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40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三福淨業


第40集 三福淨業

正光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說明觀想念佛法門緣起,也說明了九品往生的內涵,更敍述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會毀謗大乘法,也說明了毁謗大乘法的一些實際的例子,更說明了觀想念佛法門的一些善巧方便,為的是使觀想念佛法門能夠迅速成就,乃至能夠得到念佛三昧。今天講的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必須具備的三福淨業,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第99頁第二段。

世尊曾開示,三福淨業乃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淨業的正因啊,所以應該要先修學。什麼是三福淨業?「三福淨業」: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今針對三福淨業的每一項加以說明。

首先是「孝養父母」。也就是孝順及奉養父母。孝養父母是為人子女天經地義的事。因為父母懷胎十月,去濕就乾哺乳長大,此恩此德非常廣大無法回報。所以 佛曾開示:「假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至百年,復種種供養,猶不能報父母之恩。」(《雜寶藏經》卷2)也就是說縱使你左肩挑著父親,右肩挑著母親,這樣無怨無悔的背負百年,其中也提供了種種的供養還是不能報父母的恩情,由此可知父母的恩情非常廣大,所以不孝順父母與禽獸無異。世間人尚且知道孝養父母,更何況是佛弟子不孝養父母,而修學佛法無有是處。

接下來是「奉事師長」。也就是奉養服侍師長,將師長有如父母一樣的奉養服侍,可是師長有世間法的師長,出世間法的師長。世間法的師長教導我們在世間裏面種種技藝﹑知識等,教導我們學習如何在世間法生活,是學「生」——學習如何生活以及生存,而不是學「死」——學習如何了生脫死,以成就佛菩提道。可是出世間法的師長,能夠教導我們親證三乘菩提,能夠讓我們了生脫死及成就佛道,這樣子的善知識是真善知識,這樣的真善知識很難遇到。所以 佛曾開示:「菩提妙果不能成,真善知識實難遇。」能夠遇到這就是我們的福田,我們應該恭敬、禮拜、供養。如果你能夠遇到,讓你明心見性的善知識,他是你的大福田,也是你的法身慧命的父母。為什麼?生身的父母給你只有一世,而法身父母給你卻是無量世,他不僅讓你明心見性,不讓你下墮三惡道,而且未來能夠成就佛道,所以我們應該更恭敬、禮拜、供養。既然有真善知識就有假善知識,應該加以分辨,以免誤以為是福田,卻在毒田裏面廣植供養,與惡知識成就共業,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

那什麼是惡知識?譬如坦特羅佛教,教導男女要雙修,乃至雜交,不僅邪淫失去了人格,而且毀戒了大妄語。請各位菩薩看圖片,圖片裏面是坦特羅佛教密集金剛與明妃相擁抱在一起。其中的密集金剛本身是深藍色,他是無上瑜伽方便父續的本尊守護神,他也是能夠瞭解廣大密續的主要關鍵,所以有密續之王之稱,也是坦特羅佛教各派所尊崇的金剛。他與明妃相擁抱在一起,然而明妃她本身是淺藍色的,她袒胸露乳的與密集金剛相擁抱在一起。他們所行的正是男女雙身的邪淫法,所以宣傳這樣的法的人,就是惡知識應該要遠離,以免與惡知識成就共業,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

接下來是「慈心不殺」。也就是心存慈悲,不殺害眾生。古德說的好:「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半夜聲。」(《蓮修起信錄》卷6)眾生最寶愛的就是牠的身體,以及牠的生命,你殺了牠、吃了牠,牠心裏怎麼會平呢?所以殺了牠吃牠一斤肉,未來就要還十六兩肉,而且冤冤相報何時了,因此不殺生不吃肉乃是長養自己的慈悲心、以及未來不障礙自己見道的機會。可是坦特羅佛教卻教導人,要殺眾生吃眾生肉,真是荒唐。他們還主張用五肉來供養鬼神,哪五肉?也就是豬肉、狗肉、馬肉、象肉、人肉,這已經違背 世尊四種清淨明誨不殺的教誨啊!

接下來是「修十善業」。也就是不殺、盜、淫、不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不貪、瞋、癡,反之就是造十惡業。然而坦特羅佛教幾乎全犯了,譬如「殺」,坦特羅佛教裏面,所講的「息增懷誅」的誅法,也就是召請鬼神來誅殺他人。但是他們所召請的鬼神層次非常低,都是山精鬼魅。根本無法靠近明心菩薩的身邊,因為他遠遠就看到菩薩身邊的護法神,他根本無法靠近。因為無法靠近的結果,就無法執行命令,既然無法執行命令,他就必須反回來去加害施法的人,除非施法的人能夠駕馭,否則他就要倒大霉了。不過這樣的做法就已經違背了 世尊所謂的四種清淨明誨,不殺的教誨。

接下來是「盜」。佛告訴我們要用正當的手段來賺錢,要如法來供養,未來就有廣大的資財果報,乃至在正法團體裏面出錢出力來護持,就能夠迅速累積自己的福德,作為未來見道的資糧。可是坦特羅佛教卻教導人用火供來修財神法,這是藉鬼神之力來獲取他人的財寶,也就是說他竊取他人本來應有的資財果報作為己用,這就已經犯了竊盜罪,已經違背 世尊四種清淨明誨,不盜的教誨。

接下來「淫」。世尊教導眾生不能淫,因為淫會讓人下墮三惡道。可是坦特羅佛教本質是性力派,它將男女行淫的方法混入佛門當中,然後主張的是男女雙身法,這樣子已經犯了邪淫業,也難怪每年都會有性醜聞發生,而且屢見不鮮經常的發生。可是這樣子已經違背 世尊四種清淨明誨,不淫的教誨。

接下來是「妄語」。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有廣長舌相能夠覆蓋其面,這表示 世尊無始劫來從未欺誑眾生。可是坦特羅佛教的行者,動不動就以十地法王自居,乃至以佛菩薩化身自居,這就已經犯了大妄語業,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這已經違背 世尊四種清淨明誨,不妄語的教誨。

接下來是「貪」。佛告訴我們要正當賺錢,取財有道。可是坦特羅佛教的行者,本身不是出家人,卻假籍自己是出家人的身分,貪取了眾生的錢財,而且廣收供養,這就已經犯了貪業,未來多生多劫要做牛做馬來還。為了貪一世的享受,卻要未來無量世做牛做馬來償還,這不是愚癡嗎?

接下來談「癡」。佛告訴我們,成佛必須經過五十二階位,也就是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與等覺菩薩,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身處。不管內財、外財他都佈施,所作所為就是要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因為這樣子百劫修集圓滿之後就上生天上,於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就誕生人間,於人間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也就是說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與智慧才能成就。可是坦特羅佛教卻教導男女在性高潮遍身覺受的時候,說之為樂,然後觀此覺受無形無相,說之為空。這就成為坦特羅佛教引以自豪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能夠這樣就成就了報身佛。可是當你覺受遍全身的時候,本身就不離受陰;然後觀此覺受無形無相,就不離識陰,既然不離受陰與識陰,這表示是我見未斷啊!請問有不斷我見的佛嗎?有未斷淫欲的佛嗎?由此可知,坦特羅佛教所說的報身佛,原來是男女抱在一起的假佛!可知修雙身法的坦特羅佛教,非常愚癡,不愧是愚癡的代表。

接下來「受持三皈」。也就是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以後就成為佛弟子。佛也告誡我們要依法不依人,可是坦特羅佛教卻自創了四皈依,也就是三皈依前再加上皈依上師,而且上師在三寶之前,而且他高於三寶。他們也教導,眾生要完全相信上師,這純是依人不依法。更有甚者,有坦特羅佛教的行者說,上師的成就及慈悲高於佛。請問有人的智慧、福德以及慈悲高於佛嗎?根本沒有!可是坦特羅佛教的行者卻說他們高於佛,這就是高推種種境界,宣稱他們的成就高於佛,這樣是大妄語,是未證言證的大妄語!不僅與佛菩提道背道而馳,而且與佛菩提道越走越遠。所以坦特羅佛教的四皈依是錯誤的,是不如法的,是不應該相信,應該要回歸 世尊的三皈依。

