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5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體究念佛概說(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五輯 體究念佛概說(一)
正旭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已經由我為各位菩薩講完第五章「無相念佛法門」,接下來再由我為各位菩薩講第六章「體究念佛」。

第六章的第一節是:「無相念佛法門與體究念佛的關係」。無相念佛已經在第五章詳細地為各位解說,在這裏就不再作說明。什麼是體究念佛?我們先來看蓮池大師怎麼說:

《阿彌陀經疏鈔》卷三:「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悠契合。」這一段話的大意是說:體究念佛就是當一個人在聽聞佛的名號以後,不只要憶佛念佛,還要返觀念佛者是誰,然後體察究審要找出他的根源,體究到最後就忽然間與本心一念相應,也就是找到了自性彌陀。這一段話的意思的大意跟〈念佛圓通章〉所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那一段話的經文,其實大意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修完無相念佛這個功夫以後,有一天他會突然間返觀說:「念佛者是誰?」然後當下就掉進了疑團裏面不停地參究,到最後一念相應打破疑團(疑團就是黑漆桶),打破疑團然後親見了自性彌陀。如果說他還眼見佛性的話,從此以後這個人他不管是持名念佛、觀想念佛還是無相念佛,對他而言都是實相念佛。所以說體究念佛就是說:參究「念佛者是誰?」或者去參究「無量壽佛是什麼?」這樣的一個參究的過程就是「體究念佛」。因此,體究念佛其實就是想要求得實相念佛的人遲早必須要走的路,實相念佛又是廣大發心的念佛人所應當求得的境界。

一般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有兩種目的:第一個就是求得實相;第二個就是修無量百千三昧,也就是求無量百千三昧。什麼是實相?實相就是無漏的智慧,也就是般若。般若所函蓋的層次很多,譬如說三賢位的總相智,還有別相智,還有地上菩薩的道種智,還有佛地的一切種智,這些都函蓋在般若的範圍裏面。無量百千三昧就是事修的部分。所以說想要成佛,就要從求得實相開始,也就是要先明實相,明實相以後還要經過長遠的事修的過程,才能得到究竟解脫而成佛,廣度有緣眾生。當我們在這個世界修得實相念佛的境界的時候,只要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可以上品上生。對一個上品上生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他所證得的境界跟功德,就不是其他品位的人所能相提並論了!我們在這裏只稍微將上品上生跟上品中生在極樂世界當中的差別,作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們來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是名上品上生者。】

從這一段話我們就可以知道說:當一個人以上品上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他往生以後,就可以馬上看見 佛的身像,看見菩薩的身像,而且在聽聞 佛說法以後,他就可以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最少是初地以上的菩薩。

如果是上品中生的人,往生以後他會有什麼樣的差別?我們來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從這一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說:如果您是上品中生的人,當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你還不能馬上看見 佛,你還要在蓮苞當中,經過一個晚上;當蓮苞打開以後,你也沒辦法馬上看見 佛的身像,必須 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你的身體以後,你才可以看見 佛的身像,還有菩薩的身像;然後還要經歷過七天,你才可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這樣子還不夠,還要再經過一個小劫的修行,然後歷事諸佛的功德累積了以後,才能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進入初地以上的菩薩了。

從西方極樂世界一天等於人間的一大劫來看,雖然只有七天,但是卻是人間的七大劫,如果說要經歷一小劫才能證入無生法忍的話,這個時間就難以估算了。所以說,上品上生的菩薩跟上品中生的菩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他們中間所獲得的功德跟證量跟所獲得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樣的,它的差異其實是很大的。因此,廣大發心的學佛人,應當體究念佛求上品上生。

接下來「體究念佛」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說。當一個人在修完無相念佛的功夫成就以後,如果繼續深入,大概會進入三種狀況。第一種狀況就是「憶佛心謝」。平常的妄念非常非常少,處於這種境界如果去打坐,他就會進入未到地定當中,在定中憶佛的念不見了,也沒有其他妄想雜念,處於這種定中無覺無知。這不是念佛人所要的境界,因為不能體究念佛,處於這種境界跟無記相同,所以如果有這種狀態應該要遠離。再來說第二種狀態,第二種狀態也是「憶佛心謝」。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平常就處於沒有妄想的狀態,打坐當中非常的清明,在定中聽聞一切的音聲心中都如如不動,我們稱這種狀態叫作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當中還有一個清明之念也就是無念之念,所以嚴格來說,這也是一念相續。第三種就是「憶佛定」。憶佛定就是當我們在憶佛的時候,憶佛這個念雖然無形無相,但是它卻如同泉湧一樣相繼不絕,這就是憶佛定的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他在動中靜中,這個憶佛念都在,都不會失去了。

再來說第一種狀態的人。為什麼會處於會進入未到地定中?因為他修學這個法門,只是用來增強觀心的法門,他平常還是以無念觀心為主,所以他所修學的是偏向一念不生的境界。這種人一旦進入定中,他就無覺無知了,不能體究念佛,所以如果是這種人,他應該改為體究念佛,也就是不要進入未到地定當中。再來說第二種狀態的人。因為第二種狀態是屬於一念相續的功夫,所以他也可以體究念佛。再來說第三種狀態「憶佛定」。那憶佛定的功夫,因為動中靜中都處於一念相續的狀態,所以他基本上他是具備了體究念佛的條件。所以說如果一個人已經到了這樣的處於憶佛定的境界,他應該趕快改成體究念佛,這樣就不會浪費寶貴的光陰了。

接下來說第二節:「體究念佛前,應具備第一義的知見」。所謂體究念佛,說穿了其實就是參禪,只是話頭不同,它的本質其實是相同的。我們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話頭,很多人學佛學了很久,知道有這個話頭的名稱,但是卻不知道它的內涵。我記得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大概民國八十幾年了,那時候剛好初學佛法,我也接觸到了一些禪門的書籍,但是看到「話頭」這樣的字眼,我其實根本就不明白,因此有一天我就問一位經常在一個名寺打禪七的師兄,問他說:「到底什麼是話頭?」那位師兄就跟我說,他曾經在打禪七的時候問他的師父說:「到底什麼是話頭?」他的師父跟他說:話頭就是「啊」。那時候我其實因為不明白為什麼「啊」是話頭,所以一直想不通。後來到了民國八十八年來到正覺講堂修學無相念佛的時候,終於知道什麼叫作話頭了——話頭其實就是話的前頭。

那什麼是話的前頭?我打個比方說:當你要跟別人講話的時候,你為什麼講出了那一句話?那一句話是因為你要表達你心裏面的意思,所以講出的那一句話。譬如說,你早上去公司上班,你碰到同事你會說個「早安」或者說是「搞早」,「早安」、「搞早」這個話雖然不一樣,但是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你因為要表達你心裏的意思,所以用話把你的意思講出來,當別人聽到你說話的時候,他就知道你心裏的意思了。那這樣子看來,話頭就是話的前頭,那話的前頭其實就是你心中所起的那一念,所以說,話的前頭其實就是念頭。

我們再來看說:無相念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說無相念佛就是想佛,但是不起語言、文字、形像還有聖號來想佛。基本上,他因為還沒有說出「阿彌陀佛」這一句話,所以你的心其實是安住在話的前頭,所以說無相念佛其實就是照顧話頭。

再來說:照顧話頭跟參話頭,那這中間又有什麼樣的差別?基本上兩個都是話頭,但是參話頭它有參究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去參究一定要有個疑,所以參話頭,譬如說「念佛是誰?」一定要有個疑啊,才能讓你去體究啊。所以無相念佛其實是照顧話頭,參究「念佛者是誰?」就是參話頭,也就是體究念佛。

