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佛教正覺同修會2010年10月份新班開課公告
佛教正覺同修會禪淨班自 2010年10月20日起於全省各講堂(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陸續開課。課程提倡 大勢至菩薩的憶佛念佛,實證一心不亂,並傳授「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正理。共修期間費用全免,報名請洽各地講堂或02-25957295。(1月底報名截止,敬請把握殊勝法緣。)

報名表下載

點圖即可放大

點圖即可放大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25集
由正偉法師開示:上品上生


第二十五集 上品上生

正偉法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念佛法門系列的節目!我們按照 平實導師《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論著的內涵來進行課程,上一節課我們為大家說明了體究念佛「理行」的資糧——也就是要深解第一義的知見,因為體究念佛乃是念佛法門中比較深入的層次。

我們今天要以極樂國土的九品往生,來看念佛法門中體究念佛在屬於哪一個層次?同時我們也要透過這個機會,對於極樂世界從上品上生到下品下生的內容做一個介紹,讓大家對於極樂世界更為瞭解,這樣我們在修學念佛法門的時候,就很容易將重點放在關鍵處而不會盲修瞎練,而能夠在念佛得力,這樣在自力的努力下,又可以相應 彌陀世尊祂力的大願加持。

求生極樂三輩九品當中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呢?是今天要開始說明的課程,我們將用幾堂課的時間來說明當中的內涵。課程的進度乃是從極樂世界九品往生中的上品上生開始做一個大略的說明,我們是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為主要經典依據,來說明這九品之中應該有的基本知見,這個部分大家除了參考正覺同修會所發行的《念佛三昧修學次第》之外,也同時參考正智出版社由 平實導師所著的《禪淨圓融》這本書,以及由正德老師所著作《淨土聖道》這本書,因為這兩本書對於淨土有關的法義有著更為深入詳細的論證,歡迎大家請閱來讀。

我們要講極樂世界淨土的三輩九品的時候,也就是說要談一談 阿彌陀佛所攝受的眾生根器,以及往生後證果的差別。念佛求生極樂的大心菩薩們,應當要深入瞭解當中的內容差別,才可以透過此世聞熏正法的殊勝因緣而於此世努力精進的念佛,以修行的善根功德發願迴向往生極樂,期望能求生極樂世界的上品上生。我們上一節課程的進度乃是講到體究念佛所應該具備的資糧,這個與上品上生以及上品中生有關,因此我們今天的課程先從上品上生來說。

我們看經典中怎麼說上品上生,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有這樣的開示: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我們從經文可以瞭解,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若是上品上生者,他所應具備的條件是必須要發起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三心得要具足。若能三心具足的話,他必能上品上生,經中還說或者有一類眾生乃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能夠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而迴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行者他當來亦得往生。所以上品上生是攝受已經證悟的菩薩,或者是淳善的大心菩薩,何以如此呢?我們來看一下上品上生具備的條件中: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三心必須具足的發起!

但是這三心的具足,那必須真正證悟了以後才容易發起!也就是說要透過體究念佛而證得自性彌陀以後,因為真實證悟而能夠轉依成功者,他就可以具足發起這三心,因此他求願往生極樂世界時,就能夠上品上生。如果是錯悟的人,那他是不能夠真正發起這三個心!為什麼這樣說呢?譬如以「至誠心」來說,什麼是至誠心呢?也就是心口如一、如說修行,對於自己求願往生極樂乃至至誠而沒有疑惑,他對於 釋迦世尊、彌陀世尊的廣大功德生起了至誠心,因此轉依真實的至教、真實的正理,依真實義理而行,也就是經中所說的殷重無欺誑,他是至誠而直心的。這是上品上生,所必須發起的第一個心!

如果這個人他是所悟不真,他很難對於 彌陀世尊發起至誠心,因為他不知道 佛地的功德是多麼的廣大殊勝無量無邊;也不知道自身與 佛地的功德差別是非常的大,誤以為一悟即至佛地,因為這樣的誤會,所以他很容易生起慢心,那就無法發起對於 彌陀世尊的至誠心,那他就無法具足第一個條件。

我們再來看「深心」,深心乃是心樂正法而不動搖,對於正法的信受乃是非常穩固而心得決定。經上說:如須彌山安處不動,就是說發起深心者,對於三寶、對於因果的正理、對於大乘法、對於 阿彌陀佛的大願、對於自己能否往生極樂世界,乃至自己最後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對於這些真實的事與理,他可以深刻信受喜樂而不疑惑。因此想到自己將要往生極樂而心得決定,那是發自深心的喜悅信樂,所以有一個有發起深心的人,他會以深心念佛。也就是說他會全心全意的歸依於佛,永遠都不會離開於佛,也不會違背於 佛的聖教開示。

這個深心的發起,得要證悟實相而轉依成功才能夠做到。如果不是真正的悟,他會落入到五受陰當中,因此他無法轉依成功,他就不懂得悟後起修的修道次第與內涵,那他就不知道佛法的博大精深,反而讓自己的憍慢心生起,成為狂禪之徒而去呵佛罵祖了。因此他也不知道自己所悟到底是不是真實,嘴裡面雖然說是悟了,其實心裡面是不斷的在懷疑「我所悟的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那他就無法對於 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產生深心的信受,那他如何能夠具足深心而上品上生呢?

再來,我們說「迴向發願心」。大家知道往生極樂佛土是有一個前提的,這個前提是什麼呢?也就是行者他信 彌陀世尊、信極極樂國土的真實存在,因此願意往生。若他不願意,乃至不信受極樂淨土,那他就無法求生極樂淨土。

從另外一個層次來說,「迴向發願心」是說這個人,他是常常不遠離迴向發願的。也就是說他利益眾生而去佈施持戒等等,累積了眾多的功德福德的結果,他都是發願迴向給有情眾生的道業增上,並且發願迴向共同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早日成就,發願共同實證一切智智的圓滿究竟。因此這個迴向發願心,也就是要真實證悟而轉依成功才能夠做得到。

若是一個人他的所悟不真,他就不知道 佛的境界多麼的深廣,他便誤認為自己一悟即至佛地,也會誤把見性成佛的方便說當然究竟說,他就會自認為自己已經成佛了。當然就會無法以他證悟的功德來做上迴向,他不會迴向發願成佛,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是佛了;又因為所悟不真的緣故,他也不能夠體解 世尊的大慈大悲;也不能體解 釋迦如來以人天導師之尊而屈降於五濁惡世利益眾生的悲願;他也不能體解 釋迦如來隱蔽祂所有無量無邊的威德勢力,示現和凡夫一樣的五蘊身而在人間度眾。因為這個人他所悟不真,所以他轉依無效,因此他不能體解諸佛世尊的大慈大悲的緣故,因此他無法做下迴向,他也不會以所悟的功德迴向發願上品上生,他不會想要往生極樂速得無生法忍而能夠快速的迴入娑婆,住持 釋迦世尊的正法。

因此說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的發起,對於一般未斷我見的凡夫來說,那是不容易的!證悟而有轉依成功的人,就比較容易發起;未悟或者悟錯的人以及無法轉依成功的人,也是不容易發起!

我們再來看上品上生,後面的經文是怎麼說:【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佛如來與 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 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 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 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從這裡 佛的開示,我們知道上品上生者,他不是坐一般的蓮花去極樂的,而是坐金剛臺去的。也就是說這個上品上生者,他是坐金剛蓮花臺而往生極樂,而且是西方三聖親來接引,並且有無量的化佛、諸天及百千比丘聲聞大眾一起隨 佛來接引這個行者,並且他在金剛臺上乃是彈指之間就到了極樂。彈指是不到半秒鍾,這表示非常快速、非常短的時間,這是因為自己微小的善根,迴身功德願加上 彌陀世尊及 觀音、勢至菩薩的無邊無量的加持攝受力,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達到極樂世界。我們從經文知道,這個上品上生者,他往生以後立刻獲得無生法忍,也就是說至少是證得初地心而進入到通達位;更有根器善根福德更為具足者,可以證入二地乃至十地的證境。因為初地到十地所證都是攝屬於無生法忍的範圍,這樣快速的證入無生法忍乃是因為 阿彌陀佛的開示加持力,加上自己在此世娑婆熏習修學正法的功德種子成就,這樣透過 佛力以自己善淨法的實證數習力,一起相應而得成就這個果德。

因此要往生極樂的時候就應該要植眾德本,也就是你至少要把三賢位每一個位階所該有的實證功德的正知見必須在此世熏習完成具足那個種子,還要將自己性障消除、禪定的正見、福德資糧種種該有次法的功德種子,也應該要具足熏修多分少分。這時你上品上生到了極樂以後,自己的善淨法的功德種子,再加上 彌陀世尊的開示加持,才能夠快速證入更深入的無生法忍果證。所以我們強調理行當中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建立定慧知見、深解第一義諦的重要!如果沒有這些基本功德的種子熏習完成,你就無法成就上品上生。因為諸佛菩薩的加持之中你無法受持,因為佛菩薩是無時無刻不憫念眾生的,因此如來從來都是不停的加持眾生,可是眾生我們卻沒有持守好而漏失,因為眾生沒有這個基本功德種子,就不能夠相應諸佛的加持。所以大心欲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上品上生者,在此世娑婆世界的這裡學佛,就應該努力的熏習第一義知見及其它次法的功德成就,那就你求生極樂的果德就很容易的增上。這個部分的觀念非常的重要,也就是要說尋覓正法的熏習因緣,也要依止於善知識的開示正理的知見而努力修行,並且必須要具足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 佛國,這些基本的功德,要這些功德。

