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43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明點非如來藏(上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四十三輯 明點非如來藏(上集)
余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我們現在上的課程是為大家導讀:佛教正覺同修會所出版的口袋書,由我為各位導讀其中「概說坦特羅佛教系列」,這個系列的書是摘自於 平實導師所著的《狂密與真密》的巨著。從今天開始將會有六集的課程為各位節錄的介紹:有關「坦特羅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披著佛教的外衣,它的內在卻是婆羅門教、印度教外道思想的一個教門。

首先,我們來先談一談「坦特羅佛教」的源頭。

印度作為一個世界最古老之一的文化圈,很早就有了進步的文化以及宗教傳統。公元前1500年左右,印歐系由白皮膚的亞利安人進入了印度,與原來的印度文化,例如像哈拉巴文化的遺留,兩個複雜的文化彼此交流,產生了文化的融合,逐漸的形成了一個新興的更廣大的印度文明。這個新的文明承襲了亞利安的傳統,對於祭祀和宗教特別的重視,不到兩百年的時間,就已經整理出最早的經典「梨俱吠陀」,絕大部分是讚頌神明的著作。也就是說,印度文化至少在公元前1300年,就已經是以祭祀至上、宗教為核心的文化,宗教與哲學與生活三者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在另外一個方面呢,印度文化與其他文化——例如我們中國的文化,有一個從根本就已經完全不同的地方——就是在統一的表相之中,有著多元並重各自發展的實質。例如說即使是今天的印度,是由一百多個民族所組成的,各位可能會講:「這有什麼特殊的,我們中華民族不也是幾十個民族組成的嗎?」不然!我們所熟悉的中華文化,漢族占了大多數,而在文化方面呢?雖然中華文化有幾十個民族,但是彼此卻有共同的一致性的文化特色,例如「天人合一」、儒家的「道德仁義」等等是在一個大漢族之下,各個民族彼此都有一致性的共通文化。但是印度不是這樣子的:在歷史上,印度從來沒有真正統一的局面,各個民族不但不談民族融合,反而各自有各自的文化,彼此站在種姓的制度之下各自獨立生活。比方說即使是在今日,印度官方的語言,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國語,印度國語有二十二種,實際上的語言有三十多種以上,彼此之間的差異大到沒有辦法溝通,所以只好規定英文與印地語是與官方溝通的語言。現在的印度文字,還有十五種之多,印度從來沒有像中國秦始皇所做的「書同文,車同軌」這樣的一個舉動。簡單的說,印度文化從古以來一直就是這樣子複雜,卻又彼此和合運作的狀況,這主要是肇因於亞利安人所創造的「種姓制度」文化所造成的。

各位都知道,印度的種姓分為四個或五個階層,每個階層都是一個不同的血緣,彼此不相通婚;實際上每一個階層之中又依照所在的地域、血緣、所屬的國家等等,又再分為許多的社群,各自都保持的各自的獨立性。就像這樣子,階層與階層、社群與社群之間彼此的宗教地位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文化傳統不同、社經地位不同,雖然是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但是彼此卻有非常大的差異。種姓制度是一個森嚴的身分制度,它把每一個人按照出身分割為一個一個孤立的社群,每一個社群的職業是世襲的不會改變,彼此不通婚也沒有密切的交往,甚至不能去接觸最低下種姓人的身體,以免污染了自己。每個人的地位,不是用自己的成就來決定的,而是所屬的社群決定,而人們一出生就已經決定了一輩子所屬的社群,每一個社群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次文化。

佛陀出世弘法時,雖然規定了僧團內一律平等,依照修證與經歷來定前後,但是在經中常常可以看到新出家的比丘們互相比較自己在家出身的這個種姓,甚至拒絕和低下種姓的僧人共同生活,可知道當時的印度種姓制度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想法,而是成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了。

講到這裏,可能各位會覺得:「我們不是要說坦特羅佛教不是真的佛法嗎?為什麼要講印度的文化?」因為瞭解了印度這種獨特的種姓制度的文化,才能夠真正的理解坦特羅佛教產生的過程。

從西元前1300年,一直到西元前600年,印度陸陸續續出現了以「四部吠陀」為主的經典,「四部吠陀」可以說全部都是有關於神明與宗教哲學的思想。這一些都是 世尊所刻意安排的,用來主導整個印度的思想,目的是在 世尊出世之前,使得印度的文化能夠具足了「施論、戒論、升天之論」;更重要的是教導印度人民,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在於世間的五欲享樂,而是在於對人生終極第一義諦的追求。也就是 世尊為了日後能夠弘傳真如如來藏事先做好的準備,把印度的文化提昇到一定的水平,讓「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尋求第一義諦」這樣的想法成為大多數印度人所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營造出這樣的氛圍。這也是和世界其他古文明所完全不同的地方,是 世尊特別的安排。

「四部吠陀」為本論,然後後來的人陸陸續續的把它加以解釋、增補,出現了梵書來註解吠陀。梵書中最為人所重視的是「極意部」的「森林書」,森林書的數目一直在增加,也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奧義書》。陸陸續續出現的《奧義書》有百部以上,就是代表了不同的派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種姓來解釋吠陀經典與宇宙奧祕的思想,可以說是百家爭鳴。這一些修行人,也就是所謂的「沙門」,來自不同的種姓社群,各自把自己解釋第一義的思想融合為一家之說。

比方說,有的沙門認為「要與大梵合而為一」的真理要從火中得,所以要努力的修火供,從火供與甘露裏面來達到第一義諦。比方說,在《唱贊奧義書》裏面說:

【又酌酥油而灌於火,祝曰:「獻與歸依處!娑訶!」而傾其餘瀝於此劑中。於是退而合掌捧此飲劑,喃喃而祝曰:「汝之名為『強力者』,萬物在汝強力中,彼為最上最優者,為君王為大主宰,使我得為最上而最優,得君王主宰之權力,使我化為此一切。」】

上面是說:藉由火供燒施供品給大梵,然後將燒剩下來的灰燼當作是甘露,只要喝下這個甘露,就可以瞬間轉化自己,讓自己變成大梵,讓自己與大梵合而為一,得到大梵的力量主宰宇宙。

也就是說:沙門讀了《吠陀經》中的敘述,配合自己原來所有的文化,然後發展出一個法門和哲學。所以當時有主張:第一義要從火中得、要從喝甘露中得,或者要從水中得、要從禪定中、要從齋戒中得、要從苦行中得、要從身體的苦行修習瑜伽術得,甚至要從煉金術裏面來得,也包括了有人認為要從陰陽和合男女的性行為中得。

大部分的古文明幾乎都有「陰陽和合生萬物」的說法,例如我們中華文化中,有女媧以及盤古的性交和合圖,它代表的不只是男女交合,而是陰與陽、黑與白、光明與黑暗等兩個極端的和合與協調。所以中國古時候的道家也有人把男女的房中術,依照這一個發展出所謂的「提鉛煉汞」之法;只是在中國主流禮教的思想之下,道家的房中術僅止於少部分人的秘密修煉。甚至也有學者主張,印度的男女和合、男女雙修,其實是從咱們中國傳過去的,最早盛行在現在的巴基斯坦河谷,後來才傳入了印度平原。它最初的目的,就是和第一義追求解脫有關,也就是從性行為裏面可以得到解脫。

根據《吠陀經》所說的,我們這個肉身並不是真實的。婆羅門教結合了印度醫學,發展出微妙身(Subtle body)的思想,又叫作內身思想。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得見、摸得到自己的這個身體,它是外在的、是粗糙的,在這個肉體身的背後有著另一個微妙身。在我們內在的這個微妙身呢,它是由輪(Chakra)、脈(Nadis,也就是英文的Channels)以及在輪與脈之中所運行的明點(Drops),還有驅使它們運行的、運作的這個風息(Wind),這才是人類內在的根源,是大梵所直接出生的。它有一點像是中國醫學的經絡學:講這個心包經、膀胱經、腎經什麼的。但是在印度這一派脈輪的學問與解脫出離世間有絕對密切的關係。簡單的來說:這一派的人相信,要能夠離開世間粗重的肉身、物質身,離開輪迴,就是要依止內在的微妙身,依著輪、脈、明點的開發,修習內在的微妙身,然後可以延年益壽、長生不死,開發神通,可以與大梵合而為一,獲得解脫的微妙功德,證得不生不死的境界。

