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8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如來藏是妄心七識之俱有依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二)
第二十八輯 如來藏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一)
陳正源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學佛的正知見——在前面幾集當中,已經為各位菩薩舉出經教之中 佛陀以及諸大菩薩的開示,說明了:佛菩提道的修學,首重在開悟,也就是要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如來藏也是中國禪宗證悟的標的。而在經典當中,佛陀並且已經明白的表示: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以下我們將約略的來說明: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幾個特有的體性。

首先我們要來說明的就是說,如來藏祂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所謂妄心當然就表示說它是虛妄的心,怎麼說是虛妄呢?就是說它是生滅的、是無常的心。首先我們要說明:一切的眾生都總有八個識,所謂眾生的心識呢,總共有八個,稱為「八識心王」。這個八識心王都各有祂不同的功能體性。

首先第一個是前五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識。眼識祂能夠見色、耳識祂能夠聞聲、鼻識能夠嗅香、舌識能夠嚐味、身識就能夠覺知觸塵。也就是說這個五識能夠了別五塵,可是祂所了別的五塵,只是了別五塵的粗相。

第二個部分就是第六識,也就是意識。意識祂能夠作思考、能夠分別,並且祂能夠了別五塵的粗相、細相,也能夠了別法塵。一般我們所常聽到的人家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個心」,不管是在有語言文字的這個妄念之下,或者是說離開了語言文字的妄念,這都是第六識意識的境界;另外像男女淫慾當中,離開語言文字的那個靈知心,祂本質上也是意識。

第三個部分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在阿含裏面稱祂為意根。祂具有思量、作主、作決定的這個功能,也就是祂會時時作主,處處作主——那作主呢——就是因為祂不斷在思量。另外這個第七識這個末那識,祂對於六塵的境界也是有所了別,可是祂的了別非常的粗劣,只有在有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動上面去作了別。

第四個部分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祂在凡夫位以及在解脫道的有學位當中呢,稱祂為阿賴耶識;如果說修學到無學位了,也就是說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那就改稱為異熟識;乃至於菩薩修學證到了極果,也就是到達了佛地的時候,又改名為無垢識,也稱為真如。那麼不管這些名稱怎麼樣的改變,可是都是只有改變名稱而已,祂的本體仍然是同一個。這第八識祂是前七識的所依,祂是萬法的根源,祂不會在六塵上面起分別——也就是說祂不同於前七識,會在六塵上面起分別;可是祂並不是沒有分別,祂的了別性不是在六塵諸法上面作了別。

我們這邊要稍微說明一下:就是說,我們的前七識祂都是變異生滅的,都是前後轉易的,所以這七識又稱為轉識,也就稱為七轉識。佛法當中有所謂的五無心位,它是指眾生處在五種沒有意識以及前五識等這見聞覺知狀態的那個境界。這五位就是:「眠熟」,熟睡了而不做夢的時候;「悶絕」,昏迷、悶絕了的時候;還有「正死位」、「無想定」以及「滅盡定」。意識在這五位當中必定會斷滅,那意識滅了,前五識也就不再現起了。我們以大家都能夠現前體驗的境界來講,像眠熟,也就是熟睡當中而不做夢的那個境界,熟睡了不做夢,結果一覺到天亮,這個當中可能經過了五六個鐘頭、七八個鐘頭,你有知覺嗎?沒有!那就是因為意識、前五識都斷了。還有像悶絕,發生了車禍,這個人被救護車送到急診室,急診室的醫生第一句話一定會問「有沒有意識?」就是表示說,他因為車禍撞擊,然後昏迷,意識斷了。那麼經過醫生急救之後,他恢復了,意識又回復了;可是這個中間也許已經經過了幾個小時,乃至於經過了幾天,但是他完全沒有覺知,這個就是因為他意識斷了,前五識也都斷了。

至於這個意根末那識,祂雖然不會在五無心位當中會斷滅,但是我們修學佛法,如果是修學解脫道的話,親證了解脫果,捨報就會進入無餘涅槃,那進入無餘涅槃當中,這個意根也是會斷的。所以說前七識都是生滅的,都是會斷的心識。

另外大家都知道,影片是由膠卷拍攝錄製而成的。這個影片的膠卷,它其實是由一格一格的底片,分別去攝錄了非常細微的那個景物的差別變化。然後,播放的時候前後連結,就能夠讓觀眾看出它劇情的種種的變化,還有完整的內容。我們眾生的前七識了別六塵境,不管是說祂是粗的了別,或者是說細的了別,這個了別的過程其實也跟錄影的時候的這個影片膠卷一樣,祂也是由這七識依著祂的功能,刹那刹那的去了別六塵當中的色塵、聲塵乃至於法塵相等等這六塵相,才能夠讓我們清楚六塵境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樣的差別。所以說前七識都是刹那刹那生滅變異啊,都是前後轉易,因此又稱為轉識,就是七轉識。

那既然七轉識都是刹那生滅變異,那顯然是生滅無常,是沒有恆常存在的自體性的心識嘛,那當然就是妄心。這個七轉識妄心既然是生滅無常,那麼祂滅了以後就不存在了,又如何能夠在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生起呢?又如何能夠在醫生急救以後重新再生起呢?另外,祂刹那刹那間斷的過程當中,又是怎麼樣能夠相續的運作呢?這個就是七識俱有依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俱有依?俱有依又稱為俱有所依,它是 佛陀所說第三轉方廣唯識增上慧學的重要的法相之一。八識心王以及協助心王運作的心所有法——譬如說像五遍行、五別境等等的——心王、心所都有所依,我們這邊就只討論八識心王的俱有依,至於心所法的俱有依呢,我們不在這邊討論它。因為八識心王當中,前七識妄心(也就是剛剛為大家說明的七轉識)祂的生起以及運作,乃至於說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祂在三界中現行運作,都不是單靠諸識本身就能夠完成的,而必須要同時有祂們各自依止的因緣,而這因及緣呢,就是諸識生起以及運作的所依。

但是諸識生起以及運作所依的因緣呢,如果要廣泛的來說的話,那就包括一切法了。可是 玄奘菩薩祂在《成唯識論》當中,祂依據 護法菩薩的論義,界定諸識生起以及運作的所依,必須具有四個條件才是所謂的俱有依,那麼這四個條件呢缺一不可。這四個條件是什麼?第一個就是「決定」;第二是「有境」;第三是「為主」;第四說「能令心取自所緣」。我們接下來就逐一的來說明這四個條件:

第一個說「決定」。決定,用口語來講就說,它是必要的,它是諸識的生起以及運作所必要的,這個能依的心識,如果沒有依這個所依的法,那不可能生起、運作。第二條件是「有境」。有境的意思就是說,能依的心識與所依的法,必須是有共同對應的境界。第三稱為「為主」。為主的意思是什麼呢?為主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能依與所依這兩者之間,能依與所依兩者之間呢,相對於能依來講的話,所依它是自在的,它不是能依的臣屬。就是相對來講,所依是能依的主,而不是能依的臣屬,不是能依所附屬的,這個是第三個條件。第四個條件就是「能夠令心取自所緣」,就是說所依的法,能夠令能依的心識起了去分別這個心識祂所對應的境界的那個作用。

所以說俱有依可以總和這樣來講:就是說有一個法,它是心識生起或者是現行運作時同時俱有,而這個法它是一個心識生起,或者是現行運作的時候所必須的;它是自在而不是心識所附屬的;而且它與這個心識有共同對應的那個境界;能夠讓這個心識,起了分別所對應境界的那個作用,那這個法就是稱為這個心識的俱有依啊。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古時候大臣跟宰官,他們的官職或者是權柄,都是由國王所冊封所賜與的;他們職務的行使,當然也要仗託於這個在位的國王。所以說國王是與宰官同時俱在的,而且是宰官所依恃的;而且這兩個之間,國王是主,宰官是臣屬,他們兩個都有著共同應該去面對、去處理的國家事務;並且宰官是由國王指令他去處理這些國家事務。這個國王與宰官的關係,如果套用佛法當中唯識的法相來說的話,國王就是宰官的俱有依。那這樣子舉這個例子大家就比較清楚了。

那麼既然講過了俱有依,說它是心識生起運作所必須的,接下來我們就分別就八個識來說明祂們的俱有依。首先是講五識的俱有依,要談五識的俱有依,就先要瞭解五識祂是怎麼樣生起還有運作。五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在經典當中 佛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意思就是說眼識的生起必須要有眼根以及色塵為緣……乃至於說「身觸為緣生於身識」,這個身根跟觸塵為緣,就能夠生起了身識。

