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45由正緯老師主講 「佛菩提之不共二乘」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45集: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之差異結說 
   ----佛菩提之不共二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上一次的課程裏面,我們跟大家講解了大乘真是佛說。那麼同樣是佛說的佛菩提道跟解脫道,兩種的道,到底差異在哪裡?相信各位在這一系列課程聽下來之後,心裏面已經有所了悟,我們在這裏用提綱挈領的方式,跟大家講一講:到底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的差異在哪裡?並且我們會直接用阿羅漢的證境跟佛的證境的差異,給大家說明。首先我們來看看,阿羅漢在成就阿羅漢時,常常會說的一句話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是每一個阿羅漢在成就阿羅漢證境的時候都會說的一句話。我們可以從這句話裏面逐一來看看:到底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的差異在哪裡?首先,“我生已盡”,我們可以指時程的方面,我們來看看解脫道的修行,從已證初果之後到最終“我生已盡”所需要的時程。證初果之後極為怠惰的修行人,當他真正證初果、破我見之後,他最多、最多七返人天之後,必能夠成就阿羅漢果。當然,如果是利根人的話,在成就初果沒有多久,也許經過仔細的觀行之後就能夠成就阿羅漢果,也就是當生成就阿羅漢果。這個在《阿含經》裏面可算是屢見不鮮,有非常、非常多的初果人當生到達阿羅漢的境界。所以,從時程上來講,成就阿羅漢----解脫道的極果並不長,數都數得出來的。
  
  由於時程上的短,並且阿羅漢在入無餘涅槃之前,通常都是隨緣示現度眾,並且通常一般的阿羅漢不會像菩薩那樣精于說法,只有少數阿羅漢會精于說法;所以在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之前,度眾的數量本來就有限了;並且當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之後,從此之後就不再受生了;從此所有的心行都不再現起,當然就不可能再做任何的度眾之舉。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阿羅漢所度的人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解脫道裏面除了阿羅漢,還有緣覺的辟支佛;他的狀況跟阿羅漢其實也是大同小異,並且辟支佛比阿羅漢更不擅長說法,或者說更不喜歡當眾說法,所以辟支佛所度的人也是非常有限。

  那麼,大乘的佛菩提道就不然了。我們來看看,大乘從十信位開始,然後進到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六住圓滿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已經是斷我見,所以六住圓滿的時候就已經是斷我見(證初果)了。到七住開悟明心,斷三縛結成就初果了,所以從六住滿心到七住開始,就已經是等同於解脫道的初果境界了:我們從解脫的方面來看,就等同于初果的境界了。可是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並不是像解脫道那樣子七返人天就解決了,因為從七住之後還要經過八住、九住、十住而眼見佛性;然後一直到十行、 十迴向,十迴向之後入地,還要地地的修行,總共的時節要有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佛。
  
  在這個過程中,菩薩勇於發起受生的願望,所以每一世都不入無餘涅槃;縱 使他有能力去入,他也故意不入無餘涅槃,以這樣生生世世的受生來成就佛道;所以在這樣生生世世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學到的佛菩提道的道理大如大海之無量,並且在生生世世受生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有緣眾生,所以說菩薩在成佛之前所度的眾生,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多的,其數量完全不可稱量。並且在成佛之後,儘管在應化身的部分示現有入無餘涅槃;可是實際上成佛之後,報身一直都是恒常在天宮說法度眾的。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成佛之後不入無餘涅槃,於無住處涅槃繼續說法度眾。所以整個佛菩提道成就的時節不僅有三大阿僧祇劫那麼久遠,跟解脫道的七返人天比起來,長久長久了許多;並且由於時節長久,度眾也無量,這個就是為什麼佛菩提道也叫作大乘,因為度的人非常非常的多。這是從時節方面,我們從“我生已盡”這個方面來衍生出阿羅漢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的不同。

