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80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讚歎念佛法門有微妙法之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八十輯 讚歎念佛法門有微妙法之二
正德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堂課我們說到,念佛人應該求上品往生極樂世界;一些造作惡業的人,都能夠在臨命終的時候,稱念佛名下品往生;一些平時孝養父母行世間仁義的人,也能夠中品往生。

那麼您呢,也沒有造作種種惡業,也沒有犯五戒、八戒,也沒有犯具足戒這種地獄業,也沒有犯五逆十惡具諸不善,那念佛人具足具備了宿世善根,不應該說只要求下品往生就滿足了。因為很多念佛人經常這樣說:「我只要能求下品往生就滿足了。」問您說:「您念佛念佛,到底往生有沒有希望?」都不敢說呢。其實在這裏您應該要建立信心,聽聞了真實道理以後,要建立信心:您是有能力求上品往生的!您沒有造作種種惡業,您沒有造作種種地獄業,怎麼可能說下品往生還無望呢?而且更不可能下品往生啊!

所以念佛人具備了宿世善根,通常念佛人喜歡植福——喜歡培植福德,喜歡到處布施,喜歡助念,廣結善緣,行善助人,所以不容易造下諸多地獄惡業。只是說缺乏善知識的指引,沒有真實的善知識來指引您,跟您開示建立正法的知見。您如果被善知識指引了,建立了正法知見了以後,您就能發起大願心了,不是嗎?那麼雖然說現在有一些教人念佛的老師經常這樣說:「末法時代老實念佛就好,不必求開悟。」或者說:「末法時代老實念佛就好,能夠下品往生就很好。」那您現在知道了,這樣的善知識他自己矛盾了不是嗎?既然老實念佛怎麼可能會生到下品?不可能啊!老實念佛又沒有造作諸惡,沒有造作地獄業,這裏本質上就跟 阿彌陀佛的本願相違背了,不是嗎?阿彌陀佛的本願,下品的人是要造作諸惡的人,平常都沒有在念佛,只是在臨命終的時候才稱念佛名,或聽聞佛的功德啊。雖然他說老實念佛就好,不必求開悟,那意思就是說——上品往生真的沒有希望嗎?不必求開悟,那個是他的心本身自己沒有實證自性彌陀,所以也告訴人家不必求開悟,這個部分是善知識的問題,不是您念佛人的問題,也不是念佛法門的問題。所以現在我們就知道,念佛人他是有能力求上品往生。當然您如果能夠遇到真實善知識,那都可以上品中生;或者說因為在這一世,因為建立了正法知見,自己也非常精進,甚至有能力上品上生呢!

這個部分我們就要來跟大家解說:說念佛求上品往生極樂世界並不困難,這道理在哪裏呢?我們就依照《觀經》《觀無量壽佛經》經中 釋迦世尊所說的略為大家解說這個內容——上品往生的內容。

屬於「上品下生」的部分,經中這麼說,若有眾生,「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這三點: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以這樣的功德來迴向願生極樂世界,就能夠上品下生。這裏面的「深信因果」當然很清楚的就是,您會知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然有那個因,無因就不會有果,您一定知道這個道理。那麼還有就是說,不會去講「大乘非佛說」,不會跟著這樣講。因為求生極樂世界,不就是大乘法嗎?如果您說「大乘非佛說」,那您等於不信有這個極樂世界。也不會說「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您也不會這樣的講啊。因為這樣等於是在毁謗大乘,毁謗大乘不相信 阿彌陀佛,不相信有極樂世界啊!這樣的人就等於是不信因果、毁謗大乘,不符合這一條。可是一般的念佛人都是深信因果的,不會隨便去毁謗大乘的。有一些知識因為自己懂得有限,誤解經典,誤解經典以後呢就說:「大乘不是佛所說的啦!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都是太陽崇拜的淨化啦!」也就是說,對他自己覺得遙不可及的事情,他不能信受之餘,他又來為大眾宣說他所這個毁謗大乘的事情。如果您聽聞了您不信,您不信的話表示您這個善根足以讓您知道這個說法不如法、不正確。那您能夠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同時發無上道心——發無上道心的意思就是您要求的是佛道,不是阿羅漢道;因為無上道心指的是成佛,不是只是解脫於三界生死的阿羅漢果,所以您發了心是要成就佛道——那麼以這樣的功德來迴向說「我願生極樂世界」,您就能夠上品下生極樂世界,這是在《觀無量壽佛經》中 釋迦世尊所說的法。因為對於 佛深信不疑,對於 佛所說的法也深信不疑,所以這就是善根。那您既然對於 佛以及 佛所說的法深信不疑,當然就不會去毁謗大乘,這種前提之下,念佛人就有因緣往生極樂世界,以「上品下生」往生。這個情況您瞭解以後,您會說:「那怎麼樣上品中生呢?」

上品中生的內容是這樣的,就要像「上品下生」所說的應該要「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這是最起碼的條件。就是說,最起碼您是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的。接下來,還有就是您要「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於方等經典善解義趣」。這兩點說的是什麼?除了前面說的,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以外,對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第一義諦指的就是說眾生皆有如來藏,眾生皆有八個識,第八識如來藏祂本來不生不滅,本來解脫涅槃;那麼一切有為法,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的,唯有如來藏是真實不虛的。對於這些法,心中信受,而不會產生驚嚇或是怖畏。這種情況之下,又於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指的是什麼?也就是說,對於真實善知識解說大乘經典所說如來藏這個理體,以如來藏為理體怎麼樣來修菩薩道,修菩薩道內容是什麼,次第是什麼呢,您能夠順於善知識的解說,順於善知識的解說,對於大乘經典的義理以及趣向佛道的修道內容,您都能夠善於瞭解。這樣子的情況之下,以這個功德來迴向願生極樂世界,那麼您就能夠捨報的時候,就能夠上品中生極樂世界。也就是說,念佛人只要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同時親近真實善知識,他解說大乘經典,解說第一義諦的法,心不驚動,深信不疑,同時能順於善知識的解說去瞭解而不曲解、不誤解,這種情況之下這些功德,您聽聞的這些功德,來發願迴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上品中生。

那麼對於「上品上生」呢?經典裏面 釋迦世尊這麼說,當然對於這個前面兩者的條件都不能捨離,就是說「深信因果」,「不謗大乘」,「發無上道心」,「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於方等經典除了前面所說的善解義趣以外,還要怎樣呢?要能夠「受持讀誦」,同時「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修行六念」。那麼以下這幾點說了,於方等經典要能夠「受持讀誦」是什麼意思呢?這裏講的受持讀誦不是叫您說要記起來,要把它背起來,不是。受持讀誦方等經典指的就是,您能夠親證自性彌陀,實證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知道方等經典裏面講的第一義諦的理體——這個如來藏是什麼;您自己親證了以後呢,您能夠現前觀察,時時刻刻您都能夠受持,都能夠讀出這個第一義諦心的法是什麼,這個就是受持讀誦。也就是說,您已經開悟了,親證了這個自性彌陀了,自己親見自性彌陀,知道哪個是如來藏,能夠現前領受,能夠受持讀誦這個第一義諦心,那個就是證得念佛三昧的人。同時呢,您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就是您一定要受菩薩戒。因為這個前提就是說,您要能夠實證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您一定是菩薩。怎麼樣證明您是菩薩?就是您一定要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以後,依止戒相裏面的規範而行,慈心不殺等等戒行您都學習,學習去受持,學習菩薩戒。所以,沒有說不受菩薩戒然後他能夠開悟的,一切菩薩都要是受菩薩戒者。所以呢,說您是菩薩就要問說:您受菩薩戒了沒有?受了菩薩戒以後,您才是進入菩薩道修行,您才有因緣來實證自性彌陀,才能夠於方等經典受持讀誦,您能夠受持讀誦的前提就是要能夠善解義趣。這些都是要能夠親近真實善知識,來接受真實善知識的教導,跟著學習的。同時要能夠「修行六念」。修行六念包括修六念、行六念。這裏面就是要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這表示說,對這個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您自己除了修學以外還要去行,行這些六念、六度的內容。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以這些功德您來迴向願生極樂國,那麼您就能夠上品上生——捨報的時候上品上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極樂世界是馬上就能夠見佛,從這個地方呢,在娑婆捨報的時候刹那間有 佛來接引,自己坐著金剛臺,佛來接引,刹那間就能到達極樂世界,就能夠馬上見 阿彌陀佛。不必在花苞裏面,沒有花開見佛的過程,直接就能夠見 阿彌陀佛,直接在極樂世界修道了,這是上品上生最殊勝的地方。

