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40由正德老師主講 「大乘實證所得智慧」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40  大乘實證所得智慧
─菩薩因證得阿賴耶識心體如來藏而發起實相般若    (開示文稿如下:)

  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所得的智慧,在經文中佛說:證阿賴耶識,得本覺智;能轉阿賴耶,得本覺智。這表示菩薩證了阿賴耶識心體以後,能證得阿賴耶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個本覺智呢,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

  所謂的根本,指的就是阿賴耶識祂是五蘊的根本;祂是出生五蘊的根本,同時阿賴耶識也是五蘊空相的根本。因為阿賴耶識本身與所生的五陰十八界在一起,就呈現了般若空,而般若空就是五蘊空相的根本。而這個無分別,指的就是阿賴耶識祂出生了六識覺知心,六識覺知心藉由五根觸五塵現起去分別六塵境界,而六識心恒在六塵境界中見聞覺知,恒在六塵境界中分別了知,所以祂所出生的六識是在六塵中見聞覺知的;而阿賴耶識本身藉五根觸五塵出生了五識,藉意根觸法塵出生了意識,祂呈現了內相分讓六識心來分別,可是祂自己卻恒不與六塵相應,不於六塵中見聞覺知,也就是祂恒於六塵中如如不動。這是第一種不分別。

  第二種不分別,是指阿賴耶識將祂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功能種子,按照業種的內涵去變異成熟六道有情的五蘊身的時候,並不去分別現在要變化的是畜生道的五蘊身,或者是餓鬼道的五蘊身,或者是地獄道的五蘊身,或者是人天的五蘊身;祂都不分別,完全如實地按照業種的內涵去變異成熟。同時,當祂與所變異成熟的五蘊身在一起運作的時候,也恒不分別這五蘊身是我,這五蘊身是哪一道的五蘊身。所以這樣的不分別,(菩薩看見這種不分別的實相境界)我們稱祂為根本無分別;而菩薩證得這種阿賴耶識的無分別的智慧,就稱為根本無分別智。

  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所證之標的)就是指阿賴耶識本身,而由意識具足了分別心,親證了阿賴耶識以後,來分別阿賴耶識有哪一些法性。所以,是由意識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才能夠得這個根本無分別智。而根本無分別智並不是指意識心祂能夠於五塵不分別。因為意識心雖然於五塵不分別,但是祂仍然於定境法塵中了知、分別,所以意識心不於五塵分別時,並不是就有無分別智。因為意識心的體性永遠都是分別,同時意識心能夠分別所有的法都是緣起性空、緣生緣滅;意識心因為能夠觀察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緣起性空,所以不去分別這個是什麼法,那個是什麼法,而一律以緣起性空來看待。但是這一種智慧並不是無分別,因為縱然所有的法都是緣生緣滅,是緣起性空,但是意識心仍然是以祂有分別的體性來分別一切法緣生緣滅、緣起性空,所以意識心能夠證得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而不去分別,不去貪愛、不去喜歡或是去厭離,這樣子不代表意識心就有了無分別的智慧。因為意識心仍然是以祂能分別的體性來分別一切法緣起性空。所以根本無分別智指的不是意識心對五塵不分別,或者說意識心因為了知一切法緣生緣滅以後,對一切法不去分別取捨(而是有一個本不分別的心能生萬法,是法界實相,被能分別的意識證得了,現見如來藏本不分別,所以生起對法界實相的智慧,才稱為證得無分別智)。

  這個地方是非常關鍵的點。也就是說,修學佛法的人對於這個名相根本的意涵、真實的意涵,要如實地了知。意識心的體性,本身就是分別了知,所以意識心不可能(修行改)變為不分別。我們已經了知了根本無分別智就是本覺智,根本無分別智又稱為總相智。也就是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對於阿賴耶識與五蘊運行的相貌,這些相貌是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對運行相貌上必然要了知的。也就是說,證得阿賴耶識者,必然能夠了知阿賴耶識在五塵中、在六塵中如如不動的不分別是什麼;一定能了知自己身上的阿賴耶識、眾生有情身上的阿賴耶識,仍然是以這樣不分別的方式,來成就六道有情的異熟果報。這個就是(菩薩)第一個一定能夠得到的智慧,所以稱為總相智。這個智慧同時又稱為般若實相智,般若的意思指的就是中道,也就是一個具有中道法性的法,是一切法出生的實相。所以般若實相智的意思,就是就是你去親證了一切法出生的根源,這個法本身具足了中道性。而這個中道性本身不落於斷滅無、不落於三界有,祂卻能夠不斷地出生一切法。

  所以能夠依止於這個法的中道性,來觀察一切法皆由這個具有中道性的法來出生,而且這些被出生的法依止於這個所出生的心體,仍然是不生不滅。有這樣的智慧能夠來觀察,這個就是般若實相智。

  這樣一個智慧,又稱為大乘無生智,或者是大乘無生忍。因為大乘的無生智指的是阿賴耶識的本來無生,而不是像二乘人所證的要將五蘊滅了而不再出生叫作無生。因為五蘊滅了不再出生,它是將滅止生。是將五蘊能出生的因滅了,而止息後世五蘊的出生,所以叫作將滅止生。這種將滅止生,使得五蘊不再出生,不是大乘的無生智,也不是(般若智慧中的)根本的無分別智。而是指:因為二乘聖者畏懼生死之苦,而由 佛的教導來斷除生死之苦的因,所以讓他的(後世)五蘊不再出生,就沒有生死之苦。但是大乘菩薩所證的無生智是一定要證得阿賴耶識,能夠了知阿賴耶識是本來無生,不是藉由任一因、任一緣來出生。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說阿賴耶識本來無生。

     可是這本來無生,還函蓋了阿賴耶識所含藏的一切法種,因為一切法種都含藏在阿賴耶識心體中。阿賴耶識的心體猶如金剛不能毀壞,所以祂所含藏的一切法種也不能被毀壞,但可以經過業的內涵而變異成熟。那麼這些五蘊十八界的種子,都是被阿賴耶識所含藏,五蘊十八界的種子功能都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功能法性。雖然阿賴耶識藉眾緣出生了五蘊十八界,可是五蘊十八界並不是在某一世、某一劫突然被出生創造出來的種子功能,而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的;所以(菩薩悟後)依止于阿賴耶識,來觀察五蘊十八界也是無生;因為祂不是在任何一個時候被創造出來的種子功能,也不是在任何一個時候可以被壞滅的種子功能;因為二乘人是斷了五蘊出生的因,而不是斷了五陰十八界的種子功能。所以我們說菩薩因為證得本來無生的心體,進而能夠觀察祂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的種子功能法性也是本來無生。那麼這個道理就是佛在《心經》中教導菩薩說,阿賴耶識與祂所出生的五蘊是不一不異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又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是教導菩薩要以實證阿賴耶識所得的般若實相慧,來觀照五蘊空相的道理;以般若實相的智慧來觀照五蘊的空相不是落入斷滅中,同時要知道這個心體本來無生、不生不滅,所以這個五蘊本身的空相也是不生不滅。因為五蘊要由阿賴耶識這個心體藉眾緣來出生,藉眾緣出生以後有壞滅的現象;但壞滅以後並不是種子功能壞滅,而是緣散了,所以無常的法就歸於斷滅。那麼以心體本身的無生來看待五蘊十八界也是本來無生,所以要以心體本來無生來看待五蘊空相也是不生不滅。

     這樣又繼續觀察這個心體本就具足的人無我、法無我的無所得法。人無我就是說祂出生了五蘊身,可是祂卻不以五蘊身當作我、計著為我。祂能夠讓五蘊身中的五蘊十八界種子功能法性現行運作,可是卻不把這十八界的法性當作是自我。那麼這樣的人無我、法無我、本來無所得的法,就是《心經》中最後說的沒有六根六塵,沒有這些六識界,所以也無無明,也沒有無明盡的時候,就是告訴菩薩要能夠觀察到這個心體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說,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能夠得根本無分別智,又稱為總相智,又稱為大乘無生智,或者大乘無生忍。為什麼叫“忍”呢?因為菩薩一定要能夠安住於這個心體的本來無生,能夠安住於五蘊十八界的本來無生。所以依于這個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菩薩繼續跟隨善知識修學一切種智。在修學一切種智的過程中,菩薩要能夠現觀自己的五蘊十八界都是由阿賴耶識所生,有情的五蘊十八界也是由各個有情本來具足而有的阿賴耶識所生。而阿賴耶識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以及輾轉所生的三十七道品等等,(攝歸阿賴耶識心以後)每一法中都是同一味的真如無我法性。所以以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所得的這個智慧,又稱為後得無分別智。