再來,我們再來看經典中的記載:上品上生者,他到了極樂世界以後還要繼續進修佛道。雖然已經是上品上生了,但他還是需要怎麼樣呢?經典說:「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也就是說這一個上品上生者,他可以在短時間內歷事諸 佛、遍十方界。這是透過 阿彌陀佛開示的加持而當下讓自己的實證無生法忍的功德,再加上 彌陀世尊另外加持的攝受力,你就可以歷事無量 佛國。

這裡所說的「歷事諸佛」,不是說去諸佛逛逛看一下而已!也就是到了十方諸佛國中,去承事供養修行諸行,於十方世界諸佛國土中恭敬、問訊、禮拜、供養、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向種種的無上供養,並且還在諸佛國中接受無量佛的授記,而且乃是一一次第授記來印證,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你是透過諸 佛的加持力而能夠證得無量百千陀羅尼。也就是說上品上生者,他在聽佛開示而證得無生法忍以後,再透過 彌陀世尊及 觀音、勢至菩薩的加持,這個上品上生的行者可以在經過極樂世界的須臾之間,就能夠歷事十方諸佛、次第受記而回到極樂世界——這是非常迅速的道業增上,這是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者非常殊勝的利益。

因此,我們如果是大心的念佛人,勸請大心的念佛人,如果要求生極樂上品上生者,在此世就必須要深入到聖道門中去深入瞭解第一義的內涵。若有於此世捨報之前,在大乘了義正法的知見與實證上面有能成就,能夠涉入更為深入者,也就能夠透過體究念佛而親證了自性彌陀,並且轉依成功。這樣的菩薩他就具足了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三心;或者慈心不殺者、具諸戒行者,或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者,或者修行六念精進勇猛者,而迴行發願求生極樂國土。這樣的大心菩薩,他於命終捨報之後而承 佛威德之力攝受,他不必在蓮苞當中去住,直接到了極樂世界,當下就可以見 彌陀世尊及諸佛菩薩,馬上就可以聽聞 佛與 菩薩於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聽聞以後就即刻悟入無生法忍。而這一個無法生忍乃是初地、二地、三地不等,完全看行者在往生前所修學實證聖道門中第一義般若知見、種智的知見的內容多寡以及自己捨壽前自己所破除所知障的內容多少;還有此世所降伏的、所斷除的性障程度多少;以及所修集每一位階應該有的福德多寡,依據這一些的差別而往生極樂所證得的果德,而雖然是上品上生,可是卻有所差別。在這樣的前提下,雖然都是上品上生,但是每一個人所證的無生法忍就是會有差異,是因為在此世所熏修的不同。而去極樂的這些上品上生者,他聽 佛開示之後經過須臾之間就遍歷十方世界歷事諸佛,在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未來成佛的佛名、國土、弟子眾,甚至佛國的時劫多少。

因此上品上生者,乃是非常的殊勝無比。所以勸請一切的菩薩,在自己的成佛之道當中,一定會親炙無量的諸佛,當然也會有機會親炙 阿彌陀佛。就算您下一世因為要在娑婆世界護持正法、護持 釋迦世尊的正法而暫時不去極樂,但是在未來的無量世的菩薩道的某個位階,您還是可以受到 阿彌陀佛的加持護佑而得以遊歷諸佛世界次第受記獲得百千三昧!

因此我們於此世能夠修學無相念佛、憶佛念佛乃至體究念佛,最後達到實相念佛的階段而發願求生國土上品上生,那就是要能夠在於此世前能夠力努力的在體究念佛上面用功,最後因緣成熟的時候而得以一念相應親證自性彌陀、親見自性彌陀。因此在理行中的第一義知見的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必須要深解第一義的知見,因為那是求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乃至上品中生非常重要的一個知見;而且乃至求生諸佛淨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必要條件,這個是使得自己的品位提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糧。

今天我們有針對求生極樂世界欲求上品上生的根器的條件說明,也於往生極樂佛國後,所得殊勝的果報,上品上生的部分以及後續的瓔珞莊嚴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從經文中讓我們知道求生極樂上品上生乃是非常的殊勝,因此我們勸請大心的念佛人,應該讓自己的菩薩種性能夠具足的發起,並且在功夫定力上面能夠用功得力,修集自己道業上的種種次法資糧,此世能夠圓滿具足,讓自己能夠在此世因為遇到正法的因緣而使得念佛的層次增進,這樣才不枉此生!

今天的節目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只能說明上品上生的部分,至於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部分,以及上品三生當中一些重要的知見,我們在下一堂課為大家來說明。

那今天時間也有限,我們說到這裡。謝謝大家的觀看。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24集
由正偉法師開示:理行之三 深解第一義知見


第二十四集 理行之三:深解第一義知見

正偉法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念佛法門系列的節目!我們按照 平實導師《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論著的內涵進行課程,今天我主要說明的課程進度乃是理行的第三個資糧,就是深解第一義的知見。上一節課,我們為大家說明建立正確定的知見的重要,這一節我們要從第三個資糧——深解第一義知見,來說明體究念佛理行的資糧。

我們要深解第一義的知見,那就是應該要去閱讀大乘了義的經典,因為我們要體究念佛,就先要知道這個第一義的大概內容是什麼,要知道什麼叫做自性彌陀。如果要體究念佛的人,他不瞭解什麼叫作自性彌陀相關的知見,那他就一定會著相——落入五受陰當中而不自知——他會在相裡面去找自性彌陀,這樣終究是找不到!因為自性彌陀又叫做真如、佛性、阿賴耶識、第八識……種種的名字,在經典當中,祂有種種的名稱。這個真如佛性雖然不離一切的相,但是一切的相卻不是真如佛性。經典中告訴我們說:真如佛性的體性乃是無相而不離相,是空而又是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當你無法親見自性彌陀之前,空是空、有是有,不見的人看到經典中說空,就以為是一切法空——斷滅了以後什麼統統都沒有的空,這是斷滅的空,以為一切滅掉、一切變成了虛空,就是經典中所說的空性。其實這個空不是真如所說的空,這個空其實叫作頑空、斷滅的空、惡取的空,這樣就變成斷滅論的外道去了,那就是對於第一義的知見不夠!也就是說他沒有具足體究念佛應該有的第一義知見,也就是他對於慧的知見也不具足。所以要體究念佛之前,必須要先知解第一義的知見,而且是正確的知見。

那麼什麼是第一義的知見呢?也就是了義,了達法界實相的真實義!第一義說的就是空性,但是卻不是斷滅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頑空!第一義乃是指一切有情眾生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根源;我們稱之為真如、真心、自性彌陀、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祂有許多的名稱,這些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就是有情的法界實相心;祂是因果的所依、法界的事實。

對於沒有具足知見的新學菩薩來說,當他聽到善知識說明第一義的知見的時候,他因為無明顛倒的原因,就會錯計、害怕而畏懼。當他聽到《金剛經》中有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一。這些經文的開示,他就想「那到最後連一法都沒有,那該怎麼辦?」因此他心中生起了煩惱;他就想:「如果修行修到後來什麼都沒有,那修行修個什麼呢?」這個現象就是因為他缺乏瞭解第一義正確知見。

若一個修行人,他能夠深入瞭解第一義的知見,而且非常理性而不害怕的人,這就表示他過去生種下了很多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就表示他是與了義的法門有緣的。如果我們又具足我們前面課程所說的相關資糧,也具足了該有的動中定力——也就是看話頭、思惟觀,又有實證的善知識幫忙開示的因緣,那他就能夠在近劫之中有實證的機會。

有的念佛人有了錯誤的觀念認為,以為念佛法門就只有往生極樂世界而已。其實淨土法門並不是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或諸佛淨土就算成就了!因為淨土法門的修行,其實是函蓋了聖道門,具足了各種佛法,一切佛法的修行結果,全部都可以匯歸到淨土。持名念佛的而不能深解第一義的人,在經典記載,他只能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生而已,但是不至於下品往生。

而有的法師誤會了九品往生的內容,因此他就很消極的跟大家講(說):「我這些徒弟只要有一個二個能夠下品往生,我就很高興了!」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不對的!因為他的徒弟們都是肯認真念佛又不造惡,這樣的念佛人怎麼會是下品往生呢?如果他們能將善根迴向發願往生極樂國土,雖然他們沒有進入體究念佛的地步,他們沒有建立第一義的正確知見,那他們應該也是可以得到上品下生或者中品中生!如果有修學禪法,或者體究念佛的法,而沒有證悟的話,他發願往生極樂,並且他是不毀謗大乘、不毀謗正法、不毀謗聖人;雖然他沒有悟,但是他還是可以得到上品中生。如果真悟了,已經親見了自性彌陀,那他就可以上品上生,在往生見佛後蒙佛開示加持,就立刻得證無生法忍。這樣的修行法門非常的殊勝,遠超過於許多那些誤會的念佛法門。

我們舉個例子來講,例如選擇本願持名念佛法門,他們只有選擇 阿彌陀佛四十八個大願中的其中一個願,而排斥 彌陀世尊其他的四十七個大願,但是其他四十七願也是 阿彌陀佛的大願啊!也是祂的本願!不能單取其中一願而排斥 阿彌陀佛其餘四十七個本在因地已發的大願,否則即是排斥 阿彌陀佛更多的本願,成為抵制 阿彌陀佛其他四十七個大願的惡人!也不要排斥其他的佛法的修行,否則就會變成了謗法,這樣是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因為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無法攝受毀謗正法、毀謗賢聖的人!