那麼念佛人呢?您如果說:「要開悟,那很難啊!」可是,您要求上品下生不難啊!求上品中生也不難啊!可是您說開悟很難,那是因為自己又是沒有建立正知正見,以為自己這個一切都不具足。可是您如果善根具足,這個智慧的部分由善知識來跟您教導,福德具足,慧門也具足,當然就有能力開悟啊。所以開悟並不是說,您一定要是有多高的學問,您要多具備什麼樣的一個能力,而主要在善根。善根具足,那智慧的部分一定要善知識來教導,您願意接受教導,那麼在這種前提之下,您上品上生也不難啊!念佛求上品上生,最主要的是您一定要實證念佛三昧。要實證念佛三昧,就一定要繼續親近真實善知識來修學。所以我們說念佛人求上品往生不難啊,您又沒有造作諸惡,對不對?那您一定是孝養父母,您最起碼能夠中品往生;可是您是菩薩,所以您最起碼一定能夠上品下生啊;又聽聞大乘經典,又能夠聽聞真實善知識解說大乘經典,閱讀善知識所寫的大乘經典的這些所謂的註解,那麼您有能力上品中生。所以求上品並不困難,請念佛人能夠發起大心求上品往生。

除了說念佛人除了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以外,難道沒有別的選擇了嗎?其實十方佛國皆有淨土,也就是說求生極樂世界不是唯一的選擇。念佛人求生極樂世界不是唯一的選擇,因為念佛人不一定要念 阿彌陀佛才能夠生極樂世界;同時說念 阿彌陀佛的人也可以求生其他佛國淨土。您如果是念 釋迦牟尼佛的,是念 觀世音菩薩的,是念 大勢至菩薩的,是念 地藏王菩薩的,您都可以求生極樂世界;可是您是求念 阿彌陀佛的,也可以求生其他佛國淨土。現在就要為您來介紹這個十方佛國淨土的其中之一個非常殊勝的,就是妙喜世界,這個妙喜世界與念佛人也非常有緣。

妙喜世界是 不動如來所成就的世界。不動如來祂在因地當比丘的時候,曾經這樣發心,在《大寶積經》中這樣記載說:【世尊!我今發此大心如是迴向,乃至未證菩提。若於一一語言,不與念佛及一切智相應,則為欺誑一切諸佛。】(《大寶積經》卷十九)不動如來祂當比丘的時候發了大心,說:「我從現在發大心開始到成佛之前,我一切凡是所說所修所證,一切都與念佛相應,都與一切種智相應。」祂因為這樣子而修道成佛,同時成就祂的妙喜世界,同時要攝受一切有情。這個是 不動如來與念佛人有緣的一個地方。

同時呢,這個妙喜世界它很特殊的地方是,妙喜世界與我們娑婆世界相似,但是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五濁逆境,但是它是清淨無垢的,同時又具備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那麼在生到妙喜世界的菩薩有多殊勝的地方呢?為您介紹一下。釋迦世尊在《大寶積經》中說:「此賢劫中有九百九十六佛當出於世,若有菩薩樂見此如來者,應願生彼不動佛刹。」(《大寶積經》卷二十)不動佛刹指的就是妙喜世界,就是指 不動如來的佛國。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賢劫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要出世(因為賢劫有千佛,將來,未來,未來佛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假如說有菩薩他想要值遇這九百九十六尊佛,應當要求生不動佛刹。為什麼呢?因為生在妙喜世界的菩薩,都能夠隨心所欲去十方佛國去覲見供養諸佛,同時能夠聽聞佛的開示。生到不動佛刹以後,在我們這邊娑婆的九百九十六尊佛,當然每一尊他都能夠親見供養,來請佛開示。這個是在妙喜世界最殊勝的地方。

那要往生妙喜世界又有哪些因緣?哪些善根呢?以什麼樣的善根作因緣來求生妙喜世界呢?在經中 佛所說的部分,我舉三個例子來為大家說明。

第一個,佛說您要學 不動如來往昔所行的菩薩行啊。不動如來往昔怎麼樣來行菩薩行,您就學祂行菩薩行,然後發願,願生不動佛刹,願生妙喜世界。以這樣的行——所行所願來當作因緣,您說「願以這個因緣來求生不動如來的妙喜世界」,您就能夠受生於妙喜世界。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例子就是說,菩薩行六度,「以此相應善根,迴向無上菩提,願與不動如來共相會遇。」以這樣的善根作因緣來求生不動佛刹。這裏講說菩薩行六度,要以這個相應的善根來迴向無上菩提,這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菩薩行布施、持戒等六度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是為了受生去天界享福,而是要發起慈悲心,不忍見到眾生受到邪見所壞,不忍見到佛的這個殊勝的法、佛的聖教受到附佛外道所破壞,要以這樣的善根來護持正法,修學正法,來行菩薩六度。以這樣的善根行菩薩六度以後,然後來迴向說:「我願意與不動如來相會遇。」就是說,您願意值遇 不動如來,願意生到妙喜世界去。那麼以這樣的善根當作因緣,您就能夠受生到妙喜世界了。

那麼第三點呢?還有第三點的因緣,祂說您可以去受生到 不動如來的佛刹,這個因緣是與念佛有關的,念佛人就要來注意。第三點就是 不動如來所攝受念佛人受生到妙喜世界的因緣,這個因緣呢?我們在下一集再繼續為大家解說。

那麼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9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讚歎念佛法門有微妙法之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九輯 讚歎念佛法門有微妙法之一
正德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我們說到,證念佛三昧進入實相念佛者勿以得少為足,應該繼續親近真實善知識與通教,並且要發大心常住娑婆,同時要進修止觀;那麼對於一個證念佛三昧進入實相念佛者,有能力度人說法的部分我們要提醒他:「度人說法,須觀根器」。

在《華嚴經》中 佛說:「諸根未熟者,不為彼人說解脫果,但除愛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二)這裏所說「諸根未熟者」,指的是善根稀少缺乏,同時呢他又福報很缺的人,這樣的人是屬於諸根未熟者。那麼這樣的人都不為他說解脫果,不要為他說解脫三界生死的果德。那要為他說什麼呢?只要為他幫他「除愛本」。這裏所說的除愛本,指的就是在五欲中對五欲的貪愛追求。就像很多知識經常教導別人說:「你要放下執著,你要經常檢討,這個是你需要的呢,還是你想要的呢?你想要的部分就是你的貪愛追求,應該要去除。」這個部分就是在教人除愛本。所以說對諸根未熟者,這裏就連解脫道的果德都不能說呢,何況說是佛菩提道的法。

對證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的這個部分,佛還有教誡,在《大寶積經》中 佛說:

【於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於尼乾子、尼乾部眾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為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為虧損如來。】(《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

在經中 佛說,對不信的人前面——不信什麼呢?不信眾生皆有如來藏,不信眾生有八個識——對這種不信的人,也就是信根不具的人,「不要說此經」的意思是說,不能為他說如來藏的法,因為自性彌陀就是如來藏。那求這個如來藏過失的人呢?也要謹慎,不要把密意洩露給他知道。對於這些外道呢?在外道中也不能說如來藏的法,因為外道會來盜法會壞法。那對於不恭敬渴請的人呢?也不能為他說。假如說違背了 佛的教誡,導致正法受到破壞而虧損法事的話,那麼這樣的人呢,就等於是虧損如來。那 佛呢,以這種沒有戒相的「法毘奈耶」來教導佛弟子,說要遵守 佛的教誡,不能隨便來作虧損法事的事,那麼就成為虧損如來。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要度人說法,得要能夠聽從 佛的教誡,要能夠觀察根器呢。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到「腑肺之言」的第三部分,就是我們要「讚歎念佛法門有微妙法」。念佛法門它含攝了稱念佛名以及念佛之功德、念佛法身。那我們就分這三個部分來說念佛法門的殊勝功德。

對於稱念佛名的部分,我們來舉《觀無量壽經》所說的下品往生的部分,來舉例說明:

在《觀無量壽經》中 佛說:若有眾生造作諸惡,可是他不毁謗大乘經典;這種情況之下,他如果說在捨報前,臨命終前有善知識為他說十二部經的經名,同時還教導他要合掌叉手來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為稱佛的名,稱 阿彌陀佛的名,那麼在捨報的時候,此時就能夠除五十億劫的生死罪;捨報的時候就能夠下品上生,能夠下品上生極樂世界。此人造作惡業,可是呢,沒有毁謗大乘經典,在臨命終只要值遇善知識為他解說十二部經的經名,只要能夠合掌叉手稱「南無(也就是歸命)阿彌陀佛」,就能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同時能夠下品上生極樂世界。這多麼殊勝呢!