但是五識各有祂的根,根又分為浮塵根以及勝義根。這浮塵根就是眾生身上可以看得見的部位,比如說眼識的浮塵根是眼球,說是「眼如葡萄」;耳識的浮塵根就是耳朵,說「耳如荷葉」;鼻識呢,鼻根是鼻子,說「鼻如懸膽」,好像懸吊的那個膽,豬膽一樣;還有說舌,舌識的這個根是舌頭,說「舌如半月」;那身呢?身識的根就是這個身,它是「身如肉桶」,這個是五浮塵根。

另外還有五勝義根:五勝義根就是我們頭腦當中掌管感官知覺的部位,眼、耳、鼻、舌、身、意能夠感官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各有它自己感官知覺的部位,在頭腦裏面分布著。因此眼球以及傳達視覺訊號的那個神經纖維是眼的浮塵根,頭腦當中掌管眼識的部位,那就是眼的勝義根;但是光有眼根,也就是說只有浮塵根以及勝義根本身,仍然不能夠生起眼識來分別色塵,否則的話剛死的人,他的眼球以及他的這個視神經還沒有壞,應該能夠分別色塵才對,可是實際上並不能啊!還有如果說有了眼根也有了色塵,只有這兩個也不能够產生了別色塵的作用,否則的話剛死的人,來撐開他的眼球,他也能夠面對外面的色塵境,而應該要了別色塵境才對呀,可是實際上並沒有這個可能。所以由此就可以知道說:眼根以及色塵之外呢,必定還有其他的眼識生起所必須依恃的那個俱有依啊,必須有這個俱有依才能夠讓眼識生起;那眼識是這樣,其他的耳、鼻、舌、身這四個識當然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說五識的生起還有運作,都必須要有祂的俱有依。這個五識的俱有依有四種:第一個就是五色根,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色根,包括了浮塵根還有勝義根;另外祂還有三個俱有依,就是第六識的這個意識,還有第七識這個末那識意根,以及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要有這三個識。總共這四個就成為五識生起以及運作的俱有依。這四個俱有依,依它的屬類,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四類,也就是「同境依」的五根,還有「分別依」的意識,以及「染淨依」的第七識末那識,另外還有第四個,也就是「根本依」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由於有這四個俱有依,所以五識可以生起以及現前運作。

至於這四個俱有依的詳細的內容,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留待下一次,再詳細為大家來加以說明。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正覺講堂掛爭議布條 不肯撤

更新日期:2010/12/15 04:11 〔自由時報記者黃忠榮、楊久瑩、謝文華、劉志原/台北報導〕
位於台北市承德路三段的正覺講堂,在自家大樓外牆掛上大幅廣告,上面文字寫有「喇嘛的無上瑜伽修行就是與女信徒性交」、「自己造惡業,還能幫人消業嗎?」等字眼,引發附近居民譁然。正覺同修會表示,廣告上說的都是事實,他們不會撤除。

附近居民說,這個廣告已經掛了兩個多星期,因文字太過聳動,很多人猛然一看,還以為是鼓勵與女信徒性交。他們向正覺講堂反映,得到的答覆都是:「講的都是事實。」居民向市民熱線1999陳情,但還未獲市府回覆。

懸掛廣告的該棟大樓管理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主張在外牆懸掛廣告看板須經管委會同意,但正覺代表強調是做公益,並發律師函給管委會,指若未經同意拆除該廣告物,將違反刑法毀損罪,也要依民法的侵權賠償,管委會因而未進一步處理。

不過,前台北地院審判長陳博文律師說,管委會可以舉行住戶大會,訂出社區規約或作出決議,要求住戶不得改變外牆形貌或在外牆懸掛看板招牌等物品,除非牴觸法律,有違公序良俗,否則住戶即得遵守,若不遵守,可訴請法院由公權力介入排除。

精研佛教歷史的前台大哲學系教授楊惠南說,早期瑜伽修行法在印度確是一種宗教行為,目前有部分藏傳佛教支派吸納了印度教的做法,將所謂性交修行也納入,這與釋迦佛所強調的傳統佛教精義確有極大出入,正覺的提醒及批判並不意外。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董事長達瓦才仁表示,印度佛教密宗經典,確實記載有「無上瑜伽修行」的觀點,指的是當修行到最高境界,沒有男女的分別,因此也沒有男女之間的欲望,所以雙修是可以的。但達瓦強調,沒有任何一個藏人、喇嘛、僧人這麼做,因為藏人認為自己不可能達到那種境界,所以不會去做雙修的事。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7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下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二十七辑 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下)
游正光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探討了:佛所說的如來藏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不同於外道神我、梵我。也證明了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常住法,不是妄心妄識,也不是生滅法;祂能出生識陰六識,但不為識陰六識所攝;由此可以證明,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祂們是同一個心,不是兩個心。然而這樣的說法,一定不為主張「如來藏、阿賴耶識是二個心」的人所接受。因此,這一集,將更詳細的說明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也會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祂們是同一個心,不是兩個心。

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如來藏中藏如來》第86頁。以下將如來藏阿賴耶識分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首先要談的是,如來藏到底是不是佛所說的法身?佛在《不增不減經》曾開示:【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佛說不增不減經》卷一)

解釋如下: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甚深的義理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夠超過祂;因為諸法都是以祂為因,藉著種種法而出生的,所以第一義諦就是佛所說的第一因,祂是無上因,沒有任何一因一法可以超過祂,祂出生了有情五陰世間及器世間。但不就是一神教創造人類與世間的上帝,因為上帝是有五陰身,由於上帝不知道祂的五陰身是由上帝自己的第一義諦——也就是上帝的真心——出生的,所以上帝不是第一義諦。真正的第一義諦,就是出生上帝五陰身的心,這才是 佛所說的第一因。然而,要成就第一義諦就要在眾生界去找,不能離開眾生的五陰十八界,如果離開眾生的五陰十八界,你就找不到祂;但是如果你說祂就是五陰十八界,你更無法找到祂。因為《維摩詰所說經》曾開示:「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跳脫五陰十八界的範疇去找第一義諦,那麼你所作所為都落在見聞覺知當中,這樣是無法證得第一義諦。然而,眾生的五陰十八界都是以如來藏為因,藉著種種緣,而由如來藏出生的,所以我釋迦牟尼佛說如來藏就是法身。從上面分析可知,如來藏就是佛所說的真心,也就是法身。因此,吾人不能自外於如來藏而生而死,都是在如來藏表面生與死。

接下來要談的是,阿賴耶識到底是不是佛所說的法身?如同以往,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契經》說:【經云:「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種性,於凡夫位恆被雜染,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解釋如下:阿賴耶識也是這樣的道理,是三世諸佛——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清淨的體性;雖然阿賴耶識本體在凡夫位是恆、是常、是清淨的,但是卻含藏了無始時劫來的七轉識的染污種子,所以是變異的、是無常的、是不清淨的,因為這樣的結果,使得有情在六道中不斷的輪迴生死,不僅無法出離生死,也無法親證三乘菩提;如果菩薩能夠親證阿賴耶識,未來就可以斷除煩惱種子現行、煩惱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因為菩薩斷除了煩惱障及所知障二障,就可以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這時候,佛地的無垢識是究竟清淨的,其中的八識心王與二十一心所法可以各自獨立運作,可以隨緣赴感靡不周,不斷的廣度無量無邊無數的眾生。

由上面的經文可知:菩薩因地所親證的阿賴耶識,以及未來成佛的無垢識,都是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相而已。這正如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種子識……或名阿賴耶……或名異熟識……或名無垢識……】

(《成唯識論》卷三)也就是說:第八識是一切有情的真心,隨著不同階位所含藏的真實義理而施設種種不同的名字。譬如施設三界九地一切有情的真心,稱之為心;祂也是持身的阿陀那識;更是一切所知諸法的根本的所知依;祂是能執持一切法種的種子識;未斷分段生死的阿賴耶識;已斷分段生死,但仍有種子變易生死的異熟識;斷除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成為究竟清淨的無垢識。由此可知: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來果地的無垢識,都是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字。

前面已分析「如來藏就是佛所說的真心、法身」,現在又分析「阿賴耶識就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來果地的無垢識」,可以證明:如來藏、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法身,更是未來果地的無垢識。因此,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同一個心,不是二個心,只是在不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字而已。

接下來探討的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各有幾個識?首先談的是如來藏。佛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曾開示:「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經中已開示:如來藏共有八個識,也就是如來藏第八識本體,以及七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及末那識。七轉識中的前六識,眼識分別色塵——亦即分別青黃赤白等色塵之顯色;耳識分別聲塵;鼻識分別香塵;舌識分別味塵;身識分別觸塵;意識分別法塵,祂不僅分別前五識所能分別的粗相,也能分別前五識所不能分別的細相,譬如形色、表色、無表色等。

