果我們是有這種情況的話,就知道說我們的定力是偏在靜的一邊了。

然而對於一個能夠眼見佛性分明的菩薩來說,他就能夠把從靜中修來的定力帶到動態當中來,因此在動靜之中都能夠制心一處、正念分明,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動靜一如」的境界。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想要實證眼見佛性的境界,定力的鍛鍊不但是在靜中要做,在動態當中更要做,最後能夠在動靜之中都能夠心不散亂、制心一處。而且不但能夠制心一處,還要有一個正念,清楚分明不會遺失,這樣才能產生真正的定力。這也是一切想要眼見佛性的菩薩們所應該具備的基礎行門功夫。任何一個眼見佛性清楚分明的菩薩,他一定具有這樣的功夫,這個時候他一定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什麼叫作「定力」,什麼叫作「定相」,以及什麼叫作「定境」。這三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他都能夠了然於胸沒有疑惑。

各位菩薩,您也許想要問:「那到底什麼才是定力呢?」其實所謂的定力就是心不隨定、亦不捨定。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心隨著定的話,就會進入定境而沒有辦法參禪。我們的心如果捨定的話,心就會散亂,沒有辦法制心一處,話頭當然也就看不見了,也因為沒有辦法保持正念,所以就沒有辦法參究如何是佛性的話頭。一個眼見佛性分明的菩薩,他一定可以深刻的了知,我們修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參禪;能夠在真參實證的時候,不會落到意識思惟妄想當中。而定的作用,則是因為定的力量所產生的作用,這種定的作用,使我們能夠清楚的眼見佛性。菩薩們如果能夠確實了知修定的道理,自然就不會對定境和定相產生執著,而被定境和定相所拘束了。

各位菩薩,經過這樣的說明,您是不是對「定力」、「定相」和「定境」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呢?如果您對我們這一段的說明能夠如實理解,那麼對於您將來要求證實相念佛法門,一定有非常多的幫助。

接下來我們介紹第四個「定的正受」。第四個定的正受是說這位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他完全明白了禪與定之間的差別。對於一個已經明心見性的菩薩來說,定的功夫他已經鍛鍊起來了,參禪的過程他也已經體驗過了,所以他對於修禪與修定之間有什麼差別完全了然於胸,沒有絲毫的疑惑。譬如說,當有人以持咒或者是持佛名號、數息或者是修止觀種種方法,把它當作修禪來修的時候,這一位菩薩就知道他們都錯了,錯在什麼地方、為什麼錯,他完全能夠瞭解,為什麼呢?因為禪是般若,禪不是禪定。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知道:禪定是功夫法門,屬於事修;而禪是般若,是智慧法門。菩薩們由於這樣的清楚認知,所以就能夠遠離一般人「以定為禪」的種種過失。

各位菩薩,這種「以定為禪」的現象,也是一般參禪人最容易落入的境界相,總是會錯把各種離念、無念的覺知心所安住的境界,誤以為是找到如來藏實相心呢,卻不知道這些知見都是錯誤的知見。各位菩薩,如果想要真修實參的話,就應該要趕快遠離這種「以定為禪」的錯誤見解。這樣才會有明心見性的因緣。

第五個定的正受是,他知道修定並不是僅僅在靜中修一念不生的功夫就可以了,而主要是應該要在動中修學「正念相續」的功夫。那到底什麼才是「正念相續」的功夫呢?所謂「正念相續」,並不是說在心裏面保持沒有妄想、沒有雜念的狀態,就可以叫作「正念相續」,而是要有一個清淨的念存在。譬如說我們是體驗真如的念,或者是眼見佛性的念,甚至於我們在憶佛想佛的念,都是屬於清淨的念。假使有人是用修數息觀的話,只用一個數目字的聲音在心中,譬如說「一」……不停的在心中延續,這也算是正念,甚至於在心更細膩的時候,我們把「一」這個聲音也把它捨掉,而住在「一」的數目字的意念裏面。

各位菩薩,這和參禪人所謂的「看話頭」,其實都是一樣的意思,這樣才叫作「正念相續」。而不是說心中完全無念的「一念不生」狀態可以叫作「正念相續」。各位菩薩,這一個「正念相續」的知見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夠明白。

