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5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果地實相念佛(三)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五輯 果地實相念佛(三)
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的課程。上一次講到,真正的一心念佛是要找到自性彌陀。然而這個自性彌陀,祂不在六個識當中,祂也不在六個識所衍生出來的十八界當中,那到底要怎麼樣找到這個自性彌陀呢?平實導師在書上說:

【一個念佛人,進入到體究念佛的階段,一心一意的來體究「念佛是誰?」怎麼樣,或者說去體究「怎麼樣是歸命無量壽佛?」這樣子用思惟觀的功夫,不停的在觀照、思惟;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乃至於十年、二十年,等到他因緣成熟的時候,在一切的活動之中,或者撞著、踢著、冷著、熱著,乃至於有人是在耳朵癢著的時候,或者說他在靜中思惟觀的時候,忽然,反正就是忽然一念相應,總之是要一念相應;無論動中靜中,當這個人一念相應,他忽然完全的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時候他的疑情疑念豁然消失掉,然後覺明現前,心中極為清明,他就能夠去體驗、檢驗那個我們肉眼不可見的真心,以心眼來見到那個不可見的真心,稱之為真如、稱之為自性彌陀。然後呢!忽然得知,原來這個心才是真實的我!可笑的是自己無量劫以來,一直都被妄想妄覺妄心所欺騙,所以在三界六道裏面輪轉生死、受苦無量。從現在開始,終於一步一步的斬斷了生死之流,無始無明從此打破。這個境界、這樣的現象,我們就叫作明白親證自性彌陀,也就是禪宗裏面講的開悟,就是明心。

然後住在這個境界裏面,短則一二十分鐘,長則一兩個小時去體驗祂,覺得好新鮮哦!以前居然都不知不覺,把祂給忽略掉了;原來這個自性彌陀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抱著祂睡覺;早上起床的時候,祂和我們一起起床,這麼親密的關係!居然把祂給忽略掉了,從來沒有注意過祂。

然後呢!體驗過一段時間,轉了一個方向來思惟:我的本來面目就是這個,一切有情眾生的本來面目也是這個。然後呢!就觀察到這個真如、這個自性彌陀,從來就不生不滅,從來沒有任何的變化,祂從來不會來來去去,祂一向就是沒有生沒有死。有生有死是我們這個妄知妄覺、這個色身,自性彌陀從來沒有生死,所以祂壽命無量。我們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一個大劫又一個大劫的延續,可是這個真如自性彌陀從來沒有生滅,祂從來沒有出生!所以當然從來沒有死亡。祂的壽命無量無邊,過去是無量無邊,將來也是無量無邊。這個自性彌陀才是一切有情眾生最後的歸依之處,其實就是最初的歸依之處。到這個時候就真實的、完全的知道,什麼叫作歸命無量壽佛,原來歸命無量壽佛就是歸命自己的這個真如、這個自性彌陀啦!】(《念佛三昧修學次第》187頁至189頁)

我們前面說過:臺灣的學佛人,包括整個華人世界的學佛,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最多人修習的,能夠三根普被九品往生,任何人只要能夠信受、修學就能夠得到成就的,就是這個念佛法門。可是我們得到成就,到底得到什麼樣的成就呢?除了未來往生西方,除了能夠攝心一處之外,還有沒有什麼東西?乃至於同樣是念佛,為什麼會有九品往生的差異呢?

九品往生的分別,在前面的課程中已經說過了,我們這兒不再重複。大部分的蓮友們,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每天都在持名念佛、觀想念佛或者能夠無相念佛,一秒又一秒、一分又一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這樣下去我們努力念佛,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每天日常工作已經是忙忙碌碌,還要抽出來時間來念佛修行,除了往生淨土、除了攝心一處,應該還有別的東西吧!因為攝心一處、往生淨土,這些都仍然是有為有作、有生有滅的法。在經中 佛也明白的告訴我們:如果想要得到上品上生,甚至上品中生,他必須要有的條件就是要自得心開,親證自性彌陀,至少也得對這個自性彌陀有甚深的信心而心不驚動。所以也就是說要上品上生,就得要實證這個自性彌陀;要上品中生,也得對這個自性彌陀有徹底甚深的瞭解。這個觀點在前面的課程也已經說過了,這也不再重複了。

我們用一個比較廣泛的角度來說,如果我請問大家:「你為什麼要學佛?」你可能說:「我要往生淨土。」或者我們會說:「因為這個世界很苦、很辛苦。」也就是說,學佛是為了要能夠「離苦得樂」,學佛是為了要能夠「達到真實的彼岸」等等。反過來講,如果一個人覺得這個世間很好、很快樂,沒有什麼遺憾的地方,其實這個人就很難修學佛法。就是因為覺得世間有不可樂之處,覺得世間虛妄不實,多苦少樂,為了要能夠達到真實的彼岸,滅卻苦邊,所以而學佛。只要落在苦邊,就沒有辦法得到安隱跟解脫,所以學佛總的來說就是要滅卻「苦」。

那我們再來想想看:我們到底有什麼「苦」?為什麼要往生西方?為什麼要離苦得樂?有人說,眾生有「三苦」、有「八苦」等等,可是這一些都是苦的表相,它不是苦的源頭。那麼苦的根源是什麼呢?要弄清楚苦的根源,這個問題就是佛弟子的初發心之處,其實也是終極的目的。

在《法句譬喻經》裏面佛說:佛在舍衛國的時候,有四位比丘閒坐在樹下,討論世間哪一種苦最苦。第一位比丘說饑渴最苦,第二位比丘說淫欲最苦,第三位比丘說瞋恚最苦,第四位比丘說受到驚嚇恐怖最苦,大家在那邊苦苦爭執不休。佛知道了以後就來到樹下,對他們說:「比丘們!你們沒有真正的去探究苦的意義,『有身』才是眾苦的根源,而得到涅槃是世間的最樂。然而你們現在的討論,不是現在才有的。在久遠無數世前,有一位證得五神通的比丘,名字叫作精進力,他靜坐于森林之間,身邊來了四個動物靠在比丘的身邊,以求得短暫的休息和安寧。這四個動物彼此在討論世間是什麼最苦。烏鴉說:『饑渴最苦。饑渴的時候我的身體如火燒,喉如刀割。』鴿子說:『淫欲最苦。色欲熾盛的時候心神不寧,為此亡身捨命。』毒蛇說:『瞋恚最苦。瞋毒的心一旦發起,不但會害人也會害了自己。』鹿說:『受驚恐怖最苦。我害怕被獵人捕殺,又害怕豺狼加報,一點的小小聲音就會讓我嚇得拼命的跑,摔下坑谷,我和母親互相依靠,嚇得肝膽俱裂。』這個時候這位五通比丘就開口說:『你們說的都只是苦的枝末,不是苦的根源。【天下的苦,都是來自於「有身」!身是苦之器,是眾苦所集。】我捨俗修道,滅意斷想,不貪四大,就是為了要斷除苦的根源。』佛就是那位五通比丘,而你們四位比丘就是這四隻野獸啊。你們的前身已經聽我說過苦的意義了,為什麼今天仍然又做出這一些言論呢?」四位比丘聽到佛為他們開示之後,深深覺得慚愧,於是從此以後精進修道,後來統統證得了阿羅漢果。

在剛才這一段經文裏面,佛特別強調了,天下之苦都是來自於「有身」,身是苦之器,是眾苦所集。這裏所謂的「身」,不只是說我們這個肉身而已,而是指說可以讓我們依靠、依止的功能。比方說,我們有了這個身體,能夠動轉行動,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如果今天我們去問一個幼稚園的小孩:「弟弟,你的身體在哪裏啊?」他會很高興的說:「這就是我的身體啊!這是我的手,這是我的腳,這是我的肚子。」小孩子會以這個身體當作是「我」,有了這個身體,我才能去做各種的事。可是佛弟子會發現,這個身體只是最粗淺的依靠,指揮這個身體——也就是我們的心,才是真正的身、才是真正的「我」,沒有了心,「我」也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說眾生依靠著這一些功能,把功能當作是「我」,所以說:「我能夠這樣,我能夠那樣;我想這樣子,我想那樣子;我喜歡這個,我討厭那個……」

那眾生所依靠的這個「身」,又有哪些呢?在《雜阿含經》裏面,佛說:有六六身,是眾生的輪迴之本。

【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雜阿含經》卷十二)

意思是說:多聞的佛弟子們,對於緣起法,能夠良善的正思惟觀察,發現說因為有這個六個識,以這六個識當作我們可以依靠的身,然後從這六個識裏面衍生出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而這些東西,它本身都是有此則有彼,也就是相對之法。有了這六識身的運作之後,就會有未來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於是就這樣子的大苦聚集了,叫作有因有緣這個苦的世間就聚集了。