然而這眼等六識,乃是六根觸六塵,而由如來藏流注了六識的種子,因此六識就出現了。由於六識是被出生的法,所以六識是生滅法,因此在五位意識必滅,哪五位?在睡著無夢、悶絕、正死位、無想定及滅盡定,前六識必斷。譬如在睡著無夢時前六識斷了,不再現行,唯待隔天天亮了,意識才會醒來,意識出現了,前五識也就跟著出現了,因此吾人才能醒過來;所以意識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又譬如在正死位,也就是正在死亡階位,意識是會滅的,既然意識會滅,前五識也就跟著滅了,須待中陰身成就了,延續今世的意識,意識才會出現;如果中陰身能遇到未來有緣父母而入胎了,中陰身的前六識也就滅了,須待新的五根身成就後,五根接觸外五塵,而由如來藏變現內六塵,再由六根觸六塵,今世的意識才出現了。由此可知,意識是可滅之法。此外,近代還出現了麻醉劑,可以讓人不醒人事,因此,在重度麻醉的時候,前六識也就消失了,唯待麻醉劑漸漸消退了,意根覺知法塵有重大的變動,所以讓意識出現,意識才漸漸出現了;意識出現了,前五識就跟著出現了,才有吾人漸漸醒來的事實。

由此可知,前六識是生滅法,而且前五識是以意識為俱有依,既然意識是生滅法,如果有人不承認七、八二識,將第七識、第八識攝歸於意識細心,你就知道那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 佛在《雜阿含經》開示:「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也就是說:不管是粗意識,譬如白天的五俱意識,或者是極細意識,譬如非想非想天的極細意識,都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法,既然是被出生的法,不是本來而有,當然是生滅法;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人將第七識、第八識攝歸於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你也知道那還是意識心,還是生滅法。同樣的道理,有人將第七識稱為「第七意識」、第八識稱之為「第八意識」,你也知道祂的本質仍然是意識,還是生滅法。又譬如有人提出:有念靈知心、無念靈知心,就是真心。你就知道那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為已經墮入意識的自性,成為自性見外道而不自知啊!

又譬如坦特羅佛教主張,修煉拙火是成就即身成佛的方法之一。他們主張,在行者臍下約四指的地方,也就是在臍下兩吋,有與生俱來的血脈暖氣,行者藉著觀想來喚醒拙火的出現;當拙火出現時,它伴有燃燒的火焰生起,這個火焰就是拙火。它由紅菩提所生,沿著中脈漸漸上升,洗淨全身的中脈、氣、明點的不淨,而到達頭頂,再將頂輪的白菩提融化,沿著中脈向下流動到達密輪,而產生了四種喜樂。拙火修成後,修行者很快就能獲得五神通、獲得解脫,也是實現「即身成佛」的主要途徑。所以修煉拙火,對坦特羅佛教行者而言,它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是無庸置疑的!可是這樣的說法,卻與 世尊所說的完全顛倒!為什麼?世尊告訴我們:佛菩薩要成就三大無量數劫,要將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斷盡,才能成為報身佛。然而,坦特羅佛教行者卻專注在色身上,觀想將身中的中脈打通,並觀想將身中的五蘊種種障礙斷除了,就成為「報身佛」;不僅煩惱俱在,沒有斷除任何煩惱,而且墮在意識境界,我見根本沒有斷;既然我見未斷,連聲聞初果也無,怎麼有可能成為報身佛呢?所以說,坦特羅佛教行者宣稱修煉拙火可以成就報身佛,那是誤導眾生的說法!

又宗喀巴在其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三如是說:【修「密灌頂物」者,次由師長具主尊慢,將俗女身觀空之後,生天女身,先應加持金剛蓮華而入等至,想以心間種子放光,召請毗盧佛與佛眼等入定,從毗盧門入自身中大貪溶化,經阿縛都底至金剛摩尼,堅固俱生,如《集密後序》云:「金剛蓮花合,集諸有金剛,身語意加行,並悉攝心中,由金剛路出,降於弟子口。」】

解釋如下:修「密灌頂物」者,再由師長具主尊慢,將俗女身觀空後,觀想出生了天女身,先應加持明妃之女陰,再與明妃同入性高潮,然後再觀想以心間的種子放光,召請男女合抱在一起的毗盧佛,與佛眼等而入性高潮中,要一心不亂,不起分別心;再觀想毗盧佛父母行淫時產生的快樂,而流出的紅白菩提淫液,從自己的頂門進入自身中,大貪融化,經過中脈至龜頭,令陽具堅挺不軟,而生起了俱生樂不中斷。如《集密後序》云:「男根女根合,收集諸有之金剛心,也就是精液及女方的淫液,並經過男女行淫過程之身語意等行為之加持,悉攝入男女雙方淫液的菩提心中,由尿道出精再注入弟子口中。」

原來坦特羅所謂的「密灌頂物」——紅白菩提,是男女性高潮所留下的精液與經血,再將這種不淨物說之為「甘露」,給弟子吃。請問這種不淨物你敢吃嗎?所以,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後半部所說的止觀部分,原來是在談男女雙身邪淫法,談的是男女雙方行淫,於性高潮時,所引起的快樂的覺受遍全身說之為「樂」;觀此樂受無形無相,說之為「空」,能夠這樣就能夠成為「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報身佛」。

然而男女行淫本身是邪淫法,是欲界的最重貪,連欲界最重貪尚且無法斷除,表示我見未斷,連聲聞初果都不是,怎麼有可能成為報身佛呢?由此可知,坦特羅佛教的說法非常荒唐!這樣的法是男女邪淫法,怎麼會是佛法呢?有智慧的您應該要詳加以分辨,要遠離惡知識說法,以免墮入外道邪淫法中,再回頭已經是許多劫以後的事了!

又第七識末那識,有處處作主的體性,祂無始劫以來常與第八識在一起,就算吾人能夠入無想定、滅盡定,第七識仍然是剎那剎那不斷在作主,從來沒有停止過;唯待阿羅漢願意自我消滅,不願意在三界現身意,入了無餘涅槃,末那才會消失。所以,第七識也是可滅之法,不是常住法。既然前七識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剩下的第八識當然是常住法。

接下來要談的是,阿賴耶識到底有幾個識?如同以往,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契經》曾開示:「諸仁者!心積集業,意亦復然,意識了知種種諸法,五識分別現前境界。」經典明說:阿賴耶識一共有八個識,如同前面《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示:「第八識能執持業種,第七識能處處作主的體性,意識能分別諸法,前五識各在現前的境界作分別。」既然如來藏有八個識,阿賴耶識也有八個識,這已經很清楚的說明,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

接下來要談的是,如來藏、阿賴耶識自性清淨不清淨?如同以往,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首先要談的是,如來藏自性到底清淨不清淨?如《勝鬘經》開示:「世尊!如來藏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一)

解釋如下:世尊!如來藏含藏了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所以稱之為法界藏;祂是一切有情的法身,所以稱為法身藏;世間與出世間法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過祂,所以稱之為出世間上上藏;祂的體性是清淨的,所以稱為自性清淨藏。由此可以證明:如來藏自性清淨,沒有不清淨的。

接下來要談的是,阿賴耶識自性到底清淨不清淨?如同以往,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契經》曾開示:「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解釋如下:一切眾生的阿賴耶識,本來而有,不是經過修行而有的,祂圓滿具足了一切諸法的功德,祂的自性本來就清淨,不是經過修行而變成清淨的;祂是萬法的根源,萬法都是以祂為因,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所以沒有任何一因一法,能夠超過祂;祂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所剩下的本際,處於極寂靜的境界,這是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僅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來果地所證的無住處涅槃,只是在不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相而已,都是指同一個識——第八識。由經文可以證明:阿賴耶識自性清淨。前面說如來藏自性清淨,現在又說阿賴耶識自性清淨,可以證明,如來藏、阿賴耶識都是自性清淨;也證明了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

此外,還有一些經典明說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譬如《契經》曾開示:「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經文已經明白的告訴我們: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祂是一切有情因地的真心,也是未來果地的無垢識,是同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又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曾開示:【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鍊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

解釋如下:鈍根寡慧的二乘人,聽到成佛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就害怕了!因此只願意修學心小、法小、願小、成就小的聲聞法與緣覺法,不敢修學心大、法大、願大、成就大的菩薩法;最主要的原因是二乘人不知道自己身中有如來藏,以為外境真實有,所以畏懼生死,願意滅盡自己的五陰十八界,不在三界現身意,而入極寂靜的無餘涅槃中。每一位眾生本來具足的菩提法種都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藏識中;如果能夠碰到讓我們明心見性乃至能夠成就佛道的真善知識,就能夠發起無上正等正覺心,透過身口意三種修行的磨鍊,就可以永遠斷除煩惱障以及所知障,未來就可以證得佛地無垢識的常住身了。經文已經證明: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祂是同一個心不是兩個心。

最後作個結論:綜合上面整個分析結果,知道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祂們是同一個心不是兩個心,祂是三界九地、四聖六凡的真性,也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更是未來果地的無垢識,這也是經中所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的真實道理。因此,如果有人主張:「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兩個心,不是同一個心。」你就知道那是不正確的說法,是不如法的!