再來說,一般人修不成體究念佛的原因,大概有底下兩種。第一種就是一念相續的功夫不夠,也就是沒有憶佛的功夫,因為沒有憶佛的功夫,所以他就不能轉入參話頭的階段。從剛剛我們講參話頭跟照顧話頭這樣的差別,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你想要參話頭,想要體究念佛,就一定要先學會無相憶念拜佛的功夫。再來說第二種原因就是知見不夠,不知道自性彌陀到底指的是什麼。不知道自性彌陀其實是無形無相,一直在相上面轉,把有形有相的 阿彌陀佛當成是自性彌陀,其實是錯的!所謂自性彌陀其實就是真如佛性,祂無形無相、不可稱、不可量;只要是有形有相,統統都不是自性彌陀。

接下來說,很多學佛人都有了一個錯誤的知見,就是以為說:無餘涅槃的境界當中有一個清淨無染的境界相可以讓覺知心安住其中。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錯誤的知見,所以把意識相應的一念不生境界,當成開悟,其實了是落在我見當中,怎麼可能開悟?所以說,我們如果要具備第一義的知見,首先要研究佛法根本的教典,也就是要去研讀《阿含經》裏面的內容。

再來說,當我們研讀了《阿含經》裏面的內容以後,知道了說五陰是空相、五陰是空的、世界也是空的,也知道了五陰的內涵,知道五陰的功能,他就可以繼續深入來研讀大乘的經典。大乘經典,譬如說《般若經》六百卷,如果沒有時間去讀,你就只要研讀《心經》、《金剛經》,這也是屬於般若的經典,還有《勝鬘經》、《維摩詰經》,還有《大般涅槃經》、《法華經》這樣的經典其實也都是可以的,你都可以去研讀。研讀以後你還要再去思惟它的法義,然後如果不懂,就要去請教善知識,把這個法義弄清楚。你這樣的經過了知道五陰的空相,也具備了第一義的知見,如果說你已經修學無相念佛的功夫,你就可以開始進入體究念佛的階段。

假設說,如果說你最後體究念佛沒有完成,沒有證得實相的境界,你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是可以上品中生,在《觀經》裏面也講說:善解第一義而心不驚懼,可以得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當然你還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發菩薩的大願,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當你發了這個大願以後,你就是菩薩了,也就是你就可以得到上品中生的機會了。

今天我體究念佛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由正益老師繼續為各位菩薩講解體究念佛的第三節。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4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無相念佛修學行門(四)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四輯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四)
正旭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無相念佛修學次第總共有十個次第,我們在上一集中已經講完了前面四個次第,接下來繼續講第五個次第——閉眼拜佛一念相續。

第五個次第就是:我們在閉著眼睛作無相憶念拜佛的時候,可以一念相續。閉著眼睛拜佛是在第三個次第開始,剛開始閉著眼睛作無相憶念拜佛的時候,心裏妄想比較多,也容易攀緣一切法,但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以後,心裏的妄想已經被對治了,所以在拜佛當中就不會去攀緣色、聲、香、味、觸還有一切法。也就是說,當你在拜佛的時候,如果旁邊有人走動弄出一些聲響,甚至說有人看電視,把電視機的聲音開得很大聲,這個時候你已經不會受到影響,雖然聽到了聲音,但是心裏的憶佛念還是十分的清晰。

在這個階段,你因為定力增加了,所以你拜佛的速度也變得非常地緩慢,心裏會覺得輕鬆愉快;所以即使是大熱天在拜佛,也會覺得輕鬆自在。這時候根本就不需要用什麼樣的精神,憶佛的念就自然而然的存在心中了。這時候你就會體會到一件事,就是說,拜佛已經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你會覺得說拜佛是一種享受!也就是說當你在拜佛的時候,身心可以完全融入憶佛的念當中,陶醉在拜佛、無相憶念拜佛裏面。

到了這個階段,你就已經可以完全瞭解一念不生跟一念相續這中間的差別了。我們一直強調一念相續,是因為一念不生不容易見到自性彌陀,一念相續比較容易見到自性彌陀,所以我們就強調:你需要的功夫是一念相續。如果說你在這個階段已經拜到這個程度,在閉著眼睛作無相憶念拜佛的時候可以一念相續,那麼你的第五個階段就算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第六個階段,也就是張開眼睛作無相憶念拜佛。那麼第五個次第修成以後功夫已經夠了,所以我們就建議各位張開眼睛來拜佛。為什麼要張開眼睛來拜佛?當我們在第二個次第的時候,因為沒有辦法對抗眼根的攀緣,也就是說當時在拜佛的時候,如果彎下腰來看到地上有灰塵、有棉絮,你就會自然而然去看它。但是那時候因為功夫不夠,所以沒辦法對治它,所以我們建議各位閉著眼睛來拜佛。現在到了這個階段,因為第五個次第已經完成了,心裏的妄想也被對治了,所以已經有能力來對抗眼睛的攀緣,所以就建議各位張開眼睛來拜佛,解決在第二階段還無法面對的問題。那麼剛開始張開眼睛拜佛的時候,還是會受到一些干擾,也就是說你還是會去攀緣色相,但是這是正常的現象,你只要不斷地拜佛憶佛,這樣不停的練習,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

我們剛開始在張開眼睛作無相憶念拜佛的時候,你的視線的焦點不能落在事相上,雖然你在拜佛當中看到一些事相、形像,但是你的心要「往內收」,收到腦子裏面來。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以後,短的話可能幾天,多的話可能一兩週——因為你已經有第五個階段的閉著眼睛無相憶念拜佛的功夫,因為有了這個功夫的原因,你就可以很快的張開眼睛的時候,看一切色相的時候,心中的憶佛念不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你如果到了這個階段,能拜到這樣的一個地步,那麼你的第六個階段就算完成了。

接下來講第七個階段,第七個階段就是要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作無相憶念無相念佛。如果說你是從來沒有持名念佛的人,當你開始學這個法門以後,你就要在行、住、坐、臥當中配合持名念佛,一直到第六個階段完成以後,那就改為在一切時中都把憶佛的念提起來;如果你是已經持名念佛很久的人,你在學無相念佛這個法門以後,你就同時配合在一切行、住、坐、臥當中把憶佛的念提起來。這就是有學過持名念佛跟沒有學過持名念佛的人,中間的權巧方便就不一樣。這樣子憶佛的念呢,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但是你會發現說這個憶佛的念很容易掉,而且提起來以後,妄想來了又掉了。這樣的練習以後,如果說你一直不得力,你可以施設一些善巧方便——

有些人就在家裏面的客廳、臥房貼著那個「憶佛念佛」這四個字的標語,貼得到處都是,主要就是要讓他在行、住、坐、臥當中,可以幫助他把憶佛的念在丟掉的時候可以很快地把它找回來。如果你很喜歡看電視,你可以在電視的上面也貼著一個「憶佛念佛」這樣的標語,當你在看電視的時候,你也看得懂電視在演什麼,但是你的憶佛念呢,你同時在觀照憶佛的念還是很清晰,這樣就沒問題;但是你看久了以後,可能會被電視的劇情吸引過去,因為你在電視機的上面有貼著一個「憶佛念佛」,所以這樣可以幫助說你在看電視的時候,憶佛念掉的時候可以迅速地讓你把這個憶佛的念找回來,這是一種善巧方便。當然也有其他的善巧方便,如果你在上班的時候,你也可以在你的桌子前方貼一個「憶佛念佛」,這樣也可以幫你在憶佛念丟掉的時候,提醒你說「憶佛念怎麼不見了?」這些都是一些善巧方便。