我們來整理看看。譬如說「眼識」,眼睛能夠看到東西,當然先決的條件我們要有眼識——一個眼睛瞎掉的人沒有眼識就看不到東西了。有了眼識之後,譬如說,為什麼我們能夠看到這一隻手?因為我們的眼睛接觸到了這個手的光,我們前面說過了,那麼視線接觸到這隻手的時候,叫作「眼觸」;領納接受了這個手的影境界,叫作「眼受」;看到了這一隻手,起了這一隻手的影像,叫作「眼想」;手的影像生起了,那麼眼睛對於這個,眼識對於這個手並沒有難過的感覺,存在、接受、繼續運作,叫作「眼思」;然後因為不難過甚至覺得還不錯,所以決定一直看下去,叫作「眼愛」。簡單的來講,也就是說眼識生起的時候,祂觸就會有眼識身、有眼觸身、有眼受身、眼想身、眼思身、眼愛身,於是這眼睛這一聚裏面的六個身就出現了。

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再去觀察前五識,就會發現每一個識,六個識中的每一個識的運作都是這樣子,而且前五識的運作,一定會伴隨著第六意識來分別,否則當我們眼睛看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知道、不會明白到底我們看到什麼東西。因此前面說過,意識被叫作「五俱意識」,是說只要前五識運作的時候,意識就會伴隨著運作而出生了意識身、意觸身、意受身、意想身、意思身、意愛身。

眾生都是依賴著這六個識而活著的,有了六個識就會各自再衍生出六個身,這樣子我們利用這「六六身」才能夠去應對進退、思前想後。把這樣的六個識衍生出各有的六個身,當作是我們依靠的功能,所以以上總共說的是「六六法」、「六六身」。眾生就是不斷的用這三十六個功能交替的運行,當作是自己可以依止的身體。眾生理所當然的一生又一生的,把這六六識的功能當作是自己的身體,這就叫作「身見」。也就是說這個身見的內容裏面包括了「六六身」三十六種功能,只要是眾生,就一定活在身見之中。

這個身見不用學習,是先天一直伴隨著輪迴就已經帶來的。實際上我們的一舉一動,在每件事情上面,在每個念頭之中,這個身見就已經具足的存在,只是眾生自己不知道。眾生將這個「六六身」三十六種功能當作是可依靠的身體,也就是把這「六六身」當作是「我」。所謂的「我」,我的內容就在這六六身中,這叫作身見,所以又叫作「我見」。以這個當作是我的身體,或者反過來,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我,這就是三界六道所有輪迴眾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有了身見我見,就一定會繼續輪迴,自己還不曉得原因。

所以 大精進菩薩雖然修到了第七天,已經心心念念全部都是憶想著佛,心止於一境滅諸妄想、不放逸,甚至因此發起了禪定光明四射,驚動了天人一起來到散花作供養。如果是一般的世間人,看到這種情況一定會說:「這一定是一位證果的聖僧!」那請問大家:大精進菩薩能夠念念憶念著佛,這是不是六識境界?是!是不是「六六身」的境界?是!所以它仍然沒有離開意識、意根、法塵,它沒有離開意識身、意觸身、意受身、意想身,意思身、意愛身,也就是說它仍然是在身見我見的範圍當中。也就是,這個時候 大精進菩薩仍然還是個凡夫,還沒有證得聖果。所以全世界都在讚歎 大精進菩薩的時候,菩薩自己知道這個不是證果,這仍然落在境界法裏面:「如果我對這樣的境界覺得自滿,那就還是凡夫一個,我就離不開三界六道的輪迴,這不是真正的解脫智慧,這不是我要出家的本意。」所以這個時候的 大精進菩薩,祂就必須要離開家人,離開天人的供養,去追求真正的解脫、真正的智慧,去追求真正的自性彌陀。

所以當一個眾生,他能夠滅除了身見,也就是滅除了我見,只有當他滅除身見我見的時候,無始以來的輪迴之苦才能夠開始滅除。就好像冰塊開始溶化了,雖然一開始看不出這一顆冰塊和別的冰塊有什麼不同,但是只要這一顆冰塊開始溶化,未來這個眾生就會一滴一滴、一點一點的開始離開了無始以來的輪迴。這樣這一位能夠斷除身見我見的人,因為他不再以六識身、不再以「六六身」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當作是真實的我,他也不會把「六六身」中三十六種功能的任何一個功能,當作是真實可依靠的我。他終於知道六識身中,任何一個識、任何一個身都是虛妄不實的。他終於看清楚了原來在十八界裏面,每一界的功能和邊際。所以呢,他會捨棄十八界實有的觀念。

大精進菩薩這個時候,祂要去找尋十八界以外的、六識身以外的、六六身以外的、三十六種功能以外的那個真實如來藏。所以祂離開了眾人、離開了眾神的供養,離開了光明、離開了讚歎,未來祂必定走向真實的彼岸,走向真實涅槃的安樂。

前面說到,毘沙門天王的兒子對 佛自白說:「我因為上一世臨終一心念佛,所以能夠作天王的兒子。」但這個都只是福德不是證悟,直到他作了天王的兒子之後,以天身修學佛法,而能夠斷除了身見我見。到這個時候呢,他才能夠自己向 佛前說——叫作對 佛自白:「我是闍尼沙。」意思是告訴 佛說:「我已經證得了初果。」所以請問大家:這樣子看起來,天界有沒有佛法?佛法是不是只在人間流傳?

今天的課程我們繼續為各位介紹「自性彌陀」,其他的部分等到明天再繼續為各位講解。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4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果地實相念佛(二)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四輯 果地實相念佛(二)
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上一次我們的課程進行到了 大精進菩薩的故事。

我們說到這一位 大精進菩薩祂一心念佛,不理會父母的引誘,不理會金銀財寶、不理會珍珠、翡翠、瑪瑙、美女的誘惑。到了這樣子祂努力的修行,到了第六天的時候,已經「斷諸憶想」,一切的妄念雜念都沒有了,就只是一心在念佛。最後由於天神現身說法,所以使得祂的父母同意讓祂出家修行。可是 大精進菩薩仍然是不吃不動,這樣到了第七天,經上說:「時,大精進不食七日,光明暉悅,顏色不變,唯心憶念正遍知身。」(《大寶積經》卷八十九)也就是到了第七天,菩薩祂發起了禪定,禪定之中發起了光明,所以呢,感得諸天散花供養。可是祂的心中,還是只有憶佛的一個念。那大家想一想,一心念佛到這種程度了,念佛念到禪定的光明照耀,一切的諸天看到,都來歡喜讚歎散花供養,這樣子算不算是真的一心念佛呢?答案是:還不算!其他的眾生,包括天界的天人都來供養,但是 大精進菩薩祂的心中自己知道,這還不是真的一心念佛。所以第七天之後祂離開了家,離開了大眾的讚歎與供養,獨自一個人去找尋答案。

所以,以後我們要衡量一下看看,衡量看看自己、衡量看看別人,有人說:「這個某某大法師,他念佛念得很好啊。」那我們就拿來跟 大精進菩薩相比看看,到底我們有沒有證得菩薩前七天的那樣的程度?還差得遠吧!就算真的證得了,也還只是停留在因地念佛,還不是真正的一心念佛,也就是還不是「果地念佛」。所以不要說有一點點的成績,自己就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或者想說「那我要趕快出世弘法,跑出去做人家的老師」等等。如果對於這一點還是有疑慮,那我們就可以問問看這位法師:「請問法師,您是用什麼念佛?」他會回答:「我的口中在唸佛,我的心中也在念佛。」那我們再問他:「您說自己二六時中都在念佛,那請問:您晚上睡著了之後還在念佛嗎?既然是睡著了,你又怎麼知道自己在念佛呢?」這樣一問,對方的臉就拉長了,因為知道自己晚上一入睡,念佛就斷了,不管是斷幾個小時,或者是斷幾秒鐘,它終究是斷了,所以這樣子算不上是二六時中都在念佛。如果是沒有智慧,知見比較缺乏的人,就會強辯說:「我念佛已經念到晚上不用睡覺,一直都在念佛。」那這樣子我們就可以問他:「那您一天如此,二天如此,可以維持幾天呢?」如果他還是堅持,他的念佛是沒有間斷的,每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念佛。那我們可以請問他:「請問法師,您今生何時開始學佛,何時開始念佛?」就算他說:「我三歲就被送到寺廟,就開始念佛。」那請問:「三歲之前有在念佛嗎?還在母親娘胎裏面的時候,有在念佛嗎?」顯然是沒有。

念佛,只要是有生的法,有開始的法,那就會有結束,那就是因緣之法,因緣法本來如此。可是真正的念佛,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就是本來常住的清淨自性,這樣才叫作自性彌陀。如果我們的自性彌陀是有出生又有消滅的法,那就不會是本來常住,如果現在證了,未來還會有消失退轉的一天,這樣子就違背了 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所發的本願了。「住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起、不滅。」「於甚深法,證無生忍。」(《大寶積經》卷十七)

