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70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見地正受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七十集 見地正受
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談到了實相念佛人他所安住的境界,就是真如法身的境界,我們就知道說,只有這個真如法身祂才是有情最終也是有情最初的歸依處。然而對於這個真如法身究竟有些什麼樣的功德法相,卻是一般凡夫異生所無法了知的,只有明心見性的菩薩由於有實際的體驗和證量,因此就能夠現前觀察這個真實心和前七識是如何互相的配合運作,而出生了萬法,使得我們有情順利的在世間可以生活,同時可以酬償往世的業果。菩薩由於具有這樣的現觀能力,因此就能夠漸漸的出生般若的智慧,在世間自度度他,利樂有情永無窮盡。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上一集的說明,來繼續說明這個真實心的法相。這個真如法身,不會生起任何一個念頭說:「我能夠生起這個心,我能夠滅除這個心。」也就是說,祂沒有一絲一毫的我存在,是完全的無我性。這個真如法身祂不是經由修行變化而產生的,祂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永恆不變的真實存在。祂雖然無形無相,但是卻能夠示現出世間各式各樣的變化,譬如說,祂可以變化為人,變化為天、地獄、鬼、畜生等六道的差別,而且每一道的有情也各各不同,祂真是神妙無方呢!各位菩薩!前面這一段經文所說的就是真如的境界,也就是實證實相念佛人他所自住的彌陀常住的境界。以上所介紹的是實相念佛人的第一個見地正受,也就是親證了自性彌陀本來常住的境界。換句話說,在明心見性以後,能夠親自現觀並且領受如來藏的空性和有性,從此所作所為都能夠不離兩邊也不落兩邊,行于中道之行,這是第一個見地正受。

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第二個見地正受,是說這個實相念佛人:

「實相念佛人所得之見地正受:二、確實了知什麼是第一義。」

也因為了知第一義的緣故,所以他如果讀起經典來就覺得特別的親切。為什麼呢?因為經典裏面所說的道理,全部都是在說他自己心裏面的事呢。那麼什麼叫作第一義呢?所謂第一義就是指諸法「如」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他由於親證自性彌陀的關係,所以他可以現前觀察諸法都是如如不動、無來無去、不生不滅,這就叫作第一義。這個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如果有機會為別人講解了義經典的時候,他就很清楚的知道說:其實這一些了義經典當中所說的道理,都是在講自己心裏面所實證的境界。所以有時候他為人家說「性空相有」,有時候又為人說「性有相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顛三倒四、翻來覆去,但是不管他怎麼說,卻都能夠完全符合了義經典中所說的意思。因此這位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他如果有機會說法,就不會只是依經解經,也不會只是依文解義了,而是能夠如實的表達 世尊在經典中,所要宣達的真正意涵。假使這位菩薩在證悟之前就已經大量的閱讀大乘經典的話,那麼在破參以後,他不需要多久的時間,就可以禪淨俱通,很快就可以通宗又通教了。所以我們說實證實相念佛人的第二個見地是:他確實了知什麼是第一義,從此講經說法不再依文解義,而是能夠如實的宣說自心所實證的境界。

介紹完第二個見地正受之後,接下來我們說明第三個見地正受:

「實相念佛人所得之見地正受:三、能夠漸漸了知修道方向與次第。」

這個親證實相念佛的菩薩,由於真實見道的緣故,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惟和整理,他就能夠漸漸的明白:接下來我應該怎麼樣繼續佛道的修行呢?他心裏面雖然很清楚知道,所謂的菩提涅槃、真如實性、中道實相等等一切法道,雖然都只是世間的名相施設,但是為了成就廣度眾生,成就圓滿菩薩大願,因此接下來就必須要再繼續不斷地努力,修學一切的禪定,以及修學無量百千三昧,乃至要修集廣大的福德等等事修的功夫,只有這樣子努力的作,才能一步一步的往佛菩提道邁步前進。這就是實相念佛人所能夠獲得的第三個見地正受,也就是他能夠漸漸的了知修道的方向和次第。

各位菩薩!介紹完第三個之後,我們接下來介紹第四個見地正受:

「實相念佛人所得之見地正受:四、離開了一切相。」

菩薩由於親證法界實相的關係,所以他就能夠以實相心如來藏的角度來看待這世間一切萬法,就會發現說:這當中並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也沒有壽者相;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一切有情都只是如來藏而已,所以說一切有情平等平等。各位菩薩!雖然說在理上沒有男相、沒有女相、沒有人相、沒有我相,可是我們又不妨在事相上有男相、有女相,也不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更不妨有出家相、不妨有在家相,這種種的相都沒什麼妨礙。菩薩由於離開了一切相,從此以後就不會因為不同的法相所產生的分別,而造成自己身心的繫縛,因此才能夠說,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都能夠心得自在,心得解脫。這是實相念佛人的第四個見地正受,也就是說能離開一切相,能夠解脫於一切相的繫縛和執著。

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第五個見地正受。第五個見地正受是說:

「實相念佛人所得之見地正受:五、能漸次明白禪門中的各種公案和語錄。」

這個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他由於親證自性彌陀的關係,所以對於禪門當中祖師們所傳下來一千七百則公案和各種開示的語錄,他都能夠漸次的明白,甚至於通達——當然這當中除了少數有關牢關的公案以外。因此,雖然是說他是從念佛法門進入實相念佛的境界,但是他也能夠教導別人參禪,也能夠當禪師都沒有問題。所以自古以來,凡是得到念佛三昧的淨土宗祖師,有許多也同樣都是大禪師,譬如我們所熟知的永明延壽禪師,蓮池大師,慈覺大師等等,他們都是一方面可以教導眾生念佛法門,一方面也可以教導眾生參禪法門,可以說都是禪淨俱通的大菩薩呢。修行到了這個階段,禪淨是相通的,也就是說,禪就是淨、淨就是禪,實際上已經沒有禪與淨的分別了,只有這個實相心如來藏才是唯一的真實;而一般人所謂的念佛法門、參禪法門,不過都是指月之指而已,都只是佛菩薩應機施教、方便施設罷了。這就是說,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雖然是由念佛法門而進入實相,但是卻也能夠漸次的通達禪門,這就是第五個見地正受。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實相念佛人所說的五種見地正受。經過以上的說明,您是不是對明心見性以後所能引生的如實知、如實見的境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呢?我們一定要記得,唯有自己真參實修,才有明心見性的因緣,也唯有明心見性了,才能發起屬於自己的見地。如果我們都只是在意識上不斷地去思惟分別,從來不肯實際的去修行,那麼永遠都只是說食數飽,無濟於事!

在介紹過見地正受之後,實相念佛人所得功德正受的第二目,也就是定的正受。

基本上一個念佛人在親證自性彌陀以後,一定會有定的正受產生,假使沒有定的正受出現,那一定是他悟錯了,誤會了自性彌陀,一定不是親見自性彌陀,而是錯把這個生滅的妄知妄覺當作是自性彌陀了。我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凡是親見自性彌陀的人,必然都會有定的功德受用出現。至於親見自性彌陀之後,會有哪些定的功德受用出現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我們把定的正受分成七點作說明,希望能夠提供給各位菩薩在修定方面做參考,並且能夠因此建立起正確的修定知見。

「實相念佛人所得之定的正受:一、會有『覺明現前』的現象產生。」

一般來說明心的人,或者是見性的人,如果所悟是真實的話,基本上都會有「覺明現前」的現象出現,但是這當中是以見性的人比較明顯。菩薩們如果在無相念佛的階段功夫做得很好、很純熟,那麼他的悟境就不會退失掉,常常可以安住在真心的空境裏面,所以身心非常的明淨,可以得到禪悅之樂,這樣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會漸漸轉變為安詳、寧靜。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產生呢?那是因為明心見性的現象都是自己從來不知、今已知,從來不見、今已見,完全是在自己意料之外開悟了實相心如來藏,見了不可見的佛性,所以身心裏面會產生一種狂喜、踴躍的現象。這種現象往往可以持續好幾個星期,甚至於好幾個月的時間,表面上看起來他好像很安詳、寧靜,但是身心當中卻是非常的踴躍和歡喜,這是沒有證悟的人很難理解的。雖然他常常住在這一種身心寧靜、心無罣礙的狀態裏面,所以他就可以漸漸遠離了睡眠蓋的遮障,每天睡覺的時間很短,或者是說晚睡早起,甚至於睡不著覺,這都是屬於正常的現象。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那是因為悟了以後,晚上睡覺時躺在床上,心中非常的清明,沒有絲毫的妄想雜念,完全住在一種無念的狀態裏面,他一方面觀察真如佛性的運作,一方面觀察自己的身體還有哪一個部分還沒有放輕鬆,如果哪裏還沒有放鬆,就把它放鬆,一直到全身都完全放鬆為止。就這樣一直不停的觀察,反復的觀察,在不知不覺當中天就亮了。這樣的現象就叫作「覺明現前」。覺明現前時間的長短,會因為每個人定力的深淺而有差別,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因此不可以一概而論。這段時間雖然睡覺睡得很短,但是精神卻還是很好,身體也不會覺得疲倦;但是如果時間久了,後遺症就會出現了,譬如說火氣上來啦,口乾舌燥、嘴巴破了、牙齒動搖等等現象會接著出現。