後來在 佛世尊出世弘法以後,一一破斥了這一些印度原有的沙門修行人。佛界定了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一切婆羅門教的法門都叫作「心外求法」,都叫作「外道」,都不是真實的解脫之法;這些號稱自己已經證悟的外道沙門阿羅漢,也都不是真實的沙門阿羅漢,都還沒有離開三界輪迴的緣故。並且 世尊也規定了,佛弟子們不應當親近這一些外道之法;那麼要遠離它們,不可以像外道一樣修學咒術、燒施火供,更別提什麼男女雙修!應該要持守諸佛所制定的五戒、比丘戒、菩薩戒,不與外道共住,不習外道之法。

佛世的聖弟子們,大部分也都是這些先學習了婆羅門法門的外道,然後發現了婆羅門的教法並不能夠證得究竟的涅槃,所以迴心離開外道轉進入佛門。例如像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都是當時原本名聞天下的婆羅門教的大師,自己知道自己所學的並非究竟解脫之法,後來聽聞了 世尊的教法,就立刻捨棄了外道法,然後出家跟隨 世尊學法,最後終於證得了解脫三界,並且反過頭來努力的駁斥這一些外道婆羅門教法,摧邪顯正。像目犍連尊者,最後就是隨順業力,然後慘死於這一些被他所摧伏的外道的手中。

在 佛陀還沒有出生的之前,印度的世間就已經充斥了這一些大梵吠陀的外道思想,其中包括了把微妙身的輪脈明點思想跟男女交合的房中術結合在一起的學說,也就是後來印度教中性力派的來源。到了 佛出世以後,雖然佛法大大的興盛,但是這些外道呢始終沒有消失過。在 佛滅度之後,隨著阿羅漢的滅度,以及菩薩往生他方世界,正法的勢力越來越弱,這些外道學說又一點一點的侵入到佛法裏面來了。

這也是因為眾生的福薄,所以得不到正確的佛法,「無常、苦、空、無我、非身」的這些教法被佛弟子選擇性的遺忘了,所以過去那些 佛陀所禁止的,像是使用咒術、侍奉鬼神、媚神祭天,乃至於男女雙修邪淫的性力思想,就逐漸地進入了佛門裏面。到了六、七世紀以後,將性力思想與佛門教法結合的坦特羅佛教已經非常興盛了。披著佛教的外衣與名相,透過肉身瑜伽修習的方法,練氣操縱明點在脈輪裏面運行,結合了印度的這個輪脈的理論,再加上侍奉羅剎、阿修羅、鬼神而演化成一個具有非常完整的理論基礎的新宗派,也就是坦特羅佛教或者叫作無上瑜伽(Anuttara Yoga)。

在坦特羅佛教最早出現的一本《密集金剛本續》之中,述說著這個教法。早在西元初年的時候——龍樹菩薩的時代,就已經很多人學了;而且還攀緣說,龍樹菩薩就是密集金剛教法的實踐者,這個密集金剛教法其中最重要的著述《五次第論》就是由 龍樹菩薩所寫,然後傳下來的。這樣的說法,倒也不是完全的空穴來風、子虛烏有,這是代表了在公元一世紀的前後,龍樹菩薩出世之前的確就已經有了這樣性力的修法混入佛門之中。

有人可能會覺得說:「這是真的嗎?這樣的事情怎麼會被社會所允許呢?難道其他的人例如國王,不會出面禁止嗎?」前面我們說到,因為種姓制度的關係,使得印度的人們分割為五個種姓,以及無數個小社群,各個社群有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傳統,而最先、最初把這種男女性力的雙修法帶入佛門的,就是由某些社群裏面開始興盛,而且主要是在種姓比較下劣的階級:例如首陀羅——也就是賤民、屠夫、妓女、鐵匠,或者是這個剝製牛皮血淋淋的那一些工匠等等……這些行業的社群呢,在當時的印度是最低下、最為人所看不起的部分,一般人甚至不願意和這些人有身體上的碰觸,以免污染了自己。最初男女雙修的教法,與這些低下的階層有絕對的關係。在許多的密續之中都提到了,要轉此身的汙穢為清淨,以及要不擇種姓的男女交合。

印度坦特羅佛教的先驅,所謂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裏面處處充斥著這一類原本被印度社會所輕賤的低下種姓:例如乞丐、痲瘋病患、屠夫、妓女、酒家女、竹匠、皮革匠或者是被流放自暴自棄的國王等等。這些人的活動地方也不是什麼正式的寺廟會堂,那是什麼地方呢?他們最常聚焦的地方是屍陀林:也就是墳場,曠野無人之處,或者是廢棄的老房子,或者是女鬼出沒的地方,山精鬼魅聚會之處,起屍地,也就是僵屍活動的地方……反正就是不能讓一般的人看到、知道的地方。他們離群索居,只和畜生跟鬼來往,過著半人半鬼的生活,衣不蔽體;外表呢疾病叢生,看起來非常的骯髒;使用著破爛的器物,有時他們在墳場裏面撿到一個人的頭蓋骨就當碗來用,拿到一支大腿骨就拿來當號角吹;白天喝得醉醺醺、瘋瘋癲癲,渾身發臭,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可是在密續裏面卻說,他們到了晚上回到墳場,就會突然變身,變成另外一個風度翩翩二十歲的俊男,或者是十六歲的美女。所以各位大致上就可以知道,這個教法是從什麼樣的環境傳出來的。

現在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下一次的課程我們再繼續為各位介紹這個法門它的緣起。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42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老母娘絕非如來藏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四十二輯 老母娘絕非如來藏
蔡正禮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個單元,我們已經簡單跟各位介紹:佛教的人乘是持守五戒的,而這持守的五戒跟其他宗教是有所不同的。接下來我們要看「生天」的這個部分。

我們要知道這個「生天」在佛教裏面是有它的主張的,譬如說,在這個《長阿含經》卷十二裏面有說:

【或有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毀謗賢聖,信邪倒見。身壞命終,墮三惡道。或有眾生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長阿含經》卷十二)

這裏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違犯了身的惡行,造作了身的惡行(身的惡行就是殺人、偷盜、邪淫,因為這些都是直接以身行來侵犯他人),違犯了這樣子的戒律,事實上他一定會淪墮到三惡道去。如果說,有人違犯了這個口的惡行:也就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那這樣的話,他也會淪墮到三惡道去。我們綜合身的惡行跟口的惡行合起來就是七種惡行,也是我們所說的七種聖戒所要持守的內容,所以如果違犯了這七種身行跟口行的戒,它一定會導致他淪墮三種惡道。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經典裏面就說:如果說有人違犯到七聖戒,就會淪墮惡道,那我們就不應該在修行的時候去做這些違犯的事情。

那所謂的意行呢——意的惡行呢:就是所謂的貪、瞋跟不正見。特別是這個不正見,這個不正見會導致我們的知見錯誤而毀謗賢聖,而因為這個「信邪倒見」而淪墮惡道,所以這個不正見也是我們要生天的時候所應該要注意的一個重點。(如果有錯誤的見解,就會導致淪墮)。所以說經典裏面說:我們要生天的話,乃至要保得人身的時候,事實上是應該要身能夠行善行,要持守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的戒律;乃至我們的口行也要行善——要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那這樣我們才能夠有保得人身乃至生天的機會;乃至意行上面能夠有正見,能夠不毀謗賢聖,能夠「見正信行」。也就是說:即使我們沒有親自親證佛教裏面的解脫智慧跟實相智慧,可是我們應該要信受而不要來毀謗賢聖,那這樣才能夠有機會生天的。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生天是要具備正見,如果不正見那就會導致毀謗聖賢的這種惡業。

那我們要看看說,「生天」我們前面已經有舉例說:有宗教說他可以以天道來貫穿串所有的宗教,然後說這個就是他們的法義,而且是以這樣作為他們的教義的一個核心,而說這個叫作天道。那 釋迦牟尼佛祂也說天道,所以 佛陀在《雜阿含經》卷三十裏面,祂就有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何等為四?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三十)

也就是說,在這個經典裏面 佛陀說:有些宗教它認為它自己是清淨的,可是事實上它並沒有真正清淨,所以說還要重新,讓這樣的宗教更清淨。而為什麼其他的宗教有可能清淨,可是沒有徹底的清淨,而使得它的天道之法不能保持呢?那就是因為對於 佛陀不信受;對於 佛陀所說的:法界的因果律則不信受;對於有賢聖僧存在於世間不信受;對於佛法僧三寶都是以戒而成就的這件事情不相信。所以有的就要偷盜佛法的名相、偷佛法的一些法義乃至於偷佛法的果位,像這樣的情形乃至誣衊說,佛法中有所謂的「雙身修法」,種種的這些惡行都是會導致這個宗教不清淨的,當然淪墮。可是他自認為清淨的,事實上還沒有徹底清淨,因為只要他碰到佛教,他如果因為不信受佛教,他就會產生種種的毀謗,因為毀謗之後他就淪墮。