或者再換一個角度,我們問這一位大師:「佛說人有八個識,那請問法師,您是用哪一個識在念佛呢?」他會講:「我也不知道,我就是佛號一直現起,『阿彌陀佛……』這樣子。」那我們就可以幫法師判斷,能思又能量,還能知道反觀自己,知道自己在念什麼,這就是意識心在念佛。可是意識心它的本身就是生生滅滅,晚上一入睡就間斷了。就算這個法師他真的不用睡覺好了,這一世的意識到了臨終的時候還是會斷滅,下一生會換上另一個全新的意識心;就好像我們今生一出生之後,不會知道過去生的事情,就是因為今生的意識心不是過去生、上一生的那個意識心。這樣子的念佛,用意識在念佛還是會斷滅,有滅就有生,剛剛說過這叫作相對之法。那如果是有滅又有生的念佛,就仍然只是在因地念佛的階段,還沒有證得那個不生不滅的自性彌陀,所以還不是在果地。

因此,想要一心念佛,整個問題的關鍵就出在這個「一心」上面。縱使我們念佛念到心中一直在念佛,不管是佛號不斷,還是憶佛的念不斷,這都還是意識心,不能算是真正的一心。如果我們想要瞭解什麼是果地的實相念佛,那就要先排除一般人會把哪些錯誤的見解誤解是自性彌陀。

我來問問大家(過去生就不談了):我們這一生,從我們還是一個嬰兒開始,我們是怎麼樣去學習,怎麼樣去認識這個世界的?簡單的來說,我們用眼睛去看影像,用耳朵去聽聲音,用鼻子去聞香臭,用舌頭去嚐味道,用身體去感覺觸壓冷熱痛,當然還需要意識心來幫忙我們思考分辨。譬如說,為什麼我們能夠見到這一隻手,那是因為我們有眼睛,也就是有眼根,如果我們的眼根損壞了,是個瞎子,那我們就看不見了。有了眼根就夠嗎?還不夠,還要有色塵,也就是說,因為我們的手上有光,手反射的燈光,這個燈光、這個光就進到了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才看得見。不信的話,只要把燈一關掉,我們是不是就看不見了?手上的光進入我們的眼睛,然後穿過眼角膜,穿過水晶體,穿過水樣液,最後投射在視網膜上,層層的穿過,然後進到視網膜,在視網膜上它成像——讀過國中生物學的人都曉得,我們眼底的影像是倒立的影像。也就是說,各位看到的這一隻手,在各位的眼睛上其實是一個倒立的手。然後這個影像再透過神經把它轉成電波,再一路傳到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中才會有這一隻手的影像。在這邊不妨問問大家:「那到底我們腦中所看到的這一隻手,看到的是外面的光?還是眼睛裏的光?還是神經裏的電波?到底我們看到的手是看到哪一個?」所以也就是說,要有色塵,要有眼根,然後就產生了眼識來分別。

這樣子就夠了嗎?不夠,還要有意識的配合,幫我們去分辨,我們看到的是什麼。譬如說,如果今天我們心裏在想事情,想到了出神了,這個時候,雖然我們有眼根、有色塵,眼睛睜得大大的,看著這一隻手,但是我們心中卻沒有看見,因為「心不在焉」,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有看沒有到」。這就是因為雖然眼睛有在看,可是我們的意識沒有在分辨這個影像。也就是說,我們要看到東西,需要眼識還要再加上意識。

其實我們從小到大就不斷的使用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來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或者我們反過來講,請大家想想看,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哪一個經驗、哪一個境界不是用這六個識來完成的?想想看,沒有嘛!有人可能會說:「有有有,我那一天看到一個東西,可是不是用眼識和意識看到的。」或者「我聽到一個聲音,但是不是用耳識、意識聽到的。」想一想看,這一句話有沒有問題?「我看到一個東西」,既然看到了那就是眼識的境界;「我聽到了一個聲音」,那就是什麼?耳識的境界嘛;而且「我」知道「我看見」了,「我」知道「我聽到」了,這個本身就是意識的境界。有人比較聰明,他說:「那我作夢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東西,那不就是意識境界?」對,因為在作夢的時候,是純粹的意識境界。自己的意識在想來想去,還是不超過意識的功能。所以我們從小到大、生生世世都在這個六個識的境界裏面。

眾生的境界,就是在這六個識當中。所以 大精進菩薩祂憶佛,憶到了第七天一心不亂,禪定的光明也生起了,但是祂自己知道,這仍然在六識境界中,這是「有生」;既然是有生之法,那就會是「有滅」的一天,所以呢不是真正的一心念佛,這不是自性彌陀。所有的眾生都是這樣子的,一直一直都住在自己的六識境界中,從來沒有一刻離開過。用意識心的分別思量,去配合前五識的功能,所以我們的世界就產生了。每個眾生其實是住在自己的六識所建築的世界當中,把這個東西當作是真實的。所有五識的境界,都需要意識來配合分辨。如果沒有意識的人,譬如說,如果我們昏迷不醒,那就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六識的關鍵在於意識,用意識來貫穿整個世界;沒有意識就沒有了自己,就沒有了理性,也就沒有了世界,就什麼都不用談了。因此西方的哲學家,都同意一句話,叫作「我思故我在」,「我」要存在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我的意識。

我們來看看《成唯識論》怎麼說:「五俱意識,同五所緣……。意不定與五受同故,予偏注境起一受故。」(《成唯識論》卷五)是說與五識共同生起的意識,它跟五識是識取共同的對象。意識也不一定和五識的感受相同。譬如說泡溫泉,我們泡下去的時候呢會覺得:「好燙啊!好燙啊!」可是我們心中卻會說:「好啊!燙啊!燙啊!燙得好啊!燙得很高興啊!燙得很舒服啊!」雖然我們的身識覺得燙,但是意識卻覺得很舒服,這叫作「意識不一定跟五識的感受相同」。當意識專注於五識中的某一識,就跟著那個識專注那個對象,生起了跟那個識相同的這個感受。譬如說,當我們牙齒痛的時候,這時候呢,如果我們專注在我們的牙上,過一會兒,我們就會覺得真的很痛;反過來講,如果當我們牙齒痛的時候,我們把心轉到別的地方,讓我們的意識,譬如說專注於電視上好笑的節目,這時候就似乎忘掉了牙疼,甚至會跟著電視裏面的情節一起在那邊笑,等到了廣告來的時候,又回到我們的牙齒上,於是我們又覺得:「嗚!好痛啊!好痛啊!」所以六識之中,意識是主,前五識是輔助意識、幫助意識完成境界。這樣子同意嗎?

可是意識的本身,也是虛妄有生有滅法。例如佛在《中阿含經》裏面明白的說到:「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中阿含經》卷五十四)意思是說,意識它本身是由意根觸法塵所出生的,就好像眼根觸色塵生眼識,耳根觸聲塵生耳識,如果沒有眼根或者沒有色塵,就不會有眼識出生。同理,意根觸法塵生意識,意識也只是被人家出生的法,它不是常住的法,也不是清淨的法,更不是不變之法。所以,意識的本身不會是我們的自性彌陀。這也就是 佛在《中阿含經》裏面說的:

【阿難!我本為汝說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阿難!此六識身,汝當為諸年少比丘說以教彼,若為諸年少比丘說,教此六識身者,彼便得安隱,得力得樂、身心不煩熱,終生行梵行。】(《中阿含經》卷二十一)

意思是說,佛交代阿難說:「阿難啊!我為你說了六識身的法,六識身有眼識、耳識、鼻識、身識、舌識、意識。阿難啊!這樣的一個六識身的法,你應當為年輕的、年少的比丘,把這個法交給他們。如果你能夠為這些年少的比丘教他們六識身的法,這一些年少的比丘就能夠得到安隱,能夠得到大利,得到安樂,身心就不會煩熱,於是終生都可以行清淨的梵行。」如果我們能把這六個識的本質現前的觀察清楚,就能夠得到安樂,心就不會再為這樣的六塵法、六識法而煩惱。

總結一下,即使是像 大精進菩薩那樣子的努力,七天之內,一心不亂,憶念於佛,都還只是意識心的境界,是有生之法,是有滅之法,所以不算是證得了自性彌陀,因為他還是處在因地念佛。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再繼續的往下看,回到書上繼續看看 平實導師怎麼說:

「現在這一個階段講的無相念佛,是已經明白了什麼是自性彌陀,但是仍然還不能夠眼見,所以稱為果地無相念佛。這個階段的念佛,也可以稱為真實念佛,雖然還在空的一邊,但是已經真實的了知真如,所以能夠稱為果地無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學次第》187頁)