接下來是「具足眾戒」。譬如受持五戒可以保住人身,所以五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礎。五戒當中有不邪淫戒,也就是教導眾生要舍離淫欲,更不可以邪淫。可是坦特羅佛教卻教導卻施設了三昧耶戒,認為上師可與比丘尼、母女姐妹、畜生女行淫。如果上師不與比丘尼、母女姊妹、畜生女行淫就是違犯三昧耶戒。可是這樣做法,不僅失去了戒體,無法具足眾戒,而且亂倫失去人格,根本無法保住人身,也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接下來「不犯威儀」。就是注意自己的威儀,以免被眾生評論與看輕。五戒當中的不飲酒戒是遮戒,以免酒後失態。所以在 迦葉佛時有一五戒的信士,外出回來見一碗酒,以為是水而喝了,發了酒瘋,然後盜取鄰家的雞殺了煮來吃,見鄰家女漂亮就性侵害,後來被扭上公堂不肯招認。這是因為喝酒了,而將五戒全犯了,這樣是無法保住人身的。可是坦特羅佛教卻宣導飲酒吃肉,因為喝酒吃肉可以讓性高潮持久。所以坦特羅佛教行者在他的房間裏可以看到酒,這是很正常的事不足為奇。可是這樣的做法非但無法保住人身,而且未來將成為魔子魔民。這是不如法的,已經違背 世尊不飲酒的教誡。

接下來是「發菩提心」。也就是說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是勤求明心見性,乃至能夠成為四智圓明的佛。也就是說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個階位。因此可以證明發菩提心是心法。可是坦特羅佛教卻顛倒其心,將菩提心當作是物質,而且有顏色是紅白菩提,它可以吃、可以開智慧,真是顛倒!那什麼是紅白菩提?什麼是菩提?也就是說將男女行淫所留下的東西稱為菩提,其中白色的是指男性的精液,稱為白菩提;女性的經血是紅色的,所以是紅菩提。他們稱為紅白菩提是甘露,可以吃、可以開智慧。請問這樣的不淨物你敢吃嗎?所以說他們的說法真是荒唐!

接下來「深信因果」。佛弟子都相信因果昭昭不爽。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以百丈禪師的野狐禪公案當中,因為一字之差——「不落因果」「不昧因果」——一個得到是五百世的長壽野狐身,一個是解脫的野狐身。因此因果昭昭不爽,所以 佛曾開示:「假使經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57)所以說,所造的善業惡業都含藏在第八識裏,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可是坦特羅佛教卻將男女房中的行淫的方法及技巧引入佛門,認為性高潮覺受遍全身就是正遍知,就是報身佛,真是荒唐!所以 佛開示將外道法引入佛門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所以坦特羅佛教真是不畏因果的最具體的代表!

接下來是「讀誦大乘」。也就是閱讀課誦大乘經典,因為讀誦大乘經典是修學念佛法門的根本,因此要相信大乘法是 佛說。可是有出家人及學者提出「大乘非佛說。」也就是說,認為大乘法是 佛滅度後,因為佛弟子緬懷 世尊,有佛弟子長期結集出來的。他的意思就是說大乘法非 佛親口所說,可是這樣的說法,正是誹謗最勝妙的第八識,成為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此外還有一位出家人他也提出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太陽神崇拜的轉換,東方琉璃世界是天界的淨化」——不承認有東方琉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以及藥師佛及阿彌陀佛的存在。這樣否定淨土的結果,讓修淨土的人的行者情何以堪?因為往生的希望都破滅了,這真是破佛正法!更有一位比丘尼說:「往東的琉璃世界或往西的琉璃世界都遙不可及,這是佛陀出於方便譬喻。」可是這樣的結果也成為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

接下來「勸進行者」。也就是勸請行者能夠依照 世尊所施設的觀想念佛法門精進修行,乃至能夠悟入念佛三昧。所以依照 世尊所施設的觀想法門未來必定有所成就,就算今生無法成就,已種下了種子,未來世有緣的時候,在佛菩薩的幫忙之下仍然可以成就。可是坦特羅佛教卻勸請行者要精進的男女雙修,這樣的精進的結果是邪精進!這已經墮入了欲界的最重貪了,欲界尚且無法出離,更何況能出三界呢?這樣怎麼會是最勝妙的法呢?這樣的法怎麼會是高於顯宗的法呢?因此坦特羅佛教勸請行者精進的邪淫,不愧是邪精進的代表!

以上將三福淨業的內容,略為加以說明,並列舉了坦特羅佛教男女雙身法為例,說明這是破佛正法的外道法,不應該修學,應該要遠離,否則是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至於三福淨業的詳細內容 平實導師的《念佛三昧修學次第》以及正禮、正緯老師都有詳細的介紹,請各位菩薩自行參閱。

限於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進行觀想念佛法門的實質內容,敬請期待。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法界衛星將於9/27 (星期一)播出
孫正德老師的採訪內容:

1. 長養善根的益處
2. 生死輪迴的根本


法界新聞播出時間:
凌晨 12:00~12:30
早上 07:30~08:00
中午 12:00~12:30
下午 05:00~05:30

敬請準時收看,並廣為介紹親朋好友一起收視,同霑法益。
網路收看,請上425go部落格影音專區收看。

佛教正覺同修會
台北市承德路三段277號9樓
電話:0225957295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39集
由正光老師開示:緣起與善巧方便


第三十九集 緣起與善巧方便

正光老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由正文老師主講觀像念佛法門,這個單元主講的題目是觀想念佛法門。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第97頁,第一節「日想」。

首先我們要談的是觀想念佛法門的緣起。觀想念佛法門的緣起主要是 釋迦牟尼佛因為阿闍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夫人的請求而說,也是為未來五濁惡世厭離而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說的法門。因此 世尊開示了《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讓未來有緣的人能夠入「觀想念佛法門」,乃至能夠入念佛三昧而悟得自心如來,因為因緣非常殊勝,所以我們要加以說明一下。

在佛世,阿闍世王篡了父親頻婆娑羅王的王位,把頻婆娑羅王關了起來,把他關在王舍城的七重室內。在這段時間,阿闍世王要把頻婆娑羅王餓死,所以他就要求下人,不准提供食物及飲食給頻婆娑羅王。韋提希夫人就是頻婆娑羅王的皇后,她在探監的時候,先把身體洗淨了,然後把麵粉炒熟,和著水和麵貼在自己的身上,然後將自己身上的瓔珞裝滿了果汁去探監,在探監的時候就將身上的麵粉跟果汁給頻婆娑羅王食用,所以使得頻婆娑羅王得以不死。在這段時間,頻婆娑羅王每天都有目犍連尊者、富樓那尊者飛到牢房為他說法,其中目犍連尊者為頻婆娑羅王說八關齋戒,富樓那尊者替頻婆娑羅王說法。這樣子過了二十一天,阿闍世王來探監,發現頻婆娑羅王並沒有死,就問下人:「為什麼頻婆娑羅王沒有死?」下人就回答:「由於韋提希夫人身上裹著麵,以及瓔珞裝滿了果汁來探監,所以頻婆娑羅王得以不死。在這段期間,目連尊者、富樓那尊者每天飛到牢房為頻婆娑羅王說法。」阿闍世王聽了以後非常地生氣,就興起殺害韋提希夫人的念頭。因為這樣子,這個訊息就被兩位大臣知道了:一位是月光,一位是耆婆。這兩位大臣就向阿闍世王稟白:「自古以來,只有無道之王殺死父親,從來沒有無道之王殺死母親的,如果無道之王殺死了母親,他便是殘暴不仁的國王,我們不與他共事。」說完以後,兩人就按劍而退了。阿闍世王看了非常的驚惶恐怖,就打消了殺害韋提希夫人的念頭,但是將韋提希夫人關了起來。

韋提希夫人被關了以後,她就面向靈鷲山就向 世尊稟白,希望 世尊能夠遣目連尊者、阿難來相見。世尊知道了韋提希夫人的心之所念,就從靈鷲山消失了,就在監獄中出現了,而且目連尊者跟阿難兩個人隨侍佛的左右。韋提希夫人就哭著向 佛稟白:「我過去到底是造了什麼惡業,而生了這樣不孝之子啊?!這個娑婆世界太苦了,我不想留在這裡,請求世尊示現十方世界,我想往生到那邊去。」世尊聽了以後就以神力示現了十方世界,韋提希夫人看了以後就決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向世尊稟白:「怎麼去?」因為這樣緣故,世尊就說了《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然而 世尊在說這個法之前,就放光照射了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因而禮拜,而斷了五下分結,成了三果的阿那含了。

然而《觀無量壽佛經》總共有十六觀,前十三觀是有相觀,有事修,也有理證。事修的部分後面會談到,理證的部分如果是利根的人,他觀想到某一個層次,閱讀到第一義諦的經文的時候,就可以入觀想念佛法門而證得念佛三昧,證得自心如來而明心見性了。所以說《觀經》是理事兼備,理事圓融的經文。那後三觀呢?講的是上、中、下品往生的內涵,我們這邊加以略說一下。