近代也有許多人誤會淨土法門的內涵,不知道還有體究念佛,不知道體究念佛就是淨土法門中的禪法,因此他們獨獨尊崇淨土而排斥禪法,也就是說,這些人乃是排斥體究念佛的。其實他們這樣的主張,並不是真正的在尊崇淨土法門,而是他們只是在尊崇持名念佛的法門而已。因為這些人對於念佛的知見缺乏,對於經教的瞭解又是偏狹,所以他們不明白淨土與禪的關係,也不明白淨土一門其實也函蓋了聖道門;淨土法門中還有體究念佛,還有實相念佛,這些都是與聖道門有關的!

另外,有一些念佛人,也有某些錯誤的觀念:他以為往生極樂世界就不用修行了,以為到了極樂世界安樂國那邊,最後花開見佛悟無生,或者隨即證悟無生法忍以後,就以為這樣就結束了!但是事實不是這樣,因為花開見佛時為何能夠悟無生呢?為何上品上生的人能夠馬上悟入無生法忍?這當中有許多相關的知見需要瞭解。

經典中開示,當行者到了極樂世界的時候,花開見佛的同時,你可以證悟無生忍,或者證悟無生法忍,那是因為 彌陀世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兩位大菩薩向我們加持開示到底什麼是真心。佛菩薩為我們開示第一義的意旨,我們當下能夠現觀瞭解,才能夠悟入無生忍。但是悟入了以後,還有許多的法要學,因為畢竟還沒有成佛,雖然是不退菩薩為伴侶,但是離成佛的距離還是很遠,因此在極樂世界還是要繼續修行增上,不是去到那邊就沒有事了,就一切結束了!如果認為去了極樂以後就沒有事,那就是他對於往生極樂應該有的智慧知見不夠,所以誤會了經典中的意思。

我們看經典是怎麼說,《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 有這樣的開示,祂怎麼說:

【其諸菩薩、阿羅漢,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講經者,中有在地誦經者,中有在地說經者,中有在地口受經者,中有在地聽經者,中有在地念經者,中有在地思道者,中有在地坐禪一心者,中有在地經行者;中有在虛空中講經者,中有在虛空中誦經者,中有在虛空中說經者,中有在虛空中口受經者,中有在虛空中聽經者,中有在虛空中念經者,中有在虛空中思念道者,中有在虛空中坐禪一心者,中有在虛空中經行者;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則得須陀洹道;中有未得斯陀含道者,則得斯陀含道;中有未得阿那含道者,則得阿那含道;中有未得阿羅漢道者,則得阿羅漢道;中有未得阿惟越致菩薩者,則得阿惟越致菩薩;菩薩、阿羅漢各自說經行道,皆悉得道,莫不歡喜踴躍者。】——《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

我們從這一段 佛的經文開示,就可以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以後,眾生隨著各人所應該繼續修行實證的部分,還是需要隨佛修學而去實證它。若沒有在實證法界實相的人,他還需要隨佛修學般若智慧乃至學一切種智。般若就是禪,體究念佛就是般若禪,因此修淨土法門的人,終究是要建立第一義的知見,不應該執著於佛的名號、佛的形象,而應該以佛的名號功德及莊嚴像功德,轉求證悟法界的實相智慧。

在《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下,佛有這樣的開示,佛說:【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供養三寶,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三。從這裡我們知道,念佛求生極樂淨土者,應該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法身純淨猶如虛空、無形無相、無來無去,不應該執著於祂的名號、名相、音聲相、身相來做分別,否則的話,就無法獲得上品上生!

同一經卷裡面也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三。所以 阿彌陀佛本來沒有形相、沒有來去,為了度眾生的本願而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都是應該建立的第一義知見。因此,大家要進入到體究念佛前的重要資糧,其實就是要把這個第一義的知見能夠建立完成。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方向舉例來說,例如要往生極樂國土,經中說有略分為九品往生的差別;各個品位乃是因為有其所相應的根器不同,所以有的品位是需要具備深解第一義的知見,有些品位卻不需要具足第一義的知見,端視這個求生極樂的眾生,他所求品位的是高或低而有所差別。如果想求生上品中生的人,那他就要體究念佛;在他要體究念佛之前,他得要先思惟瞭解第一義的正確知見,並且是深入瞭解。那如果他的根器更好,他想要求生極樂的品位乃是更是上品上生的話,那他就要親見自性彌陀,他需要體究念佛而實證法界實相心,因為想要親見自性彌陀者,他就要真正的去體究念佛,就是要去體究到底如何是無量壽佛,或者體究「念佛是誰?」這個體究念佛就是念佛法門裡的「理行」,在禪門來說,那就是「參禪」!

在念佛人要體究前,卻要先建立第一義的知見,這就是要從經典當中去瞭解真如佛性第八識如來藏等相關的知見。所以當我們要體究念佛時候,必須先廣泛地閱讀大乘了義的經典,能夠知道經典中如何解釋真如佛性,對於真如佛性的體性有了知見上的瞭解,並且讀了這些經典中的開示以後,自己卻不害怕、不畏懼、不怯弱,而且是樂於親自去體究的。這樣去建立應該有的第一義知見,才能具足體究念佛前的一部分資糧。

除此之外,所有的大心念佛人,在體究念佛前,他還要知道體究的方向以及方法,他要避免用語言文字及佛菩薩形像來體究,他得要有無相念佛的功夫,也就是說,他要有憶佛念佛的動中功夫。如果功夫不夠、定力不足的話,他是無法使用體究念佛的方法,也就是說他無法使用思惟觀在動中去觀照、體究。這也是體究念佛前對於體究的方法與方向,應該要有的知見;最後才能體究而親見自性彌陀,進入到實相念佛的境界。

這個意思是說,要能夠真正透過體究念佛而進入到實相念佛乃是非常困難的。這個部分之所困難,很多的情形是在於知見的不夠,因為你不知道要往哪一個方向去走;當中有什麼是不對的歧路,你也不知道;而對的路在哪個方向,你也不知道。因此,困難在這裡!所以要在善知識的教導下,自己必須要具備第一義的正確知見,這樣才能開始在理行上的修持。我們知道理行就是禪門裡所說的參禪,即是淨土宗的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一般來說就稱為體究念佛。若能悟明心性、親見自性彌陀,以這個功德迴向往生十方諸佛淨土,就可以隨願往生。至於體究的部分,我們將於後面的課程,由正旭老師以及正益老師會為我們各位菩薩來加以詳細的說明。所以,我們說體究念佛,也就是說在禪門中的參禪,也就是我們理行的部分。

這個理行的資糧是要具足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這是第一個資糧;在第一個資糧建立完成,而且我們還要建立第二信資糧,第二個資糧就是要建立正確的定慧知見,有了定的知見才能夠讓你的功夫能夠具足的增上;第三個資糧就是要深解第一義的正理,能夠於經典中瞭解第一義的正理而不怯弱,能夠深入的瞭解。透過跟隨大善知識的聞熏修學,要具足這三個資糧的前方便,你在體究念佛的時候才能夠順利的進行而沒有遮障。

那我們剛剛提到往生極樂世界,在經典當中略分為九品往生,那極樂世界的九品內涵到底是什麼?一個已經進入體究念佛的念佛人,若是往生極樂世界,他會在九品中的哪一個層次呢?就是我們接下來要研究的內容!在經典中對於九品往生的內容,有說明得比較清楚的乃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其他的經典,也有大略的提到。我們後面的課程也將會對于九品的內容來概略的說明,並且也針對一些重要的知見來加以說明,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將把這個課程安排到下一節課來說明。

所以說我們講到這裡,我們瞭解說,在往生極樂淨土所需求的三個資糧當中「信願行」的部分:我們在這兩節課有介紹到理行的部分,前面的課程有很多老師已經介紹到信與願的部分;行的部分——事行的部分、理行的部分,那理行的部分,我們是要修除高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