所以說,如果有眾生或其他的宗教,他想要「生天」的時候,他首先就應該要尊重佛教,不應該毀謗佛教,而且對於佛教的清淨——它是有戒律上面的清淨,它絕對是持守七聖戒,絕對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一定遵守這樣的七聖戒的這個戒行,他要完全的信受。如果有人說:「雙身法是屬於佛教修行的一個方法」,如果他可以不相信這樣的說法,那他就可以生天;可是如果說他認為說「佛教是有修雙身法的」,這樣子就是毀謗佛教,那他這樣他對於要生天就會有一些困難。所以說,生天之法首先就要持守七聖戒,也就是說要先保得人身,然後依於保得人身的基礎,再修種種的善業,他就可以生天。

可是「生天」在佛教裏面的天乘,事實上它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那麼簡單的,因為一般的宗教都只說「生天」,可是到底有幾種天呢?他們並不清楚!事實上佛教它所說的這個「天」,是因為有四禪八定的實證之後,他發現說,在這個天裏面,超越人間的境界裏面,事實上有所謂的欲界天、有色界天跟無色界天。而這樣的見解不是只有佛教提出來的,而是連當時古印度的時候的婆羅門教也提出同樣的見解。因為他們當時有非常多的人能夠實證四禪八定,因為實證四禪八定的關係,所以他們就發現說,在法界裏面確實是有欲界天、有色界天跟無色界天。可是我們可以發現,在其他的種種宗教裏面,跟佛教相同、跟婆羅門教相同,對於天有這三種層次,事實上有這樣的見解的其他宗教並不存在,只有婆羅門教它能夠跟佛教有同樣的見解。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知道,其他宗教對於所謂的生天、知道天道有幾個層次,事實上它不瞭解的。既然不瞭解,那他們所能夠生的天,事實上它是最低的一個層次,就是所謂欲界天的這個層次,可是要生天色界天、生到無色界天他們是不知道的。

譬如說所謂的「老母娘」,他們就認為說,這老母娘她是生在這個理天的,眾生信受之後,依照老母娘所教的天道之法,將來就可以收圓而回到理天,跟老母娘合在一起了。可是我們從「老母娘」的這個名稱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老母娘的這個「母」,事實上就代表著性別裏面的女性。那我們就可以知道,事實上發明這個老母娘;這個無生老母的人,事實上他的概念裏面,他是沒有色界天跟無色界天的,所以說他才會施設一個無生老母的這樣子。可是無生老母她的境界,事實上最多就只有欲界天而已,所以說她不可能創造出這個宇宙的,她也不可能是法界裏面的根源。所以說這個無生老母,她就這個天乘來說,她最多就是欲界天的一個層次而已。

他們還會說:這個無生老母她還有一個名稱叫作「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她能夠出生五教的教主。可是雖然她能夠這樣子宣稱,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他們說出來說:老母娘她是上帝,她如何能夠創造出有情呢?是用什麼方法呢?全部都沒有!而且他們所說的老母娘只有一位。可是我們在佛教裏面所說的如來藏,祂不是只有一個,而這個如來藏事實上祂是所有眾生、所有有情都有自己的如來藏,所以說,祂的數量是無量無邊、難以計數;可是因為這個如來藏,祂是不生不滅的,祂是永恆之法,所以說祂的數量祂是固定的。雖然祂是無量無邊,可是祂的數量是固定的,祂是不增不減的。所以說,從這個數量就可以知道,如來藏跟老母娘祂是截然不同,因為老母娘只有一位,可是佛教所主張的如來藏祂是無量無邊的,而且祂是不增不減的,所以說這個也是截然的不一樣。

我們也可以說這個老母娘,有人就會主張說:「這老母娘也有可能是如來藏啊。」可是事實上,這個如來藏跟老母娘絕對不一樣,就是因為他們所說的互相矛盾。譬如說:他們所說的老母娘會出生五個教主,這樣的說法就已經會使得這個無生老母要成為如來藏的可能性完全喪失。為什麼呢?因為他說:(老母娘跟眾生)眾生如果說修了老母娘的這個法之後,可以生到理天去;那表示說,這個老母娘跟一切眾生是一樣的,因為都可以在理天,回到理天。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如來藏可以出生一切法,老母娘可以出生五教教主,那表示說,每一個老母娘跟眾生都可以出生五個教主。那這樣的話這五個教主顯然跟老母娘跟眾生都不一樣囉,那這個五教教主反而在他們眼中裏面,他是不如其他的眾生的;表示每一個眾生都是這個老母娘、都是如來藏,也都可以出生五個教主,這樣的話就產生了矛盾啊。所以說「老母娘是如來藏」的這樣的主張,跟「五教教主是由老母娘所出生」這樣的主張,它是彼此相違背的。

如果說這五教教主被老母娘出生,他也有如來藏,那也會產生矛盾:那表示老母娘是如來藏,她出生的五教教主也是如來藏,那變成有兩種如來藏。為什麼?因為老母娘她是無生的,表示她是不被出生的,可是五教教主的如來藏竟然是被出生的如來藏,那這樣子就產生了矛盾;因為法界裏面不可能有兩種如來藏,只有一種如來藏,所以又產生矛盾了。

或者是他們可以說:「我們的老母娘出生五教教主,事實上她是六位一體啦!這是老母娘依序,成為釋迦牟尼佛,成為耶穌基督等等這樣子而來的。」那這樣子還會有產生六位一體的問題,而且會產生法界裏面有兩種有情,而這兩種有情是截然不同的。就像所有的一神教,他們的上帝跟人是截然劃分的;因為上帝是永遠的、是永恆存在的,可是人呢,他是生死的、他不是永恆的,既然不是永恆,他就沒有輪迴生死啦,他就屬於斷滅了,那就變成是法界裏面有兩種有情。可是這樣也是不符合法界的這個律則,也是不符合法界的現實的現象。

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談到天乘,很多宗教它就產生了自我的矛盾,而這個自我的矛盾非常的廣泛。因為時間的限制,所以說我們不能一一來舉示各個宗教他們在屬於天乘的自我矛盾,因為他們的矛盾太多了!

可是我們可以從老母娘跟如來藏之間的關係,就可以知道說:主張「老母娘就是如來藏」這想種法,事實上跟這個老母娘出生五教教主,事實上它會產生衝突跟矛盾的。那同樣的:上帝出生所有的眾生,也一樣會產生類似的矛盾。所以說因為他們的這種矛盾,使得其他的宗教跟佛教的天乘,也會產生極然、極大的不同。也就是說他們所謂的生天之法的理論裏面,就會隱含著種種的邪見,而這種種種的邪見就使得其他的宗教,它的生天的道理產生矛盾,而產生邏輯上的誤差,而不能自圓其說,因為這樣子就產生了邪見。而這種邪見如果說他們不去探討那還算了,如果他們探討而來毀謗了佛教,必然導致他們的淪墮。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知道:其他的宗教它的天乘,事實上跟佛教的天乘也是截然不同的。

可是如果說,有其他的宗教它吸收了佛教的法義:譬如說主張「老母娘是如來藏」的,他就想要借用如來藏、借用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永恆存在的這個義理,他希望能夠吸收成為他們的教義,可是他又希望說他其他的部分都不要變動;可是這個如來藏的存在跟他其他的教義必然產生種種的矛盾,而使得它的法義變成自我的衝突、自我的矛盾而不能成就,那一樣是邪見,一樣不能生天。

如果有人認為說:「很簡單,那我就把所有佛教裏面的名相跟它的道理我全部搬走。」也有人有作這個主張,乃至有人也在作這件事情——他來同修會修學之後,把一些佛教的內容跟教材全部搬過去,然後說:「這佛教修學太慢了,在同修會修學兩年半太久了,來我們這邊很快,半年我們就幫你啦!」像這樣子的作法,表示事實上他就是盜法!爲什麽?因為當他把所有的佛教的名相義理都搬走的時候,事實上它就應該是佛教。可是佛教是誰創立的呢?是 釋迦牟尼佛創立的啊!祂這個法是法界的實相啊!佛陀也教導了種種的佛弟子而成為僧寶,那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要跟著僧寶來學習,而且應該要信奉 釋迦牟尼佛,而且也要歸依於三寶,要持守佛戒。可是想要把佛教的名相義理都搬走,可是他們又不歸依三寶,而且對於佛戒完全不遵守——對 佛陀的種種的教誡完全不願意去遵守,那這樣子雖然他所說的道理非常相似於正法,可是他的行徑全然不是正法的戒律所允許的,因為這樣就叫偷盜——表示你不是佛教,結果你把所有的佛教的內涵搬過去,那就是什麽?那就是「不予取」。因為「不予取」而把佛教的義理據為己有,這個在法界裏面是極為嚴重的。