上品往生,攝受證悟的菩薩及心地淳善、發大心的菩薩。譬如上品上生,攝受的是證悟的菩薩。在他方世界證悟的菩薩生前已經明心見性了,如果生前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第八識就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化現了一朵蓮花,這朵蓮花依照這位菩薩在此世不斷的精進修行的結果,使得這朵蓮花越來越莊嚴,越來越廣大了。因為這樣的結果,當他臨命終時,中陰身出現了以後就會看到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出現了。其中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到這位菩薩面前,觀世音菩薩就以金剛臺接引,阿彌陀佛放光照射這位菩薩,這位菩薩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同佛後如彈指頃往生了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聽 佛開示就悟了無生法忍,位階初地乃至八地的階位。本會郭前理事長在生前是一位明心又眼見佛性的菩薩,在生前他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於往生不久後,便托夢給他的學生,說他已經往八地邁進了。由此可知,《觀經》所說的內涵是真實不虛啊。因此希望各位菩薩們在娑婆世界勤求明心見性,然後再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聽 佛開示,就能悟無生法忍而位階初地乃至八地的階位。

接下來是上品中生,是攝受沒有證悟,但深信因果,不畏懼第一義諦的菩薩。他是坐了紫金臺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要經過一個晚上蓮花才開,西方極樂世界一個晚上等於娑婆世界半個大劫,然後蓮花才會開,經過七天以後才不退轉,再經過一個小劫,就位階初地乃至八地的階位。

那上品下生呢,是攝受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不解第一義諦的菩薩。他坐的是金蓮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天花才開,七天之後見佛,但是並不明了,再經過二十一天才了了見佛,再經過三個小劫才成為初地。

中品往生呢,是二乘人所證的境界,因為他們最高的境界就是阿羅漢了。譬如說中品上生,他坐的是蓮花臺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就馬上開,聽的法是聲聞法,馬上就成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

中品中生呢,他往生西方七天以後蓮花才開,聽的也是聲聞法,而成就了初果,經過半劫成為阿羅漢。

中品下生呢,往生七天以後花才開,聽的也是聲聞法,而成就了初果,然後再經過一個小劫,就成為了阿羅漢。

下品往生呢,是攝受造作各種惡業,但不犯五逆重罪的大乘種性人。什麼是五逆罪?也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譬如下品上生,他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要經過四十九天花才開,再經過十個小劫就成為初地。

下品中生呢,要往生經過六個大劫以後花才開,才發菩提心;至於什麼時候證果?不知道。

下品下生呢,往生要經過十二大劫蓮花才開,那時候才發菩提心;到底什麼時候證果?也是不知道。

然而蓮花不是馬上開,則必須待在蓮花裡,聽的是摩尼水在蓮花與樹之間上下流注所發出的聲音,說的是苦、空、無我、無常、六波羅蜜,就好像聽錄音帶一樣不斷的重複聽著,一直聽到第八識田裏面的惡業種子消除了,待消除了蓮花才開。然而往生的人是不會譭謗大乘法,因為 佛說譭謗大乘法的人就是謗菩薩藏,他已經沒有任何的善根福德。所以 佛曾經開示「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僅剩下的微小福德,乃是他從譭謗大乘法之後,一直到臨終之前所培植的福德,然而這樣培植的福德很微小,可是所造的惡業卻很大,因為重的先報,所以他就會下墮三惡道而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譭謗大乘法是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接下來,我們要談有哪些是譭謗大乘法的實際例子。譬如說有出家人及學術的研究者就提出「大乘非佛說」。他們認為:大乘法是佛涅槃後,佛弟子為了緬懷世尊,而由佛弟子長期集結出來的。也就是說,大乘法不是 佛親口所說的。可是 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也說「無有餘乘,若二若三。」如果他們所說的是正確的,那是不是意味著佛弟子的境界比 佛高嗎?這樣的說法真是很荒唐。為什麼?因為佛弟子可以說出勝妙的法,而 佛卻不能說,有這樣的道理嗎?由此可知,這樣說法是非常荒謬,而且說法顛倒。佛在四阿含中說,這樣叫作謗佛、謗法。

又有人提出來:西方極樂世界是太陽神崇拜的轉化;東方琉璃世界是天界的淨化。也就是說他不承認有東方琉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承認有 藥師佛、也不承認有 阿彌陀佛。可是在經典都有告訴我們,有這兩個淨土,也有兩位世尊!可是更有愚癡者,有一位比丘尼說:「往東或往西都遙不可及,這是佛陀出於方便的譬喻。」她的意思是說「往東的琉璃世界或往西的極樂世界都不可能到達的,這是 佛陀出於方便的譬喻。」她的意思就是:不承認有兩個淨土,兩位世尊。這樣就是譭謗大乘法的人,未來要受無量苦。

又有人提出來:「如來藏富有外道神我、梵我色彩。」可是佛在經典都說,祂的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的是不一樣的。佛所說的如來藏是第八識,外道所說的是第六識。佛所說的如來藏是第八識,是常,外道所說的是第六識,是無常。本來就是不一樣,可是他們為什麼還堅持主張,提出「如來藏富有外道神我、梵我的色彩」呢?由此可知,這都已經成就謗佛的重業啊!《阿含經》都說了這都是謗佛,謗佛、謗法善根永斷。

譬如,有人又提出來:「第八識是生滅法,是 佛方便安立。」認為 佛在大乘學理是存在的,但那是虛妄存在。可是在經典或是論典裏面都告訴我們,第八識是一切有情的真心,也是三界九地,四聖六凡的真心啊,怎麼會是生滅法呢?由此可知他們在譭謗大乘法,譭謗的結果就是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

接下來,又有人譭謗:「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可是經典都說阿賴耶識是眾生的真心啊!祂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如果能夠證悟阿賴耶識,未來就可以成就佛道,由此可知這個心是真心,怎麼會是生滅法呢?因為這樣譭謗的結果,就成就了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

又譬如,譭謗大乘法的人,不管你說出來或者寫出來,或者透過網路匿名來傳播,只要讓別人會意了,就成為了謗菩薩藏,也就是善根永斷的一闡提人,是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此點要特別在意,以免違犯,非但無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反而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的苦。

然而觀想念佛法門裏面的內容,有觀、有想,也有思惟。什麼是想?想就是想一件事,譬如你在想父母,不僅有形象,而且你也清楚了知裏面的內容。那觀呢?就是觀察,觀察想的內涵,夠不夠細緻,夠不夠莊嚴,夠不夠如法等。從這邊就可以瞭解:要先想,後才觀啊!想成就了,才觀;想不成就,就不要觀,想成就了,再來進行觀;觀不成就,再退回想……如此重複,不斷的進行。接下來,「思惟」就是歸納、分析整理的意思,這個是觀想念佛能夠迅速成就的善巧方便,所以我們應該要修學啊。所以說觀想念佛法門的主要就是在觀想的正受,而是以思惟作為輔助。然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非常詳細而且也非常的複雜,如果不透過一些善巧方便是無法成就的,因此後學就提供了一些方法,一些善巧方便,給各位菩薩參考。

首先,應該將某一段的觀想分成若干階段來觀想,分的時候最好依照 世尊在《觀經》裏面所說的來分。分了以後你就先針對第一階段來做想與觀。想成就了,再來觀;想不成就,就不要觀;想成就了,進行觀,觀不成就了,就再繼續想。如果這樣子還是無法成就,那我們還是建議你再把它分成若干個小段,然後針對若干小段的第一個階段裏面進行想,進行觀,如是重複不斷的進行。每一個小段都如此,後面若干個小段亦復如是,不間不斷的進行想和觀,最後再把它串起來,串起來以後,這個階段的觀想就成就了。至於其他階段的觀想亦復如是。然後,你再把所有階段再串起來,再做一次觀像,如果成就了,你整個階段的觀想就成就了。

然而,實際的物質我們要配合觀想。譬如,在娑婆世界有太陽,也有樹可以參考。可是實際的物質很粗糙,西方極樂世界很莊嚴,所以我們應該要輔助經典來配合,如果沒有,我們可以參考古人所畫的西方極樂圖。我們用心想,用心觀,必定有所成就。

第三個,訓練要到動靜都能憶持不忘。剛開始只能開目、閉目靜中進行,但是在動中,譬如說吃飯、行、住、坐、臥當中無法成就,那我們就要訓練到動靜一如都能憶持不忘,這樣觀想就很容易成就了,乃至能夠入念佛三昧。