  因為菩薩能夠這樣現觀,能夠現觀在生死中其實就是等於在涅槃中。「生死就是涅槃」是什麼道理呢?什麼道理說生死就是涅槃呢?因為生死的法,生是指五蘊的出生,是由阿賴耶識藉眾緣幻化變生,有了五蘊本無今有的相貌現前,最後因為無常變異所以歸於壞滅。但是生與死卻都是在阿賴耶識中生與死,由阿賴耶識將五蘊法出生,因為阿賴耶識,所以(斷了我執後)五蘊法(可以)不再現前;因為阿賴耶識的關係,所以五蘊法(可以)斷滅。因為阿賴耶識(常住不壞)的關係,阿賴耶識本身離開了已經壞滅的五蘊,所以五蘊就變為壞滅、 就變為死。所以生死其實都是在阿賴耶識中,從來沒有離開過;也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菩薩能不捨生死,於世世中常行菩薩道。

  可是雖然說菩薩能夠不捨生死,但也非不捨生死啊!因為菩薩了知這個生死——為什麼會有五蘊的生死,是因為顛倒想,把五蘊計著為真實我,而於五蘊法產生我見以及我執的貪愛。所以菩薩證悟了阿賴耶識以後,能夠轉依阿賴耶識本來的真如無我法性,來斷除對於五蘊的我執貪愛,所以在修道過程以後,也非不捨生死;這就是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能夠“不捨生死”、“非不捨生死”的道理。

  可是為什麼說「生死就是涅槃」呢?因為生死指的就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而有、恒不變異、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能夠出生五蘊來生死)。而阿賴耶識本來就是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所以阿賴耶識本來就在(無生無死的)涅槃境界中。而這些五蘊的生死,就是常住於(阿賴耶識心體無生無死的)涅槃中,才有這些(五蘊)生死;所以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了知「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能夠知道涅槃不是修來的,因為涅槃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而有的這個中道法性。可是涅槃又非不修而得:假如沒有親近真善知識,假如沒有建立正知正見,假如沒有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起善願,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就不能證得阿賴耶識,就不能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且如果沒有斷除阿賴耶識所執藏的意根我執、遍計執的染汙煩惱,也不能讓我執染汙煩惱去除掉以後成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同時如果沒有斷除分段生死的煩惱,也沒有斷除變異生死所知障的煩惱,就不能成就佛地的大般涅槃。所以說涅槃是非修而得、非不修而得的。菩薩因為證得這個阿賴耶識,能夠生起根本無分別智,也生起後得無分別智。這兩個智慧是菩薩在三賢位所修的智慧。
  
  但是對於生死即涅槃這個法,卻有人認為說:能夠證得一切法的緣起性空,而且能夠在諸法中不執著諸法,那麼緣起性空就是涅槃;能夠不執著諸法就是在涅槃中,所以生死就是涅槃。對這樣主張的人,彌勒菩薩說他叫作“惡取空”的人。為什麼這樣的人叫“惡取空”呢?因為惡取空的人對於五蘊本來是無常,沒辦法信受,對五蘊中都是無常生滅的法、沒有一法是真實,他不能信受;同時對於有一個真實空的法來出生五蘊,所以五蘊就是空,五蘊的空相就是被般若空所含攝,他也不能信受。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又執取一切法的緣起性空就是涅槃。這樣的人執取了以這個不是真實空的法,成為真實法,彌勒菩薩指責他叫作“惡取空”的人。
  
  為什麼會落到“惡取空”中呢?就是因為對無常法不能如實了知,對五蘊的無常不能如實了知,對色蘊無常不能如實了知,受蘊無常不能如實觀察了知,對於想蘊無常不能真實了知,對於行蘊無常 不能真實了知,對識蘊裏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不能如實了知祂的無常性。因為不能如實了知無常性,對無常沒有智慧,對無常沒有智慧的關係,所以就在無常(的五蘊)中執取一法為常,這個叫作顛倒;這個常的顛倒,執取了什麼呢?執取了緣起性空為常,執取了意識心為常,所以對無常不能生起真實智慧的人就會落入顛倒中,而把不是真實法計為常,而把沒有真實我的五蘊法計為有我。五蘊中色受想行識沒有一法是真實而計為真實有我,把不清淨的法當作清淨。

  什麼叫作不清淨的法呢?就是意識心以依止於我見、我執,而生起念頭說要解脫,而生起念頭說要生起緣起性空的智慧,要以緣起性空的智慧不去執著一切法,當作是究竟法,當作是解脫法。這樣的法就叫作不清淨的法。因為真實清淨的法是無我的,無我的法才叫作真實清淨的法。所以我們說他是無常計常、無我計我,然後不清淨的法計為清淨法。同時他把不是真實樂的法計為樂,因為五蘊中的一一法都是無常法,色受想行識諸法都是無常法;既然是無常法就是生死的法,有生死的法就是苦的法,苦的法就不是安樂之處,就不是安隱之處;苦的法就是能滅的法,就是斷滅的法。所以他把不是真實樂的法計為樂,因為(落入)無常(法中)沒有能生起真實智慧,而生起了這四種顛倒,所以才會有惡取空的情況。

  所以一切修學佛法的佛子們,建立正知正見真的非常重要!只有依止於善知識,才不會將不是真實空的法計為真實空而落入惡取空中,才不會對於真實空的法不能信受,而譭謗沒有真實法存在。這個是我們所要警惕的地方。同時,菩薩在三賢位修學根本無分別智以及後得無分別智以後,又進入初地乃至十地,修學一切種智。當一切種智修學圓滿的時候——一切種智修學圓滿就是將阿賴耶識中的一切種子功能完全具足了知;一切種智具足圓滿的時候就是成佛,所以成佛圓滿了道種智。圓滿道種智這個部分,就表示還是要以實證阿賴耶識為基礎(來進修)。這一集,我們跟大家解說了大乘所證的涅槃;在下一集中要為大家解說三乘所證涅槃的異同,那麼涅槃的基礎還是要以實證本來無漏無為的(如來藏)中道法性為基礎。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之「三乘菩提」系列
揭示佛陀的無上心法
修行人世世追尋的真諦──如來藏
相信您已體驗前所未聞的微妙法語。

4月28日起,法界衛視,週一至週五下午1:30
隆重推出三乘菩提-學佛正知見系列講座 共十三集
讓學子們搭乘正覺大列車
快速了知佛法精髓進而回歸如來本懷
敬請期待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39由正德老師主講 「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39  阿賴耶識心體就是如來藏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集我們解說了涅槃的意涵,知道涅槃就是如來藏恒不變異,無漏無為的中道性,而說涅槃妙心不是意識心;因為意識心祂是無常的法、祂是生滅的法,無常生滅的法就不是安隱安樂之處,所以說意識心不是涅槃妙心,而說涅槃妙心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在這一集我們要來解說為什麼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

  我們舉經中的經文來解說。經文中第一個(部分) 佛說:【又由未來諸根、五塵境界斷滅,凡愚之人以為涅槃。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華嚴經》卷6

  那麼經文中說,凡愚之人以為的涅槃是什麼?「凡」指的是一般凡夫,他沒有佛法的正知正見,他沒有修道的正知正見,可是他卻想要出離三界生死之苦。他想要出離三界生死之苦,卻以意識心要來出離三界生死之苦,以意識心自我想要離開生死之苦(繼續存在),所以他就從境界中追求。修禪定想要讓意識心自己、自我不分別五塵,所以希望五塵境界能夠斷滅。所以在修禪定的過程,未到地定以及二禪、三禪、四禪,都有人把它當做是涅槃。這個就是 佛所說的凡愚之人(中的凡夫)。
  
  那「凡愚」中的「愚」指的就是二乘人。二乘人他為什麼在這裏也被稱為愚,而說他以為是涅槃呢?因為二乘人他所證的涅槃是把五蘊斷滅掉,把五蘊出生的因緣斷滅了。五蘊出生的因緣就是三界的貪愛,他把三界的貪愛斷了,所以(後世)五蘊不再出生。讓五蘊不再出生,他以為這就是涅槃。但是 佛說「不是!」因為 佛說:把五根滅了,把五塵境界滅了,這些五根五塵境界都斷滅了,「凡愚」之人把它當做涅槃,表示說把它當做涅槃的就不是佛所說的真正證得涅槃的人。   
  佛說:「諸佛菩薩自證悟時,」是「轉阿賴耶,得本覺智。」表示諸佛菩薩證悟時是證得阿賴耶識(能運轉阿賴耶識,才能證得本覺的智慧),而不是證得斷滅法的意識心!或者說祂不是證得五蘊中諸種身覺境界的受。所以五蘊諸法它是屬於無常斷滅之法,是屬於境界中的法,都是屬於斷滅中的法。所以諸佛菩薩所證悟的就是阿賴耶識(如來藏心)!證得阿賴耶識以後,諸佛菩薩可以現前觀察、現前領受,而能夠轉依阿賴耶識,「得本覺智」。所謂「得本覺智」就是證得阿賴耶識本來自在,不生不滅(的本來已在而且無生的真覺)!

  阿賴耶識能與所生的法不一不異、不斷不常的真如法性,來讓五陰十八界能夠運行;所以能夠證得阿賴耶識的本來自性清淨,就是證得本覺智。所以從這一段經文裏面我們可以知道: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因為諸佛菩薩證悟的就是阿賴耶識!而如來藏就是涅槃!如來藏的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就是涅槃!所以諸佛菩薩所證的阿賴耶識就是證得如來藏!
  
