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傳佛教淫人妻女,非佛教

在當時民進黨宣稱是七縣市長聯合邀請達賴的情況下,也是在達賴法會地點遲不宣佈而臨時決定的情況下,正覺的會員們無所畏懼而勇敢發動400人前往抗議,使台灣的社會賢達對達賴的支持度大幅度下降,如今達賴在台灣的影響力已經變很小了。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33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妄心永遠不能轉變成真心(上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三十三輯 妄心永遠不能轉變成真心(上)
楊正旭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妄心永遠不能變成真心」。為什麼要講解這個主題?因為一個學佛人,如果說他修學的方式是要把妄心變成真心,或者是說他直接把妄心當成真心,用這樣的修學方式不要說修上三大阿僧祇劫,即使修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也不可能開悟,更不要說是成佛!但是很多學佛人,他其實是落入這樣的狀態,但事實上他並不知道,因此努力修學了一輩子,但是卻一無所獲。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講這個主題。

那麼其實想要把妄心變成真心的修學方式其實很多種,我今天在這裏只舉出其中的三種,也就是各位最常聽見、最普遍的三種。

第一種就是以為讓自己的覺知心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認為說這樣子就叫作開悟。

如果說能夠長時間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就叫作大悟;短時間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就叫作小悟,為什麼說這樣的認知、這樣的修法是錯誤的呢?其實他們所謂的一念不生,並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也就是覺知心處於一念不生當中,其實還有一個清明之念,祂能夠了知自己處於一念不生當中,所以說這樣的一念不生其實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

或許有人會問:「第四禪中捨念清淨定——捨清淨、念清淨,那這樣的禪定是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我們來探討第四禪中捨清淨、念清淨:所謂「捨」清淨,「捨」就是他捨掉了苦樂憂喜,因此我們就說他「捨」清淨;那麼「念」清淨,雖然說他是不生起任何一念,但是其實也只是表相的一念不生,其實在第四禪當中還有意根在運作,意根在第四禪中還是念念攀緣五塵上的法塵,因此我們說:第四禪中仍然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

接下來,或許你會問:「第四禪中還有無想定,無想定是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我們來看看無想定:無想定就是在第四禪當中棄捨意識,棄捨意識以後覺知心就全部不現行。覺知心不現行是真正的一念不生嗎?其實也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因為在第四禪當中還有意根,跟第四禪的當中有意根一樣,無想定當中也有意根在運作,否則你怎麼出定?如果說把第四禪的無想定當成一念不生,然後就說這樣子是開悟的境界,我們就來想想看:如果說無想定是一念不生是真正的開悟,那麼各位睡覺的時候覺知心也不現行啊,那是不是睡覺的時候也叫作開悟呢?是不是睡覺的時候就進入涅槃呢?佛從來沒有說「一個人在睡覺的時候就進入涅槃當中」,佛從來沒有這樣子開示。因此無想定它不但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也不是開悟的境界。

再來說,如果說覺知心處於一念不生才是開悟的境界,佛在說法的時候,覺知心仍然念念相續,是不是 佛在說法的時候並沒有處於開悟的狀態?顯然不可能!從這裏就可以知道說:打坐打到一念不生,或者是在動中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他其實只是落入定境,並不是開悟的境界。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說,為什麼會把一念不生當成是開悟的境界?為什麼會有這樣子一個錯誤的知見?第一個原因就是誤解真心無念的真實義——真心祂因為從來不對六塵境界起一念,從來不對六塵境界起分別。有人看了這樣的「真心無念」的意涵的字句以後,他就想要把覺知心修到一念不生的境界,以為這樣子就變成真心了,這是第一種原因。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佛教界長久以來都流傳著一個錯誤的知見,就是「修行人總以為覺知心可以進入無餘涅槃之中,總以為無餘涅槃當中有一個清淨無染的境界相可以讓覺知心安住其中」。他因為有了這樣的錯誤的知見,所以就想要把覺知心處於一念不生當中,以為這樣覺知心就可以安住在無餘涅槃當中;但是他並不知道說:其實無餘涅槃境界根本就沒有任何境界,祂是無境界的境界,也就是「把五陰十八界滅盡以後,真心獨存的境界。」這個境界不是用思惟得來的,這個境界是菩薩所親證的境界,所有開悟的人都親證了這樣的一個境界,一個開悟的人他一定是斷了我見,才可能親證到這樣的一個境界。如果說想要把覺知心鍛鍊到一念不生的狀態(當成開悟),基本上他是沒有斷我見的,他永遠不可能親證這樣的真心、這樣的一個境界。以上講的就是第一種錯誤的修學方法,接下來我們來講第二種。第二種就是認為說:在行住坐臥當中把覺知心修到觸而不分別,認為這樣子就叫作涅槃。

為什麼這樣子是錯的呢?其實他們所謂「觸而不分別」並不是真正的不分別。因為如果說一個人把覺知心修到真正的觸而不分別,那麼他吃飯的時候他就沒辦法分別,他走路的時候就沒辦法分別,那麼他根本就沒辦法活下去。因此,他們所說的「觸而不分別」其實還是有分別,他們所謂的「觸而不分別」其實只是不動用語言文字這樣子來分別而已,所以說他們所謂的「觸而不分別」其實是錯的。

我們再來看,佛在說法的時候到底有沒有分別。其實你如果看佛經,你就會發現 佛在說法的時候祂會問阿難啊、須菩提呀或者說舍利弗啊,那麼既然 祂能把 祂弟子的名字都叫出來表示祂是有分別,並不是沒有分別。所以,其實「觸而不分別」並不是要把覺知心修到觸而不分別,如果想要把覺知心修到觸而不分別,那麼這是錯誤的修法。當然觸而不分別的心其實也有,在五遍行當中、五別境當中都有觸而不分別的心,在未到地定當中覺知心也是觸而不分別,但這樣子都不是我們所說的涅槃。

再來說,為什麼會認為將覺知心修到觸而不分別就是涅槃?其實他是誤解了「不分別」的真實義,真正的不分別其實是真心。因為他不瞭解有個真心存在,不知道說「不分別」其實是指真心祂從來不對六塵境界起分別,也就是他誤解了這樣的一個真實義,所以才想要把覺知心修到觸而不分別。因此這樣的修法也是錯的,這是第二種。

那再來說第三種:第三種就是說:不管經典怎麼說反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真心。

那麼我們來看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為什麼不是真心呢?我們先不去探討經典怎麼說,我們就從現象界來看,這樣的說法到底合不合理。

第一個,睡覺的時候在不在?大家去觀察說:「睡覺的時候我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還在不在啊?」既然真心是常住法,祂就一定要隨時都在啊,如果說你在睡覺的時候祂不在了,那表示祂不是常住法,所以從睡覺這樣的一個現象,你就可以知道說,真心呢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因為當你在睡覺的時候,根本就不清楚、不明白。所以說,從這一個現象我們就知道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根本就不是真心。

我們再從第二個現象來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能不能到未來世去?如果說祂能到未來世去,那麼你一定是從過去的意識、從過去的覺知心轉到這一世來,那麼你為什麼在出生的時候,你並不清楚、你對世間法完全不清楚,然後呢還要去熏習,熏習了這麼多年,然後你的智慧慢慢地增加呢?再來說,如果你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從過去世來,那麼你想想看:你為什麼不記得過去世的任何事情?從這個現象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說:覺知心祂根本不能到未來世去,也不是從過去世來。