不過,有人卻問:「《觀經》裏面的都是文言文,看不懂怎麼辦?」後學回答:「你可以參考平實導師所著的《念佛三昧修學次第》,裏面都是白話文,不是文言文,它很淺顯,很容易懂,不難。」又有人問:「可是我讀書很少怎麼辦?字也認識不多。」「沒有關係,你可以請家人唸給你聽,自己將重點記起來,不懂再問,直到記起來為止。」「可是家人很忙,無法一直幫忙,怎麽辦?」「你可以請家人唸一次給你聽,並將它記錄起來,不僅不會一直麻煩家人,而且還可以重複的聽,直到你記起來為止。」然而又有人問:「我年紀大,記憶不好,怎麼辦?」「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下定決心,沒有事情可以為難你的。你可以配合一些增加記憶的方法,譬如用圖片,做筆記,做記號等……」後學相信你只要下功夫,又有技巧,一定可以成就的。

接下來我們做個結論,觀想念佛法門是 佛爲了韋提希夫人而提出來,祂裏面講了十六觀,裏面有有相觀,有九品往生,裏面也有談到一些誹謗大乘法,也有談到一些誹謗大乘法的實例,還有提出一些善巧方便,但是這些都是要讓各位瞭解,能夠使善巧方便迅速成就。

限於時間關係,我們就談到這裡。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38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觀像念佛(三)


第三十八集 觀像念佛(三)

正文老師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跟各位來分享觀像念佛法門。那我們上一集跟各位說明到,大精進菩薩思惟「如此畫像非見非聞,非嗅非嚐,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知者。」也就是說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沒有見聞覺知的,它是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雖然有這個形象,但是沒有眼根的作用,乃至於耳根的作用,乃至於意根的作用,也沒有辦法去觸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就像《心經》裏面說的:「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能夠知道法的是我們的覺知心,但是法本身是不自知的,法法如是,法法皆是不自知。不論是善法、惡法、工巧、無記法,或是十八界法、或是涅槃法,法的本身它都是不自知的。能夠知道法就是我們的覺知心,那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是非見非聞,那法也是非見非聞的,法也是沒有見聞覺知的。

那緊接著 大精進菩薩繼續這樣的思惟,繼續這樣子作思惟:「如此畫像非欲界攝,非色、無色界攝,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89)也就是說,就像這樣子的一個畫像一樣,它不是欲界所含攝的,也不是色界所含攝的,也不是無色界所含攝的;一切諸法也是這個樣子,一切諸法也像這個畫像一樣,不是色界所含攝的,不是無色界所含攝的,不是欲界所含攝的。因為這個畫像它是紙畫的,它本身並沒有欲界的欲的需求,也沒有色界的福報和禪悅,也沒有無色界的心的活動,所以它並不是欲界所含攝,也不是色界所含攝,也不是無色界所含攝。那三界眾生處於欲界、色界還有無色界,才會有這樣的需求,因為不離五陰。因為有了五陰,才會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不離五陰的作用,不離五陰其中任何一一陰的作用,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需求。只有意識的覺知心、只有五陰,才會是欲界所含攝,無色界所含攝,色界所含攝,但是這個畫像並不是五陰,所以不是三界所含攝。那一切諸法也是這樣,它並不是五陰,並不是三界,三界法是眾生能知法,但是法並不自知,法不知道所有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事有分別,理不離如。」「事有了分別」是因為我們欲界有欲界的需求,所以有事相上的分別。但是真如理體同時有這樣的,同是一個真如的本體,所以三界雖然有別,但是能夠同入涅槃門。不是說你必須要打坐修定到色界才能夠進入涅槃的境界,欲界念佛一樣能夠入到真如理體,入到涅槃的境界,那參禪一樣能夠證悟真如本性,入到真如理體。所以,這是所有的三界眾生都不離這樣一個真如本體,但是又現行於三界裏面。

所以我們修行,其實是「方便有多門」,但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其實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有很多人就執著說「修學佛法這個,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你們就是只說如來藏這一個法呢?為什麼只有如來藏這個法能夠證悟呢?」那這個就是完全於事、於理全部都搞混了。事修上面雖然是有多門,但是人家後面還有一句,叫作「歸元無二路」,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如何修行全部都是歸到這個無二路,這個無二門這個無門之門,也就是禪宗所說的這個真心——這個真如、這個如來藏——所以任何的修行,全部都是「歸元無二路」。都是回到這個理體上面來。

這個大精進菩薩繼續思惟,接著如何思惟呢?他繼續思惟說:【如此畫像……非取非捨……,非實非虛,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89 )那就是說這個畫像,它本來是無情的,所以它是無取無捨的。它是實在嗎?如果說它是實在,它又是無常、會毀壞的。那說它是虛有的嗎?它分明,眼前分明又可以觸摸,所以它是非實非虛,這個畫像它是「非實非虛」的。那「非生死非涅槃」,這個畫像,生死涅槃是有情的畫像是無情的,所以它沒有生死,沒有涅槃。但是諸法還有如來身相也是跟這個畫像是一樣的,它是非實非虛,非取非捨。因為能取三界六塵萬法,正是我們的這個覺知心,但是這個如來藏,這個諸法,乃至於這個如來的身相,祂是無取的,它是不取三界六塵萬法,因為無取所以無捨,所以祂是非取非捨。但是祂又是非實的,因為祂是無心相心。眾生都是執著什麼為實在呢?就是執著五陰為實在,但是這個五陰是幻滅的,是祂所出生的,所以它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所以它是不實在的,所以說這個如來藏這個法,祂是非實;但是又說非虛是指說,雖然祂出生了這些蘊處界諸法,但是祂的真如實體,祂是有實體的,祂是有一個本體的,不是虛妄想構想出來的,所以叫做「非實非虛」。「非生死非涅槃」就是說,眾生其實都是在如來藏的表層上面生生死死流轉不停,但是如來藏的本體,祂本身是沒有生死的,那因為祂本身就是涅槃城,所以祂就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所以祂本身是涅槃城,所以沒有必要取涅槃,所以叫作非生死非涅槃。

那 大精進菩薩經過這樣子的詳細思惟完以後,因經過這樣觀像念佛、觀如來身的時候,如實的了知如來的真實的法身(真如的體性),那在一晝夜之間,便具足了五神通,也就是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還有宿命通;也具足了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心,這個就是已經過了四禪的功夫,才有辦法具足四無量心;而且具足了辯才無礙、說法無礙,能夠接受質難;而且得到了普光三昧,普光三昧是初地菩薩的大乘照明三昧,也就是《楞伽經》裏面所說的初地菩薩的大乘照明三昧;再來得了淨天眼,也得了淨天耳,因為有了淨天眼,所以能夠見到東方無數佛界,而且超鬼神所見,也得到了淨天耳,能夠親聞東方無數諸佛佛界說法,而且能夠信受奉行。那在這樣子勤行精進,滿足七日以後,「以智為食」也就是以智慧為食物,不食世間的供養。那因為以智慧為食物,不食世間的供養,就引得天人來供養,所以一切諸天散花供養。那 大精進菩薩,經過這樣子的念佛以後,得到了這樣子的功德。

那進而進一步,這個時候 大精進菩薩又說了一句話,這一句話說:【時大精進不被袈裟,亦不見佛,不受禁戒……如是觀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見十方阿僧祇佛,聞佛說法。】(《大寶積經》卷89 )

這裡就說,到這個時候,大精進菩薩他不披袈裟,也不見佛,也不受持禁戒,如是觀已,這樣子的觀察以後,成就了大智慧,用這樣子的大智慧能夠完全見到十方無數諸佛的世界,而且能夠聽到十方無數諸佛的說法。那這個就很奇怪,為什麼不披袈裟、不見佛、不受禁戒,那這樣子的觀法,反而成就大智慧呢?我們不是說,出家的功德有多大嗎?我們修學佛法,不是就是要見自性佛嗎?乃至於見報身佛、乃至於見化身佛,也是非常殊勝的啊!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就要受持禁戒嗎?那為什麼這個時候 大精進菩薩不披袈裟、不見佛、不受禁戒,反而能夠成就大智慧呢?那我們就必須要探究一下:披袈裟是什麼意思呢?披袈裟就是出家的意思,那不披袈裟就是不出家。那為什麼不出家?大精進菩薩原來對他的父母親辛辛苦苦的求出家,而且已經獲得出家的允許,現在又說不出家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悟到了真如,悟到了真實明白出家的意思。那這個出家真實出家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那我們套一句《金剛經》的句法,就是「所謂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大精進菩薩就是透過觀像念佛,悟到的真如理體,知道了《金剛經》裏面所說的「所謂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