因為是極為嚴重而且會使人淪墮,而不是因為偷了佛教的義理而覺得自己很有智慧,然後就說自己可以解脫。因為解脫的道理一定是要依於律則,一定要依於持守七聖戒才能夠獲得解脫;如果沒有持守七聖戒,即使嘴上能夠朗朗而說佛教的名相、佛教的義理,事實上他就是不予取、他就是偷盜,必然會導致他的淪墮,而不是解脫。

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教所弘揚的實相的法,並不是佛教非常吝嗇不給別人,而是因為其他的宗教他們所說的法義常常跟法界的實相相違背,所以使得他們長久流傳下來的法義跟佛教的法義本質上衝突。可是當他要弘揚佛教的法義時,他就會發現它的內容跟佛教的法義產生了衝突跟矛盾,所以唯一的方式就是要捨棄掉它所有的內涵,他才能夠修學佛教。可是修學佛法之後,它整體的內容都是佛教了,他就應該怎樣?它就是屬於佛教嘛!他就不應該別立於其他宗教!因為別立其他宗教,那就是不予取,那就是偷盜。

所以說:所有想要解脫生死,乃至說還沒有想到這一點而想要保得人身、乃至想要生天的,他就應該思考說「那我應該如何來持守人乘的部分?我應該如何持守戒律?我應該怎麼樣來考慮生天的道理?」而這個生天的道理背後隱含的,是有法界實相的內容在裏面了,那我們就應該要去探討這個部分,來修正自己的內容,這樣的話才可以讓我們在修行裏面保得人身,乃至能夠生天。這樣子才是所有修行者(想要修行的人),他所應該要思考、應該要去理解而去實踐的部分。

我們這個單元就簡單跟各位介紹到這一邊。下個單元就由另一位親教師余正偉老師,為各位介紹秘密大乘的部分。歡迎大家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41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人天乘亦不共外教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四十一輯 人天乘亦不共外教
蔡正禮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這個單元,想要來跟各位探討: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的不同;以及有人說到有所謂的「老母娘」,說她是佛教裏面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我們要來證明說這老母娘絕對不是如來藏。

首先,我們要來探討,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樣。很多人認為說:佛教的人天乘事實上跟其他宗教是一樣的,因為其他宗教一樣有所謂的天堂可以去往生,既然這個佛教的人天乘也是可以幫助人往生欲界天,所以就認為說佛教跟其他宗教的生天是一樣的。乃至就有一些宗教就把這個天道,當成是所有宗教共通的部分,然後以這個天道來貫串所有的宗教;他們就認為說,因為這樣子,所以其他宗教裏面的儒教、道教乃至佛教這種三教,事實上它是可以合為一個,因為都是一樣是要生天的;乃至有的還更擴大,擴大到這個耶教,也就是基督教,或者是回教,認為它們也是可以幫助人家往生天堂,所以變成是五教合一。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也許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因為方便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簡略而說: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是類似的,可是當我們對於佛教的三乘菩提,有一些粗略的認識之後,我們對於佛教的人天乘是不是跟其他宗教的生天之法,這種天道是不是一樣呢?我們就要進一步來分析。因為如果說,我們沒有仔細來分析的話,我們常常會忽略掉一些重要的法義,所以我們就要來探討一下:事實上佛教的人天乘跟其他宗教的生天之法,事實上它是有截然不同的。如果說佛教的生天之法跟其他宗教生天堂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我們就可以知道,若有人想要以天道來貫串,一以貫之來說「那所有的宗教事實上都是一樣的,都是要生天」,那這樣的說法就不能夠成立了。

我們就來看看,佛教的「人乘」的這個部分。佛教的人乘主要就是要能夠持守五戒——也就是要能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以及不飲酒,這是佛教的持守五戒,可以保得人身,這就是佛教的人乘。

我們首先來看看,佛教因為持守第一個不殺生戒,所以佛教基本上是不吃眾生肉。只要開始修行,就是不吃眾生肉,改吃素食,乃至我們在祭祀的時候,我們也都不用眾生的肉來祭祀。可是我們來反觀其他的宗教,幾乎都沒有其他的宗教主張素食,乃至他們的宗教還經常以雞、鴨、牛、羊等等畜生道有情的這種色身——牠的這個身肉,來作為祭祀的一個供品;乃至有一些宗教還很特殊,它還要以人肉、人血,把人肉跟人血稱作「甘露」來作為祭祀的一個供品。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教因為主張不殺生,這不殺生的範圍不只是人,而且還擴及到畜生道,那這樣子的一個主張,所以說,使得佛教的修行的一個初階的時候,就很強調素食的修行。可是其他宗教對於這個部分,事實上它並沒有這樣子,譬如說儒教、道教、耶教、回教他們都沒有這樣的主張。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中間的差別,佛教跟其他宗教就有截然的不同。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讚歎說,有一個宗教叫「一貫道」,他們主張素食,一開始的修行就是素食,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因為這跟佛教的不殺生戒,事實上它是吻合的。

那這個「不殺生戒」跟這個殺人也是有關係,而且是更重的戒。所以佛教裏面的不殺生戒,所強調的就是「不能殺人」,所以佛教是反對戰爭的。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五教裏面,這個耶教跟回教他們常常因為宗教信仰的問題,他們彼此征戰——產生了宗教戰爭。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知道,佛教事實上它是一個最溫和、最和平、最不會引發戰爭的一個、最理想的一個宗教。從這個不殺生戒事實上就已經可以初步看出來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樣。

除了「不殺生戒」之外還有「不偷盜」,這是第二個。不偷盜在佛教的戒律裏面也稱作「不予取」,也就是說如果他人不給予的話,我們就不應該把它拿來取用,這就叫不予取的戒律。可是在宗教界裏面,違犯了這個「不予取」的這種情形,它是非常普遍的。譬如說,因為佛教的義理非常好,所以在以前在中國的時候,儒家跟道家常常會吸收佛教的一些法義,可是他們吸收了佛教的法義之後,反而來抵制佛教、反對佛教、乃至破壞佛教、乃至有的宗教還想要推翻佛教,要取代佛教,那像這樣子就是不對了。例如,宋朝、明朝時候的儒教,它吸收佛教的一些義理之後,發展成「宋明理學」,可是宋明理學吸收了佛教的科學的法義之後,竟然反過頭來反對佛教,乃至來破壞佛教。那這樣子,像這樣的事情就是不對的事情。

或者是說,又有一些宗教他們沒有自己的法義,可是他就把儒教、佛教、道教這個三個教的法義把它吸收,變成是自己的;可是把它變成自己的法義之後,都跟原來的不一樣啦!可是它就把別人的法義拿過來,來當作自己的宗教的法義,可是它自己事實上是沒有任何宗教的法義。像這樣的情形,在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新興宗教就叫作「白蓮教」。這個白蓮教後來經過時間的演化之後,後來又有耶教跟回教進入中國地區之後,他們也把耶教跟回教的教義,也把它吸收進來,也同樣以「不予取」的方式,把它取用過來;那取用過來之後,他們就認為說,這樣子所有宗教,最後都有一個生天的一個方法,那就以這個天道「一以貫之」,這是他們的想法。可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它的本質,一樣是「不予取」的,一樣是跟法界裏面的律則是違反的。乃至他們還會發明「老母娘」,還主張說這老母娘她出生了五個教的教主——還有這樣的主張;而且說這個五個教的教主所說的這一些法義,事實上也是老母娘所教出來的。可是我們從歷史上發現,「老母娘」的這種想法,事實上,是在後來在明朝以後才有的,所以說佛教、耶教、回教他們的歷史都是比「老母娘」還要早的。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知道說,事實上像這種情形也是屬於不予取的,屬於宗教裏面的不予取的情形。