為什麼會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當成真心呢?基本上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說他根本不瞭解根本佛法——不瞭解說什麼是五陰十八界、不瞭解五陰十八界的內涵、不瞭解五陰十八界為什麼是空?為什麼它是虛妄的?他完全不瞭解根本佛法,這些法義他完全不瞭解!所以就落入了我見當中,也就是把能夠分別六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當成真心,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其實他因為不具備第一義的知見。也就是說,他不瞭解真心的體性,也不知道說有個真心本來就存在的;不能夠知道說有個真心存在,所以呢他就把妄心當成真心。所以說為什麼會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當成真心呢?因為他不瞭解根本佛法,也不具備第一義的知見。

那以上講的三種都是各位最常聽見、最普遍的修學人的一個錯誤的知見,我就舉了這三個知見來作說明。

接下來要說的是:既然妄心不能變成真心,那麼我們就要探討說到底有沒有真心存在呢?如果說沒有真心存在全部是妄心,那妄心滅了以後呢就統統不存在了,那我們學佛要幹什麼呢?所以我們就來探討說:有沒有存在這樣的一個真心呢?

當然一件事情,總有人反對。譬如說,某某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一書中就提到說:「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那麼「佛教在觀念上否認靈魂」,我不曉得他是根據什麼而說「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從靈魂的本質來看,就是一個人死了以後呢,所出現的一個微細物質,然後再加上心識——也就是五陰,這樣的一個五陰呢,除非說你具有天眼,或者有陰陽眼你才看得見;這樣的一個微細物質所成就的五陰呢,事實上有心、有微細物質,在佛法當中 佛說這個叫「中陰身」,也就是,靈魂的本質在佛法上我們就說他是「中陰身」。佛並沒有否定有中陰身,佛也說有中陰身:譬如 佛說三果人——上品的三果人呢,他在中陰階段可以入無餘涅槃,所以才有「中般涅槃」,既然 佛有說中般涅槃,怎麼會說在佛教上否認有中陰身呢?否認有靈魂呢?所以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

接下來他說「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所以從他的觀念來看,他是不認為有第八識的。那麼否定了第八識以後呢,他可能會怎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在他所寫的《學佛知津》裏面就提到這樣的一段話:「智慧的最高境界,是在親自證悟體驗到諸法的實性,也就是無常無我的緣生空性。」所謂智慧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說他認為佛所證的就是「緣生空性」而已。因此有人證到了緣生空性,就說「他是佛」啊,所以有「阿彌陀佛轉世」啊,有「釋迦牟尼佛轉世」啊;也有人呢不說他成佛,但是有別人幫他寫說《看見佛陀在人間》,因為他就是認為說他已經證得無常無我的緣生空性,他已經證得佛的境界,也就是智慧的最高境界。事實上,智慧的最高境界——佛,祂是四智圓明,並不是只有證到緣生空性而已,佛具備了一切種智,祂有十力、四無所畏,這樣的一個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他們在沒有辦法證得第八識的情況下,就否定了第八識,而說智慧的最高境界只是親證「無常無我的緣生空性」。

接下來說,當他在否定了如來的智慧以後呢,然後又說沒有第八識。那麼他就在他的《隨行記實》裏面寫上了說:「事實上,如來藏也是空的,就是《起信論》也好、《楞嚴經》也好或者是《金剛經》、《壇經》都講自性,這個自性呢是什麼?共同的結論就是『沒有這個東西』。」也就是說,他否定了第八識以後,就否定了大乘經典所說的自性,也把禪宗所證悟的這個自性全部否定掉!那麼這樣的否定呢,我們當然不認為說他講的這樣的是事實。我們來看看六祖《法寶壇經》卷一裏面怎麼說: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

五祖在聽到惠能大師講的這一段話以後呢,他就對惠能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那麼我們來看看,前面這一段話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一切萬法既然「不離自性」,表示這個自性是存在的,如果說沒有自性,那麼一切萬法就不得生起。所以,禪宗的祖師都證得這樣的一個自性。所以,在根本上其實是有自性存在的。

那麼這否定第八識的人,他當然不能承認說有自性存在,因為如果他承認有自性,但是他又沒有證得這樣的一個自性,人家就會說:「這個師父是沒有開悟的。」因此,他在否定了第八識以後呢,他就必須否定了大乘經典裏面所說的真心,也就是說「這些大乘經典裏面的所說的真心呢,都不是佛說的」,因此他不但否定了大乘經典也否定了禪宗所證悟的境界,所以說其實他們才是真正的破壞禪宗的人。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32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如來藏阿賴耶識具圓成實性(二)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三十二輯 如來藏阿賴耶識具圓成實性(二)
陳正源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為大家介紹了三自性,也就是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我們分別說明了依他起性的內容、遍計執性的內容,還有圓成實性的內容。今天我們要為大家進一步的來說明: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性以及遍計執性的關係,也就是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由上一次的說明大家可以知道:如來藏因為具有圓滿成就一切法的真實性,也就是這個圓成實性,所以我們的五蘊十八界以及萬法,都是從這個如來藏——也就是法身阿賴耶識的心體,以及祂所含藏的一切的種子中所出生的;所以依他起性的五蘊十八界以及萬法本來都是屬於法身阿賴耶識的一部分法性,都是攝歸於阿賴耶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本有的無漏有為法法性,所以跟阿賴耶識不可以說是二法,所以說叫非二。

眾生因為不知道五蘊十八界法背後有一個真實常住的法——這個阿賴耶識,所以在依他起性的五蘊十八界等法上面生起了執著而有了遍計執性,所以就生起了貪瞋癡,然後會墮入到對我以及我所的執著當中,然後就會生死流轉,沒有辦法斷絕。但是諸佛菩薩因為親證了第八識如來藏,就是這個阿賴耶識,並且去體驗了這個如來藏祂圓滿成就一切法的圓成實性,能夠現前的觀照到依他起性、遍計執性以及圓成實性都不遠離八識心王,以及祂所相應的心所法。也就是說,這個三自性是由八識心王以及祂的心所有法所變現的色法,還有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等等的這些的緣而顯現的。這樣子去現觀五蘊十八界等法,都是第八識心體的種種的功能中的一小部分;然後轉依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所以就不會生起了執著、就不會墮到我與我所當中;能夠了知依他起性本來不是會讓人流轉生死的因,會流轉生死是因為眾生不能夠了知覺知心等六識是依他起性,然後誤計為常住法——把這個覺知心六識把祂誤認為是常住不壞的法——由於這個緣故就產生了遍計所執性,所以會流轉生死。其實不管是依他起性也好、遍計執性也好,都是攝歸於圓成實性。菩薩這樣子去現觀的話,就能夠消除了遍計執性,就能夠出三界而不出三界;也就是說,有能力可以出三界,但是卻不出三界,甚至於常住在這個三界之中,興起種種的依他起性的無漏有為法,來利益眾生,最後圓滿成就第八識心體的無漏有為功能。所以說,五蘊十八界等無漏有為法的這個功德,都是從第八識當中所出生的,都是第八識心體的一部分的功能,都不可以把祂說跟第八識的心體是相異的兩個法,所以說非異、非二——是不二的、是不二的法。