那為什麼「所謂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呢?那我們來探究一下:出家有哪幾種?出家有出世俗的家,也有真出家。那什麼叫作出世俗的家?出世俗的家就是表相出家,也就是剃髮,著染衣,這樣子是表相出家。那真出家,就是出三界的家,離開五陰宅這個家,離開五陰宅這個家沒有出家相,因為真如無相,所以沒有出家相,離開五陰宅這個家才叫作真出家。所以出家必須要離開五陰宅,必須要離開三界這個家;而且離開了三界,在三界而離開三界,在三界又無妨真如本體能夠離開三界。也就是悟明了本心以後,這樣子才是真出家。那 大精進菩薩是哪一種出家呢?大精進菩薩就是真出家。大精進菩薩悟了真如佛性,在真如佛性了了現前,所以真如佛性祂不會六塵,不屬於五陰,不攝屬在三界裏面,祂本身就已經出了三界家了,祂本身就已經是出家了,祂本來就出家了,所以不會想要披衣,也沒有地方可以披衣,也沒有需要披衣。想要披衣、需要披衣的,正是我們這個五陰身,所以祂沒有想要披衣,沒有地方披衣,也沒有必要披衣,所以真如無形無相,祂不會六塵。所以 大精進菩薩這個時候說祂不再披衣了,祂不披衣所以真正的不披衣,就是如來藏真如本性,祂原來本來祂就不披衣的。所以我們說會披衣的,正是我們這個五陰。所以 大精進菩薩因為心離五陰的系縛,所以叫做真出家。如果不是離開五陰的系縛,這個就是表相出家。

所以我們說出家有四種:有身出家而心出家;也有身出家有心不出家;有身不出家心出家;有身也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那身出家、心出家指的就是:表相出家,披了衣而且也開悟,也明心見性,見了自性彌陀,這種人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那有的人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只是表相剃髮著染衣,但是心不出家;有的好一點的話,還會安住在佛法上面,安住在念佛上面,但是雖然沒有明心開悟,但是他還屬於身出家心不出家;那有的人比較嚴重一點,還繼續的貪著五欲的貪著,那這個在身出家心不出家這個,是等而下之的。那另外有一種人是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就是菩薩,現菩薩身開悟明心,雖然沒有剃髮著染衣,但是實際上心已經出家了,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出家。那第四種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個就是一般的凡夫眾生,也不知道修行,他身也在五陰家,心也在五陰家,那永遠都在五欲裏面打滾,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

達摩大師在這邊有說:【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達摩大師血脈論》卷1)那這邊就講得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說出家並不是在表相,不是剃除鬚髮著衣,也就是說必須見自本心。見自本心的話,不剃除鬚髮著白衣一樣是出家。那如果是不見性,雖然你剃除鬚髮一樣是外道。所以,真的出家就是必須要親見本性,要親見如來。菩薩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裏面,其實大部分都是現在家身的。我們看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裏面,有五個是等覺菩薩、補處菩薩,有五位是現出家身的菩薩,其他的四十二位全部是在家菩薩。那我請問各位:那觀世音菩薩所現的是什麼身呢?大勢至菩薩所現的是什麼身呢?彌勒菩薩所現的是什麼身呢?四大菩薩裏面所現是出家身的就是……五大菩薩裏面就是只有地藏菩薩祂現出家身,所以不要以表相來衡量出家或是沒有出家。

那 大精進菩薩到這個時候又說:「亦不見佛。」那為什麼不見佛呢?不是我們就是要求見佛嗎?要求見,能夠以見佛為殊勝嗎?那為什麼這個時候又說不見佛呢?因為真正的佛就是真如,那真如是無形無相的,不是物質,不可見的。那這個真如祂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般人誤以爲應身佛,也就是兩千五百年前,所應身在這個世界所出生的 釋迦牟尼佛是真佛,那佛色身入滅了,佛就已經不見了。但是 佛色身雖然入滅還有報身,佛的報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那每一種隨形好裏面,每一好裏面有八萬四千光,每一個光裏面又有八萬四千好。那這個是天人還有天主所見的報身佛,那天人天主以為報身佛就是佛,那這個報身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是佛的常住法身。所以佛的常住法身是無形無相,非物質,不可見的,所以說佛不可見,所以說「亦不見佛」。

那「不受禁戒」的意思是什麼呢?因為禁戒是因為五陰才有,真如無形無相,沒有嘴巴,沒有色身形象,所以不受禁戒。禁戒是因事制戒,因事漸制的。禁戒是僧團剛建立的時候,本來沒有禁戒,佛把每一個人都當成完人,假定不會犯錯。剛開始的時候,每個人根器純善,所以不用制戒,從初轉法輪的五比丘,證阿羅漢果,整個僧團都沒有這個問題,佛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完人。但是到後來弟子越來越多,根器不同,做不如法的事,所以有人就告訴了 世尊,世尊因而制定了種種的戒,不如法的事越多,禁戒也越來越多。所以禁戒在世間是因為有五陰,所以有了五陰以後,會人與人互相接觸,那人與人互相接觸以後,慢慢的事情就會有了變化,那這些事情的變化,有一些事情會對僧團有不好的影響,對僧團的修行有不好的影響,所以 佛就慢慢的制定了戒律,制定了禁戒。制定了這些禁戒就要讓眾生能夠依止於戒,不可以做不好的事情,不可以做不好的事。

那這些禁戒是誰在守的呢?這些禁戒是誰才有辦法守這些禁戒呢?是五陰才會去守這些禁戒,因為五陰才能夠做,五陰才會去做這些不如法的事;色身才能夠去做這些不如法的事情,色身才會去做譬如說殺人、盜竊、妄語、邪淫等等的這些惡業。因為有可能會去造這些惡業,所以 佛才會制這些禁戒。因為要有色身還有嘴巴才能做,沒有了色身要怎樣做呢?沒有了色身,沒有這個意識心,如何的去造作這些業呢?沒有意識,沒有意根,如何造作?如何能想呢?所以設立禁戒就是因為有五陰而設的。真如既然不是五陰,如何能守戒法呢?所以 大精進菩薩親證了真如的境界,真如無形無相,沒有嘴巴,沒有色身的形象,所以不受禁戒。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裏面說的「心平何勞持戒」,這個心平的平心就是指的就是如來藏,並不是意識心,這個是很多人誤會的地方。

大精進菩薩經過這樣子的觀察完成以後就成就了大智慧,成就了這樣的大智慧,清清楚楚的看見十方無量諸佛世界,而且能夠聽聞十方無量諸佛在說法。因為有很深的禪定的功夫,再加上大悟徹底,成就了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這樣才有辦法能夠完成這樣子的一個功德,才有辦法真正的「亦不見佛、不受禁戒」,還有再來就是說,也不用披袈裟不再出家了,因為祂本來就已經是出家身了。

那我們今天觀像念佛已經全部都已經講完了,從下一集開始我們正光老師將要為我們說明觀想念佛。

那今天時間已經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37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觀像念佛(二)




第三十七集 觀像念佛(二)

正文老師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集講到觀像念佛的這個,介紹了 大精進菩薩如何的求觀像念佛的法門。也就是說,大精進菩薩得到的一張比丘送給祂的佛像,所以非常的精進地要求出家。那在第六天的時候因為憶佛的功夫,所以「斷諸憶想,不起食,念如來應正遍知」。那這個過程裏面這個宅神,也就是說祂這個堅牢地神(土地宅神)就誦了一首偈,那這個宅神現了大神通來呵責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還有 大精進菩薩父母所找來的這些親朋好友;還有 大精進菩薩父母所找來的這些美女,要來勸阻大精進菩薩出家,所以這個大宅神就誦了一首偈來讚歎 大精進菩薩,也呵責了這些人「為什麼要去阻止大精進菩薩出家」。大精進菩薩是因為祂是非常莊嚴殊勝的一位菩薩,所以祂的家宅是非常的大,所以這個宅神其實很顯然是護法菩薩的一個現身,所以誦了這讚偈來讚 大精進菩薩。那這個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還有這些人、還有這些美女,聽到了這首偈以後就對 大精進菩薩還有對宅神悔過,所以祂的父母就同意 大精進菩薩出家了。所以他同意祂出家完以後,還是準備了很多飲食要來勸大精進菩薩來繼續地進食,他說「同意給你出家了」,但是希望祂能夠恢復飲食,能夠恢復修行。