各位菩薩,我們參禪的人應該要知道:真心清淨,不觀自在。我們常聽到一般人都說「觀自在啊、觀自在」,我們卻說「不觀自在」。為什麼我們這麼說呢?因為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本來就在,你觀察祂的時候,祂在,你不觀察祂的時候,祂也在,所以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應該把祂放下來,這樣才能夠迅速的進入睡眠的狀態。否則長時間的睡眠不足,那麼就會產生火氣大、色身不調等等後遺症。這個知見很重要,提供給各位菩薩作參考。這一個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如果他是在平常的時候,那麼大致上他的身心都能夠保持相當的清明、寧靜和安詳。假使能夠繼續保持這種清明的狀態,那麼就可以漸漸遠離睡眠蓋和掉悔蓋的遮障,這樣子的話對禪定的進修會有很大的幫助,假使我們因緣好的話,不需要多久的時間,初禪就會現前了。這種覺明現前的現象就是第一種定的正受。

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第二個定的正受,第二個定的正受是說:

「實相念佛人所得之定的正受:二、可以了知『非定不禪』的道理。」

修行者假使想要實證實相念佛的境界,就必須先要瞭解:要怎麼樣才能進入這個實相念佛的法門?又應該要如何才能不斷的轉進?也就是說,不管是功夫法門也好,或是知見法門也好,我們都必須依照著善知識所安排的次第,按部就班的循序漸進,這樣才能夠輾轉升進。譬如我們以功夫法門來說,在參禪之前我們就先要學會看話頭的功夫,在看話頭的功夫以前,要先學會無相念佛,在學會無相念佛以前,要先學會無相憶念拜佛,也就是說,一切功夫的成就都需要循序漸進。譬如說我們想要蓋一棟大樓,一定得要向下把地基打好,樓層越高,地基就必須打得越深,這樣未來所蓋的高樓才能夠屹立不搖;當地基蓋好了,再往上蓋一樓、二樓、三樓乃至一百層樓。各位菩薩!這樣的譬喻雖然是世間法,但是在修道上,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相信有善根的您在聽完之後,一定能夠舉一反三,也一定會同意我們這樣的說法。

因此說,這個「念佛法門」系列講座,當中我們所宣說的所有行門,都必須要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不可能躐等而至。菩薩們在學會無相念佛以後,必須轉入看話頭;有了看話頭的功夫,再經過長時間的鍛鍊體究以後,在因緣成熟時就能夠一念相應,明白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到了真實心如來藏;在開悟明心以後,必須繼續再勤修廣大的福德,同時要繼續鍛鍊看話頭的功夫,如果看話頭的功夫做得不夠的話,那麽在我們參出佛性的答案以後,雖然稍微看得見佛性,但是卻是朦朦朧朧好像霧裏看花一樣,沒有辦法眼見分明。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說,看話頭功夫好不好,對於眼見佛性是非常的重要了,也就是說,定力的具足是眼見佛性的必備條件!因此,如果我們自己不肯如實下功夫,而是要到處去打聽佛性的答案,或者想要從經典當中去找尋佛性的蛛絲馬跡,那就永遠不可能眼見佛性了。因此我們說,眼見佛性這一個法,一定要老老實實把功夫做好,有一天在定力、慧力以及福德資糧都具足的情況下,突然一念相應就看見了;假使沒有足夠的定力,那就真的無法眼見佛性。這也是一切已經明心見性的菩薩都一定能夠深刻體驗的道理,也就是說「非定不禪」,實在是參禪者的至理名言!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有關定的兩則正受知見,第一是會有覺明現前的現象出現,第二是要了知「非定不禪」的道理。所以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道業的成就和定力的深淺可說是息息相關。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說到這裏,下次再繼續為各位說明後面的部分。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謝謝您!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9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略說「功德正受」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九集 略說功德正受
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非常高興能在這一季的「念佛法門」系列講座中再一次和大家見面!在前面一集當中由正偉老師為我們說明了,實相念佛人對於念佛圓通章的見地以後,今天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單元,也就是要來介紹:一個親證實相念佛的菩薩,他會有什麼樣的功德正受出現呢?相信這也是許多學佛人的共同心聲。大家都想知道親證實相念佛以後,會有些什麼樣的好處,那麼現在就請您和末學一起來探討吧。

首先我們來複習一下,什麼叫做實相念佛呢?所謂實相念佛,其實就是指念佛三昧,也就是禪宗的開悟明心、眼見佛性。那麼我們應該要如何修學,才能夠明心見性呢?各位菩薩,我們正覺教團目前正在演述的「念佛法門」系列講座,主要就是想要幫助大家,建立起能夠實證實相念佛,也就是能夠明心見性的相關知見。假使各位菩薩,能夠從我們所有的老師們所介紹的念佛法門修學次第當中,逐次的建立起正確的修學知見,並且能夠確實的鍛鍊無相念佛的功夫,那麼這樣子就可以漸漸具備參禪所需要的定力;假使還能夠努力培植福德資糧,那麼就能夠漸次的進入念佛法門的階段,也就是禪門中的所謂參禪;菩薩們在經過一段勤苦的修學鍛鍊、努力參究之後,終於可以在因緣成熟時,一念慧相應,明白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找到了真實心如來藏,能夠以心眼見到那個不可見的真心,親證了自性彌陀,這就是禪宗所說的開悟明心。在明心之後,就能夠現觀這個真實心的種種法相,也就是說,能夠確認並且明白這個自性彌陀,祂才是一切有情眾生最終的歸依處,也是一切有情眾生最初的歸依處。這個階段的念佛,由於已經了知了真實心如來藏的所在,所以就叫作果地無相念佛,也稱為真實念佛。

菩薩進入果地無相念佛的階段以後,就能夠很清楚的明白,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在自己的身中是如何的與七轉識互相配合運作。這個時候雖然能夠體驗這個如來藏的真實存在,但是卻由於還沒有眼見佛性,因此實相念佛還沒有圓滿,這個時候還不是保任的時候,接下來必須要繼續的體究什麼是佛性,要如何才能眼見佛性這樣的話頭。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努力以後,終於可以在定力、慧力以及福德等條件都具足的情況下,在觸因遇緣、因緣成熟時,就在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之中,親見了自己的佛性,也可以在山河大地上親見自己的佛性,同時也可以在一切有情的身上,親見各個有情的佛性。眼見佛性以後,再從眼見佛性的境界深入的去思惟、去觀察,我們就會發現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實心如來藏,祂雖然空無形相,但是祂卻能夠在一切有情的四大、五陰、六根、六塵之中自在的運作,並且可以經由佛性而可以在一切的境相上來示現。這也就是<念佛圓通章>裏面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它的真正意思。

也就是說「眼見佛性的境界,是可以用父母所生之肉眼,見到這個不可見的法身佛,非一般人感應所見的那個有形像的佛。」

各位菩薩!我們學禪的人應當要知道,佛性是在六根當中時時刻刻都可以看得見,雖然我們說佛性是一種空性,但是佛性卻是要在一切的境相上才能顯現,因此我們也說佛性具足了有性。如果眼見佛性的話,便可以隨時隨地照見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當然這當中除了說我們的定力退失以外,否則這種眼見佛性的境界永遠都不會退失掉。這種眼見佛性的境界就是實相念佛人所安住的境界,也就是念佛三昧的境界。各位菩薩,這樣簡單說明過實相念佛的意思以後,我們就會明白所謂的實相念佛就是禪門裏面的明心見性。而我們這個單元所要談的是實相念佛人所得的功德正受,也就是要為大家說明:一個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會有些什麼樣的功德受用出現呢?假使說明心見性了,那麼他的所知所見和未悟之前都一樣,那麼從自古以來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對禪法要趨之若鶩了。乃至有的人,終其一生到處奔波、尋師訪道,為的就是想要瞭解自己的本來面目,想要瞭解到底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也就是說,明心見性是千百年來一切禪子們的共同心聲和渴望,唯有明心見性了,我們才能瞭解「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唯有明心見性了,我們的般若智慧才能源源不絕的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唯有明心見性了,才能夠真正的進入佛菩提道當中,開始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到,禪門當中的明心見性是佛子們修道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里程碑,也是凡夫和聖賢的分水嶺,悟與未悟是迥然不同的。