藉著這樣的一個善巧方便不斷地練習以後,到後來你就可以在行、住、坐、臥當中(在四威儀當中),你的憶佛念就可以一直維持而不會掉了,這樣你的第七個階段就算完成了。

在一切時中、行住坐臥當中憶佛念不掉這樣的一個境界,就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裏面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將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回歸到意根來,這就是「都攝六根」;心裏只想著憶佛的念,而不想其他的雜念,這樣子就叫做「淨念相繼」。也就是,要訓練到這個念都一直存在的地步,這個第七個階段就算完成了。

那麼完成了第七個階段的人呢,他會得到一種功德,也就是〈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法門說:「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那麼念佛人到了這個地步,他時時刻刻想著佛,佛也時時刻刻在想著他,那麼這樣的念佛人呢,今生會念佛!來世呢,即使有隔陰之迷他也會念佛!這樣子的念佛人他來生聽到「念佛」兩個字,他就會眼眶紅起來,然後全身起雞皮疙瘩,眼淚莫名其妙的就流下來了。也就是說,這個第七個層次完成以後,就會跟這個念佛法門很相契。

接下來講第八個次第,第八個次第就是要「禮拜多尊佛菩薩」。為什麼要禮拜多尊佛菩薩呢?為什麼要施設這樣的一個權巧方便?禮拜多尊佛菩薩的目的是要訓練無相念佛的修學者的心地更細膩、更分明;也就是說,能夠使修學者有分辨話頭的能力以外,將來參禪的時候還要有具備「思惟觀」的功夫。什麼叫「思惟觀」?思惟觀就是參禪者心中住於疑情中,全力思惟疑情的時候,不起一切的語言、文字、形像來思惟,這叫作思惟觀。

那麼剛開始進入第八個次第的時候,早上還是只拜一尊佛,平常還是只憶念一尊佛,只有到晚上的時候才禮拜三到六尊佛。選擇佛菩薩的數目,不可以多於六尊,也不可以少於三尊;多於六尊心容易流散,少於三尊分辨話頭的能力作用就不明顯,因此以三到六尊為最適宜。

接下來說,我們為什麼在剛開始進入這個階段的時候,早上還是要禮拜一尊佛呢?因為我們在第七個階段完成的時候,在行、住、坐、臥當中一念相續的功夫還不夠堅強,因此我們還要早上禮拜一尊佛來增強定力,讓修學無相念佛的人在行、住、坐、臥當中的定力可以不斷地增強。如果說你一開始就早上也拜多尊佛,晚上也拜多尊佛,這樣的話功夫就不容易增長。那麼你要一直拜到在行、住、坐、臥當中,你的憶佛的念在動中會更加的分明——也就是說越在動中憶佛的念越分明,那麼你才可以把它改成早上拜多尊佛,晚上也拜多尊佛。拜多尊佛的次第都不能去調換它,然後平常還是憶念一尊佛。

接下來說,我們要禮拜多尊佛之前,要選擇佛菩薩來禮拜。那麼選擇佛菩薩,當然以佛為優先,菩薩在後。那麼佛呢,當然我們要選擇 釋迦世尊為在前,因為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眾生所有的念佛人,都是 釋迦世尊的弟子;因為有 釋迦世尊來娑婆世界弘法,我們才可以聽聞佛法、修學佛法,我們要感恩戴德、飲水思源,所以我們要把 釋迦世尊排在最前面優先來禮拜。接下來,當然選擇其祂的佛排在後面。那菩薩的部分,當然你要選擇一尊與自己比較相契的菩薩來優先排在前面,其祂的排在後面。選擇完成了以後,就照這樣的次第來禮拜。每一尊佛菩薩禮拜的次數不得多於三次,也不得少於三次,如果說你多於三次或者少於三次呢,你這個功夫就不容易鍛鍊完成。還有因為每一尊佛要禮拜三次,所以我們就要注意,你可能在拜佛的當中忘了到底是第幾拜,可能你認為是第二拜,但是實際上是第一拜,所以你心裏就起了疑惑,但是在這個當下,你只要當機立斷就以當時的認知是第幾拜為準,然後接著就往下拜,你心裏不要悔恨說:「我已經忘了是第幾拜了,那麼我這樣只好又從頭來。」那心裏就開始打妄想,這樣的心情就會影響到你的憶佛念。

接下來說,在禮拜佛菩薩的時候,因為有一二三拜,但是你的心裏不可以有「一二三」這樣的文字出現。也就是說,當你在禮拜佛菩薩的時候,你清清楚楚知道是第幾拜,也知道你在拜哪一尊佛。那麼每一尊佛菩薩禮拜三拜完以後,你心裏不可以起個念說:「下一尊是禮拜某某菩薩。」不可以起這樣的念,而是直接憶念下一尊佛菩薩,然後與第一拜的意思同時並存,也就是說,禮拜的佛菩薩跟第一拜的意思,兩個同時並存在你的心中。這樣練習一段時間以後,你就可以清楚了知說:「我現在是在拜哪一尊佛菩薩,現在是第幾拜。」而且禮拜上一尊佛菩薩的念跟下一尊佛菩薩的念,你也能夠清楚分明。

經過這樣的訓練,你的第八個階段完成了以後,你就具備了參禪跟體究念佛的功夫。也就是說,無門之門就在眼前,接下來就等待時節因緣,也就是說時節因緣到的時候,你就自然會親證自性彌陀。第八個階段完成以後,各位千萬不要自滿貢高!也就是說你如果自滿呢,你的功夫就不會往前進——因為你自滿了,你就不會想要去拜佛,那麼你的功夫就不會往前。因為我們這一門功夫主要就是以無相憶念拜佛為主,所有的定力都從無相憶念拜佛這樣的訓練而來,因此,千萬不要因為第八個階段完成了以後心裏自滿就不去拜佛,這樣的話你的功夫就會受到影響。

第八個階段完成以後,我們再來講第九個階段,也就是「要練習到一切時中都能無相念佛而不忘失」。在第七個階段完成以後,雖然可以在行住坐臥當中一念相續,但是功夫還是不夠堅強,雖然又經過了第八個次第的鍛鍊,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因此在第八個階段完成以後,你就回到原來早晚都拜一尊佛。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以後,到後來你會覺得說「憶佛的念如同泉湧」,好像憶佛念就把全身都包住一樣,身心內外都是憶佛的念。在做一切事情的時候,憶佛的念源源不絕,都不會斷掉,只有在睡覺的時候,因為深睡而憶佛念不見了,但是第二天醒來,憶佛念又起來了——第一念就起來。到了這個階段的時候,你的無相念佛的第九個次第就算完成了。

那麼完成這個階段的功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相應功德就是:「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也就是說,佛子若憶念佛的時候,佛就如同母親一樣,佛憶念佛子的時候,佛就如同母親憶念兒子一樣,這樣的母子一生又一生互相憶念,將來總不會互相違背,也不會相離很遠。所以這就是有緣必定相聚的道理。這樣的念佛人,在未來生當中,他一聽到「念佛」兩個字,就會歡喜得不得了,因為他在他的種識裏面,他有個念佛的傾向,有這樣的習氣在;所以未來生聽到「無相念佛」這四個字,他就很高興就會去學習,而且很快的就可以修學完成——因為他已經修學完成了第九個次第,也就是說,他具備了這樣的一個功德。第九個次第講到這裏,接下來講第十個次第。