一般眾生是容易有慢心,可是有了慢心卻不會容易發覺而忽略了聖教門,而獨獨尊崇某一個局部的念佛法門,那這樣子的話而排斥了其他的念佛法門。其實念佛法門還有非常非常多的,比如來講,譬如持名念佛完了,其實還有觀像念佛——你透過觀 佛的形像而來修證,讓你的定力增進來消除業障;也有透過觀想念佛,譬如《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所說的種種觀,總共十六觀,這個觀想的念佛法門;那也有憶念思惟的法門,透過憶念思惟諸佛的功德、諸佛世界的無邊的莊嚴,種種的無邊功德、福德,以思惟憶念思惟的方式來訓練自己定力,這也是一種憶佛法門;乃至阿含解脫道裡面的六念處裡面的六念,其中也有念佛的法門;甚至《阿含經》裡面有講天神是觀察到 佛的足跡而去憶念思惟佛菩薩的功德,這也是念佛法門。

所以在我們要進入念佛法門之中,我們就要瞭解念佛法門所函蓋的範圍是非常非常的廣泛,而更為深入的那就是體究念佛,能夠不離聖道,在行門上、在教門上都能夠深入,能夠深解第一義的知見。深解第一義的知見,又在功夫上面能夠用功,能夠轉進,不離形相而有這個動中的功夫,進而能夠去除掉這個有文字相、聲音相,然後能夠純然在無相念佛、純然憶佛的這個念的上面能夠用功。

透過這樣子在定的知見、在慧的知見、第一義的知見,這樣累積這些資糧,而能夠進入到體究念佛的狀況下,而能夠實際地去參究到底「什麼是無量壽佛」、「念佛是誰?」這樣如同禪門的這樣參禪,去實證這個部分,那透過自己的資糧的累積,透過善知識的幫助,而透過有正確知見的這個能夠當作資糧,這樣子去實踐體究念佛,那當因緣成熟的時候,你就能夠一念相應。這時候你求生諸佛淨土,不僅可以上品中生,其實是可以上品上生,能夠到諸佛世界、阿彌陀佛世界,能夠當下即能證得無生法忍,進入初地,這樣的功德是多麼的殊勝!所以大家不要排斥體究念佛,然後更能深入的往這個方向更高層次的進步。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內容。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說到這裡,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23集
由正偉法師開示:理行之二 建立定慧知見



第二十三集 理行之二:建立定慧知見

正偉法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正覺教團三乘菩提念佛法門系列的節目。按照 平實導師《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論著的內涵,我們現在的課程進度正進行到前資糧的部分。這個部分主要是在說明求生諸佛淨土的三種資糧,也就是信、願、行的部分。

前面的節目已經透過正禮老師,為大家介紹了信與願的部分;至於第三個資糧——行的部分,當中有兩個細項,也就是「事行」的資糧以及「理行」的資糧。這兩個部分,也由正禮老師與正緯老師,為大家概略介紹事行的部分,並且也介紹了理行當中第一個部分,也就是「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這個理行中的第一個資糧所說的法義內涵,經由正緯老師的說明以後,大家應該非常清楚地瞭解。今天由我來為各位菩薩介紹「理行」所需建立的第二個以及第三個資糧,也就是要建立正確的定慧知見。

在這裡,我們瞭解說,要建立正確的定慧知見,也就是說我們要進入到體究念佛之前,除了需要去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之外,還要在今生此世能夠建立一個正確的定慧知見。這兩個部分的知見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你有了前面所說的種種資糧之後,再加上這兩個知見正確具足的建立,未來你在體究念佛的時候,就能夠順利進行而減少障難的出生,因此這些資糧的建立是非常的重要。

大家都知道一切的修行結果都可以攝歸於淨土的成就,所以念佛法門所函蓋的層次,乃是非常的廣泛。也就是說念佛法門乃是三根普被,不管根器是上根、中根、下根,上品、中品、下品,都可以透過念佛法門來讓自己的道業增上。因此說念佛法門乃是「三根普被、利鈍兼收」的法門。

可是一般人,有的人把念佛法門侷限化了,以為只有持名念佛才是念佛法門,就把念佛法門侷限在持名念佛的這個部分。其實 佛在經典當中,還有介紹非常非常多種的念佛法門,除了持名念佛之外,還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繫念思惟念佛、無相念佛、體究念佛、果地無相念佛、實相念佛種種不同的念佛三昧的境界;而這些的念佛三昧,都是攝屬於念佛法門的函蓋範圍之內。

我們在後面的課程,將由其他不同的老師,為各位概略地介紹一下這些念佛法門。對於這些不同的念佛法門,讓大家瞭解。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乃是一般人——念佛人——在他功夫深入以後,他要進入到體究念佛之前,他所應具備的資糧,也就是定慧的資糧是什麼。而念佛人在他精進用功了一段時間以後,當他已經要進入到體究念佛之前,除了前面提到要有信、願的資糧之外,在行的資糧的部分,他在事行上面也累積了三福淨業的資糧,並且他在功夫上面有用心的精進。也就是說他要有應該有的定力,而且這個定力已經達到某一個階段,他就需要轉折,但是他想要進一步來體究念佛的時候,他需要有更深入的定力,那就是要有其他的資糧,尤其在定的知見這個部分。除了植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之外,還要對於自己在定力以及第一義的實證的知見,要建立正確的知見,而且要具足圓滿。

我們先談一下定的知見,我們知道每個人因為過去世對於佛法的修學有所差異,所以每個人所擁有的定根與慧根是略有不同的,也就是每個人的根器是有差別的。因為這是各人過去世無量劫來所修行累積而來的,但是在這一世卻需要透過善知識的幫忙以及自己的努力熏習,把定的知見與慧的知見(也就是第一義的知見),在此世能夠建立完成。所以在體究念佛之前,要先把這兩個知見能夠建立起來,也就是說必須要由自己今世熏習修學而建立正確的知見,所以此世是否有建立正確的定慧知見,那就是你修行得力或不得力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以及觀念要領。

這個部分,我們先來介紹定的部分。如果修行人他在體究念佛的時候,而他對於定的知見如果是缺乏的話,那他在定力的功夫上面就遇到障難而不知道轉折,遇到某一個境界的時候,他就不知道轉折。因為他不知道轉折,那是因為他定力的知見要轉折他不知道,那他的定力就無法提升,就會在原地踏步乃至退步,甚至有的時候有錯誤的知見會走入歧途。所以我們舉持名念佛為例來說,當一個人持名念佛,非常精進的念佛以後,他會發覺他進入到心念心聽的狀況下——因為他很用功,他進入到心念心聽的狀況下;然後進一步,他又很努力的用功念佛,他就會慢慢發覺他到了心念心憶的境界;最後你會發覺那個憶佛的念,其實是比較微細,同時你也會覺得心中的佛號非常的粗糙。這個時候,你如果對於定的知見不夠的話,你會在心中產生疑惑,你會想「奇怪!沒有佛號怎麼叫作念佛呢?沒有觀想 佛的形象,怎麼叫作念佛呢?」他就會想:「一定要有佛號才是念佛啊」!因為你心中對於修定的知見不具足,因此心中一直猶豫而懷疑,而不知道現在該怎麼辦。如果一個念佛人,他用功到了這個地步,他應該知道這個時候乃是要轉進的時候,但是他對於定的知見如果不具足或者有錯誤的話,那就會停滯在這裡,而無法增上定力了。因此他要體究念佛就無法前進,因為他對於定的知見,不管是自己因為錯誤的知見而變成邪見,或者別人教導的錯誤知見而變成邪教導,他都會停滯不前甚至退步,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說修定的過程當中,因為念佛人不知道念佛的目的到底為什麼?其實念佛的目的不是只有求生諸佛淨土而已!念佛的目的除了求生諸佛淨土之外,同時還是在訓練自己的定力增上,讓這個工具更為深細;並且念佛的同時,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慢心;念佛的同時,也可以累積自己的無量福德。種種的功德目的,這些都是齊頭並進的,因此當這個念佛人對於定的知見不具足的時候,他就會耽誤自己的道業,這樣努力精進一輩子,就非常可惜而沒有進步。

因此持名念佛非常精進的人,當他功夫稍微有進步的時候,到了心念心憶的時候,他又有修定的正確知見,這時候他就知道要轉折;最後他會發覺,得要進入無相念佛的階段,也就是說他得要純然地憶佛的念,在這個階段能夠安住。知道這樣於動中所修的定力,才能更進一步的去作體究念佛。如果這時候他沒有定的知見,他就不知道要如何轉折,他就不知道轉折的時候,如果有人跟他講:「你這時候應該要純然地憶佛,來學無相念佛。」有人推薦他來學憶佛念佛、無相念佛的時候;但是他不瞭解無相念佛的內容,而他去請教別的善知識。如果這個善知識他本身,也是缺乏修定的知見,也就是說這個善知識,如果他已經當了師父,或者當了佛法的老師,可是他自己卻沒有正確修定的知見,聽到學人問他無相念佛、憶佛念佛乃至念佛三昧,結果他就逕行否定無相念佛,就勸這個念佛人說:「你不要去學那個無相念佛,你不要學念佛三昧!」結果他這個行為,其實是障礙了這個學人,而且因為他自己也不知道修定該有的知見,障礙了很多人,那是障人的道業,是不善之法。