那麼菩薩在證悟之後,會有哪些功德受用出現呢?事實上菩薩在證悟之後,不管是對自己也好,對眾生也好,都有許多不同層面的功德作用會出現。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就把明心見性以後,所會獲得的功德正受分成三個部分為大家作介紹。這三個部分是見地正受、定的正受以及解脫正受等三部分。在正式介紹這三種正受之前,讓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什麼叫作正受。所謂的正受就是指真正的、真實的功德受用。基本上,一個真正體悟自性彌陀的人,他必然會有許多真實的功德受用存在,這就叫作正受。也就是說,一個明心見性的菩薩他都會獲得見地、定以及解脫等三種真實的功德受用。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先來略說一下這三種正受的意思。

第一、見地正受。所謂見地正受就是指慧的正受。那什麼叫作見地呢?所謂見地,就是指一個「真正證得真實心如來藏的人,他的所知所見就稱為『見地』。」假使我們是悟錯了,譬如我們是把對於了義法的知見和思惟當作開悟的話,那麼我們這樣的見解,就只能叫作知見,而不能稱為見地。一個念佛人在開悟明心、眼見佛性之後,因為有實際上的佛法證量,所以就能夠漸漸的出生般若的智慧,也由於般若智慧的作用,所以他就能漸漸的融會事與理,圓滿世出世間法。這些已明心見性的菩薩們,他就會確實的知道,只有這個真如佛性祂才是一切有情眾生生命的實相。什麼叫作生命的實相呢?所謂的生命實相就是法界一相,法界一相就是真如佛性。這個進入實相境界的菩薩,他雖然常常安住在空的境界裏面,但是他也不離一切有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即相離相,空有不二」。

禪門裏面也有一些大德常說:「大地無非清淨身,溪聲即是廣長舌」;淨土宗裏面也有:「一句佛號概括事理」;甚至於法相唯識宗裏面也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樣的句子其實都是指同樣的意思,也就是說,全部都是在說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的境界。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雖然無形無相,但是卻能夠出生萬法在一切的四大五陰當中。這位已經明心見性的菩薩,他能夠現前觀察這個真實心如來藏,祂和五陰之間的關係,他們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非即非離、亦即亦離,意思是說,這個真實心如來藏和五陰之間,就好像水和波浪一樣,因為有水才能產生波浪,但是我們卻不能說水就是波浪,也不可以說離開了水而有波浪可以產生。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波浪是由於有水才有波浪的產生。換句話說,如來藏出生了我們的五陰,但是我們卻不能說五陰就是如來藏。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五陰就是如來藏的話,那麼這一世在我們捨報以後,我們的如來藏也應該壞掉啊?但事實上我們的如來藏卻不會壞掉,祂又會為我們出生了一個中陰身,然後這個中陰身就繼續再去投胎轉世,繼續下一世的生死輪迴。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這樣就說五陰不是如來藏。為什麼呢?因為離開了五陰,也找不到如來藏的所在了。明心見性的菩薩由於都有這樣的現觀,所以他就能夠安住在「空有不二」的中道實相裏面,也就是說不住於空,也不住於有。因為體證了空有不二的境界,所以就出生了般若的智慧,有了自己的見地,這就叫作「見地正受」。

介紹過見地正受之後,我們要介紹第二、叫作「定的正受」。所謂定的正受是指,這一個實相念佛人,他所安住的境界就稱為定的正受。實相念佛人在開悟明心、眼見佛性以後,由於他的內心非常的清明,沒有任何的晦暗,因此心得決定,沒有絲毫的彷徨和猶豫,於是就有了種種定的功德受用出現,這就叫作定的正受。

第三、叫作「解脫正受」,這是說菩薩在明心見性以後,由於親證了如來藏的空性和有性,因此他能夠現觀一切眾生莫不是都是這個如來藏。自己是如來藏,別人也是如來藏,乃至家裏的貓狗也都是如來藏,都是由於往世各自所造的業種不同,因此而有種種不同的外相顯現出來,雖然在外相上有天、人、地獄、鬼、畜生等六道的差別,但是一切六道有情眾生的如來藏,卻都同樣具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體性,因此我們就說一切有情眾生平等平等。菩薩由於這樣的現觀,所以就可以獲得斷三縛結、乃至薄貪瞋癡等解脫功德受用,這就稱為解脫正受。

各位菩薩!在簡單說明過三種正受的意思以後,接下來我們就要分成三目,來繼續說明這三種正受的詳細內容。

第一目、叫作見地正受。所謂見地正受,我們要引用《大寶積經》卷二十一的經文來作為說明。經中說:

【已離身見,是則名為,被大甲胄,乘於大乘。於彼際門則無所執。過二際已,以安樂乘,而發趣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寶積經》卷二十一)

各位菩薩!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這個已經開悟明心、眼見佛性的菩薩,他就是實證了實相念佛的人,他已經離開了身見,從此不會再以色身為我,也不會再以五蘊為我,因此可以離開對於五蘊身的執著,這就好比他已經穿上了一件非常堅固的盔甲一般,再也不會被一切的天魔、一切的外道來破壞他的見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親證真如佛性了了分明,而這個真如佛性是菩薩的大法,也就是《法華經》中所說的大白牛車,不是聲聞法的羊車,也不是緣覺法的鹿車,由於這個大白牛車可以運載廣大的眾生,到達究竟成佛的彼岸,所以我們也稱為大乘菩提。這位實證實相念佛的菩薩,由於他已經見到了一切法的本際是空性,所以他對於一切法的本際,就再也沒有任何的執著;也因為證得真如佛性的緣故,所以他就可以離開斷見和常見的境界,能夠以安樂的大乘法,趣向無上正等正覺的佛菩提大道。

各位菩薩!一般來說,聲聞人往往擔心會被世間的五欲煩惱所繫縛,因此對五欲就生起了恐懼和怖畏;而緣覺乘行者,則是由於現觀一切世間無常,一切五蘊無常,因此面對無常生起了怖畏,害怕繼續留存在世間,所以緣覺和聲聞一樣,都急著想要取證無餘涅槃,希望能夠永遠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之苦。然而相較於二乘人的急於想要取證無餘涅槃,而這個已經明心見性的菩薩卻不一樣。他雖然也和聲聞人一樣,看到世間是苦、是空,是無常、無我,但是他卻因為實證了真如佛性,所以就能夠以真如佛性的常、樂、我、淨作為依止,由於能夠確實轉依真如佛性,因此他也就同時體認到這個世間是可樂的,是可住的,所以才能夠發起生生世世常住世間、自度度他的大悲願。也就是說,這些已明心見性的菩薩,為了救護一切眾生,願意自己不離一切煩惱,和一切有情和合共住,陪伴眾生在生死海中浮浮沉沉、頭出頭沒,而沒有絲毫的恐怖和畏懼,這叫作以安樂乘而度一切有情眾生。菩薩們就這樣子一世又一世的陪伴著眾生,一起邁向成佛之道。

在簡單說明過菩薩的心境以後,接下來我們就將見地正受要分成五點繼續為各位作說明。

「實相念佛人所得之見地正受:一、親證自性彌陀本來常住的境界。」

這個實相念佛人所證的實相境界,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境界呢?我們來舉示一段 世尊在《華嚴經》卷十四當中的說明,經中說:「佛身非我所,世界亦如是,說心非我所,覺無我菩提。」「導師無來去,亦復無所住」「法身無處所,充滿十方界」「彼無心意識,亦無起心想」「法身非變化,亦非非變化,諸法無變化,示現有變化。」(《華嚴經》卷十四)