  我們再舉一段經文來解說為什麼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大乘密嚴經》卷2

  「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講的是什麼?是說一切眾生不管是人、天,或者是畜生道,或者是餓鬼道,或者是地獄道,這六道有情的一切眾生,都是他的阿賴耶識所出生的。他的阿賴耶識卻不是因緣而有的法,不是因緣所生法!佛說這個阿賴耶識「本來而有」!「本來而有」的意思就是說從無始劫以來祂就存在,不需要藉任何一因、藉任何一緣而存在,是本來存在的。本來存在的這個阿賴耶識祂圓滿清淨,圓滿的意思就是說祂能夠圓滿成就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同時祂又圓滿具足了一切種種有漏有為、無漏有為、無漏無為的功德法;祂這些都是不增不減的,所以說祂是圓滿的。因為成佛的時候是把這些所有功德法顯發出來,而不是另外去創造出來的。
  
  又說祂是清淨的,因為祂本來無我;祂對於祂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不生起我見、我執之念,所以祂本來無我,所以說祂圓滿清淨。那麼說祂「出過於世」,說阿賴耶識「出過於世」,意思就是說這個阿賴耶識祂沒有繫縛在三界,祂不是三界生死中的法。雖然祂出生了有情的五陰十八界,五陰十八界有生死,但阿賴耶識卻沒有生死,所以說祂「出過於世」。而且阿賴耶識祂沒有雜染生死之苦,因為這樣所以說祂「出過於世」。同時說「同於涅槃」,也就是說這個阿賴耶識本身雖然有這些所謂的執藏煩惱、執藏染汙的種子,可是祂本身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向無為。而且這樣來解釋說「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就是告訴我們一切有情的五蘊出生的本際就是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也因為這個道理,所以十方諸佛來到人間為眾生開示悟入佛法,所說的就是以這個為根本,就是說眾生具足了─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如來藏─本來具足將來能夠成佛的寶藏,而一切眾生自不覺知。所以 佛就得用種種方便善巧來引導、開導眾生,或者引導眾生修學解脫道,以解脫道為方便,如《法華經》所說的化城,讓他能夠安住下來;接著再為菩薩解說般若中道,乃至再解說方廣唯識、增上慧學的種種成佛之法(讓阿羅漢們同時聽聞,誘引阿羅漢們轉入菩薩道)。所以諸佛菩薩 來到人間所說的法都是以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的法為目標!而不是只說成為阿羅漢的阿羅漢法!這一部分讓我們知道如來藏──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我們再舉一段經文來說明:【如摩尼寶體性清淨,若有置於日月光中,隨其所應各雨其物。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之藏與習氣合變似眾色,周於世間。若無漏相應,即雨一切諸功德法。】──《大乘密嚴經》卷3

  經文裏面告訴我們說如來藏好像摩尼寶珠那樣子,體性清淨,毫無雜染。這個摩尼寶珠如果把它放在日月光中呢,能夠對於所對照之物而從摩尼寶珠裏面如實顯現這個物 體,他說這個阿賴耶識,也像這個摩尼寶珠一樣「體性清淨,是諸如來清淨之藏」,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是如來藏的意思就是「阿賴耶識本來具足了將來能夠成佛的種種功德法」,所以叫作如來藏。而且祂是清淨的,祂這種無漏無為的中道性,不會受任何一法所染汙,所以說祂「是如來清淨之藏」,那麼祂「與習氣合,變似眾色,周於世間」,指的是什麼意思呢?因為祂所執藏的意根末那識,恒內執阿賴耶識為自我、恒內執阿賴耶識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為自我。末那識執著這些法為自我,再造作一切繫縛在三界中的生死之法,這樣的情況之下使得如來藏要執藏這些末那識的染汙及所造作的業行,要如實的按照業行的內涵去成就六道中的異熟果報,這個就是說阿賴耶識「與習氣合,變似眾色,周於世間」。
  
  不管在欲界中的所謂人、天,或者是畜生道,或者是餓鬼道,或者是地獄道,都是由阿賴耶識按照有情所造作業的習氣內涵,而將它變異成熟異熟果報身。或者是天人也是一樣,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是一樣,都是由阿賴耶識按照他(的前世)所造作─這個末那識─所執著的染汙以及所造作業的內涵,而去如實呈現他的果報。如果說與無漏相應了,意思就是說意識或是意根,因為親證了他的如來藏(阿賴耶識),而知道阿賴耶識才是真實法,五蘊十八界中的法沒有一法是真實,是無常的,因此而能斷除了顛倒想所生的我見與我執。斷除了這個我見與我執以後,生起了無漏智慧,依止於阿賴耶識如來藏的無漏功德法性,然後修除他的我見我執煩惱,修除他所知障一切無明煩惱;等這些煩惱都除掉以後,阿賴耶識就能把祂所含藏的本來而有的無漏無為功德法完全顯發出來。所以說「若無漏相應,即雨一切諸功德法」。從這一段經文裏面,我們就知道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就像摩尼寶珠一樣清淨,祂能如實按照所含藏業的內涵,然後在六道中呈現異熟果報。
  
  真實心如來藏祂的名稱有多種,在聲聞乘經律中所記載的有「真實、清涼、如、根本識、窮生死蘊、入胎識」,這些名稱最主要是 佛針對修學解脫道的二乘聖者,說明五陰十八界是無常生滅的,可是與五陰十八界同在有一個真實法,有一個如,有一個清涼不落生死之苦的法,祂就是根本,祂就是出生五陰十八界的根本識。祂能夠一世、一世的變化五蘊而沒有窮盡,所以說祂叫窮生死蘊的識。祂是入胎識,因為是由祂入胎來執取父精母血,成就五蘊十八界法。
  
  在大乘的經律中記載的有叫作「法性、實相、真如實相、實相般若、非心心、無心相心、第八識、阿賴耶識、異熟識、阿陀那識、無垢識」,這些名稱是 佛為菩薩解說的。佛為親證阿賴耶識的菩薩解說,讓菩薩能夠因為親證阿賴耶識 以後,瞭解因為依止于阿賴耶識能現觀的般若實相智慧;阿賴耶識本來清淨、種種的法性,說阿賴耶識就是萬法的實相,所以祂是「法性、實相」;祂是真如,祂是實相,祂是實相般若。依照阿賴耶識,所以一切法都是在中道法性中不落入無常,不落入斷滅空。祂是非心心,因為祂不是意識覺知心。祂是無心相心,因為祂沒有意識覺知心的見聞覺知相。說祂是第八識,因為前五識加意識是六個識,加末那識是七個識,祂是第八個識。
  
  說祂是阿賴耶識,說祂是阿賴耶識的理由,是因為在阿賴耶識這個時候,因為末那識恒內執阿賴耶識為自我,所以阿賴耶識本身有能藏、所藏、執藏這三種特性。這個「能藏」表示說阿賴耶識含藏了一切法種─一切有漏有為、無漏有為、無漏無為的一切法種─所以阿賴耶識又稱為一切種子識,這個就是祂能藏的道理。祂的「所藏」的道理指的就是說,阿賴耶識能夠將祂所含藏的五蘊十八界法種,按照業的內涵如實的變化出生;祂變化出生了五蘊十八界,又與五蘊十八界同時處運行;因為有阿賴耶識與祂所出生的五蘊十八界同時同處運行,所以才有命根的存在。如果阿賴耶識不在了,命根就不在了,這個就是祂「所藏」的道理。那「執藏」是什麼道理?也就是說末那識恒內執阿賴耶識為自我,而且恒內執阿賴耶識所生的五蘊十八界為自我,同時又依止于這種遍計執性,造作一切繫縛在三界染汙的業種,同時這些業種都含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這種「能藏、所藏、執藏」的特性,為了要顯示出末那識恒內執阿賴耶識、遍計執阿賴耶識的過失,所以這個時候才把祂稱為阿賴耶識。
  
  那麼又稱為異熟識,是因為這個阿賴耶識本身能將所藏的、執藏的五蘊十八界功能,以及所藏業的內涵如實的去變異成熟六道有情的種種五蘊異熟果報,所以又稱為異熟識。就是說,阿賴耶識含藏一切法種,又能變異成熟一切法種的功能,所以又叫作異熟識。祂叫作無垢識時,指說當菩薩證得阿賴耶識以後,能夠斷除阿賴耶識中所執藏的末那識自我所造作三界生死的煩惱;這個三界生死煩惱斷除以後,就把這個阿賴耶識性去除掉;也就是說把這種末那識恒內執我而造作生死之苦的煩惱去除了;這個時候,他就沒有(繼續執藏三界生死種子的功能了,這時原來的)阿賴耶識的名稱(滅除了),只稱為異熟識,因為仍然能夠變異成熟生死。
  