但是我們想,這個善知識和這個念佛人他會遇到這個問題,那個這問題是出在哪裡呢?其實就是缺乏修定應該有的正確的知見的認知!他們不知道念佛必須要隨同定力去提升他自己的層次,這樣子他因為不知道這個重要的知見,因此就耽誤了他自己與他人的道業。如果他有足夠而且正確修定應有的知見,他就知道在哪一個地方應該要轉換成另外一個方式而排除這個障難。

要使用另外一種方式,來使得自己的定力可以增上,我們舉個例子來說:譬如你往前一條路走,當你遇到了牆壁的時候,一般人就知道說,遇到牆壁我就轉彎而繞過去。也就是說你經過了轉折,你才可以繼續往前走,我們不應該愚癡地說使用蠻力,硬是將胸膛貼著牆壁,一直往前走,一直推一直推,對著牆壁一直推,而且兩隻腳一直用力地推,一直往前去推這個牆壁,但這樣愚癡的作法,你是走不過去的!所以一定要有轉折、轉彎,你才能繞過去。

同樣的道理,在當你持名念佛很用功的時候,你到了心念心聽的這個階段的時候,你想要再突破,讓定力更深入的時候,你一定會變成心念心憶;這時候,這個次第的發展是必然的!這時候,如果你有正確足夠修定的知見,那就很重要了;如果沒有,那就會遇到困難而停留在那裡,不然的話,你就會耽誤自己的定力增上。但是也有的人,在到達了心念心聽的時候,因為他沒有定的知見,他這樣一直修下去一直修下去,結果走到另外一條歧路去了,最後他入定去了,入定到那個無覺知的狀況下,結果心裏面都沒有在想佛、憶佛、念佛了,他入定去了,變成入到定當中毫無覺知!

那我們來研究一下,入了這樣的定,到底好還是不好呢?有的人會說:「我們修定力,不就是要修定力嗎?那我現在能夠入定不是更好嗎?」其實這個知見是有錯誤的!因為那個定對於體究念佛來說,根本派不上用場!因為你入了那個定當中,進入到毫無覺知的狀況下,若在這個時候假設你捨壽,你要往生的時候,這個時候當 佛來感應加持接引你的時候,你也不知道 佛來了,這個問題就出在你對於定的知見不足所引起的。因為他不知道定力與定境的不同,錯把定境當成定力,我們精進用功所要達到的,乃是定力的增上、定力的成就,而不是要入那個定境當中去當那個無事人。

其實當你有了定力的時候,你在動中照樣可以維持在定的等持狀況下,對於外境能夠覺知而一樣有定的作用,這個就叫做定力。有這個定力的時候,在臨命終時,你可以憑藉著這個定力,在 佛來加持接引你的時候,你可以清清楚楚而心不散亂、一心不亂,這時候你就可以一心念佛而可以輕輕鬆鬆的往生諸 佛淨土了。

如果你持名念佛到了心念心聽的階段,這個心念聽的方向,如果一直深入下去,結果入了那個毫無覺知的定當中,變成一念不生毫無覺知,這個時候 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入了定沒有感覺 佛來,結果 佛看到你不想去了,而因此祂就回去,就走了。那你出定以後卻就往生到他化自在天去了,去那裡幹什麼呢?去那裡享受天福。當你的天福享受盡了,你剩下的只剩小惡業,最後還是要下墮三塗的,那就很不值得了,就很倒楣了!所以我們要的是定力,而不是要在那個定境當中去享受那個定境的定相。尤其體究念佛的時候,所要的乃是動中的定力能夠成就。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方向,來作一個譬喻,譬如我們爬山要訓練腳力,讓腳力穩健有力量,因此我們就往山上一直爬一直爬,每天就是要往山上去爬,透過爬山這樣訓練來成就自己的腳力與耐力;因為有了腳力與耐力,那你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透過這個腳力與耐力這個工具做更多的事。可是當你透過爬山訓練腳力的時候,你爬山爬到半山腰的某個階段,你看到山邊風景美麗,你就不自覺的駐足在那裡欣賞風景,那這個時候你有沒有在繼續訓練你的腳力呢?其實是沒有!結果是沒有再繼續爬山訓練腳力,你卻停留在那裡受用美麗的風景,這個時候,你的腳力沒有繼續的增進而在原地踏步,結果花了很多時間是在欣賞風景,卻不是訓練腳力與耐力。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訓練定力,我們要體究念佛的時候,你得要訓練動中的定力;尤其這個定力的訓練,在這個時候,如果你缺乏正確修定的知見,結果你入了那個定境當中去享受那個定境當中輕安、快樂、毫無覺知的那個狀況下, 所以沒有再讓自己的定力繼續增上,卻是花時間在受用那個定境中的韻味,這樣花了很多時間在那裡無所覺知的受用定境,這樣是浪費生命的!自己的定力卻沒有進步,因為你在享受定境、定相的韻味而已。這個問題就出在因為這個學人他沒有正確修定的知見!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持名念佛、心念心聽的功夫成就的時候,你要轉為心念心憶,當你憶佛的念憶到心念很強的時候而不會忘失這個憶佛的念,這時候你的定力其實已經慢慢的升起來了。如果你有定的知見,你懂得轉折!如果沒有定的知見,這時候就容易起煩惱,而甚至走入歧途。因為當你憶佛的念很強的時候,你想定下來繼續往這個深細的這個念一直用功下去,但是心裏面同時你會發覺,佛號陪同這個憶佛念一直不斷,你會覺得這個佛號非常的吵鬧,非常的吵,你會很心煩討厭;如果功夫真的很好的話,而且又有正確的知見,那佛號自然而然不起,可是心中仍然有憶佛的念維持在,而不是毫無覺知,你有繼續在想佛、憶佛,卻是沒有佛號的同時。如果這時候你的知見不夠的話,就會起煩惱,你就會想:「哎呀糟糕了!善知識曾經跟我講過佛號不能斷,我現在佛號起不來了,雖然有想 佛可是佛號起不來,怎麼辦?」你反而在那邊起煩惱了,心中非常的猶豫而有掙扎衝突,就不知所措,結果反而越來越緊張,最後弄出毛病就不好了。這個情形就是因為定的知見不具足的問題,如果有正確修定的知見,你就知道這個時候的功夫其實是已經好了,是定力已經現前了。這個時候應該要將佛號捨去,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我們來說明一下:

例如我們唸 阿彌陀佛四字洪名,您的心如果夠細的話,您會發覺每一個字就是一個妄念,每一個聲音就是一個妄念,而同時你在憶佛想佛的時候,其實這個憶佛的念是清淨的。而當你進步到這個階段的時候,你會發現心中出現的「阿彌陀佛」這四個字一直在那裡輪轉,你就會覺得這四個妄念一直輪轉不停。當你達到心念心憶的時候你會發現,心中乃是一個憶佛的念同時伴隨著四個佛號的妄念在不停的輪轉,你會發現有這個現象。這時候你如果想要提升念佛的層次,而你又有正確的知見,你就應當捨掉佛號而專心在憶佛的念上面用功,這樣定力功夫才能增進,所以修學功夫要有定的知見。

同樣的道理,理行體究念佛的時候也要有定的知見,也就是體究念佛的時候我們要有定的知見。如果你沒有定的知見,你就會在相上面去執著,而且在相上面去尋覓,你就會捨不掉一切的相,就會落到相當中執著耽著在那裡。譬如來講你對於 佛的色相、名號的聲相上面去執著,在經教當中也說有種種相,譬如在家相、出家相、聲聞相、菩薩相、男人相、女人相、老人相、少年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種種的相,如果對於這些相的執著不捨棄,那你的定力就不容易成就,你就無法在體究念佛上面用功。

這就表示,你在理行的資糧是不夠的,那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問題就是定的知見不足的原因,所以我們念佛要的乃是維持那個淨念,如果功夫得力的話那就會淨念相繼!這個淨念相繼的功夫就是你的心必須要一念相續不斷,也就是說你憶佛的淨念乃是一念相續而不斷的。如果你的憶佛的念斷了,那你就立刻再提起這個憶佛的念,回到這個憶佛的念上面,這樣斷了再提起、又斷了再提起,這種情形我們叫做「淨念斷續」,而不是一念相續的「淨念相繼」。因為當你有了正確的定的知見,你就知道一切的相都要去除掉,只有剩下一個憶佛念來連續不斷的維持,你的心中就只有憶佛的念維持下去。這樣憶佛的念,淨念能夠一直不斷的維持下去,你的功夫就成就了,就稱之為「淨念相繼」。

所以要體究念佛之前必須要有這些定的知見,也就是說你要不離定力去體究來尋找自性彌陀。如果沒有定力而說要去尋找自性彌陀的話,那是非常的困難!你會以妄為真、認假為真,結果耗費了很多時間財力而沒有達到往體究念佛的目標去。那就很可惜也沒有功德受用,所以在作功夫的時候你要知道如何轉折才能有進步,才能提升定的層次。也要知道你目前在什麼樣的境界,這個時候你的功夫就很容易成就,所以說在憶佛念佛的時候,我們要達到淨念相繼的時候,你就要努力的在定的知見上努力。

我們今天時間的關係到此。

阿彌陀佛!