那麼同時呢,佛又說:如果有眾生造下了地獄惡業,如果說臨命終時——他造下了地獄惡業,是哪些惡業呢?是犯了五戒、八關齋戒,犯了具足戒,那麼這些業呢都是地獄惡業——可是臨命終時又值遇善知識,為他讚歎解說 阿彌陀佛的十力威德,以及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的光明神力,同時還說了佛的這個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這個人聽了這些妙法以後,就能夠滅除八十億劫生死罪,同時在捨報的時候就能夠以下品中生到極樂世界。他只是聽聞了 佛的功德聽聞了 佛的功德就能夠下品中生,這個人呢,還造下了地獄惡業呢!這多麼殊勝啊!

同時,佛還說到了,若有眾生造作了五逆十惡諸不善業,這些都是地獄惡業,但是他又有善知識的因緣,值遇善知識來教他說「你要念佛」,為他作種種的安慰,安慰他同時為他說妙法,教他要念佛。可是這個人呢因為造了地獄業,造了地獄業到了臨命終,眾苦所逼不能念佛,善知識就告訴他說:「沒關係,那你就稱名,稱說『歸命無量壽佛』。」就這樣至心的稱名,稱名「歸命無量壽佛」,至心令聲不絕,聲聲的稱名「歸命無量壽佛」,這樣的具足十念。那這樣的稱佛名就能夠除此人的——念念中除此人的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同時在捨報的時候呢,他就可以下品下生極樂世界。這樣的一個造作五逆十惡地獄業的人,值遇善知識來跟他說這個妙法,同時稱名而說「歸命無量壽佛」,就能夠除他的地獄果報,能夠除他的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同時還能下品下生極樂世界。這多麼殊勝呢!所以,剛剛說的是稱念佛名就有因緣能夠下品上生、下品下生,這個都還是造了惡業的人呢。

剛剛說只是聽聞佛的功德,他雖然造作地獄業,還可以下生中生極樂世界,何況我們現在來說的是,如果說是念佛的功德,就是繫念思惟佛的功德,而不是僅僅聽聞。繫念佛的功德——聽聞就能不墮惡道了,那繫念佛的功德有多殊勝呢?在經中 佛說,你只要能夠觀佛三十二大人相中一相中的一毛孔相,那你心能繫於所觀,心繫於所觀就是念佛,這樣子的情況之下,就能夠出生三世之如來種。出生三世之如來種是什麼意思?就是因為你心繫於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一相中的一毛孔,那麼就能夠讓你在此世、未來世……這樣三世中,都能夠親證自性彌陀,乃至能夠修行修道進入初地。你看,只是繫念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相的一毛孔相,就有這樣的殊勝功德,更何況具足來繫念思惟佛三十二大人相的這個種種功德!所以繫念思惟的念佛法門也是非常殊勝的。如果說你因為這個繫念思惟而要求生極樂世界,當然是可以成就的,不是嗎?

我們剛剛說了稱念佛名以及念佛功德,這些殊勝功德以後呢,我們再來說「念佛法身」。前面的這個佛名呢——佛的名稱以及佛的功德是有相的,那佛的這個所謂的這個名相、聲音相以及佛的種種三十二大人相的這些身相,都是佛陀在菩薩的時候親證自性彌陀,然後依止於這個般若實相的智慧,來焚燒祂的「煩惱薪」而成就的——成就這些佛名的功德,三十二大人相的功德,以及成就祂佛土的功德。祂所依止的呢?是所親證的自性彌陀這個法身的智慧來成就的。那法身本身呢並沒有這些繫縛在佛名的語言相、聲音相;同時法身呢,也不是繫縛在三十二大人相這一一的莊嚴相中。這些都是有相的法,法身本身是無相無名的。無相無名那要怎麼樣繫念思惟呢?所以呢,你可以——就是我們所學的這個「無相念佛」,就是說你可以離開聲音相、語言相以及身相的方式來憶佛念佛,這就是一個施設方便來作無相念佛的方式,來接近這個法身的本身的無相無名。以這個方式來憶佛來念佛,將來你就有機會因為福德因緣具足,能夠進入體究念佛,乃至進入實相念佛。從體究念佛進入實相念佛,就表示說,已經親證自性彌陀,知道什麼是法身了。這個自性彌陀這個法身呢?在因地的時候,這樣的一個功德相,祂的內容——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直到成佛都不會改變,因為祂是不生不滅的法,本來無生的法,所以祂是以法為身。雖然現在在因地的時候,這些功德法都沒有顯現出來,可是祂的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卻從來沒有改變過,親證自性彌陀的人都能夠現前領受。所以呢,在這個親證自性彌陀以後,進入了實相念佛,就可以說他是念佛法身。那麼,念佛法身這個就是念佛真實的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呢多麼殊勝?念佛法身多麼殊勝呢?我們就舉《華嚴經》中德雲比丘他為善財童子所開示的念佛三昧法門來說。德雲比丘他是以他親見自性彌陀來念佛法身為基礎,而來憶念一切佛、一切諸佛境界、一切諸佛智慧、一切諸佛光明,而能夠普見的這個法門,來教導善財童子。做什麼呢?他開示著他說,這些法門能夠從學菩薩行到修菩薩行,乃至能夠於普賢行疾得圓滿。這行門呢除了在學菩薩過程,在修菩薩行過程,同時能夠圓滿普賢行——圓滿普賢行就是成佛了。所以呢,以念佛三昧為基礎來修的這些行門有哪些?德雲比丘所開示的有哪些呢?略舉一下,他說:

【所謂智光普照念佛門。……令一切眾生念佛門。……令安住力念佛門。……令安住法念佛門。……照耀諸方念佛門。……入不可見處念佛門。……住于諸劫念佛門。……住一切時念佛門。……住一切刹念佛門。……住一切世念佛門。……住一切境念佛門。……住寂滅念佛門。……住遠離念佛門。……住廣大念佛門。】(《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二)

等等的多種甚深的念佛三昧修學法門,依止於這樣子,可以從學菩薩行、修菩薩行,到最後圓滿這個普賢行而成佛,成就這個佛道。

所以呢,念佛三昧多麼殊勝!從前面的稱念佛名,到念佛功德,到念佛法身,念佛法身一直到最後能夠從這個菩薩呢進入三賢位,到地地增上來成就整個佛道。所以呢念佛法門它是很廣大的,由淺到深,範圍整個含攝到說可以攝受到初機的學佛人,乃至你現在正在學菩薩行的人,或者說你已經進入實修菩薩行的人,甚至於說這個要地地增上、圓滿成佛所需的普賢行的人,都可以經由修學甚深念佛三昧而成就。所以我們說,對於念佛法門真的有微妙法在裏面,我們要讚歎啊!

那麼大家知道以後說,念佛法門這樣的甚深微妙,能夠諸根普被。那對於念佛人呢,他如果說一心想要求生極樂世界,一心想要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在這裏要勸請念佛人應該要求上品往生。為什麼呢?因為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對於一些造作諸惡,甚至於造作地獄惡業的人,他只是在臨命終的時候稱念佛名,或者只是聽聞到佛的功德,他就能夠下品往生極樂世界。那對這個念佛人呢?如果您沒有造作諸惡,您只是老實念佛,那您為什麼要安住於要求下品往生就好呢?我們在這裏要說點道理讓您瞭解,您應該求上品往生,您是有能力求上品往生的,分幾點來為您說明。

第一點說,念佛人不要自輕。也就是說,念佛人不要自己輕視自己,自己鄙視自己,而不敢求念佛三昧,不敢求上品往生極樂世界。因為能夠老實念佛的人,乃是因為宿世已經長養了善根。長養了什麼善根?就是說對於佛世尊以及法都能夠恭敬供養,信受不疑。所以呢現在人家說念佛,就能夠隨順念佛,心中歡喜;對於佛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諸功德,都極為尊重,崇仰,敬愛的。所以呢這樣的情況之下,您在念佛中已經除百千劫煩惱重障。更何況我們剛剛說,這些下品往生的人只是稱念佛名,稱名而念呢,不是憶想念佛法身,只是稱念佛,就譬如說「南無阿彌陀佛」、「歸命無量壽佛」就這樣的稱名而說,就能夠除五十億劫乃至八十億劫生死罪,更何況您是老實念佛,而對於佛已經是種種的供養恭敬,而且是已經在念佛中除百千劫的煩惱重障!那麼這個情況之下,您怎麼能夠輕視您自己,怎麼能夠鄙視您自己,而不敢求上品往生呢?而說不敢求證念佛三昧呢?