第十個次第就是要在「動靜兼修」。在前面第七個次第完成的時候,如果說你去參加法會的時候,你可能在跟人家唱唸〈大悲咒〉或者是〈爐香讚〉的時候,你的憶佛念可能會受到影響;但是在第九個次第完成的時候,你在跟人家一起唱誦,這時候憶佛念還是很清晰。但是這樣的從動中修來的功夫,在靜中容易斷掉,因此你每天還是要撥出二十分到一小時的時間來打坐。打坐的時候你不一定要盤腿,靠著椅背也可以,念佛的時候就用無相念佛。這樣的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以後,在動中也可以相續,靜中也可以相續,這時候你的憶佛念就會變得愈來愈細。憶佛念轉細了以後,你如果要進入憶佛定裏面,你只要把憶佛念轉得愈來愈清淡,你就可以進入憶佛定當中了。

那麼到這裏,這十個次第你就都完成了,那如果說你的性障微薄的話,可以把性障修除以後,就可以發起初禪。也就是說,你也可以同樣藉著這個無相念佛的功夫完成,然後得到初禪的五支功德,也就是覺、觀、喜、樂、一心。

那麼我們講完了十個次第以後,希望各位想要修學無相念佛的人,能夠依照這樣的一個次第來修學。如果你在家裏修學不得力,你也可以來報名參加正覺同修會的課程,同修會的親教師都很樂意幫你解決你所面臨的問題。

那下一集將由我再為各位菩薩講第六章「體究念佛」。

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3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無相念佛修學行門(三)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三輯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三)
正旭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講到了念佛如何從有相到無相,我也提供了幾種方法,讓各位去體驗。如果說你已經體驗到了就沒有關係,如果說還是體驗不來,我再提供一種方式,讓各位來體驗一下。

譬如說,有一天有一個朋友,三十幾年沒見了,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他,但是因為三十幾年沒見了,他的名字跟他的相貌你都想不起來,但是你卻清清楚楚知道你是在想那個人,你也知道有這麼一個人,但是就是沒有名字跟形像。如果說你把這樣一個想念的方式,轉為去想念特定的一尊佛,這個方式就叫作憶佛。如果說你已經會了,再來你在行住坐臥當中,你會發現這個念很容易掉失,而且經常會有不清晰的狀態出現,因此我們就要施設用拜佛的方法來加強,來加強這種憶佛的功夫。

既然是用拜佛的方式來提升功夫,我們就要來講拜佛的要領。這一段純粹是講解拜佛的要領,你不用憶佛,也不用去持名念佛。講到這個拜佛的要領,我們是要用以五體投地的方式來禮拜佛。五體投地這樣的方式禮拜,當你在三歸依的時候,那個大概都有教,所以我在這裏就不再敘述。

我們來講拜佛的要領。拜佛的時候,動作要緩慢,不要求多拜,其實它主要是在精神集中。你在拜佛的當中,心中不要念佛號,全神貫注、全神注意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還有它的感覺)還有身體的感覺,當你的心往外攀緣的時候,你要趕快把它拉回來,不管外面發生什麼事,你都一概不予理會,這樣專心的拜佛。在這個階段不能拜太快,也就是說,如果你拜太快,心急氣躁就不得定。所以,我們無相憶念拜佛,是要用緩慢的方式來拜佛,所以說(一分鍾)在這個階段一分鐘不能超過兩拜,最好的比較適宜的狀況,就是四十五秒到一分鐘一拜。這樣的用緩慢的方式來拜佛,然後專注在每一個拜佛的動作還有身體的感覺。這樣子練習一兩天以後,你的緩慢拜佛的那個要領,你就抓得到了,這樣子你的這個動作就算是練習完成了。

接下來,拜佛的時候總要有個地方拜啊!如果說你家中設有佛堂,或者說有供佛像的地方,你都可以在那個前面來禮佛;如果說你家中沒有佛堂,也沒有供佛像的地方,你只要找個清淨的地方,無人打擾的地方也可以,譬如說書房啊、客廳——沒人打擾的客廳還有書房,還有乾淨的工作房,這種地點都可以拜佛。

地點講完了。我們再來看看說,你的動作也會了,憶佛也會了,接下來你就要想一尊佛菩薩來當作禮拜的對象。通常一般人都會選擇 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如來、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等等。當然,如果說你還有其祂的大菩薩,你覺得相契也可以選擇。基本上你在選擇的時候,就是選擇與自己比較相應,或者是比較喜歡的佛菩薩來禮拜。

接下來,當你選定了一尊佛或菩薩以後,你就要開始禮拜。禮拜的時候,你只能用「憶想的這個念」來禮佛。禮拜的當中(在拜佛的當中),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你在拜哪一尊佛,然後心中沒有語言、文字、形像、聲音出現,全神貫注在拜佛的每一個剎那——你是不是能夠清楚的知道憶佛念在不在、這個想佛的這個念是不是存在。如果說它一有掉失,你就要趕快把它收回來,回到憶佛念上面;如果說心中起了語言、文字、形像,應該立即捨去。這樣子就叫作無相憶念拜佛。

我們施設的這樣一個無相憶念拜佛的方法,這是一個權巧方便,但是對於初學無相念佛的人,其實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這個對於初機學佛的人來修學無相念佛這個法門,如果他不透過這樣的一個方式來鍛鍊,他的無相念佛的功夫是難以成就的。

再來說拜佛的時候,我們剛剛已經講說一拜是四十五秒到一分鐘,剛開始學會憶佛的時候,你每提一次,那個憶佛念可能只有維持一秒、兩秒或五秒而已。你不用擔心,當我們在禮拜佛的時候有一個翻手的動作,當你拜到那裏如果憶佛念不見了,這個動作自然會提醒你說「憶佛念怎麼不在了?」這樣一拜當中就會有兩次提醒你的機會。你照這樣的方式每天禮佛十到二十分鐘,早晚各十分到二十分。你如果拜了一段時間以後,你覺得都沒有進步,你可以改用分段提念的方式:譬如說,當你開始彎腰到彎腰完成的時候,就觀照憶佛念在不在,如果不在你就把它提起來;再來,手按到地上的時候,你又觀照憶佛的念在不在,不在再提起來;當你的額頭貼到地面的時候,也用同樣的方式……這樣一拜之中可以把它分成十個階段。如果說你每次提念只有兩秒鍾,但是因為你提了十次,所以雖然一拜四十五秒鍾,但是你這當中你卻是有二十秒在憶佛。在這初期的拜佛的時候,你不可以把拜佛的時間拉得太長;比如說你一拜拜五分鐘,但是你提念的時間只有維持幾秒鍾,這樣子你就會變成大部分的時間你都浪費掉了,因為你只有幾秒鍾在憶佛,大部分的時間憶佛的念都不在。因此,你剛開始拜佛的時候,就以四十五秒到一分鐘是比較適合的,如果說你練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你的念都不太會掉失了,你就可以把拜佛的速度延長。這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這樣子算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來講第二個階段,也就是說你已經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每天早上、晚上要精進拜佛」。修學無相念佛這個法門,拜佛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必須要不斷地用拜佛的方式,來增加憶佛的穩定度,所以說我們早晚都要拜佛。最好的方式,當你進入了這個階段以後,你每天早上最少要拜二十分鐘,晚上也最少二十分鐘,當然如果說你有多餘的時間把它加長一些,那當然會更好。你不要說一天拜三小時,然後隔了一個禮拜再拜三小時,這樣的拜佛方式是不會進步的。無相憶念拜佛就如同在划船一樣,你要不斷地划不斷地划,這個船才會往前跑,如果說你划了一下就停了,船可能就會偏離航道,或者是說隨著水流就後退了。因此,修學這個法門,在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以後,你就要每天拜佛。

