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20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深信因果(二)與與讀誦大乘(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二十集 深信因果(二)與讀誦大乘(一)
正緯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跟大家提到了,因緣果報錯綜複雜,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但是我們也跟大家提到了,念佛的這個因,到最後卻能夠成就往生淨土的果。看起來就好像是念佛的這個法門,或是這個途徑,看起來是非常確定的,這個道理又是怎麼說呢?我們上次說的這個部分是說,因緣果報雖然是錯綜複雜,但是我們的心念,則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性的力量。念佛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念佛呢,不是只是嘴巴唸唸而已,而是我們真的打心底的至誠的念佛的話,這意思就是說,我們在這件事情上面用足了我們的心念,當然這件事情將來的成就也必然深深的受我們的心願所影響!這個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念佛會往生淨土,其中一部分是由於我們自己的願力。然而,另外一個更重要的願力呢,是佛的願力!

怎麼說呢?我們引《佛說無量壽經》的經文來給大家看。在這部經文裏面,佛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卷一。這個部分其實是在《無量壽經》裏面談到的,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裏面其中一個願。因為講的是「願」,所以才會說:如果十方的眾生聞我名號、至心繫念,想要生到極樂,並且因此而做了很多的善事——「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想要生到極樂世界,這樣子做如果說他沒有生到極樂世界的話,那麼我 阿彌陀佛就不取正覺!這個是 阿彌陀佛其中一個大願之一,總共有四十八個大願。

除了這個願之外,阿彌陀佛同樣也發了其它的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卷一

所以從這一些經文裏面,這一些——三個大願的裏面,我們可以看到 阿彌陀佛所發的願裏面講得很清楚:只要眾生按照這個願裏面講的這樣做了,那麼 阿彌陀佛必定能夠由祂這個成佛的大德——大威德、大力量,能夠讓這個眾生能夠往生極樂。所以這個就是表示,佛在這方面的願力是非常非常的廣大!那麼,當佛的願力跟我們的願力兩相結合的時候,這件事情真的沒有模糊的空間,真的沒有所謂的錯綜複雜,該往生極樂就往生極樂,就是這麼樣直截了當,簡單明瞭!關鍵就在於說,一般的眾生有沒有那樣的至心信樂有極樂世界存在、信樂 阿彌陀佛的存在;然後自己願意發願要往生極樂?並且能夠遵從這個經文裏面所開示的道理一一去做,如果那樣做的話,那麼往生極樂是必然的事情!

關於往生極樂淨土,古往今來有許多的人都有事跡的記載,現在其實在網路上也可以查得到非常非常多的往生的記錄存在。為了要讓大家能夠瞭解往生極樂世界是那麼樣的真實,所以我們在這裡舉幾個小例子跟大家分享。

我們舉的第一個例子是,淨土就是蓮宗裏面的初祖,叫做慧遠大師。那慧遠大師呢,根據《淨土聖賢錄》的記載,慧遠大師他為了要修行——「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也就是他是一個非常精進修行的人,自己在山裏面這個寺裏面隱居修行了三十年,從來不輕易踏入俗眾的這個俗事裏面。並且慧遠大師「專致淨土、誠心觀想。」也就是他三十年的修行過程中,一心一意以這個淨土為念。所以從剛才我們講的條件裏面,修行者本身的願力來講,在慧遠大師這個例子來說是展現無遺——在三十年裏面心心念念修行的就是淨土。

那麼在這個裏面,他到底有了什麼樣的境界跟體悟呢?慧遠大師說他「三見聖相」,「三見聖相」意思就是,他有三次得以面見 阿彌陀佛。但是慧遠大師他本身的修為深厚,他深深覺得見了這個佛固然是好相,但他不願意依此而來炫耀,所以他始終沒有說——「沉厚不言」。他有一次跟旁邊的人講說,「即便我雖然有見到了 阿彌陀佛這樣的這個好相,但是我寧可到我死的時候,到我要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眾。」那這樣子的時候,庶幾可以免了大眾會覺得說他在彰顯自己功德的這個過失。到了某一年的時候,慧遠大師方從定起的時候,又再次見到 阿彌陀佛身滿虛空,見到了種種極樂世界的妙相,並且 阿彌陀佛還告訴慧遠大師說:「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也就是 阿彌陀佛不僅讓慧遠大師見到了,並且預告他七日之後就該往生了。所以果然在七天之後,慧遠七天之內把所有的事情交代清楚之後,就在七天之後端座入寂。

從這個慧遠大師這個記載裏面,我們可以發現到:第一個就是慧遠大師的修習淨土的心願是這麼樣的強,所以即便是這樣子——慧遠大師雖然有三見聖相,可是也是三見聖相而已。意思就是說:雖然說我們有那樣願力,然後再加上諸佛菩薩的願力,我們可以往生極樂,我們可以見到聖相,可是(我們不管是)即便是像慧遠大師這樣修行得力的人,也不是一天到晚的見佛。所以從這個例子,各位可以稍加判斷,如果外面的這個世間,常常有人說哪一天他又見了哪一尊的佛,另外一天又見了另外一尊佛的時候,其實這個裏面應該就是大有可疑的!因為跟慧遠大師這樣子居山三十年潛心「專致淨土」修心的境界來比較,我們實在很難想像,何以這個世間有些人一天到晚會說他能夠常常見到聖相?再來就是慧遠大師的例子,也很清楚告訴我們:按照這樣精進修行之後,不僅可以得見 阿彌陀佛,並且 佛陀還會當面告知什麼時候是往生的時候。這個是蓮宗的初祖慧遠大師。

再過來,我們可以再看看蓮宗的其他祖師。我們以蓮宗的祖師舉例子來給大家說,無非就是因為這些祖師們各個都是出家修行、修行有成的僧眾,他們所持的戒法裏面,有一條嚴格的戒就叫做「妄語戒」——不可以說妄語,否則的話就必下地獄。所以在這些出家僧眾來講,他們見到什麼才能說什麼,有什麼樣的境界才能說什麼樣的境界。那麼舉這些人的例子來的話,應該最能夠取信於大眾。

我們再來看看,比方說我們剛才講的寫下《勸發菩提心文》的省庵大師,他是蓮宗的(應該是)第十一祖。他是在雍正年間,那個時侯他在雍正約略大概十一年的時候,他那個時候就已經見了聖相了,然後並且跟他的弟子說「我差不多就該往生了」,所以他自此之後日益精進念佛。隔年,他又再次告訴弟子說:「我月初曾見西方三聖,今日復見,大概往生時至。」也就是說,他說他現在又再次見到西方三聖了,大概往生的時候要到了,所以他就寫下了一些偈語勉勵弟子們,並且把剩下的事情交代完畢,沐浴更衣,然後端坐一心念佛,不進飲食,然後就安然而逝。然後他安然而逝的時候,還有一個小小的軼事,就是當大眾看他好像已經往生的時候,弟子們當然無限的悲痛,這個時候,省庵大師又忽然張開眼睛,對大眾說:「吾去即來!生死大事,各自要淨心念佛!」那他多交代這一句之後,再合掌稱佛名而後圓寂。所以這個是十一祖的省庵大師的故事。

那麼甚至我們說,近來的民國初年的印光大師也是如此。因為在民國初年,就是約略在1928年左右,那個時候印光大師曾經記載,他在床上坐起來,然後他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接下來,他就讓他的弟子們,把水端進來讓他能夠清淨,清淨完之後,他就跟大眾講說:「阿彌陀佛來接,我要去了。」接下來,他就端身正坐,低聲念佛,最後他圓寂的時候是如入禪定,笑容宛然。

以上,我們所舉的三位蓮宗的祖師——初祖、十一祖跟近代的印光大師,他們的往生記載,都已經明確的告訴弟子們,曾經見到了西方三聖,曾經見到了 阿彌陀佛,並且蒙 阿彌陀佛告知往生的時日,並且在這個確定的往生時日,然後安身入寂。所以從這些記載裏面,我們要知道,念佛得以往生淨土,是真實不虛的事情,西方極樂世界真實是有,請大家要堅定自己的信心。這個是關於我們在深信因果的部分,要告訴大家的。