我們再說明道理讓您曉得。為什麼說您應該求上品往生極樂世界呢?有眾生倘若他是受持五戒,受持八關齋戒,喜歡修行諸戒,這樣的人他不造作五逆,他自己呢以這樣的一個學戒的功德就來迴向說,「我願往生極樂世界」。他只是喜歡學戒,喜歡自己讓自己清淨,為了自己。學戒的人想說:「我不要犯過失就好,我不要去造惡業。」讓自己能夠說不要犯過失。這樣的人,以他的善根來迴向,他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那麼他就能夠以中品上生往生極樂世界。你看,這種只是自己想要讓自己不造惡,然後學五戒、八關齋戒,這樣的人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中品上生。您看,他沒有像您一樣老實念佛,對佛作種種的恭敬供養,他就能夠中品上生。那接下來說,又有人呢他平常是孝養父母,對父母極為孝養,同時呢他一切所行都沒有離開世間的仁義,也就是說他是這個仁慈、講義氣的啦,對世間的仁義都沒有違背的人。他在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為他廣說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這些樂事,同時為他解說這個 阿彌陀佛曾經當法藏比丘的時候,所發的四十八大願的內容,為他解說。那麼這樣的人命終的時候,聽聞了以後,命終的時候就能夠中品下生極樂世界。他只是對父母極為孝養,植這個所謂「報恩田」,同時在世間所行有仁有義,又再值遇善知識為他廣說極樂世界這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事,同時知道說,阿彌陀佛曾經是法藏比丘的時候,有發了這些願怎樣來攝受有緣人,他就聽聞了以後,命終就能夠中品下生極樂世界。都是中品往生!

所以剛剛您知道,下品往生的內容,現在您也知道中品往生的內容了,那麼,您怎麼可以只求說您只要下品往生就滿足了呢?但是,我要說念佛人,其實您是有能力可以上品往生極樂世界的了。我們會告訴您,上品往生的三個內容,略跟您說明。那麼這樣的情況之下,您就有信心來求上品往生極樂世界了。

那在下一集,我們再繼續為您說明。今天就到此。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8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已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八輯 已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二)
正德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堂課我們說到,見聞覺知的心不是自性彌陀,現在要引用經文再來證明這一點。

在《維摩詰所說經》中有說:「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維摩詰所說經》卷二)這裏所說的「法」指的就是這個自性彌陀,指的就是諸法的實相,指的就是如來藏,那說祂是離見聞覺知的。倘若是在六塵中行種種見聞覺知的法的心行呢?那就是見聞覺知,就不是在求自性彌陀;因為自性彌陀祂是離見聞覺知的,祂不在六塵中分別,不在六塵中見聞覺知。從經文中我們就可以說,既然是這樣子,怎麼可以說能聽能知的一念心就是真心呢?能聽能知不就是見聞覺知嗎?「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求法求的「法」就是要求開悟、求真心。所以說,這裏面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倘若有人主張,要能聽能知能覺的心要保任,要讓祂不要滅掉,那就是在求「非法」,在取「非法」,不是在「求法」。那「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求的就是「非法」,因為不是在「求法」。所以這樣已經非常清楚了,所以一定要去值遇、尋求善知識的勘驗,不要隨便的將見聞覺知的種種的細相當作是真心。否則的話,變成未悟言悟、未證言證,以妄心作真心,以妄覺作真覺,這一生不就是唐捐其功嗎?這個是很可惜也很可憐的!

第三種說,「自性彌陀非看空無念之境界」。換句話說,就有人以「看空無念」的境界當作是開悟。有人專門修「看空」,他就讓自己意識心住於自己施設一個空裏面,去把祂看住,讓自己意識心不起念,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以為能看住空就是開悟。可是所看的那個「空」不是心,因為自性彌陀祂是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的就是這個實相心。所以要知道,自己意識心去施設一個「空」怎麼會是心呢?所以,將意識心安住於這種無記中、不苦不樂中那其實是愚癡的,因為讓自己在看住空不起念的時候那就是無記,在無記中意識所受的受就是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就是與愚癡相應。意識心不但不能因為這樣子而生起智慧,反而落在愚昧中,那不是很冤枉嗎?所以意識心千萬不要讓祂成為看空不起念,沒有任何智慧生起,沒有任何的觀行,沒有任何的思惟,沒有辦法去對治煩惱,變成是住在無記中,那跟毛毛蟲一天到晚睡醒就吃葉子、吃完葉子就睡覺有什麼差別呢?所以我們說,與愚癡相應而不能有真實功德,那這樣子怎麼會是因為看空無念就是開悟呢?就是證得自性彌陀呢?

有的人因為念佛或者參禪,有定力生起入於未到地定中,入於「未到地定過暗」無覺知中,以為說意識心在沒有覺知的情況之下就是開悟。可是這個地方有矛盾,因為意識心在暗無覺知中不能覺知,怎麼叫作「見自性彌陀」呢?所謂的親見自性彌陀,你一定要以一個能見聞覺知、能分別的心,去觀照到另外一個心——祂是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的另外一個心——那才叫作見自性彌陀;自己意識心暗無覺知,不能覺知任何一法,怎麼叫作見自性彌陀呢?而且自性彌陀不需要經過意識來施設,意識所施設的是,自己施設說是空、是無念,或者說意識自己暗無覺知。不需要經過意識來施設,當你找到自性彌陀以後,是發現到祂本來就在,本來離見聞覺知,本來就不對六塵起念,不是經過演變,不是經過你意識創造出來的。所以古德有說一句話說:「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因為這個生死法跟不生不滅的法,只要有差一絲一毫就差很大,所以一定要尋求善知識的勘驗。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引,總是錯認定盤星,一生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的,卻是在「非法」的意識心中著墨——一方面又是看空要讓祂無念,一方面要讓祂自己暗無覺知,那這樣子,對自己的解脫功德受用,又有何好處?沒有真實好處,只是落在我見中著墨而不自知而已!

第四種呢?我們說,「自性彌陀非禪定之定心境界」。換句話說,禪定之定心境界不是自性彌陀。有人打坐的時候,用念佛或者是數息的方式,結果因為也努力的降伏五蓋,最後發起了定境,出現了所謂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讓自己以為色我俱空,就好像證得空性一樣,身心輕安,法喜充滿,以為這樣子就是開悟證得空性。可是我們剛有說,虛妄法本身自己不能變成真實法。那麼,剛說從這個打坐、念佛、數息進入定境,那是意識心——意識心念佛,意識心數息,到最後自己意識心進入定境,出現所謂的「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種身覺境界。透過身覺境界讓你感受到這個色身的變化,所以我們說這種定境不是自性彌陀。定境為什麼不是自性彌陀呢?假如說發起初禪就是開悟,那還有二禪,還有三禪,還有四禪,還有四空定——為什麼開悟會有這麼多種不同呢?開悟不是應該只有一種嗎?那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各個都是開悟,那這樣子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開悟?為什麼自性彌陀祂卻需要依止定境才能存在呢?那不是變成有所依的心嗎?不是變成不是本來自在的心嗎?不是變成不是本來涅槃的心嗎?卻要依止於意識進入定境才能存在,這樣有道理嗎?所以我們說,假如說禪定——不管你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它是自性彌陀,那麼外道在 佛到人間來之前早就證得四空定、四禪八定,佛到人間來說法四十九年,那麼不是比外道還差嗎?外道早就證得四禪八定,應該早就解脫,應該早就開悟成佛,不是嗎?