但是,五蘊十八界以及萬法從阿賴耶識心體流注種子而出生之後,卻又不等於阿賴耶識心體自身,所以也不可以說這個五蘊十八界的依他起跟阿賴耶識的圓成實「是一」。如果說是一的話,那麼十八界法滅了入無餘涅槃境界當中,那這個阿賴耶識也應該同時會斷滅,因為是一嘛;那麼五蘊十八界的法入了無餘涅槃是必定要滅除的,那既然是一的話,五蘊十八界都滅了,阿賴耶識當然也是同時會斷滅,那就應該要成為斷滅的境界。可是我們現前可以看到的就是,第八識心體祂是可以獨存於無餘涅槃的境界當中,祂是可以離開十八界萬法而獨住的;所以說,五蘊十八界的依他起性跟阿賴耶識這個如來藏的圓成實性那又是「非一」。那麼合這個非一跟前面所說的非二,也就是說:圓成實性與依他起性,還有遍計執性他們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是「非一非二」。

這邊我們可以再舉鏡子的例子來為大家說明。我們說鏡子面對了外面的事物而顯現的影像,這個是依他起,那這個影像就好像是我們的五蘊十八界一樣,五蘊十八界是由這個鏡子阿賴耶識祂所顯現的依他起的法,也就是說依他起是由圓成實而來顯現的;但是你不能夠說這個依他起的五蘊十八界是在鏡子外面,因為離開鏡子你不能夠說有影像的存在,影像一定是存在於鏡子上面,那麼顯現影像也一定是鏡子的某一部分的功能之一。所以說,依他起跟圓成實從這樣來看的話,那是非二——影像跟鏡子不能夠說它是二;乃至於說把這個影像誤認為是真實不滅的法,而有所謂的遍計執,這個遍計執也是依於圓成實所顯現的那個依他起的影像去執著,才會有遍計執,這個遍計執還是依於圓成實才會有的。所以說,從這樣來看的話,依他起跟遍計執都應該攝歸於圓成實。也就是說,影像跟對這個影像的計著,其實都是由那個鏡子而有的,所以說它是非二。但是也不能夠說它是一。因為影像不是鏡子,你不能夠說——不能夠把鏡子上面所顯現的這個影像說它就是鏡子,它顯然不是同一個,不能夠等同為一,所以說它也是非一。用這樣來瞭解「非一非二」,這個圓成實與依他起及遍計執之間的關係,就比較能夠瞭解。

在這邊,基於我們前面對於圓成實性等這三自性的說明,我們要特別對如來藏阿賴耶識的體性作一下歸納跟整理,也就是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祂是雙俱生滅變異以及清淨真如的常住體性。

根據這個經典裏面這樣講,它說:「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這個經典的意思就是說:說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永遠是作為一切染淨法的所依,一切染淨法都要依這個阿賴耶識然後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但是這個如來藏心體,祂卻是證悟的聖人能夠心得決定、而能夠安住的那個境界。這個阿賴耶識,祂是未來世出生為人,乃至於說出生到天界,或者說能夠出生到諸佛的國土,都是以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作為他的因,因為種子都在這裏面。而且祂是與三乘聖人也都是要依著這個阿賴耶識作為他的種性,種性一樣;各種不同的種性,它的種子也是執藏在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裏面,所以祂是「諸乘而作種性」。如果能夠證悟了,能夠轉依,依祂而修學,就能夠逐漸的能夠成就佛道。這經文的意思是這樣子。

另外在《佛說不增不滅經》裏面,也有一段經文,佛言:【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佛說不增不滅經》卷一)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如來藏跟眾生界其實是同一的;眾生界當然就是眾生的這個生滅變異的五陰十八界,眾生界跟如來藏,說眾生界就是如來藏;又說如來藏祂就是清淨的法身。所以從這個地方,大家就可以瞭解說,說如來藏這個阿賴耶識祂既然具有圓成實性,祂當然一定同時具有生滅變異,以及清淨真如的常住體性。因爲雖然說祂含藏了一切的染淨法的種子,所以會不斷的在三界當中生滅變異,但是祂的本體卻是清淨真如的常住性——在阿賴耶識的階段,祂的真如性是這樣子;到了無學位是異熟識的階段,祂的真如性也是這樣子;乃至於到了無垢識的階段,祂的真如性也還是這樣子。

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的心體自身所顯現出來的這個真如體性,是永遠都不會有變異的。所以說在前面我們所舉的《成唯識論》的論文裏面說到「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這也就是在說明這個道理,顯示說圓成實性這個如來藏祂的體是真實,是能夠遍一切時、遍一切界的,祂是恆常存在的。用祂用這樣子的體性,來與其他的體性不同來作簡別。這樣的體性當然不同於外道所執的那個虛空,把虛空作為真實的我,當然跟如來藏的體性是不一樣;因為如來藏有真實的體性、有真實作用,祂不是虛空,祂也不是眾生所執著的那個蘊處界的人我跟法我。眾生不能夠找到實相,總把這個色身的我、這個覺知的我,執著為真實,也就是說把蘊處界的我執著為真實,但這樣的真實,當然跟如來藏的圓成實是不一樣的。

所以從這裏就可以來說明,有人會覺得有疑問、提出質疑說:「怎麼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呢?」那就是因為他不瞭解如來藏所具有的這個圓成實性——所具有這個圓滿成就一切法的真實性,才會產生這樣的錯誤。那就更別說他已經找到如來藏,已經證悟了。

另外我們要再說明的就是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祂必定是同時具有「有為」跟「無為」的法性。這個圓成實性祂一定是具有了世間流轉法,還有出世間的無漏無為法以及無漏有為法的法性,所以不但祂能夠讓三界的因果報償都不會漏失,而且也具備了出世間的無漏性、真如性,所以才可以稱為圓成實性。否則,如果捨棄了阿賴耶識的這個能生萬法的這個體性,只有去執取祂心體的那個真如性的話,那就會變成只有能夠顯示無漏無為法性。但是既然是無為,那就必定是沒有作用,沒有作用就不能夠出生萬法,那這樣子就失去了無漏有為法的那個佛地利樂眾生的功德,諸佛都是以無漏有為法來利樂眾生。那麼不具足圓滿成就諸法的功德,也就是說祂的法性是有所欠缺的,有所欠缺的法性,不具足世出世間法性的那個心體,怎麼能夠稱為是圓成實性呢?那這樣的心體又怎麼會是法界的實相心呢?