幫助大家總結一番,也就是我們要知道:佛教的因緣觀呢,不是像一般人所說的「如是因,如是果」,實際上的因緣也不是由造物主創造,也不是由一個單一的業果報系統所創造;佛教的因緣觀,實在是眾生的如來藏各自成就;並且這個因緣觀,是我們所造的業不管多少劫,它都還會存在、還會受報;那麼在受報的時候,果報的狀況是會因為善、惡,輕、重的不同,而有許多的不同。但即使因果是錯綜複雜,那談到念佛呢,如果我們能夠至心念佛,那麼即便是我們造的惡業,猶如萬斤的巨石一般,那我們也能夠透過我們自己的願力,跟諸佛的不可思議的大願力——能夠成就一個非常廣大無量的渡船,幫助我們接起這個巨石,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是這個部分,在深信因果,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地方。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跟大家分享,三福淨業裏面的另外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讀誦大乘」。

這個部分,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讓大家瞭解,什麼是所謂的「大乘」。我們之前在談到菩提的時候,我們曾經提過,菩提裏面最為珍貴、最為難得、最為廣大的,就是佛菩提!因為佛菩提,除了道理非常的精深勝妙之外,並且佛菩提能夠成就非常非常多的人,所以它又名「大乘菩提」。當時我們給大家講的(直接下的這個說明)就是說:凡是以佛菩提為核心的這些經典呢,都叫做大乘的經典。那如果以一般經典的分類來看,一般我們說「五時三教」,那又以「三教」作為一個大的分類的話,這個「三教」就是:阿含教,般若教,然後方廣唯識教。那麼這個「三教」裏面,除了「阿含」之外,「般若」跟「方廣唯識」,都是在談佛菩提的這個修行的方法以及境界,所以我們說「般若」跟「方廣唯識」都是屬於大乘經典。那麼阿含的經典的部分呢,其實如果我們有認真細看阿含經典的話,其實「阿含」裏面仍然是有許多大乘義理的蛛絲馬跡。可是就是說,它大部分的經文,都集中在所謂的我們說的聲聞菩提的義理——也就是從蘊處界這些事情,去覺觀我們身心的虛妄性。「阿含」雖然說以這些聲聞菩提的義理為主,實際上它也夾雜了許多大乘的義理,只是你要有慧眼才能夠看得清楚。所以我們一般來說,為了要澄清起見,我們就直接說,把「阿含」當作是聲聞的經典,把「般若」跟「唯識方廣」當作是大乘經典。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有認真去看它的義理,並且具備修行的證量,好好的去看的話,其實「阿含」、「般若」、「唯識方廣」每一個經典其實都是大乘經典。但是這裡為了要讓大家有更直接了當的認知,所以我們就先講這個經典,我們就先定義說,這裡講的「讀誦大乘」就是「般若」跟「唯識方廣」的經典。

那麼讓大家瞭解了大乘以後,接下來,我們就要說,為什麼往生淨土的三福淨業裏面,需要有這一項「讀誦大乘」呢?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談到,現在在末法時代,我們常常會聽到的一種邪說,這個說法就是說:「只有阿含的經典才是佛所說的,其餘的大乘經典,都是後人集體創造的經典。」我們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這樣的邪說。我們——當然要辨正這個邪說需要有相當多的舉證——我們在這裡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就用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來跟大家分辨。

我們分辨的方式就是告訴大家:佛不是阿羅漢所能比擬的,佛的境界遠遠不是阿羅漢所能及的。這個部分,我們又可以分好幾個項次來說。直接了當呢,我們可以說,我們都知道 佛有所謂的十號,這個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有這樣十個名號,這十個名號實際上在《阿含經》裏面也經常出現。那麼這十個名號裏面,我們在看《阿含經》的記載的時候,發現關於阿羅漢的稱頌裏面,頂多只有「應供」,頂多只有「具足三明六通」,大概就是這些形容而已。從來沒有在《阿含經》的哪一個地方有看到,對於一個成就阿羅漢的聖者,有著如同我們的 如來、我們的 佛世尊這樣子一個十號的稱呼。這個其實已經顯現了,阿羅漢的境界遠非、遠遠不及佛的境界。所以這些稱號,只用來稱頌佛的境界,而沒有(或者說大部分都沒有)用來稱頌阿羅漢。這是十號的部分。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菩提」的立場來說。我們之前講過有聲聞菩提,有緣覺菩提,有佛菩提。這個三個菩提裏面,很顯然的,阿羅漢只成就聲聞菩提的境界,然而佛菩提——既然佛菩提非阿羅漢所能成就,請問到底誰成就佛菩提?當然成就佛菩提的就是佛本人啊!就是古往今來所有一切佛成就的佛菩提啊!所以祂才叫做佛菩提,顧名思議就是「成佛的菩提」。所以從這個立場來看,從這個通達佛菩提、通達無上菩提的立場來看,也不是阿羅漢所能想像的,所能成就的,這個也是佛特別的地方。

當然,佛還有其他很特殊的地方,是跟阿羅漢非常的不一樣,並且也不是阿羅漢所能想像的。那這些詳細的部分,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詳細為大家解說。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19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深信因果(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十九集 深信因果(一)
正緯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跟大家講了三福淨業裏面的第三部分,我們上次講的部分是發菩提心。這一次的這個時間我們將繼續講其它的部分,其它的部分第一個就是所謂的「深信因果」。

其實因果這件事情,實在是錯綜複雜的。我們在上次的講次裏面,曾經跟大家提到,一般的人有四件事情難以相信:第一個是難信因果,第二個難信輪迴,第三個是難信淨土,第四個難信成佛。先不管淨土跟成佛,光是這個因果跟輪迴這兩件事情,假設你要是不相信因果跟輪迴的話,那很有可能就會覺得說:世間是一個無因論的存在——也就是我們是自然而生起的,就有了我們這個色身跟心靈,然後等到我們死了之後,又自然的灰飛煙滅,一無所有——這個是無因論、斷滅論。那麼像這類型的論調,特別是在現在很多西方科學的信仰者,往往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由於物質所堆積出來的,也就是他們可能覺得:只要是我們把這個構成身體的所有的成分——不管是我們的各式各樣血液的成分、肌肉的成分、大腦的成分等等,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則,把它組合起來之後,它就能夠形成一個人。所以這類型的論點也導致說,西方的社會一直不斷的追求,想要以機器的方式,甚至加上現在電腦的方式,來成就所謂的機器人的世界。那這種的狀況,往往都是由於,雖然它看起來是唯物論,不過它本質上就是因為難信因果、難信輪迴使然。那這種無因論,當然漏洞是非常非常多的,今天我們沒有時間,我們不去講它。

那我們倒是談到說,世間上也有許許多多的人,不像無因論者一樣,只要過完一生就不去管他,那世間也有許多人,在追尋著、在探問著:到底這個世間,有沒有第一因存在?有沒有其中的因果運作存在?有一派的論點會覺得,宇宙間存在一個獨立自在而運作的所謂的業果報系統,也就是這個系統它掌管了世間所有的有情眾生一切所做的事情。那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所有做的一切事情),都在這個系統裏面一一去記錄,然後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就忠實的呈現。這種的看法,很直接的就會引所起謂的「如是因,如是果」的看法,也就是我們常常會聽到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這是古來一句諺語,這個諺語背後的思惟,很顯然地就是覺得所有的因果,都是這樣昭昭不爽,那麽這個昭昭不爽,當然背後有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但是卻又自己在運作的業果報系統在掌管著。當然,人們會這樣想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其實我們在當下的世間,就可以觀察得到許多的事情,都有因果的存在。比方說,我們現在丟了一顆球出去,這個球掉下來之後,會砸到什麼樣的事情,那麼這個事件,本質上也都可以用因果來完整的去描述它。正因為我們在現在的世間裏面,看到了非常多因果的具體的呈現,所以我們才會在這個科學裏面,歸納了許多的法則、許多的原則。並且我們由這裡,推而廣之就會覺得,人做的種種的這個事情,也許背後就像許多的科學定律、或者數學定律一樣,它是這樣的因果昭昭不爽。