但是 大精進菩薩也一樣是沒有進飲食,那這樣子的過程,到了第七天。所以經典裏面說:「不食七日,光明暉悅,顏色不變,唯心憶念正遍知身,一切諸天散花供養。」(《大寶積經》卷89)那這個就是說 大精進菩薩沒有吃東西,不但沒有不更虛弱,沒有更虛弱不堪,而且禪定非常好,所以光明一直放射出來——因為大精進菩薩以禪悅為樂,所以光明暉悅,不但顏色不變而且大放光明——這個時候只有一心憶念著佛的正遍知身,所以因為沒有進飲食的原因,所以一切諸天散花供養,一切諸天散花供養、讚歎。這裡所說的、所憶念的就不是形象而是正遍知身。所以修行這個法門的前提就是要先知解般若了義,也就是必須要瞭解般若的義理、必須要瞭解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了義法,這樣子才有辦法修學觀像念佛。所以修學觀像念佛一樣是要有定力,一樣是要有了義佛法的知見。

大精進菩薩經過了七天以後,就把這個畫像拿到深山裏面去。那經典裏面就這樣說:「過七日已……,持畫疊像……,入于深山,寂靜無人禽獸之間,開現畫像。取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正身正念觀於如來。」(《大寶積經》卷89)就是經過七天以後,大精進菩薩把這個畫像拿到深山裏面去,寂靜無人的地方、只有禽獸到的這個地方,把這個畫像展開來掛在樹上,用了草結草為坐,那在畫像前只是在那邊打坐的時候,正身的觀於如來的畫像,從正身正念觀於如來的畫像。祂很仔細的從頭髻到腳、到千輻輪相全部觀察完畢,祂就想:「那我到底要怎樣來觀佛才對呢?」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以後,詳細的觀察了以後,知道這樣的觀法好像是不正確的,因為這個是有相的觀佛,這個佛的形象——千輻輪相、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樣的像是有相的觀佛,大精進菩薩因為有般若的智慧,所以祂知道這樣的觀法是不正確的。所以就思惟說,那到底應該要如何觀佛呢?

那這個時候,在林間就有林間的林神來告訴 大精進菩薩。那林間的林神為什麼能夠告訴 大精進菩薩這些話呢?那這個也很顯然是護法菩薩的顯現。那林間的林神就告訴 大精進菩薩說:「善男子,若欲觀佛,當觀畫像。觀此畫像不異如來,是名觀佛。」(《大寶積經》卷89)大精進菩薩又想說:「我今如何觀此畫像與如來等?」也就是說,這個林神就跟 大精進菩薩說「如果你要觀佛的話,就要觀這個畫像。觀這個畫像怎麼觀呢?這個畫像跟佛並沒有差異的,這個畫像不異如來,這樣叫作觀佛。」那畫像明明是畫像,為什麼會不異如來呢?畫像明明是紙畫的,為什麼它會不異如來呢?為什麼這個林神告訴 大精進菩薩說「觀此畫像不異如來」——必須「觀此畫像不異如來」才叫作觀佛。所以 大精進菩薩在這邊就想說(在思惟說):「我今如何觀此畫像與如來等?」——我如何觀此畫像跟如來是一樣的呢?所以就進入了思惟,就再一度的思惟。

那作這樣的一個思惟:「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大寶積經》卷89)也就是說啊,就像這個佛的畫像一樣是非覺非知的啊,這個佛的畫像它是沒有覺、沒有知的——它不能覺知一切法——所以這個像是非覺非知;那一切諸法也像是這個樣子一樣,非覺非知——一切諸法就像跟這個紙所畫的畫像一樣,同樣是非覺非知。這個是從如來的像不能覺也不能知——也就是從如來的畫像不能覺也不能知,不是覺也不是知——然後一路思惟、思惟……思惟到一切法,那這一切法不離有相、不離無相。為什麼呢?為什麼不離有相、不離無相?因為這個法就是不離有相、不離無相,它才能夠非覺非知。那我們在這個世間上有許多法,所謂的這個法非覺非知是指什麼呢?那法是什麼呢?有哪些法呢?因為眾生有一切心,所以有一切的法。可是經中常說:「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爾如是。」所以這個法始終是這樣的。始終是怎樣呢?這個法始終是不離有相、不離無相,祂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這個法永遠都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因為這個法,祂能夠出生一切三界六塵萬法——這個法的法位、法的法體,祂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會與眾生妄心和合運作,所以叫作與生滅和合。那這個法的理體本身祂是不能生滅的,也就是我們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祂是不生滅的。那法的出現,永遠都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所以祂是不離有相也不離無相。那法的現象,眾生的心能覺,所以能夠知道法。法為什麼有這些現象呢?為什麼我們會去知道法的這些現象呢?為什麼會知道法有生起?為什麼會知道法有演變?為什麼會知道法有過去呢?就是因為眾生有這個能覺的心,所以能夠知道諸法,感覺到有法的生起、有法的演變、有法的過去,那法的相,有生起、有演變、有過去,但是法的本際卻始終是如如不動的,不曾生起、不曾演變、不曾過去的。所以祂是不離有相也不離無相,所以祂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運作。

祂一邊是講真如本際的理體上,祂實質上是有的;一邊是在講蘊處界的現象的諸法它是空的,它是沒有實體的。蘊處界的諸法它其實是緣起性空的,蘊處界的諸法是無常的。蘊處界的諸法是無常,所以它是緣起性空的。那這個緣起性空,所以我們說蘊處界諸法,它是空相,它是沒有實體,但是因為它是有這樣真如本際的實體所產生的這樣子的諸法,所以才會有蘊處界諸法的緣起緣滅,這個才是真正的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離開真如本際這個理體來談蘊處界諸法的緣起性空,那這樣子就會落入斷滅見。要談蘊處界諸法的緣起性空,就是要必須要具足的像 大精進菩薩這樣子的般若了義諸法的一個知見,才有辦法真正的觀諸法——蘊處界諸法的——緣起性空。也就是,必須要空有不二,必須要不離有相、不離無相,必須要能了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

那依法的本際真如來說呢,法的本際祂是非覺非知的,所以說法非覺非知,法無起無滅,法的本際非覺也非知,而法的本身也從來不說「我是什麼法」,如來法身也是這樣子的非覺非知。如來法身也像這樣子的法,祂是非覺非知的。譬如說涅槃的法它不會說:「我要讓某個人解脫,我想要解脫涅槃之法。」它涅槃城的法本來具足。那念佛的法它也不會知道說「我在念佛」,善法也不知道「我在行善」,乃至於惡法也不知道「我在行惡」,乃至於工巧、無記的法:當你在做一些,譬如說行住坐臥的這些無記的無記法的時候,它從來也不說「我是在行住坐臥」,所以法從來不說「我是什麼法」。所以一切的法它本然空寂,本然無覺,本然無知的,這些法它本來就是空寂的,本來就是空而寂滅的,本來就是沒有覺,沒有知的。

那法沒有覺知,那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誰在覺知呢?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能覺能知的是什麼東西呢?這個真如的本體,這個法的本體,法住法位,這個本體生起了這些法,給我們受用,那是誰在覺知呢?能覺能知的就是眾生的覺知心。眾生的覺知心,才有辦法覺知三界六塵萬法的生滅,才有辦法覺知三界六塵萬法的演變,才有辦法覺知過去、現在、未來。那因為眾生有覺知的意識心,有覺知的六識心,在感覺這樣的法,在用這樣的法,所以說法有生、住、異、滅。就是意識心在六塵上面有取、有住;在六塵上面生起諸心;在六塵上面了別諸心;在六塵上面產生了變異;在六塵上面產生了生滅;在這裡取六塵三界諸法;在這裡取由法界所出生的這些法——這些六塵的法,所以才會有這樣子的一個覺知。但是法的本體它並沒有覺知,法的體性本身從來沒有生、住、異、滅,所以會說「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爾如是」,法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 大精進菩薩觀到這邊的時候,就知道說:「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大寶積經》卷89)接著 大精進菩薩繼續再思惟,他說:「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大寶積經》卷89)也就是說啊,如來的這個畫像,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只有名字而已。譬如說如來的本身,祂並不是這個畫像——如來的本身不是這個畫像——如來的畫像只是名字,譬如說 釋迦牟尼佛,祂這個名字只是一個名字,阿彌陀佛也是一個名字,祂不是如來的本身。所以如來的這個本身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如來的這個名字就像這個畫像一樣,「但有名字」,但是,不是如來的本身,那一切的法也是一樣的「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也是一樣。譬如說人天善法或是說修解脫道的聲聞法,或是說修解脫道的緣覺法,或是說菩薩的法,或是說善法、惡法,乃至於無記法等等的這些法,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這些法都是只有名字。聲聞、緣覺、菩薩、善法、惡法這個都只是名字,並不是法的本身,但是它們的本身——法的本身——它自性本身是空,本身是寂滅的、本身是無所有的。所以說「如是畫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所以「如是名字,自性空寂,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所以如來的真實身相也像是這個樣子,也像這個畫像一樣,祂是自性空寂的、祂無所有的,所以如來的這個身相祂是無生的、祂是無滅的。因為無生無滅,所以祂是空寂,祂是無所有的,祂只是一個空性,但是這個空性不是頑空,不是完全沒有,祂是一個實際的理體,祂是本然的存在,但是卻不可見、不可觸、不可摸、不可嗅,不能知道祂是什麼。那如來應化身只是如來的名字,但不可覺知的法身才是真實的,才是真實的法身。所以如來的畫像它只是一個名字,並不是真正如來的法身。那觀畫像的時候,從這邊能夠進入到一切諸法也是像這樣子,它本身是自性空寂的,本身是無所有的,再進一步從觀如來之身、如來的身相,一切諸法都是空寂,都是無所有的。