所以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知道說,第八阿賴耶識祂是同時具有「無為」以及「有為」兩種法性。也就是說祂是同時具有心真如門,以及具有心生滅門。這個心真如門指的是說,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心體,祂本身也就是如來藏,祂的心體本身恆是真如體性,這個講的是如來藏。心生滅門講的則是說,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祂的心體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在一切時當中都是會秉承著末那識意根遍計所執性,然後會導致阿賴耶識時時都有種子流注變異不斷,使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不斷的現行,然後讓種子流注生滅不斷變異,由於這樣子種子的流注生滅不斷,所以就出生了七轉識還有身根以及器世間等等這些法,這個就是心生滅門。具足了這個心真如門以及心生滅門這兩門的時候,就稱為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祂是含攝了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具足了一切的世出世間法,才能說為圓成實性。

那麼既然這樣子,就應該知道說,心真如是由阿賴耶識的心真如門所含攝,要證得真如的話,當然要求證阿賴耶識,證得阿賴耶識的時候,就能夠現觀阿賴耶識心體的真如性,也就是證得真如了。真如在阿賴耶識的心體自身,也就是這個阿賴耶識上顯現無餘,也可以說,真如是阿賴耶識心體的所顯性。

從以上我們這樣子為大家敘說的這些的依著經教以及實證上的這些證明,就知道說,想要證真如的學佛人,禪門當中想要求「臨濟禪」開悟的這些的參禪的人,都應該要求證阿賴耶識心體的所在,證實阿賴耶識確實是有著心真如門以及心生滅門。能夠證得這個具足心真如門——有了心真如性以及心生滅性的這個阿賴耶識,那就能夠具足現觀圓成實性——圓成實性乃是具足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的自性——這樣子如實的實證阿賴耶識,才是中國禪宗真正的開悟。

以上我們為大家說明了圓成實性以及俱有依這兩種阿賴耶識特有的體性。下一集將由正旭老師繼續為大家說明:阿賴耶識以及七轉識妄心之間的關係。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31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如來藏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四)+如來藏阿賴耶識具圓成實性(一)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三十一輯 如來藏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四)如來藏阿賴耶識具圓成實性(一)
陳正源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前面的幾集當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俱有依,解說了八識的俱有依。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說第八識祂是七轉識共同的俱有依,第八識祂才是唯一能夠單獨存在的這個心識,其他的前七識都沒有辦法單獨存在,因為祂們都至少必須要以第八識為祂的俱有依,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第八識本身祂是本來就存在的,祂雖然要以第七識為俱有依,但是這所講的是說要在人間欲界當中,尤其是說要在三界當中現行運作的話,才要以這個第七識為祂的俱有依。這個是我們前面大略所講的這個結論。

接下來我們要再提出幾點來為大家作說明,相信大家經過我們這樣的解說之後,下面的說明也是應該要深思的問題。我們在講俱有依的時候,曾經提到它必須要具有四個條件,其中一個就是「為主」。每一個人都知道說大臣宰官與國王的關係,就是說這個宰官他背後都有一位國王作為他的俱有依,如果國王不存在了,那麼大臣宰官如何能夠單獨存在呢?因為他們的權力、職務都是由國王所授予的。大家都知道說宰官背後一定會有一個國王作為他的俱有依,但是世間的人卻都不知道說自己身後有一個俱有依的國王,也就是說不知道我們七轉識妄心的背後有一個俱有依的第八識如來藏。

那些探究宇宙實相——要參禪找到宇宙實相的這些的參禪的人,他們悟錯了而仍然停留在凡夫位當中的原因,其實都是不知道國王——如來藏的自性,而錯將宰官七轉識的自性認定為國王——如來藏。就像我們在上一集當中為大家舉出來的例子,認為離念靈知是真如佛性,認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處處作主的心是真如佛性。這都是因為不知道參禪所要證悟的標的如來藏的自性,然後把七轉識的自性當作是真如佛性。那至於二乘的聖人,因為他們信受佛語,他們雖然修學解脫道,但是聽聞 佛說法,然後修學,所以他們信受佛語,都知道說,七轉識這個宰官的背後有一個俱有依——如來藏是七轉識的國王,是這個宰官的國王。只是都沒有智慧找到這個如來藏,這個如來藏——這個七轉識的國王,只有菩薩才有實證這個國王如來藏的能力,必須要透過正確知見的熏習,還有功夫的訓練才有能力去實證這個國王——如來藏。這個是我們在這邊為大家宣說「俱有依」這個法。

到這邊大家應該要去思考的問題:要找到國王——如來藏,除了要信受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有如來藏之外,也要能夠知道如來藏的體性才能夠去參究才能夠去找祂;否則的話 ,沒有知見、方向錯誤,怎麼可能找得到這個國王——如來藏呢?俱有依的部分,我們就為大家說明到這邊。

接下來,我們要來為大家介紹如來藏的另一個特有的體性,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祂具有圓成實性。佛法中有所謂的三自性,這個三自性其中之一就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又稱為圓成實自性,祂是三自性之一,這個三自性也是第三轉唯識增上慧學重要的法相。要知道圓成實性當然就要先知道三自性,三自性在《瑜伽師地論》當中說:「諸法自性略有三種:一、遍計所執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所以說三自性指的就是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還有圓成實自性。那麼就像圓成實自性也稱為圓成實性,遍計所執自性也可以稱為遍計所執性,那依他起自性也稱為依他起性,這個三自性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則稱為「妄想自性」、「緣起自性」,還有「成自性」。就像 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祂對 大慧菩薩這樣開示說:「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這個意思就是說:說這個菩薩摩訶薩,也就是大菩薩,都應該要通達、要了知三自性的法義。那什麼是三自性呢?就是妄想自性,就是緣起自性,還有成自性。我們對照《瑜伽師地論》,還有《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這個經文,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結果,也就是說遍計所執性就是妄想自性,依他起性就是緣起自性,而圓成實性則是成自性。下面我們就分別來加以介紹:

首先,來說明「依他起性以及遍計執性」。依他起性是由六根還有六塵相觸,相觸的結果就會在這個根塵相觸的地方,由阿賴耶識流注了六識心的種子而出生了了別六塵的六識心,這就叫作緣起自性。因為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叫作緣起自性,也可以說因為這些法,它都必須要依賴其他的法作為因緣才能夠生起,就像我們前面為大家說明的,說前六識都必須要有祂各自的俱有依,才能夠生起運作,所以說祂是必須要依賴著他法作為因緣才能夠生起,我們就把它稱為依他起性。如果有人對這個緣起法,對這個依他起性的這個緣起法它的生滅無常的體性不瞭解,產生了執著那就是遍計所執性,也就是妄想自性。

這個意思怎麼說呢?因為對緣起法不瞭解所以就執著依他起性的六識、六根、六塵,去執著這個十八界的法;然後當然,意根祂是屬於六根之一,可是意根對於其餘的十七界加以執著,那執著的原因當然就是因為有虛妄想,因為有虛妄想而產生了執著,由這個虛妄想的出生而產生了執著。如果不是因為對於依他起性有妄想,就不會有這個執著產生。那麼是什麼樣的妄想呢?就是對於依他起性產生了錯誤的理解。譬如說,像誤認離念靈知的意識心是真實常住心,然後產生了執著,有了這樣執著就叫作遍計所執性。也就是說,在依他起性上面產生了妄想,不知道說緣起法的這個依他起性,而誤認為依他起的法是真實不壞的法,所以就有了執著,有了這樣執著以後就不能夠出離生死。

這在我們上一集,為大家說明這兩識之間的這個轉換過程當中呢,曾經為大家說明,就是因為這個第七識末那識祂的執著性,把六識的自性作為祂的自性,然後不願意自己消失,所以就會讓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流注意識的種子。可是中陰當中,這個意識、這六識的功能越來越衰弱,這個時候,祂就會讓這個中陰去投胎,然後再出生了新一世的五色根,然後有新一世的六識出現,那麼再去領納六塵境界,然後意根就從中能夠驗證自己的存在。所以說由於意根的這個遍計所執性,就不能夠讓眾生出離生死。以上的說明可能大家會覺得不容易懂,我們不妨用鏡子跟影像為例來加以說明。因為有種種的因緣所以鏡子上面顯現了影像,這個就叫作依他起性,叫作緣起自性。因為鏡子顯現影像是必須要藉著種種的因緣才能夠顯現影像,所以說顯現影像這是依他起性,是緣起自性,但是鏡子上的影像本來就是生滅無常,可以說是虛幻的,它不是真實存在的。如果說有人對於影像生滅無常的體性不瞭解,誤以為它是真實存在的,對它產生了執著,那就是遍計執性,也就是妄想自性。也就是說在那個不真實的影像,誤以為它是真實的,產生了妄想,誤以為它是真實,然後執著著它不肯放捨,這個就是遍計執性,就是妄想自性。