我們舉個例來讓大家知道,在經典中有一個外道叫「須深」,他是已經證得四禪八定。但是因為 佛到人間來說法,有智慧,每一樣所說的法都是如理如法,能夠讓人真實受用;所以這個因為有受用,所以很多人就恭敬 佛,恭敬 佛所說的法,恭敬佛弟子。外道因為失去了恭敬供養,就想要來盜法,所以須深就到 佛的正法中盜密出家,想要知道 佛陀的僧團在說什麼法。有一天,有一位比丘已經證得慧解脫,他就跟須深說:「我生死已斷,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須深就問他說:「你是證得初禪,所以說你是才叫慧解脫嗎?」那個比丘跟他說:「不是。」「你是證得二禪、三禪、四禪,才是解脫嗎?」比丘跟他說:「不是。」須深說:「既然你沒有證得四禪,為什麼授記你是證得解脫呢?」比丘跟他說:「我是慧解脫。」你看,解脫於三界生死的慧解脫都跟禪定無關哪!當然慧解脫的阿羅漢他必定得初禪,因為他一定要有能力離開欲界,可是不是因為得初禪而證解脫,是因為智慧——因為智慧薄貪瞋癡,最後能夠發起初禪,而初禪是附屬品,是解脫中的一樣的內容,而他不是依止它而證解脫。所以,比丘跟他回應說:「我不是因為證得禪定才解脫。」既然外道的四禪八定本身是跟解脫道無關,如何會跟佛菩提道開悟有關呢?

所以我們說,禪定本身如果就是自性彌陀、就是開悟,那麼 佛到人間來說法四十九年之前,這些外道不就早就應該是成佛、應該解脫了嗎?所以我們要知道,這裏的道理其實是非常清楚的,如果禪定的法本身就是自性彌陀的話,其實有很多過失,很多道理說不通。所以我們要知道:證得禪定,定心的境界絕對不是就是證得自性彌陀。

那麼從以上幾點可以知道,就是在我們末法時代經常會出現的情況,就是取「非法」而求「非法」,捨「法」而取「非法」、求「非法」。所以,你一定要請求尋求真實善知識來驗證,才不會造下大妄語業。

對於已經進入實相念佛的人,我們要提出幾點讓他能夠瞭解,就是說不要得少為足。也就是說,證得念佛三昧,證得自性彌陀,有能力進入實相念佛的人,不是因為這樣子就滿足了,就是已經修行完整了。因為剛剛我們有說,開悟證得自性彌陀只是打開門而已,成佛之道打開了門而已,怎麼樣修道能夠成佛——三大阿僧祇劫,菩薩從七住位開始,到十住,到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種種修道次第內涵——你都還沒有涉獵,不應該以證得這個念佛三昧、證得自性彌陀為滿足。應該要繼續親近真實善知識,讓自己除了通宗以外,還要「繼續通教」,千萬不要以為自己能夠與禪宗祖師的公案心心相應,就能夠滿足啦。因為通宗在跟通教這個過程,還有一大段的距離,所以應該要繼續親近真實善知識,熏習種智。同時,根據前面我們說的,自己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善根,自己還不能完全解脫於業障,還不能完全解脫於異熟障,還不能完全解脫於煩惱障,這些遮障你要能夠解脫,你一定要親近能夠發起道種智的真實善知識,他才能夠幫助你。如果沒有他幫助你,你自己就沒有那樣的一個法眼,能夠讀懂到底經教中 佛的真實法義是什麼;因為你只是通宗而已,還沒有通教。所以這一點也是要勸進已經證得實相念佛者,除了要尋求真實善知識的勘驗以外,還要繼續親近真實善知識。你不能說讓善知識勘驗過以後就跟他「再見」,因為他確實還能教導你。那你離開善知識以後,你要做什麼呢?已經解脫了嗎?還沒啊!

你如果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也無妨,可是我們卻要勸進你,要發大心,要「常住娑婆」。因為念佛為了見佛,見佛為了成佛,對不對?可是見佛——見了自性彌陀還沒有成佛,你成佛的道路還很遠。這一條路該怎麼走,要有人為你指引。你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樣要修成佛之道,因為 彌陀世尊所說的法也是成佛之道。彌陀世尊在極樂世界設種種方便善巧來攝受有情、攝受念佛人,施設了三輩九品,一一的從下品到中品到上品,不就是為了讓你成佛嗎?不然,為什麼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壽量無盡呢?壽量無盡不是只有讓你只是成為一位開悟者而已。壽量無盡以後,你在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不斷的聽聞 彌陀世尊說法,還要聽聞 觀世音菩薩說法,說的那些法都是你還沒有學習的,你要怎麼樣次第的修證佛道——在極樂世界也是一樣要修成佛之道。

那為什麼勸請你住於娑婆呢?因為我們從 釋迦世尊為我們說的《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說:「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佛說無量壽經》卷二)因為在這個無量壽國指的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每一位已經離開蓮苞的菩薩都是大善知識,因為各個都具有神通,具有他心通、天眼通、宿命通、神足通……除了這個漏盡通還沒有成就以外——因為是 阿彌陀佛的大願所攝受。而且各個能夠離開蓮苞,最起碼不是開悟者,就一定是斷三縛結斷我見、斷三縛結、有修有證的善知識,一心一意就是為了修道,不會再起任何念頭去造就諸惡。因為所謂的「極樂世界」,就是眾生都是在修道的法樂中,沒有我們在娑婆這種種生活之苦、煩惱所造的種種惡。所以,能夠在人間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於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在極樂世界的一天就是人間的一大劫,你在極樂世界修一天的善等於在人間已經修一大劫的善;可是 佛卻告訴我們,在這裏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就勝於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這樣一個殊勝利益,當然要勸進你要發大心,要常住娑婆,慈念娑婆的有情還在生死苦中,還不能解脫,要發起慈悲心,要能夠在娑婆住持正法、護持正法,同時能夠有助於自己成佛之道的道業。因為只要你早日成佛,你就能夠再度無量無邊的眾生,不是嗎?所以說,雖然說悟了以後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所讚歎的;可是,我們卻要勸請你發起大心,能夠常住娑婆,一方面能夠報 釋迦世尊來到人間說法的恩,然後同時要報眾生恩(因為也是眾生成就你了嘛),同時成就你自己的道業。

之後還要進修止觀。因為菩薩開悟以後才是打開大門而已,大門裏面的種種一切種智之法,你卻得要利用止觀為道具、為工具,來讓你能夠次第增上,道業增上。止觀所說的是指大乘的止觀,不是指二乘的止觀。因為二乘的止觀呢,它的「止」所觀的,因為心止所觀的完全是現象界的法:五蘊十八界的法;五蘊十八界無常、苦、空、無我的過失在哪裏?自己的煩惱的過失在哪裏?怎麼樣來去除自己的煩惱?怎麼樣來斷除我見、我執?他所觀的只有這些現象界的法,所以他所得的智慧只有解脫道的智慧。現在這裏所說的大乘止觀不一樣,當你實證了自性彌陀以後,你的止觀,所修的止觀是大乘止觀,就是所謂的「摩訶止觀」。你要有這樣的一個能夠制心一處的能力,同時要能夠依止於自己制心一處的能力來觀察種種法的差異:實相法以及實相法所生的虛相法的法相;那麼這個實相法本身的功德法性在哪裏?這些虛相法呢是純粹虛相法嗎?實相法在含攝虛相法以後呢,你所觀察的有哪些內容;你能從這裏得到什麼智慧;去除什麼樣的一個無明;去除什麼樣的所知障。這是止觀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所以一定要進修止觀才能在你的菩薩道業次第增上。這個進修止觀也需要有方法、有善知識指引。

對於進入實相者呢,我們最後還有一項要為大家解說的就是:「度人說法須觀根器」。那麼這一點我們就留到下一集再為大家解說了。今天就到此為止。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7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未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三)+已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七輯 未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三)、
已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一)

正德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就來接續上集所說的「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所謂的「過河需用船,到岸不用舟」,那麼你要到解脫的彼岸,當然是需要用工具的。像這個已經證得慧解脫的阿羅漢,他是運用佛所教導的「三十七道品」,然後斷除了我見、我執、我所執等三界生死繫縛的煩惱,於他心中沒有一絲一毫的「我」以及「我解脫」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之下,他當然就不再需要憶念著「八聖道」這樣的一個工具了。另外就說,已經證得俱解脫的阿羅漢——也就是說,他除了慧解脫以外,他同時證得四禪八定——他也是一樣,他每天除了托缽的時間以外,就是住於把意識滅掉,滅掉意根的受、想,住於這種不受六塵,同時也棄捨不受六塵的解脫境界受,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如何還需要憶念著「八聖道」、「三十七道品」這些工具呢?當然這樣就是表示,他不必再憶念著這些法,因為他已經到達了棄捨「我」以及「我解脫」的這些境界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說有個前提,是他一定是先要應用了「八聖道」、「三十七道品」這個「船筏」修證到解脫果,你才可以說他不需要再憶念著這個「八聖道」等等船筏工具了。如果說他這個時候還去憶念著所謂的與解脫無關的這些境界,那麼他就等於是取了非法。他法都應該捨了,還取非法做什麼?