那 大精進菩薩思惟到這邊的時候,繼續的再往前思惟:「如此畫像非覺非作,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89)「非覺非作」: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本身是沒有覺知,而且它沒有身口意的造作的行為,因為它沒有辦法作意說「我要走路、我要涼快,我要溫暖,我要飲食……」那一切法亦復如是,諸法也是像畫像一樣,也是非覺非作。譬如說涅槃法,它並沒有生起一念說「眾生想要解脫,我要幫助眾生解脫。」那善法也沒有起一個念說「我要行善,我要利益人。」惡法也沒有起一個念說「我要害人,我要教眾生害人。」所以法的本身它是非覺非作,它是不起作意,不起覺照。那是誰有覺有作呢?是誰在覺知,誰在造作呢?會起覺知、會作意的、會覺觀的就是我們的覺知心,我們覺知心它才會作意、才會造作,所以才是有覺有作。那如來的身相也是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是非覺非作的,如來真實的身相就是非覺非作。所以從畫像的思惟,一直到如來真實體性——祂的真如,同時去思惟法的本際,那這樣子去思惟,如來畫像非覺非作,一切諸法跟如來的身相都是非覺非作。這樣思惟,思惟完以後,才有辦法瞭解如來的真實體性,祂的真如是法的本際,是真正法所出生的根源。

大精進菩薩思惟到這邊的時候,繼續再往下思惟他就說「如此畫像非見非聞,非嗅非嚐,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知者。」(《大寶積經》卷89)那什麼叫作「如此畫像非見非聞」呢?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本身並沒有任何的見聞覺知,也沒有辦法嗅,沒有辦法嚐,沒有辦法透過鼻子去嗅所有的香臭,沒有辦法透過舌頭去嚐所有的味道,也沒有辦法透過身體去接觸所有的觸覺,所以它是非觸非知;而且它也沒有出入息,沒有呼吸的。那一切諸法也跟這個畫像一樣,是沒有任何的見聞覺知的、沒有任何知覺的。那這個就是指說,像《心經》裏面說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1)所以其實《心經》裏面所說的就已經在指出說,如來的這個身相祂是「非見非聞,非嗅非嚐,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心經》就已經指出了,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色聲香味觸法,沒有眼界乃至沒有意識界。所以法是眾生能知法,法不自知,法法如是皆不自知,法法都是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是怎麼樣一回事,能夠知道這些法的就是眾生的覺知心。眾生的覺知心去觸到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所以會產生所有的一切法,諸法就是因為這樣子產生了。

那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下一集再跟各位繼續說明。

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36集
由正文老師開示: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三) + 觀像念佛(一)


第36集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三) 觀像念佛(一)

正文老師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集講到說,於這個一行三昧的時候,能夠透過一行三昧,能夠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那過去佛已經成佛,現在佛在十方世界說法,能夠見這個過去還有現在諸佛的應身、或是化身、或是報身的佛像,這個是能夠理解的;乃至於能夠見到這個雕塑的或是紙畫的這個佛像,這個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如何能夠見到這個未來諸佛呢?

我們說 佛在成佛的時候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那什麼叫做如來智慧德相呢?如來智慧德相就是真如相,這個真如相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真如相祂是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這個就是般若之母,是般若的理體,也就是眾生智慧到彼岸的一個理體,這個才是般若之母,出生般若智慧的根源。所以般若之母,正是讓眾生成佛之母,所以又叫做佛母,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母。佛母的意思,就是能夠出生眾生所有的智慧,能夠透過這樣的智慧、透過修行,能夠成就佛道。所以般若的理體、真如理體、真如本性如來藏,才是出生般若之母,才是眾生修學佛法乃至於究竟佛地的最主要根源,所以稱爲佛母。但是有些人已經誤會了佛母這樣的意思,他們用了印度坦特拉佛教的修行方法——印度坦特拉佛教就是用了男女雙身修法,說女上師叫作佛母,男上師叫作勇父,叫作勇父明妃——這樣子修雙身法就是佛母,那這個是完全誤解了般若之母、這個佛母的真正的意涵。而且不但誤解這樣的意涵以後,更造就了無量無邊的惡業,因為修學佛法本是要清淨的,怎麼可能透過男女淫欲的修行,來達成修學佛法的目的呢?

所以見一切眾生的智慧德相,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相,這個如來相就是智慧德相,見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就是見到了未來佛。也就是說,當你明心見性的人,看見一切眾生的真如佛性,這個佛性能夠出生眾生的一切萬法,讓眾生受用,能夠現前觀察得到眾生的這個佛性,那這個叫作見現在諸佛,見未來諸佛。「明心見性者,能現前觀察到眾生的真如佛性,即是見現在諸佛,見未來諸佛。」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都是未來即將成就佛道的眾生,所以未來的佛是這個真如體性,過去的佛也是這個真如體性,現在十方正在說法度眾生的佛也是這個真如體性。當念佛的功德,一行三昧進到這樣一個境界以後,念佛的功德無量無邊。這樣子的念佛功德無量無邊,與無量諸佛的功德沒有任何的差別;與無量諸佛念佛的功德,這個不思議的佛法,沒有任何的差別。那這個沒有差別,都是乘著這一個真如,乘著這樣同一個真如。

所以《大寶積經》裏面就說:【念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大寶積經》卷116 )

所以透過這樣子念佛的功德,能夠見到這個佛法的平等沒有差別,都是乘著這個真如相來成最正覺、來成成佛的佛道。那因為這個樣子,所以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那這個無量無邊的功德有解脫的自受用功德,也有因為明心見性而度眾的他受用功德,那也具足了無量辯才,具足了無量辯才就能夠於真如理體、於「空有」而沒有疑惑。有人說「性空相有」,那我們就說「相空性有」,為什麼呢?「性空相有」是指著如來藏的本體祂本身是空性的,但是祂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但是如來藏祂又是不會去執著三界六塵萬法,所以說祂是空性。那如果能夠具足了無量的辯才,這樣子才能夠入到一行三昧,完全的知道恒河沙所有的,如恒河沙諸佛的法界沒有任何的差別法相,那這個就是《華嚴經》裏面所說的「一真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指:四聖六凡都是同依於同樣這個真如。不管是地獄的眾生也好,不管是鬼道的眾生也好,不管是畜生道的眾生也好,乃至於天人,乃至於我們人道眾生,或是說聲聞法界,乃至於菩薩法界,乃至於佛法界,都是同依於這個真如。所以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這個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因為這樣子念佛的功德,所以能夠入到一行三昧的功德,所以持名念佛是有深有淺,所以持名念佛它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所以念佛的人,我們不要輕視持名念佛法門,不要妄自菲薄,念佛人不要妄自菲薄。只認為念佛只是一個持名念佛,乃至於只是停留在隨緣的持名念佛,乃至於只是停留在嘴巴的唸佛,不知道有所轉折,不知道提升念佛層次,或甚至於誹謗了體究念佛,那這樣子的話,那就貽失了念佛的大利益。那參禪的人也不要輕視持名念佛,有的人直下參禪,不是透過念佛法門直接參禪的人,那這些人也不要輕視持名念佛,因為持名念佛雖然是鈍根也可以修,下根也可以修,但是它是上根人也可以修,利根人也可以修。所以透過持名念佛的隨緣念佛,心念心聽、心念心憶,可以進到一行三昧,可以透過有相的這個念佛三昧,進到實相的念佛三昧,或是無相的念佛三昧,那進到一行三昧裏面。所以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這個最主要的就是在指持名念佛它的殊勝的地方。