如果各位菩薩想要知道「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其它更詳細的內涵,請到「正覺」來共修,同修會可以為各位菩薩建立佛法的正知見,於自己的因緣成熟時,可以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成為勝義僧、成為菩薩僧,未來就可以邁向成佛之道。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裏。

下一集將由正源老師主講「如來藏是妄心七識之俱有依」。內容非常精彩,敬請期待!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藏傳佛教修雙身法,非佛教
§有人說:「佛教強調內心的轉換,因此『加持』及『灌頂』的目的也在於此」

真相:
1.佛教的灌頂是菩薩入十地時,十方諸佛伸手放光遙灌該菩薩頭頂而成法王子。
2.迷信者以為參加藏傳佛教灌頂法會,能消業增福,實則種下未來雙修邪淫惡因,不但無福,而且未來世還要受盡華報、果報、餘報。三惡報降臨,竟還沾沾自喜。
3.藏傳佛教還有祕密灌頂,許多人學密多年仍未聽聞。實情是:你必須竭力供養上師,得其喜愛,才肯讓你吞食他與女人交歡後的精液,這就是祕密灌頂。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6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上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二)
第二十六辑 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上)
游正光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個單元講的是: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所謂佛菩提道的宗通,就是大乘見道,也就是明心見性。明心就是找到第八識本體,是菩薩參禪的時候,用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找到了第八識。菩薩可以現前觀察祂的運作,因而發起了般若智慧,並且可以現前觀察祂所出生的蘊處界虛妄。眼見佛性是菩薩用一念慧相應,找到第八識的作用,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是菩薩用父母所生的肉眼,親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而成就了如幻觀。佛菩提道的說通,則是用宗通的法——即大乘見道明心見性的法,去教導學人建立佛法正知見,作為未來明心見性的準備。

今天要講的是: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如來藏中藏如來》第86頁。我們在電視上或者在書本上,經常看到大法師、大居士這麼開示:「如來藏富有外道神我、梵我的色彩。」也聽他們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更聽說:「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兩個不同的心,不是一個心。」我們當然要加以分辨這些大法師、大居士所說的到底如不如法?到底符不符合佛說啊?

首先談的是:如來藏到底是不是富有外道神我、梵我的色彩?如同以往,引經典加以說明。在初轉法輪經典《央掘魔羅經》這麼開示:「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央掘魔羅經》卷四)經文告訴我們:眾生身中都有一個真心,叫作如來藏。既然每一個眾生身中都有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當然是 佛所說的真心。為什麼?眾生的五陰身都是以這個如來藏為因、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所以這個五陰身當然不能自外於如來藏而生而死,所以經中曾開示「生死者依如來藏」,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這個如來藏,就沒有有情的五陰世間及器世間存在。因此,對證悟的菩薩而言,如果他有神通,能夠到地獄,雖然在地獄看到地獄眾生在受苦,可是地獄眾生的如來藏還是分明在顯現,不會因為在地獄受苦,就沒有顯現出來。又譬如,你已經明心見性了,生前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如來藏就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裏,出現了一朵蓮花,這朵蓮花上面有金剛臺;隨著這位菩薩生前不斷精進修行的結果,使得這朵蓮花更加莊嚴、更加廣大;於這位菩薩捨壽時中陰身成就,就看到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其中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到這位菩薩的面前,觀世音菩薩以金剛臺來接引,阿彌陀佛放光照耀這位菩薩身,然後這位菩薩自見其身坐金剛臺,隨從 佛後,如彈指頃,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聽 佛說法,悟無生法忍,位階初地乃至八地菩薩;因此,當這位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還是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有情的如來藏分明顯現,沒有不顯現的。

由上面分析結果:不論是地獄有情身中的如來藏,乃至諸佛國土有情身中的如來藏,都是 佛所說的真心,也是一切三界九地、四聖六凡的真心。

又 佛在初轉法輪曾談到「苦之本際」,這個苦之本際也就是如來藏,為什麼?佛在《雜阿含經》如是開示:【爾時,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雜阿含經》卷十)解釋如下:爾時,佛告諸比丘,眾生在沒有開始的生死海中,為無明所遮蓋,為貪愛的結使所繫縛,在漫漫長夜裏輪迴不已,不知能出生苦的本際。由於眾生不了知苦都是以本際為因,藉著種種緣,而由本際出生了種種苦的現象,所以才會不斷的輪迴生死。因此,苦都是以本際為因,而由本際出生的一種現象。既然苦是由本際出生,不能自外於本際,這個本際也是阿羅漢捨壽後,願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現身意,只剩下如來藏處於極寂靜的境界,這也是《心經》所說無五陰十八界的心啊!這個心當然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實心如來藏。

又初轉法輪談到「我」,譬如五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這個「我」就是真實我,講的就是如來藏。為什麼?五陰本來就不是真實我,因為它有生、住、異、滅的現象,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所以不是真實我;然而經中又說五陰不異我,也就是五陰是真實我,因為五陰是真實我的局部體性,攝屬於真實我,所以五陰是真實我;然而五陰與真實我和合運作,故稱不相在。因此,如果有人將五陰的一部分或全部,當作是真實我,那就錯了!譬如有人在他的教科書公然主張:本自具足的靈知心,這才是真心。這是將識蘊中的意識當作是真實我的最具體代表!然而靈知心為意識心所攝,是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因此,錯將意識當作是真實我,那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啊!

在二轉法輪經典《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曾開示:【眾生悉有如來藏,三寶於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一切眾生本清淨,三世如來同演說。】(《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解釋如下:一切眾生身中都有如來藏,因此佛法僧三寶就出現於世間;一切有情如果能夠證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分別六塵的如來藏,就可以出生了般若的智慧,未來就可以成就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佛的無垢識與眾生的如來藏體性都是那麼清淨,凡夫所見有染、有淨、有差異,可是證悟菩薩所見都是自心如來、自性彌陀,都是那麼清淨,沒有差別;一切眾生的如來藏本來就清淨,因此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同樣為眾生演說這樣勝妙的法,就是如來藏法。既然《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已開示「眾生身中有如來藏」以及「如來藏自性清淨」,於六塵不分別,當然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在三轉法輪《入楞伽經》曾開示:「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與六道作生死因緣,譬如伎兒出種種伎;眾生依於如來藏故,五道生死。」(《入楞伽經》卷七)解釋如下:如來藏是善與不善的根本因,依其個人所造的善業與惡業,而作為六道輪迴的因緣,就好像是能歌善舞來娛樂賓客的人,可以變出種種不同的技藝;由於眾生有如來藏為因,依其善業、惡業,才有五道的生死輪迴存在。由此可知:如來藏能造作善業、惡業,當然是由如來藏執持業種,未來要受異熟果報;既然如來藏能執持業種,表示祂有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如果將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斷除,也就是斷除一念無明的見惑、思惑現行,就能夠斷除分段生死,而改名為異熟識,也只改其名,不改其體,但仍有種子的變異,也就不離變易生死;如果將種子變易生死斷盡,就成為佛地的無垢識,那是究竟清淨的佛地真如,也只改其名,不改其體。由此可知:生死既然依於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當然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此外,初轉法輪講的苦之本際「我」、二轉法輪講的自性清淨心,以及三轉法輪講的持種識、異熟識、無垢識,當然就是如來藏,只是如來藏在不同階位所施設不同的名相而已。既然講的是同一個心,這個如來藏當然就是 佛講的真心,也是一切有情身中的真實心。既然是 佛所說的真心,當然不同於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所以 佛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示: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

解釋如下:佛告大慧菩薩,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我;我所說的如來藏是第八識,外道所說的是第六意識;我所說的如來藏是常,外道所說的意識是無常。大慧菩薩!我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等等名相,就是在說如來藏。經中已充分說明,佛所說的如來藏,完全不同外道的神我、梵我。因此,主張如來藏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的說法非常荒唐,完全違背佛說!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主張?主要的原因是:應成派中觀的出家人,以及一分的學術研究者,不相信大乘法是佛說;由於不相信大乘法是 佛親口宣說的,所以對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經典所說的大乘法加以否定,主張緣起性空才是真實法,不承認有一個真實心存在;因此,對主張有如來藏存在的人就說富有外道神我、梵我的色彩,誣賴宣揚如來藏法的人為外道。此外,也有一些法師在書上寫著:「如來藏只是佛的方便安立,如果執為實有,就墮入了外道神我常見了。」他們也是受了應成派中觀,以及一分學術研究者的影響,這是不如法的!

從上面分析以後,作個總結:如來藏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不同於外道神我、梵我,因此主張如來藏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是非常荒唐的一件事,這是不如法的!