正智書香園地網站,目前進行系統維護中, 暫時停止開放! 維護完成後再另行公告 。
| | edit post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22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勸進行者/功夫/理行(一):修集資糧


第二十二集 勸進行者 功夫 理行之一:修集資糧

正緯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在前幾個講次裏面,我們跟大家講解了關於三福淨業裏面的幾樣重要內容,包含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最後一個重要的就是要「勸進行者」。

為什麼要「勸進行者」呢?一般人也許會覺得說:「不好意思喔!為什麼要?自己修就好了,為什麼要去勸進行者呢?」比方來說,如果我們要勸進其他的人,告訴他們說念佛法門有多麼好,希望大家都一起來修行,一起來成就念佛法門。當我們要別人跟著我們自己一起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自己得要在這個上面有所領悟、有所體會,你才能夠推薦給其他人?所以在勸進行者這個部分,所隱含的第一部分的動力就是:要求你自己要先進去,自己要先信,並且自己要先身體力行,從中間領會到念佛法門的勝妙跟美好,然後你才有信心,才講得出話來,能夠勸進其他的行者。

再來,「勸進行者」還有一個非常難得的功德,就是我們上次在講說,諸佛菩薩之所以會跟聲聞人大異其趣的地方,就是:佛菩薩們心心念念都是以眾生為念——祂希望眾生跟祂一起來學菩薩道,跟祂一起來成就佛果。所以如果我們在修習念佛法門的時候,也能夠同樣地不僅自己修行,並且我們也都能夠積極的勸其他的人一起來修行淨土的念佛法門的話,那這樣子的心念,恰恰就是符合了佛菩薩的心願。也就是說我們這樣子用心的時候,我們的心念就很容易跟佛菩薩的心念相應。這樣子的話,我們的修行也會比較迅速。所以我們不僅要積極的去勸人家念佛,要加入念佛法門,並且還得要積極的勸人,有各式念佛場合的時候,必須要去精進;包含說,如果有因緣去參加八關齋戒的話,我們也得要稱頌讚揚參加的人,讓他們有這樣的心願,能夠好好地去持八關齋戒等等。這個都是勸進行者的內涵,所以這個部分我們列為很重要的事行之一。

那麼講完了前面的這幾個部分,接下來我們還要跟大家講事行。求生淨土資糧事行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叫做「功夫」。其實看了非常多的念佛人,那我們說真正精進念佛的人,他必定有信心能夠往生極樂。然而,如果自己覺得是一個念佛的人,但卻沒有把握能夠往生極樂的話,這個中間當然有許多的狀況:比方說沒有真正的精進念佛等等,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狀況,就是功夫不得力!這個功夫指的就是定力,這個定力倒不是專門指的打坐禪定的這個禪定,這個指的就是由念佛發起的定力。這個道理就是說,我們念佛要能夠成就的話,約略有三個粗淺的狀況:一個就是要相信念佛法門,第二個就是要發願往生極樂,第三個我們就要精進修持念佛。那麼我們剛才講的定力,指的就是精進修持念佛這個部分。

為什麼定力跟精進修持念佛有關係呢?各位菩薩可以自己想想看——當我們想要精進念佛的時候,往往世間會有許多的事情干擾了我們的念佛;甚至不要說世間的其它事情,我們自己的心裏面也經常會生起許許多多的妄想,以致中斷了我們的念佛,乃至於使我們大半天都在妄想裏面打轉,一絲一毫的這個念佛的念都沒有起來。那這種狀況就是表示我們的定力不夠,所以定力不夠就是我們需要著力的地方。

那麼再來講定力這個部分,為什麼跟念佛法門又有關係呢?我們如果真的認真來看的時候,一般人對於念佛的直接體會,就是持念佛菩薩的名號,比方說,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或是「南無觀世音菩薩」等等。一般人會覺得,我只要持念這個名號,就是所謂的念佛了;但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是,像這樣子的持名念佛,其實只是念佛的一個入手的方便,一個入門的方便而已。

我們來看看裏面——光是持名念佛這件事情,比方說:我們說持名念佛的時候,一開始可能就是嘴唱耳聽,也就是我們的嘴巴,經由鼓動聲息,透過嘴巴的作用唸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這是一般最簡單的定義!然而稍微精進一點的人會知道說要專心,所以當我在唸「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的時候,我得要專心的聽我唸出來的這幾個字。所以當我們在唸的時候,心裏面要認真的聽。所以各位想想看,光是嘴巴唸唸,跟我們說嘴巴唸出來,並且心裏面也認真的在聽嘴巴唸出的佛號時,這兩者其實它的定力已經有所差別。那麼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嘴唱,耳朵用心聽佛號的狀況。

那從嘴唱耳聽的狀況,我們甚至也可以再進一步看:我們前者是用嘴巴在唸,心裏面用心在聽,但是我們其實也可以更加地轉進,變成什麼呢?變成心裏面在念,心裏面在聽。也就是說,我們也許不是在透過嘴巴鼓動聲息的作用來唸出「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可是我們是在心裏面,讓這幾個字在心裏面一一清楚明白地出現,那並且出現的時候,我們還一一專心的注意這幾個字的出現,這個叫做「心念心聽」。

那麼這個從嘴唱耳聽到心念心聽,所需要的就是定力的增長;並且也需要有善知識告訴你,什麼時候適合(可以)作這樣的轉折轉進。這個部分,各位也可以稍微參考一下印光大師所開示的「十念法」,這個「十念法」也應該會有助於我們從嘴唱耳聽,進步到心念心聽。

那麼從心念心聽,是不是就停在這裡呢?不然!其實我們再深入下去看,心念心聽還有另外一個境界,叫作「心念心憶」。心念心憶這個境界是說,我們在心裏面也是一樣,每一個字清楚的明白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在聽這些字的時候,我們另外還加上一個專注的心念——也就是這個時候我要去體會「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把這個念頭開始聚焦,開始瞭解,開始憶持著,這個叫作「心念心憶」。所以心念心憶(從心念心聽到心念心憶)那又是另一個念佛的境界了。

所以這個部分,其實這個部分比較顯著的文獻的記載,就是我們台灣土城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所留下來的念佛三昧的狀況。廣欽老和尚在他的記載裏面,他跟人家說:有一次,他也在跟隨著大眾在大殿裏面,持念著 阿彌陀佛的聖號,但是念著念著的時候,他會覺得心裏面完完全全乾乾淨淨的,只有「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並且這個聖號是充滿著所有他所見所及的一切,然後他在這個境界裏面體會了「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念,足足體會了有三個月之久,這個就是非常深入的心念心憶的一個境界。

所以光是一個持名念佛,就可以從單純的嘴巴在唸誦,到嘴唱耳聽,到心念心聽,到心念心憶,那個時候到這個類似像廣欽老和尚那樣子一個念佛三昧的一個境界。所以光是一個持名念佛,其實它的境界是可以到非常非常深的,這其中主要的差別就是定力。這個其中並且還需要善知識告訴你,什麼時候做這樣的轉折,你才有辦法在最適當的時候做一個轉折,知道說念佛可以精進到什麼程度。那麼如果我們從持名念佛,再進一步去看,還有其它種種的念佛。這裡其它種種的念佛,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書的後半段,有非常詳細的解說,我們在這裡先約略的跟大家講一下就可以了。

持名念佛進一步應該要知道轉折,就是要轉折到「無相念佛」。這個轉折的點就在於心念心憶的「憶」這個字,也就是說,無相念佛靠的不是一一清楚分析明白每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的每一個字,而是要靠「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心念,要牢牢的把這個心念給憶持住,這個就是所謂的「無相念佛」。

當然這個境界,我們要稍微跟大家澄清。其實我們在心裏面持念著「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其實就心的作用來講,並不是真正的無相,只不過我們為了讓大家跟持名念佛能夠有所分辨,所以我們把它叫做無相念佛。其實在從心的作用來看,這個還是有形相的,當然這個形相比持名念佛那個部分來說,就要深細很多,因為這個是直接持念念佛的念頭。

應該持念念佛的念頭之後,持念的功用漸次深入之後,有一天你因緣來到的時候,你就會開始參究了:什麼是佛要交給我們的第一義呢?什麼是真心?什麼叫做自性彌陀?那個時候,當你開始起了這個念頭參究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進入所謂「體究念佛」的層次。所以各位菩薩可以看到,體究念佛所需要的功夫,就是要從無相念佛的功夫而來,並且如果說體究念佛要能夠真的能夠參的得力的話,你一定要讓這個功夫做得很紮實,讓它綿綿密密沒有中斷,這樣子你才能夠在所有的生活的一切細相裏面,細細地去尋找,細細的去參究,這樣子才有破參的可能。這個就是「體究念佛」。

那麼一旦體究念佛,一旦有朝一日破參明心了,找到了自性彌陀,找到了《心經》的那個心,找到了《金剛經》的那個心之後,這個時候,我們就叫他已經進入果地了。因為這個時候,這個人已經斷了三縛結,已經預入聖果了,所以我們加了一個「果地」這個字。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人如果持續念佛的話,我們就叫這個境界叫做「果地無相念佛」。