各位菩薩!這段經文指的就是真如的境界,也就是自性彌陀的境界,也即是實相念佛人所安住的境界。這段經文的大意是說,示現在人間的這個應身佛,祂不是真實的我,祂不是真如,世界也是一樣,都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的心、意、識都不是一切有情眾生最終的歸依處,只有這個真如才是一切有情最終的歸依處。所以在開悟明心、眼見佛性以後,便能夠很清楚的知道,其實這世間沒有一個「我」真實存在,一切都只是空性而已。各位菩薩,至於這個真如法身還有什麼樣的體性呢?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到這裏。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8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果地實相念佛(六)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八集 果地實相念佛(六)
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們!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接著上一次的課程。上一次我們說到了,具足的這一個上品上生,他不但要能夠證得了真如、如來藏,並且要能夠親見佛性,真如是體,佛性是用,到了這個地步才能夠叫作具足的實相念佛。念佛人到了這個境界以後,他重新再來閱讀念佛圓通章,他的所知所見又是另一番境界,和以前不相同。這個部分 平實導師在書裏面已經寫得很清楚了。就好比說,真如是體,佛性是用,真如如果是燈的話,佛性就是那個光。自古以來能夠同時具備明心又見性的人可以說少之又少,號稱自己已經見性的人,大部分是所見非真,這個部分又是唯證乃知的東西,所以請有興趣的菩薩們仔細的閱讀正覺講堂相關的書籍,當然如果能親自來講堂修學,這是最好最妙的。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第197頁:

【佛子進入實相念佛的境界之後,再來重新閱讀念佛圓通章的原典,就會發現到《楞嚴經》它是「理事權實」,圓滿分明。更能夠判別念佛圓通法門它不是持名念佛的法門,而是無相念佛的法門,叫作憶佛念佛、憶想念佛。現在我們就以念佛圓通章所屬的經典的這個全名,配合這一部經的大意來說明,就能夠很容易的瞭解到親證實相念佛的這一些菩薩們的一些見地。

念佛圓通法門它是源自於密教部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先就經名分析如下:

第一、「大」:一切有情眾生的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就叫作大。因為過去無量無邊,未來無量無邊;現在的心性也是無量無邊,所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叫作大。

第二、「佛」:佛是真如顯現出來的靈明覺了,所以佛是報身、應身、化身。真如不是佛,祂只是為了方便的一個施設法而已,施設一個名稱叫作「法身佛」,這個才是真實的佛。但對於一般的眾生而言,所說的佛就是「報身佛」,就是「應化身佛」。

第三、「頂」:頂是說當體不可得。因為如果可得,就必定可見,所以十方三世諸佛三十二大人相裏面,有一個相叫作不見頂相。為什麼不見頂呢?因為當體不可得的緣故。真如之中沒有頂,也沒有相,沒有東西南北,沒有處所,所以要怎麼說祂有一個什麼頂呢?當體不可得就叫作頂。「大佛頂」指的就是真如,「大佛頂心」就是指的本來面目,又叫作本地風光,又叫作「菩提涅槃」。祂無形無相,祂不可見,因為真如是世間與出世間最無上最高的法,所以叫作大佛頂。因此,大佛頂就是指真如。

第四、「如來」:《楞嚴經》所說的如來有三種,第一種如來呢,「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楞嚴經》卷二)這個就是法身如來,就是真如。第二種如來是說「明極即如來」,也就是如來的報身。具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靈明覺了至於究竟,這是報身如來。那麼第三種如來呢,是「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這就是應化身的如來。譬如說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迦毗羅衛國釋種皇宮裏面出生為悉達多太子,然後八相成道轉法輪,這就是如來應世。因應世間眾生因緣的成熟而降臨在這個世間,自覺圓滿又能夠覺悟有情眾生,這就叫應身如來,這是《楞嚴經》裏面所說的第三種如來。至於我們如果平常感應到,或者在夢中、在定中所見到的如來,這個是化身如來。

第五、「密因」:密因有兩個解釋,第一種解釋:《楞嚴經》裏面說:「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楞嚴經合論》卷四)這裏指的因地心呢,就是指真如、真心。如果以有生滅的、能覺的這個心,當作是真如的話,那這樣的一個心祂就不可能是將來的果地、佛地的因地心。因此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指的就是說這個因地心發心不真實的話,以生滅的、能知能覺的這個心想要發心成佛,因為發心的時候,這個心就已經是不真實了,所以要成就果地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會很紆曲。意思是說,要不斷的輪迴多生多世,不斷的再去探索探究。我們必須要以無生滅的那個真如來作為我們的因地心,來圓成果地的修證。因為這個因地心,是外道、凡夫所不能知的,所以叫作密因。密因的第二種解釋:佛子開悟心性,親見自性彌陀之後,還要再藉著四禪八定、首楞嚴定等等這些無量百千三昧,作為事修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以四禪八定裏面所出生的這一些神通、境界、樂受作為目的,這一種知見和修學四禪八定、首楞嚴定、無量百千三昧的這個修證境界,都是奠基於真如為根本而修行的,這個也是凡夫、外道所不能知的,所以叫作密因。

第六、「了義」:所謂的了義《楞嚴經》上說,「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楞嚴經》卷四)因此一個人修得念佛三昧,親見自性彌陀的時候,應當要很詳細的去加以審查、觀察,我現在親見自性彌陀的這個真如心,跟我以後究竟成佛的那個心是不是同一個?如果不是的話,那就不叫作了義。那如果現在我所親證的這個自性彌陀、所護持的這個真心,跟以後究竟成佛的那個真心,是同一個,那就是了義。既然這一部經所講的是了義的法,因此念佛圓通的修行法門就必然是了義之法。所以我們用持名念佛這個方便,來接引佛子進入這個法門,但不可以就把念佛圓通解釋為持名念佛的法門,因為念佛圓通法門是了義法門,不是方便法門。

第七、「諸菩薩」:諸菩薩是指一切已經覺悟了,而來自度度他的有情眾生。所以《楞嚴經》所說的諸菩薩,就是指已經親見自性彌陀的人,乃至親見自性彌陀及其他五道的眾生。

第八、「萬行」:所謂的萬行,是藉著事修來圓成果地覺,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在《楞嚴經》裏面說:「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楞嚴經》卷四)那就是說,佛陀告訴阿難尊者,你現在已經證得了初果,已經斷了世間三縛結的見惑,可是仍然不知道六根之中,累積著有過去無量生的這一些虛妄的習性,這一些習性要從事修上面來斷,才能夠達到果地的無上正等正覺。事修就是指四禪八定、首楞嚴定這一些無量百千的三昧。

《楞嚴經》一開始是講修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所應該知道的關於真如佛性的知見,然後再由二十五位菩薩說明祂們各自證得圓通境界的二十五種法門,這個就是「理則頓悟,乘悟併銷」,接下來就講事修的各種三摩地,包括了四禪八定以及證入五蘊空的境界,這個就是「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在事修方面就講「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開示了這些原則之後就開始講戒殺、戒盜、戒淫以及戒大妄語,這叫作四種的清淨明誨。然後告訴我們修行的三種漸次的階段:第一要斷五辛,不吃五辛。第二要受淨戒,漸漸的斷除了殺、盜、淫、妄的心,不是斷除殺、盜、淫、妄的行;這四種心如果能斷,行就自然能斷,能夠修學正定。第三要能夠攝心旋元入三摩地。以上這些全部都是屬於事修,這一些事修就叫做菩薩萬行。所以依照《楞嚴經》的經旨,如果還沒有開悟,而修集福德資糧,就不能夠叫作菩薩的萬行;必須已經悟明心性,親見自性彌陀之後,再來修各種的事修,才叫作菩薩的萬行。