  那麼到了無垢識的時候,是連同這種因為所知障所含藏的無明也已經斷除了,所以這個時候識本身所含藏的一切法種完全是無漏,完全是無漏無為完全是無漏法,不再有任何一絲一毫的有漏法,完全清淨、完全純善,所以這個時候的識稱為「無垢識」,這個無垢識就是佛地的真如心(只滅除阿賴耶識、異熟識名稱,改名無垢識,仍然是原來的阿賴耶識心體)。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知道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但是阿賴耶識卻不是意識 心,意識心祂縱然經過了修道,縱然經過了修禪定,仍然是無常法,仍然是生滅法,所以阿賴耶識絕對不是意識的細心,也不是意識的極細心,更不是所有五蘊空相的假名施設;也不是緣起性空的假名施設,更不是外道神我。阿賴耶識為什麼不是外道神我?因為外道神我所執的是以大自在天為常住法,以為自己是從大自在天而來,將來回到大自在天就解脫、就能成為常住;可是大自在天是屬於欲界六天的法,在欲界六天中雖然他能夠自在受用他人所變現的一切妙欲法,雖然他的壽量有一萬六千歲,可是當他捨壽以後,仍然在三界中輪迴。而且大自在天也不能出離欲界,大自在天只是欲界的法,還沒有辦法生到初禪(天中),因為(大自在天自己一樣還)沒有離欲,所以大自在天本身他是欲界法,他是生死無常的法。那外道神我指的是這個,所以阿賴耶識本身不是外道神我。
  
  同時,外道神我裏面還有一種,就是執著六識的覺知為常;六識的覺知本身一定要依止于無常的六根、無常的五根來生起:眼根觸色塵才能生起眼識,耳根觸聲塵才能生起耳識;這個五根觸五塵生起來的識,本身不可能是常,因為有五根觸五塵、意根觸法塵,才有六識心的見聞覺知;所以這六識心的見聞覺知,是依止于無常法而來的;依止于無常的五根觸五塵,才有辦法生起了這五識,乃至意根觸法塵才能生起意識。所以六識的覺知不是常。外道神我所指的是指大自在天是常、這個六識覺知是常,但阿賴耶識不是大自在天,因為阿賴耶識不是繫縛在三界的法,阿賴耶識也不是六識的覺知,因為阿賴耶識本來離見聞覺知;所以如果有人說阿賴耶識就是外道神我,表示他在佛法中沒有正知正見,同時他是執六識、意識心是常的,才把阿賴耶識指責為外道神我。
  
  同時阿賴耶識不是我執煩惱,因為我執煩惱可以滅,可以經過修道而滅;可是阿賴耶識不可能滅,阿賴耶識心體是不可滅,是猶如金剛不生不滅的;所以所滅的是(阿賴耶識中含藏的)煩惱種,而不是滅了阿賴耶識心體。所以如果說阿賴耶識就是我執煩惱,那麼阿賴耶識就會落入斷滅中(違背聖教量)。所以我們知道,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的道理後,在下一集將要為大家解說大乘實證涅槃所得智慧。那我們知道說,大乘實證涅槃是一定要證得阿賴耶識,這是前提;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忽略這個前提,而來說什麼是涅槃,而說阿賴耶識就是外道神我。今天就為大家說到這裏。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38由正德老師主講 「涅槃的意涵」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38  涅槃的意涵 之開示文稿:

  在上一集由正老師為大家解說了二乘所證涅槃,這一集要為大家解說大乘所證涅槃。首先我們來探討涅槃的意涵,涅槃呢,佛說是無所畏懼的安樂之處、安隱之處。所謂的安樂之處、安隱之處,祂不是無常的法,也不是斷滅的法。因為無常本身就是苦,它必定要生死不斷生滅不斷;所以既然是苦的話,就不是安樂之處。所以可見涅槃不是以無常法為根本的,同時也不是以斷滅法為根本的;因為祂是安隱之處,是無所畏懼安隱之處。如果是斷滅呢,就會讓人畏懼、讓人恐怖,而不是安隱之處,所以說涅槃本身不是以無常法,不是以斷滅法為根本。換句話說:無常之法、斷滅之法就是虛妄法。
  
  那麼哪一些法是虛妄法呢?我們舉個例子來說,以五蘊中識蘊的意識來解 說。意識心,他是有生有滅的法;意識心必須要藉由意根觸法塵才能生起,祂是二法為緣所生之法。以欲界的意識心來說,必須要有五色根的不壞,五色根不壞的前提之下才能藉這五根來觸五塵,同時意根觸法塵來生起意識,所以意識本身是有生之法。那意識本身既然是有生之法,也會因為因緣散壞而滅掉。舉例來說,在我們每天眠熟的時候─睡眠無夢的時候─因為意根不作意了,意根不作意了意識就不現起,不現起以後意識就是斷滅,所以每天眠熟的時候意識斷了。接著說在悶絕的時候,悶絕的時候因為你的勝義根─你的腦袋─受到損壞了,所以意識不能現起,所以醫生說「沒有意識了」;沒有意識的意思,就是意識斷了。另外在正死位的時候,正死位的時候五根壞滅,五根壞滅了意識不能現起,所以正死位的時候意識也滅了。
  
  另外對修禪定者來講,無想定中意識也滅了,所謂的無想定就是指不去了知所有一切五塵,乃至對法塵也不了知,所以就是表示意識所緣的五塵,加上自己五塵中的法塵都不想了知了,把這個想滅了,意識就滅了。所以無想定中意識心也是滅了,(佛說「想亦是知」,這時無覺無知)所以才稱為無想定。另外在滅盡定中─滅盡定又稱為滅受想定─也就是說,對於意識心於六塵中所受所想的都滅了,乃至意根自己的受與想也滅了,所以滅盡定中意識心滅了而意根的受與想也滅了,所以在這五位中意識心是斷滅的。以這幾個例子來說,所以我們說,意識心是有生有滅的法(不可能是涅槃心)。
  
  同時我們說意識心是有增有減的法,因為意識心平常在六塵中,就是在六塵境中生起對色塵的貪,生起對聲塵的貪,生起對香塵、味塵、觸塵的貪或是嗔,乃至於在法塵中生起我見我執等煩惱,或者說,在色塵中減少對色塵的貪,在聲塵中減少對聲塵的貪或嗔,乃至說在法塵中減少對我執的貪愛;換句話說,意識心本身在六塵中是有煩惱增、減的現象的。
  
  那麼我們說,意識心是有垢有淨的法,因為意識心本身,祂由於我見我執的關係,所以對一切六塵都是生起貪嗔癡慢疑等等煩惱;那這些煩惱就是染汙,因為染汙的關係,所以我們說祂是有垢的。可是經過修道,經過正知正見的建立,修行的過程斷除了貪嗔癡慢等煩惱,使得意識心能夠成為清淨的,但是這個清淨性卻是經由修道所成,不是本來具足的清淨,所以我們說意識心祂是有垢有淨的法。
  
  同時呢意識心與見聞覺知,祂是同生同滅的。意識心現起的時候,必然有見聞覺知,當意識心不在的時候,必然沒有見聞覺知。譬如說我們解說祂在五位(眠熟、悶絕、正死、無想定、滅盡定)的時候斷滅,當晚上眠熟的時候,不能覺知任何一塵,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說意識心滅了、覺知也滅了;因為意識心現起的時候,覺知才現前,所以意識心與覺知本身是同生同滅的。
  
  假如有人要以意識心修禪定的境界來說是涅槃,那我們來檢查,這個是不是涅槃呢?譬如說意識心在欲界定中,祂在欲界定中可以因為了知六塵而不在六塵中現起任何攀緣,說這叫欲界定,但是這仍然是意識心住於欲界的境界。那在初禪,雖然說意識心經由離欲可以發起初禪,生起了離生喜樂,也就是離開了這欲界的貪愛,離開了欲界的貪,離了欲而可以發起初禪;但是這種樂,仍然是意識藉由因緣而得的樂。雖然說到二禪中可以因為定而產生了喜樂,可以真正的離五塵的見聞覺知,而生起了定,而生定、生喜樂,可是這個定生喜樂仍然是經過因緣而修成的,乃至到三禪、四禪乃至到四空定,那麼這樣修禪定的過程裏面,雖然可以對五塵不加以分別,可是對五塵不加以分別時,仍然有對定境法塵的分別以及了知(仍然是有覺有知而不是涅槃寂靜境界),所以修學禪定的過程裏面意識住於定境法塵中,仍然不是涅槃。
  
  因為意識心本身是生滅的、是無常的,以生滅無常的心所修集的境界,所到達的境界仍然是生滅無常,會經由意識心的斷滅這些境界就不復存在了,所以說以禪定為涅槃,我們可以說他就是錯誤的知見。那麼如果有人以意識心能放下一切世間執著,說這樣叫作涅槃,我們來檢查看看這樣是涅槃嗎?意識心放下一切世間執著,那麼「意識自我」在不在?仍然是以意識自我來放下一切世間執著,那意識自我既然是在放下世間執著了,意識如果存在,仍然是苦,仍然是會斷滅的法;所以意識本身不是真實的,縱然可以放下一切世間執著,意識本身仍然是生滅法,仍然是無常法,所以意識放下一切執著,不是涅槃。
  