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第六個定的正受。這個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他能夠明白接下來的修行必須要繼續的修學禪定功夫,以及要修學無量百千三昧的事修功夫和境界。大家心裏一定會這樣想問,菩薩們為什麼能夠自己明白悟後起修的道理呢?其實這都是由於大乘見道的功德所引生,才會有這樣的智慧出現。已經見道的大乘菩薩們一定會深刻的瞭解到,我們經由參禪而明心見性了,這是屬於慧的解脫。然而菩薩即使證得了慧解脫了,仍然沒有辦法自己自主生死,生死仍要待緣。假使菩薩們想要求證俱解脫的話,就必須要加修四禪的功夫,有了四禪的定力以後,才能夠提前捨報或者延後捨報,也就是說什麼時候要捨報,完全可以由自己來決定。當然除了捨報的時間可以由自己作主以外,未來生要在什麼地方,要在什麼樣的家庭出生,也可以由自己來作主。這種可以自主生死的功德,完全是菩薩所具有的俱解脫的證量,所展現出來的功德力。所以說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如果要往俱解脫的境界前進,除了必須要修學靜中的定力以外,也要在動中進一步去修除煩惱和習氣,這樣才能一步一步的往俱解脫的修道之路邁進。以上所介紹是第六個定的正受。

接下來我們介紹第七個定的正受。第七個定的正受是說,在悟後起修的過程裏面,這位菩薩會漸漸的明白,修除煩惱和習氣是修定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一般人總以為,要修四禪八定就必須要不停的打坐、不停的鍛鍊功夫,認為這樣才是修定。但是對於一個真正有禪定證量的菩薩而言,他會告訴我們:假使我們要修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四禪的功夫,除了一方面要增強定力以外,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地斷除各種煩惱和習氣;這樣兩者相輔相成,才是使我們的定力可以快速成就的最重要因素。特別是當我們修學很久,才終於可以進入二禪,也就是可以證得「無覺無觀」三昧以後,對於應該要修除煩惱和習氣的體驗最為深刻,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的煩惱不斷除、習氣深重,那麼絕對是不可能進入二禪以上的禪定境界。因此我們說修除煩惱和習氣,也是修定的人所必須要努力下功夫的地方。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定的七種功德正受。相信大家在聽過我們說明以後,對於禪與定的分際,以及我們要怎樣把禪定修好都有了一些基本的概念。

雖然說「非定不禪」,也就是說假使沒有相當的定力,絕對是不可能開悟明心、眼見佛性的。但是六祖慧能大師卻也告訴我們:「唯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六祖壇經》卷一)。這個意思是說,佛法的修證還是以能夠開悟明心、眼見佛性最重要,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禪定解脫的境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解脫是要靠智慧去斷除煩惱,才能解脫生死輪迴之痛苦,而不是靠四禪八定把煩惱給暫時降伏,不讓它起現行就可以說得解脫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禪定即使修到了四禪八定都具足了,在捨壽以後卻仍然必須在三界當中流轉,沒有辦法解脫於生死之苦。因此說,對於一個精進的修行者而言,能夠如實的了知「禪」與「定」的分際和其中的差別,這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如實瞭解以後,才不會走錯路頭白費光陰,乃至浪費生命。希望在電視機前面,有緣聽聞這一段法義的菩薩,都能夠確實的瞭解定力、定相以及定境之間的差別法相,並且能夠經由禪定的幫助,大步的邁向明心見性,實證實相念佛的境界。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實證實相念佛人有關定的七點正受,提供諸位菩薩作參考。

在介紹完定的功德正受之後,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說明實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的第三目,叫作「解脫正受」。各位菩薩,請問您,什麼叫作解脫呢?是不是大家都想要得解脫呢?我們都知道,解脫的相反就是繫縛,譬如說我們被別人用五花大綁給綁起來了,在動彈不得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就叫作繫縛,叫作不得解脫。相反來說,如果我們用方法把綑住我們的繩索給解開了,那我們就可以得解脫了。