《楞嚴經》接著又依照菩薩悟後所修的各種三摩地,由淺而深的境界來說明修證的五十五個階位,直到五陰銷盡,究竟成佛,這個叫作果地的修證。因為三摩地的深淺而說明欲界定、未到定、四禪八定。因為四禪八定而觀、鍊、熏、修無量的百千三昧,並說明五陰的區宇及證得五蘊空的各種相貌,一直到識蘊空盡,就具足了無量百千三昧和法界的一切智,這就是首楞嚴三昧,就是妙覺。所以整個念佛圓通章,整個《楞嚴經》,我們曉得念佛圓通它是以自性彌陀為宗、以大乘的修證為教、以圓通的實相為體、以離愛得脫為用、以無相念佛為法、以人法為名,所以叫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整個念佛圓通章雖然只有224個字,但是它是淨土法門的心要。佛子們學念佛法門而到達了實相念佛的境界,就是無生法忍、就是念佛圓通,就叫作「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因為念佛圓通法門是了義的法門,不是持名念佛的方便法門,所以修學念佛法門得到念佛三昧,入了實相的境界,再回來看《楞嚴經》的全名,就可以貫通整部的《楞嚴經》。另外從念佛圓通章的這個章名,也可以貫通念佛圓通章的意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那麼講到這裏,到底親見自性彌陀是什麼樣的情況,所有的證悟菩薩都知道要遵守 佛所再三交代的,不為未證者明說,否則即是犯下虧損法事、虧損如來的重罪。但是既然是講果地的實相念佛卻也不能無語,我們就舉廣欽老和尚的法語來為各位介紹。這是廣老為了美國來的有緣人金博士所開示的——

廣老說(對金博士說):「你來以前我不知道你來,你走了我也不知道你到哪裏去,現在你問我問題,我憑著我的記憶回答你。我在50幾年前有一次情況,我認為是念佛三昧,你認為怎樣我不知道。」金博士一聽精神來了,說他喜歡聽。我(編按:指金博士隨行翻譯云林)趕快從旁邊翻譯說:「他請師父開示。」老和尚說:「50幾年前我在福州鼓山寺,有一次隨眾在大殿裏面行香念佛,大家隨著木魚聲在唸「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手結定印,邊走邊唸,忽然我那麼一頓……」老和尚的話,我逐句翻來,到了「那麼一頓」這裏,我頭大了,勉強譯為Once suddenly a stop。老和尚馬上對著我說:「你不要翻錯,不是停止喔。」這時候金博士看到老和尚「那麼一頓」的聲勢與手勢,表示他懂得老和尚的意思,我也覺得我的翻譯有誤,慚愧莫名。老和尚接著表示,當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先在大殿的地面盤繞,然後再冉冉的迴旋上升起來。老和尚講到這一邊,邊做緩緩盤旋手勢,同時唸佛,聲音深沉而渾厚。他說當時沒有什麼寺廟建築和其他人事物的感覺,只有源源不斷的唸佛聲,由下而上一直纏繞,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彌陀的聖號。老和尚說,那個時候他也不曉得行不行香,也不曉得定在那裏,光是「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引磬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各歸寮房,他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完全融於「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當中,鳥語花香,這樣子有三個月之久。老和尚笑著說:「那真的很爽快!不過這只是我記憶中的體會,是不是念佛三昧,我給你做個參考,我覺得是念佛三昧,你認為是不是那是你的事情。」

好,講完了這一段,大家到底知不知道什麼是念佛三昧?什麼是自性彌陀了呢?總還是難會!

據說有一次,在寺廟正在興建的時候,廟中的常住,大家急急忙忙的,白天負責挑水擔石擔沙,晚上累得不得了。結果呢,老和尚有一天晚上,竟然把工地裏面的那些釘子,大大小小全部統統撒翻,而且混在一起。廟中的常住,大家看到這個就忍不住說:「老和尚,你嘛幫幫忙!我們白天已經很累了,你還找這一些事給我們做。」後來這個常住——記錄的常住說,其實老和尚當初是為了考驗他們的耐心所以才這樣做。這裏有什麼相關啊!如果真正懂得老和尚的意思,真正懂得自性彌陀的人,就好把這個釘子拿起來,往大殿裏面丟,看看第二天早上哪一個瞎眼阿師起來,一腳扎,一釘扎在腳上,然後跟老人一起哈哈大笑。這樣子懂得什麼是自性彌陀了嗎?

前面我們還講到,如果是在,只要在初果須陀洹之後,就叫作出家人。有一些人不瞭解這個道理,其實在大乘《地藏十輪經》裏面,佛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善男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五)「云何名勝義僧?」什麼是勝義僧呢?謂佛世尊,或者是菩薩摩訶薩,或者呢,是聖獨覺,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不還果(也就是三果),或者是一來果(二果),或者是預流果(初果),「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也就是說,只要證得聲聞的初果以上的果位,佛說這個人他就叫作僧,就叫作勝義僧,就是出家人。佛還繼續說:那這樣的一個有情,他證得了果位,雖然他現出來的可能還是在家相,他的鬚髮也沒有剃,他也沒有穿上袈裟,他沒有受出家的別解脫戒,那當然也不能參加出家人的羯摩布薩;可是因為這個眾生他有聖法,他得到了聖果,我說他是「勝義僧攝」,叫作勝義僧。反過來講,如果沒有證得果位,就只能叫世俗僧。所以佛又說:「云何名世俗僧?謂剃鬚髮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別解脫戒,是名世俗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五)也就是說,就算剃了鬚髮,穿上了袈裟,受了三壇大戒——很抱歉,沒有證得果位,佛說這樣的人叫作世俗僧。乃至於更糟糕的啞羊僧,犯了罪自己都不曉得。乃至於更嚴重的無慚愧僧,無慚愧僧呢,佛特別提到了「毁謗正法是名無慚愧僧」。

那各位可以想一想,今天在我們臺灣的佛教界,有多少的出家法師開口閉口「人間佛教」,開口閉口「緣起性空,沒有真如,沒有如來藏;沒有阿彌陀佛,沒有十方諸佛;就只有地球有佛法;而地球的佛法呢,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了」。那這樣子算不算是毁謗正法呢?算不算是 佛所說的「毁謗正法是名無慚愧僧」呢?我們再想一想,出家人所受的三壇大戒,它的順序是沙彌戒、比丘戒以及菩薩戒。為什麼菩薩祖師會這樣安排呢?代表後面所受的戒才是真正重要的戒。對於大乘的菩薩而言,他應當是依止最後三壇大戒的第三壇——菩薩戒,為根本戒,而聲聞戒反而是他別解脫戒,幫助解脫道完成的戒;如果是二乘聲聞不受菩薩戒,才能說他的根本戒是聲聞戒。可是很悲哀的,今天臺灣大部分受過三壇大戒的法師們,都已經不明白這個道理了!這樣子算不算是啞羊僧、無慚愧僧呢?電視機前的菩薩,請自己深深的思惟。

今天我們實相念佛三昧的課程就講到這一邊,那如果還有所不明白的,請打開課本,慢慢的閱讀。如果能夠有機緣來正覺講堂,親自跟隨 平實導師修行,相信我們的念佛、我們的無相念佛、我們的實相念佛都能夠快速的成就。那我們的課程就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7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果地實相念佛(五)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七集 果地實相念佛(五)
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進行《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的課程。上一次我們講到說,以證得須陀洹初果為條件,來作為一個劃分。沒有證得初果以前,就一定沒有辦法出離輪迴,證得初果以後就一定趨向涅槃。所以還記得前面說到毘沙門天王的兒子對 佛自白說:「我因為上一世臨終的時候一心念佛,所以往生到四王天,作天王的兒子。」但是這都只是福德,不是證得果位。直到他作了天王的兒子以後,以天身修學佛法,而斷除了身見我見,所以才能夠自己向 佛稟白說:「我是闍尼沙。」也就是說「我已經證得了初果」。證得初果與否的這一條線劃分下去,就是輪迴與解脫的分隔線。所以證果才是最重要的事,值得向 佛稟白說「我是闍尼沙。」所以呢,請問大家:這樣子看起來,天界有沒有佛法?佛法是不是只在人間流傳?