當然,這個反應在修行上的看法,就可能我們會認知:比方說,前世如果造了惡業殺了人的話,很顯然地這個造惡業的人,首先必須要面對下墮三塗的惡報,那麼下墮三塗的惡報的時候,等到這個正報報完了,剩下的花報也都報完了之後,未來世有一天,他在面對那一世被他所殺害的這個人的時候,他還必須要一命償一命。這個道理講起來的話,似乎我們也看到許多的修行人好像都是這樣講,所以這樣子講起來就變成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有這樣的說法出來,我們甚至也看到許多的修行人,也都抱持著這樣的講法。那麼這個說法呢?本質上用心是良善的,就是在用心方面並沒有過失,然而它與法界的實相,是不符合的。因為法界的實相,因果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純的、這麼直線化的發展。也就是並不是「如是因,如是果」的狀況,這個我們很快再來為大家分曉。

除了說認為有一個獨立自己存在的業果報系統,在操持著大家的業果報之外,當然也有不少的人會推而廣之就認為:世間的一切應該有一個造物主存在。這個造物主除了像剛才所說的,他掌管了所有的因果業報之外,並且這個造物主,還能有計劃、有思惟地去創造所有世間的一切。大略來講,我們可以說,除了佛教以外,其它所有的宗教幾乎都是以造物主的這個思想作為出發點,不管是基督教、回教、天主教都是如此;乃至於我們在台灣所看到的,民間的信仰,像道教這類型的宗教,基本上的這個概念仍然是以造物主的這個概念出發的。關於這個造物主的存在,到底是不是存在呢?這個在理上面,其實就已經可以有許多的辨正了,我們在這裡就不去細看它。我們反而是要直接談到,什麼是佛教的因果的看法?或者我們應該正確的講,什麼是佛教的因緣觀?我們在這裡,給大家約略歸納出三個佛教因緣觀的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就是,我們所做的這些業行,我們所經歷的這一切,不是造物主創造的。「非造物主創造一切、主宰一切;亦非業果報系統主宰一切的因果酬償;而是眾生各自的如來藏成就了一切。」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朋友們,對於「如來藏」也許還很陌生,對於這個條件來講,就簡單跟大家說:佛教主張這個裏面不是造物主創造,也不是一個業果報系統去自己運作。

第二個條件就是,我們引《大寶積經》的一句經文,給大家看。這個經文就是:「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這句經文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是我們所做過的業行,必定會留下這個業行儲存在我們的如來藏裏面。當然如同我剛剛說的,也許電視機前面的觀眾,並不清楚如來藏的運作的狀況,我們簡單的講就是:我們每做一件事情,一定會留下痕跡,並且在適當的時候,會來酬償這一件事情所引起的後果,這是第二個要件。

第三個要件就是,因緣之間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果報?那就是要看我們的這個因跟緣,彼此之間尚有善、惡,輕、重的種種不一樣。也就是說,一件事情,當你鑽研進去看它之間的因果運作的時候,你往往會發現,牽涉在這個事情裏面的因緣,有的是善的、有的是惡的,有的是輕的、有的是重的,這些種種的狀況綜合在一起,才會形成你現在所看到的因緣果報的狀況。

比方說,假使今天有一個人,開車不小心撞了人,導致這個人往生的話,這件事情原則上來講,表面上來看,它是一個惡業,因為你害這個人斷送了性命。所以如果按照「如是因,如是果」這個看法的話,我們似乎很自然的推論說:這個人因為害了別人的性命關係,所以他自然要下墮三惡道,並且在三惡道的報應,所有的報都報完了之後,他回到人間來,將來還是要賠給這個人一條命。這個就是我們基於「如是因,如是果」,這樣子既定的、幾乎是宿命的機械論的方式,所導引出來的結果就是如此。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怎麼說呢?假如說這個人往生了,就是被車子撞到的這個人往生之後,開車撞人的人如果說他面對這個事情的時候,完全不逃避,他親赴喪家去表達自己的過失,願意承擔一切,仔細地料理後事,對死者備極尊崇,讓家屬也都能夠感受到他深切的懺悔的心。這樣子的話,他在於跟這些家屬跟死者之間,(本身來講)他們之間所結下的結,無形中就會化解了很多。那麼化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乃至於說他有這個心念在的時候,未來即使雙方再碰面了之後,當初喪命的人由於這個開車的人為他做了許多——詳盡的為他料理後事,並且心心念念的為他誦念佛號,心心念念的為他做出功德迴向的話,也許這個往生的人,反而因為這樣的關係,而有所成就、有所得到功德了。所以當雙方在未來世,再碰面的時候,他對於當時開車加害於他的人,也許就不再是心懷怨恨,反而是一見了面,就打從心裏面直接感應到,當時這個人為他做的種種功德,乃至於雙方因此而成就善緣。

所以,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光是一件致人於死的這件事情,其實最後的果報的呈現,仍然是有許多的變化。所以我們說在佛教裏面,我們不說直接的因果關係,我們往往說因緣,並且善惡、輕重、大小的因緣之間,彼此可以說是錯綜複雜。所以我們常常說,「因緣果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了知!」

其實,佛在《雜阿含經》裏面,也有關於這方面直接告訴我們,佛的說法是說:「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雜阿含經》卷三十五。這句經文的典故,其實是一個平常不怎麼深信佛教的人——不怎麼深信 佛的教誨的人,看到了一個人修習淨法之後,平常嚴持戒法因此而能夠生天;他也看到了另外一個人,平常好像根本不怎麼修行,沒有想到這個人到最後,根據 佛的記說,這個人也生天了。所以這一位對 佛不具深切信心的人,他就質疑說:「佛記說這兩個人同樣都生天,可是這兩個人我所看到的是,一個人明明就有持戒嚴禁,另外一個人平常明明都是不怎麼修行的,佛卻記說他們同時都生天了,這樣佛說的話大有可疑!」這個緣起是這樣。佛當然是耐心地為弟子們解說:為什麼這樣子表面上看起來這麼不相同修行的人,結果到最後都同樣往生天界的道理。最後 佛就是加了一句:「唯有如來能知人耳」。其實它的意思非常的明顯,佛就是在告訴我們:因緣果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

這一部分前面大部分的內容,就是跟大家解說佛教的因緣觀。也藉機會讓大家瞭解,佛教決不是直接的、機械式的因果關係,佛教也不是主張宿命論,實際上,由於我們心智的心念的影響,我們可以在因緣果報的過程中,扮演了主導性的力量。

當然,我們跟各位談到了,因緣錯綜複雜的一面,同時我們也要跟各位談說念佛——回到我們念佛的主題,如果因緣果報是這麼不可思議的話,也許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會問:「如果它是有這麼大的變化的話,如何能保證我現在發心念佛,就一定能夠往生極樂呢?」這個事情我們必須要幫大家分曉清楚。

要分享這個部分,首先,我們給大家舉一個譬喻。我們說念佛法門,真是一個非常非常殊勝的法門。不管是上根的人念佛,也有大的成就;中根乃至鈍根的人,也都能有所成就;甚至我們說許多,在這個現世上面看起來,似乎是帶有許多業報罪行的眾生,也都有機會——只要他遵循佛的教導,他也有機會往生極樂淨土,這中間的道理,究竟是為什麼呢?看起來,似乎所有的因緣關係,都錯綜複雜,難道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是這麼確定嗎?有一個例子就是說,譬如一顆沙子,我們如果把這個沙子,丟到水中去的話,這個沙子就是會直接下沉。但是這個沙子的比喻,就好像說我們如果有罪業的話,那你必然會在生死的大海裏面下墮。可是,假設我們今天有萬斤的大石頭,如果這個萬斤的大石跟剛才的小沙子比,放在生死大海裏面,按理說它也必然會往下沉;可是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有一艘船——一艘足夠大的船——能夠把這個石頭載起的話,那石頭就算是千萬斤重,它還是能夠浮得起來,還是能夠超脫於生死大海。所以,這個例子就是我們常常用來講念佛殊勝的地方,為什麼念佛會有這麼殊勝的力量,乃至於它不僅是可以承載一顆沙子,甚至它像一艘巨大的輪船一樣,大的石頭也能夠載得起來呢?這當然是說它的道理的部分,我們留到同修會禪淨班的課程裏面,再來詳細分析它的道理。