除此之外還有更嚴重的一種,這一種就是所謂的「秘密大乘」的這種「不予取」。因為秘密大乘,事實上它是在佛教的流傳之後,在印度的時候,大乘佛教的末期所引發出來的。他們就主張說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不夠完整的,因為還有所謂的「即身成佛」的雙身法;而這個即身成佛的雙身法是 釋迦牟尼佛沒有教的,因為 釋迦牟尼佛所能夠教導的,是要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才能夠成佛的,而且也沒有教雙身法,所以他們就主張 釋迦牟尼佛所教的這個教法它是不夠完整的,而且它是沒有達到最高的智慧的。

可是這個所謂的「秘密大乘」其實它的本質是印度教裏面的「性力派」,因為在印度的各個宗教的融合裏面,他們就吸收了佛教的所有的名相跟術語,然後轉變它的意涵,就變成把佛教的所有術語、名相全部就拿來使用了,而且賦予它屬於印度教「性力派」他們獨自的這個法義。所以說,他們對於佛教裏面的三寶,事實上他們還會去把它增加一個「上師」的一個寶,變成有「四寶」,這個四寶裏面的上師他還超越了佛陀。他們的說法就是:凡是上師所說的,我們都應該要信受。信受之後就不管 佛陀怎麼說,也不管法界裏面這個律則的運作是如何——也就是他們也不管因果的律則,不管因果的道理;乃至於對佛教裏面的三寶其中的僧寶,他是要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的這個戒律之中,都不可以有這個淫欲的,可是他們是要超越這個,所以他們是要實修「雙身法」。而這個雙身法跟比丘戒、比丘尼戒的這個不淫戒是相違背的,他們一樣要違背它,而說是超越它。那像這樣子的教義,事實上它也是屬於「不予取」的。而且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而這個「秘密大乘」的「雙身法」事實上就違逆了這個邪淫。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初步來把這個宗教分成三個層次:一個層次就是佛教,它是最高、最清淨的,所以對於五戒的持守是徹底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對於五戒的持守它不徹底,它有一些部分的違背。當他有部分違背的時候,他是不是可以保得人身呢?那就變成不確定了。另外一種,就是最低的一個層次,就是所謂的秘密大乘。這秘密大乘對於我們說的:保得人身的人乘的五戒,它是全部都違犯的!譬如說他們還以人肉、人血來作為祭祀的供品,所以他們也違犯了這個不殺生戒。那他們又偷盜了佛教的術語、名相,而且說它是屬於佛教裏面最高的一乘,乃至其他的法義是比較低的,可是我們可以知道,事實上它根本完全都是跟佛教的基本義理是相違背的,它本質上沒有佛教的成分,可是它卻盜用了佛教的名義,所以說它也違犯了不偷盜的這一戒。那邪淫戒呢?它也違犯了,所以說它在五戒裏面,事實上它是全部都違犯了。因為它全部都違犯,所以說只要修習這個秘密大乘的,或是它後來所演化的其他教派,事實上都會導致嚴重的淪墮。所以說修學秘密大乘是會讓他不能保得人身的,也就是說連人乘他都沒辦法達到的,而會淪墮於三種惡道裏面。所以說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宗教事實上從前面的三個戒律就可以初步分成三個層次。

那我們再來看看這個「不妄語戒」。不妄語戒在法界裏面應該要以「十法界」的眼光來看妄語戒他所違犯的層次。譬如說十法界裏面有「四聖法道」——就是聲聞、緣覺、菩薩跟諸佛,那還有「六凡業道」——從天、阿修羅、人、餓鬼、畜生、地獄。這樣子來看:如果說我們在人間裏面,在這個一個法界裏面,如果說有一個乞丐他說他是國王,那也是一個妄語啊,可是這個叫作小妄語。因為如果說有一個人,他是屬於人——人乘的這個層次,他只持守五戒,可是他說他可以生天,因為生天是要修十善業,可是他說他可以、已經可以完成了這個十善業道他可以生天,可是事實上他沒有做到,那這一種就是比在人間裏面的這個乞丐自稱是國王他的妄語就更增加。如果說他是本身的修行,他是屬於三惡道的,可是他說他可以生天,那這樣的話,他所違犯的妄語戒那就更大囉。乃至說,有人他是屬於在三惡道的這個業,他所修習的法是屬於三惡道的,可是他說他是可以「即身成佛」,他可以完成法界中最高的修證,也就是說他本身是屬於三惡道裏面最低的一層的地獄種性,可是他竟然說,他已經可以即身成佛,乃至他可以自稱是「活佛」——也就是說「活在現在的佛陀」,那這樣子的不如實,這樣的妄語就是法界裏面最大的妄語;因為他從十法界裏面,最低的法界的這個身分,說成是十法界裏面最高的身分,所以他這一種就是屬於最大的妄語罪。所以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知道,這個秘密大乘所修學的這個雙身法必然會使人淪墮於三惡道中,乃至是淪落到地獄之中。然後他的妄語又是說他修了這樣子地獄的法,卻可以成為即身成為佛陀,又是十法界裏面最高的果位,所以這樣子所違犯的就是最大的妄語罪。

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五戒裏面的人乘的部分,很多宗教事實上是不能完成的,乃至有些還有很嚴重的違犯,可是佛教對於五戒它是持守的。而且還有一個飲酒戒,它是一種「遮戒」。也就是說:佛教對於前面的四種——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它已經持守了,而且它還要預備、要預防說我們如果不小心飲了酒之後,因為酒的這個成分會影響我們的頭腦,讓我們失去意志力,讓我們不小心去違犯了前面的四種戒,所以說飲酒戒也是佛教所要持守的。

表示說佛教對於人乘的持守是非常嚴謹的,因為非常嚴謹,就可以讓我們保得人身。可是我們反觀其他宗教,如果說它對於某些戒——前四種戒有違犯的情形,可是那種情形如果是不嚴重的,那他還是有機會可以生天的,那我們還是可以說,它是屬於正確的宗教;可是如果說有一個宗教,它從頭到尾都違犯,他根本沒有一個機會可以生天,乃至連人身都不能確保,那我們就要說,事實上它不能算是一個正確的宗教,我們只能說它是屬於邪教!

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說:從人乘來看,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佛教對於五戒的持守跟其他宗教它是有一些不同的,乃至在某些關鍵的地方,它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人乘裏面佛教就跟其他的宗教是已經有一些不一樣的。而這樣的不一樣,就是代表著說,佛教它對於法界裏面的因果的關係,事實上它所認識的跟其他宗教它是不一樣的,因為認知的不一樣,所以就使得佛教它的人乘的修行就已經跟其他的宗教有一些截然的不同了。所以我們光是從人乘我們就可以說,佛教的人乘就已經跟其他的宗教已經是截然不同,也就是佛教的人乘跟其他宗教是不共的。那至於說,佛教的其他的天乘的部分,它所牽涉的就是屬於法界裏面更高深的一個義理,而這個義理也可以顯示出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樣。

所以我們綜合人乘的部分,我們從五戒的持守的內容,我們就可以大概的知道說:有些宗教它確實是可以持守五戒裏面的少部分的戒;可是有些宗教事實上它是完全沒辦法持守的,我們就可以知道那些宗教,它事實上是沒辦法保得人身的。我們修習佛法就應該要避免接近這樣子對於五戒完全不能持守的宗教,那這樣子的話,才對我們的修行的道業能夠有所保障。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今天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40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表相僧寶與真實義僧寶(下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四十輯 表相僧寶與真實義僧寶(下)
余正文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跟各位繼續來討論「表相僧寶與真實義僧寶」。

那我們上一集講到《大寶積經》裏面,跋陀羅他要出家。佛請 彌勒菩薩替跋陀羅剃除鬚髮,授具足戒;彌勒菩薩承 佛的教旨幫他剃髮讓他出家,也授了具足戒了。結果出家完了以後,彌勒菩薩怎麼說呢?這邊經文我們看一下,《大寶積經》裏面這麼說:

【既出家已,復白佛言:「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大寶積經》卷八十五)

這邊 彌勒菩薩就講得非常的清楚了。彌勒菩薩幫跋陀羅剃度完以後,就對 世尊說:「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也就是說:跋陀羅剃除鬚髮,授具足戒,披了染衣,這樣子的出家只是表相出家,也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身出家,他並不是心出家,所以這個叫作表相的出家,不是真出家。所以 彌勒菩薩說:「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但是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菩薩真出家,菩薩真出家是怎麼樣才叫作真出家?就是必須要「離諸相,處於三界」——離諸相,處於三界,而且必須要「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所以菩薩的真出家是必須離於諸相,而且離於諸相的同時而處於三界。