比方說,佛在《阿含經》裏面說,忉利天的這個第四天主,也就是道教所稱的玉皇上帝,他所住的這個地方叫善見城,善見城裏面有一座善法堂,每隔一陣子他就會在善法堂裏面演說佛法,與諸天人一起思惟妙法,享受清淨之樂。這一些詳細的情節,在經中說得非常的清楚。現前這一位毘沙門天的兒子闍尼沙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是現在外面有很多的法師,受到了錯誤思想的誤導,表面上打著人間佛教的名號,然後說:「只有人間才有佛法啦!」所以鼓勵弟子不要求生西方淨土;甚至還說:「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根本沒有阿彌陀佛。」然後說:「阿彌陀佛這個信仰,是印度西北方由波斯王國裏面的這個祆教的光明神、火神的思想傳入印度以後,因為當年的印度連年的戰亂,人民為了要求得安樂庇護,所以就把火神的信仰轉化成為『阿彌陀佛』。」秉持這樣說法的人,就是在謗佛、謗法,這樣的人無法往生西方。還記得嗎?阿彌陀佛有說過,在祂的國土裏面哪怕是地獄罪的眾生,阿彌陀佛都可以接受,唯除五逆及毁謗正法。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我們去贊同、去護持這一些謗法的法師,我們就有了共業之罪了,這個自己要小心。

中品下生和中品中生的菩薩,到了西方以後要包在蓮苞裏面,然後花開,花一展開,就可以證得初果須陀洹;但是中品上生則是蓮花一展開,就可以證得四果阿羅漢。那這樣子我們就回到課題,這樣子證得了初果須陀洹,乃至於證得了四果阿羅漢,是不是就是果地的實相念佛了呢?一定不是嘛!因為證了聲聞初果乃至於四果,也還只是中品往生而已。那到底要怎麼樣才算是果地的實相念佛了呢?在《成唯識論》裏面說到:「薩迦耶見,謂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為業。」(《成唯識論》卷六)也就是說,薩迦耶見就是身見我見,就是執取五蘊當作是我,進而產生了我所,身見是一切惡見的依靠,一切惡見都是身見的作用。證得聲聞初果這樣的須陀洹人,斷除了身見我見,他的心中所思所想的,就是顛倒過來,不在五蘊上面用心,不再去聚集五陰,而是樂於寂滅,滅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滅盡六識身、六六身。

那是不是說:好了,這樣子一路修行到了成就四果阿羅漢以後,就沒有事情了,就什麼都不用做了?不是喔!就算是阿羅漢他仍然是住在這樣子滅十八界的作意之中。比方說在《增壹阿含經》裏面提到,有一次第四天——釋提桓因、玉皇上帝,他看到了尊者婆拘盧就想說:「此尊者婆拘盧已成阿羅漢,諸縛已解,長壽無量,恒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不著世事,亦復不與他人說法,寂寞自修如外道異學。」就是說,這位尊者婆拘盧已經成就了阿羅漢果了,諸般的結使都已經開解了,這位阿羅漢他只是思惟著無常、苦、空、非身、無我,不染著於世事,也不向他人說法,默默的自修就好像一個外道無學之人一樣。如此說來,這樣的初果人一直到阿羅漢他都還是修學著滅盡十八界涅槃之法,他們在世的時候叫作生,未來要入滅,這樣到底是有生滅還是無生滅之法呢?顯然是有生又有滅之法!這個就不會是無生忍、無生法忍。二乘的解脫道是要「將滅止生」,也就是用入滅來止住萬法出生,仍然是落在生與滅的兩邊。

真正的實相是沒有出生的,所以未來也就不會有消滅。如同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意思是說,我惠能所說的不生不滅,是從本以來自然就沒有出生,現在也不會消滅的如來藏法。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也就是說:這個無二的如來藏性,就是實性、實相。真如雖然是在凡愚之身也不會有所損減,處於賢聖之身也不會有所增加,住在煩惱之中卻不迷亂,住於禪定之中卻不寂滅;實相呢,祂不斷也不常,不來也不去,不在中間也不在兩端,不生也不滅,祂的性相是本來如是,常住不改變的,這就叫作實相之道。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佛說人有八個識,前七識都是屬於十八界之內,屬於六六身法的一部分,有生也有滅,刹那生又刹那滅,都是被出生之法,不停的轉變,所以前七識也叫作七轉識,也叫作妄心。在聲聞道中,從初果的須陀洹到四果的阿羅漢,他們所修證的就是要滅除這個七轉識,把妄心的境界完全的消滅了,自己也就是「我」也都消滅,包括了我見、我執統統都消滅,從此之後就在三界之中消失了,這就叫作阿羅漢的入滅。所以阿羅漢入滅之後,波旬魔王會覺得非常奇怪,這個人到底去了哪裏呢?他會不斷的找,不論再怎麼樣的找都找不到了,因為這位阿羅漢已經不在三界當中的任何一個地方現行,連 佛都找不到他了。其實他就是住於第八識的本心境界。說是住第八識,但實際上並沒有一個什麼地方可以住。因為第八識又叫作阿賴耶識、真如、如來藏、實相、本際,祂是本來常住,清淨涅槃的本際,眾生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清淨的涅槃,也從來沒有入住過這個真如的實相;祂從來不在十八界當中,不在六六身中,但祂又從來沒有離開過十八界與六六身。這樣的第八識、真如、如來藏,才是自己的自性彌陀,證得這個阿賴耶識,就叫作見到了自性彌陀,在禪宗叫作見到本來面目。大乘念佛的菩薩親見到這個本來清淨的自性彌陀之後,就有資格以上品上生的果位往生到西方淨土中;而且上品上生,不用再包在蓮苞裏面,直接生到西方面見 彌陀世尊。

所以在經上說,上品下生的條件,要能夠「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也就是發起對於追求這個真如、如來藏的信心跟決定心。如果一個人根本不信真如、如來藏,那就不可能以上品的果位往生西方。上品中生則是要求說,要「善解意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如果能更進一步的對於大乘第一義諦的教理,不但能夠善解義理,而且深信、樂持、心不驚動,也就是對於第八識如來藏的道理能解、能信,雖然還沒有親證,往生之後就會是上品中生的果位。那上品上生呢,「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各位都已經瞭解了六識心的特性,那自己就可以判斷,如果我們是用意識心來發心說「我一定要往生西方」,意識心是不是至誠心?意識心是不是深心?意識心至少在此生結束的時候就斷了!也就是說,要得見自性彌陀的人才能上品上生,證得如來藏,這是大乘的初果,是大乘的明心證悟,大乘的見道;證得了如來藏,才算是果地的實相念佛。

那麼由於大乘的見道,他是親見了萬法出生的根源如來藏,所以他同時會包括了二乘的見道功德在裏面:他同時看到了真心與妄心,所以不會再以妄心境界當作是真實法,那麼他不會再執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六身等等;聲聞初果須陀洹人的功德,這一位見到自性彌陀的菩薩他是完全具足;聲聞初果人的心行,這位菩薩也完全的了知。但是反過來講,聲聞初果人則對於大乘的證悟者,到底他們在悟個什麼東西?是猜也猜不到,就算做夢也夢不到。在禪宗來說,這個就叫作「生死大事已畢」——雖然這只是針對沒有悟的凡夫的方便說。因為佛道的修行次第,它本來就是非常非常的遠,證悟了也不過是七住位的菩薩,離成佛、離初地都還是很遠很遠,遠到看不到邊。即使如此,這樣的一位菩薩,他已經進入了大乘的見道位,他開始有資格可以上品上生。雖然他的外表跟凡夫一樣,可是他是一隻金毛獅子,是未來的萬獸之王,畢竟不是外面那一些野干、豺狼所可以比擬的;他是一位已經得到了灌頂位的王子,未來要接任國王的大位,不是那一些聲聞二乘人所能想像的;種性尊貴,所以是上品上生,終究不是那一些中品往生的二乘人阿羅漢所能想像的。

但是,證得如來藏是不是就是具足的證得了自性彌陀呢?答案是:還不是。我們再請 平實導師來開示,在課本的第193頁:

【現在我們要進入正修行第八個單元——實相念佛。

念佛人進入果地無相念佛的階段,很清楚的明白真如之後,每天晚上和自性彌陀一起睡覺,每天早晨和自性彌陀一起起床,他證得了真心、真如、自性彌陀,這個空性的真實存在,可是他還沒有親見佛性。因此如果知見不夠,就會停頓在這個階段,執著在這個空性裏面,那這個人他就會偏於空而沒有辦法進入實相,這個階段還不是保任的時候。如果知見夠,就知道應當要再繼續的體究求見佛性,如果有真善知識就會跟他指導,應該再繼續體究。

體究的方法呢!跟前面講的大略相同,因為這個階段已經有前面的那一些體究的經驗了,所以這一次就駕輕就熟,要見佛性就很快。體究的時候,應當要以思惟觀的功夫,去審究說「如何是佛性?」如果自己的福德因緣和功夫具備了,遇到真善知識的話一言便了;如果這一位真善知識已經明說了而我們還不能見,那就表示自己的福德因緣還有功夫還不夠,應當要再同時的修集各種的福德資糧和念佛定的功夫。而在體究的這個過程裏面呢,方向有一點差別,這個階段的體究,要往動態之中去體會,這個時候要避免打坐,避免靜中的參究,儘量在活動之中、散步之中、打球之中、郊遊之中,從風吹樹梢裏面、人來人往裏面、從狗吠貓叫裏面,乃至於貓咬狗、狗追逐貓都好,一切的動態之中去體究。體究的時候不可以完全的外放,一直向外直觀,同時要將心內照,才容易相應。這個階段必須要無相念佛的功夫很強才能夠相應。