接下來探討,阿賴耶識到底是不是生滅法?我們看見大法師、大居士在書上或者是在電視上公開主張:「阿賴耶識是生滅法。」認為阿賴耶識不是真心,或者認為阿賴耶識是 佛的方便安立,根本沒有阿賴耶識存在。因此,我們來探討:阿賴耶識到底是不是生滅法?如同以往,我們引經典來加以說明。《契經》說:【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解釋如下:阿賴耶識常不斷絕,為一切染淨法之所依止,是諸聖人現行法快樂所住的三昧境界;也是三界六道一切有情眾生以及出生諸佛國土的根本因,常與五乘作種性,也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如果能夠證悟阿賴耶識,未來就能夠成就佛道。

這裏分兩點來詳細加以說明:第一,阿賴耶識常不斷絕,為一切染淨法之所依止。為什麼?由於眾生無明,以及不了知生命實相,而造作了種種善業、惡業,都是於意識分別以後造作而成。但是意識為識陰六識所攝,識陰是六根、六塵相接觸而有,其中六根是五色根及意根。意根無始劫來就在,祂攜阿賴耶識投胎,由於阿賴耶識藉著父精母血及母親的四大,少則三、四個月,多則五、六個月,而長養了五色根。因為有五色根能夠接觸外五塵,由阿賴耶識變現內六塵,再由阿賴耶識出生了六識;外五塵是由共業有情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山河大地之器世間。由於六根、六塵、六識及諸法都是由阿賴耶識出生的,所以阿賴耶識是十八界及諸法的根源。因此,一切染淨法都要以阿賴耶識為根本,這也是大眾所認知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三界都是由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萬法都是由八個識和合運作而出生的。既然一切染淨法,都要以阿賴耶識為根本,當然是諸聖人現行法快樂所住的三昧之境界;也是三界六道一切有情眾生,以及出生諸佛國土的根本因。第二,常為五乘人作種性。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執持一切法種,根本沒有五乘出現,也無法作為五乘的依據,也沒有後來聞、思、修、證種種的事相出現。

從上面分析結果知道: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一切所知諸法的根本因,能夠證悟阿賴耶識,未來就能夠成就佛道。可是卻有人主張:阿賴耶識是生滅法。譬如宗喀巴在《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這麼說:「既離意識,不許異體阿賴耶識,則所言阿賴耶者是總於內心明瞭分,特於意識立為阿賴耶。」宗喀巴言下之意,就是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存在,因為宗喀巴所認知的真心是意識,不是阿賴耶識。又譬如有的人認為:「意識為一切染淨法之根本。」也是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存在。由於不承認有阿賴耶識存在,所以就成為斷見外道;又怕被人說成斷見外道,反執意識心為常,成了常見外道,因此具足了常見、斷見。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說法?主要的原因是被惡知識誤導。說明如下:

第一,誤認為阿賴耶識有生滅心運轉,就說阿賴耶識為妄心。譬如誤解《大乘起信論》說法,《大乘起信論》開示如下:【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大乘起信論》卷一)論文說:依如來藏而有七轉識生滅心運轉,因為有不生滅的如來藏與生滅的七轉識和合運作,所以稱為阿賴耶識。由論文可知: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祂與七轉識和合運作。由於有人誤解論文的真實內涵,竟將阿賴耶識攝歸於妄心妄識,說《大乘起信論》是偽論,真是顛倒啊!又譬如有人誤解了 玄奘菩薩說法,因為《成唯識論》這麼說:

【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成唯識論》卷三)

論文是說:阿賴耶識有常與無常的部分;常的部分是指阿賴耶識本體,無常的部分是指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有變異;也就是說,阿賴耶識體內含藏了七轉識的染汙的種子,因此要藉著修行將染汙的種子歷緣對境,汰換清淨。由於不了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運作的真實內涵,就將阿賴耶識說為妄心妄識,真是顛倒啊!

第二,由於前面有人認為阿賴耶識是妄心妄識,因此認為阿賴耶識是可滅之法,並引經據典加以佐證。譬如有人舉《瑜伽師地論》來證明:「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來證明阿賴耶識本體是無常、是生滅法,可是他們卻是斷章取義、斷句取義,沒有將前後文讀通而造成的誤解。整個《瑜伽師地論》的原文如下:「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境聖道,方能轉依故。」(《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解釋如下: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有念念變異的現象,所以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是無常;但是阿賴耶識本體卻是清淨、無染,是常的,因此要轉依阿賴耶識清淨本體,而不是轉依祂念念變異的體性;但是要轉依阿賴耶識清淨體性,則要明心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才能轉依,沒有明心是無法轉依的。由此可知:論文所說的阿賴耶識體無常是指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執藏的體性,所以是無常,不是指阿賴耶識本體無常,真是誤會大矣!由於這些人斷章取義、斷句取義的結果,妄稱「阿賴耶識是可滅之法,不是真實法」,已經成為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啊!

第三,有人將阿賴耶識攝歸於識陰。然而前面已說阿賴耶識能生十八界及一切諸法,當然也包括識陰六識在內,因為識陰六識是六根、六塵相接觸而由阿賴耶識出生的法。既然是被阿賴耶識出生的法,當然是生滅法,怎麼可能能夠出生能生識陰六識的阿賴耶識呢?由此可知:這樣的說法,真的很顛倒!譬如世間的母親能出生兒子,這是世間所認知的正理,可是卻有人主張「兒子出生了母親」,這不是很荒唐嗎?由此可知:他們的主張非常荒誕不經,不是如實語。

綜合上面三點可知: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常住法,能生識陰六識,不是妄心妄識,不是生滅法,更不是為識陰六識所攝。

最後作個總結,經過上面探討得知:如來藏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是三界九地、四聖六凡的真心,不同於外道神我、梵我;我們也證明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是真實法、常住法,不是生滅法,也不是妄心妄識,祂能夠出生識陰六識,但不為識陰六識所攝。由此可知: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是同一個心,不是兩個心,也證明了如來藏、阿賴耶識就是佛所說的真心無疑啊!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更詳細的說明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敬請期待!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5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下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二十五輯 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下)
游正光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已經對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共與不共的地方略加以說明,今天針對共與不共的地方更深入加以探討。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成佛之道》第50頁。

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共的地方是:三乘菩提同觀蘊處界虛妄,因此斷了三縛結,乃至斷了五上分結,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只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不共的地方是:菩薩親證如來藏,也就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發起的般若智慧,未來經過三大無量數劫後,就能證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今天將針對這些一一加以說明。

首先是聲聞菩提。聲聞菩提是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就斷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之三縛結,成為初果的須陀洹,於捨壽後,可以欲界人天七次往返究竟解脫;成為初果人以後,再往二果邁進,進而薄貪瞋癡,成為二果的斯陀含,於捨壽後,可以欲界人天一次往返究竟解脫;成為二果以後,再往三果邁進,進而斷了五下分結,成了三果的阿那含,於捨壽後,可以在色界天究竟解脫;成為三果以後,再往四果邁進,進而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未入無餘涅槃前,因有微苦所依,證得有餘依涅槃。所以聲聞人是觀察蘊處界虛妄,證得初果乃至四果的阿羅漢。因此,聲聞人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

接下來是緣覺菩提。緣覺觀察十因緣,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結果因為有這個入胎識,祂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緣覺了知有一個「識」存在,這個「識」就是 世尊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可是這個「識」在哪裏,不知道!所以緣覺人如同聲聞人一樣,僅觀察蘊處界虛妄,斷了三縛結乃至斷了五上分結,可以入無餘涅槃。因此,緣覺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
佛菩提則是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用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發起了般若智慧,並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立場來觀待蘊處界虛妄,證得初果乃至四果。如同二乘人一樣,菩薩可以證得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可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繼續留惑潤生,乃至三大無量數劫以後,成為究竟佛,證得無住處涅槃。

綜合上面分析的結果,二乘人同觀蘊處界虛妄,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菩薩證得蘊處界虛妄、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以外,還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以及發起了般若的智慧,這是菩薩不共二乘人的地方。

接下來,針對菩薩證得四種涅槃,及發起的般若智慧加以說明。菩薩證得四種涅槃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無住處涅槃。

接下來談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可以分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四種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本來。祂無始劫以來就在,所以稱「非修」,祂根本不用修行,祂本來就在;可是如果不透過參禪的方式去找,無法找到祂,所以「非不修」,合起來「非修非不修」。因此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找到了真心,也就是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可以現前觀察祂的運作。正如《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解釋如下:觀察真心本來就自在的菩薩,用參禪的方式去找第八識,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找到第八識——本來就自在的第八識,也是《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正觀現在前」的道理;菩薩現前觀察本來就自在的第八識,共有八個識,祂們和合運作,真妄似一,然而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生滅不已,沒有真實我,所以稱之為空相;菩薩轉依第八識無生的體性,祂離見聞覺知,根本沒有苦厄可言,就度了一切苦厄。由此可知,觀自在菩薩是指證悟的菩薩,他可以現前觀察第八識本來就自在,而且不觀察祂,祂也自在,能夠這樣觀察的菩薩,才是真正的證悟菩薩,才是真正的觀自在菩薩。可是卻有人誤解經典所說,認為要將妄心處於一念不生,能夠這樣就是「觀自在菩薩」,那是非常荒唐的事!為什麼?因為一念不生的心,有時自在,有時不自在,不是恆常自在,是意識心所攝,不是本來就自在的第八識。