那請問各位,你是哪一個心離於諸相的啊?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意根也有祂的形像,意根也觸法塵,那你這樣子祂有離諸相嗎?那什麼東西才是離諸相的呢?很顯然:就是只有這個如來藏,只有這個真心祂本身就是遠離了三界、遠離了五陰,所以祂本身就遠離了三界六塵萬法,祂遠離了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叫作離諸相。但是離諸相又無妨祂能夠處於三界,離了諸相又無妨祂能夠跟著眾生的五陰在三界運作,這個就叫作「真妄和合」。所以《維摩詰經》裏面才會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這個其實跟「離於諸相,處於三界」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如來藏祂本身就不會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不會六入(不會眼耳鼻舌身意),不會六入所以祂叫作「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但是祂又能夠「了眾生心行」,祂又能夠知道眾生的心行,祂又能夠知道眾生這個見聞覺知心所不能知道的這個一切法,而且這些法遠大於三界六塵萬法,祂又知道這些法,祂又能夠處於三界。所以菩薩必須要能夠「離諸相、處於三界」,所以「離諸相、處於三界」也就是必須要證悟如來藏的意思。

「離諸相,處於三界」以後要如何呢?必須要「成熟眾生」。也就是必須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行大乘菩薩行,必須要行大乘的六度萬行,乃至於菩薩十度來成熟眾生,來利益眾生永無窮盡。不是像二乘人入於無餘涅槃以後猶如自了漢,不是像這個樣子。所以大乘真正要成佛,就是必須要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乃至於究竟圓滿。那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才可以稱為真出家。所以真出家的道理,就是因為菩薩離於諸相,處於三界而成熟眾生!所以聲聞的出家,其實是方便的說出家,也不是真的出家。我們在上一集裏面說過的,聲聞出家其實他出了哪一個家呢?因為他沒有證悟如來藏,他怎麼知道說本來出家的這一個心呢?所以他還是在五陰宅裏面。聲聞人除了入了無餘涅槃才叫作真出家,但是他那時候入無餘涅槃是誰出家呢?因為如來藏祂本來就出家了,所以也沒有所謂的真出家。所以聲聞人沒有真出家這回事,只有菩薩才可以稱為真出家。所以《大寶積經》裏面這裏才會說:「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

所以,從身出家跟心出家這樣子來看的話,我們就會有四種的一個差別。身出家跟心出家會有四種不一樣的一個差別:第一個就是、身不出家,而心也不出家;第二個就是、身不出家,而心出家;第三個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第四個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

什麼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呢?就是凡夫異生,也不知道修行,還是在世間法裏面沉淪,沉淪於世間五欲裏面,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

第二個是「身不出家,但是心出家」。也就是說,雖然他沒有現出家的表相的剃髮著染衣這個表相的僧相,但是其實他已經證悟了如來藏(也就是證悟了本心,證悟了真如,證悟了這一個真心),所以出了這個家——出了五陰家,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出家。那身不出家,心出家有哪些人呢?身不出家,心出家從 維摩詰大士,乃至於一直到龐蘊居士,到淩行婆等等,這些都是屬於身不出家而心出家。

第三種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就是我們所說的表相僧寶,也就是身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就是指剃髮著染衣現出了出家的表相的這個身相,所以稱是身出家;但是身出家他並沒有勤求證悟,並沒有勤求證悟大乘,所以還是在一般的世間法上面,還是在一般的這個世俗法上面,還是在這邊打滾,所以叫作身出家,心不出家。

第四種是「身出家,心也出家」。那身出家心也出家,就是也剃髮,也著染衣,現了表相的出家的僧相;現了表相的出家僧相而且勤求證悟,那勤求證悟這樣子已經證悟了如來藏,證悟了本來就已經出家的這個如來藏心,證悟了本來就已經出家的這個阿賴耶識,證悟了本來就出家的這個真如本性,所以他就叫作心出家身也出家。

那從第一義諦來說的話,其實只有心出家是真出家,只有心出家才能夠稱為真出家;所以前面的四種狀況,只有第二種狀況「身不出家,心出家」它是屬於真出家,還有第四種狀況是「身出家,心也出家」才是屬於真出家。所以第三種狀況「身出家,心不出家」其實就是表相僧寶,他就是身出家,只是表相出家而已,這個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所以從第一義諦來說,是只有心出家才方堪稱為真出家。所以在《大寶積經》裏面 彌勒菩薩才會這樣子說:「世尊!出此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出家不是只有形相而已,這個形相他並不是真出家,也就是我們現在在探討的一個表相僧寶。所以菩薩必須要真出家,也就是必須要離諸相,處於三界,也就是要勤求證悟(要開悟),這樣子的話來成熟眾生,才可以稱為真出家。所以這樣子的出家,其實套一句《金剛經》經常在用的句法,也就是說:「所謂出家,即非出家。」也就是說:其實真出家並不是表相的出家。

達摩大師也針對這樣子做了這樣的開示,祂說:「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也就是說:如果你已經明心見性了,「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也就是說,不在於他是不是、有沒有剃除鬚髮或是著染衣;如果他已經見了自性的話,雖然他現的是在家身,「白衣亦是佛」白衣就是在現在家相的意思,所以說白衣亦是佛。但是如果你沒有明心見性,雖然你剃除了鬚髮、著了染衣,還是外道。因為還沒有入到這個無門之門,還沒有見到這個真心,所以還是外道——沒有入到佛門的殿堂,所以稱為外道。所以雖然他已經剃除了鬚髮,但是沒有明心見性,所以還是稱為外道。這是 達摩大師達摩祖師所說的,說:「若見自性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所以表相僧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從大乘了義的角度、從第一義的角度來看,表相僧寶他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所以祖師才會常常說:「入門須辨主,當面分緇素。」禪宗祖師經常在說「入門須辨主,當面分緇素」,「主」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你有沒有找到如來藏、有沒有找到你這個真心。如果能夠辨別你有沒有找到如來藏、你有沒有開悟明心的話,這樣子就有辦法分別出你是白衣或是黑衣。白衣的意思就是「素」,「緇」的意思就是黑;黑就是表相出家,素就是表相就是現居士相,所以「入門須辨主,當面分緇素」。所以從禪門來講,緇跟素並不是從表相來看的。也就是說,不是從表相你是穿了居士服,或是說你是穿了僧服而來論斷你是不是出家,必須「入門須辨主」,也就是說看你有沒有開悟。所以白衣、黑衣不是以表相來論斷的。

如果從禪門來講的話,未悟反而是白衣——未明心見性的人他才是白衣。所以有人說「白衣說法是不如法的」,白衣說法是不如法,黑衣才可以說法,也就是說現出家相的人才可以說法,在家相的人是不能說法。但是如果從禪門來講的話,反而悟者雖然他是現在家相,但是他是黑衣啊!那未悟的這些所謂的表相僧寶,所謂現剃髮、著染衣的這些僧寶,反而他是白衣啊!那如果按照這樣子的說法來講的話,那真的白衣是不能說法的,是只有黑衣才能說法;因為這些未悟的這些出家的表相僧寶,其實都不堪說了義法,因為他們是白衣說法,要說了義法就只有黑衣能夠說法,要說了義法就只有開悟聖者能夠升座能夠說了義的這個如來藏的大法。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確實他們說的沒有錯:白衣是不能說法,只有黑衣才能說法。所以不要以在家的身相來衡量善知識,不要以在家的身相——以表相僧寶來自高,以表相僧寶來歧視受持菩薩戒的這些在家菩薩。俗語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那在佛法來講的話,更是這個樣子!豈可以出家、在家的身相來論斷是真出家或是表相出家!