黃龍禪師說過一句話非常的好,叫作「生緣處處」,這個階段的體究呢,真的就是生緣處處。每一個動的境界裏面,都有幫助我們親見佛性的因緣。所以如果佛弟子沒有得到善知識的指戳而見性的話,就應當在這個一切的活動當中去觀察。如果善知識他跟我們說破了,我們還是見不到,那就是我們的功夫不夠,應該要立即開始每天鍛鍊無相念佛然後再去體究,在審察之中,觸因遇緣,因緣成熟了,忽然一念相應,這個時候就可以從一切的色、聲、香、味、觸乃至於法之中,親見自己的佛性;一旦親見自己的佛性,就同時可以看見一切眾生的佛性。

這個見性是以眼見為憑,如果不是眼見分明,就不是親見佛性,就不叫作親見自性彌陀。一旦親見了,方知佛法大意就在一切的六塵之中。眾生如果覺悟了,那什麼東西不是解脫呢?何處不是解脫法呢?哪一條路不是解脫之路呢?然後從眼見佛性的這個境界,深入的去觀察思惟,就見到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如,雖然祂是空無形相,卻能夠在一切的四大五陰,並且經由佛性,在一切的相上去示現出來。這就是念佛圓通章裏面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楞嚴經》卷五)念佛圓通章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指的就是見這個不可見的法身佛,不是指那個感應所見到的有形像的佛,這個體究的過程就叫作「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樣的境界就叫作「香光莊嚴」。

佛子因為這樣的緣故,就由空轉入了有。果地的無相念佛明白了真如,真如是空;佛性在一切的相上面顯現,一切相是有。然後繼續去觀察,會發覺說原來空能生一切的有,這個有也終究離不開真如的空,所以他就住在空與有的兩邊,卻又不被空和有的兩邊所繫縛,能離於空與有的兩邊,自在的運作空與有的各種功德受用,這就叫作性相不二、行于中道,卻又沒有中道可以行。所以這個實相念佛的人,這個時候雖然他看見了世間有凡夫、有聖賢,可是他也照攝到了原來凡夫跟聖賢都是施設的,因為自性彌陀、真心本性、真如佛性,無凡無聖、無取無捨、不來不去,卻能夠在一切的表相上面去隨順一切的有情眾生,示現來去、示現取捨、示現出凡與聖。

實相念佛的人,住在這個境界裏面,就叫作超凡越聖,而不住在凡夫與聖人的境界之中。從此,體與用非常清楚的分開,體是真如、用是佛性,真心是體、性用是祂的作用。然後由於體用分明,所以能夠以各種方便善巧來幫助真正要學佛法的人,這個境界就叫作實相的境界,又叫作念佛三昧。所以在前面觀想念佛的第九觀裏面,我們說:悟明真如眼見佛性,稱之為念佛三昧。也就是說,念佛三昧就是實相念佛。

念佛人到了這個地步,能夠真實的了知淨土宗祖師所說的「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天臺宗祖師說「理事不二」;禪宗的祖師說「大地無非清淨身,溪聲即是廣長舌」;密宗的祖師說「聲字實相」;唯識宗的祖師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一些道理,實相念佛的人都已經知道了,從此之後不論是念十方佛或者念一尊佛,不管是有相的持名念佛、觀想念佛或者是無相念佛,都叫作「實相念佛」了。】(《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今天我們為各位介紹了實相念佛,那它到底實相念佛裏面還有些什麼內涵呢?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等到下一次的課程再為各位繼續介紹。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6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果地實相念佛(四)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六集 果地實相念佛(四)
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現在我們的課程是在《念佛三昧修學次第》裏面的果地實相念佛。前面幾集的課程裏面,我們已經為大家報告了,即使是做到了一般人以為的二六時中每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念佛,不論是聖號不斷現起的持名念佛,或者是更進一步,憶佛的淨念一直生起,不斷的無相念佛,這樣子呢,仍然是用意識心在念佛,它的本質並沒有離開過我們的六識身,仍然是在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之中,也沒有離開由六識身衍生出來的六六身。我們也引用了佛在《阿含經》裏面所說的,為各位證明了只要是落在六個識當中,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中,那就不會是真實的法,一定是有出生的法,有生就一定有滅。這樣的念佛再怎麼樣的延長,到了晚上睡著以後就間斷了,就算晚上不睡覺,到了這一生結束之後,也終究會斷。因為我們的六個識,祂的本質上本來就是間斷間斷,每一秒每一秒、刹那刹那都在間斷,所以這不是 佛在經中所說的果地實相念佛,因為這都是因地念佛。

那麼 佛說的果地念佛,到底應該要往什麼樣的方向去求取呢?佛在每一本淨土的經裏面,幾乎都提到了無生忍、無生法忍。例如 佛在說《無量壽經》的時候,說到了 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已經發了大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佛說無量壽經》卷一)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祂的本願之一就是:「如果我成佛了,而十方世界不可思議無量世界的眾生,聽聞到我阿彌陀佛的名號,如果未來不能夠得到無生法忍,以及其他諸種總持的三昧,則我就不取正覺。」

在《佛說大阿彌陀經》裏面,佛也講到了說,在西方淨土世界的寶樹:「彼刹諸天人世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如是樹木花果,與諸眾生而作佛事,皆以此佛本願力故、堅固願故、精進力故、威神力故。」(《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二)

也就是說,西方淨土裏面的諸般眾生,見到了這個寶樹呢,就可以得到了三種法忍:第一,安忍於聲音之響;第二,心安忍於柔順不剛強;第三,得到無生法忍。

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呢,佛咐囑阿難說:「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就是說:「阿難啊,你應該受持這個《觀無量壽經》,而且要廣為許多眾生來說佛所說過的法,我現在教韋提希夫人,及未來世當中一切的眾生,要憶念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大力,所以這樣的眾生,未來就可以得見西方淨土,就好像手裏拿了一面明鏡來照見自己的面容一樣,這個眾生能夠得到西方淨土中各種極妙樂的事相,所以心生歡喜,那個時候便可以得到無生法忍。」也就是說,果地的念佛既然是無生法忍,安忍於無生那就一定是無生之法,不會是有生有滅之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念佛,不論是口唸心聽,或者是心念心聽,甚至是不念自念,心中並沒有想要念佛,但是佛號自生,憶佛的念不斷出生,這都不是無生之法,所以一定不會是果地念佛。

那究竟果地的這個「果」是指什麼呢?經上說往生極樂國土的眾生,有上中下總共會有三品九生的分別。當然品位越高,就代表這位菩薩他的修證越高,在往生以後,他能夠更快的花開見佛,得到無生法忍。所以想想看,我們在共修迴向的時候,都會說「迴向某某菩薩往生極樂」,下一句是什麼?「蓮品增上」就是這個意思。九品的蓮位之中,這個下品的三生,從下品下生到下品上生,他都是造了惡業多於善業的眾生,經上說這個下品往生的眾生是:「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毀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也就是說,下品往生的眾生,一般說來都是多造惡業,但是因為因緣好,遇到了善知識教他要念佛,教他要歸依佛,所以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但是雖然往生到淨土,卻要包在蓮苞裏面十二個大劫到十個小劫不等。那各位還記不記得,極樂世界的一天相當於我們娑婆世界地球多久呢?佛不但在淨土的經典裏面提到,在《佛說佛名經》裏面也說到:「佛告諸比丘:『汝等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我此娑婆世界,賢劫釋迦牟尼佛國土一劫,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佛說佛名經》卷十五)

所以西方的一日一夜,相當於地球的一劫這麼久;那這樣子西方的十二大劫乃至十小劫,那是相當於地球多久的時間?很久很久,久到計算機都算不出來的時間!所以說,如果我們是以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那就要經過難以計算的長時間,一直把我們包在蓮苞裏面,然後讓我們聽佛法,不斷的聽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說六識身、六六身都是無常、苦、空、非生、無我,這樣子讓我們聽上十二大劫,相當於娑婆世界裏面無數量的時間,這樣子再頑劣的眾生都會改變,然後才能花開見佛。當然下品的這三生就不會是證果之人,所以不會是果地的無相念佛。