  接下來證阿羅漢的另外一句就是:梵行已立。我們可以進一步的看看“梵行已立”這句話所牽涉到的證悟內容跟證悟的境界。內容的部分,阿羅漢所要修習的方式就是聽聞 佛陀所教的各種的法,然後去思惟、觀行;這些法的內容,不外乎是依據“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虛幻不實”來斷我見。一般來講,如果是利根人的話,當他聽聞 佛陀開示的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道理之後,他有可能當下就斷我見;稍微鈍根一點的人,可能不僅是要聽聞 佛陀來說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道理,並且還要再加上一一去觀行四聖諦、八正道,以及十二因緣的諸相道理之後,才能夠把我見斷了。我見斷了之後,隨後就可以成就初果了;我見斷了之後,剩下的部分就是要歷緣對境修除我執,這個部分如果有一些修行人原來在聽聞 佛陀開示正道之前,就已經具足四禪八定的話,當他在斷除我見的當下,我執也會完全的斷除;三界的煩惱就完全的降伏,不現行,所以這個時候這個人便成就了俱解脫的阿羅漢境界。
  
  如果說,在聽聞 佛陀開示的斷我見的正理之前,這個人並不具足禪定的話,這個人至多只能成就慧解脫阿羅漢的境界。換句話說,慧解脫儘管已經斷了我見、我執,可是由於不具備定力的關係,他必須要等待此生捨壽之後,才能夠入無餘涅槃。相對來講,俱解脫阿羅漢由於具足定力的關係,所以當他此生捨壽之後就可以立即入無餘涅槃;並且他在此生壽尚未盡的時候,也可以憑藉著定力,隨時隨地而入無餘涅槃。這是俱解脫跟慧解脫的差別。
  
  以上所講就是約略說明了解脫道阿羅漢所修證的境界。緣覺辟支佛所修證的境界,大體上來講跟聲聞阿羅漢的境界差不了多少。差別在於聲聞阿羅漢的修證必然是從佛聞道,可是緣覺辟支佛出世在沒有佛的時候,所以他不能夠從佛那裏,聽聞到這些正理,而必須靠自己往世修行累積的種子,然後在此世因為一些特殊因緣啟發了修行的契機之後,然後再自己詳加觀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的道理之後,再證入一切虛幻不實,以之斷我見、斷我執,入無餘涅槃,這是緣覺辟支佛。所以(二者)最重要的差別,應該就是(此世)有沒有聽聞佛所開示的正道─有沒有聲聞─那麼至多、至多,我們可以說,緣覺是自己來尋思緣起的道理而悟入(因緣法),所以說他對緣起道理的體悟會比較深入。

  佛菩提道就不然了。佛菩提道的這個部分,我們說從初住位開始外門廣修六度萬行,就已經累積了我們剛才講的解脫道的這些智慧;所以在六住滿心的時候,才有機會能夠斷我見。在七住開悟明心之後,那時候才知道原來佛法的根源都在於真心,都在於如來藏;從此之後,佛法的大門才算真正打開。從七住之後一路的修行,可以說都是環繞著如來藏。七住看到的智慧就是所謂的總相智,總相智再進去修行之後再看到別相,也就是一一分別的(法界相)的智慧;那麼從這個別相智再深入進去,就變成種智──種智的智慧;到佛地,(圓滿道種智)即是一切種智。
  
  不管是總相智、別相智或者是一切種智等等,這些智慧全部都是環繞著如來藏,也就是去點點滴滴地開發、認知如來藏所有的本來的無上的廣大妙用。所以說,佛菩提道的修行相對於解脫道只是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虛幻不實從而斷我見、斷我執而言,證悟的內容是天差地遠的。實際上所有解脫道裏面所應該知道的解脫的道理,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這六住滿心的時候,大乘的佛菩提道的行者就已經具備了;從此之後從七住之後,所有的境界都是阿羅漢所不知道的智慧境界。這是它們(解脫道與佛菩提道)證境的不一樣。
  