接下來談自性。在《楞伽經》 佛曾開示:第八識有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這些唯識增上慧學的道種智,只有明心的菩薩能少分了知,地上的菩薩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可是應成派中觀的出家人,卻將第八識自性攝歸於六識的自性,說之為自性見外道,真是顛倒!不僅毀謗佛,而且也毀謗真善知識,如不趕快懺悔,未來要受無量苦。

接下來談清淨。第八識隨七轉識於六塵中運行,而自身不於六塵起任何的貪染喜厭,這也是第八識不會六塵。正如《維摩詰所說經》開示:「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維摩詰所說經》卷二)解釋如下:諸法所依止的第八識,本身離見聞覺知,如果所作、所為都離不開見聞覺知,就落在有為、有作的意識心中,不是在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如果有人主張「意識本來就清淨」,那是錯誤的說法!因為意識是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的法,祂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不是本來就清淨的法,所以是虛妄法。

接下來談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同樣的道理,涅槃就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爾如是,恆住極寂靜的境界,這也是無五陰十八界極寂靜的境界啊!正如《心經》所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心經》所說沒有五陰十八界的境界,正是二乘人入無餘涅槃所剩下的本際,祂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也是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啊!然而有人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認為意識能來往三世——能從過去世來到今世,能從今世來到未來世——完全違背佛說。因為意識是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的法,不是本來而有;祂有生住異滅的現象,所以是空相,不是空性心;又因為意識會分別,有時清淨,有時不清淨;既然意識會分別法塵,當然是憒鬧的,所以不是寂靜的。因此,主張「意識卻是不滅的」,這是不如法的,完全違背佛說。

接下來談無餘涅槃、有餘涅槃。菩薩明心見性後,不斷的精進修行,可以進入初地,於初地滿心,可以慧解脫而不取證;如要取證,他可以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前,可以證得有餘涅槃。也就是,初地滿心菩薩可以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但是菩薩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道種智用心;三地滿心,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於三地滿心可以取證俱解脫入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道種智用心;在六地滿心可以證得滅盡定,可以入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惑潤生,繼續在道種智用心;到了七地滿心能夠念念入滅盡定,這是心寂靜的結果,就想入無餘涅槃,這時佛就出現了,傳授這位七地菩薩一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菩薩所得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修學的所有三昧,因此菩薩樂於修學;到了等覺以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內財、外財祂統統布施,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圓滿之後,上生天上,於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所以 佛最後證得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然而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與二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每一識、每一心所有法都能獨立運作,所以能夠「隨緣赴感靡不周」,廣度無量無邊無數眾生。正如《心經》所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心經》)這個「究竟涅槃」,正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所以菩薩能證得四種涅槃,也是《心經》所說的四種涅槃。

然而坦特羅佛教卻教導眾生,不需要明心見性,只要靠觀想就能成佛;他們也教導眾生於男女性高潮快樂覺受遍全身時,說之為「正遍知」,就是「報身佛」,完全違背 世尊的教誨啊!因為 世尊告訴我們: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與斷煩惱才能成就。所以說,坦特羅佛教的說法真的很荒唐!凡是有正知正見的佛弟子,不應該讓附佛外道的說法繼續在佛教界生存,讓他們繼續誤導眾生,戕害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應該要將附佛外道法趕出佛門,不要讓他們在佛門中繼續危害眾生、繼續誤導眾生。

接下來談般若智慧。可分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以及一切種智。總相智是菩薩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發起的智慧,是真見道所發起的智慧,也是根本無分別智。別相智是以總相智為基礎,修相見道的別相智,也是後得無分別智,這個智慧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才圓滿。道種智是指初地以上的智慧,是初地的菩薩觀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未究竟圓滿前名道種智,於究竟圓滿稱一切種智。

但不論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以及一切種智,卻不是二乘人、外道、凡夫所能知。這正如《大乘入楞伽經》開示:【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除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大乘入楞伽經》卷二)解釋如下:藏識這個心很微細,除了七住明心菩薩能少分了知,地上菩薩能多分了知,佛究竟了知以外,其餘的二乘、外道、凡夫,窮盡定力與慧力都無法了知。從經文可以證明,阿羅漢根本沒有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發起的般若智慧,所以阿羅漢在菩薩面前只能口掛壁上,根本沒有說話的餘地。既然二乘人尚且不知,更何況是外道、凡夫所能知!

又,菩薩知道,外境是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藉著自己所出生的五根,去接觸外五塵,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於五勝義根變現出來「似有外境」的內六塵相分,再由見分加以分別,以此連接外境,所以眾生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接觸外境。而二乘人不知道外境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變現出來的,誤以為有真實外境存在。然而這樣的道理,在經典都已經說了,如《大乘入楞伽經》開示:「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乘入楞伽經》卷二)由此可知,眾生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接觸外境,所接觸的都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變現出來的相分,再由見分分別,所以都是在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表面生住異滅及生死,從來沒有自外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譬如國外某科學研究基金會,在某一個影片曾說到:「那麼,是誰創造了我們的靈魂,令其能看見地球、人、植物、自己的身體以及所有一切?非常明顯的,宇宙中有一個優越的創造者,祂創造了整個物質宇宙,以及所有感官知覺,並且不斷的延續著祂的創作。」由影片可知,所有一切,包括感覺、知覺以及所有一切,都是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變現出來的,所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才是真實法。

由於二乘人不知道外境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變現出來的,誤以為真實有外境存在,所以畏懼五欲、畏懼生死,不像菩薩轉依真心後,不畏懼生死,在生死中遊戲,而廣度無量無邊無數的眾生。正如《大寶積經》開示:「生死無邊際,常住於實際,一念慧相應,生死無疲倦。」(《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一)解釋如下:生死無窮無盡,卻不能自外於實際,因為祂是有情的生命實相;一但透過參禪,於一念相應慧找到祂,轉依祂本來離見聞覺知之無生體性,也就沒有生死可言,既然沒有生死可言,行菩薩道當然就沒有疲倦可言。因此,菩薩不畏懼生死,在生死中遊戲,而廣度無量無邊無數的眾生;然而二乘人畏懼生死,所以急著想要入無餘涅槃,這也是菩薩與二乘人的最大差異。

可是有人主張,緣起性空才是真實法。這樣的說法是不如法的,是錯誤的。因為緣起性空是於蘊處界所生的諸法之生住異滅的現象,而施設一個名相,是依於蘊處界所生的諸法而有;既然依蘊處界所生的諸法是生滅法,更何況是依蘊處界所生的諸法生住異滅的現象而施設的緣起性空,當然更是虛妄法。所以緣起性空是虛相法,不是真實法。

此外,菩薩能斷盡二障,也就是斷了煩惱障現行、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然而,二乘人僅能斷除煩惱現行,即斷見惑、思惑之現行,不斷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因此,舉「畢陵尊者尚慢」來說明。畢陵尊者在佛世是個大阿羅漢,有一天要過恆河,可是恆河湍急無法過去,佛又告誡不能示現神通,只好看恆河神到底是誰;結果一看,「原來是他啊!」就跟恆河神講:「小婢!小婢!我要過河,把河分開。」恆河神一聽到有人叫他,所以抬頭一看,原來是大阿羅漢,怎麼可以怠慢!所以就把恆河分開了,讓畢陵尊者過去。可是堂堂一位恆河神,被說成小婢,心有所不甘,就向 佛告狀。佛就派人去請畢陵尊者過來。佛就問畢陵尊者:「你有沒有跟恆河神說他是小婢?」畢陵尊者說:「有」,佛就跟畢陵尊者說:「你要跟他懺悔。」畢陵尊者說:「好」,就跟恆河神講:「小婢!小婢!過來,我跟你懺悔。」

大家聽了為之絕倒!佛就藉這個因緣說明:阿羅漢雖然能夠斷煩惱的現行,可是不斷煩惱的習氣種子隨眠。由於恆河神曾經五百世為畢陵尊者的奴婢,畢陵尊者使喚慣了,所以習氣種子就現行了。這告訴我們:阿羅漢雖然能夠斷除分段生死,可是仍然有習氣種子隨眠未除。然而菩薩不僅斷除煩惱的現行,而且連習氣種子隨眠、所知障也斷了,這是菩薩不思議的地方;也是不斷煩惱而證菩提,與阿羅漢斷煩惱才證菩提,完全不同。所以,這不是阿羅漢所能了知的境界。