這個果地的自性彌陀是怎樣的呢?我們再進入課本的第189頁來看看 平實導師的開示:

【那麼體究念佛的人,如果在這個娑婆世界體究很久,而仍然不能親見自性彌陀,不能悟明真心的話,在往生極樂國後,見佛聞法,得到無量壽佛的開示以後,一樣可以悟入、一樣可以親見,可以得到無生法忍。到那個時候,也一樣可以了知無量壽佛為什麼叫作無量壽佛的原因。只是還沒有悟之前往生,需要一段時間在蓮苞之中消除性障、增強定力,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

念佛人體究念佛到了這個地步,就知道歸命無量壽佛的真實義理,就是歸命自性的無量壽佛;因為一切有情眾生的生命,莫不是由這個永無生死的自性無量壽佛而出生。到這個時候就知道了,諸佛的法身就是這個自性彌陀,如果沒有這個自性彌陀,就不會有十方三世諸佛,也不會有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情了。我們憶佛念佛,今日得證自性彌陀,因此就明確的知道大勢至菩薩就是空性、就是智慧。

大勢至菩薩又叫無邊光菩薩,「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楞嚴經》卷五)講的就是體究念佛所修學的過程以及所護持的境界。所以祂攝受念佛人歸於淨土,就包括了極樂淨土,也包括了唯心淨土在裏面。

念佛人到了這個境界,就已經知道了真如和妄心的差別,他可以隨時隨地清晰的照見真如,然後他就以這個真心來念佛;念佛的時候是念佛的真心,不是念佛的名號、不是念佛的形像。以我的真心念佛的真心;這個時候能念與所念都是這個真心;不離這個真心,而念諸佛的真心。就以這個真心來看待色身、來看待妄心、來看待時間、來看待一切的空間、一切的事情、一切的物,都會和無常、苦、空、無我相應,因為照見真如、真心、自性彌陀,祂的真實、不變異、恒常不變,所以相對照之下,色身就會變得很虛幻,妄心、妄知、妄覺那就更虛幻。一般眾生總以為世界是永恆的,一個大劫雖然是非常的久遠,但是從這個永無生死的自性彌陀來觀照的時候,這個世界仍然是非常的虛幻、非常的短暫、非常的不實在,因為它終究會壞滅。因此,色身的真實感、識心的真實感、時間與空間的真實感都消失掉了。所以他得到了解脫之樂,從此之後不會再以五陰為我,從此之後觀見了世界的虛幻。

所以,以真心的這個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來觀照一切的色身,觀照一切的形像、觀照佛號、觀照音聲、觀照世界,就會明白這一切都是假有,是因緣生,將來也必定會因緣壞、因緣滅。然後以這個見地來觀照念佛的這個形像、佛號的文字和聲音、一切諸佛的形像,都只是一種施設罷了,知道這是人為的一種施設,因此心中就可以得到一種解脫、一種自在。因為他證得真如的空性,明白一切都是施設的緣故,所以能夠依次的斷除身見(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樣的三縛結,而進入聖道之流。

一般的凡夫眾生、有情眾生都認為真實有一個我,然後從這個我出發,所以執著於五陰的世間和廣五陰的世界。但是念佛人親證了真如之後,我們稱之為親證菩提。親證菩提以後,他就會以真如為我,從此不再以五陰為我,而真如本身是一個空性,所以五陰的這個「我」的見解就斷除了,「以思惟心當作是我,以能聽能知的心當作是我」這樣的邪見就斷除了,以色身為我的邪見斷除了,這叫作斷我見或者說斷身見。因為我見斷了的緣故,所以疑見就斷了,知道世間六十二種外道的那一些見解,都是人為的一種施設。疑見斷除的緣故,接著,因為人為施設而制定出來的各種的這個戒禁取見也都消失掉了。戒禁取見斷除了,從此之後就不會取相為戒,而以道共戒為戒。

那麼這個三縛結斷了,我們就說這個念佛人叫作出家人,從此他念佛的時候,就遠離一切的相;念佛的時候,真實無相。因為斷了三縛結,得到初果解脫的緣故,所以稱這個階段的無相念佛,叫作果地的無相念佛,也叫作真實的念佛。這個境界就相當於禪宗的開悟、明心。】(《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那我們繼續來「蓮品增上」。佛法中能夠幫我們解脫的法有三乘菩提:聲聞乘和緣覺乘的法叫作解脫道,而大乘的菩薩道則是佛菩提道。九品的位階裏面,下品的三生這個眾生的佛法裏面並沒有實證到果位,而中品的三生才開始牽涉到二乘菩提證解脫果的問題。經上說,中品這三生往生到西方以後,說是:「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蓮花尋開,當花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我們前面幾次的課程說到,眾生沉溺在輪迴的大海之中叫作「生死之流」。只要是順著這個生死之流,那就永遠不可能得到解脫。什麼是生死之流?生死之流具體的來說叫作「結使」,意思是說,眾生被這個結給綁住了,這個結它不但繫縛著我們,而且役使著我們,驅使著我們,不斷去造作各種善惡業,所以我們就得不到解脫了。在《雜阿含經》裏面,佛把眾生的結使,簡單的說歸納為六識身:「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結所繫法及結法。云何結所繫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結所繫法。云何結法?謂欲貪,是名結法。』」(《雜阿含經》卷九)

也就是說,眾生被什麼樣的結使給這個繫縛住了,所以得不到解脫呢?就是眼識貪色、耳識貪聲、舌識貪味、身識貪觸以及意識貪法,眾生就是被這樣的結使給綁住了。那為什麼眾生會被這樣的六識身給綁住了呢?因為對於五欲有所貪愛,就會去攀緣色、聲、香、味、觸的境界,這就是結使造成我們的輪迴。所以經典裏面說,其實魔王波旬他用來擾亂修行人的武器,不是什麼可怕的兵器、猛烈的大火啦……都不是!而是「五欲之繩」。魔王用五欲的繩子來綁住眾生,眾生就不能解脫了。所以在《雜阿含經》裏面,世尊曾經對波旬說:「我說於世間,五欲意第六,於彼永已離,一切苦已斷。我已離彼欲,心意識亦滅,波旬我知汝,速於此滅去。」(《雜阿含經》卷三十九)

就是說:「我釋迦牟尼佛對於三界世間的五欲,還有第六識的貪愛已經永離了,所以一切的苦已經斷了,我已經離開了五欲的貪愛,對於心意識的貪愛也已經滅了,所以波旬啊,我瞭解你所使用的五欲之繩,你快點離去吧。」但是眾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這個結使所控制,所以還會很高興的說:「我要這樣!」「我不要那樣!」「我喜歡這樣!」「我討厭那樣!」這個結使它具體的表現,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六識身的貪愛。從六識身又衍生出十八界與六六身等等,也就是: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跟六愛身。貪著六識身以及六識身所衍生出來的任何一個法,把它當作是真實的我,當作是我可以去使用的功能身,就叫作身見,又叫作我見。所以一個修行人到了什麼時候,可以確定他已經開始摧壞結使,未來即將證得涅槃呢?就是斷了這個身見我見的時候,這樣的人就是證得了聲聞道的初果須陀洹。如果輪迴的這個結使是一棵大樹,那麼身見我見呢,就是這一棵樹的樹根,只要根爛壞了,不管這一棵樹再怎麼樣的巨大,它終究會很快的倒下。所以《長阿含經》裏面 佛說:「得須陀洹道,不墮餘趣,極七往返,必成道果。」(《長阿含經》卷十)就是說,證得初果須陀洹的人,斷了身見我見的人,他不會再墮落到三惡道當中,最慢最慢就是在天上人間經過七次的往返,就必定成就解脫道,然後證得四果阿羅漢,然後入涅槃。

這樣子瞭解了證初果須陀洹的重要性了嗎?簡單的來說,只要證得初果,這個人未來就一定會趨向涅槃,不會再墮落。對於一般的凡夫而言,證得初果就叫作聖人,我們可以用證得初果當作一個條件來作一個劃分。怎麼劃分呢?我們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在下一次的課程當中,我們再會繼續的為各位講初果須陀洹的人,他跟我們一般的這一些凡夫眾生差別在什麼地方。那今天就先介紹到這裏。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