  五蘊的空相也不是涅槃,因為五蘊本身藉因緣所出生,是生滅是無常,是會斷滅的,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法;因為是無常、苦、空、無我,我們才說五蘊本身不是真實,它不是常住法;他的出生到壞滅,這中間的過程因為不能常住,所以稱它叫作五蘊空相。五蘊空相本身是建立於五蘊本身出生以後無常變異終歸壞滅的現象上,所以五蘊本身它是無常法,他終歸壞滅;無常法終歸斷滅,本身就不安隱,就不是清涼,就不是真實,就不是涅槃所以(依五蘊而有的)五蘊空相本身不是涅槃。
  
  那十二因緣的緣起性空是涅槃嗎?十二因緣本身緣生緣滅,每一支都是因緣而出生,每一支都是緣生緣滅的法,可以經由因緣滅了而還滅;十二因緣一一有支緣生緣滅的現象,不能真實常住,不能自在,這個叫作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建立在十二有支一一緣生緣滅的法上面,一一有支本身最後終歸可以滅除而不復存在,那麼這種情況之下緣起性空就不復存在了,所以緣起性空只是告訴我們十二因緣一一有支,不是真實有自體,不是真實常住的,是緣生而緣滅的;這(緣起性空的)現象只是一個斷滅法的現象,所以它不是涅槃。
  
  那如果以意識覺知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本身是涅槃嗎?一切法空所說的是,一切法皆是由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的法不能常住、終歸壞滅,(而一切法空是依生滅的一切法而有的)所以一切法空本身不是涅槃。因為(一切法空是)不安隱、不安樂,不安隱不安樂是(使人)有所畏懼的,不是真實的,不是清涼的,所以一切法空本身不是涅槃。意識心覺知一切法空,而不執著於這個空,這也不是涅槃;因為意識心本身覺知一切法空而不執著於這個空,是生起了智慧;意識心生起了智慧,但是意識心壞滅的時候,這個智慧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意識心覺知一切法空本身不是涅槃。因為意識心是會壞滅的,意識心不能因為覺知一切法空而變為常住法。
  
  還有,意識覺知心祂斷了我見、斷了我執以後是涅槃嗎?意識心斷了我見、斷了我執,是因為生起了出世間的智慧,所以能將三界生死的煩惱、三界生死的貪愛斷除,而因此讓意識心自己不覺自我,而可以斷滅自我;可是(將來)意識心自我斷滅了,那是斷滅法,那是無常法,那不是真實法,那是虛妄法,所以意識心能夠斷我見斷我執,也不是涅槃。
  
  所以涅槃本身不是以虛妄法為根本(而成立)的,涅槃它是以真實法為根本的。什麼法是真實法呢?真實法就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祂不生不滅,因為如來藏祂不需要藉由任何一因、任何一緣來出生;不是由任何一因一緣來出生的,所以祂本來不生;本來不生就不會被任何一法所壞滅,所以說祂不生不滅(涅槃是依不生不滅法如來藏而成立的,斷我見我執而滅盡五陰,留下如來藏獨存時就是無餘涅槃)。還有,如來藏呢,祂不增不減。如來藏能夠藉眾緣出生六道有情的五蘊十八界,可是不會因為是屬於三惡道的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有情的五陰十八界,而損滅祂的真如法性;也不會因為出生了人天的五陰十八界比較莊嚴、比較殊勝,而增加了祂的真如法性。
  
  如來藏本身具足了種種五陰十八界的功德法,不會因為在三惡道而損減祂的種子功能,也不會因為祂在人天而增加祂的種子功能,如來藏祂是不增不減的。如來藏不垢不淨,因為如來藏本身,祂對於祂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從來不生起我執等等煩惱,不與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相應,祂從來不會說:「這個被出生的五色根是我的,十八界運行法是我的。」從來沒有生起這樣一個念,所以我們說祂是不垢。如來藏同時(本有的)這種不對五蘊生起我以及我執等念,祂不是經過修道而成的,祂本來如是、本來就是這樣,不對祂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生起我見我執煩惱、不被染汙,(但是祂所含藏的種子卻不清淨而不停的出生染污的五陰身心,)所以我們說祂不淨,所以說如來藏是不垢不淨的。
  
  同時如來藏與祂所生的五蘊十八界是不一不異的,因為如來藏祂雖然出生了五陰十八界,五陰十八界經過(如來藏藉)因緣所生,是無常,是毀壞生滅的,可是如來藏本身卻不會因為五陰十八界壞滅而壞滅。同時五陰十八界有色法、受法─色受想行識─等法,可是如來藏本身卻不是色受想行識等法,所以我們說祂與祂出生的五陰十八界是不一的。可是如來藏與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卻是同時同處運行,從來沒有離開過;因有如來藏與五陰十八界運行,所以五陰十八界(本屬如來藏心中的一部分,)才能生住異滅,(所以如來藏與祂所生的五陰不異,)這就是如來藏與所出生的五陰十八界不一不異的道理。
  
  同時,如來藏祂是不斷不常的。因為如來藏能藉眾緣出生五陰十八界,五陰十八界在一期生死中有生有死,在壞滅的時候如來藏所含藏五陰十八界種子並沒有壞掉,並沒有斷滅,仍然(含藏在如來藏心中,)可以藉業緣再出生下一期的五陰十八界,所以我們說如來藏不斷。可是如來藏所含藏的五陰十八界的法種,能夠經過業的內涵而變異成熟六道有情的五蘊十八界,(祂含藏的種子不是常而不變的,)所以我們說如來藏祂是不斷不常。這樣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一不異、不斷不常,就是中道法性。
  
  如來藏的這種中道法性,祂是五漏無為的;所謂的無漏指的是,祂不是繫縛在三界的,祂沒有雜染任何一絲一毫生死之苦;同時祂是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貪嗔癡慢疑我見我執等等煩惱永盡的,所以我們說祂是無 為,話句話說,如來藏這種無漏無為之中道法性就是涅槃,這種涅槃是恒不變易的。因為從無始劫以來乃至到未來際恒不變易,所以說涅槃指的就是如來藏這種真實法性。這種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就是涅槃,而這種涅槃祂是安隱的、祂是清涼的、祂是真實的。因為祂不會斷滅,祂不會落入三界有,也不落入三界無的斷滅中;祂是清涼的,因為祂不雜染生死之苦。生死之苦本身是五蘊才有生死之苦,而祂本身沒有生死之苦。
  
  祂是真實的,因為祂不是因緣所幻化而有的,祂不是因緣所生的,祂是真實存在的。祂是如,意思就是祂人無我,法無我。所謂的人無我,祂雖然藉眾緣出生了五蘊身,可是祂不執這五蘊身為自我。不管是人、天、畜生道、地獄道以及餓鬼道每一道有情,如來藏出生了這樣一個五蘊身,都不執任何一身、任何一道的五蘊身為自我,這個是祂的人無我;祂的法無我指的就是說,祂能夠讓五陰十八界的法運行,這個運行的過程裏面,如來藏也不執這些五陰十八界的法是自己、執為自我,所以我們說如來藏祂具足了人無我、法無我。祂是如的,祂是真實如如的,而這種真實如如(真如)也就是涅槃,所以我們說涅槃它是以真實法如來藏而施設的。
  
  因為涅槃本身,菩薩證得這樣的如來藏的真實如如,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為如來藏祂不生不滅,祂不是任何一時而有,不是因為任何一因一緣才出生,本來就在了,所以知道如來藏的本來性,同時知道如來藏祂的不垢不淨這種真如性,這種無漏無為的真如性;所以我們說祂有清淨性,祂有這種涅槃性,就是所謂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如來藏這種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指的就是祂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
  
  二乘聖者所證的涅槃也是以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說的。怎麼說呢?二乘聖者還沒有捨報的時候,證得有餘涅槃,這個有餘涅槃指的是二乘聖者能夠斷除了對於三界的貪愛,意識與意根對自我不生起一絲的念頭──不生起對自我一絲的貪愛了,同時安住於不再對五蘊生起「我」的念頭,能夠安住於自己無我的境界中。那麼這種情況之下入了滅盡定;入了滅盡定以後,不是滅盡定本身就是無餘涅槃,而是指這個時候的如來藏,祂還有(祂所)出生的五根還沒有壞,但祂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中,已沒有含藏再出生未來世後有的貪愛種子,所以我們稱說二乘聖者還沒有捨報的時候,稱為有餘涅槃,也是以這個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施設的。
  
  二乘聖者捨報以後說他入無餘涅槃,也不是說捨報以後五蘊滅了不再出生叫作無餘涅槃。因為五蘊滅了不再出生只是斷滅,那斷滅法它是讓人畏懼的法,它不是安隱的法,它不是真實法,所以它不是涅槃;而指的是說如來藏祂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因為所含藏三界愛的種子已經斷除了,意識意根不生起一絲念頭要再見聞覺知了,所以這個以如來藏本身祂安住於自住境界,不再出生五蘊,來說祂是無餘涅槃。同時,當菩薩從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再進修一切種智成佛的時候,斷除了如來藏所含藏的分段生死的煩惱,以及變易生死的煩惱以後,成就了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也是以這個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基礎的。
  
  但是同樣是證了涅槃,卻有這些差別,這就是說實證涅槃所得智慧的差別,呈現了差別。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個無為法指的就是涅槃。菩薩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說祂是菩薩;而二乘人他不知道涅槃的本際就是如來藏自己,他因為不知道有一個涅槃本際就是如來藏,沒有親證如來藏,所以說他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而說他是阿羅漢,而不說他是菩薩。因為佛證了涅槃以後斷除所有一切染汙成為無漏,所以說佛證了大般涅槃,叫作佛,所以不說阿羅漢是佛,也不說阿羅漢是菩薩。這就是因為實證涅槃所得智慧的差別而有差別。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我們要表示的地方。也知道意識心本身不是涅槃心。下一集我們再繼續來說涅槃心指的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

相關閱讀:
425Go票務統計,截至目前為止,所有索票已經額滿,非常感謝十方熱烈支持425演講活動!