  在證境上面,還有另外的一種述說方式,就是從涅槃的方式來述說,也就是說阿羅漢,我們剛剛講過慧解脫阿羅漢在此世的壽還沒有盡之前,他所證的境界是有餘依涅槃,等到他捨壽之後入無餘涅槃;俱解脫阿羅漢是隨時都能夠入無餘涅槃,所以就解脫道來講,解脫道的行者可以證到有餘依涅槃跟無餘依涅槃。可是在佛菩提道來講,除了這兩種涅槃之外,七住明心之後的菩薩尚且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那麼這個證境,只要第七住的位不退的話,從此之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就一直都在。到了佛地之後更會證悟所謂的無住處涅槃的境界。所以,從四種涅槃的境界來講,解脫道只證有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兩種境界,而佛菩提道是四種涅槃到最後都會證得。這是從涅槃的狀況來跟大家解說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從證境來看 佛跟阿羅漢證境的差異。我們在前面講每一地的修證內容的時候,乃至於等覺的修證內容時,其實我們都已經約略跟大家說過了,每一地的修證內容和證境都不是阿羅漢能夠想像、能夠思議的。光是就 佛能知無量劫的事情而言,包含了 佛能夠用處非處智力,知道三界一切眾生的一切心行,以及一切該得的善巧方便的方法來度他們入涅槃。這些無量盡知的能力,可以說阿羅漢是遠遠不能夠比擬的。所以從證境上來講,我們當然可以說阿羅漢的證境─解脫道的證境─完全不能夠比同於佛菩提道的證境。
  
  坊間往往都會有人說佛陀在初轉法輪的時候,曾經說過祂也是阿羅漢,所以就依據這句話認定說 佛就是等於阿羅漢。關於這一點,我們在這裏給各位打一個小小的比方,讓各位知道為什麼這裏面是大有蹊蹺、大有不同的。比方一個小學生,當他會用九九乘法表來解決乘法問題的時候,我們會說,這個小學生用九九乘法表來解決乘法問題;可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大學的數學教授,當他在面對乘法的數學問題時,仍然是要用九九乘法表來做手算;所以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大學的數學教授在用手算,在計算一個乘法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會說這個大學教授在用九九乘法表解決乘法問題。可是同樣用九九乘法表解決乘法問題,卻不代表這個大學數學教授的數學能力是跟這個小學生一樣的。所以用這個比擬,各位可以想想看,當 佛說“我也是阿羅漢”的時候,佛其實是說:「阿羅漢所說的解脫境界,我也證得了,所以當你們稱這樣子的人叫阿羅漢的時候,當然我佛陀也算是阿羅漢。」因為就這樣子的解脫境界來講,佛已經具足證得了,所以祂當然也可以稱為是阿羅漢。可是不能夠因為 佛說祂也可以稱作阿羅漢,就說 佛的證境等於阿羅漢的證境。請各位根據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好好思惟便能夠瞭解,這個是有關證境方面的佛菩提道跟解脫道的不同。

  接下來的話,阿羅漢常會說的是“所作已作”。“所作已作”,我們可以把它從福德的方面來看,阿羅漢累積的福德,從初果之後最多七次人天往返,所以累積的福德其實是算得出來的。可是菩薩從初住位就開始修布施,此後一路布施就沒有斷過;到初地的時候,更是行廣大的法布施,法布施成就的功德又是不可思議的。從初地、二地、三地,同樣的,布施的行持從來都沒有斷過;到了等覺的時候,還要(廣大布施)百劫修相好。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佛菩提道所成就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相對于阿羅漢解脫道所成就的福德來講,若是我們要勉強比擬的話,阿羅漢所成就的福德,就如同滄海一粟,佛菩提道所成就的福德就如同大海一樣無量無邊;所以這句話從福德方面來講,也可見出這兩個修行的道路是相差很遠的。