譬如說,他再以為說要長期不倒單,如果沒有長期不倒單,就不能證得解脫,那這就是非法。或者說他認為,如果沒有五熱炙身,沒有長期的五熱炙身就不能解脫,那這個也是非法。或者說,他說一定要長期的處於男女和合受身觸之樂,這樣的情況之下才能證得空性,那這樣子也是非法。這些都是以「見取見」而取的境界。為什麼說是以「見取見」而取的境界?因為解脫本來就是要能夠斷我見、斷我執、斷我所執!那麼剛剛所說的不倒單、五熱炙身、男女長時間和合受身觸之樂,或者說長期打坐,要讓自己一念不生,這些都還是落在「意識我」的覺受中,那與解脫無關,而且又是生死輪迴的主因,這些都是非法。如果說,像阿羅漢一樣,已經以這個「八聖道」等等工具證得解脫果了,這個船筏工具都不必憶念,當然更不會去以生起「見取見」去取非法,這樣才叫作「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真實義。

我們要進一步來探討:「法」與「非法」的範圍到底在哪裏?所謂「法」,指的就是順於第一義諦、順於 佛所說的「法毘奈耶」的,就是法。第一義諦的法呢?就是如來藏!祂本來無生,本來解脫於三界之生死繫縛;祂能夠生三界諸法,可是卻不落於所生的三界有中;含攝了三界諸法,而不落於三界諸法無常、壞滅之空無中;祂本來寂靜涅槃,本來具足一切成佛的功德。如果能順於第一義諦的方向去修學,就是法。順於第一義諦去修學的,就像剛剛說的阿羅漢、辟支佛,他把三界生死的煩惱都斷除了,所以他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之苦。可是並不是他把三界生死煩惱滅了叫作解脫,而是因為第一義諦心如來藏祂本來解脫於三界生死繫縛,不必再因為所含藏的煩惱種子而再出生五陰十八界,在三界中受生死,這樣的道理就是「法」,就是順於第一義諦的法。

佛到人間來呢,將解脫道以及含攝解脫道的佛菩提道的法,為我們詳細解說,為我們細說、廣說、如實說、善說,祂都是順於因果律則而為我們來說的。佛祂展開了成佛之次第法門,祂指示了成佛之次第內容,讓佛弟子能夠證悟成佛之根本理體,同時能夠導引佛弟子入於成佛之正修行。這個就是 佛為弟子們所說的順於第一義諦的法,佛所說的都是順於第一義諦的法。那麼這個法,因為都是法界中的因果律則,不可推翻的因果律則,本來存在的因果律則,這叫作「法毘奈耶」,只是通過 佛以「開、示、悟、入」佛弟子成佛之道而善說出來的,這些都是法。因為依照佛、因果律則、依於「法毘奈耶」所善說的,你去修證,你去遵守佛戒,如實按照次第修學,你必定能夠證得解脫果,必定能夠最後乃至證得成佛的果德。這是因為,你要解脫於三界生死,你必然要先知道三界生死之因是什麼,把這個因滅了;還要知道說:為什麼能解脫?因為有一個本來存在、本來清淨、本來寂靜涅槃的法。因為這樣的原因你才能夠證得解脫,否則的話就成了斷滅,不是嗎?所以,佛依止於這個「法毘奈耶」而善說出來的都是順於第一義諦的法,不管是解脫道也好,或者是含攝解脫道的佛菩提道也好,都是將法界中本來存在,由這第一義諦心如來藏能夠運行的因果律則,予以善說出來就是法。

同時,佛依於這個「法毘奈耶」,制定了佛戒讓佛弟子來遵守——讓修學解脫道的二乘人遵循的聲聞戒,以及讓修學菩薩道的菩薩來遵循的菩薩戒。這些都是有戒相的,那麼這一些戒相的背後的根本,就是沒有戒相的「法毘奈耶」,也就是法界中由第一義諦心如來藏所運行的因果律則。佛同時在經典中以沒有戒相的「法毘奈耶」來告誡弟子,說:不能任意的來說這個如來藏,不能在外道面前,不能在信根未具者面前,不能在專門要來找這個過失者的面前,來說如來藏的法,來洩露如來藏的密意;否則的話就是虧損法事,虧損法事就是虧損如來,這樣的過失,重於這些有戒相的佛戒所規範的內容。所以,佛於經中所善說的教導以及教誡都是法。

我們瞭解了「法」的內容以後,就要知道什麼是「非法」了。所謂的「非法」呢?就是將虛妄不實的五陰,當作是真實不滅的。因為前面已經解說:為什麼會在三界中生死輪迴呢?這個主因是什麼呢?就是「我見」。我見的意思就是,將虛妄不實的五陰我,當作是真實不壞的。五陰我的內容,包含了色、受、想、行、識。能見聞覺知的意識心是五陰中識陰所含攝的,祂也是無常變異,是因緣所生法,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要真實認知什麼是虛妄法,才能夠真實把三界生死的主因滅了;所以如果不能真實認知什麼是虛妄法,那當然不能把三界生死的主因滅了。這樣的因果律則是沒有戒相的,沒有列一個戒相讓你明瞭的。可是如果說不信受佛所說的,或者是誤解佛所說的,或者是不信受如實解說教典的善知識所說的,那麼他就會取非法,他就會住於我見中不能棄捨,所取的都是非法。

什麼樣的非法呢?要將能分別的意識心修成不分別。因為意識心永遠都是分別的,怎麼可能變成不分別呢?要將意識心修成不分別當作是開悟,這當然就是非法。因為意識心永遠就是意識心,不是第一義諦心如來藏,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要將能念佛的意識心住於不起念中,當作是開悟,當作是證得這個自性彌陀。意識心永遠都是念念不斷的,永遠都是有念的,就是無念本身也是有覺知的,能了知、能分別,怎麼可能將這個意識心修成如來藏呢?那這樣子也是非法,因為是三界生死的主因,本身不會就因為修行而變成是本來不生不滅的、本來解脫的法,因為這是違背因果律則的。第三種,就是要將意識心長時住於男女行淫受身觸之樂的,當作是證得常樂我淨,當作是證得空性的,這也是非法。因為以這個欲界最低級的法,凡夫所繫縛在欲界煩惱的法,根本就跟解脫的斷我見完全沒有辦法相提並論。因為都還墮在我見中,何況說更勝妙的佛菩提道的無生法忍呢?所以我們說,這樣的法叫作非法,違背了 佛所善說的「法毘奈耶」,違背了法界的因果律,因為不能真實到達解脫的都是非法——要將意識心修成第一義諦心如來藏是不可能的,要將意識心修成這個本來寂靜涅槃也是不可能的,要將意識心住於不生死中也是不可能的。那麼,沒有把意識心所相應的有漏煩惱永遠斷除,沒有讓意識心發起種種解脫智慧,這些應該要修的正因都沒有修,所取的法都是非法,那當然不可能真實到達解脫的果。