在這個階段裏面,你拜佛的時間長度要拉長,拜佛的每一拜的時間要拉長到三分鐘到五分鐘,有些人定力很強、功夫很好,他一拜就是拜二三十分鐘,而且憶佛念都不會掉。如果說你在這個階段當中,每拜的時間已經延到很長,早上因為趕著上班沒有時間拜佛,你可以把早上拜佛的時間挪到晚上來合併為四十分鐘或者一個小時,然後專拜一尊佛。在拜佛的時候,心裏頭想的就是照顧憶佛的念頭,不要讓它消失,這就是無相憶念拜佛。

如果說講到這裏,你還是不能體會的話,我們歡迎你來同修會所開設的禪淨班來共修,會裏的老師,會為你解說一系列的無相憶念拜佛的方法,讓你選擇其中的一個方式來作。無相憶念拜佛這樣的法門,一開始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一開始沒有思惟清楚的話,不管你怎麼努力拜佛,你的功夫都不會增長。

接下來,這個階段練習的時候,你可能一不小心心裏就冒出了佛的聖號、佛的形像,或者是說冒出了妄想,然後不小心就跟著妄想走,等到拜佛的某一個動作完成以後,你才突然間想到剛剛憶佛的念不在了,已經不曉得被那個妄想牽著走多久了。這種狀態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狀態,你不需要煩惱,你只要不斷地練習、不斷地練習,這樣的狀態就會消失。在這個階段,你要用張開眼睛的方式來拜佛。因為你如果閉著眼睛來拜佛,妄想會很多,你在這個階段,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對治這種閉著眼睛所產生的妄想,因此你要用張眼的方式來拜佛。直到你在拜佛當中佛的名字、形像、聖號都不會在心中出現了以後,你就可以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我們來講第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是「閉眼無相憶念拜佛」。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我們是張開眼睛來拜佛,你一直拜下去以後,粗的妄想都不見了,但是你還會發覺有比較微細的妄想。譬如說,當你頭快接近地面的時候,如果說地面上有毛髮、還有灰塵或者是說棉絮,當你拜到接近的時候,你眼睛就會去看它一下,這就是一種妄想,每拜拜到那裏,就會瞄它一下,這就是眾生無始劫以來所養成的習氣。這種妄想,在這個階段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對治它,因此在這個階段,我們就要用閉眼的方式來拜佛。剛開始在這個階段,剛開始閉起眼睛來拜佛的時候,你的妄想會變很多。剛開始我們張眼拜佛的時候,你的一些妄想——粗的妄想,都已經被對治了,但是當你閉著眼睛的時候,不同狀況的妄想就出現了,你經常在這個階段當中會掉入妄想之中而不知道。這種狀態其實是很正常的,你並不需要擔心,你只要不斷地拜、不斷地拜,這種妄想就會慢慢地被你克服住了。

在這個階段當中,有人拜佛的時候會產生頭暈的現象,我們分析會頭暈的現象大概有三種。第一種就是肥胖的人拜佛的時候,因為頭比身體還低,因為他蹲不太下去——臀部太高,他如果把額頭頂到地面的時候,他就會產生充血的現象,頭部產生充血的現象以後,就產生了頭暈了。這個情況如果——如果你有這個情況,你只要把頭面禮足的地方把它墊高大概十到十五公分就可以了,這樣你在拜佛的時候,頭就不會比身體還低,還有你腳翻掌的時候,臀部還可以往下降低,所以如果說你把它墊高十到十五公分,這個狀態應該會消失。接下來說會有頭暈的第二種現象,是因為有人對這個方向感產生執著,當他閉著眼睛拜佛起來的時候,突然間發現方向改變了,因為對方向感有執著,所以就產生了頭暈。如果對方向感有產生執著,就要把這樣的一個執著去除,你要去想說:「佛的法身無形無相,沒有方位,沒有處所,我頂禮哪個方向都沒有問題。」只要你把這個方向感的執著把它去除掉,你就不會有障礙,也就不會有頭暈的現象發生了。再來說第三種就是,有些人拜佛的時候臀部太高,這是因為他穿的褲子太緊了,它太緊了以後他的臀部就沒有辦法放低。所以如果有這個現象,你應該平常拜佛的時候,應該穿比較寬鬆的衣服,這種現象就可以改善了。當然頭暈的方式可能還有很多,所以你平常就要注意去觀察它,然後加以改善。在這個階段你繼續拜以後,有些人就會產生一些現象。

接下來我們進入了第四目,也就是第四個階段:要「避免控制呼吸」。當我們在第三個階段不斷地努力拜佛之後,憶佛的念就會非常的清晰,在平常當中,我們還要在行住坐臥當中不斷地把憶佛的念提起來。因為經過這樣一段的練習以後,攀緣的心降低了,所以有些人就會產生控制呼吸的現象,嚴重的時候還會嘔吐。這種現象我們分析的結果是這樣的,就是說如果說我們憶佛的定力不好,當我們在拜佛的時候,如果說六根一起攀緣六塵,就不會去控制呼吸。但是因為我們經過了第三階段不斷地無相憶念拜佛,所以來到了這個階段,來到了這裏的時候,因為當我們閉起眼睛憶佛的時候,閉起眼睛拜佛的時候,因為眼根不能攀緣,耳、鼻、舌、身因為在平常四威儀當中也都經過了訓練,所以也不攀緣,意根這時候只能攀緣憶佛的念,這樣會覺得單調沒有意思,所以祂就會去攀緣身根一直在動的呼吸,當祂去攀緣身根在動的呼吸的時候,祂便會在喉嚨上面起作意,然後把喉嚨控制在不太緊也不太鬆的狀態,使那個進出呼吸的量變成固定。拜佛的人在這個時候並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然後繼續拜佛,然後後來就發現喉嚨好像裏面有東西存在而覺得不舒服,如果你再繼續拜下去的話,那控制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嚴重的時候就會產生嘔吐的現象。如果你在這時候,你在這時候把拜佛的動作停止,然後出去散心一下,把這個心散掉,這個現象就會消失。這種現象其實在一兩百人當中只有一個而已,所以說各位學到這個階段,也不用太擔心,還是努力的閉眼無相憶念拜佛。

今天所講的內容包括了「怎麼憶佛」、「拜佛的要領」,你如果有興趣的話,你就要照著我剛剛講的方式去練習,還有「分段提念」的方式要怎麼來進行。只要你把這些都練習純熟,這門功夫你算是已經入門了,接下來就看你要怎麼來精進拜佛,你在拜了一段時間以後,你就可以很輕易地來到了第三目,也就是「閉眼無相憶念拜佛」。

今天我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從第五目講起。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的最新訊息:
「法界衛星電視台」將自10月20日起連續三週,於每週星期三,也就是10月20日、10月27日、11月3日的四個新聞時段(即凌晨0:00~0:30、早上 7:30~8:00,中午12:00至12:30,下午5:00~5:30),先後播出採訪本會親教師葉正緯老師、孫正德老師、蔡正禮老師開示佛法問題的報導,敬請各位菩薩屆時收看,並介紹親朋好友一起收視。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2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無相念佛修學行門(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二輯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二)
正旭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謝謝各位繼續觀賞這一集。上一集中講到《大阿彌陀經》當中的一段經文,我們繼續來講這一段經文。