那我們今天已經把持名念佛完全都已經講完了,接著要跟各位分享的就是觀像念佛,也就是說我們第二個階段,要來說明什麼叫作觀像念佛。觀像念佛其實也是跟持名念佛一樣,必須要有定力,必須要深解第一義諦,觀像念佛不是只是看著佛像發起了一種思慕、仰慕之情啊。那什麼叫作「觀像念佛」?就是面對著莊嚴的佛的畫像、或是佛的塑像,去觀察思惟的一種念佛法門。那如何去觀察思惟來完成觀像念佛的法門呢?這個在後面我們會慢慢跟各位說明。

那我們先說明一下剛剛所說的:觀像念佛不單單的是指,對著佛像而發起仰慕之情。觀像念佛跟前面所說的一行三昧,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一樣,是必須要具足了修習念佛的定力,也就是說必須先修習念佛的定力,再來必須深入的瞭解思惟第一義諦,必須要瞭解第一義諦的真正的道理。那修習念佛的定力也就是必須要透過憶佛念佛的功夫。所以持名念佛的這個心念心聽、心念心憶,其實是修學一切念佛法門的一個很好的一個方便,所以心念心聽、心念心憶其實不是說不好,只是說心念心聽跟心念心憶,其實它是修學念佛法門很好的方便,而且透過這樣子的一個方便能夠轉折到、轉進到更深一個層次的念佛法門。所以這個觀像念佛同樣的必須要具足修習定力,也就是憶佛念佛的定力。

第二點,必須要深入的瞭解思惟第一義,也就是必須要知道法身是一種空性,這個就是前面所說的般若空性。雖然是空性,但是祂是真實存在的。祂不是像頑空一樣,不是像虛空一樣一無所有的,祂是實際的一個理體,祂是實際的一個理體存在的。祂不是像虛妄想的東西,自己所虛構出來的東西,不是意識心去虛妄想,把祂虛構出來的東西。那具足了定力還有深入了瞭解第一聖義諦以後,才能觀像念佛,才能對著莊嚴的佛像——莊嚴的佛的畫像或是佛的塑像——去思惟,然後進入體究念佛。在體究念佛的過程裏面,才有辦法親見真如實相,也就是親見自性彌陀,這樣子進入了甚深的三昧。所以觀像念佛的目的,其實就是要透過觀像念佛的一個方便,來進入到體究念佛,那透過體究念佛的參究,來親見自性真如,來明自本心,見自本性。這裏面《大寶積經》說的很清楚,我們後面會引《大寶積經》的內容來做詳細的說明。

所以 佛說,一切念佛法門不外乎是要讓眾生:第一個作為求生淨土的方便,第二讓眾生親見自心本性。念佛法門其實不是只是在求平安、不是只是在求保佑,念佛法門其實就是要讓眾生有一個依靠,能夠求生諸佛淨土、能夠有求生諸佛淨土的方便。那念佛法門更重要的是,要讓眾生能夠透過念佛法門來親見自心如來。也就是說,靠著正確的念佛定力功夫的鍛煉,再加上深入瞭解般若,深入瞭解第一義佛法,進而親見自心如來。所以,一切的念佛法門無非都是要讓我們求生淨土,或是親見自心如來。那觀像念佛也是這樣,觀像念佛不但能夠透過觀像念佛定力的修持求生淨土,也能夠透過觀像念佛進入體究念佛的參究,來親見自心如來,親見自性彌陀。

我們來看一下《大寶積經》裏面如何的說明觀像念佛的過程。《大寶積經》裡有一段是大精進菩薩修學觀像念佛的一個過程。大精進菩薩是 世尊,也就是 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是如何的修學這個觀像念佛的呢?我們看《大寶積經》裏面說:有一個比丘他用白疊畫像,也就是說用了非常乾淨的一塊白布把佛像畫在上面——「眾彩莊嚴,悉皆具足」,就是把所有最美妙的這個彩繪,畫到這個佛像上面去了,所以眾彩莊嚴,具足了佛相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都完全具足畫在紙上。把畫像就拿到 大精進菩薩的那個地方去,送到 大精進菩薩——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送到 大精進菩薩所住的地方,送給 大精進菩薩。大精進菩薩看到這個佛像「心大歡喜」,非常的勝妙!非常的殊勝!看到佛像的時候「作如是言」,就這麼說:「如來形象妙好乃爾,況複如來正遍知身,願我來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大寶積經》卷89)。也就是說:如來的形像竟然形像微妙相好殊勝到這一種地步啊,更何況是如來的正遍知身!

什麼是如來的正遍知身呢?如來的正遍知身就是如來的真實法身、報身。如來的正遍知身,就是如來的真如法身。唯有法身祂才是正遍知,唯有如來的法身所出生的這個報身才能夠正遍知。那一般的眾生,有沒有正遍知身呢?一般的眾生,我們說四聖六凡,都同具這個真如本體,所以叫作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所有的眾生一樣有正遍知身,那正遍知身就是所有眾生的法身。但是所有眾生的報身,有沒有正遍知身呢?所有眾生的報身,就沒有正遍知身,因為沒有如來的無垢識,沒有如來大圓鏡智的功德。所以一般的眾生的這個報身,一般眾生沒有正遍知身,只有法身有正遍知身。所以正遍知身就是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個身,也是指佛與眾生有差別的這個身,就是這個報身。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 大精進菩薩,到這邊的時候祂說「況復如來正遍知身」,何況是如來的正遍知身呢?到這邊一直地讚歎說「願我來世的成如是妙色之身。」在這邊就發願了,願我未來世也能夠得到成就如此的妙色的身體。所以就請求出家學道,就為了這樣子就向父母親請求出家學道。因為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親非常的年老了,所以就沒有答應祂出家,他說如果你出家的話,「吾等當死」,也就是說:你如果硬要出家,你如果堅持要出家,我們兩個老的一定會死掉的。所以 大精進菩薩就用了很多的方便,要讓祂的父母親能夠活下來,而祂自己也能夠出家。

那用了那些方便呢?祂就「不食諸味,不升牀座,不食酥油,不飲漿水。若善、若惡,口不言說,乃至得出家。」(《大寶積經》卷89)所以祂在這個時候就不吃任何的美妙的飲食,也不上床睡覺,就只是打坐,坐中觀像,坐中念佛。也「不食酥油」:酥油在印度是非常營養的東西,所以也不吃任何的酥油;也「不飲漿水」,就是不喝水,也不喝任何的果汁;所有善事、惡事「口不言說」:都不去談論任何的善事、惡事,只為了要求能夠出家。那這五天當中「百味美食勸之令食」,在這個五天當中,祂父母親爲了要勸阻祂出家,所以準備了所有一切美食讓祂吃,勸祂能夠吃這些東西;而且發動了所有的親朋好友來幫忙勸食,勸阻祂不要出家;也用了諸多的寶藏;用八萬四千美女。但是 大精進菩薩在這個時候都不理不睬,也不飲食,不睡覺,不喝、不睡,一直到第六天的時候斷諸憶想。

經典裏面說:「於第六日斷諸憶想,不起食,念如來應正遍知。」(《大寶積經》卷89)所以在這個時候,大精進菩薩在第六天的時候,斷除了所有的憶想,而且不食任何的食物,只是念著如來的應正遍知,也就是念著如來的正遍知身,還是念著如來的正遍知身,這個時候其實就是達到憶佛的念佛三昧。就是在第六天的時候斷除了所有的憶想,也不吃任何的食物,在這個時候只念著如來的應正遍知身,能夠得到憶佛三昧、念佛三昧。那在這個時候,祂的舍宅裏面,他們宅所裏面(因為大精進菩薩的家裡是一個非常殊勝富足的富豪,所以非常莊嚴),那這個宅神就顯現了神通,而且誦了讚偈來讚歎 大精進菩薩;並且用這個偈來呵責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還有呵責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所找來的這些所謂的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要勸 大精進菩薩不要出家);也呵責 大精進菩薩的父母所找來的美女(這些美女就是要來引誘大精進菩薩不要出家)。那這些人看到了這些偈以後,看到這個宅神誦了這個偈以後就悔過,而且能夠同意 大精進菩薩能夠出家。

後面還有 大精進菩薩往後修行觀像念佛的這樣一個次第,那我們下一集再跟各位作說明。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