各位要問說,「果地無相念佛」是要做什麼用呢?那是因為體究念佛的時候,我們只是證悟了本心的存在,但是我們距離眼見佛性還有非常大的距離,所以這時候我們仍然需要依恃著無相念佛所養成的定力,繼續幫助我們繼續參究,這個狀況、這個狀態就叫做果地無相念佛。那麼有朝一日,我們假如是福德具足、智慧具足、所有的因緣都具足了之後,有朝一日我們就真的能夠用父母所生給我們的肉眼,親眼看到佛性的展現,那麽這個境界才叫做「實相念佛」!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才能說我們真正看到實相,這個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

所以從我們開始講的持名念佛,到無相念佛、體究念佛、果地無相念佛,一路到實相念佛,這個種種境界的轉進,種種境界的這些精進,都需要我們有這個憶佛的功夫。這個功夫其實就是要有定力,這個定力的部分,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的後半段,會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法門介紹給大家,就是無相憶念拜佛的法門,這個到後來我們再來說。

所以,從一個單純的念佛,各位菩薩就可以看到,念佛其實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到的只是開口唸唸「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這樣簡單而已。所以念佛從淺的到深的,到極深的,都是念佛,這個就是為甚麼我們說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因為它的境界就是這樣的廣,這樣的深。所有的這些功夫,一定要具足了,我們才能夠在念佛的法門上面精進成就。

順帶要提醒大家就是,我們固然強調功夫,可是我們強調前面所說的這些三福淨業這些項目,也要深切的提醒各位菩薩,一定要好好的做到。因為我們講的功夫是定力的增進,如果定力的增進沒有搭配適當的福德的話,那麼在修行的過程中,就比較容易受到許多的干擾——許多冤親債主的干擾。所以我們功夫跟福德,兩者一定要互相的相應,互相的增長,這樣菩薩道才能走得既順又穩。

這個就是有關於求生淨土資糧的事行的部分,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求生淨土資糧「理行」,也就是體究念佛的部分。因為體究念佛這個部分,就關係到我們如何證悟本心,所以在這本書裏面特別在這個章節先告訴大家「體究念佛」。

「體究念佛」分作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殖眾德本、廣結善緣、修除高慢」。「殖眾德本」,這個在我們前面,在講三福淨業的時候,每一個做的事情,幾乎都是在殖眾德本,所以只要各位好好的做,好好的修福,這個部分應該就不會是問題。「廣結善緣」最主要是說,所謂的因緣不可思議,所以我們需要有很多的善緣幫助我們一起成就,包含需要有善知識的緣,包含需要有善友來引領我們認識善知識的緣,這個就是需要我們廣結善緣。

最後一個部分是「修除高慢」,修除高慢這件事情,其實非常重要。我們看的許多修行人之所以會修行得不得力,就是因為有慢心的存在。這個慢心有一個狀況是——永遠以為自己不可能,當你告訴他什麼的時候,他總是以為「不可能啦,我這輩子絕對不可能啦!」這個是一種叫卑慢的狀況。另外的一種就是所謂高慢的狀況,就是所謂眼高過頂。你跟他說什麼的時候,他總是抱持著批評、挑毛病的心態去聽你的話。連佛菩薩開示的念佛法門,他也要斤斤計較的,然後斤斤計較的說:「這一部經文它的往生條件到底是不是真的?那麼它跟其他的經文差了幾個字,是不是表示說這個經文說得不對?」用這樣高慢的心態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信受善知識所給你的指導,連帶地甚至會影響你對許多佛所說的經典的詮釋。現在,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現在末法時代有非常多的人隨隨便便的就說「大乘不是佛說」。這些的人其實在——如果我們探究他的心態的話,這個其實就是高慢的心在作祟。以為自己智慧過人,所以他可以不管裏面的義理,就直接把大乘的經典所有的東西就一筆勾銷,認為說整個佛教也不過就只有四部阿含而已。甚至有些人還更離譜的說,整部佛教其實只有一部《雜阿含經》而已,這其實是高慢到極點!像這樣高慢的狀況,別說是要讓自己能夠走任何的菩薩道,甚至因為高慢的原因會造作許多毀謗的業行。當他一旦毀謗的時候,一旦毀謗大乘的時候,他就跟念佛法門無緣,這樣的人是不能往生淨土的,這樣的人並且往後,還有許許多多三惡道的業報在等著他。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講,修除高慢這件事情,對於我們的修行來講,真的是非常重要!請大家在聽聞大乘經典,聽聞善知識開示的時候,務必要先把你的慢心擺在一邊,先聽聽看道理,詳細思辨。這就是給大家最好的忠告!

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21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讀誦大乘(二)


第二十一集 讀誦大乘(二)
正緯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在上一次的課程裏面,我們談到了三福淨業裏面的「讀誦大乘」。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大乘」簡單的定義;那同時呢,我們也替大家來分辨,關於現在的末法時代,有部分的人主張大乘不是佛說,關於這一點在上次是用簡單明瞭——用佛不等於阿羅漢這樣的立場,來跟大家說明。那我們繼續來看,佛在通達無上菩提這個部分。

我們上次說過,正因為佛菩提遠非聲聞菩提所能函蓋——聲聞菩提其實只是佛菩提的一小部分的基礎,那麼聲聞人——也就是修習阿含教理的人,既然只能夠成就聲聞菩提的話,那麼到底其他人、到底是誰能夠成就佛菩提呢?當然是一心志求佛道的這些菩薩行者,到最後他終必能夠成就佛菩提。所以他的這個修行道理,從修行道理來看,也只有佛才能夠通達無上菩提,而阿羅漢是萬萬不能!

再來,我們也說在《阿含經》裏面有非常非常多的內容,提到了佛的十力——佛的十種能力。比方說,佛能夠在一念之間,了知這個眾生的宿命,這個就叫做宿命智力;另外,佛也能夠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就知道這個眾生到底目前是可度不可度,並且要如何度,對眾生是特別有效的。那講到這裡,我們當然就附帶要跟大家提醒:正如我們之前跟大家說到,這個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他「三見聖相」——精進修行三十年,他三次見到聖相——這個記載的時候,我們曾經跟大家提醒,就是說「佛菩薩固然常常在護念我們,但佛菩薩也不會一天到晚就讓我們撞見。」像慧遠大師這樣精進修行三十年的大修行者,一生也只不過就見幾次的 阿彌陀佛而已。所以如果你聽到有人說,他經常見佛、經常見到哪個菩薩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建議大家要先打上問號。

同樣的,正因為眾生的因果是錯綜複雜,再加上只有佛具備有「處非處智力」,也就是只有佛才能夠具足了知「如何是幫助這個眾生的最好的辦法」,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到,佛對我們的幫助、對我們的照護,並不是像我們在世間法上面的所謂的「有求必應」。「有求必應」的,往往都是神祇所為;佛菩薩其實是會善觀因緣,會決定什麼樣的狀況對我們最為有利。那如果是我們呢,在這件事情上面,我們去求的時候是基於我們的貪欲的話,那麼佛菩薩也應該不會直接了當的,就是呼應了我們的貪欲的這個欲望,除非是這個欲望所衍生出來的這個修行的這個成果呢,有相當的成果的時候,這個時候佛菩薩才會應。否則的話,菩薩應該是用更高瞻遠矚的視野,來為我們鋪陳出菩薩的道路。所以佛菩薩呢,雖然常常的在照護我們,不過佛菩薩也不至於會一天到晚就讓我們見佛、見菩薩,因為其間在世間的修行,有許多時候還是要我們自己努力的在這個世間修行才對。那這個是關於佛的「處非處智力」。

所以關於佛的這種能力呢,在《阿含經》裏面好幾個地方,都講的非常清楚,有專門的文字來介紹十力。「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雜阿含經》卷二十六。那這個十力呢,卻不是用來描述阿羅漢的,也就是沒有哪一個阿羅漢,具有像佛這樣的十力的境界。所以這個也就是另外一個證明,告訴我們:阿羅漢不是佛,佛的境界是遠遠超過阿羅漢的。那其它還有佛的種種能力,是超過阿羅漢之上,這裡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先略去不說。

簡單為各位總結就是:至少我們所看到的——佛所具有的十號、佛所具有的十力、佛能夠通達無上菩提,關於這些的項目,就遠遠不是阿羅漢所能及的。那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阿羅漢的確不是佛!如果阿羅漢不是佛,我們再回頭來想想看,如果阿羅漢不是佛的話,那麼佛在講的這個道理——我們說聲聞菩提、佛菩提——那麼佛菩提是給誰來修行的呢?當然是給許許多多的再來的菩薩繼續修行用的!