  最後,阿羅漢在修行的證境上面,會講的最後一句話,往往都是“自知不受後有”。為什麼“自知不受後有”呢?那是他知道,當他此生已盡的時候,他可以選擇入無餘涅槃,從此之後就不再受生於三界,就不會再受三界的諸般煩惱的糾纏。可是從這點來看,佛菩提道的菩薩從時節方面,我們剛才就已經給大家講過了,菩薩生生世世都再起了一個受生的願,即使是不得不證滅盡定了,即使不得不念念入滅盡定了,還要刻意想辦法的去引起一分的習氣種子,讓自己能夠受生;那麼從這一點來看,菩薩的心態真的跟解脫道行者的心態有非常非常大的差異。我們如果從這裏進一步再去看的話,會看到菩薩為什麼跟解脫道行者在心態方面有這麼大的差異?這個最主要的就是所謂的菩薩種性。
  
  也就是說,菩薩所有的修行,不是光是為了自己而修行,實際上是既為了自己,也為了廣大的有緣的有情眾生而修行。這個心念從最早開始,從我們在說十信位的迴向心開始,就已經開始發起這樣的種姓了;所以可以說菩薩─菩提薩埵─裏面帶有濃濃的「有情」成分,這個「有情」使得菩薩不捨眾生,生生世世使得菩薩會願意不斷地勤苦修行來度眾。
  
  並且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我們用《法華經》 佛所開示的道理來講,也就是說二乘解脫道,不管他是阿羅漢,或是緣覺的辟支佛,當他入無餘涅槃的時候,看起來應該是從此之後就不會再於三界內受生了,實際上真實狀況是不是這樣子呢?在《法華經》裏面,佛陀曾經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佛說二乘解脫的這個境界只是一個化城。這個化城是做什麼用呢?這個化城是讓勤苦修行的人能夠有機會進到化城之後稍事休息,等到休息過了之後再往前進,所以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 佛陀用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二乘的無餘涅槃其實只是一種方便,讓還沒有發起菩薩種姓,心量還不夠廣大的解脫道行者,能夠藉由修習解脫道,生起對 佛所教導教理的信心;並且在入無餘涅槃之後─自己能夠實證無餘涅槃之後─就好像進入 佛所說的化城,有朝一日只要他的心識裏面存有一絲一毫大乘的種子,也就是說曾經聽聞到 佛所說的佛菩提道妙理的話,終究有一天,他還是會從無餘涅槃中再度現起種子,再度(從二乘涅槃中)出來,再度行菩薩道;所以從這個道理來講,我們知道解脫道跟佛菩提道在涅槃的證境上來講,也是大有不同的。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44由正禮老師主講 大乘是佛說-「大乘非佛說的錯誤」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44集:大乘是佛說 之二 
──大乘非佛說的錯誤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上個單元,三乘同聞大乘經典裏面,我們已經舉證了《阿含經》裏面,已經有描述佛陀在說二轉法輪的般若經典;而且我們同時為各位比較,從部派佛教之後所發展出來的所謂祕密大乘,或者是從部派佛教之後才創作的密續,它的說法非常紛歧,乃至它的經典已經沒有人要引用來作為實修的依據。可是《阿含經》跟大乘經典還是我們目前修學大乘佛法的唯一依據,因為大乘經典跟《阿含經》所說都是屬於法界實相的內容,所以是永遠不會變動的。這個單元,我們就要來跟各位介紹“大乘非佛說”的錯誤。

  各位來修學佛法是想要學得智慧,您想被一些錯誤的說法誤導嗎?我相信各位一定不願意被一些錯誤的說法誤導,所以今天要持續跟各位介紹“大乘非佛說”的一些變相說法,而且舉出它是什麼樣的錯誤。“大乘非佛說”這個主張是從部派佛教傳出來的,一直到近代才又有人重新從日本學術界裏面把它提出來,所以後來一些佛教的僧侶又跟著在說“大乘非佛說”。可是我們知道,當我們來觀察所有主張“大乘非佛說”的人以及他們的主張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則,也就是說,凡是主張“大乘非佛說”的,他一定是不主張實證的!也就是說,會主張“大乘非佛說”的關鍵還是在於實證的問題;也就是說,當他發覺:“我這麼聰明,結果我不能實證,那一定是沒有第八識如來藏。”他就變成這樣子了。
  