所以我們說,佛所善說的「三十七道品」的助道法,都是船筏工具啊!你要修證解脫道,應該要依止於「三十七道品」、「八聖道」來修學,以這個船筏當作能夠從生死此岸到解脫彼岸的工具,佛弟子都應該要簡擇使用不能棄捨。應該要簡擇:目前你自己所修的是解脫道的法,還是佛菩提道的法?你應該使用什麼樣的船筏工具?就是已經開悟,已經證得自性彌陀者,也不能捨棄工具。因為開悟不等於成佛,開悟只是入門,入了門以後還不知道這些一切種智怎麼修證圓滿,你還是要利用工具。所以我們說要懂得自己的處境,自己的所在,自己要使用什麼樣的船筏工具來修道。佛在經中所教導的「六念」法門,裏面就是講著「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只要是佛弟子修這「六念」法門,就能夠助長你所修的這個解脫道的法,或者你所修的這個佛菩提道的法。其中的念佛法門就函蓋了念佛的功德乃至念佛法身。譬如說,《念佛三昧修學次第》裏面所說的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繫念念佛、無相念佛、體究念佛、實相念佛,都是 佛所說念佛法門的內容。所以這樣的念佛法門,這樣的殊勝!我們剛剛說參禪人你不可以隨意的來毁謗念佛法門,因為 佛教導的念佛法門是這樣的深遠的意涵,由淺到深,你如果沒有真實瞭解,沒有如實的信受,不可隨意來毁謗念佛法門,也不可以隨意毁謗無相念佛說是邪門外道,那麼這樣子只有遮障自己未來世的修道。

前面我們是針對這個所謂的「未修證念佛法門者」所提出的肺腑之言。第二個部分,我們要針對「已修證念佛三昧者」提出幾點肺腑之言。

已修證念佛三昧者,首要要尋求真實善知識來印證。因為在末法時代正法值遇很困難,要值遇正法非常困難,就像剛剛解釋的,不能值遇正法就會落在非法中,所取的都是生死輪迴的主因,都是生死法,那麼就會以妄心作真心,以妄覺作真覺,這是末法時代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尋求真實善知識的勘驗,以避免自己進入「未悟言悟、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中。在末法時代呢,妄心作為真心,妄覺作為真覺,以下四種情況是最為普遍的:

第一種,「自性彌陀非一念不生的境界」。也就是有人把一念不生的境界當作是自性彌陀。那麼一念不生呢,它雖然說是離開語言文字,離開語言文字不代表這個意識心就變成第一義諦心;因為離開語言文字以後,雖然說感覺上沒有妄想,可是還是能夠分別、了知、覺照定境。能夠分別、了知、覺照,那就是意識心的特色,從有語言文字,到沒有語言文字,到沒有妄想,到一念不生,都是一個演變的過程。意識心從念念不斷,到一念相續,甚至最後到一念不生都有過程的演變,不是嗎?經過這樣的過程演變,怎麼可能變成真如呢?因為前面我們有說啊,實相法本身是本來就在,本來自性清淨,本來寂靜涅槃,既然是本來,所以我們說祂是俱生妙慧,這本來就有的,不需要經過演變。那麼意識心經過這樣的一個演變,祂當然不是真如。因為真如指的就是自性彌陀的真實如如,祂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離開語言文字,本身祂還有分別、還有了知、還有觀照,祂的靈明覺了不是真如。假如說離開語言文字的靈明覺了就是真如,那麼你看一切的畜生道有情,牠不是離開語言文字嗎?可是牠仍然怎樣呢?仍然可以分別靈明覺了。難道你要說這些畜生道有情都是證得自性彌陀的聖者嗎?恐怕大家都不會認同吧!所以說離開語言文字的靈明覺了不是真如,那是念佛參禪一念不生的意識心所變化的分別境界!你經過念佛、經過參禪,你的意識心從念念不斷,到一念相續,到一念不生,那就是意識心所變化的分別境界。所以你一定要去尋求真實善知識的勘驗,因為真實善知識證得自性彌陀以後,必然具有擇法眼,他具了擇法眼能夠簡擇何者是真、何者是妄,何者是虛、何者是實。那麼真實善知識他依止 佛所善說的「法毘奈耶」,來施設方便引導學人,怎樣呢?開演迷津,來為你抽釘拔楔,來為你去粘解縛,來為你分辨真假。所以一定要尋求真實善知識來印證。

第二種情況就是,「自性彌陀不是能見聞覺知的心」。換句話說,就是有人把能見聞覺知的心當作是自性彌陀。有人說:「能聽能知的一念心就是真心。」這樣的情況就是住於我見中而取非法,因為能聽能知的一念心就是意識心見聞覺知的功能。意識心祂是由這個意根觸法塵所生起的,祂不是本來就在的法,那麼這樣的心怎麼可能會是自性彌陀呢?

為什麼說見聞覺知的心不是自性彌陀?我們下一節會取經中的經文來為大家解說,現在到這裏為止。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6集
由正德老師開示:未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六輯 未修證念佛三昧者宜知(二)
正德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在上一堂課,講到你要尋求的真實善知識應該要具備哪些條件。

接下來是第四個條件,他「要有助念佛人親見自性彌陀之意願」。也就是說,他雖然是親證了自性彌陀,實證了念佛三昧,可是他的心量不大,他只是想要為自己的道業而著墨,並沒有那個心想要幫助別人;他實證了念佛三昧以後,自己就躲到叢林裏面去自己修自己,為自己的道業去努力。沒有這個意願的話,你去求他也沒有用,因為他還不能發起慈悲心,還不能慈念這些念佛人的苦,還不能慈念這些不能實證念佛三昧這個苦。所以真實善知識,他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慈悲心,能夠慈念眾生在受苦——不能實證解脫,不能實證實相,要求正法、沒有正法的時候那是很苦的。所以說,真實善知識他要有助念佛人親見自性彌陀的意願,沒有意願說什麼也沒有用。這是第四點的要件。

第五個要件就是說,真實善知識他要「能夠勘驗體究念佛人所證是真是假」。真實善知識假如說他自己是有實證念佛三昧,可是他卻是一副濫好人的心態,不敢去得罪別人,他想說:「去說別人悟錯了,那不就是得罪別人了嗎?」所以什麼人來求他勘驗都說:「你是對的!你是對的!那個人也是對的!」那麼這樣的人就不能當真實善知識,因為真實善知識得要具有「擇法眼」。擇法眼就是說,到底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哪個是實相法,哪個是虛相法;哪個是生死法,哪個是不生不死的法——這樣的擇法眼都不能具備的話,如何當真實善知識呢?怎麼去引導別人、教導別人呢?所以說要能夠勘驗體究念佛人所證:到底是還是落在我見中,落在這個生死法中;還是他只差一點需要你的助緣;還是說他現在缺乏什麼樣的條件;或者說他所證的是真,可是智慧發不起,你要如何攝受他,讓他能夠具足信心,自己能夠承擔。所以真實善知識,要有這種勘驗的能力——要知道什麼時候給體究念佛的人什麼東西,也不能太早下手,他因緣不到也不能提早下手;人家因緣到了,你也不能說把你所知道的東西掌握在手裏不放出來,不教他,不讓他能夠生起智慧。所以要能勘驗體究念佛人所證真偽,這個得要具足有禪門差別智的功夫,而且不能當作濫好人,就是說不怕得罪別人。因為既然學人一心想要求證實相,求證念佛三昧,求見自性彌陀,就表示說,他所要求的不是你的濫慈悲,不是你的和事佬心態。所以這個真實善知識得要有這樣的心態跟能力。

最後一點就是說,真實善知識自己要「能夠發起道種智來攝受跟他學的念佛人」。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自己僅是親證念佛三昧,僅是親見自性彌陀,只到這裏為止,那麼他當然是有能力來幫助別人——用他自己所學的次第、方法來幫助別人,也同樣的能夠證得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可是當跟你學的人都跟你一樣的時候,那你還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嗎?別人都跟你一樣,你要教別人什麼呢?所以真實善知識,自己要能夠發起道種智的。道種智的意涵就是說,證得念佛三昧只是開門而已,那麼這個門裏面到底有哪些寶藏?你要怎麼樣去認識這些寶藏?道種智就是,在你所證的自性彌陀祂所含藏的一切種,你要能夠知道:這些一切種的功能、功德在哪裏?要怎麼樣去發起,怎麼樣讓它們能夠現起、顯示出來?為什麼現在不能發起、不能顯示,遮障在哪裏?這個真實善知識要具備這樣的一個道種智的能力,才能夠攝受念佛人不但能夠實證念佛三昧,還能夠在道業增進,這樣才是一位真實善知識所要具備的一些條件。

那麼在知道真實善知識的這些利益以及所應該具備條件以後,我們對於為人師者或者修學者,我們勸他:「你都要謹慎的!」在哪裏?在口業上。也就是說要「善遮口業,後免障道」。那麼有以下幾點來說明:

第一點:「莫著名相,毀謗修證。」因為從念佛法門而入的參禪人,以念佛法門為方便實證念佛三昧者,他可能都沒有涉獵許多教典,對於教典名相、唯識學名相,他可能都還不會說。那麼可是呢,他也不知道什麼是「菩薩須陀洹」——「菩薩須陀洹」這個名稱是什麼他可能不知道——但是他自己卻可以自住於這個實相,自住於般若實相解脫的境界。因為自性彌陀的智慧是不可思議的,不是以這些研究教相、研究教典的人所知道的一些名相所堆砌出來的——並不是名相可以堆砌出來就能夠知道什麼是自性彌陀。所以對於一些(研究佛學學術的)佛學學術研究的、禪學研究的、唯識學研究的人,千萬要注意這一點,不能夠輕視從念佛法門而證念佛三昧的這個菩薩,因為自己不能比擬他所證的內容是什麼。如果說,因為起慢心而輕易地去毀謗念佛人、毀謗念佛三昧、毀謗無相念佛,那麼這樣所造的口業就會遮障自己未來的道業,會讓自己善根遮止,不能發起善根。因為表示說對於念佛法門不能深信,對於念佛法門所得的智慧不能深信,那麼當然信根、信力就減損。所以,千萬不要著於名相,而輕易地毀謗修證、毀謗念佛人的修證。

第二點:「不以神通考驗修證」。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脫」的阿羅漢、辟支佛,以他們的俱解脫的智慧力以及神通力,都不能知道證得自性彌陀菩薩的「舉足下足」之事。因為證得自性彌陀的這種般若實相智是不可思不可議的!以這個辟支佛、阿羅漢的這種俱解脫的智慧力跟神通力都不能知道——就是一屋子的辟支佛也不能知道!就好像一個生來就眼盲的人,不能知道這個屋子不能見到這屋子裏面的亮、屋子裏面的光。那麼擠滿了一屋子的生來就眼盲的人,當然也都是一樣,不能見到這屋子的光一樣。所以,以俱解脫的這個阿羅漢、辟支佛都不能知道的事,他們有這個智慧力跟神通力都不能知道的事,更何況是一般的鬼神通以及世間禪定證得的五通?所以說,不能以「是否有證得神通」來檢驗修證,說:「你要有證得神通,才表示你有證得這個實相、有開悟,有親見自性彌陀。」這樣的話,就表示自己以這樣的標準來選擇的話,表示自己是離親證念佛三昧是愈來愈遠,因為自己的所知所見完全在世俗的神通上著墨。所以,千萬不要以是否有神通來考驗修證。

第三點,是「念佛人不要毀謗他宗的修行人」。念佛法門廣義的說可以含攝一切佛法中修行,它是能夠圓滿通達的。念佛法門可以圓滿通達,可是有的念佛人卻自己很少去閱讀經藏,因為很少閱讀教典,卻輕易來信受錯解教典、那這個樣的人呢誤會了以後所作的毀謗。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選擇本願念佛法門」做例子來解說。選擇本願念佛法門,他們僅僅選擇了 彌陀世尊「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那麼這「第十八願」的內容是這樣的: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佛說無量壽經》卷一)

這十八願的內容,你如果要去信這一條十八願的經文,應該從頭到尾都要信受!可是選擇本願念佛呢?他把最後的「唯除五逆、毀謗正法」省略掉不說,然後將這第十八願的一半,等於相當於最重要的但書,把它去除以後,把它推崇為 彌陀世尊的本願,然後去排除其他願裏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的這樣的修行人。因為在「上品上生」所說的就是在「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這些人,這些菩薩修聖道門的人;修諸功德,要來閱讀大乘方廣經典。那麼修這些上品上生的聖道門的菩薩被他們否定、排除了,說:「這樣的人他們是彌陀世尊所棄捨的人,不是彌陀世尊所攝受的人。」這樣的話,不是等於在否定了 釋迦世尊跟 彌陀世尊嗎?因為 世尊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裏面說有「九品往生」,三輩九品往生說得多清楚!上品往生者不就是在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嗎?那麼這樣的否定修聖道門人,說是修雜行,說不是 彌陀世尊所攝受的人,來毀謗修聖道人這樣的行為,就等於是在毀謗 釋迦世尊,毀謗 彌陀世尊啊!

所以我們說,一心想要求生極樂世界的念佛人,雖然你很少閱讀經教,可是有三部經典你一定要讀,這就是所謂的「淨土三經」。第一部是《佛說阿彌陀經》,第二部《佛說無量壽經》,第三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三部經典完全沒有矛盾,沒有互相矛盾!而且 釋迦世尊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裏面更是詳細細說了 彌陀世尊所成就的極樂世界,祂所攝受的一切九品往生的這些念佛人,都不離開法界的因果律則。那麼能夠深信 佛所細說的因果律則,是念佛人最基礎要有一分的這個信根。所以念佛人千萬要小心,不要隨著錯解經論的知識,因為誤會而來毀謗他宗的修行人!要知道,念佛法門是能夠圓滿通達、含攝一切修行法門的。縱使說自己只是一心念佛,縱使說自己是對經教不太懂,可這三部經總是要讀的。

那麼第四點呢:「他宗修行人勿毀謗念佛人」。也就是說,有一些參禪人,僅憑著自己一知半解的參禪知見,就來毀謗「無相念佛」,來質疑「無相念佛」。他怎麼質疑呢?他說:「第一義中無一法可得,為何在心中還要生起憶佛、念佛之念呢?經中不是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嗎?」用這樣的方式來質疑。那麼這樣質疑的人呢,就是對第一義諦法的知見嚴重不足,同時對經中 佛所用譬喻的開示完全誤解了。

為什麼說他是對於「第一義諦法」的知見嚴重不足呢?所謂「第一義諦中無一法可得」,指的就是「第一義諦心」能藉眾緣出生有情的五蘊十八界萬法,可是卻不受萬法所繫縛,不染著於萬法,所以說祂「無一法可得」。祂藉眾緣所生的有情的五陰十八界諸法,卻都是無常變異的,都是緣起性空、沒有自性、終歸壞滅、不能常住的法。雖然說祂所藉眾緣出生的五陰十八界諸法不能常住,但是這些種子功能都是祂本來具足含藏的。因為這樣的道理,所以才說「第一義中無一法可得」。而這裏所說的第一義諦心是第八識如來藏,不是意識心!意識心呢?祂是能憶佛、想佛、念佛的;意識心是第八識如來藏藉五根觸五塵、意根觸法塵所生起的。意識心能生起念佛的心,意識心得念佛定,意識心生起一念想要求生極樂世界,或者意識心體究念佛,或者祂能夠證得念佛三昧進入實相念佛——這個是意識心。但是意識心卻不是第一義諦心。所以說「第一義諦心中無一法可得」,指的就是說由第八識如來藏為主來看待祂所生的萬法,但是憶佛想佛的卻仍然是意識心。所以第八識藉五根觸五塵、意根觸法塵生起了意識心,由意識心來成就念佛三昧、證得自性彌陀時候,第八識如來藏——第一義諦心仍然是無一法可得啊。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祂並不憶念祂所出生的意識心,祂不憶念萬法,祂不染著萬法。所以對於這個道理,能夠知道以後,就不會來質疑說:「第一義諦中無一法可得,為何還要生起憶佛、想佛的念呢?」會這樣質疑的人,就是想要用意識心來修成不起念的第八識心——第一義諦心、如來藏。這個就是他知見不足,嚴重的缺乏知見的關係。

那為何他又說「以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來質疑無相念佛法門,我們說他是對經中 佛所用譬喻的開示完全誤解?想要修學解脫道,脫離三界生死的話,就要用 佛的開示,以 佛所開示的「三十七道品」為船筏來使用——運用 佛所開示的「三十七道品」來修道,斷我見、斷我執,最後脫離生死之苦。那麼我們說,這個證得解脫道的人他必定要運用「八聖道」(八聖道指的就是,要有正見、正思惟、要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用這個八聖道當作工具來修學解脫道,才能從這個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那麼當然要運用「船筏」。你還沒有解脫生死,還沒有到達解脫的彼岸,你如何說你要棄捨這個「船筏」呢?「船筏」的譬喻就是說,你應該要以「八聖道」為「船筏」來修解脫道,你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

這個部分還有下文,我們下一節再為大家解說。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