我們因為時間有限,我們用淺顯的方式跟大家說:之所以念佛會成就這樣一個廣大的船,一個渡船能夠幫我們渡過,能夠幫我們即使帶著罪業,也能夠渡過的話,最主要的其中一個部分,就是由於願力的關係!這個願力,第一部分是由於我們自己的願。我們剛才說因緣果報錯綜複雜,但是我們也加了一句但書,就是因緣果報的錯綜複雜,其中我們的心念,會在其中扮演著主導性的力量。就是因為心念的不同,所以會使得同樣表相上看起來的事情,到最後,它的果報可能會完全不一樣。所以念佛要能夠有所成就,要能夠所謂的帶業往生的話,第一部分必然是我們得要真真實實的要念佛,如果沒有這個心願的話,那是不可能成就的。並且由於念佛——我們講究的這個「念」,我們在稍後的課程裏面,會再深入跟大家說,現在我們先跟大家說——由於這個念頭的「念」,是念到心坎裏面的「念」、是至誠的「念」,所以如果你是嘴巴唸唸,但是心裏面完全沒有那個憶念的話,那樣的唸佛同樣不會成就。正因為我們是至誠心在「念」,所以心念在這件事情裏面,就會發揮了很大的力量,會主導這件事情,以致於使得縱然因果是這樣錯綜複雜,但是我們念佛卻可以篤定往生。

除了我們自己的願之外,當然還有其它的願存在,最主要的另外一個願,就是佛菩薩的願。這個部分由於篇幅比較多,我們留待下一次,再來詳細為大家解說。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18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發菩提心(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十八集 發菩提心(二)
正緯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為大家講解了「發菩提心」這個講次裏面的「菩提」的內涵。提醒大家,上一次我們說了菩提也包含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跟佛菩提,並且我們在念佛法門裏面有最重要、最需要追尋的應該是佛菩提。我們上一次約略跟大家提到佛菩提又叫作大菩提,又叫作無上菩提,又叫作大乘菩提,它非常的珍貴、非常的難得,也值得我們用無量無數劫,努力長劫的修行去獲得。

可是我們不禁要問,就是菩提雖然是這樣的珍貴,可是當我們在還不能夠具體了知它的內涵之前,我們從何能夠發起要追尋菩提的心願呢?所以這個就切入到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發菩提心」——我們如何能夠發菩提心。

簡單來說,「發菩提心」就是:我們要發起成就菩提、證入菩提的心就是發菩提心。更深廣的來講,我們希望我們將來都能夠「上求佛智,下化眾生」,這個就是發菩提心具體的呈現。當然我們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在三歸依的時候所發的四弘誓願,也是發菩提心的一個方式,但如果我們追究到極致,追究到內裡的話,我們從何而發起追尋菩提之心呢?如果我們對於現在的生活沒有一絲絲的煩惱,也就是過去生的福報也都很大,以至於到今生今世來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的煩惱,也覺察不到任何煩惱,那這樣子的人(說實在的)要告訴他說「我們要修行,要能夠追尋菩提」,這個其實是有它的困難存在的。所以,我們講到發菩提心的層次,第一個我們講到的就是什麼?就是「信」!

首先一定要相信。信什麼東西呢?信什麼事情呢?我們簡單來說,凡夫約略有好幾個東西不太容易相信:凡夫不會輕易相信輪迴;凡夫不會輕易相信因果;凡夫也很難相信淨土的存在;凡夫更是很難相信有朝一日自己能夠成佛,這個就是一般所謂的「凡夫的四個不信」,或是說四個比較難相信的地方。那這四個難相信的地方,正好就切入到我們今天講的發菩提心的主題。也就是如果我們不相信——壓根兒就不相信,這世間是一個輪迴的狀況的話,那我們或許會以為此生此世就是這樣而已。那麼如果說,我們這輩子由於福報實在太大了,連一絲一毫的煩惱都沒有,要什麼有什麼,並且心裏面都認知到說「死了以後一切都灰飛煙滅、沒有什麼東西存在」的話,那麼這樣子的人其實連修行都難,更不要談說要入佛門來追求菩提了!所以這裏面的癥結就在於說,凡夫看不見輪迴真實的存在。其實我們可以不必講剛才那麼極端——有那麼大福報的人,其實在世間上面,請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看看您四周的親友裏面,一定也有很多人在過他們的日常生活的時候,雖然不是完完全全的毫無煩惱,不過也總是一句「過得去嘛」。當他用「過得去」來說明一切的時候,他也沒有那樣的心願要求更進一步的解脫煩惱,所以像這樣的人的話,其實是為數不少的。但是眾生的可悲其實就在這裡!

佛陀由於祂的慧眼看到了輪迴的真相,所以祂把輪迴的真相告訴我們。當我們能夠知道輪迴的真相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如今我們所享受到的一切的如意、一切的沒有煩惱的狀況,其實都是非常短暫的,哪怕今生你是帝王之後,處處享盡了福報,也許來生你就得要承受先世所做罪業的苦報。所以從輪迴的觀點來看,每一個人只要是他沒有修行的話,每一個人還真的是人人平等——因為在三界輪迴的大海裏面,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輪得到做帝王之家,每一個人也都有機會輪到要作為這個淒慘的淪為這個傍生之道,或者是要下餓鬼道或是地獄道去嚐一嚐那裏面的苦頭,然後也許又再到天界去享受其他的福報。所以呢,不知修行的眾生,往往就是這樣在三界裏面載浮載沉,不知道裏面各式各樣因果業報的體現。所以從這裡來看,當您看看您四周的親友,當他們跟您說「我生活過得還可以,我不需要再做什麼修行」的時候,其實您如果本身已經知道因果輪迴的道理的話,還真的深深地替他們惋惜,替他們擔心。所以要深入修行的話,第一個一定要深信因果,要深信輪迴。

第二個要信、要相信:世間真的有能出三界之法。

我們在上一堂課的時候,也跟大家說了:佛為了要讓新進的弟子能夠很快的生起信心,所以 佛在教導他們的時候,都是教最容易的所謂的聲聞解脫之道。在佛世的時候有非常多的弟子,都是當世就成就了阿羅漢果。所謂的「阿羅漢果」就是,他今生以後就不再有「後有」,他就是入了無餘涅槃,不會再有來生,再在三界裏面打滾。這樣子的解脫境界在佛世的時候比比皆是。所以在「信」這個層次,我們也要相信說真的有出三界之法,連聲聞菩提這一件事情都已經有這麼多人實證,可以得到解脫——解脫於三界之外,如果我們是修習更勝妙的佛菩提的話,當然在三界裏面能夠更自由自在的解脫。

所以關於這點,我們要相信真的是有能夠解脫三界的方法,並且我們還要相信:佛菩薩是真的一路在護念著我們。這個不僅可以從佛的各式各樣的經典裏面,都可以看到佛菩薩的的確確,祂們心心念念都是希望眾生跟祂一樣的得度。其實佛菩薩會有這樣的心願,其實一點都不意外,因為佛菩提之所以跟聲聞、緣覺菩提大異其趣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道理:也就是聲聞跟緣覺菩提,基本上都是為了自己出三界而修,但佛菩提就不一樣,佛菩提的話,其實這個心念非常的廣大——你是為了要過去生、現在世乃至於未來世一切跟你有緣的眾生,你希望大家一起手牽手、心連心,一起將來都能夠得度、都能夠成就佛土,所以佛菩提的心量是無比的廣大。那自然由於佛菩薩,由於每一尊的菩薩,祂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都是以佛菩提作為追尋的目標,以至於最後成佛了,所以當然每一位的佛菩薩——不管是 阿彌陀佛、不管是 釋迦牟尼佛、不管是 藥師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只要這些您唸得出名號的佛菩薩,每一尊都是以廣大的眾生為其心念,所以佛菩薩必然是心心念念的在護佑我們,這個也就是我們必須要相信的地方。

當然這一些相信的東西,我們在這裡說起來好像是很容易,因為現世看來,我們看來的就是如此。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有許許多多的眾生他並不覺得如是,他也不覺得他的生活有什麼特別的佛菩薩在關照他們。那主要是因為這一些菩薩們,也許在修行上面真的都還沒有積累到足夠的福德,修行的時日尚淺。所以這個一切都還得要有相應的福德,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也才會有相應對因果輪迴、對解脫之道、對佛菩薩有生起相應的信心。所以我們說要發起菩提之心的話,最起碼我們要相信這些基礎的道理在。