  可是我們知道,大乘菩薩如果實證了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他是同時實證了聲聞初果,所以說當他實證了不生不滅法的時候,同時他也分清楚了生滅的法跟不生不滅法的分際。相反的,如果說二乘人,雖然他不實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可是他一樣要把生滅法的邊際分出來,所以說他還是要知道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存在,才能夠讓他所實證的生滅法的邊際非常清楚。因為如果說二乘人不承認有第八識如來藏,他會落入所謂的斷見;也就是說,他會認為法界裏面沒有不生不滅的法,那他就不能確定生滅法的邊際,而且(斷我見、我執以後)會落入斷滅空,就落入斷見了。相反的,如果他雖然承認有不生不滅的法存在,可是他不以如來藏,不以這個真實心當作不生不滅法的話,他就有可能把生滅法的一部分,或者是想像中的不生不滅法,當成是所謂的真實心,想像成真正的不生不滅;這樣他就沒有辦法把想像的、這些不真實的生滅法斷除掉,他就會變成所謂的常見。所以說,二乘人雖然他不實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可是他一定還要承認有如來藏的存在,來作為他實證生滅範圍的對比,這樣才能夠稱為中道──二乘人的中道觀。如果他不承認如來藏(常住)的話,他一定會落入斷見或常見,所以二乘人一樣要承認有第八識。

  現在正覺同修會,因為 平實導師的率領和幫助,已經有四百多位明心的菩薩可以實證如來藏,而且也有十數位的菩薩眼見佛性,能夠實證如來藏特有的一些佛性,所以我們今天挺身出來,為各位證明如來藏確實真實存在,所以我們能夠來證明:“大乘非佛說”確實是錯誤的。我們也在各地的共修處為各位開設禪淨班,來教授實證的方法,我們歡迎各位來同修會共修。可是同修會的 平實導師並沒有授權任何學生或弟子─不管早期後期都沒有授權─在外面教法、傳法,所以請各位注意這個問題,以免受騙上當。

        我們繼續探討“大乘非佛說”的一些變相說法。譬如說,有些人主張以考證的方法來研究佛法。事實上,考證的方法是錯誤的方法。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的考證都是考證古物,或是考證一些文字;可是我們知道所有考證出來的這些東西都是一些物質,一些書面的東西,所以說它都是生滅的東西。我們從來沒有看到有人可以考證出不生不滅的法,從來沒有這樣子(考證出來)。所以不生不滅的法只能實證,凡是用考證的方法,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採用了錯誤的方法,他有可能就會主張“大乘非佛說”。
    
        也有人主張用文字比對的方法,譬如說,有人會說:「《阿含經》裏面的《中阿含》都沒有講到菩薩,《雜阿含》裏面也沒有講到菩薩,所以說沒有大乘的菩薩。」可是他們的這些主張,不管用考證,用文字比對,他的方法就是希望能夠把經典全部推翻掉,乃至也要把《阿含經》推翻掉。也就是說,他又不主張實證,又不主張各位來相信經典。那要相信什麼呢?就是告訴各位:我們只要相信他就好了。可是這樣子符合道理嗎?因為我們修學佛法是要探討法界的實相,也就是說,我們自然界裏面有這些物質,那我們人、生命、或一切眾生也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啊!我們研究物理、化學時,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那研究生命呢?也應該要用科學的方法才對!我們研究物理化學,都是用做實驗的方式來驗證它,我們研究生命的實相,也應該用實驗的方式,用實證的方法來驗證。
    
        我們可以想像:如果有人研究物理、化學,結果他用考證的方法;研究物理、化學,結果他是用文字比對的方法;如果用這些方法來研究物理、化學,我們能夠接受嗎?所以說,這些都是不符合道理的,因為那都不是真正在研究所謂的科學。所以佛教所說的是生命的科學,既然是生命的科學,它一定是可實證的,絕對不是用考證的,也不是用文學的方法,也不是用文字比對的方 法,那一些統統都是錯誤的方法。
    