那麼我們知道說,佛教的精神是人人皆能夠成佛,只要大家按照佛陀的開示,精進確實的修行的話,人人都可以成佛。就這樣道理來看,佛陀絕對不至於只會解說聲聞菩提的這個法道。因為如果整個的經典,只有聲聞菩提的法道的話,那麼這一些聲聞人學完了之後、學成了之後就入無餘涅槃去了,以後也就沒有人再能夠繼續進修佛菩提了。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從佛教是人人得而成佛的基本精神來看,我們應該有十足的信心,佛所開示眾生的道理絕對不會只有聲聞菩提,必然也有佛菩提道的部分。那佛菩提道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大乘經典」。

再過來,從佛教正覺同修會十幾年來,我們在這個會裏面有數百個人親證、以及數千個人通曉其中的道理這個立場來看,我們深深的能夠體會:聲聞菩提確實只是佛菩提的一小部分;那佛菩提是聲聞菩提的基礎,如果沒有佛菩提的話,聲聞菩提最後一定沒有辦法與這個斷見外道相互分別。從這個我們自己親身的體會上,我們很清楚的了知:佛既已說法圓滿的話,那佛一定有說關於佛菩提的經典。那佛菩提的這部分經典,就是所謂的大乘經典,所以從我們的親身經驗的道理來看,我們覺得大乘經典必然是 佛說,在這裡也誠實跟大家來說明我們自己的體會。

所以,大乘確實是 佛說!那麼我們讀誦大乘,其實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身為佛教徒,當然就要知道 佛的教誨,那要知道 佛的教誨當然就要讀誦 佛所傳下來的經典,而不能夠只是讀上師的著作而已。所以從這一點道理來看,我們說讀誦大乘乃是必然的事情,是每一個佛教徒都應該要做的事情。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因為我們這裡是在講念佛法門的三福淨業,所以我們特別要跟大家解釋:讀誦大乘除了是每一個佛教徒都應該做的事之外,對於念佛的人來講尤其重要。何以見得呢?一般人會有這個疑問:「念佛不是只是就是唸唸佛的名號而已嗎?何必要那麼辛苦要去讀誦大乘呢?」

我們接下來再給大家看一看,首先我們來看「淨土三經」——也就是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如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三經。這個淨土三經確實就是大乘的經典,所以讀誦大乘,對於每一個求生淨土的人來講,這是一點都不稀奇的事情,本來就應該要做的。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我們來看往生極樂世界的時。我們一開始就跟大家講了,這個念佛法門的成就呢,從上根到鈍根乃至帶業往生,都可以往生極樂淨土。那既然是這樣子的話,那難道大家往生之後,不管之前做了什麼樣的修行,往生之後的境界都一樣了嗎?不然!不然!因為根據淨土三經的記載,雖然說大家都按照這個道理,確實去做之後,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它的境界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差別的,也就是所謂的「九品往生」。九品往生呢講的就是它有:上、中、下三品,那每一品裏面又再細分成三種——上、中、下這三種狀況,所以我們就會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一直到「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個總共有九種往生的狀況。這個就是因應著修行人在往生淨土之前他的修行狀況,因為他的修行狀況不同,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有種種不同的成就的境界。

那我們再來看,我們再來看看上品——上品上生的境界。這個部分,我們所根據的經典是所謂的《觀無量壽佛經》。我們來看看上品上生的記載:【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這裡,我們看到了上品上生的條件裏面,其中一個條件寫的非常清楚,就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我們再下來看,剛才看到上品上生的條件,如果我們再下來看上品中生呢?我們接下來看上品中生呢這邊有記載著,同一部經典記載的是說,上品中生的人「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這個「方等經典」指的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所謂的唯識經典。那上品中生的人,他「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但是他要)「善解意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第一義裏面講的這個內容很多,不過我們在這裏面給大家作一個最淺顯的解釋:第一義談的就是佛菩提的事情!那談的佛菩提的事情,當然第一義談的東西就是所有大乘經典的核心教理,就是第一義。意思就是說,你要上品中生的話,你不必讀誦唯識經典,你不必那麼深入瞭解唯識的運作,但是至少你要能夠知道什麼呢?知道大乘經典的義理所在!並且你要「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也就是對於你還不瞭解、不能親證的這些大乘經典,你千萬不要毀謗!以此功德才能夠成就上品中生。所以從這個上品中生的條件,我們也可以看到了,你要「於第一義心不驚動」,那你不讀誦大乘的話,你怎麼去接觸第一義呢?同樣的,你不讀誦大乘的話,你又如何能夠善解其中的意趣呢?所以上品中生,仍然需要讀誦大乘!

再過來,我們再來看看,上品裏面的最下一等:上品下生。上品下生的條件是說(上品下生的人需要他):「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這裡清楚條件呢,也是區列的很清楚:要不謗大乘,不能謗大乘喔;再過來,要發無上道心。發無上道心到底是怎麼樣的無上道呢?前面我們已經跟大家解釋過了:佛菩提就是無上的菩提,佛菩提就是所謂的無上道。所以你要發這個無上道心——(意思就是)你要求發這個求佛菩提的心願——要這樣發出來,並且不謗大乘,你才有機會能夠上品下生。

所以從這個三個——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條件來看,我們只要想要上品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還真一定得要讀誦大乘經典!那麼至於其它的這個品類,譬方說中品的這個往生跟下品的往生呢,這兩品的往生,往生到這個極樂世界,它們的這個境界當然是不一樣。不過,我們要鼓勵所有積極發心的菩薩們,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話,一定盡量要求上品往生,並且我們應該要盡量要求上品上生。因為這樣子到極樂世界之後,所獲得的果報、所獲得的證境差非常非常的多!各位可以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得到佛確切的開示。所以我們說求生上品呢,一定要讀誦大乘經典,一定要依著你去讀誦所發生的功德力呢,幫助你去上品往生極樂世界。

那再來,我們說從道理來看,求生極樂淨土仍需要瞭解大乘的義理。為什麼呢?即便我們把這個求生,把這個《觀無量壽佛經》裏面講的九品往生,先擱置在一旁,我們說,求生淨土仍需要瞭解大乘義理,為什麼呢?我們說極樂淨土之所以存在,正如同所有一切的淨土,包含琉璃光淨土或者是我們 釋迦牟尼佛的五濁惡世的淨土,這一些淨土每一個淨土都是一樣,他的目的都是佛要藉由這個淨土的這個方式,來成就跟祂有緣的眾生。那什麼叫作成就跟祂有緣的眾生呢?其實它的道理講起來很簡單:佛其實就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跟祂一樣成佛!這個就是祂最大最大的心願!所以不管是哪一個淨土,最後每一尊佛都希望眾生往生到祂的佛國,往生到淨土去之後,還是一樣能夠跟祂一樣成為佛!

那成為佛,如果要成為佛的話,那我們都知道極樂世界有享不盡的樂在那邊,所以叫極樂世界或者是安樂世界,那麼這個極樂世界,如果我們去那裡只是為了要享樂的話,那麼這樣子一個淨土,怎麼會符合 佛當時辛辛苦苦的成就這個淨土的心願呢?因為如果我們去了那裡之後,天天只知道享樂的話,那麼我們何以能夠成佛呢?同樣的,如果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我們只注重了個人的解脫——藉由這些極樂世界的種種的勝妙的境界,來成就我們的解脫——入了無餘涅槃的話,那麼同樣的因為入了無餘涅槃之後,在三界之中就不再出生了,那麼這樣不再出生的狀況怎麼有辦法來繼續繼承 佛陀的志願,然後並且能夠回到廣大的娑婆世界來度眾呢?所以從這點來看,我們就知道說,極樂世界雖然說它所提供的一切是這麼樣的勝妙,但是當祂攝受眾生往生極樂之後,其實 阿彌陀佛還是希望眾生到那裡去之後,別忘了你將來要變成另外一尊的 阿彌陀佛,然後再來去其它的娑婆世界繼續度眾,這個才是真正的佛菩薩的心願所在!

既然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不能只是享樂、也不能夠只是修持聲聞菩提、只求自己的解脫的話,那麼當然我們就需要進一步的要追求佛菩提道。那我們要追求佛菩提道,當然我們就必須要讀誦大乘經典啊!並且我們如果在這個往生之前,就已經能夠在這個世界,盡量、盡其所能讀誦大乘經典,了解義理,乃至於最後我們能夠證悟本心、親自眼見佛性的話。那麼這樣子的話呢,當我們能夠成就這樣境界的時候,我們往生極樂淨土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高興得不得了,一定歡喜得不得了——祂非常非常歡迎這樣子能夠證悟真心、眼見佛性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因為 阿彌陀佛知道,這樣子的這個菩薩才是將來祂能夠交付極樂世界家業的人!所以,從這點來看,我們知道說,求生淨土仍然需要了解大乘義理,因為最終佛菩薩還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成佛,再來廣度眾生。

那麼最後,我們順便小小的交代一聲,就是讀誦大乘義理的話,我們要知道大乘經典,講的核心義理就是佛菩提。那麼如果各位有機會,在看這個正覺同修會的 平實導師所寫的各項著作的話,相信各位一定可以看到裏面有一個非常熟悉的字眼,那就是「如來藏」。其實大乘經典講的佛菩提,就是在講如來藏的種種的義理。希望大家有緣的時候,自己在請閱這些書籍的時候,細心地去看關於「如來藏」的種種的這個描述,趁機會熏習我們的心性,有朝一日相信各位,大家也能夠成就證悟本心、眼見佛性的功德!

今天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