接下來,要說明「圓成實性」。在《成唯識論》裏面這樣講說:「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名圓成實。」(《成唯識論》卷八)那簡單的說,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就一切法的真實性。這個圓成實性雖然說是二空,是人空、法空,但是它有真實的體性,不是生滅虛幻的法。所以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更這樣說,它說:「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這意思就是說:說這個圓成實性,它是離開了名的相以及離開了事的相——在這個名相以及事相上面的那個錯誤的虛妄想。怎麼樣說是名相跟事相呢?名相比如說「杯子」,這兩個字是個名,那麼「杯子」的這個相就是名相;那麼杯子的那個物,那個存在的那個事物,那個是事相。那麼離開了名相以及事相的那個錯誤的妄想,其實這個杯子是因緣所生法,它不是本來而有的,它也不是不會壞的;「杯子」這個名也不是本來而有,是因那個相,人去取那個名,可是執著的把它當作是真實的法,那就是有妄想。如果能夠離開了這樣子錯誤的想法,然後獲得了聖智所得的那個境界,以及自覺聖智趣所行的境界,那就叫作「圓成實性」的這個如來藏心,所以說圓成實性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自體的自性。另外在《瑜伽師地論》裏面也這樣說,它說:「云何圓成實自性?謂諸法真如。」(《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三)所以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的自性就是真如性,這個圓成實自性、圓成實性,我們說它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自體的自性,這個自性就是真如性。

可是這個「真」跟「如」這兩個意義必須要先弄清楚,真就是說祂是體恆常住,恆而不壞,是性如金剛的,是沒有辦法毀壞的,而且不是虛妄想像的法,祂是真實存在的一個心體,這樣叫作真。 那如呢?就是說對於六塵的我所也好,對於七識心的我也好,說祂統統都如如不動,這個叫作如。正如同我們前面所舉的《成唯識論》裏面說祂是「二空所顯」,祂是人空、法空。人空、法空意思就是說:沒有這個人、這個我,還有——沒有祂所對的法,沒有那些的我所這些法。那麼人空、法空呢——沒有我、沒有我所的那個執著,對於我、對於我所,祂都是如如不動,所以說祂叫作如。

那麼阿賴耶識心體是同時具有這個真與如的兩個體性才能夠說祂是圓成實性,因為具有真與如的體性的時候,祂才能夠含藏一切染污種子。這個心體如果沒有「真」的體性,當祂毀壞的時候,就沒有辦法繼續含藏種子;這個心體如果沒有「如」的體性,祂就一定不會執藏惡業的種子,因為不是如如不動,祂會判斷、會執著、會簡擇,那麼這樣一來就不可能出生了世間萬法而使得善惡因果昭昭不爽,就不可能出生一切的六道眾生,那世間就不可能成立了,那麼不能夠出生世間萬法的心體當然就不是圓成實性的心體了。所以說如果沒有「如」的體性,那麼祂會有所簡擇,會簡擇說:「惡業種子我不要執藏,染污種子我也不要執藏。」這樣子因果法則就不存在了。但是如來藏阿賴耶識祂不會這樣子,祂是可以含藏七轉識所熏染的種種的無明以及種種的業種,祂從來都不簡擇一切的業種,因為祂對於善惡業都是一樣如如不動,所以祂不簡擇。那不簡擇的緣故,所以不但含藏了眾生所造善業的種子,也含藏了這些能夠導致眾生流轉生死的那個惡業的種子,所以說這個如來藏因為這個緣故,具有真也具有如,所以才叫祂作圓成實性。祂就好像鏡子無所簡擇地顯現一切,面對事物的影像一樣,必定是「漢來漢現,胡來胡現」。漢人來,就現個漢人的這個影像出來了;北方的胡人來,那就現個胡人的影像出來。在因緣成熟的時候,依著祂所含藏眾生往世所造的善惡業的種子,就會如實的映現眾生應該受的苦樂果報,來酬償因果,這也就是說,這一個具有真如性的如來藏心體祂才是能夠圓成實性,才能夠是圓成實性的。

如果不是像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一樣具有真如性的心體,不是同時具有有為與無為性的心體,那就一定不具有圓滿成就一切法的真實性,因為祂將只能夠存在於無餘涅槃裏面,不能夠在三界當中出現,不能夠在三界當中運作。換句話說,祂將會只剩下真如,而沒有世間的無漏有為法的功能,那就是有缺陷的心體。有缺陷的這個如來藏心,怎麼可以說是圓成實性呢?所以真正的如來藏一定是雙具有為法性以及無為法性,那才是真正的圓成實性。這個是我們在參禪——希望能夠找到真如,要特別注意的這個真如的體性,這個第八識的體性。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解說到此。下一集我們將為大家繼續的解說。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藏傳佛教修雙身法,非佛教
§有人說:「依止上師後,除與法相違的情況外,必須完全服從上師的教導。」

真相:
1.佛教以三皈依來尊崇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藏傳佛教卻加入皈依上師而自創四皈依,而且高推上師位於佛陀之上,根本破法得罪。
2.藏傳佛教的「上師相應法」是:弟子必須持咒觀想上師坐在自己頂上加持,將上師當成是佛。熏習日久,上師如何吩咐,弟子便不敢違抗。需要錢財,則爭先恐後供養;需要雙修,則提供自己的女身,以恩寵為榮。如此讓您人財兩失,才是「上師」真實的面目。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30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如來藏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三)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三十輯 如來藏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三)
陳正源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兩集當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八識的俱有依——八個識的俱有依。從上面的說明當中可以知道,第八識祂是前七識的俱有依,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五識,還有第六的意識以及第七的末那識,都必須要以第八識如來藏作為祂的俱有依。

我們可以看一段經文裏面它這樣講,這個是《大乘入楞伽經》,經文當中 佛是這樣開示:「依於藏識故,而得有意轉;心意為依故,而有諸識生。虛妄所立法,及心性真如;定者如是觀,通達唯心性。」(《大乘入楞伽經》卷六)這個意思就是說:依於如來藏阿賴耶識的緣故,才能夠有意根的運作;這個阿賴耶識跟意根互相的作為俱有依,因為這樣然後就會有三界當中前六識的出生。那麼前六識出生之後,才能夠分別六塵,才能夠分別三界當中的六塵,進而才會有前六識的這個虛妄分別所建立的種種法——先有前六識對六塵的分別,然後依著這個分別,就會生起了種種法,這樣子去生起種種法;以及顯示了第八阿賴耶識祂的真實如如的真如體性。說「虛妄所立法,及心生真如」,同時建立了虛妄的種種法,還有這個阿賴耶識祂的真實如如的真如體性。那麼接著說「定者如是觀,通達唯心性」,這個意識就是說:阿賴耶識祂所現起的意根、六識,然後六識去分別的然後而建立的這種種法,乃至於說到最後所顯現的第八阿賴耶識祂的真如法性,這些如果對一個證悟的人,他證悟了以後心得決定,他就能夠這樣子去觀察。觀察什麼?觀察「通達唯心性」。這樣子觀察能夠通達的時候,他就能夠知道這一切的法,其實都是第八識心祂自性所出生,所顯現的。