如果我們有了基礎的相信之後,我們還得要有其它的方式(還可以有其它的方式)來發起菩提心。比方說,蓮宗裏面有一位祖師叫做省庵大師,他就曾經寫了一個《勸發菩提心文》。他在這個《勸發菩提心文》裏面他就以自己的體會,寫出了種種我們應該要發起追尋菩提的大心的這個因緣。比方說,他講的第一個大的因緣就是:要念佛重恩。從省庵大師親身的體會來看,他在<念佛重恩>這一章節裏面他說,他想想自己先世到底是怎麼樣愚昧,到底是有了什麼樣的罪業,以至於自己不能夠生在佛世,躬逢 佛在弘法的時候,乃至於要生在末法的時候;另外一方面他也反省自己,雖然自己必然是因為某些的罪業所以必須生在末法,然而他自己在末法的時候,竟然還能夠躬逢佛法、並且能夠出家、能夠與大眾一起供養 佛的舍利。所以他又另外一方面,也是又覺得說,縱然他是有先世罪業在末法出世,可是佛菩薩畢竟都沒有忘記他、一路在照顧他,所以當他在末法的時候,還能夠遭逢到佛法,修行、出家以及供養舍利,種種殊勝的事情,所以從這點來看,他覺得自己念佛重恩——再三的涕念,除了說努力的修行,以報佛恩之外,應該也沒有其他它方法能夠報佛恩,這是第一個。

除了報佛恩之外,他也列了好些,比方說他有列出:我們要念父母、師長之恩,最重要是要念父母師長對於養育我們、教育我們、栽培我們的廣大恩德,我們要回饋他們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要讓他們也能夠進來佛門,一起來領略佛法的勝妙,一起來解脫煩惱。但是要讓他們能夠一起進來的話,我們自己必須要先有一定的證量,能夠憑藉著我們自己的證量,讓我們的父母師長,能夠感受到、能夠聽聞到佛法種種的勝妙。所以基於這些理由,我們也得要好好的修行。

除了父母師長之外,另外當然也可以藉由感念眾生的恩德。感念眾生的恩德,這件事情又怎麼說呢?我們可以想想看:三界輪迴的這個事情,一再的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重演,所以可以說許許多多,在我們今世裏面碰到的許許多多的眾生,說不定在往世的時候,都是曾經跟我們有緣的眾生。這些眾生在今世的我們來講,可以說都不認識他們,可是如果你要認真的去看裏面的因緣關係的話,也許今天在街道上面擦身而過的人,也許在無量劫之前就是曾經幫助我們、養育我們的父母也說不定。所以從這個道理來看,為了跟我們有緣的這一些眾生,我們要力圖報答他們,過去世曾經對我們有恩的這些恩德,所以我們要努力的修行。

所以省庵大師從這些種種的因緣啟發,所以他寫了一篇〈勸發菩提心文〉,這是一個相當感人的!所以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如果您有緣的話,也可以去請閱一下,看看省庵大師是如何發菩提心。

除了這些感戴恩德、策勵自己之外,其實我們自己本身的體會是:到後來發菩提心,有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素,還是要回歸對於眾生的悲心。怎麼說呢?我們說在《優婆塞戒經》裏面,佛曾經給我們開示 佛說:「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善男子!」佛在《優婆塞戒經》裏面,很直接跟我們開示:我們提到的菩薩道,又修得種種的道行,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這些種種其實認真的看起來,菩薩!特別是一個在家菩薩,要在紅塵裏面要修這些菩薩六度,其實是有很大很大困難程度的。在修行過程中,也不免碰到種種困難,所以難免都會有氣餒喪志的時候。可是這個時候,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能夠一再的鼓舞自己往前邁進呢?這個鼓舞我們往前邁進的這個心念、這個因緣,每一個人或許多多少少有一些不同,但是最為根本的內涵:就是你對眾生的悲心!

怎麼說呢?就像我們一開始講的,您只要看看您四周的眾生,當他們沉浸在三界裏面目前暫時的安逸的狀況,而不肯為自己往後的千秋萬世的慧命,來多下一點點修行功夫的時候,您不免就要替他們惋惜!同樣的,當你知道了輪迴的道理,你知道說即使這一世貴為帝王,也許下一世就要輪迴到餓鬼道去——去當連三餐飯都吃不飽的餓鬼的時候,你也不免要替他們擔心,要替他們惋惜,要替他們生起深深的悲哀。同樣的,當我們看到在末法的時候,即便有許多的眾生想要修行,曾經聽聞到佛法的勝妙,可是卻因為末法時代邪師橫行,所以有許多的眾生,即便有這個心念想要出脫三界,可是卻碰到了邪師教授不正確的法,以致於一天到晚在造就了一些地獄惡業的時候,仍然以為自己在修善法。當您看到這些狀況的時候,您的心難道不會生起深深的悲哀嗎?所以基於這些的種種,當您怎麼樣的灰心喪志的時候,只要想想周圍還有這些可憐的眾生,他們都跟我們有深深的因緣,他們在過去世都可能是我們的父母眷屬,這樣想過來,你或者是我又怎麼忍心置他們於不顧呢?所以從這樣想起來之後,難怪 佛陀會說「若修悲心,難施能施」:再怎麼難布施的狀況,我們也必然能夠成就布施;「難忍能忍」:再怎麼惡劣,再怎麼難以忍受的困境,我們也必然是為了廣大的眾生,我們都能夠忍下來;那麼「難作能作」:再怎麼難以成就的這些種種困難的事情,我們也都願意為了眾生而做!

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如果對於剛才這個悲心的部分,如果對於剛才我說的部分,有一些些的疑惑的話,您如果是為人父母的話,請您直接站在為人父母的立場想一想:如果今天您的孩子們,遭受了種種的苦難的時候,您會不會堅忍心志,「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去幫孩子們成就一個美好的未來呢?相信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會點頭稱:「是,我願意!」如果我們把這樣的心念,把對自己孩子的心念,擴而廣之、擴及到一切眾生的話,您就應該能瞭解到修習佛菩提的時候,那個發菩提心所需要的悲心,是怎麼樣的發起的!

所以我們說發菩提心,在這裡給大家做個總結:發菩提心就是發心要成就菩提、要證悟菩提,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並且我們要成就要證悟的,應該是以佛菩提為主。發菩提心的首要條件,一定是要「信」,你要信真的能夠解脫三界——信有三界、信有輪迴、信能解脫三界;並且相信諸佛菩薩的確一直在照顧我們、一直在幫助我們;然後從這個「信」裏面,要能夠更進一步,看到你跟周圍眾生的緣,眾生在無量世以來所施於你的恩,進一步地我們要對這些眾生在今生今世的種種狀況,乃至於這些眾生在以後無量世的狀況,我們要都能夠生起悲心。這個悲心,我們持續讓這個悲心發起的時候,我們就永遠不會——哪怕是會有暫時的灰心喪志,我們都會永遠、一直在菩薩道上面勇猛前進,這個就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裡。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17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發菩提心(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十七集 發菩提心(一)
正緯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在上一次的課程裏面,我們已經由蔡正禮蔡老師,為大家講解了三福淨業的前兩個部分,今天我們將繼續為大家講解:三福淨業的第三部分。

這個第三部分包含了幾個項目,第一個項目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我們先來看看《華嚴經》對於菩提心這件事情的描述,這個經文是這樣說的:

無量無數劫,菩提心難得,
若能一心求,究竟無上道。
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
不知是方便,彼猶非供養。
若聞如是法,諸佛從此生,
無量劫受苦,決定求菩提。——《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四

從這段經文裏面,我們可以看看 佛告訴我們的道理。首先,菩提心真的是非常的難得。無量無數劫,菩提心都是這樣的難得,若能一心、至心求菩提的話,那麼到最後必然可以成就究竟的道理。並且 佛又繼續說,若聽聞如是菩提之法,那你就能夠瞭解,諸佛其實就是從菩提之法而生。如果你瞭解這個道理之後,你就會知道,「無量劫受苦,決定求菩提」也是非常值得的事情,哪怕是要持續受苦,我們仍然是要堅持信念,要求菩提。但 佛同時也告訴我們:「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假設您的修證到了一定的程度,乃至您可以在一念之中供養量諸佛,甚至是念念之中供養無量諸佛,即使你可以修到這個程度了,如果你不知道這些的修行,只不過是求菩提的一種方便的話,那麼這個就不是真正的供養。