425Go活動小組提醒:自行前往會場的貴賓,敬請參考交通指引(請按此進入),儘早規劃行程。

期待4.25
歡喜高雄巨蛋會  殊勝正法緣共結

425Go 活動小組 敬上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37由正元老師主講 「二乘所證涅槃-下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37  二乘所證涅槃(下)之開示文稿: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題目是「二乘所證涅槃」下集,上一集我們提到這一個五陰是虛幻不實的:色陰猶如聚沫,受陰猶如水泡,想陰猶如陽焰,行陰猶如芭蕉,識陰猶如幻化,那我們說到這個行陰猶如芭蕉,也就是說眾生的造作善惡業的身口意行,它是四陰和合而有的,離開四陰就沒有行陰的自體;也就是說,這個行陰就是依色陰、受陰、想陰跟識陰而有,所以行陰是沒有自體法;就好像那個芭蕉樹一樣,芭蕉樹是中空的,離開了根莖枝葉就沒有這個實心可說,所以行陰確實是虛幻不實之法。
  
  那接下來說識陰猶如幻化,為什麼眾生的覺知心─眾生的分別心─也是虛幻不實呢?眾生的這個識陰,就好像大幻師或是魔術師,以種種的道具、以種種的燈光的明暗,或是用種種的技巧,然後能夠變現出那個假的車子、房子還有一些牛馬人等等;這些都是經由種種的道具,種種的技巧、燈光所變現的,沒有一個真實的車子、房子、牛馬人等等。那眾生的覺知心─眾生的心識─眾生的這個見聞覺知,也是虛幻不實之法,就是由如來藏藉由種種因緣所變現而有的虛幻不實之法。為什麼說這些見聞覺知,這些心識是虛幻不實呢?因為你沒辦法找到這些心識─這些覺知心─住在什麼處所,你沒辦法知道祂在哪裡;也就是說這些心呢─這些覺知心─這些識陰呢,祂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這些都只是因緣和合而由如來藏所幻現的,因此我們說這些識陰就是猶如幻化。
  
  所以綜合來說,眾生的五陰確實是虛幻不實,而五陰的境界就是三界的境界,所以眾生是不可能依靠三界的境界來得解脫來證涅槃(不可能以五陰住進無餘涅槃中)。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涅槃也有「清涼」的意思。眾生為什麼能夠得清涼?修行人為什麼能夠得清涼呢?最主要就是因為身心熱惱消失了。修行人對世間萬法不再有喜怒哀樂,不再有愛恨情仇,修行人能夠以平等心來對待一切喜歡的法或是不喜歡的法,修行人為什麼能夠平等對待一切法呢?因為修行人他確實了知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一切法如果是喜歡的,因為是無常所以是苦;如果是不喜歡的法,因為本質是不喜歡,所以本質就是苦,不管是常還是無常。所以修行人接受了,也確認一切法是無常、苦。
  
  另外修行人也體驗到了接受一切法是無常、空,是緣起空、是無自性空,因此修行人對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心中有決定性,心有不動搖的智慧;因為這個修行人對一切法,是無常、苦、空、無我心得決定,所以修行人就不會貪愛一切法的境界;不貪愛一切法的境界的覺受,就不再貪愛自己的六根、六塵、六識,就不再貪愛自己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因此修行人就能夠證得我空,斷盡我執,斷掉我所的貪愛。修行人就是因為證我空,所以修行人能夠對世間一切法,不再有喜怒哀樂,不再有愛恨情仇;修行人就是因為證我空,所以身心熱惱消失了、熄滅了,因此能夠得到清涼。
  
  那「涅槃」也有「煩惱熄滅」的意思:貪欲煩惱熄滅了,瞋恚煩惱熄滅,愚癡煩惱熄滅。修行人為什麼能夠離開貪欲的煩惱呢?最主要就是因為修行人斷除了五欲的貪愛,修行人能夠斷除欲界五塵的貪愛,因此貪欲煩惱熄滅了,也就超越了欲界境界。另外修行人對於一切忤逆的境界,不再生起瞋恚的身行口行;對一切不順心不順意的境界,不再有生氣的身口行,因此修行人能夠使瞋恚的煩惱熄滅而超越色界境界。又因為修行人了知三界一切自我全屬虛妄,斷盡一切我相──連最微細的我慢相都斷盡無餘;因此修行人不會因為「我」而再去造作會招感後有的生死業,不再因為「我」而去造作一切的善業;如果修行人去受持種種的戒法,或是修一切的善行;不是為了求富貴,也不是為了求享樂,而是為了求解脫、為了證涅槃而去受持一切戒法,而去修一切善行,因此修行人能夠使愚癡的煩惱熄滅而超越無色界的境界。
  
  「涅槃」也有「不再生死輪迴」的意思。什麼是不再生死輪迴呢?就是因為「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修行人就是因為離開三界境界的捆綁、得到解脫修行人就是因為身心熱惱消失,清涼,所以能夠「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修行人就是因為貪欲的煩惱熄滅,瞋恚的煩惱熄滅,愚癡的煩惱熄滅,所以能夠「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因此捨報的時候就能夠讓自己從三界中消失,就能夠讓自己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不再現起了,不再去投胎(也不再出生於色界、無色界),那這個就是不再生死輪迴了。
  
  接下來我們介紹什麼是「二乘」,二乘就是聲聞菩提跟緣覺菩提。聲聞菩提就是成就阿羅漢的法,緣覺菩提就是成就辟支佛的法。為什麼是菩提呢?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涅槃的道路,或是覺悟涅槃的方法就是菩提。在這裏跟大家解釋一下,二乘所覺悟的涅槃跟大乘所覺悟的涅槃是不一樣的;二乘所覺悟的涅槃,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大乘所覺悟的涅槃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無住涅槃。再回來說,聲聞菩提是什麼呢?聲聞菩提就是四聖諦、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些法,修學這些法能夠成就阿羅漢道。緣覺菩提就是因緣法─十因緣法、十二因緣法─修學這些法,能夠成就辟支佛道。
  
  什麼是二乘的聖人呢?就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還有辟支佛,這些就是二乘聖人。二乘是斷什麼煩惱、證什麼涅槃呢?二乘是斷我見、我執的煩惱,二乘是證有餘、無餘涅槃。什麼是我見的煩惱呢?我見的煩惱就是見惑;見惑就是不知道這個色身,不知道這見聞覺知心─特別是指這個離念靈知─是虛幻不實之法;不知道眾生的五陰身心是虛幻不實之法,這個就是我見,就是見惑的煩惱。那什麼是思惑呢?思惑就是我執及我所執的煩惱,也就是對五陰的貪愛,對五欲的貪愛,對禪定境界的貪愛,對神通境界的貪愛,對鬼神境界的貪愛,這些統統是屬於思惑的煩惱。
  
  接下來介紹什麼是有餘涅槃:有餘涅槃呢,有兩種,第一種也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斷盡見惑、思惑),他們入滅以前還會有這個色身跟見聞覺知心存在這個世間,受饑餓冷熱痛癢的微苦,這個就是第一種的有餘涅槃。第二種的有餘涅槃,就是思惑尚未斷盡的三果人,他們所證的涅槃有五種不同;思惑尚未斷盡的三果人所證的涅槃有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
  
  什麼是中般涅槃呢?就是三果人捨報以後,有中陰身出現了,然後這個三果人因為是利根,當他警覺到自己有中陰身出現在這個三界中,馬上警覺自己還沒有滅盡思惑的煩惱,還沒有斷盡一切我相,馬上能夠發起無漏智慧,然後灰身泯智(而在中陰境界中)取滅度,這個就是中般涅槃。那「生般涅槃」呢?就是三果人捨報以後往生到天界─可能是色界天也可能是無色界天─在那裏發起無漏智慧,然後灰身泯智取滅度,這個就是生般涅槃。那什麼是「無行般涅槃」呢?就是三果人身壞命終生到天界以後,然後不需要作加行,不需要去做種種的觀行,自然能夠生起這個無漏智慧,然後能夠斷盡思惑的煩惱,然後能夠使自己出三界灰身泯智,這個就是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就是這個生到天界的三果人,他必須做種種的加行,必須做種種的觀行,才能夠把思惑斷盡,才能夠發起無漏智慧,是自己取滅度,讓自己從三界中消失,這個就是有行般涅槃。
  