根據《大阿彌陀經》卷上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卷中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也就是說,無量壽佛祂來的時候「無所來」——沒有說從哪個地方來,去的時候,也沒有說去到了哪個地方,祂無生無滅,不是現在、也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祂只是因為要來酬願(也就是祂在因地的當中祂有發了大願,為了酬這個大願——度眾生的大願),所以現在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從這一段經文裏面,我們就可以知道,在《彌陀經》裏面其實也有講到理的部分,也就是般若的部分。如果說根性好的人看了這一段話以後,他就知道說:念佛人應該要層層轉進,不要老是停留在持名念佛或觀想念佛初入手的方便法門當中。

剛剛提到說「根性」,那什麼是「根性」?根就是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這五根。我們通常說一個人:「這個人很有善根!」那麼到底什麼是「善根」?也就是這五根當中的信根。譬如說,你聽到 阿彌陀佛你就相信了;或者是你聽到佛法當中的裏面某一個法,你就相信了;你聽到每個人都有個如來藏,你一聽到你就相信了,因為有「信」的緣故,所以說這個人有善根。再來說「精進根」,這個很簡單,大家都知道。再來說一個這五根當中的「慧根」,慧根並不是指在世間法上面的慧,譬如,讀書讀得好跟學佛學得好,這個不是等同的。慧根就是說,他在思惟推求法義的上面他很有慧根,也就是說,他有慧力去思惟推求,然後可以簡擇什麼法是正確的,什麼法是不正確的,那麼當他走到某一個階段的時候,他會知道怎麼樣來轉進。所以說這個人不但有慧根,還有慧力,我們就說這樣的人,我們就說他根性好。也就是說,他在學佛的當中,他只要依設定目標,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達成他的目標。

這樣子也許說:「我根性不好,那我就不要改到無相念佛上面。」其實不盡然!如果說你的慧根不是很好,你有精進根,你還可以去參訪善知識,到善知識那邊去學法。譬如說你來正覺講堂學法,我們就可以指點你,彌補你慧力的不足。所以,如果說一個人根性沒有像剛剛那麼好的話,他也可以證得自性彌陀。再來說,一個人可能會想說:「我只是小學畢業,人家都是大學畢業、博士、碩士,那麼我這樣,到底有沒有機會能夠證得自性彌陀?」你不用擔心!我們來看看六祖——六祖惠能大師,他不是也不識字嗎?但是他在佛法上面的根性其實是一等一的,所以他才成為禪宗的祖師。但是你看他並沒有讀書,所以他不識字,但是他卻可以悟得本心。所以說,這個慧根、慧力,其實跟讀書沒有什麼關係,它是在佛法上面的慧力還有慧根。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是小學畢業,你不要妄自菲薄,因為我們同修會也有很多是小學畢業的人,他也證得了自性彌陀。所以說,一個人先不要以為自己的根性不好,你如果覺得根性不好,你也可以來正覺講堂學佛,修學無相念佛法門,哪一天因緣具足,你也可以一樣證得自性彌陀。

講到這裏,已經說完了念佛為什麼要由有相變成無相。或許有人會抗議說:「禪宗禪師不是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嗎?為什麼你不要我們停留在持名念佛裏面?」我們來看看:什麼叫作「事」?什麼叫作「理」?事就是事修,也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又有廣義跟狹義的分別。譬如說,持名念佛、念法身佛、觀想念佛、無相念佛,這些統統都是屬於念佛的法門,這是屬於狹義的方面來說;如果廣義來說,只要是以佛為中心,想要修學佛道的各種行門,也就是事修的部分,全部都是念佛的法門。因此,事修的範圍其實是函蓋很廣的。再來說:什麼是「理」?理就是般若!般若有個所依,就是「自性彌陀」,也就是禪宗所謂的「本地風光」,或者說「真如佛性」,或者說「菩提涅槃」,也可以說就是「如來藏」、「入胎識」等等各種名稱。這些名稱,其實它都只是一個代號,事實上祂就是般若的體。所以說,我們經常說理體、理體,理體其實就是自性彌陀——理就是般若,自性彌陀就是般若的體。知道了「理」跟「事」以後,我們就知道說,我們可以不可以跟隨禪宗的祖師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所以我們就還是停留在持名念佛上面?那麼說,如果說你已經明心、眼見佛性,你當然——那所有的念佛法門對於你來說統統是實相念佛,因為你已經有了「理」,也有「事」,雖然沒有像佛那麼精通,但是你也已經能夠「一句佛號概括事理」,所以你可以跟隨禪宗的祖師來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如果說你沒有明心也沒有見性,根本就沒有證得自性彌陀,那麼你的「事」不通,「理」也沒有,你怎麼可以跟隨別人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因此從這個道理,你就可以知道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是針對已經證得自性彌陀的人來說。

接下來說無相念佛這個法門。無相念佛這個法門就如同那個敲門磚一樣:所謂的敲門磚就是說,如果你想要進入一座廣大的殿堂,因為這個殿堂很廣闊,所以那個門就很厚,如果你用手去敲啊、敲啊,敲到手很痛,但是裏面的人卻完全聽不到;這時候你如果拿一塊磚在門上敲,它的聲音就可以傳到裏面去了,這時候裏面的人,聽到了聲音以後就來幫你開門,你就可以進去了。無相念佛其實就如同這樣的一個敲門磚,它就是要把證得自性彌陀的門把它敲開,所以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也就是無門之門就要靠這個無相念佛這樣的一個法門來把它敲開。

那麼無相念佛法門其實是很殊勝的,它比金銀珠寶還殊勝。剛剛說敲門磚,你進去以後可以把它丟掉;但是無相念佛這個法門,當你把證得自性彌陀這樣的一個法門把它敲開以後,你卻是可以帶著它進去自性彌陀廣大的殿堂裏面,而不用把它丟掉。

那麼回過頭來說,為什麼當我們把無相念佛這個法門當成敲門磚敲進去以後,為什麼還要留著它呢?我們來看看〈念佛圓通章〉裏面的開頭怎麼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這一章的開頭裏面便說:「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用五十二位菩薩呢?其實來參加楞嚴法會的人,修學無相念佛法門這樣的菩薩其實很多,為什麼用五十二位菩薩來代表?因為菩薩有五十二個階位——從初信位到十信位,然後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初地到十地,還有妙覺、等覺菩薩,總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就以這五十二位來代表,說這五十二位從初信位到妙覺菩薩,都是使用了無相念佛這樣的法門,也就是憶佛念佛這樣的一個法門。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無相念佛這樣的一個法門其實是可以一直使用到妙覺菩薩的。因此,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說它的珍貴,它珍貴的地方了。

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為幫助各位修學無相念佛,所以我們就施設了十個次第,還有一些權巧方便,來幫助各位修學無相念佛的時候可以容易的完成它。

首先我們來看,學這個法門到底要怎麼樣才能達到無相呢?首先,我們提出第一種方法:也就是說我們以拜佛為方便,心裏面想著佛,然後不要用語言、文字、形像來拜佛,拜佛的時候提起憶佛的這一念,也就是提起想佛的這一念,然後專注在想佛的這一念上面,而不要讓語言、文字、形像、聲音出現在自己的心中,這樣的一個方式就叫作無相憶念拜佛。我再把這一段話講一遍,我們用投影的方式,把這一段話顯示在上面:

「心裏面想佛,不用語言、文字、聲音、形像來拜佛,拜佛時看住想佛的那一念,提起憶佛的那個念,而不要讓佛號、形像在心裏出現,這叫做無相憶念拜佛。」

那麼各位已經看到了這一段話,聽完這一集講完以後,你可以好好在佛前去體驗一下,看能不能體驗到無相念佛的這個的訣竅。如果說你還體會不出來,我們再來看看這一段經文,我們來揣摩它,我們來揣摩憶佛的主要精義。〈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裏面說:「……十方如來,憐念人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一段話裏面不斷地使用「憶」字,然後又舉了母子相憶的情況來說明。當一個人遠離家鄉十幾年,經常想念父母,當他想到母親的時候,其實他並不會一直念著母親的名字,他其實只有一念牽掛。又譬如說,一個母親思念她的兒子,她也不用一直念著兒子的名字,她也只是有時候痛哭流涕,然後心裏一直想著她的兒子「現在不知道情況怎麼樣?」或者說,戀愛中的男女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幾天不見他心裏就很思念她,這時候他心中也不需要一直念著女朋友的名字。所以說,其實「憶」就是一念牽掛在那邊,你在想佛的時候就是牽掛著佛,用牽掛的這樣一個心來想佛,不要有語言,不要有一個名字、形像出現。

再回頭來說,當兒子在想念母親的時候,或許他會出現短暫的一個形像出現,但是他大部分在想媽媽的時候,其實那個影像是不會出現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影像?我們來看看說,譬如說,我跟你說貝多芬,你如果曾經看過貝多芬的這個畫像,當你去想到這個畫像、這個像之前,你會先怎麼樣?因為你已經認知了這個貝多芬是誰,你其實是先認知了貝多芬是誰,所以因為你的習慣就是用像來想,因為你看過了這個像,所以你就轉到那個像上面來想貝多芬。那麼,如果說你沒有看過這個人的像,但是你還是可以認知這樣的一個人。譬如說,我跟你講說梵谷,梵谷是很有名的一個畫家,但事實上很少人看過他,那如果你沒有看過他,我跟你講說梵谷這個人的時候,你心裏已經對這個人有了認知,但是因為你沒看過他的像,所以你就不會轉到那個像上面來想他。所以,其實當我們在想一個人的時候,你心裏就會先有一個認知,當你有了這樣認知以後,你就可以想到了這個人。所以說,如果我們用母親憶念兒子、兒子憶念母親的方式,把它改成另外一尊佛,這樣子就是用憶想媽媽或兒子的那個憶想的念把它轉成憶佛,這樣的一個方式就是無相憶佛。

接下來,我要講一個經驗,就是我來正覺學佛的時候,我是怎麼把這個無相念佛完成的。我是怎麼體驗到無相念佛這樣的一個訣竅呢?在我第一週進入了正覺講堂的時候,老師就講解說應該怎麼樣憶佛,所以他就施設了很多善巧方便,我聽了以後回家也沒怎麼練習,想說反正還有兩年半,所以我就也沒有很用心。這位老師在第二堂來又問了大家說:「回去練習了,怎麼樣?」他也只是稍微講解了一下憶佛的這個法門,然後繼續就開始講課了。這時候我才警覺到:原來講完以後自己還要去好好的體驗它,所以老師是不等你的。所以當我有了這樣的認知以後,那時候是禮拜五下完課以後,睡了一覺第二天早上起來,醒來以後就開始了——就趕快想到說把這個無相憶念拜佛弄好。但是因為我在這個之前已經持名念佛念了三個月,所以我就從早上一直試,怎麼試心裏的佛號都會出現,根本就沒有辦法去體驗到不用語言、文字、形像這樣的方式來想佛,這種方式我根本就體驗不到。一直試啊、試啊……試到了晚上大概七八點的時候,那時候已經很累了,我洗完澡以後就坐在床上,心裏想:「怎麼辦?練了一天還是沒辦法完成!」突然間一念想到:「哎呦!我想佛不成,那我來想媽媽看看。」結果這樣一轉過去,竟然就想到媽媽了,我心裏也沒有念媽媽的名字,但是媽媽的形像竟然也沒有出現,當下就很清楚我真的是在沒有語言、文字、形像的狀態下想到了媽媽。那麼這時候我就把它轉到憶念 阿彌陀佛上面,結果一下子就成功了。我就發現說:原來無相念佛就是這個樣子!原來我在想念佛的時候,我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在想 阿彌陀佛,但是我都心裏都沒有出現語言、文字、形像!結果,我因為害怕第二天早上醒來又不見了,所以我當天晚上就一直地練習、練習,雖然很累我也不敢去睡覺,怕睡了一覺以後,那個訣竅就忘了。但是很幸運的,當我到很累的時候然後就自然睡著了,第二天醒來,一提,憶佛的念又起來了。所以說,只要你學會了這個訣竅,就跟踩自行車一樣,你就不會忘失,因為這個訣竅一旦學會了,你隨時一提,憶佛念就起來了。

今天這個修學無相念佛法門的次第,第一個次第就是體驗無相念佛,我們就先講到這裏。

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51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無相念佛修學行門(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五十一輯 無相念佛修學行門(一)
正旭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第五章的第一節「念佛的種類」,已經由正元老師為各位菩薩講解完畢,接下來由我再為各位菩薩繼續講解第五章的第二節,也就是「奉獻給修學無相念佛者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行門」。在這一節當中,我們會提出一系列的修學無相念佛的善巧方便行門給各位來修學。

但是在修學無相念佛法門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說:念佛為什麼要無相?如果說你是持名念佛者,各位應該都有經驗,當你在持名念佛的時候,你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注意那個名號上面,其實你想佛的時間不多,雖然偶爾也在想佛,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注意那個聖號。但是語言文字、聲音並不是佛,所以說,不要執著這樣的一個語言文字、聲音來念佛。或許你會認為說:「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為什麼要我改為無相念佛呢?」我們來想想看,念佛雖然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 佛度我們去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要度我們去那邊可以成就佛道啊!如果說,你在這個世間有機會上品上生,你為什麼不先求得上品上生的資格呢?然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邊學佛,佛道可以迅速地往上提升。

你或許又會問說:「你為什麼說念無相念佛就有機會可以上品上生?」我們先來看 大勢至菩薩怎麼說。這一段是從《楞嚴經》裏面摘錄出來的,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經》卷五)大意是說,「若眾生心」——若你一直在憶佛念佛,你在這一輩子或者是來世一定可以看見自性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什麼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我們先來說:為什麼心不開?心不開是因為被無明所遮障,所以無門之門——就找不到無門之門,就不得其門而入了!再來說:什麼叫作「不假方便」?當一個人學會無相念佛以後,也就是憶佛念佛的功夫以後,他不需要學禪他就會禪,他不需要學參話頭他就自然會參話頭,也不需要絞盡腦汁他自然就去掉入了疑團當中去體究念佛,然後最後一念相應證得自性彌陀。或許各位講說:「這世間上真有這樣的人嗎?」我跟你說 平實導師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他就是靠著無相念佛,也就是憶佛念佛的功夫,然後就自己也沒有善知識指導,他就自己親見——親證自性彌陀而且眼見佛性了。所以說,一個人如果能夠修學無相念佛,憶佛念佛,他就可以證得自性彌陀而且可以眼見佛性。

接下來說:為什麼說證得實相的人,他如果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可以上品上生?我們先來看上品上生的條件: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從這一段話我們可以知道說:只要你想要發願,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要發三種心,就是「至誠心」、「深心」還有「迴向發願心——將功德轉向所發的願,令願成就。」那這三心當中「迴向發願心」容易瞭解,如果一個人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當然要發願,如果他不發願,佛怎麼可能來接他?你不想去,佛當然不能強迫你去啊!所以,一個人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先迴向還有發願。接下來說「至誠心」跟「深心」。在《觀經》裏面並沒有對至誠心跟深心作一個解釋,我在《占察善惡業報經》當中看到一段話跟這個有關係: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一:【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等為三?一者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這一段經文事實上並不是在解釋剛剛的那一段上品上生的經文,但是其實它的道理是互通的,也就是說,這一段話裏面所講的「至心」跟「深心」,其實是跟《阿彌陀經》裏面所講的「至誠心」、「深心」其實道理是相同的。從這一段經文裏面,我們稍微作一個解釋: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祂說):善男子!我所說的至心有兩種。哪兩種?一種就是開始學習的時候,你要發願至心求願(你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目標,你當然要求願啊),第二種就是「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到第二「至心」的人,他就可以獲得善相。