各位菩薩,一切的有情眾生,由於無量世來被無明所遮障,因此就被種種的煩惱和習氣所繫縛,所以就在三界當中不停的流轉,沒有辦法解脫於生死。而菩薩們卻可以經由修行、證道而漸漸解脫於三界的繫縛。譬如說,明心的菩薩一定可以獲得三縛結的解脫功德,也就是一定會斷我見、疑見和斷戒禁取見;如果是見性不退的菩薩,那麼一定可以獲得薄貪瞋癡的解脫功德,也就是說貪瞋癡可以淡薄;甚至於過牢關的菩薩,就可以獲得斷五下分結乃至斷五上分結的解脫功德。

這是大致上的情況,但是並不是大家都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如果以見性來作例子的話,也就是說見性菩薩他們的定力好不好,會有退與不退的差別產生,但是如果是明心或者是過牢關的話,那麼就永遠不會有退失的時候了。這些明心見性的解脫功德正受和其他的功德正受,會因為每一位修證者的根器、福德、禪悅和定力的不同,所以會有退與不退的差別存在。也因為這些境界的退與不退,所以會導致每一個人所得的功德正受有所不同。因此並不是說大家明心見性以後,所得的功德正受都是一樣的。這一點希望各位菩薩也能夠建立起一些知見。

在簡單介紹過解脫的概念以後,接下來我們要將實證實相念佛所可以獲得的「解脫正受」,大致分成八點來為各位作說明。第一個解脫正受是「具深慈悲心」:菩薩們由於已經親證實相心如來藏,可以深切的了知如來藏本來解脫的境界,這個時候如果再反觀其他的有情眾生,卻還在生死大海當中頭出頭沒,到現在仍然沒有辦法覺悟生命的實相,菩薩因此就生起了廣大的慈悲心,想要救度一切的有情眾生出離生死苦海。

古德常說「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意思是說,這位已經證得念佛三昧的菩薩,他對於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和喜樂都能感同身受。譬如說,當他看到一群小朋友在玩耍遊戲的時候,他內心也沒來由的就跟著快樂起來;當他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也會沒來由的跟著難過;在他內心深處總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離開痛苦,得到安樂。尤其是當他看見別人學佛數十年,而仍然無法得力,甚至於被邪見、被邪師所誤導的時候,心裏更是難過,總是想辦法要去幫助他們,這就叫作慈悲心。這種慈悲心是不修而有,也是親證實相以後會自然生起的一種心情。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就是我們所說的慈悲心,所以說具深慈悲心是實相念佛人所獲得的第一個解脫功德正受。

第二個解脫功德正受是說,可以「遠離以我為中心的私心」。人們之所以會有私心產生,都是因為覺得有一個「我」能夠有所得,所以才會產生私心。譬如說有人送來了一杯水,我喝了這杯水可以解渴,所以「我」就解除了口渴,不再口渴了。或者說,有人送「我」一本書,是精裝本,好漂亮!這是因為有一個「我」,覺得「我」獲得了一本精美的書,所以生起了喜樂。因此,因為有一個「我」,得到這一本書,所以「我」就怕這一本書被別人偷走了,因此就產生了私心。而現在既然沒有一個「我」的存在,也就沒有人有所得,既然無所得,誰要就送給誰,別人也就不用偷了。由於這樣的觀行,可以證實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因此就可以除掉私心作祟的情況。一般眾生之所以常常會被煩惱所繫縛,沒有辦法得解脫,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為有一個「我」的真實存在,擔心我所擁有的東西不見了,因此心生恐懼。而如今我們所親證的實相心卻是離開我與我所的,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因此就能夠漸漸遠離因為我與我所而產生的私心,得到了解脫功德受用。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解脫正受中的前面兩點,也就是說「具深慈悲心」以及「遠離以我為中心的私心」。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說到這裏,下一集中我們再繼續為大家詳細說明,非常謝謝您的收看,再會!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正禮老師於11月03日法界衛星電視台新聞專訪之開示:
(一)證得無生忍 獲得無上法
(二)修行解脫的條件



相關閱讀:

正德老師於10月27日法界衛星電視台新聞專訪之開示:
(一) 燒香拜佛表達恭敬心
(二) 萬法唯識由識轉智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