  那什麼是「上流般涅槃」呢?上流般涅槃又稱為上流處處般涅槃,這是一種最鈍根的三果人所得涅槃,也就是這個三果人身壞命終生到天界去,他必須經歷一天又一天去流浪,(在天界)一天、一天去受生;比如生到色界天,初禪天待完了要生到二禪天,二禪天待完了要生到三禪天乃至到四禪天,才能夠斷盡思惑,才能夠發起無漏智慧來取滅度。也有更鈍根的,他繼續生到四空天去,然後經過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乃至到最後一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時候,才能夠發起無漏智慧,才能夠取滅度,這個是最鈍根三果人所得的涅槃,稱為上流處處般涅槃。
  
  佛對這些三果人所證的涅槃有一些比喻,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中般涅槃就好像那個細的乾草,點燃火以後很快就燒完了;所以中般涅槃的三果人,當中陰身生起的時候,就可以馬上取滅度。至於這個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跟有行般涅槃的三果人,佛說他們就好像那個火爐裏面的熱鐵,經過捶打以後會有一些火星飛到這個空地,它自己就會熄滅,或是火星飛到一些乾草上面,那也必須等這些乾草燒完,才能夠熄滅、才能夠取滅度;那個上流般涅槃的三果人呢,他不僅火星墜落到乾草上面,他還必須燒到旁邊的村莊,還必須燒到城廓山林,然後一切東西統統都燒盡以後,三果人才能夠取滅度(這些三果人還沒斷盡思惑以前的解脫境界,都稱為有餘涅槃)。
  
  那什麼是無餘涅槃呢?無餘涅槃就是「我生已盡、不受後有」,也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捨報入涅槃以後,他的名色─也就是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統統滅盡無餘,一切法都不再出生了,這個就是無餘涅槃。
  
  最後我們作一個結論:二乘涅槃都只是三果人跟四果人才有取證,一切的初果跟二果人都不能夠說他們有證涅槃;因為初果跟二果人,他們沒有證得心解脫,他們沒有超過欲界的境界,所以他們沒有得生般涅槃、中般涅槃乃至上流般涅槃。因為初果跟二果人,他們必須回到人間受生,所以二乘所證涅槃都只有三果跟四果人才有。第二點:二乘所證的涅槃,它是無我法,它是證我空,才能夠成就的。什麼是「無我」?就是願意讓自己消失,不再堅持自己要入涅槃中。也就是要把自己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滅盡,才是無我,要把自己消失才能夠入涅槃。
  
  有些錯誤的觀念順便在這裏跟大家介紹,也就是說,有些人誤解要證二乘涅槃時有種種錯誤的觀念。有些人他說要保持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要以這個心來入涅槃,這個就是有我(沒有斷我見)。另外有些人說要能夠處處作主、時時作主,希望以這個作主的心來入涅槃,這個也是有我,也是沒辦法入涅槃。另外有些人說要保持一念不生,要保持那個沒有妄念沒有妄想的心,希望以這個一念不生沒有妄念沒有妄想的覺知心,希望用這個心來入涅槃,這個也是我,這個也沒辦法入涅槃。另外有人說,要以這個離念的靈知心來入涅槃,這個也是我;或是有人說這個「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的心,要以這個心來入涅槃,可是這個「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的心仍然是(識陰)我,仍然沒辦法讓眾生得涅槃,讓眾生證涅槃。
  
  再來,這個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入無餘涅槃以後,雖然五陰身心已經不存在了,雖然自己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已經滅盡無餘了;可是 佛說這個涅槃是中道法,涅槃是不生不滅法,涅槃不是斷滅,所以阿羅漢捨報入無餘涅槃中不是斷滅空,不是一無所有。佛說涅槃有本際、有實際,那什麼是涅槃的本際?什麼是涅槃的實際呢?涅槃的本際(實際)就是眾生的如來藏,就是眾生真心,也就是眾生第八識獨住的境界,就稱為涅槃。所以二乘人依這個二乘菩提修學解脫道,然後斷盡見惑跟思惑的煩惱,捨報以後能夠使自己從三界中消失,不再出生未來世的自己(五陰),這時候就是眾生第八識獨住的境界,這個就是(二乘聖人所證的)涅槃。

相關閱讀:
感謝十方熱烈支持425演講活動!

425Go活動小組已於4/1起陸續將入場卷以「限時專送」郵件寄出,敬請完成索票流程的貴賓留意郵件的遞收,謝謝!

尚未索票的貴賓敬請把握時間,撥打0800-000-425免付費專線或點選網路索票系統進行索票。

為了確保入場票券之配送,敬請注意以下事項:
  • 4月20日前上網索票的貴賓,如果所選擇是「郵寄」的配送方式,活動小組將會在確認資料後,入場票券將郵寄至所指定的地址。
  • 4月20日(包含當日)後利用「網路索票」的貴賓,由於索票時間已接近演講日,因此將不再以「郵寄」方式配送入場票券,請於4月25日演講當天洽詢現場服務台領取入場票券,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期待4.25高雄巨蛋相見

425Go活動小組敬上

相關閱讀: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36由正元老師主講 「二乘所證涅槃-上集」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正覺教團的導師--平實導師將於425高雄巨蛋開演「穿越時空超意識」之真實義,因緣殊勝難得,竭誠歡迎十方大德蒞臨,一同體驗無上智,共沐法語樂芬芳!



36  二乘所證涅槃(上)之開示文稿:

  (為了幫助大家更瞭解佛與阿羅漢的差別,必須講解大小乘的涅槃差異,)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題目是二乘所證涅槃──上集。「二乘所證涅槃」,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什麼是「涅槃」。涅槃有「解脫」的意思,世間人為什麼沒辦法得解脫呢?世間人就是被(我所)五欲所綁住,世間人一向貪愛五欲、一向攀緣五欲、一向執著五欲,心心念念都在五欲上面打轉,就是被五欲所綁住,所以沒辦法得解脫。修行人為什麼沒辦法得解脫呢?修行人就是因為貪愛三界的境界,被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法所綁住,所以沒辦法得解脫。那修行人為什麼會貪愛三界的境界呢?因為修行人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善知識跟他講解脫的正知正見。不知道解脫是要斷我見,不知道解脫是要證無我,不知道解脫是要我空才能夠得解脫,解脫不是要「有我住在三界的境界」裏面;那就是因為沒有這些解脫的正知見,所以修行人沒辦法得解脫。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修行人貪愛哪些欲界境界的法而沒辦法得解脫呢?有些修行人喜歡煉丹─煉內丹、煉外丹─希望能夠長生不死;可是古往今來我們看一下, 有哪些人因為煉丹而得解脫呢?事實上是沒有!另外有些人喜歡煉精、氣、神: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希望能夠成道、成神仙,以為這樣就是解脫。假使他能夠成仙好了,他也不過是在欲界天的境界範圍,仍然沒有得到解脫!有些修行人喜歡信上帝,希望在世努力慈愛眾生,希望在世努力救濟貧困,然後弘傳福音,希望死後能夠到天國去。這樣其實仍然不是解脫,仍然是欲界境界的法;有些修行人努力修五戒、行十善,然後求未來世能夠大富貴,求未來能夠生天享樂,以為這樣就是解脫;有些修行人他努力修行,希望求各種神通境界,希望獲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以為有種種神通境界就是解脫;另外也有一些修行人,喜歡求感應,希望有佛菩薩的感應,或是有鬼神的感應,以為有這些感應就是得解脫了。這些統統不是解脫,這些統統是欲界境界的法所含攝,不是解脫的境界!

  另外有些修行人他努力打坐,努力修定或是誦經持咒,然後也發起了欲界定,或是發起了未到地定,然後誤認為這種定中的境界就是解脫,所以有些人以為定境當中身體變大了,身體像一座房子那麼大,或是像一座山那麼大,以為這樣的一個幻覺就是解脫;或是有些修行人在定境當中,能夠看到牆壁外面的東西,能夠聽到很遠地方的音聲,以為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聽到別人聽不到的音聲,以為這些境界就是解脫;其實這些只是定境相應的一些境界法,不是解脫。另外有一些修行人,他由於有作不淨觀的觀行,所以在定境當中能夠看到身內三十六種不淨之物,他就以為這樣就是解脫;或是有些修行人發起了未到地定,能夠感覺自己的身體不見了,或讓時間跟空間的感覺消失了,他也誤認為這就是解脫的境界,其實這些統統是欲界境界法,不是真正的解脫!