另外,我們再看看《華嚴經》卷四十二裏面的另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是這樣說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佛告訴我們說,不管我們是在做哪一種的善事,不管是造橋鋪路,不管我們是幫助別人、如何的長時幫助別人、如何是做多少幫助別人的事,但是這些善業如果沒有以菩提心作為內涵的話,那麼這些善業到頭來,就會變成魔業的因子了。所以可見「菩提心」,我們知道菩提心是非常非常的珍貴,值得我們寧可要受一切的苦也要求菩提;另外一方面,菩提心又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為假如忘卻了菩提心的話,即使我們修一切的善業,到頭來竟然也只是淪為魔業的一場而已。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要瞭解,菩提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珍貴。

那麼,菩提又究竟是什麼東西呢?相信電視機前面的觀眾,一定常常聽到「菩提」這兩個字。我相信大家也約略的都能夠體會到,「菩提」是一個很珍貴的東西,但它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在這裡給大家下一個非常淺顯的定義,也就是:菩提就是覺悟佛所說的道理,就叫作菩提。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菩提只有佛門才有,只有佛教才有,其它一切的宗教都沒有所謂的菩提這件事情。那麼,既然是覺悟佛所說的道理,所以,可見這個菩提,必然會因著佛所開示的道理的不一樣,會有不同的這個分類。我們說菩提可以分成三個大類,可以分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和「佛菩提」。

首先,我們來看看「聲聞菩提」的內涵是甚麼呢?「聲聞菩提」就是聲聞人所覺悟的道理,就叫作聲聞菩提。甚麼又叫聲聞人呢?我們來給大家下一個淺顯的說明。也就是說 佛世的時候,佛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弟子,那這些弟子有些人是長劫修行再來的菩薩,他們跟著 佛陀一起來到人間示現、一起來到人間學習;另外有一類型的菩薩,是晚近才接觸佛法,甚至是當生才因為福德因緣到了,所以碰到 佛出世。那麼這些新進學佛的弟子,由於他的心境使然、他的根性使然、他的習氣使然,所以 佛在教導這些新進弟子的時候,通常選擇的方式,都是讓這些弟子能夠學習比較淺易能夠證悟的道理,讓他們對 佛的開示能夠生起信心。所以這部分的道理,其實就是要讓這些佛的弟子,能夠很快的去觀行自己的身心狀況,用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往內觀行自己的蘊處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觀行之後一一去瞭解、去體悟,我們平常所引以為真實的蘊處界,乃至於我們自己平常所引以為非常真實的「我」,那這些事情呢竟然都只是虛妄一場!能夠覺悟這個中間的道理之後,其實你就可以依此而成就解脫。

怎麼說呢?我們說一般世間的煩惱,之所以會形成煩惱,就是因為它不順我們的意。那麼在世間一般的作法裏面,不外乎是叫我們要(有時候要)放下執著、放下我們想要成就的事情。簡單的來說,就是碰到眼前煩惱的時候,你面對它的時候,也許你就把它放下了,就繞道而行。那有些世間的作法呢,則是讓我們直接面對煩惱,直接去處理它,把煩惱去排除,也就是讓我們所面對的境界能夠順我們的意。但是這些解決的方法,其實都不是究竟的,只有 佛所開示的方法:往內觀——把我們自己的身心的狀況,觀個一清二楚,知道裏面其實只不過是虛妄一場的時候——那麼那個時候,當我們在面對所謂的煩惱的時候,其實它就不再是煩惱了。因為當我們的身心,都是虛妄的時候,從哪裡會生起不如意呢?從哪裡會生起煩惱呢?所以 佛所開示的這個部分,才是真正的解除煩惱之道。如果您更進一步去看的話,其實這個真正解除煩惱的道理,就在要斷我見、斷我執。當然這一部分的道理,我們會在其它講次的時候,再為大家說明。

總而言之就是,「聲聞菩提」就是 佛陀開示給這些新進的弟子,希望他們很快的生起信心,所以開示給他們所學習、所觀行的方式,就是內觀自己的身心,詳細觀行自己的身心之後,證得了無我的境界,從此之後斷我見、斷我執,就可以解除煩惱,這就是所謂的聲聞菩提。

那與聲聞菩提一樣的覺悟內涵,另外一個叫作「緣覺菩提」。緣覺菩提覺悟的道理,最究竟解脫的方面跟聲聞菩提是一樣的。只不過緣覺菩提跟聲聞菩提一個很大的不一樣是:聲聞菩提通常是這些弟子們,親耳聽聞 佛陀所開示的道理之後,依之而學習、觀行而來;但緣覺菩提這類型的人,通常是出生在沒有佛的世間,所以通常都是依照著自己往昔的修行,所累積而來的(這些往昔的)這些宿習,所以他能夠根據所接觸到的這個境界,自己去想、自己去思惟。比方說,他也許今天秋天到了,葉子(黃葉)掉下來了,那他看到黃葉掉下來的時候,他不免就會感嘆一年四季的更迭無常,所以從這個裏面,他再深入去思惟,也許從這個思惟當中,他就能夠了悟:「原來人生竟然是這樣的無常!」那麼從無常再進一步思惟,往往在進一步思惟裏面因緣關係的時候,他又可以慢慢的從裏面覺悟到「無我」的一面,那麼既然到「無我」那個程度的話,必然最後也是能夠斷我見、斷我執的。所以說,緣覺菩提他所覺悟的內涵境界跟聲聞是一樣的,只不過通常緣覺是靠自己去思惟而得,並且是由於靠自己思惟而得,所以通常這類型觀行的方式,是從因緣觀去觀行起;並且這類型的人,通常當然他的智慧會比較深入——比一般聲聞人要深入一些,這個是緣覺菩提。

講完了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之後,那剩下來的一個叫做「佛菩提」。佛菩提跟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就大大的不同。我們先來看看「佛菩提」它的內涵是如何呢?我們就先引《大寶積經》上面的經文跟大家解說。《大寶積經》上面說:「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無覺知者故。」——《大寶積經》卷二十七。這就是《大寶積經》上面寫的一句經文關於菩提的。很顯然,這裏面講的這個境界,遠遠超過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它講的是佛菩提的境界。再來《大寶積經》的另一句經文是說:「無分別法,是名菩提。」——《大寶積經》卷九十八。同樣的,這個無分別法這個部分,也不是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的境界,是佛菩提的境界。那從這些經文的文字看起來,我們至少可以知道,佛菩提的境界,跟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平常常常聽到的,所謂的「無我」、「無有眾生」、「無分別的」……這些常常用來描述佛教修行的這些字眼,是息息相關的。換句話說,您平常在外面常常聽到的,都是有關於佛菩提一些名詞,但是在這裡要先提醒大家的是:您聽到的很多時候只是名詞而已,因為就我們所體會到的佛菩提的境界,裏面實在是非常的勝妙!

怎麼個勝妙法呢?我們可以打個比方說,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它所成就的境界,用很淺顯的話來形容的話,就如同是,當我們面對煩惱的時候,由於我們的修行得力的關係,所以我們自己的身心就好像(如同在面對煩惱的時候),就好像透明的一般,所以眼前的煩惱跟不如意的事情,就不再能夠影響到我們的身心,這個約略可以用來描述聲聞跟緣覺菩提,面對煩惱的時候的解脫境界。可是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這個關鍵是在於我們在面對煩惱的時候,能夠反觀我們的身心,變成好像是透明那樣,那麼越是透明我們就越不受煩惱的影響。可是我們也要知道,這個透明到最後的時候,就是完全的從三界裏面就不再存在了,就是入了無餘涅槃的境界,那麼所有的這個部分,所有的修行也就到此為止,可是佛菩提的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佛菩提不僅觀自己的身心是一片的虛妄,並且觀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片的虛妄;不僅如此,在虛妄之中,也見到了我們自己跟我們隨處左右真實的一面;並且也觀周圍外面的世界,在虛妄之中所呈現真實的一面。所以這樣講起來的話,其實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觀眾,也許聽起來覺得玄之又玄。我們不妨可以引《中論》,就是 龍樹菩薩寫的《中論》的幾句偈,來形容所謂的佛菩提應該體會到的境界(也就是佛菩提最起碼最起碼,應該要體會到的《中論》所說的):「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論》卷一。這幾句偈就是很有名的「八不中道」——八個「不」,八不中道。很顯然可以看到佛菩提入門的,就是要成就這樣的八不中道。那麼不僅是八不中道而已,佛菩提從八不中道開始,還地地修行,有其勝妙的境界,所以,佛菩提的境界,真的是非常的勝妙!