從這樣的經文裏面,我們不妨以欲界眾生前後兩次之間的轉生的過程來說明:眾生因為前世六識,藉著前世的五根不斷的熏習六塵諸法,而不斷絕;這個意根末那識也同時在這當中去執取,而成為或是染汙、或是清淨的那個習性。這些的染淨的習性,如果沒有斷除的話,他壽盡了,捨報了,在中陰階段因為六識見聞覺知的功能會逐漸的削弱,末那識由於自我執著的關係,就會希求、會希望六識的種子能夠不斷的現行運作,因為這個末那識祂本來就是不斷的執取,六識的功能都被祂所執為自我,這個時候祂發現六識的功能不斷的削弱了以後,祂當然希望六識的種子不斷的現行運作,用這樣來證實祂自己的存在,所以祂是不願意見聞覺知的這個自性消失。既然祂不願意見聞覺知的自性消失,可是這個中陰身的六識功能又是逐漸的削弱,所以末那識祂就會作意起造作,讓中陰去尋找有緣的父母去投胎受生,然後重新再取得五色根,也就是重新再取得一個新的這個有根身。

中陰當然他還是具足八識——以這個欲界人間有情的這個中陰來講的話,當然還是具足八識——那其中的這個前六識,還是跟未捨壽之前的六識是可以相連貫的;可是當中陰入胎了之後,他今生的這個六識就斷了,只留下阿賴耶識跟末那識在母胎當中去執取受精卵。由於阿賴耶識祂所執藏前生以及之前的這個累世五陰造作善惡業熏習的那個業種,以及末那識五遍行心所法的作用,經過思量、經過造作,就會讓這個受精卵逐漸的轉變,而成為一個具足的有根身。這個受精卵成為有根身,在母體當中,阿賴耶識就會繼續的流注著種子,藉著母體的血液所含的地、水、火、風四大來創造了今生的這個五色根。這個有根身本來從一個受精卵慢慢的成長、慢慢的分裂,然後長出了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逐漸的長出來。大約到了五六個月,他的五根,尤其是五根的勝義根具足了,也就是說他大腦之中掌管五種感官的那個部位已經生成了,那麼這個時候就是說他有了扶塵根、也有了勝義根。扶塵根跟勝義根都有了,那就是名色當中的「色」就具足了,阿賴耶識就藉著這個五色根的扶塵根去接觸外五塵,當然這個時候因為還在母體子宮當中,所以祂所接觸的當然是母體子宮之中的外五塵。然後接觸了外五塵,阿賴耶識就會在五根的勝義根現出了跟外五塵一樣的內相分的五塵境,然後意根末那識接觸了這個內相分的五塵境,就會去緣五塵境當中所相對應的法塵境,然後意識就出生了,這個時候阿賴耶識就能夠流注六識的種子。因為五根出生了,攝受五塵,然後根塵相觸有了五識;五塵當中有法塵,意根觸這個法塵有了意識,那六識都出生了。阿賴耶識當然就是要流注六識的種子,才能夠讓這個前五識以及意識生起來運作,這樣子五識生起了以後,也就具足了名色當中的「名」。

那麼以上所說的,就是我們欲界人間的有情他入胎後、出生之前「識緣名色」的那個作用。也就是說,由於第八識祂流注了五根以及六識的種子,還有跟第七識心行的運作,就會有今生的這個名,名指的就是五陰當中的受想行識四陰;還有色,色就是色陰,這個五根身。那麼名色都出生了,這個是在還沒有出生之前,就已經具有名色。到了這個胎兒他滿月的時候,他成長完成,離開了母體,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新生兒的六識,雖然繼續延續胎中胎兒的六識,但是這個時候的六識已經不是前世的六識了。前世的六識呢,祂不能夠由前世來到今生,因為今生的六識是依著今生新出生的五根,然後輾轉出生的新的意識。前世的六識祂所依的五根,當然是前世的五根,可是前世的五根已經損壞、已經壞滅了,所以說這個前世六識的所依的這個根已經不存在,祂當然不可能再生起運作,這樣的道理就是我們一般所說「隔陰之迷」的原理所在。因為隔陰之迷就是說,你還沒有修得或者是報得神通之前,一切的人都沒有辦法知道自己過去生姓什名誰,也完全不知道過去世所學習的種種的知識還有技藝,而必須要完全的重新開始,再去學習。因為有隔陰之迷,所以一切都是要從頭再開始。但是雖然說一切要從頭開始,可是過去種種的技能,以及熏習的那個習性,它種子還執藏在阿賴耶識當中,遇到了相應的那個因緣,它就會再現起,然後就會有一些與生俱來的才華,還有先天就有的習性,這些的才華跟習性跟今生意識學習的那個環境以及過程都不相干。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說,像我們在現實的世界常常可以看到,兩個孿生的兄弟,在同一個環境下長大,可是兩個人的智力還有個性卻大大不同。又比如說,我們常常會聽說有一些對於某一部分的技藝無師自通的天才兒童,這些所謂的「天才兒童」,他們接觸了某一些技藝,比如說學習音樂、學習樂器,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能夠有非常的成就。這個原因就是因為:雖然說他的六識是今生新的六識,因為是緣於今生的五根而出生的,但是過去生的六識不斷的在這些技藝上面的熏習,然後種子執藏在如來藏裏面,他的如來藏還是同一個如來藏,所以說遇到了相應的因緣之後,他有因緣去學習樂器,他就可以很快就能夠把這個樂器學得非常好,被人家稱為是天才兒童。這都是因為過去熏習的種子流注出來的緣故。這個除了能夠證明意識不能夠隔世存在以外,也可以佐證第八識祂是確實存在的!由這裏可以證明說,如果沒有第八識執藏過去熏習的那些種子的話,為什麼會有孿生兄弟而完全不同的這個心性、完全不同的能力?為什麼會有沒有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就能夠有比大人長時間學習更好的那個技藝的這個天才兒童呢?當然可以證明說一定是有一個從過去生來到今生的那個心識存在,所以這裏也可以用來證明說,確實是有第八識存在。

由以上的說明可以知道,只有第八識如來藏祂是不需要其他的法就能夠獨自存在的眾生的這個真實心;其餘的七轉識妄心,都至少必須要以第八識來作為俱有依才能夠生起、能夠運作。

所以,如果有人主張說:「這個離開語言文字而靈明覺了的這個心——就是一般所稱的離念靈知,說祂就是真如佛性。」這個是將必須要以第七識以及第八識作為具有依,才能夠生起、運作。乃至於我們前面說明的在欲界人間的這個意識,祂除了第七識以及第八識以外,實際上還必須要有五根以及五塵才能生起運作,而且祂是刹那刹那生滅,變異不斷。那麼如果去執這個離開語言文字而靈明覺了的離念靈知作為真如佛性的話,那就是等於是把必須要依其他的法才能夠生起,也就是說祂本來是不自在的,不是本來存在的,而且是生滅無常的第六意識,把祂錯認為眾生的真實心,這個當然是不是對的。因為第六意識這個意識心,既然不能從過去生來到今生,而且祂必須要有其他的因以及緣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祂怎麼會是眾生的真如佛性呢?