好,我們來整理一下:眼根觸色塵生眼識,耳根觸聲塵生耳識……乃至於意根觸法塵生意識。眼根、色塵、眼識這三個東西,是互相依靠在一起的——沒有眼根,眼識也就不存在,色塵也就沒有意義;沒有色塵,則眼根就失去了作用,眼識也就不會生起;如果沒有眼識的話呢,另外的這兩個條件,也都變成沒有意義之法。眼根、塵、識三個綁在一起,這叫作「束蘆之法」。比方說,我們在高中的時候上軍訓課操槍,下課的時候教官會要我們三個人一組,把三把槍互相靠在一起、站在一起變成一束,然後這一束當中的三把槍就把它編號叫作A1、A2、A3,可是這三把槍裏面只要有一把槍倒下來,另外的兩把槍也會跟著倒下來,這時候這整束的槍就解散了,就不會再有這什麼A1、A2、A3的差別了。根、塵、識三個也是一樣的,互相依靠而存在,根、塵、識綁在一起成為一束,一個聚合。所以在眾生的世界裏面,我們的眼睛,眼的這一聚法裏面,有色塵、有眼根、有眼識;耳的這一聚法裏面,有聲塵、有耳根、有耳識;依此類推,到了意的這一聚法裏面,有意根、有法塵、有意識。眼耳鼻舌身意總共有六聚,每一聚法裏面都有根、塵、識三個法,所以總共是六乘以三,有十八個法,也就是十八種功能,又叫作十八個界。每一個界都靠著根、塵、識三者和合,才有它的作用,才能夠存在,所以每一個界本身,都是相對待之法,不是真實常存之法。也就是說,這樣的六識,這樣的十八個界,沒有一個是無生無滅的真自性彌陀。

大精進菩薩在七天之中,完全體驗了這個部分,所以祂不用十八界當中的任何一界法當作是真實之法,祂決定要繼續更上一層樓,去探究真正常住的自性彌陀。那離開了這十八個界,來找尋自性彌陀要怎麼找呢?我們再回到書上,平實導師接著說:

「一個念佛人,他進入到體究念佛的階段之後,一心一意來體究『念佛是誰?』,或者體究『如何是歸命無量壽佛?』,就是用這樣的思惟觀的功夫,不停的在觀照、思惟,以找出這個自性彌陀。」(《念佛三昧修學次第》187頁)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暫時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今天我們帶著大家一起弄清楚了「六識法」,弄清楚了「十八界」,並且告訴大家,我們要的「果地無相念佛」,不在「十八界」當中。那到底在什麼地方?請聽下回分解。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3集
由正偉老師開示:果地實相念佛(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三輯 果地實相念佛(一)
正偉老師 主講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我們導讀《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一本書,這個課程上到這一邊,前面已經說過了為什麼我們要修學念佛法門,也就是念佛法門它優於其他法門的殊勝之處。以及想要修學念佛法門,我們應當要先具備哪些條件的前方便,也就是想要求生諸佛淨土,要具備哪些資糧。還說過了實修念佛法門的方法,我們講過了持名念佛、觀像念佛、繫念思惟念佛,以及最殊勝、最上根的修法——無相念佛。因為我們希望能夠實證念佛三昧,所以由因地心的這個淨念相續的念佛,轉變成為體究念佛,這樣子就有機會在一念相應之中,實證真如如來藏,也就是現前見到自性佛。

在前面的課程中,郭正益老師已經為各位介紹了要進入體究念佛所應該注意的事項,現在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

來看看這一張表:根據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從1999年到2004年的調查研究,臺灣地區的佛教徒、佛弟子們平常所採用的修行法門,一直都是以念佛為最主要的,其次才是讀經、誦經、打坐等等。研究報告中也指出,臺灣宗教的發展方向,是從民間信仰這一類比較缺乏具體宗教認同、沒有明確目標的這一個信仰,轉成了有組織、有形的宗教的方向發展。這就意味著說,臺灣的學佛人,大部分都是心性纯厚的念佛行者。

就好像各位菩薩們一樣:是不是或多或少的都會念念佛,乃至於發願未來要往求生淨土呢?我們願意念佛、能夠念佛,就代表了我們對於佛菩薩的深信——相信說,佛菩薩的功德神力不可思議。這也代表了我們已經不是一世兩世、一劫兩劫與佛結緣,一定是從久遠以來,我們就已經多生多世的跟佛菩薩結下了善緣,所以今生我們才願意歸命於佛菩薩。如果不信的話想想看:我們身邊所認識的親朋好友們,有多少人願意念佛呢?雖然我們用盡了各種的方便善巧,但是能夠念佛、能夠相信佛的人真的是不多。而我們今生接觸到佛、看到佛菩薩、看到佛經,就是沒有理由的、沒來由的感覺到親切,感覺到歡喜,是不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應當要相信:自己的確是善根深厚,已經與佛菩薩結下了很深的善緣了;我們正是佛菩薩最護念的弟子,佛菩薩其實一直都在護持著我們、憶念著我們,如同一位母親想念她的孩子們。這樣子自己是不是能夠確信了呢?

再來,想請問大家:「大家平常是怎麼樣念佛的呢?」是持名念佛?持咒念佛?還是觀像念佛(也就是觀想念佛)?還是已經可以進步到無相念佛了呢?譬如說,持名念佛,我們口中稱誦著佛號,心中想著佛;觀像念佛,我們在心中出現了聖像、聖境,心中想著佛;無相念佛則是無形無相,但是心中還專心繫念著佛、想著佛。如果一個人念佛的時候心中沒有佛的話,那麼這個人即使他表現出來的樣子,好像是在念佛,口中也唸出了聖號,但是無論外表再怎麼莊嚴,我們說這個人他終究比不上一台唸佛機——因為唸佛機插上電之後,可以連續不間斷的唸上好幾年,這個我們可作不到。俗話說,這樣子就叫作「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所以佛門裏面說:「念佛不在嘴,修行不在腿。」也就是念佛的關鍵是在於我們的心,而不在於我們的外相。所以,在《觀無量壽經》裏面佛說:「然彼如來,宿願力故,凡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佛說觀無量壽經》卷一)就是說 佛祂依著祂過去的宿願力的原因,只要有任何憶念到、想念到佛的眾生,佛就一定會加持這個眾生,在佛道上得到成就。並且在這個經文裏面講到的是「憶念如來」,而不是用口唸或者朗讀,或者說來觀如來相。

大家想一想,這麼多種的念佛方法,它的目的除了為了要讓我們能夠修集廣大的福德,能夠圓滿往生淨土所必須要具有的福德因緣之外,真正的目的就是要修學、要具備「一心念佛,淨念相繼」的這個功夫——心中念念都是繫於佛,這也是 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中就已經和弟子們強調的「一心念佛」,不是兩心、三心、四五心等等。

譬如說,在《長阿含經》裏面說到,佛在世的時候,由於摩伽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王,他是虔誠的佛弟子,所以許多的人民雖然他們不懂什麼是佛教,可是他們也跟著國王,一起聽聞了 釋迦牟尼佛的聖號。這些人民有的人他只是信佛,實際上他並不瞭解什麼叫佛法;有的人甚至他只是聽聞過 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弟子,可是經藏說,就算這樣子,他們曾經憶念、想念過 釋迦牟尼佛,所以命終之後,這一些人有的可以生到各各欲界天裏面去享受天福,有的人會投生到高貴富豪之家享受人間的妙五欲。這不是說這一些眾生有多麼的厲害,而是諸佛這一清淨、不可思議的願力所成的。

譬如說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世尊晚上的時候靜坐,結果在祂身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神自己報上名號,然後說:「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闍尼沙的意思就是說戰勝了結使,至少是戰勝了三縛結。於是 佛就問他說:「你為什麼叫自己是闍尼沙呢?為什麼說自己戰勝了輪迴的結使呢?」這位天神就回答 佛說:「這是因為我本來在人間的時候是一個國王,是如來法中的優婆塞,臨命終的時候我一心憶念著佛,就以這樣的功德,所以能夠往生到四天王天,作了毘沙門天王的兒子。從此以後我探究諸法,後來證得了須陀洹,也就是初果,因此以後我都不會再墮入惡道了,因此我叫作闍尼沙。」毘沙門天是四大天王裏面的北門王,他的兒子在佛教史中非常有名,曾經多次的現身護持佛法,甚至在道教之中據說他就是一般人所稱的「三太子」,這樣子就有聽過了吧?其實祂是佛教的護法神之一,也是一位已經證得聲聞初果的菩薩。

由此可知:光是憶念著佛,這個功德就已經非常的大。所以 世尊殷切的交待說:「諸比丘!常當專精一心念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增壹阿含經》卷四)也就是 世尊交待說:諸位弟子們,你們應當要常常的、專心的一心念佛,這就是各位應當要努力修學的工作。所以到這邊我們就能夠確認了,「一心念佛」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如果不懂得念佛是用心來念,那麼念佛就一定會念不好。

例如說,近代年中老實念佛得到成就、非常有名的廣欽法師,其實很少人知道他是一個開悟的聖僧,也許因為因緣不具足,他似乎也沒有把開悟的法傳下來。如果大家有曾經親近過他的,會發現他基本上都在那坐著……例如,周宣德居士的記錄說:

我在一個週末假期的晚上,特地到寺中拜見他老人家,他正在佛殿中間日本式的一個矮圓桌上盤腿而坐。我就在他旁邊不遠的椅子上也坐下來,在黑夜中我開電燈,專心的伺候他,每隔一個小時或四五十分鐘,我就輕步的走到他的座位旁邊,小聲的向他問說:「師父你在作什麼?」他回答我說:「念佛。」我又問他:「那你念哪一尊佛?」他回答:「阿彌陀佛!」這樣子七八次我都是這樣問,他也都是這樣答。我一夜沒有睡,熬到第二天早上,我再問他:「你老總是說在念佛,可是你的嘴巴也沒有在動,也沒有發出聲音,那究竟是怎麼樣念佛?」他回答說:「念佛總在心念專精,而且晝夜不間斷、不雜亂,但是你們初學者能夠從口唸、耳朵聽、心裏想佛,這就是下手的功夫,慢慢的自然就會做到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不亂,然後由於念佛得定而發慧。」

所以後來有一位老法師去參訪廣老的時候,廣老就指正他:「念佛是用心念,跟這個身體是沒有相關的。」我們來看一下:

這是在民國六十九年的夏天,當時廣老八十九歲。臺南某寺廟的老法師,年紀八十二歲,出家沒有很久,跟著一位在家護法居士,一個月前從臺南出發,參訪臺灣各地的寺廟,昨天來到了土城,掛單在承天禪寺。早上的時候在課堂見到了老和尚,就請示老和尚修行之道。老和尚說:「老年人出家,要走修行這一條路是比較慢,能夠一心念佛帶業往生西方,這是最快的。」老法師說:「我到了老年才出家,人生的各種困難、危險的境界都經歷了,覺得這些對我來說其實都不算什麼,可是現在出家了,卻覺得佛法老是讓我理解不過來,請師父為我慈悲開解。」老和尚就回答:「老人家了,不要在那邊想要學這個要搞那個,那個是沒有結果的,還是最好什麼都不管它,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最要緊。我看你啊根本沒有在念佛。」老法師就說:「昨天上山來,匆匆忙忙沒有時間念佛。」老和尚就回答:「匆忙是我們這個身體在匆忙,念佛是用這個心在念佛,兩個不相妨礙。有在念佛的人跟沒有在念佛的,來到這裏我一看就知道,一個有念佛的人,他的舉止行動當中、言談之中都會流露出『阿彌陀佛』來,我看你來到這裏,心中根本沒有帶著半句的佛號來。」同行的護法居士就問:「要怎麼樣念佛呢?」老和尚就說:「念佛就是念佛,還要怎麼樣念。」老和尚就問這位老法師:「你在常住擔任的是什麼執事呢?」「香燈。」老和尚講:「擔任香燈是最好利用來念佛的,一邊擦擦抹抹的做事,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最好的。」老法師回答說:「可是這樣子的話我會弄亂、會搞錯。」老和尚說:「這怎麼會弄錯!你身上穿的這一件道袍,你就不會把它顛倒穿。」

大家想一想,平常我們念佛,想要做到一心念佛,無奈雜念、妄念就是不斷的不斷的跑出來,我們不自覺的就跟著妄念走,雖然嘴巴喃喃有詞的在唸佛,可是心中卻想到:「小孩子昨天晚上發燒,今天一早就去上學了,不知道有沒有乖乖吃藥?待會打個電話去問他!我看呢還是直接打到學校,告訴他的老師,請老師幫忙注意一下。也不知道這一次到底是被誰傳染的?該不會是上個禮拜我們一起去美國大峽谷的時候被傳染的?說起這個大峽谷那個景色真是壯觀,我一直以為太魯閣已經很了不起了,沒想到大峽谷更好看,待會打個電話給媽媽,叫她下一次要跟爸爸一起去……」念佛念不到五分鐘,但是我們的心已經從佛菩薩的身邊,跑到兒子的身邊、爸媽的身邊,已經從佛堂跑出去,環遊世界一圈,然後又回來佛堂了。所以一般人想要「一心念佛」是多麼的困難,還要「淨念相繼」這更困難。

但是再想一想,如果今天兒子生病住院,我們白天去上班,在辦公室裏面,一整天就是在擔心兒子。別人看我們好像悶悶不樂、失魂落魄,就好心問說:「你今天怎麼啦?怎麼一整天都不說話?是發生什麼事啊?」我們就會說:「對啊,就是我兒子啊,昨天發燒到三十九度住院,今天不知道有沒有好一點。」想一想看,我們想要一心念佛卻做不到,妄念紛飛,可是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一直想念著兒子,卻一整天都在掛念著小孩,牽腸掛肚,無妨我們在辦公室一邊做事、一邊講電話,心中還是一直在掛念著住在醫院裏的兒子,是不是這個樣?所以對一般人而言,想要做到一心念佛真的不容易,就算很多念佛已經念了二三十年的蓮友,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那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叫作「一心念佛」呢?怎麼樣的修行才能夠達到一心念佛呢?這我們先回到書上,我們接下來進入第187頁,請 平實導師來為我們開示,也就是第二篇正修行的第七章「果地無相念佛」的第一節:「接著我們進入正修行的第七個單元,談一談果地無相念佛。我們前面講過,無相念佛還是在因地之中念佛,施設一個名稱叫作無相念佛。」

什麼叫因地中念佛?簡單的說,就是在我們還沒有開悟之前,還沒有親證到、還不知道自己的自性彌陀,就叫作因地念佛。有人可能會講:「你這樣子說不公平,我出家以後閉關,專修念佛二十多年了,其他什麼事情我都不理會,現在我已經修到二六時中,阿彌陀佛的聖號都會不斷的生起,就算我的口中沒有在唸,我的心中一直都在念佛,為什麼你說我這樣子還是因地念佛?」會這樣子問,就代表程度不錯,因為這位菩薩已經知道了念佛不在口而是在心,而且是要憶佛的念一直不斷的現起,這叫「憶佛泉湧」,佛號、憶佛的念好像是泉水一樣的不斷湧出,擋都擋不住。這就是一般人所認為的一心念佛、淨念相繼。可是這還不是真正的一心念佛。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在《大寶積經》卷八十九中,佛要大家學習一位 大精進菩薩——聽祂的名字就知道,祂非常的精進。這位菩薩第一次看到了佛的聖像,就決定了要在如來的正法中出家修學佛道。可是父母不同意,以死相逼,所以祂就默默的修行,一心念佛,不吃、不喝、也不說話。父母為了阻止祂,所以準備了鮮美的飲食,祂不理會,只管念佛;父母又準備了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祂也不理會,還是念佛;父母找來了親朋好友來勸阻祂,祂不理會,只是念佛;最後父母找來了美女,成群結隊的在祂面前晃來晃去,祂還是不理會,看都不看,就只管念佛。這樣子到了第六天,經上說祂:「斷諸憶想,不起食,念如來應正遍知。」(《大寶積經》卷八十九)就是說這六天以來,祂都非常用心的憶佛,憶佛憶到全部的攀緣、妄想統統都斷掉了,只剩下憶佛想佛的一個念存在,祂一直憶念著如來、應供、正遍知身,最後感得了天神現身說法,祂的父母終於同意讓祂出家。

今天的課程中,我們為各位介紹了「果地無相念佛」。在果地無相念佛之前,先要確認:一般人所謂的「一心念佛」,仍然是停留在因地的階段。我們舉出了 大精進菩薩的故事,大精進菩薩像這樣子的念佛,念到已經斷諸憶想,可是仍然不是真正的一心念佛,仍然不是果地念佛。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有關於 大精進菩薩的故事,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各位報告。

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2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當發大願心和長遠心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二輯 當發大願心和長遠心
正益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來到最後一個科目,就是說當你要作這個體究念佛,也就是世間所說的參究念佛,那你一定要先發一個長遠的心,要發大願心。因為佛道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所以你應該從波羅蜜這樣來修學;能有正確的知見,然後才能夠往這樣的佛道來繼續的行走。因為般若是一個智慧法門,跟一般外道所說的、現在跟你在佛殿所看到的,可能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如果說你依止於 佛陀來到世間之前許多哈不隆東的一些知見,那這樣的話你沒有辦法在佛道中一直的前進。

譬如說,第一種知見就是「一切都放下」,這我們在之前有提過。以前的人他時間一到,年紀大了,他就真的放下了——放下妻子兒女以及家產——他就出外去修行,可是 佛說他們還是外道。他們放下還不夠徹底嗎?已經放了那麼多了,可是沒有放到根本哪。

再來,就是說以前的人認為見聞覺知這個心,就是一個再真實不過的、人人都能體驗的真心。可是阿難在《楞嚴經》裏面被 佛陀很大力的斥責,說他是認賊作父,這個也是在 佛陀之前就已經充斥於外道間的一個知見。

再來,「一念不生」,沒有分別,所以,以前 佛陀在出現於人間之前,許許多多的修行人,他們就想要滅去所有的覺知,乃至於有無想天無想定、乃至於說在二禪的定中都無覺無觀,沒有對外沒有對內,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個覺知心,可是佛說:還是外道。