什麼叫作「善相」?善相的意思是說,如果說一個人,他受了菩薩戒以後,有一天他犯了十重戒當中的一戒,他就是「波羅夷」,也就是斷頭的意思,這時候他就要每日在佛前懺,至心懺悔然後懺到有一天 佛來他的夢中跟他摩頂,這樣的境界就是獲得善相。因為求願,他求要滅罪,所以他有這個願想要滅罪,所以他就至誠心懺悔,他就獲得了善相。還有一種,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他得到了上品上生的品位,他往生之前 佛會來他的夢中跟他安慰預告,然後跟他說:「你什麼時候會往生,我會來接你。」這樣的一個境界也算是一種善相。

接下來說,第二種「至心」又有下中上三品的差別。哪三種?第一種就是「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譬如說你修學無相念佛,然後念到一念相續心都不雜亂,都住於想佛憶佛的念當中,這種也算是一心。再來說「勇猛心」,也就是說,你為了要求得你的學佛的目標,你可以不顧身命去求得。當然這種人既然心這麼勇猛可以不顧生命,當然他想要練成一心的境界當然就很容易了。再來說第三種「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這裏的「法」其實指的就是法身,也就是說你跟法身相應了。那什麼是法身呢?法身就是自性彌陀,也就是真如佛性。當你跟法身相應以後,你已經證得了真如佛性,你就具備了深心的資格。

我們來看看說,剛剛講說有三心:「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你已經獲得了「深心」,當然也有「至誠心」,所以你這樣子你就得到了上品上生的資格了。所以說,一個人如果憶佛念佛,那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經由這樣的一個過程呢,就有機會上品上生了。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其實上品上生不只這樣的一個條件,我們再來看上品上生的第二個條件: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在這一段話當中,佛說:如果說有一種眾生他具備了底下的三個條件,他就可以上品上生。哪三個條件呢?第一個、慈心不殺,具諸戒行,第二個、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往生彼國。

如果說一個人證得了自性彌陀以後,他因為他同時看見了眾生的法身佛,然後也看到了一切諸佛的法身,所以他發現眾生與他平
等,同樣具備真如佛性,他當然就不會再去殺害眾生了;因為他這時候已經想要度眾生了,想要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他就會慈心而不殺害眾生。再來說具諸戒行,當一個人在證得自性彌陀之前,他當然要具備戒,還有他要相信因果,所以一個明心、一個證得自性彌陀的人,他當然具備了菩薩戒,還有他因為證得自性彌陀的緣故,他還有道共戒。所以說,第一個條件「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事實上一個證得自性彌陀的人他是一定可以具足了。

再來說第二個:「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讀誦有在證得自性彌陀之前的讀誦,還有在證得以後的讀誦,當一個人證得自性彌陀以後,他不止是讀誦而已,他還可以受持,譬如說,他可以受持《金剛經》、《心經》,這些經典他都還可以受持。受持的意思就是說,證解以後不退轉,這樣子才叫作受持。他除了受持一部分的經典以外,有些部分他是還不能受持的,所以他就要去讀誦大乘經典。所以說對於一個證得自性彌陀的人,他第二個條件「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他也是具足的。

再來說第三個條件:「修行六念,迴向發願往生彼國。」後面這個迴向發願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前面這個修行六念,什麼是「六念」呢?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這六念不是只有瞭解,還要修行,因為這裏講的是修行。當一個人證得自性彌陀以後,他已經可以轉依自性三寶來作修行,所以說,他一個證得自性彌陀的人,他在這個條件上面就沒有問題。再來說布施,布施他可有布施波羅蜜,持戒也有持戒的波羅蜜,他也具備了生天的資格。所以說,一個證得自性彌陀的人,他「修行六念,迴向發願往生彼國」這個條件也就具足了,具這樣的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所以說,我們經由修學無相念佛,修學無相念佛以後,因為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證得自性彌陀的緣故,所以你就可以具備了上品上生的資格,你往生以後就可以在西方極樂世界聽聞 佛說法以後,就證入無生法忍,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了。這樣的一個這麼大的一個好處,如果說你在這一輩子一直持名念佛,然後你這樣的一個機會就失去了。所以說,為什麼要請你先不要去持名念佛,然後改為無相念佛?這樣的機會會比較大!當然不是說持名念佛一定沒有機會,但是持名念佛不容易與佛相應,因為它是有相的,無相念佛是無相的。我們剛剛講說自性彌陀無形無相,也就是說實相無相,我們無相念佛也是無相,因為同樣是無相的原因,所以兩者極為相應,當然可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果你堅持一定要持名念佛,當然也可以,但是那個機會就比較少了。所以說我們念佛為什麼要無相的第一個理由,就是因為持名念佛不容易相應。

再來說觀想念佛。如果從修定滅罪的觀點來看,其實這個法門也是很好,但是如果說想要求見自性彌陀,這個法門還是不容易相應。當然也有機會,譬如說你一直觀、觀到觀想第九觀,第九觀就是遍一切色想的觀,這一觀就是把 佛的身相、光明相觀想完成以後,你也可以一念相應,親見自性彌陀還有眼見佛性。雖然說有機會,但是想想看,這個單就第一觀——落日觀就十分的困難,很多人在觀第一觀就觀不成,我也曾經試過,但是其實真的很困難,所以一般人在走到這個階段的時候,大概就自動放棄了。所以,想要觀到第九觀,其實是不容易的。所以說,如果說你想要親證自性彌陀,你就不要堅持要用觀想念佛的方式。剛剛已經講實相無相,如果你堅持要用觀想念佛的方式,當然也可以,但是如果說你觀想念佛因為是有相,那無相念佛是無相,基本上這兩者是互相牴觸的。所以,如果你想學觀想念佛,就不要學無相念佛,想學無相念佛就不要去觀想念佛,因為基本上這兩者是牴觸的。

再來說我們來想想看,持名念佛所持的句號其實不是佛,觀想念佛所觀想出來,用心所去觀想出來的報身佛的形像其實也不是佛,佛的法身無形無相。所以說,一個觀想念佛的人,他觀想到某一個程度以後,他應該改為體究念佛。當然如果說你要想要修定的話,當然就另當別論了。所以說,如果你不是用觀想念佛的方式來修定,你當然要把它改成無相念佛了。這是簡單的說明為什麼要把持名念佛、觀想念佛改成無相念佛的原因。

那接下來說,根據《大阿彌陀經》卷上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經裏面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大阿彌陀經》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祂來的時候,沒有說從哪裏來,去的時候也沒有說去了哪裏,無生無滅,不是現在也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祂只是因為要了酬願,也就是說祂在因地的時候發了大願,所以祂為了酬願度生,所以現在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我們下一節再來說明。

今天我們已經講了,修學無相念佛可以上品上生,所以修學無相念佛,如果證得了自性彌陀,你可以上品上生。所以說,今天如果你聽完了以後,你應該好好思惟,你是不是要把持名念佛或者說觀想念佛,修學這樣的一個念佛法門把它改成無相念佛,你可以好好去思惟,哪一種方式對你比較有利。當然如果你堅持一定要使用持名念佛,我們當然也不反對。

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