我們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裏面,祂所參的這些善知識有多少個是出家菩薩?只有五個是出家的菩薩(只有五個是現出家身的菩薩),其他全部都是現在家相的菩薩。那再來,龐蘊居士他是現在家相還是現出家相呢?那請問他是真出家還是表相出家?淩行婆她是現在家相還是現出家相呢?乃至於陸宣刺史,乃至於六祖大師悟後潛藏於獵人堆裏面,他現的是什麼相呢?他現的還是在家相啊!而且諸多的等覺菩薩現的是什麼相呢?等覺菩薩——我們所知的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乃至於 彌勒菩薩,現的全部都是在家相,彌勒菩薩在兜率陀天裏面,還是現著天人相,穿著天衣、戴著天冠。那為什麼等覺菩薩會是這個樣子呢?為什麼地上的菩薩大部分都是會現在家相呢?就是離開了表相的執著,而且現在家相容易受到眾生的輕賤;那受到眾生的輕賤可以迅速的消除性障、消除罪業,可以快速的增長道業,這個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所以真實行者,在家跟出家都同樣具足的,無分高下。

在家、出家應該要互相護持,應該要互相扶持,在家菩薩跟出家的菩薩應該是要互相扶持,在家的開悟的菩薩其實應該要扶持這些現表相僧寶的這些出家眾,能夠早日見道。所以,但是也必須這些表相僧寶的這些出家眾,必須要遠離僧衣崇拜,必須以大乘見道為依歸。

祖師常在問:「出家所為何事?」出家難道只是為要獲得眾生的供養來增長僧慢嗎?出家只是為了要建大道場、建大學院、建學術研究,乃至於因為這個樣子來抵制證道的居士嗎?出家是要脫離表相的佛法,而勤求證悟,出家其實是為了要解脫,出家其實是為了要度化眾生。也就是大乘菩薩僧出家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那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其實就是必須要自求證悟,也就是必須要勤求證悟。如果出家菩薩沒有勤求大乘見道為要務的話,如果沒有這個樣子的話,就會落入剛剛所說的廣建大道場、廣建大學院。所以出家菩薩應該要以大乘見道為要務,以大乘見道為要務來去除僧慢;因為你悟了如來藏,轉依如來藏以後,何來有慢啊!何來執著這個表相僧寶——剃髮著染衣的這個僧慢呢!

出家菩薩如果能夠勤求大乘見道,也能夠免於大乘佛教在家化。其實大乘的佛法、大乘的了義佛法,如果能由出家的僧寶來住持的話,這個是最好的,也是所有的開悟的在家菩薩極力支持,極力擁護的。所以出家的菩薩應該要勤求大乘的見道為要務,才有辦法脫離如上所說的表相佛法。所以必須要這個樣子,出家菩薩與證悟的在家菩薩必須要互相的扶持,互相扶持才有辦法讓佛教繼續——大乘佛法能夠繼續的興盛下去。所以未免出家僧團腐化,當務之急有兩個要素:也就是要扶持大乘見道居士的團體;再來就是必須幫助出家僧團有悲心的人能夠早日見道,能夠開悟明心,能夠發起大乘的種性。

那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表相僧寶與真實義僧寶」就與各位分享到這邊。

祝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藏傳佛教淫人妻女,非佛教
§有人說:「『喇嘛』原來的意思是『上人』或『上師』…出家或在家人,只要是具備上界功德,就是喇嘛。」

真相:1.藏傳佛教擅長自我吹噓,剛好讓急功近利、希冀快速成佛的眾生心旌動搖,若干佛教法師也跟著一窩蜂修學。然所謂的「上界功德」卻是著眼於淫樂持久不洩。可悲的是這些法師明知喇嘛邪淫,卻公開稱讚藏傳佛教殊勝,或禮拜密教喇嘛為師,真令人浩嘆…
2.菩薩戒為千佛所制,10重戒48輕戒為佛子所共守;聲聞比丘戒計250條,為出家人所奉持。但諷刺的是,喇嘛「上人」卻連最基本的在家五戒都無法持守:漁色獵艷,乃至性侵,犯邪淫業。血食祭拜,耽酒食肉,犯殺生與飲酒業。宣說外道法,騙取供養,犯偷盜業。未斷我見,卻稱上師,妄稱法王,犯大妄語。
學佛之正知見(第二篇)第39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表相僧寶與真實義僧寶(上集)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三十九輯 表相僧寶與真實義僧寶(上)
余正文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跟各位來討論的是「表相僧寶與真實義僧寶」的問題。

那什麽是表相僧寶?什麽是真實義僧寶?顧名思義的話,「表相僧寶」就是依著表面的形像所顯現出來的僧寶的形像;「真實義僧寶」就是因為有實體實義的這樣子的一個僧寶。那這樣子有什麽差別呢?好,我們今天就是要來探討這個問題。

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所謂的僧寶,他是佛、法、僧三寶之一。那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麽是佛、法、僧三寶。什麽是佛寶?什麽是法寶?什麽是僧寶呢?這個三寶又分成哪幾個層次呢?三寶分成:第一個有「自性三寶」,第二個有「出世的三寶」,第三個是「住持三寶」。

什麽叫作「自性三寶」呢?自性三寶就是指:眾生本具的法身,眾生本具的真如本心,也就是眾生自己的自性佛,這個就是眾生的「自性佛寶」。眾生的自性佛寶指的就是法身,指的就是真如,指的就是這個真如本心,這個就是眾生的「自性佛寶」。當眾生因為這樣子了知有一個自性三寶的時候,而去求悟、證悟這個自性佛寶、證悟這個自心如來,而去瞭解自心如來裏面到底有哪些法;那自心如來這個真如祂示現了世出世間法,祂示現了所有的世出世間法而圓滿無礙,這個就是這個真如體性祂本具的圓成實性;雖然眾生的妄心祂本身有依他起性,有遍計所執性,但是如來藏在依他起上面、在遍計執上面一樣圓滿的成就了祂的圓成實性,所以能夠圓滿現出世出世間法。當知道這樣的道理以後,去求證悟如來藏、去求證悟這個真如本心、去求證悟這個自性彌陀、去求證悟這個自性如來;當證悟了這個自性如來以後,而轉依這個自性如來,轉依這個清淨心,轉依這個自性清淨的真心——自性清淨的這個本體,而「動無違諍」。什麽叫作「動無違諍」呢?也就是說,如來藏祂本身就是動靜一如,而與三界六塵萬法完全不相到的,不會跟三界六塵萬法起任何的一個衝突,所以因為證悟了這個如來藏、轉依了如來藏,所以不會再跟眾生有任何的爭執,也不會跟眾生有不如法的這一個地方,這個就是「自性的僧寶」。那自性僧寶跟自性的佛寶,還有自性法寶,這個就是「自性三寶」。

那再來說什麽是「出世的三寶」呢?出世的三寶就是指佛的報身、還有佛的化身、還有佛的應身——佛的報身跟佛的化身,還有佛的應身就是出世的三寶。依於出世的三寶,所以我們能夠隨著佛來修學,隨著佛來修出世的法寶。來修出世的法寶——出世的法寶是什麽呢?出世的法寶就是所謂的「四諦緣生」、「六度詮旨」。那什麽是四諦緣生呢?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還有十二緣起法。那菩薩也修四聖諦、也修十二緣起觀,那更重要的是修六度詮旨:也就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因為修四諦緣生還有六度詮旨(菩薩六度萬行的這個法)所以能夠證悟了如來藏,也能夠逐漸的解脫煩惱,所以就成為大乘的「菩薩僧」,這個就是出世的僧寶。

出世的僧寶有四向五果,也有菩薩十地。菩薩相同的也修解脫法,解脫法是在修大乘法的過程裏面,其實是附帶的一個修行的一個結果,大乘法其實還是以證悟如來藏為標的。但是菩薩在邁向修學大乘法、要證悟如來藏的時候,經過了「四加行」,也就是煖、頂、忍、世第一法,而進入了加行位。進入加行位以後,其實就已經邁向了菩薩的初果向,也就是準備要斷我見;等斷了我見以後,也就是菩薩的初果;如果在證悟如來藏以後,進入菩薩的七住位,一直到菩薩的十住位,就是進入菩薩的二果。從二果一直到三果向到四果,乃至於修菩薩的十二因緣觀,也成為菩薩的緣覺,這就是菩薩的四向五果。菩薩的四向五果裏面,有現在家身的,也有現出家身的;菩薩的十地,也就是從初地一直到菩薩十地、一直到等覺位,這些菩薩其實大部分都示現在家身的。這裏我們沒有談到聲聞緣覺解脫果二乘人的部分,二乘人的部分他們修這個四向五果解脫道的部分的話,大部分是以出家僧為主的。

那我們再來談一下,什麽是「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指的就是泥塑的佛像或是木雕的佛像,泥塑的佛像跟木雕的佛像這個就是住持的三寶。什麽是住持的法寶?也就是「黃卷赤軸」,由這些書籍所成立的這些三藏十二部經典的這些法寶,這個就是住持的法寶。什麽是住持僧寶呢?住持僧寶也就是剃髮著染衣,離世俗的家,也就是離開了世俗的家,而且剃髮著染衣,現了出家表相的這樣子的一個僧寶,這個就叫作住持僧寶。