今天外道法在佛殿中最好懂,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就已經不斷的熏習這些外道法,就是沒有發願來真正瞭解這無量究竟的法門。就是我們沒有發真正的四弘誓願,所以我們沒有一個簡擇眼——沒有一個慧眼可以區別哪一些是真正的外道法,哪一些是真正的佛法;最後都把所有的法都當作是外道式的佛法。這樣的話,修學上你很難遠離種種的邪見。

甚至有人認為說:「我持戒這樣的經營,每天努力的苦行啊,這樣就應該是你說的佛法吧?」可是 佛很早就說:「你每天浸淫在這種苦行之中,日又一日,復過一日,你還是外道,因為苦行不究竟。」人家說:「那何以見得?」佛陀說:「我六年在雪山中的大苦行,一切眾生沒有超過我的。今天你要說苦行,你苦行的因,你也不知道為何可以導致未來成就智慧的果,智慧是要靠修學的,不是硬著身體在那裏磨練,然後操勞就可以得到的。」

然後再來,有的人說:「那我很努力的禪定,然後很努力的來作種種的定中的修持。」結果 佛還是說:他們也是外道。那他們又說:「那何以見得?我這樣法門不對?」佛說:「你們所修的最高可以達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這我也修過,但它一樣沒有辦法開啟智慧。所以不論你們有妄念、沒妄念,乃至將妄念降伏的,都還是一樣,你們都離棄了真正的道。」

所以佛法要來開演這個究竟法。既然是這樣,你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所以雖然 佛陀示現滅度兩千多年,可是一樣有善知識在人間。第一個是經書。佛陀所說的經呢,你就不能違背。佛說見聞覺知——你現在能夠聽師父說的這個心,不是,就不是。那你說:「可是這個心這麼容易找,一下就找到了,你要否定祂,可是否定祂,我什麼心都沒有了?」這就像阿難的疑惑一樣,可是阿難憑藉著 佛陀的威德,他還是可以親證這個實相心;但絕對不是你所知道的見聞覺知的意識心啊!所以你要對於佛法的般若,要勇猛的、精進的去扛負、去修學,不要懼怕人家會來講話:「我是一個出家人,我今天怎麼樣,我跑到哪個道場去向人家學般若,然後不是像經典中看過等等。」乃至於在家眾說:「那些法我應該看看書就好。」千萬不要如此,你應該依止於善知識——就像是《華嚴經》裏面,善財童子在修學的過程中,其實祂已經修學到很好了,祂的境界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瞭解的,祂證量這麼高了,可是你看祂,祂對於每個善知識,那樣的服膺、那樣的謙遜,從來沒有認為自己的修學已經非常好了,這就是我們學佛人的榜樣。

如果每一個人都認為:「我已經不需要任何善知識來教導我。」這樣你即使能夠生到極樂世界中,一樣會發生一個事情——你還是在蓮苞裏面。你要在蓮苞裏面做什麼呢?要懺悔,懺悔你沒有依止於善知識教導。那你說:「我本身就是善知識啊,那還要跟人家學嗎?」這樣的話,你還要依止於 佛陀的教法,來懺悔自己的慢心。所以你在蓮苞裏面,你會苦不堪言。人家在蓮苞裏面都受樂,可是你因為你知見的長養,反而讓自己產生了種種的障礙,不肯向著 佛陀所說的善知識來修學。因為你沒有打算發這個心,你從來沒有想過「無量法門我願意來修學」,更不要說去依止於善知識,乃至於隨便一個法你就說它是佛法,那就一輩子都依止於這個法,就說:「我把妄念除去了。」可是我們剛才已經提示各位了,佛陀從來不是這樣作的;如果 佛陀也是這樣的話呢,今天祂一樣就沒辦法這樣迅速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你要從發菩提心來。菩提心就是能夠長養你的真正的菩薩種性,菩提心——最後你要契入的就是這樣的平等性。既然這樣的平等性,你就要去思惟:「如果那一位善知識講的法比我好,那位善知識所說的法,我就是講不出來,那就是我有欠缺。」不能夠說還要拗成說:「他只是剛好經典看比較多,我若經典看比較多,那我也可以講。」那要請問:「那你什麼時候經典會看得比較多呢?」所以你要遠離整個外道的懈怠,要遠離外道法,要遠離外道的知見,這些都要從下定決心參訪真正的善知識,即使你只去一次,去聽一次課,乃至於說只是向善知識求教,不論是書信等等,善知識也不會因為你的種種就輕視你。所以這個是可以讓自己在娑婆世界加速前進、加速修道的方式。

另外,有許多的雜染,你必須要自己先克服。因為福德資糧是沒有辦法替你來累積的,不是人人都可以依仗佛的功德,然後可以不修任何的法門。要能瞭解說從「布施」開始,你就是要老老實實去做,不要將自己的慳吝心一直擺在心坎裏,這樣不但是後世貧窮的根本;而且因為財施沒有辦法轉成法施,你就會受限於外財施;何況還不到內財施的時候,這樣怎麼有辦法,將來你有辦法瞭解這個法、為人作法施?所以這些「布施」的法,就是要靠你一點一滴向真實的道場去履行。不要把佛法當作只是一堆的文字,當作只是一堆的知見,佛法是可以實踐的,佛法的布施行,是可以從細微的心去履踐的,也可以從細微的行去完成的。

再來就是「持戒」。持戒可以支撐著你,可以有一個更長遠的心,來承受三界法的種種的打擊。要知道《金剛經》有說:如果說你能夠受人輕賤,能夠在這地方還能夠持戒安忍,這樣呢你先世的罪業就會消滅了。這就告訴你說,你要遠離自己的惡因緣,要讓 佛陀能夠照護你最好的方式就是「持戒」。「持戒」它有許許多多的功德,而最大的一個功德,是讓你可以遇到佛的時候、時間變得非常多。那你說:「持戒,如果犯戒,我不是要下墮嗎?」是啊,下墮歸下墮,但是你有無量的美好等著你。那你說:「這句話怎麼講呢?」因為你發心比較殊勝,而且你又願意持菩薩戒,將來佛一出世,見到你在三惡道中,佛就會直接把你拉拔出來——不管那個地方是多麼臭穢,乃至於大小便利,佛一樣用尊貴的雙手把你捧出來,讓你能夠在佛世中再度與佛相逢。所以,要對於佛有信心,要對於法有信心,要對於大乘賢聖僧有信心。

所以,你也要遠離種種的惡緣,千萬不要因為不能安忍,想:「我還是要快一點,趕快累積所有的功德。」可是你的快呢,就會跑到一種灌頂法會,可是你興沖沖的參加那種灌頂法會,又糊裡糊塗的出來,你不知道到底灌了什麼頂。我們今天說真正的灌頂,是你在十地的時候所發生的,十地距離我們非常遙遠,而且是十方諸佛來替你灌頂的。所以灌頂不會變成說,你在一個體育場裏面,然後大家統統被灌頂,那灌頂的人不是佛,也不是十方如來,這樣就不對啦。乃至於說有的灌頂更離譜,離譜到說在一個小小的壇場,或是小小的地方,兩三個人躲在那裏祕密集會,然後在做一個灌頂。如果這樣也可以叫作成佛,也可以叫作修佛法,這樣佛教就滅亡了!佛陀在《楞嚴經》裏面大聲指責:後世會有人自稱他是法王,剽竊我如來的名號。那現在我們看到法王滿街亂走。或是說,你說:「沒這麼嚴重啊,只有幾位。」好吧,那他們是佛嗎?可以說:「他們只是法王不是佛。」那你就要想:「佛說的不是這樣!」佛說:「法王是我的名號,任何人不可以直接拿來用,用的話是有大因果的。」即使是說,你直接方便受,因為人家一直要說你是法王,那你就受,這樣也不行。所以你要避免這樣的邪教導,避免這樣的邪因,你就不要去參加這樣的法會。

能夠老老實實的念佛,不管你是在憶佛,還是已經功夫得力,開始往參究走,你都要有一個很長遠的心。要想:「當我受記的時候,我一定是滿心歡喜,我的志願不會改變:在我成佛之前,我就是把無量劫的生命,把它奉獻給佛教;當我成佛之後,一直到久遠久遠久遠,永遠沒有終了的時刻,我一樣奉獻給這個佛法,我一樣來救護所有的眾生。」所以這就是你的大願——「無上的佛道誓願成」!既然如此,你就不要跟著人,一窩蜂的把外道法一直搬進來佛殿裏面。

像現在有的法會,竟然比民間的法會還不如:他把動物的屍體來做為祭祀,然後供奉的是一些忿怒尊的鬼神,來說他是明王。如果說佛菩薩都要吃肉,今天佛法就會完全變了調,這樣誰要來守清淨的戒律。如果說淫欲的這個雙身法,確實可以讓大家得到佛果,那佛絕對不會吝於開示這樣的法,因為一輩子就成佛,這樣還不好嗎?可是沒有這樣的!那你要說:「到底是誰希望我們成佛呢?誰最熱切希望我們快速能夠抵達佛地呢?」不是電視機前的你!也不是現在正在說話的我!那到底是誰呢?實際上是十方諸佛!如果有更好的殊勝方便,十方諸佛從來不吝惜。