另外也有主張說:「說法中或者是聽法當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又處處作主的心為真如佛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就是意識,可是意識我們前面已經說明了,祂是必須要依他法才能夠生起的,祂是生滅無常的。又加上了一個處處作主的心,那處處作主的這個心是什麼?祂就是普遍計著一切染淨法的第七識末那識,而且這個末那識,我們前面也為大家說明:阿羅漢證入無餘涅槃的時候,祂是一定要滅除的,第七識是一定要滅除的。那麼把第六識這個意識,再加上第七識末那識兩個加起來說為眾生的真實心,這個跟我們前面的說明已經明顯的是相違背,這都是跟親證法界萬法根源如來藏阿賴耶識的證悟者現前所見不同,也已經跟 佛陀以及諸大菩薩在經論當中的教示是相違背的。

乃至於也有認為:「內心覺知心,依著這個色蘊也就是五色根而有,所以就說這個色蘊它是內心真實所依。」因為色蘊無常、幻有,所以當然從這樣來說的話,當然他們知道說意識覺知心當然也是無常。但是卻主張說:這個色蘊,也就是這個五色根——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色根,能夠經由觀想成為廣大的天身;這個觀想成為廣大天身成功之後,可以轉變所觀想的這個「佛身」,也就是說可以把這個所觀想而成的這個「佛身」來作為意識的所依,說像這樣子「佛身」它是常住不滅的,那這樣子的意識所依的這個內心真實所依的「佛身」——這個想像的這個色蘊——就把它當作是常住法。但是這樣的說法也是大有問題!因為觀想本身它只是六識、意識的作用而已,那依著意識而存在,由生滅無常的意識去觀想而形成的那個所謂佛身,甚至於以這個「佛身」去觀想轉變成為常住法的這個內心真實所依色蘊,那豈不是更加虛幻嗎?而且是生滅無常!請問:你在睡著了不作夢的時候、在昏迷悶絕的時候,也就是說在無心位當中,這個意識斷了,祂所觀想的佛身還會存在嗎?這樣生滅無常的法,變化所成,怎麼能夠是常住不滅的常住法呢?

所以類似像這樣子把意識、把五根身認為是真如佛性、認為是常住法的這個說法,都是不如正理、不符合正理的。我們在修學的時候,應該要特別加以注意。

以上說明到此。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29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如來藏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二)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二十九輯 如來藏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二)
陳正源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前一集當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俱有依」的意涵;並且告訴大家說,五識的俱有依有四種,也就是五色根,還有第六識、第七識,以及第八識。那麼這四種俱有依呢,可以分成四類:

首先第一類就是叫作「同境依」,同境依指的就是五色根。因為五識祂是必須要依著五根去一同緣現在的境界,所以五根它是五識的同境依。

第二個是「分別依」,分別依指的就是第六識——意識。前五識生起的時候,意識也必定會跟著生起,那麼五識依五根去取這個境界的時候,祂本身對於境界其實是沒有好惡、沒有善惡的分別,祂必須是藉著這個第六意識的分別力,然後來加以分別,所以說第六識這個意識,祂是五識的分別依。

第三是「染淨依」,指的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意根。因為五識本身沒有染淨的分別,祂是非染非淨的;因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面對色、聲、香、味、觸五塵,在這五塵境界上面,由於第七識染著而造作,會起了種種的煩惱的這些的業。然後這些業、這些煩惱的這些的染法熏習,然後就會回攝到第八識當中,就成為有漏的法;如果說是這個第七識,祂能夠依著第六識的如理作意思惟,然後決定去修學種種的清淨道品,這樣子修學所成的業,回熏到第八識裏面,那就成為無漏的。所以說,成染、成淨都依這個第七識祂怎麼樣子去作決定,然後去造作。因為面對境界的時候,究竟是要造作善的淨業,或者是要造作染污的業,除了意識祂有好惡、有善惡的分別之外,那就是要靠這個第七識末那識來作最後的決斷,所以說這個第七識末那識就稱為染淨依。前五識祂必定是要隨著第七識的染淨,然後成為染淨,所以說第七識祂是前五識的染淨依。

第四個就是「根本依」,也就是我們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因為阿賴耶識祂集藏了一切世出世間法的種子,並且能夠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讓這些種子現行,而生起了一切的法。祂可說是一切法所依,一切法都依著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然後可以生起,祂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本,五識當然也是一切法,所以這個阿賴耶識當然也是五識的根本依。

那麼以上所講的這四依,是五識生起以及運作所不可或缺的,只要缺少任何其中一依,五識就不可能運作。但是前五識祂們有各自的所依,也就是說在五色根當中,眼識祂當然就是要依眼根,乃至於說身識要依身根,這個是他們的不共依。但是其他的三個,也就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那就是五識的共依,五識都共同要依這個六、七、八識,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說明意識的俱有依,在《成唯識論》裏面它這樣講,它說:「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成唯識論》卷四)意思就是說:這個第六意識祂的俱有依有兩種:一個是第七識,另外一個是第八識,這兩個只要缺少一個,那第六意識必定沒有辦法生起運作。但是這個是從是否具足我們前面為大家說明的——說這個俱有依的條件必須要它是決定的,它是有境的,它是為主的,它是能夠令心取自所緣境的,必須要具有這四個條件,才說它是俱有依,這個是比較嚴格的來判斷意識祂的俱有依。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就只有第七末那識,祂是意識的染淨依;還有第八阿賴耶識,祂是意識的根本依。

但是意識的功能,除了主要就是在對法塵加以了別,也就是說意識的本身,祂本質上就是在作了別;所以前面講五識的俱有依的時候,稱祂為分別依。那麼如果是五塵上所顯的那個法塵,這個時候五識必定是要與意識來同境作分別,前面有提到這個同境分別,這個時候五根跟五識似乎也應該是意識的俱有依;但是法塵除了五塵上所顯的法塵之外,還有不牽涉到五塵的那個夢中、以及在禪定的那個深定之中的法塵,這個時候的意識祂就不與五根、五識來同境分別了;好比說像禪定境界當中的無色界天人,他們沒有色身,沒有色身當然就沒有五根,沒有五根那麼就不會有五識,這個時候意識就純粹只緣於定境中的法塵而已;又如像這個色界天人,他們是以禪定為食,就是不吃我們一般的欲界人間的這些食物,就是不食摶食,那麼不食摶食的話,當然就沒有鼻、舌二識的那個作用。鼻、舌二識是因為要去分別氣味、分別味道才有祂的作用,這些的東西都是我們欲界人間的食物,才會有這些的味道。那既然不食人間的食物,當然祂鼻、舌二識的作用就不需要,那就沒有這個鼻、舌二根的勝義根,那也當然就沒有意識是不是與鼻、舌二根去同境分別的問題了。所以說從嚴格的定義來說五根就不是意識的俱有依,意識祂是五識的俱有依,所以兩個對待來看的話,意識祂是國王,五識的話祂是宰官,所以五識當然也不是意識的俱有依。這個都是從比較嚴格的定義上面來看。