又,二乘人五陰十八界皆滅,願意將自我消滅,不在三界現身意而入無餘涅槃,沒有任何一法存在,僅剩下無餘涅槃的本際,處於極寂靜的境界。究竟誰證涅槃?根本沒有人證涅槃!可是 佛方便說,阿羅漢證涅槃。可是菩薩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後,現前觀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本際,而且是不斷煩惱證涅槃,更不是阿羅漢所能了知的境界。

此外,還有許多二乘人所不能證的境界。譬如,二乘人恐懼五欲,菩薩在欲行欲;二乘人異生性窄,菩薩異生性廣;二乘人一世解脫,菩薩三大無量數劫解脫;二乘人沒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菩薩可以證得,等等。由於受到時間的限制,無法詳細加以說明。請各位菩薩參考 平實導師的著作,裏面都有非常詳細的解說。

最後做個總結:佛菩提道與解脫道有共與不共。共的部分是二乘人同觀蘊處界虛妄,證得兩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及斷除煩惱現行。菩薩觀察蘊處界虛妄,證得四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無住處涅槃,以及菩薩有般若的智慧,不僅斷除了煩惱的現行,還斷除了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隨眠。此外,還有很多的內涵,限於時間的關係,猶待未來有時間,再詳細加以說明。由於菩薩法大、心大、願大、成就大,因此,勸請二乘人、凡夫種性之人能够迴小向大,以及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樣才不會辜負 世尊誕生人間,辛苦說法四十九年,為的是「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如果各位菩薩想要成為宗門意旨通達及說法通達的菩薩僧、勝義僧,歡迎到「正覺」來共修,於因緣成熟時,不僅可以明心見性,未來還可以成就佛菩提道。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個單元講的是:經中明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敬請期待!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藏傳佛教修雙身法,非佛教
§有人說「不具格的人修學(密法),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

真相:
1. 藏傳佛教喇嘛要修煉寶瓶氣等氣功,以便「具格」實修秘密的雙身法;練成之後,就可與信徒合修雙身法,金槍不倒、持久不洩,維持長時的性高潮。
2. 喇嘛進行種種儀式掩人耳目,讓共修者以為是神聖修行而甘願偶合;等而下者就直接性侵信徒。
3. 不論是否「具格」,修雙身法,於己於他,都是惡業。唯有惡魔才會如是傷人,自身毫無羞慚。


藏傳佛教淫人妻女,非佛教。
藏傳佛教是喇嘛教,非佛教。
藏傳佛教修雙身法,非佛教。


相關閱讀:
 藏傳佛教是喇嘛教,非佛教
藏傳佛教絢麗的色彩
大圖1(請使用 右鍵/另存新檔 下載)
大圖2(請使用 右鍵/另存新檔 下載)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4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上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二十四輯 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上)
游正光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個單元講的是「佛菩提道首重開悟——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今天講的是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成佛之道》第13頁。

佛菩提有二個主要道——解脫道、佛菩提道,它含攝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佛菩提。

聲聞菩提是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就將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三縛結斷除,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將我所執、我執斷除而成為四果的阿羅漢,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羅漢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阿羅漢入了涅槃到底是不是斷滅空?因為有所疑,就去請問 佛,佛就告訴阿羅漢:阿羅漢入了涅槃,並不是斷滅空。由於聲聞人相信佛語開示,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就入了無餘涅槃。所以聲聞僅是了知蘊處界虛妄而已,並未觸及生命實相。

緣覺菩提則是從十因緣觀察,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因為有個識。這個識就是入胎識,這個入胎識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這個入胎識也是 世尊所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因為不能超過這個識,只好從十因緣這個識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檢查的結果完全正確無誤。

佛菩提則是需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那才能成佛。哪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也就從十信開始建立對佛的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圓滿後轉入十住位。於初住開始布施,二住持戒乃至五住修禪定,於五住位圓滿轉入六住位;於六住位修般若,建立佛法的正知見——所謂的五蘊十八界虛妄,有一真實心不虛妄,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等等,於六住位熏習圓滿後轉入七住;依照善知識所教導的參禪正知見去參禪,於因緣成熟時,破參明心找到了第八識,發起了般若的智慧,以及依第八識的立場來觀待蘊處界虛妄,再加上善知識攝受,圓滿七住,轉入八住;由於菩薩精進的結果,轉入到十住,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培養看話頭的功夫,修集廣大的福德,於因緣成熟時成就了如幻觀,圓滿十住位進入了十行。於十行位圓滿成就了陽焰觀,轉入了十迴向位。於十迴向位圓滿成就了如夢觀,轉入初地。於初地滿心就可以慧解脫而不取證,繼續留惑潤生;到了三地滿心前,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於三地滿心,就可以取證俱解脫而不取證,故意留惑而潤生;到了六地能夠證滅盡定,所以仍不想取無餘涅槃,到了七地念念入滅盡定,這時候心寂靜的結果,就想入無餘涅槃,這時佛就出現了,傳授這個菩薩一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修學的種種三昧,所以菩薩樂於修學而不入無餘涅槃。到了等覺,以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內財外財祂統統布施,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圓滿之後上升天上,於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也就是說,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以及斷煩惱,才能成就。

綜合上面分析結果,三乘菩提有「共」與「不共」。共的部分是,三乘菩提行者同觀蘊處界虛妄,也就是三乘菩提行者都有解脫德;不共的地方是,菩薩找到第八識及發起了般若的智慧,有了法身德及般若德,這二德是不共二乘人。由此可知,佛菩提道主要關鍵在明心見性,它是外門修六度萬行、內門修六度萬行的主要關鍵,這個部分是不共二乘。

但是明心見性與今天要講的「佛菩提道宗通與說通」有什麼關係,則是我們要探討的地方。如同以往,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示:「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解釋如下:三世如來有二種法的通達,就是「說通」與「自宗通」。「說通」就是說法的通達,有人無我智、法無我智二種。人無我智指的是五蘊十八界沒有真實我的智慧。法無我智是觀察依蘊處界而有的諸法,沒有真實我的智慧。由於五蘊十八界亦屬諸法所攝,所以法無我智比人無我智更深、更廣。「自宗通」就是宗門的意旨通達,即是大乘見道的明心見性,又名宗通。

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示:「謂我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解釋如下:宗通就是宗門的教示,乃是為真正的修行人而說的第一義諦法,也就是明心見性。說通就是接引及度化初機人,猶如啟發佛法中的童蒙,建立佛法的正知見,為證悟作準備。原來佛菩提道的明心見性,就是宗通。然後以宗通的法,教導學人未來能夠明心見性,這就是說通。

接下來要詳細說明「宗通」與「說通」的內涵。

「宗通」就是大乘見道的明心見性。首先談明心的部分,是菩薩用參禪的方式,於一念相應找到了第八識。正如《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

【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解釋如下:由十信位開始修行,對佛開示具足信心後,轉入十住位,到了六住位熏習般若的正知見,於般若正知見熏習圓滿後,轉入七住,於參禪時,正確的觀行現在前,親證了生命實相找到了第八識,又經過佛菩薩加以攝受,得以圓滿七住,常住不退,在此之前,稱為退分菩薩。

從這裏可以證明,明心就是七住菩薩。如果有人不承認明心的菩薩就是七住菩薩,名為不懂佛法者。又,如果有人主張:「明心後是不會退失菩提心。」你就知道他根本不懂佛法,因為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曾開示:「菩薩明心後仍然會退菩提心。」如經文所說:

【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經典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善知識攝受,少者一劫,多者十劫,一定會退失菩提心。因此,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過去曾經明心過,但因為沒有遇到善知識攝受,遇到惡知識而退失菩提心,因此退入凡夫不善惡中,無法成為習種性人。因此,如果有人主張「明心後是不會退失菩提心」,你就知道他對佛法懵懂無知!