然而佛道甚難甚難,所以菩薩要做絕頂的發心。你要想說,釋迦牟尼佛以前祂在因地中,祂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情——不是只有把身體布施,餵老虎吃掉而已;不是說為了解救一隻鴿子,祂自己把肉一直切下來、一直切下來,乃至於最後整個人站上去,這個磅秤才等於鴿子的重量……將自己的內財都捨盡了——並不是只有這樣而已。

以前有一位叫作 大悲菩薩,這一位 大悲菩薩祂發了弘願,因此祂最後變成肉山,在人民饑饉的時候出現於世間。這座山方圍非常的廣闊,那裏有頭、有足、有各種身體,然後祂請大家來吃祂,因為祂本身是肉,那祂經過了許許久久的時間。那你說:「那祂應該不會痛了嘛?」不,祂會非常的痛!因為 大悲菩薩說(祂那時候等於說,大悲菩薩就是我們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祂那時候還沒學到大菩薩的甚深的忍力,因此只要像皮膚一割傷就會痛,何況是整個肉從那地方呢,這座山頭這樣硬扯下來吃掉,所以非常的痛苦難熬。可是菩薩因為悲心非常的勇猛,所以祂即使痛,祂還是繼續的讓這個肉山繼續的完整——吃掉祂的頭,布施祂的頭,又長出新的頭;吃掉祂的手,又長出祂的手出來。所以今天我們要用這樣的志行來勉勵自己,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說,一次可以達到這樣境地,可是要知道:佛道的久遠,不是一般的人所能想像的;佛道所要忍受的那些苦,也不是眾生所能理解的。

今天我們要攝受許多的眾生,人家會先問你:「那你到底知道些什麼?」等到你在真正的法門修學,真正的道場依止於真正的善知識,你就可以跟他說:「我學的是如來藏法」。因為大乘佛法沒有離開這個真心,你也有,我也有,我們大家各有一個。你可以用很有自信的法門,很有自信的心情,這樣獨一無二的來開示他,那就是因為你願意在這種地方做安止。乃至於說,你甚至發下弘願:「只要我能夠體究念佛,能夠成就的話,阿彌陀佛您且先等著我,我要把這個世界過完,最後 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等到 月光菩薩再來之後,最後的五十多年中,將這個佛法,最後的做一次傳法、授業,我那時候再去您的國度。」這樣也可以啊!乃至於有的菩薩他還發願:「我去到極樂世界,我上品上生得佛授記以後,我馬上就回來。」這樣也可以啊!因為佛道有各種方式,各種的路徑,最後你一定可以抵達佛地的。乃至於有人說:「我還是希望在娑婆世界,可是我希望我捨報的時候,能夠見 阿彌陀佛您慈祥的面容,給我在這個生命的苦海中一點安慰,讓弟子有一點信心,可以繼續再為這佛教的事業繼續打拼,可以來攝受更多更多的眾生。」那也可以!你可以發願,希望 阿彌陀佛能夠不辭祂的慈悲願力,能夠從極樂世界來伸出祂的手,來摩你的頂、來跟你讚歎說:「善男子!這是你一個很好的修行,希望你繼續在娑婆世界繼續努力。」所以佛道你要不斷的發這樣的長遠心。

我們這個部分就到這個地方,要做一個結束了,希望大家繼續收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61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疲倦、煩悶是正常現象+應保持充足的睡眠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六十一輯 疲倦煩悶是正常現象、應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必害怕忽略現實
正益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第七目,當你體究念佛的這期間,你可能會感覺到肚子比較饑餓,比較疲倦,乃至於心情會變得很煩悶,這是一個過程,會經歷過的一個正常現象。

因為我們平常實際上是用語言文字來體驗、來分別、來了別,來作各種的思惟想像;今天你要用一個直觀性的方式——就是這個思惟觀——有思惟的作用,可是要斷絕語言文字,然後用直接的、體會的、境界的等等,這樣不易用文字來描述、不易用你的語言這樣的種種,然後來作這樣的方便,確實是跟習慣性有很大的違背。因此情況你不容易拿捏、也不容易掌握,這中間到底這方法應該怎麼做……可是這是一段過程,等到你差不多過了一兩個月以後,你就會慢慢的安住下來了。所以這時間不會太久,要請有志於體究念佛的同修菩薩們,你可以儘管放心。

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下也包括說,因為話頭本身是一句話,它並不是一個詞語,不是說你今天設定一個佛號,然後佛號的莊嚴,或是用持名念佛、或是用憶想等等,這個跟以前會差很多。而且最重要的,不只是一句話而已,它本身還是一個疑問句。雖然看話頭並不需要馬上要生起疑情,可是你對於它本身是一個疑問,這地方的話你是念茲在茲的。因為我們知道體究念佛實際上是需要什麼呢?需要你用更多的精神,然後契入直覺的一個觀行。可這個觀行並不是來探查三界法的所有事物;就如同一個偵探,他在這屋子裏面,他知道一定在這裏沒有錯,要找的一定在這裏,可是這裏面的屋子的東西,所有的都不是。當然你也不需要困惑,因為祖師大德乃至於說 大勢至菩薩等等,這些不論是參禪、念佛以及以及來閱讀經典經教的,最後都可以達到證悟自己的自心如來、自性彌陀這個境界。

所以你就要從這世間法,從一切的這個法裏面去追尋,可是又不要從一切法墮入這些法裏面,所以佛法確實是難學。但是你要秉持一個原則,如果在這個世界你都能夠這樣秉持「菩提易得」的教誨,(相信佛說的這個心是人人可證的,並不是這個心是用外求的)那你就可以在所有的世界、更艱困的世界,乃至於一切的有生的世界,乃至於未來你生生世世,都很容易證得這個真心,這就是你的本心。

然而你在這過程中,如果你發現你一困頓或是怎樣,那千萬不要因此而沮喪,因為 佛告訴我們說:當你對於法,要知道祂是很深妙的。因此 佛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開演大乘法,既然如此你就要去想:「已經很難得聽到這樣的法,何況是進入實修呢?」聽聞尚且不易,那你在修行中的過程中,當然有一些困難,這是無可避免的,可是只要你知見正確,一輩子這樣的服膺下去,總有一天你會因為這樣的努力,不斷的超劫精進,然後能夠成就未來果地——如來正等正覺。

如來也告訴我們說:如果你現在就放棄了,(在《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面提示我們)當甚深的法你沒辦法接受聽聞,開始往後走,離開了道場、離開了講堂、離開了修學的地方,這樣怎麼彌補回來呢?如來跟我們說「你退後一步,需要你再修行一大劫的時光,才能夠把這個失去的福德莊嚴以及失去的功夫行門全部再彌補回來。」所以如果你一往後退,一退就是好幾百公尺,那你可以想像在人生的境地中,你要經歷多少的困難。要想我們今天能夠在這地方修學,不論你是以淨土法門作依歸,或是以念佛法門能夠通達一切實相作為依歸,你總是在 佛陀的教法之下。要去想這個法確實難得,既然難得你就不要輕易的放棄,最後佛一定會讚歎你,你是所有人中的芬陀利花,這樣美麗莊嚴的花朵。

所以要對這地方自己有信心,也要將這個教法能夠方便來告訴其他的同修們。因為《法華經》也告訴我們:就算是你修學非常好,可是你所得到的境地、所得到的莊嚴,還比不上你去將這個法告訴一位同修,讓他人來修學,能夠來聽聞這了義正法,乃至聽聞像《法華經》這樣一佛乘的經典。因為當你這麼作,可以生生世世就可以有因緣值遇到佛,乃至於下一輩子你就可以看到殊勝的大菩薩、聖位的菩薩來與他相伴,甚至受祂的教誨、教導。所以對於許多的困頓以及煩惱,在這過程中,你要當作這是菩薩道必經的一個過程,你要從心裏面能夠安忍下來。

我們來繼續第八目。第八目的時候就是在體究念佛這段期間,你必須要照顧自己的睡眠。除了方才的飲食你需要注意以外,睡眠本身它會牽涉到你能不能把心能夠安住,安住在什麼呢?安住在這個體究上。因為體究他很容易就因為外緣的干擾,就馬上跳脫於這個觀行之中,就跑到外面去了,看看外面有什麼東西等等。這樣情況下就是因為功夫不純熟。此外身體呢,對於心理的交互影響也是你必須要考量的,如果一個晚上你不休息,執意說:「我一定要把祂參出來!」這樣給自己壓一個時間,並不是在修學上一個很好的方式。

以前有一位禪師,他也是想把自心如來找出來,他用的方式是什麼呢?他給自己設定個期限,可是他的期限設定非常非常短,就是說從這地方走到一個大河口,如果他沒有找到的話他就跳下去。所以這樣的方式並不是正確的!那同修們你猜最後他怎麼樣呢?在還沒到那地方的時候,他就自己誤認了一個;因為他根本就不想要跳到河裏面去,所以他就對自己找到一個心,他認為那個心就是真心,就是他的本來面目,所以他就一輩子錯會了,這還是一位相當出名的大禪師呢。所以你在這個情況下,你千萬不要著急。