  那有些修行人是最冤枉了,他是被一些假名善知識所誤導。這些善知識剛開始的時候也是跟大家說要三皈依,然後要受持五戒、要行十善,然後要修四聖諦、八 正道、十二因緣,也跟大家說要修六波羅蜜,可是最後卻跟大家說:“如果希望成就即身成佛的解脫,或是成就報身佛的解脫境界,就要去修男女淫欲的(藏傳佛教)雙身法,然後住在男女淫欲雙身的樂空雙運的境界裏面,來成就這個即身解脫,在這個樂空雙運的境界裏面,來成就報身佛的解脫。”這個是最大的(會使人下墮三塗的)虛妄想!這些被誤導的修行人,應該去看一下 佛在《楞嚴經》裏面所說的四種清淨明誨:修行人必須斷除如來先佛世尊所說的殺、盜、淫、妄!如果淫欲不斷,佛說三界不得出離;如果淫欲不斷,佛說修禪、修定,盡會落入魔道!所以如果有修行人被誤導了,這些修行人應該趕快發露懺悔,趕快回歸正道,依止三乘菩提來求真正的解脫!

  (以上是被欲界境界綁住的人)哪些修行人是被色界境界法所綁住呢?有些修行人離開了五欲的貪愛,然後發起色界四種禪定:所謂離生喜樂定、定生喜樂、離喜妙樂、捨念清淨,也發起色界的天身。修行人在色界天身的這種境界裏面,能夠有身的種種樂觸,有心的種種法喜,然後貪愛這種定鏡中的身樂、心喜,以為這樣的境界就是解脫;那有些人貪愛定境當中見聞覺知心沒有妄想、沒有妄念的境界,貪愛定中的覺知心沒有煩惱的境界,誤認為定中的覺知心就是解脫的境界;另外有些修行人,進入二禪以上的等至位,能夠離開前五識的見聞覺知心,然後發現自己意識心獨住的清淨沒有妄念的境界,以為這時候一念不生,這時候沒有妄想,這個意識心清淨就是解脫的境界。其實這些統統是色界法,不是解脫的境界!

  另外有些修行人離開對色身的貪愛,發起了無色界的四空定:所謂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在四空定當中,認為這個意識的細心或是意識的極細心就是解脫的境界。修行人喜歡意識心住在虛空無量無邊的境界裏面,或是貪愛這個意識的細心,住在心識無量無邊的境界;或是貪愛意識的細心離開無量無邊虛空相,離開無邊的心識相,住在一無所有的境界裏面,以為這個就是解脫。或是有些修行人認為這個意識的極細心不再反觀自己的存在(住在非想非非想定中),以為這個不反觀自己存在的這個極細的意識心,就是無我,就是解脫的境界。其實這是一個誤會,這時候只是意識的極細心不反觀自己而已,並不是自己真正消失了,所以剛剛前面所提到的這些證得四禪八定的修行人,他們都是以制心一處來當作是解脫。

  他們把意識心制在一念不生的境界裏面,以為這個就是解脫:或是把心制在一念不生的境界裏面,或是把心制在沒有妄想,沒有妄念的境界裏面,或是把心制在離念靈知的境界裏面(欲界定中),以為這一些就是解脫。其實這一些統統不是真正的解脫!這一些境界都是我相,都是人相。佛說有我相就沒辦法得解脫,有我相就沒辦法證涅槃。這一些都只是相似解脫的境界,這一些統統是相似涅槃的境界。如果眾生誤認為這一些四禪八定,這一些離念靈知,這一些一念不生,這一些沒有妄想、沒有妄念的境界就是解脫的境界,那麼這些眾生就是佛所說的想要「煮砂成飯」!如果本質是砂,你再怎麼煮、再怎麼煉,它永遠是砂,不會變成飯。如果本質是三界有為生滅之法,是三界有為無常變異之法,你再怎麼修,它始終不會變成不生不滅、涅槃寂靜之法。所以這一些三界境界的法,統統沒辦法讓眾生得真正的解脫、證涅槃。

  這一些三界境界的法就是我相。那什麼是我相呢?五陰就是我。眾生一向認為五陰就是我,我就是五陰。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身體就是我,我有這個身體,這就是以色陰為我。然後眾生也一向認為我這個身體在六塵的境界當中,能夠生起種種的分別,種種的見聞覺知,所以眾生也一向認為這一個能分別的見聞覺知心,這一個識陰就是我。另外眾生因為有這個身體,有這個分別的覺知心,在境界裏面能夠生起種種覺受,有苦受、樂受、憂受、喜受種種覺受,所以眾生也一向認為這一些苦樂的覺受就是我,我就是有這一些覺受,所以眾生就以為這個受陰就是我。另外眾生在境界裏面,有種種的苦樂受,所以就會生起喜歡的想或是不喜歡的想。喜歡的想,就想要怎麼樣去取得;不喜歡的想,就會想要怎麼樣去捨離,所以眾生也一向認為這一些無量無邊的想就是我,我就是有這一些想,這個就是以想陰為我。另外眾生也一向認為這一些想,我們希望能夠去實現它、成就它,所以就會有種種的身行、口行、意行的造作,所以眾生也一向認取這一些能夠造作善惡業,能夠造作身、口、意行的這一些行陰就是我:我就是有種種的身、口、意行,我就是這個行陰。所以眾生一向認為五陰就是我,我就是五陰。

  那前面所講的三界境界的法,就是五陰的境界。譬如說欲界境界的法,還有色界境界的法,這一些統統具足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五陰具足。那無色界境界的法雖然沒有了色陰,可是仍然有受、想、行、識四陰;既然都統統是五陰的境界,那為什麼眾生沒辦法依靠五陰的境界得解脫、證涅槃呢?因為五陰是虛幻不實之法,五陰是無常變異之法,五陰是因緣和合無自性之法,五陰是??那生滅、??那變異之法,所以五陰確實是虛幻不實,因此眾生沒辦法藉由五陰(的存在)來得解脫。佛在很多經典都有提到這個五陰,譬如像「色陰猶如聚沫、受陰猶如水泡、想陰猶如陽焰、行陰猶如芭蕉、識陰猶如幻化,所以這五陰確實是虛幻不實(不該想要以五陰住入涅槃解脫境界中)。

  以色陰來說,眾生的這個身體,它就是由過去世的無明、業還有渴愛,藉由父母、四大的因緣,藉由飲食、國土、醫藥種種的因緣,然後由如來藏所變現虛幻不實之法;所以當這些因緣變動的時候,這個身體就會不斷的有變化,因此這個身體確實是虛幻不實,猶如這一個聚沫一般。這個聚沫就是水流在轉彎的地方,或是水流在有漩渦的地方,就會聚集很多水泡、很多泡沫,這些聚集的泡沫它是念念生滅?那變異,沒有一個真實的自體。那我們的色身也是一樣,由如來藏所變現,藉由種種因緣變現之法,也是念念生滅?那變異;我們的身體不斷的新陳代謝,我們的身體種種器官、組織、細胞也是念念生滅?那變異,沒有一個真實的主體可說,因此這一個色陰、這一個色身確實是虛幻不實。

  佛又說這一個受陰,這一個覺受猶如水泡。這個眾生的苦、樂、憂、喜、捨受也是一樣,一直在變異。苦受來了、樂受就不見了,憂受來了、喜受就不見了,這一些受一直在生滅變異、?那不住,就好像水泡一樣。下雨天在水面上只要有雨滴滴下來,就會冒出一個水泡,這個水泡一下子就破滅了;另外一些雨滴滴下來,又會出生每一個水泡,這些水泡就是這樣不斷的生滅,不斷的生滅不住,因此這一些也都沒有一個真實常住不變的主體。所以這一個受陰就好像這些水泡一樣,不斷的生住異滅,因此受陰也是虛幻不實之法。
  
  那「想陰猶如陽焰」,什麼是陽焰呢?陽焰就是地面上的熱空氣在飄動,遠遠看起來好像有水的樣子;可是這只是一個假象,只是一個欺騙眾生的假象,並不是真的有水。眾生的各種想也是這樣的情形:喜歡的想、不喜歡的想、貪愛得想、厭離的想,這一些想也都是一種假象,也都是各種因緣和合由如來藏所幻化的一個假象。眾生就是因為被這一些假象所欺騙,所以在各種想的境界裏面會有種種的喜怒哀樂、種種的愛恨情仇,因此佛說這個想陰是猶如陽焰一般虛幻不實的。

  再來這個行陰猶如芭蕉:行陰就好像芭蕉一樣,這一個芭蕉樹是中空的(並沒有骨幹),它是由根、莖、枝、葉所和合的;如果把根、莖、枝、葉拆開以後,這一個芭蕉樹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芭蕉就是虛幻不實。眾生的這個行陰也是一樣,是由這個四陰:色陰、受陰、想陰、識陰所和合而成,離開這個四陰就沒有行陰可說(以上是說明五陰虛妄不實,不應該想要以生滅不實的五陰住在常恆不變的無餘涅槃中)。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