「佛菩提也是聲聞菩提和緣覺菩提的基礎」:如果沒有佛菩提作為基礎的話,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修到最後的成就的話,難免都必需要面對跟斷見論者有什麼差別的質疑,那麼就是因為佛菩提的存在,才使得佛所教導的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大異於一般的斷見外道。

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佛菩提真的是所謂的「大菩提」,佛菩提真的是所謂的「無上菩提」。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常常聽到的真心、真如、真覺、自性彌陀,這些字眼,其實講的全都是佛菩提的境界。佛菩提除了被稱為大菩提、無上菩提——因為它是非常的勝妙,它是非常的深廣,另外它也會被稱為「大乘菩提」。大乘菩提:「大乘」顧名思義就是,這個車子非常非常的大,它可以度無量無數的眾生。怎麼說呢?因為緣覺菩提跟聲聞菩提,當這個修行的人成就之後,由於心性使然,到最後他必定會入無餘涅槃,一旦他入無餘涅槃之後,就不再於三界中出生,所以他也就不再能夠度人了。可是佛菩提不然,修習佛菩提的菩薩們,可以說是一世一世的修行、一世一世的地地邁進,所以修習佛菩提的菩薩呢,在他生生世世的修行中,可以度到非常非常多的人。這個就是為什麼佛菩提又名大乘菩提的原因。

那麼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佛菩提跟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大大的不同。它的道理非常的勝妙;它並且是聲聞跟緣覺菩提的基礎;並且它度的人非常非常的多,所以它叫大乘菩提。其實在我們講三乘經典裏面,講的大乘經——大乘經典,(我們稍後會說到大乘經典),那麼「大乘經典」這個字呢,其實也是從佛菩提的特性而來,因為它能夠廣度眾生,度了非常非常多的人,所以它叫做大乘菩提。那麼闡述跟大乘菩提相應的經典,就叫做大乘經典。這個大乘經典,就是我們一般所常常聽到的「般若部」的經典跟「唯識部」的經典,還有《華嚴》、《法華》,都是所謂的大乘經典。

從這裡,我們簡單可以瞭解到,佛菩提跟聲聞緣覺都不一樣,我們甚至可以直接引《優婆塞戒經》裏面 佛所說的一句話,來比照這三者。在《優婆塞戒經》裏面 佛說:「聲聞、緣覺雖有菩提,都無是事;是故名佛!」。這個經文講的意思是說:雖然聲聞、緣覺,他也都有成就各自的菩提,可是如果要論到 佛的種種境界的話,那麼聲聞菩提根本都沒有辦法成就這些事情。佛甚至在同一處,甚至打了一個比方,佛說:聲聞人渡生死煩惱的大海,就好像是兔子跳進恆河一樣,當兔子要渡河的時候,可以想見得到兔子渡河是很辛苦,很淺淺地在水面上。那緣覺呢,緣覺的人由於他的智慧比較深利,所以他在渡河的時候,比較有機會深入一些,但最深入最深入的渡河呢,也不過就像,最多就像一匹馬那樣子。馬相對來講,當然已經比兔子踩到河裏面的距離要比較深入。至於修習佛菩提的行者,在渡生死的大海呢,佛打了一個比方:就好像是香象渡河——好像你想像到一個體型非常碩大的象,當牠一腳踩的時候就直接踩到河底,然後穩穩、一步一步的渡河。這個就是從解脫的境界來看,聲聞、緣覺、跟佛菩提,三者之間的差異。這個還只是從解脫境界來說的,其實佛還有很多很多的功德,是聲聞人難以想像、難以企及的。所以佛有特別交代:「聲聞緣覺雖有菩提,都無是事;是故如來獨得名佛。」

所以從上面,我們可以發現到,從上面解釋裏面我們可以知道:菩提有分成三種,但這三種呢,當然他的大小,他的精深程度,有非常大的差異,其中又以佛菩提最為珍貴,是我們在念佛法門裏面,應該要追尋的目標,那我們並且不要忘了,不管我們在做任何善業的時候,都別忘了一定要以菩提心為內涵。

至於如何能夠發起追尋菩提之心呢?我們留待下一次再跟大家講解。今天就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16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毀謗大乘不生極樂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十六集 毀謗大乘不生極樂
正禮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個單元,我們已經跟各位簡單介紹了俱足眾戒;還有就是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一些應該要注意的事情。首先,就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一定要信受;而且我們要信受諸佛菩薩祂們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夠信受諸佛菩薩的智慧,我們就不會只是看表相,我們也不會落到依人不依法,也不會落到對於三歸依法種種的誤會。所以說我們對於佛陀的智慧一定要完全信受,而且要相信諸佛菩薩有祂的廣大的智慧,要完全相信這一點。

可是在我們五濁惡世中,總是會有一些邪見,所以佛陀也會再特別提醒。所以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裏面就有一段對話: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也就是說,佛陀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裏面跟 彌勒菩薩在對話。彌勒菩薩就跟 佛陀說:「為什麼在這個五濁惡世裏面,會有一類的眾生,他雖然願意修善法,可是卻不願意生到這個極樂世界,或者也不願意生到其它的純一清淨的佛世界呢?」佛陀就告訴 彌勒菩薩說:「因為這樣子的眾生,他的智慧很淺,而且很微小,而且很淺薄。因為智慧很微小、很淺薄的關係,所以他就會分別,他去分別說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及天界的,所以說因為這個緣故,他就不樂於生到極樂世界去。」也就是說他認為有些眾生,就是因為把西方極樂世界當成是太陽的崇拜,而且這種太陽崇拜就是怎樣呢?就是一般很多原始宗教的這種境界,因為這個的緣故,所以就有這樣的誤會。譬如說也有人這樣的寫作,他就做這樣的主張,譬如有人說:

【《無量壽經》(即《大阿彌陀經》)說:禮敬阿彌陀佛,應當「向日落處」。所以 阿彌陀佛不但是西方,而特別重視西方的落日。說得明白些,這實在就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攝取太陽崇拜的思想,於一切——無量佛中,引出無量光的佛名。】——釋印順著《淨土新論》。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像這樣子寫作的人,事實上他就是主張說西方不及天界,也就是他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原始宗教崇拜太陽的。既然只是一些原始宗教崇拜太陽,那顯然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是原始宗教,沒有知識、沒有開化的人才去信受的,所以他就認為,這樣只有沒有智慧、沒有知識的人,才會去信受「太陽神所轉化的 無量壽佛」的這種思想,他的主張就是這樣子。

可是 佛陀就是說:這種人就是分別西方不及天界的人。為什麼?因為太陽神最多不過是欲界天神,欲界天神的境界怎麼能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純一清淨世界來相比呢?那個快樂境界如何能夠相提並論呢?可是就是有這樣子的眾生,他的智慧微小又淺薄,他就是用這樣來否定西方極樂世界,來否定 阿彌陀佛的存在,因為這樣子就是所謂的無知的眾生。所以也使得很多人原來是信佛的,結果他不信佛了;原來很多人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個就是 佛陀要跟 彌勒菩薩所說的:「這樣的眾生都是愚癡的眾生,因為愚癡,他的分別就是以為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及天界的,所以這樣子就不樂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就是信受這種邪見,所導致的嚴重後果,這都是我們應該要避免的。