如果說在睡眠中他沒有辦法精進,可是睡眠中可以讓你得到一個調養。很多人開悟了,並不是完全都是在非常精進、一直持續的綿綿狀態下,甚至有時候是一念間開悟的。所以因緣各個地方是不同的,該休息就是要休息,有充足的睡眠的時候,你的腦筋裏面的血液它流動的會比較順暢,你就能夠開始轉動。那這個檢驗也很簡單,譬如說你一發現你吃得過多的食物,這時候整個食物需要血液的消化,就會使得你腦筋開始覺得不清晰,就會覺得想要睏,這樣你就知道:「原來我吃的食物過量了,那應該我要作一個調整。」或者說:「我食物的內涵想要做一些改變。」或是其他的種種方便;或是你可以先休息一下。但是儘量不要長臥,長臥的話一方面你的休息的時間不是很好,一方面也會讓自己容易變成懈怠。

我們用以前的一位比丘來作個例子,看看古人對於睡眠法是怎麼處理。以前有一個二十億耳比丘,他非常精進,有一天他起個念頭:「像現在大眾都已經在休息了,我一樣徹夜不眠在精進,可是這樣情況下,我一樣沒有得到道果。我家裏也很有錢,我是不是就脫下僧服回家去,將來我可以這些錢財布施供養來護持。」結果 佛陀瞭解他的想法,就派人去請他過來,然後把方才所瞭解的告訴二十億耳比丘,這個比丘就覺得很慚愧,因為 佛陀知道他心裏面的想法。佛陀又跟他開導:作人呢在這修學這個聖教法門,你精進是好的,可是太過於精進,使得身體疲倦了,對於身體以及修學不但沒有幫助,甚至是有所害的。乃至於如果對於繼續精進卻不懂得要領,我們可以看到有阿那律的故事:阿那律當 佛陀訶責他:「你怎麼每天都在打盹,在我說法的過程中呢,你一直在那裏打瞌睡。」阿那律聽了也很慚愧,他就不斷地精進,以至於最後他眼睛就失明了。幸好 佛陀教他一個方法,讓他得到天眼通。那同樣的,二十億耳比丘,佛也告訴他:「精進不是這樣一味的讓自己的身心受到驅迫,你應該作一個調整。當然你如果精進不及,這樣就是非常的懈怠,這樣也不對。你要像你在俗家裏面彈琴的方式一樣,當你的琴音,你的心非常的急躁的時候,能夠奏出悅耳美妙的音色嗎?」二十億耳比丘回答說:「這樣我是沒辦法的,這樣的聲音會急雜難聽。」佛陀又問:「那如果說你把你的琴音,把它放得很緩,這樣的音色還是可以美妙嗎?」二十億耳比丘也說:「一樣不行啊。」所以 佛陀就說:「所以過與不及都是不好的。」後來,二十億耳比丘就根據這樣調整自己的身心作息睡眠的時間,就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體究念佛是在大乘法門中深奧的法門,比二乘人所證得的當然要殊勝更為許多,無可計量。因此你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應該要休息,你就要休息,應該吃飯,你就要吃飯。就是要避免說:不要過量,也不要過少。當你會看到有些菩薩、有些同修,他因為精進起來,他會變得茶不思、飯不想,那是因為他已經有疑情了,他這種情況下就像以前的一些科學家,他因為太專心在他所研究的課題中,所以對他來說他的吃飯或等等,他就先擱下;可是如果說你還夾著許多虛妄想,這疑情還沒有生起來的話,這樣只是徒勞自己的身心。所以這調整是在這個體究念佛的期間之間要去注意的。

再來第九目,就是忽略現實的狀況。體究念佛會有個階段,你會感覺到脫離現實,就是說有兩個境界——一個是外境,一個是你在體究的這樣的境界。當然體究的境界沒有什麼境界可言,因為就是在你話頭的功夫上。可是這時候你會發生就是:你看外面實際上也沒在看——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你的心頭已經被這個話頭的這個精神整個籠罩住了。甚至有的人他疑情已經非常非常濃,他根本一早起來不參也不行,所以這樣的人也會睡不著,走路的時候也會想。擔心會不會發生什麼重大的事情?乃至於生命的危害?這點倒是不用擔心。如果車子突然開過來,你還是會去閃過它的,然後甚至你走到馬路口的時候,你就會注意「這是一個馬路」。當然會有一種情況是,你要去的目的地,你可能會經過了,或是你坐車的時候經過那一站,你也不清楚,這是難免的,因為你的心思就沒有放在那事情上。但是沒有關係,頂多是一站你再走回來。甚至有人會走過他的家門,他就忘記了,甚至忘記他要處理什麼事情,沒關係,這都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忽略掉現實的世界、忽略掉你本來想要出門的目的。可是它對你來說是一個好的現象,就代表說你功夫漸漸得力。

如果說你還擔心很多事情,這樣我們也要在這裏不忌諱的說:人生不過是生死之間的事。中國人很少願意對遺囑去做一個立案,其實這些事情是念佛人本來就不會畏懼生死,你可以先把它寫下來「希望我這一生我到了終了的時候怎麼安排」,這樣你心裏面也可以少去這罣礙。乃至於說現在比較熱門,到底急救的方式是要怎樣——是要打到心臟以及全身都大出血?還是說可以讓病人(這樣重病患者)可以安然的捨報?這都是你可以預先跟家裏面的眷屬先說明。如果說你在寺院裏面,你也可以跟同修們、跟其他的法師出家眾來作一個報告,說你希望你以後怎麼樣的安排。

而再來,如果說有的同修他想:「可是這樣好像不夠保險。」可是你要想,當你在三歸依的途中,這過程中,你已經得到36位護法神——等於36位菩薩在照顧你;等到你願意受五戒,每一戒又有五位的善法神,所以你如果是受了五戒就有61位的這麼多的菩薩在旁邊在照顧著你,在照料著你的安危。如果你是一個真修行人,你就不應該去畏懼這樣的事實,何況今天你在修大乘法門,大乘法門你受的是了義的正法,護持了義正法的菩薩更多。乃至於說你願意開始來持菩薩戒,每一戒你都有這麼多更多更多的菩薩來護持你,所以對於忽略現實的這個狀況,就不需要特別的擔心。所以這是在你這個法門中你要注意到的,整個身心的一些的狀況。

再來是,因為你照料了這個生活起居,然後乃至於說生死的大事都想好了,那你想:「我是不是可以快一點可以成就?」不過在佛門中「快」是沒有辦法抵達終點;佛門一算呢,都是無量劫,所以你要從這樣去思惟。如果今天你可以如願往生到極樂世界,乃至於你非常的精進,這樣佛會給你授記。可是如果說你心沒辦法安住的時候,當你聽到佛跟你授記的時候,不知道你那時候心裏面會怎麼想?因為佛授記的時候,每位菩薩都會心裏非常的愉快、非常的愉悅,喜悅到喜不自勝;可是如果說,你對於這樣的安忍辦不到,當佛一說「某某菩薩,你無量無量劫以後,你可以得證無上正等正覺。」結果你一聽,心裏面就煩惱,為什麼?因為你在想:「我這麼精進,應該一兩劫就應該要成佛啦,然後早知道,我是不是應該要去信那個即身成佛的外道法比較快,一輩子就成佛?」這樣你就起了種種煩惱,甚至因為我慢沒有降伏,就覺得說:「佛怎麼可以這樣想呢?我是不是還可以跟佛再稟白我有多精進,是不是可以把我的成佛的時間可以提前?」所以,當然佛一開口就是定語、不二語,一切就不能夠再轉變,因為佛是如實語,可以遠遠照見你未來能夠成就如何的佛地的功德,以及那時有多少弟子等等。這也告訴你說:體究念佛它只是一個過程,乃至證悟也還是一個過程,學佛是非常非常長遠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事,即使你能夠超劫前進,在整個一切智海裏面——廣大的佛的智慧海裏面——我們的修學還是只有那一丁點。

因此你要從這個地方去作一個體會,要去想菩薩人生是要怎麼過。體究念佛不是為了自己的種種的莊嚴的果報,不是為了自己能夠產生高傲於別人的心,或是可以因此而做種種的炫耀行,這都是菩薩應該要避免的。因為菩薩人生,就像是過無量劫裏面像吃過一頓飯的時間,所以希望各位同修,你在食、衣、住、行如果遇到什麼困頓的話,你要依止於善知識。

那我們今天時間關係就講到這裏。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正緯老師於10月20日法界衛星新聞專訪中開示:

1. 深入修行 把握人生
2. 守五戒行十善遠離三惡道



相關閱讀:

正源老師於10月11日法界衛星新聞採訪之開示:
1. 傳戒的法師 保有戒體
2. 受菩薩戒的精神





相關閱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