當菩薩明心找到第八識,發現祂本來就在,而且八個識在一起。有一首偈說得好:「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裏把帳開。」「八個兄弟共一胎」指的就是八個識;「一個伶俐一個呆」,伶俐指的就是第七識,呆的就是指第八識,祂離見聞覺知;「五個門前作買賣」指的就是前五識,祂在現前境界作分別;「一個家裏把帳開」指的就是意識啊。菩薩明心後,對禪宗的公案、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經典漸漸看得懂了,然後以真見道的總相智為基礎,深入相見道的別相智,於別相智圓滿,深入諸地修道種智,最後圓成一切種智的究竟佛。

然而,坦特羅佛教只靠觀想就能成佛的說法,非常荒唐!因為坦特羅佛教所有修行法門都以觀想為基礎,不能自外於觀想法門。譬如坦特羅佛教所謂的「觀想天身法門」,藉著觀想自己有廣大的天身,於觀想成就後,自己就有廣大天身,然後以此觀想所成天身,作為將來成佛之準備;乃至觀想自己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自己就是佛了。這樣的說法完全違背 佛的開示!因為 佛告訴我們:成佛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以及斷煩惱,才能成就。所以,坦特羅佛教只靠觀想就能成佛,那是非常荒唐的說法!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

既然菩薩明心發現第八識本來而有,不是因為妄心修行清淨而變成真心——因為這樣的「真心」是修所成法,不是本來有,未來會斷滅的,所以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張「要將意識心修行清淨變真心」,你就知道那是錯誤的法,是不如法的。

此外,意識在五位一定會滅,哪五位?睡著無夢,也就是眠熟的時候,以及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譬如,世間人都知道睡著無夢,意識一定會斷的,沒有不斷的,這也是世間人所認知的基本常識。如果有學佛人宣稱:「在睡覺的時候意識沒有斷,只是在休息,否則怎麼經過人一叫,就會醒過來?」你就知道他真的不懂睡覺的道理,其智慧反而不如世間人,比世間人還差!又譬如正死位,也就是正在死亡的階位,意識一定會斷。不僅世間人都知道這個道理,而且 佛在《大乘流轉諸有經》也曾開示過:「至命終時意識將滅,所作之業皆悉現前。」(《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卷一)佛開示:意識在死亡的時候一定會滅的。所以祂無法來往三世,也就是說,意識無法從過去世來到今世,也無法從今世来到未來世。所以意識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又譬如,後腦勺被人敲了一棍,昏過去了,或者是極度驚嚇昏過去了等等,意識不見了,唯有待色身稍微康復了,意識才會出現。意識出現了,就可以發現在悶絕的時候意識真的斷了。所以意識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就算將意識修行清淨,意識仍然是妄心,不是真心。因此,主張「要將意識修行清淨變真心」的人,那是錯誤的,是不如法的,有智慧的人不應該相信。

接下來談見性。有四種佛性:凡夫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十方如來隨順佛性。

「凡夫隨順佛性」是指凡夫臆想及感覺佛性,常將六識的自性——見聞嗅嚐覺知性,當作是佛性,這已經墮入了妄知妄覺中,所以不是未入地菩薩的隨順佛性。「未入地菩薩隨順佛性」是菩薩找到了第八識的作用,祂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見身心及山河大地虛妄,而成就了如幻觀。

「已入地菩薩隨順佛性」有三種。第一種,明心直往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於三賢位中已明心,於初地才見性,所以無法發起莊嚴報身及輪寶,不能面見百佛、供養百佛,及親受唯識的微妙理。第二種,明心見性直往之地上菩薩隨順佛性:未入地前已明心見性,於初地滿心蒙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能至十方百佛世界面見百佛、供養百佛,以及聽受唯識的微妙理。第三種,二乘俱解脫無學迴心之地上菩薩隨順佛性:二乘俱解脫無學迴小向大,明心見性後,於初地修五神通、八識心王之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入初地,於初地領受百法明門,後得佛加持入「大乘照明三昧」,發起了莊嚴報身及輪寶。接下來是「十方如來隨順佛性」,是指十方如來見性成佛時,成所作智現前,八識心王與二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所以每一識、每一個心所法都能夠獨立運作,利益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因此「隨緣赴感靡不周」。

接下來說「說通」。以宗門的法教導學人成佛之道,也就是幫助學人建立佛法的正知見,未來能夠明心見性乃至成佛。但是說通必須觀察眾生的根性而說,因為眾生的種性有五種: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如果有眾生來修學佛法,則先告訴他「施論、戒論、升天之論」,如果眾生聽了喜歡,則是人天種性人。

如果眾生想要更勝妙的法,則告訴他聲聞法。也就是告訴他:聲聞是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將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三縛結斷除,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將我所、我所執斷盡,可以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阿羅漢斷了見惑、思惑,可以入無餘涅槃。如果眾生聽了喜歡,則是聲聞種性人。

如果眾生想要更勝妙的法,則告訴他緣覺法。緣覺法則是要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先從十因緣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結果知道有個入胎識,這個入胎識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這個入胎識就是 世尊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由於不能再超過祂,所以只好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接著,再從十二因緣觀察,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是因為有這個識。這個識是過去世的六識,而有現在世的名色出現;過去世的六識的出現,是因為過去世造作了種種善行、惡行,而有過去世的識陰六識出現。會有過去世種種善行、惡行出現,是因為有無明的關係。知道無明以後,已經推究到頂,無法再超過,因此順推回來檢驗,完全正確無誤。因此緣覺知道十因緣的「識」,是指入胎識;十二因緣的「識」,是指過去世的識陰六識。然而緣覺也是觀察蘊處界虛妄,他知道有個識,這個識在哪裏,他不知道!但因為緣覺觀察蘊處界虛妄以後,如同阿羅漢一樣入無餘涅槃。如果眾生聽了喜歡,則是緣覺種性人。

如果想要更勝妙的法,則告訴他菩薩法。也就要告訴他大乘見道明心見性的法,要行菩薩六度萬行,在六住位熏習五陰十八界虛妄,現觀能取、所取空;並告訴他有一個真心,五陰十八界及萬法都是從祂出生,這也是唯識學所說「現前立少物,謂唯識性」,這也是禪宗祖師所證悟的標的;因此,菩薩而轉入到七住,並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參禪,於因緣成熟時,明心見性,圓滿七住位轉入八住;於十住位眼見佛性,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為止,完成第一大無量數劫,於初地開始修道種智,以及開始斷除習氣種子隨眠,進入第二大阿僧祇劫,一直到七地滿心為止,完成第二大無量數劫;於八地開始,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一直到成佛為止,才完成第三大無量數劫。所以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與智慧,才能夠成就佛菩提道。

可是,坦特羅佛教卻教導眾生在男女邪淫當中,於性高潮快樂的覺受遍全身,觀之為無形無相,說之為「樂空雙運」、「樂空不二」,就是即身成就「報身佛」了。這樣的說法完全違背 佛說!因為 佛告訴我們,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及智慧,才能成辦。由此可知:坦特羅佛教的即身成佛的說法非常荒唐!

最後做個總結:佛菩提道與解脫道有共與不共的地方。共的地方則是三乘菩薩同觀蘊處界虛妄;不共的地方,菩薩除了能夠親證二乘人所證的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以外,還親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以及發起了般若智慧,這不是二乘人所知的境界。所以佛菩提道主要的關鍵,在於明心見性,它是外門修六度萬行、內門修六度萬行的主要關鍵,這也是佛菩提所謂的宗通。然後,以宗通的法教導學人,未來能夠明心見性,乃至能夠成就佛道,這就是說通。然而說通要觀察眾生的根性而說,才不會違背 佛的開示,才不會虧損如來、虧損法事。能夠這樣,才是說法通達的人,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繼續說明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共與不共的詳細內涵。敬請期待!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藏傳佛教修雙身法,非佛教
§有人說「密法,故名思義是秘密修持的法。」

真相:

1.佛教「真正的密法」不是秘密修持的法,是佛陀拈花微笑的第一義諦,為禪宗開悟祖師所共證,但不得明說的諸佛密義。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所開演的一切法,都不離開這真實的如來藏,昭然體現,從無隱密,人人本具,人人可證。

2.需要偷偷摸摸「秘密修持」的法,是藏傳佛教獨特的男女雙身法。因為它違背佛陀的清淨教誨,也違背善良風俗,所以只能鬼鬼祟祟於密壇修持,這就是藏傳佛教自鳴得意,實則不堪入目的「密法」。

藏傳佛教淫人妻女,非佛教。
藏傳佛教是喇嘛教,非佛教。
藏傳佛教修雙身法,非佛教。


相關閱讀:
 藏傳佛教修雙身法,非佛教
§有人說「一般而言,在沒有十幾二十年修學顯教的基礎下,是不會學密的。」

真相:
1. 藏傳佛教自我吹噓密教高於顯教,然佛教本無顯密之說,是性愛坦特羅外道,大舉出家入侵僧團,偽造的典籍和密續紛紛出籠,造成學術研究所說的「密教興而佛教亡」的事實,才有顯教密教之說。

2. 這崇密抑顯的唯一目的,就是要請人入甕,引入藏傳佛教的岔路來。藏傳佛教將佛法都歸結到欲界婬欲的死胡同,於是清淨的佛教被從內部腐化,成為雙身法師徒雜交享樂的墮落境界。如此外道法的坦特羅(密續)卻躍居佛教之上,變成「坦特羅佛教」。所以還原歷史的真相:只有佛教和外道,不曾有顯密之分。
 傳佛教淫人妻女,非佛教
請下載DM並廣傳
淫慾法的大本營(點我下載)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