接下來我們還要跟各位說明,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我們願意相信、願意發願——出口成願、願意念佛,我們就一定可以往生。如果我們要提升品位,我們就去好好修三福淨業,一定可以的。可是呢,我們一定要避免一種過失,這個是非常嚴重的過失,就是所謂的「毀謗正法」!在這個《佛說無量壽經》裏面就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佛說無量壽經》卷二。也就是說,佛陀祂的廣大願力——這個就是彌陀四十八願裏面的第二十九願——這個願事實上祂所說就是:如果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很簡單的,只要你歡喜、信心歡喜想要去,然後你心中願意去,你也願意念佛,乃至十念也可以往生,可是唯除五逆跟毀謗正法!就是說,這個人實在造的惡業太嚴重了,那就不能往生,那是五逆!可是如果說有人毀謗了大乘法,那他也不能去!那什麼叫做毀謗正法呢?就是他不相信有如來藏,他否定有如來藏,這就是毀謗正法。所以在經典裏面(有些經典)它會說:雖然佛陀非常慈悲,可是佛陀能夠攝受最大的極限,就是說如果這個人,他即使做了一些惡業,惡業如果不是很極端的,祂都願意去攝受。所以即使我們在人間難免有些犯錯,可是 彌陀世尊都可以攝受,我們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就是五逆跟毀謗正法不可。

可是有些經典說:如果是五逆的眾生,如果他有善因緣,那他也可以因為有善知識的這個因緣,他也可以往生,所以五逆罪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去。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可以知道:如果有眾生他做了五逆,乃至毀謗正法,五逆的眾生事實上他還是有機會去的——只要他能夠碰到善知識他還是可以去的。譬如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裏面就有說:

【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惶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于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的 阿彌陀佛祂非常的慈悲:即使有五逆的眾生,他造作了五逆的重罪應該淪墮惡道,可是只要他碰到善友,碰到善知識來跟他說一些重要的法,讓他能夠悔過;然後他因為這個善緣,他能夠持名念佛,只要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因為這個緣故,他一樣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 阿彌陀佛是多麼的慈悲,祂願力是多麼的廣大!

五逆眾生還有開緣可以攝受,可是毀謗正法者就無法開緣。那我們說什麼是毀謗正法呢?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面有說,經文說:

【舍利子!我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尚不令彼謗正法者聞其名字,況為彼說。舍利子!彼謗法者,我尚不聽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聞其名字,況令眼見?豈許共住?何以故?舍利子!諸有誹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名破正法者,墮黑暗類,如穢蝸螺,自污污他,如爛糞聚。若有信用破法者言,亦受如前所說大苦。舍利子!諸有破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彼類即是地獄、傍生、餓鬼。是故智者,不應毀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八一

在這個《大般若經》裏面就提到說,什麼叫做破壞正法呢?破壞正法就是:毀謗了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那什麼叫做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呢?什麼叫做甚深的智慧到彼岸呢?甚深的智慧到彼岸就是在描寫說,我們人可以因為修學佛法的原因,因為修學種種的三福淨業、種種的功夫、修集種種正法的福德因緣,我們就可以來實證在彼岸的如來藏,在不生不滅的彼岸,在這個從來不墮入生死的這個彼岸——如來藏。因為能夠實證如來藏的這個境界,祂是甚深極甚深,也是令人無法相信的,極難令人信受的,所以祂叫做甚深。那麼如果有人來毀謗說:沒有這個法,乃至他會毀謗,如果有善知識在教授這個事情,他也要同時毀謗這個善知識。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毀謗正法者就是破壞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也會毀壞了般若的這個根本,也就是他會把佛法的根本的這個如來藏完全否定掉。所以他就連表相上他也不願意遵守的,所以他對於菩薩的智慧、對於諸佛能夠實證如來藏的智慧,他是完全否定的。因為完全否定之後,他對於種種的外相,他也要用種種的不如法的方式去推翻,所以對於實證佛法的人,如果他跟 文殊、普賢是一樣的是現在家相的時候,他照樣要毀謗。這個都是因為他對於諸佛菩薩祂確實有智慧,可以實證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不願意相信。因為不願意相信人間還有菩薩可以來實證這個第八識,不相信菩薩還可以實證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所以他就去推翻、去否定。因為這個緣故就叫做毀謗正法,這樣就叫做破正法者。

而且這個《大般若經》裏面也說「若有信用破法者言」,也就是說如果有眾生他也相信這破法者他所說的,乃至於用破法者所說的言語,用它來做毀壞正法、毀謗他人(這種情形)的話,那他所受到的大苦啊,就跟破法者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說若有人同樣去跟隨這個破法者去說:「沒有如來藏」,乃至於毀謗大乘的菩薩他是不可能證的;乃至依於大乘菩薩不一定示現聲聞的出家相,他也要做種種毀謗,事實上他都是會墮入這個「破正法者」的這個行列裏面,他也會承受同樣的大苦。而這個大苦的其中一樣就是,即是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他會產生障礙。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所以能夠成就,完全是因為有如來藏!

如果說這個眾生,阿彌陀佛讓他去極樂世界去了,結果他一見 阿彌陀佛跟他講的還是如來藏法,他一樣毀謗,那麼他的惡業不是更嚴重嗎?所以再怎麼慈悲的 阿彌陀佛,祂也沒辦法去攝受這樣的眾生。因為這樣的眾生一見到菩薩、一見到佛,他就是不相信祂可以實證如來藏,他就是不相信有不生不滅的法可以實證,所以他看到諸佛菩薩,他一樣要毀謗。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諸佛菩薩都沒辦法來攝受這樣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事實上他沒辦法來相信有真正的出世間法,沒辦法來相信有真正的諸佛菩薩。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諸佛之中最慈悲的 阿彌陀佛、願力最廣大的 阿彌陀佛,祂對於毀謗正法者,祂一樣是不能攝受。所以我們看到在這個經典裏面,在淨土五經裏面,還有其它的《大寶積經》裏面,都同樣在說:阿彌陀佛非常慈悲,可以攝受一切眾生,乃至只要信、願、行發起都可以去;可是對於毀謗正法者,不能攝受,這個毀謗正法者都是排除在外。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所有念佛人、所有修學淨土法門,想要成就佛道的菩薩都應該要注意,不應該落入毀謗正法的這個大惡業裏面。如果我們能夠避免掉毀謗正法,而且我們確實也可以來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祂所說的境界,是真實不虛的話,那我們所有信受的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同時我們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也要注意一件事情:因為諸佛菩薩在極樂世界的時候,祂所呈現的都是天人相。也就是說,《佛說無量壽經》裏面說:

【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佛說無量壽經》

這個意思就是在告訴我們說,在極樂世界裏面,所有的聲聞、菩薩、人或天,所呈現的是智慧高明,而且有種種的神通,是以這樣子為證;而且因為在那裡每個人都有三明六通,都可以互相知道,所以都沒有這些隔閡,所以就不需要用這個外觀、不需要顯現出這些外觀的不同來區別。所以在極樂世界裏面,諸佛菩薩都是一樣,都是天人身。所以說,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就說: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在這個經裏面就說,極樂世界的 觀世音菩薩,祂所現的是天人相,不現聲聞相,不現剃頭著染衣的聲聞壞相,因為祂所示現的就是,菩薩的圓滿相貌,所以說 觀世音菩薩戴的是天冠。那 大勢至菩薩也是一樣啊,也是跟 文殊、普賢是相同的,都是顯現出天人的相貌。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如果有人毀謗菩薩,認為菩薩不現聲聞相就不是出家、就不是實證,那這樣子的人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如果說他對於菩薩的外相,有所懷疑的話——有可能會生到胎生。可是如果他開言毀謗,那就落到毀謗正法,連西方極樂世界都不能去了。

所以對於菩薩的外貌,我們應該不要執著,而應該要從智慧上面來信受菩薩的智慧,要從智慧上面來信受諸佛的四智圓明。那這樣的話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才能夠收到廣大的利益。如果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智慧不願意相信,總是落在形相上面,執著於身相表相上面的話,那我們就很容易生到胎生邊地去,也很容易落到毀謗正法的惡業之中,最後呢連 阿彌陀佛——最慈悲的 阿彌陀佛,也不願意信受,這是我們應該要小心的!

這個三福淨業,我們已經跟各位介紹了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就由葉正緯老師為各位再介紹「三福淨業裏面的第三部分」。

感謝各位的收看,歡迎大家繼續收看後面的單元。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