但是這終究不是大家熟知的欲界人間的境界,如果以欲界人間境界而來加以說明、來加以瞭解的話,那意識祂是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現行,還有阿賴耶識所含藏意識種子為因,意識才能夠現起;所以說阿賴耶識是意識現起的因,是意識的俱有依;可是意識現起的話,還要有其他的緣,首先就是意根末那識,因為 佛在《阿含經》中曾經這樣講:「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雜阿含經》卷九)意思就是說:不論是粗的意識、細的意識乃至極細意識,不論是有念靈知或者是離念靈知當中的意識,這一切的意識,都是意根法塵為緣,然後有如來藏為因,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所以說如果沒有意根末那識作為俱有依,那麼見聞覺知的意識——當然就包括離念靈知的那個意識,就不會現起運作。

另外意識在欲界人間現起的時候,還要以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至少要其中有一個的扶塵根以及勝義根不壞,作為意識在欲界人間現起的緣;如果說這五根全壞了,意識就沒有辦法現起運作,五根如果說有所損傷,也就是說有一部分受了損傷了,那意識也不能夠順利的運作。就好像說,眼盲的人或者是耳聾的人,他們意識的運作多多少少也會受到影響,除非說他是已經很熟練的,以其他的沒有壞的根——很熟練於其他沒有壞的根的它的功能,而藉著這些熟練的功能來彌補了眼根或者耳根損壞所造成意識運作上面的缺失。另外像大腦勝義根當中掌管記憶以及了別的部分,如果受了損傷,或者說老化得非常迅速嚴重,那也會成為老人癡呆症的患者。所以說以欲界人間的境界來說,意識現起還必須要依託於這個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包括它的扶塵根還有勝義根,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五根也可以說是意識生起以及運作的所依,只是它並不是像我們之前嚴格定義下的那個俱有依,所以說一般像我們舉的《成唯識論》的這個論裏面,玄奘菩薩就說「意識的俱有依有二種」,但是五根並不是意識的俱有依。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介紹意根(就是這個末那識)的俱有依。依照《成唯識論》裏面這樣講,《成唯識論》裏面 玄奘菩薩祂說:「第七意識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藏識若無,定不轉故。」(《成唯識論》卷四)這個意思就是說:第七識的俱有依只有第八識一種,如果沒有這個能夠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的第八阿賴耶識,因為祂能夠含藏一切的善惡種子,所以又稱為藏識,那麼如果沒有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的話,那麼第七識也決定不能夠運作。因為末那識的種子也是含藏在第八阿賴耶識裏面,那麼祂要運作,當然也要有阿賴耶識流注末那識的種子才能夠生起,才能夠運作。所以說末那識的俱有依只有一種,就是第八識——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

接下來,來說明阿賴耶識的俱有依。《成唯識論》裏面這樣講,它說:「阿賴耶識俱有所依亦但一種,謂第七識;彼識若無,定不轉故;論說藏識恒與末那俱時轉故。」(《成唯識論》卷四)這個意思就是說:第八識阿賴耶識祂的俱有依也只有第七識一種,如果沒有這個第七識的話,第八識也絕對不能現起,因為這個藏識阿賴耶,祂是與第七識末那同時俱在而運作的。但是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加以說明的就是說,《成唯識論》裏面這一段,它所敍說的這個真義,並不像前面在說明七轉識都是以第八識為俱有依、為七識生起運作的根本依,必須要有第八識才能夠讓前七識能夠生起、能夠運作;這個地方在講的是說,第八識要在三界當中現行,必須要以第七識為俱有依,並不是說第八識的這個識體本身也是依第七識才能夠出生、才能夠存在的,這個是要特別加以說明的。我們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從《成唯識論》接下來的這個論文裏面,就能夠得到證明,接下來論文裏面它這樣講:「藏識恒依染污,此即末那。」(《成唯識論》卷四)意思就是說:因為第七識末那識祂的染污性沒有盡除,所以含藏一切法種子的這個阿賴耶識,祂就會依著末那識的染污執著的那個作用、作意與造作會現行。這個就好像是鏡子一樣,這個鏡子它雖然一直都存在那邊,但是如果沒有影像在鏡面顯現的話,這個鏡子本身是不容易被發現的一樣。第八識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也是一樣,祂無始以來祂是本來存在的,祂不是其他的法所出生的法、不是被生的法,祂本來存在;但是因為第七識——這個末那識的染污性沒有盡除,就會使得如來藏再出生了五陰十八界,然後顯現在這三界當中。

但是前面我們跟大家說明過,如果修學解脫道,他親證了解脫果,最後捨報的時候,就會入無餘涅槃,那意根就滅了,因為無餘涅槃,它是解脫道的修行人斷我見之後,再斷盡了我執與我所執,然後盡除了意根末那識的染污執著性,願意自己不再出生,就是這個意根祂自己願意不再出生,才能夠證入的境界,所以說無餘涅槃當中,意根是不可能存在的。

這個捨報後入無餘涅槃,這是不迴心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定性聲聞阿羅漢以及獨覺辟支佛,他必定的歸趣。那麼如果無餘涅槃當中,意根末那識也滅了,然後第八識就不再出生了。因為如果說這個「俱有依」所講的意思是包括「第八識的出生也必須要有意根」,那這時候意根滅了,當然第八識也就不再出生了,那無餘涅槃就變成了斷滅空無的境界了,這個是明顯的違背 佛陀在阿含裏面處處說「無餘涅槃中有本際」、說「無餘涅槃是清涼、真實、寂靜、常住不變的」這樣的聖教開示,那是相違背的。有關這一部分,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的這個詳細的論述當中,有舉了許多的經教的證明,有興趣的菩薩不妨去請閱來瞭解。

那麼以上的說明,所以說第八識如來藏,有祂本身自在的體性,祂能夠在阿羅漢滅盡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後,獨自存在于阿羅漢所證入的無餘涅槃境界之中。這個阿羅漢祂捨報了,入了無餘涅槃,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存,這個時候這個第八識的——這個阿羅漢他第八識的所在,其實連佛也不知道啊,也不能夠找到祂的所在。可是儘管如此,這個第八識祂仍然是繼續存在的。所以說第八識如來藏是唯一可以離於一切法而單獨存在的心識;其餘的一切的前七識都不能夠外於諸法而單獨存在,尤其是不能夠離於祂們的共同的俱有依——阿賴耶識而存在。譬如說證得有餘涅槃的這個解脫道的修行人,他的意根還可以存在,但是必須要以第八識為俱有依才能夠現行,沒有辦法離開第八識而單獨現起;那意識覺知心除了要有第八識為俱有依之外,當然還要有意根為俱有依,我們之前跟大家說明的,在欲界人間,祂也要有這個五根身——這個五根來作為祂的所依,才能夠在欲界人間現起,不管說是醒著時候,還是睡著了做夢也好,都必須要有這些的俱有依,祂才能夠現起,才能夠運作。

所以以上的說明,大家就可以瞭解,八個識都有俱有依。但是唯獨這個第八識,雖然說祂的俱有依是第七識末那識,但是那個是指說祂要在三界當中現行所必須的,並不是說第八識這個如來藏祂本身的存在,也要依著第七識末那識而存在。這個是大家要特別瞭解的地方。

以上我們說明了八識的俱有依,時間也差不多了,下一集我們將為大家更詳細的,用比較淺顯例子來加以說明以上。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