那我們從這邊來看的話:從自性的僧寶、到出世的僧寶、到住持的僧寶,其實是從自性僧寶到出世僧寶是因為如來藏,悟了這個真心如來藏——大乘菩薩悟了這個真心以後所顯現的出家的狀況,所顯現了這個的法相。住持三寶是因為剃髮著染衣,離世俗的家這樣子的一個表相,所以我們說其實住持三寶就是表相三寶。出世的三寶其實就是真實義的僧寶——出世的僧寶就是真實義的僧寶,住持的僧寶就是表相的僧寶。

這個差別在什麽地方呢?就是有沒有悟入如來藏,有沒有悟入自性。如果悟入了自性的話,這個樣子的話,就是叫作出世的僧寶。所以出世的僧寶也有可能示現出家相的,那也有可能示現在家相的。但是不是以現在家相或是以現出家相為主,而是以有沒有悟入如來藏這個真心為主,所以自性三寶其實才是最初、最終、最究竟的歸依處!所以無論你是出世三寶或是住持三寶,都必須要依止於自性三寶。也就是說:出世的僧寶跟住持的僧寶就是必須依止於自性的僧寶。如果否定了自性的僧寶的話,那就沒有辦法成立僧寶的一個僧格,否定了如來藏的話就已經完全喪失了僧寶的僧格。所以不管有沒有悟,都必須要依止自性三寶。三世諸佛同樣是依止自性三寶而修學佛法,乃至於達到究竟圓滿、乃至於達到成佛的果地。所以自性三寶、自性僧寶是一切的所依,是出世三寶、是住持三寶的所依。所以表相三寶也應該要依止自性三寶,不是只有求開悟的人要依止自性三寶。雖然住持三寶還沒有悟,但是必須要深信自性三寶,因為一切的歸依全部都是從自性三寶而來的。所以從這邊來看的話,四向五果的菩薩、聲聞,有在家、有出家的,那地上菩薩大部分都是在家的,所以:僧寶必須以是否開悟,為最主要的一個判定標準。

那我們來看一下,因為這個樣子的話,我們會有兩種情況來對這樣做一個區別,就有兩種僧寶——也就是說我們要探討的這個問題:就有表相僧寶跟真實義僧寶。

表相僧寶就是所謂的身出家,表相出家,表相僧寶就是只有剃髮著染衣而出世俗的家,那這個就叫作身出家,也又叫作表相出家;因為只有他的這個身體出家了,但並沒有真正的出家,只是出了世俗的家。那真實義僧寶方稱為真出家,也又叫作心出家,真實義僧寶爲什麽可以稱為真出家、也稱為心出家呢?他是出哪一個家呢?他就是出了三界的家,也就是離了五陰宅——離了五陰的這個宅舍。眾生沒有辦法解脫,沒有辦法離開的就是三界的這個家——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這一個家,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的這個家(色受想行識五陰的這個宅舍)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宅舍。所以離開這個宅舍才是稱為真出家,才是稱為心出家,因為心已經離開三界的繫縛、心已經離開五陰的繫縛。

那什麽叫作三界家呢?什麽又叫作五陰宅呢?什麽人能夠離開三界家?能夠離開這個五陰宅呢?「三界家跟五陰宅」我們剛剛說過了,就是因為眾生這個輪迴生死的這個業種未斷,所以執取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還有色受想行識形成的三界六塵萬法,形成的這樣子的執著,所以沒有辦法離開這個舍宅。

那我們來看看,到底誰能夠離開這個三界家,離開這個五陰宅呢?是身出家的表相僧寶能夠離開這個三界家,離開這個五陰宅嗎?很顯然,不是的!因為身出家如果不事於修行、不事於修證的話,如何離開這個五陰宅呢?如何離開這個三界家呢?

那到底是誰能夠離開這個五陰宅?那是聲聞解脫的聖者嗎?是聲聞緣覺解脫的聖者嗎?聲聞緣覺斷了五蘊,證了五蘊空相、證了十二因緣,斷了我執,入了無餘涅盤,有沒有出五陰家?有沒有出三界家、五陰宅?沒有出三界家、五陰宅啊!因為入了無餘涅盤,是無餘涅盤的本際——也就是如來藏的本際,是誰離了這個家呢?因為如來藏祂本來就出家啊!祂本來就離開了這個五陰宅了,祂沒有必要出家。那阿羅漢、緣覺入於無餘涅盤的時候是誰出這個家呢?所以很顯然,他也沒有出這個家;那他還沒有入無餘涅盤的時候,他還是在五陰宅裏面,雖然他已經斷了見惑或是思惑,但是他還是在五陰宅裏面,因為他並沒有證悟到這一個本來就出家的這個如來藏——沒有證悟到本來就出家、本來就離開三界家、五陰宅的這個如來藏。

那是誰才有辦法離開這個三界家、五陰宅呢?也就是菩薩!菩薩證悟了如來藏以後,現觀如來藏祂本來出家、現觀如來藏祂本來就離開了六塵、現觀如來藏祂本來就不攝屬在三界裏面、現觀如來藏祂本來就不屬於五陰,而用自己的這個五陰身,而用自己的這個意識心能夠現觀如來藏祂本身就出家,而轉依如來藏,這個才是叫作真出家!因為意識心——因為見聞覺知心——轉依了如來藏而逐步的修行,斷除了所有的思惑,斷除了習氣種子隨眠,這樣子才是真正的離開了五陰家。而如來藏祂本來就是無形無相的,如來藏無形無相所以祂根本不用剃髮,也不用著染衣。如來藏無形無相何須剃髮?何須著染衣呢?所以必須要心離五陰的繫縛才是真出家,否則就是表相出家。

我們在前面「觀像念佛」的時候有提到 大精進菩薩,大精進菩薩原來他就是想要求出家,所以就跟他父母哀求希望能夠出家,但是父母並沒有同意。後來是因為觀像念佛悟入了實相,悟入了實相進入了實相念佛,所以悟入了真如本性。他原來是極力的想要追求要出家,但是他悟了以後說了一句話,他說:「不被袈裟,亦不見佛,不受禁戒……如是觀已成大智慧。」(《大寶積經》卷八十九)那就很奇怪,原來他是要求出家,(披袈裟就是出家,披袈裟就是表相出家的意思)那爲什麽他那個時候反而不求出家了呢?反而不披袈裟呢?就是因為已經悟了如來藏,(已經悟了本心、已經悟了這個阿賴耶識)悟了這個如來藏祂本來就已經出家了;悟了如來藏祂本來就遠離三界六塵萬法、悟了如來藏祂本來就不屬於五陰,所以沒有必要披袈裟。需要披袈裟、需要剃髮的正是我們這個五陰,五陰身才需要披袈裟、才需要剃髮,所以只有五陰身才需要披袈裟,如來藏祂本身沒有必要披袈裟,沒有必要出家。所以唯有悟了如來藏,才是真正的真出家。

所以《大寶積經》裏面,這個時候 佛要 彌勒菩薩對這個跋陀羅作剃度,這個時候 佛說:

【時,跋陀羅聞是說已,前白佛言:「我願出家作於比丘。」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當與是善男子剃除鬚髮,授具足戒。」彌勒菩薩承佛教旨即與出家,受於具戒。】(《大寶積經》卷八十五)

有一個跋陀羅他想要出家,就到 佛前跟 佛說他要出家作比丘,這個其實就是他想要剃髮、要著染衣,要作佛的弟子,要進於僧團裏面。那這個時候 釋尊告訴 彌勒菩薩說:「你應該對這個善男子(也就是說跋陀羅)剃除鬚髮,授具足戒。」也就是幫他授具足戒,那授這個聲聞的這個解脫戒。那 彌勒菩薩「承佛教旨」就對這個跋陀羅剃除鬚髮,讓他著染衣,讓他出家了,而且讓他授了具足戒。但是這樣子是叫作什麼樣的出家呢?剃髮著染衣完以後,其實就是表相的出家。真正的出家是怎麼樣的狀況呢?彌勒菩薩後面又說了一段話。

那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那等下一集我們繼續再跟各位分享。

祝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正旭老師於1月14日法界衛星電視台新聞專訪之開示:

1. 學佛為什麼要持戒?(學佛持戒 清淨身口意)
2. 真的有因果嗎?(種如是因 得如是果)



相關閱讀:


「法界衛星電視台」將於1月21日(星期五)的四個新聞時段
(即凌晨0:00~0:30、早上7:30~8:00,中午12:00~12:30,下午5:00~5:30)
播出採訪本會親教師游老師開示佛法問題的報導

題目有兩則
一:三歸依 修行的標準,
二、佈施 植大福田。

敬請各位菩薩屆時收看
並介紹親朋好友一起收看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