        而且他們的目的是要推翻所有的經典。因為在《中阿含》裏面有提到 彌勒尊者,所以說在《中阿含》裏面,雖然沒有提到菩薩,可是它對於菩薩都尊稱為尊者,為什麼呢?因為菩薩也實證解脫果。既然菩薩也實證解脫果,所以在《中阿含》裏面也把菩薩稱為尊者。所以在《阿含經》裏面的《中阿含》就把 彌勒菩薩稱為彌勒尊者。《雜阿含》裏面確實也沒有菩薩這兩個字,可是在《雜阿含》裏面是把菩薩稱為「大士」,為什麼呢?因為菩薩一般是以在家相為主(譬如文殊、普賢、維摩詰)。所以說,所謂的“大士”就是指一個偉大的士大夫,一個偉大的士夫。也就是說,因為菩薩的智慧廣大、心量廣大,而且悲心廣大,所以他是個偉大的士夫,所以稱為「大士」。(有些阿含部經典中)雖然不用菩薩的名號,可是因為菩薩還有其他的功德,所以稱為「大士」,也稱為尊者。但在《長阿含、增一阿含》裏面就都稱為菩薩,這樣才符合道理啊!(因此他們藉口某些經中沒有說到「菩薩」這個名詞,就主張“大乘非佛說”,是沒有根據的。)

  事實上,“大乘非佛說”還有其他變相的說法。譬如說,有主張「人間佛教」的。他說佛法只適用在人間,因為在《阿含經》裏面都說 佛可以度化一個世界,我們現在就只看到我們現在的世界,而且只看到人間,所以說佛法只適用在人間,沒有十方佛,也沒有十方的菩薩,所以他們主張「人間佛教」,而且也主張「沒有極樂世界」,也否定諸佛的淨土。可是如果我們來觀察《阿含經》,《阿含經》已經說到了諸佛。我們現在來舉一個例子,譬如說,在《長阿含經》卷12

  【舍利弗白佛言:“我于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總相法,我則能知。如來為我說法,轉高轉妙,說黑、白法,緣、無緣法,照、無照法。”】

  在這個(阿含部的)經典裏面就說到:有過去現在乃至未來諸佛。既然有談到現在諸佛,表示現在除了 釋迦牟尼佛之外,還有十方諸佛。而且既然有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也要傳給候補佛位的菩薩;所以既然有現在諸佛,那必然也有現在的十方菩薩。而且它裏面也有講到未來諸佛,怎麼叫作未來諸佛呢?因為未來諸佛就叫作菩薩。如果是聲聞和緣覺,都不可以稱為未來佛,為什麼?因為定性的聲聞跟定性的辟支佛,他都要入無餘涅槃。如果說實證了二乘菩提,他迴心大乘,那就成為菩薩,成為未來佛;所以未來佛,所說實際上就是菩薩,就是十方菩薩!所以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知道,在阿含經典裏面已經說到諸佛了,而且在這裏面,舍利弗說“佛總相法”,他可以知道。雖然諸佛心中所念,所憶念的種種法,他還不能知道,可是諸佛的總相法,他知道;因為舍利弗還沒有成佛,他不能詳知諸佛心中所念,可是佛說實證的總相法,他知道。
  
  那什麼是總相法呢?經文說有“緣”、“無緣”法,也就是說,“緣”就代表了因緣法,就是生滅法,這個因緣法、生滅法就是總相裏面的一類法;另外的“無緣法”就是說有一個法,祂的本體是沒有因緣法這些生滅的特性的,所以這就是不生不滅法。也就是說,在 佛所親證的法的總相裏面,有一類是生滅法,有一類就是不生不滅法。因為這個緣故,佛就實證了所有生滅法跟不生不滅法的所有的內涵,這就是佛的總相法。
  
  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們:他的佛的所證,超越了釋迦牟尼佛;乃至他們可以即身成佛。我們就要問他說:那 釋迦牟尼佛,祂實證了生滅法的所有內容,也實證了不生不滅法的所有內容。如果說你的佛,他所實證的超越了 釋迦牟尼佛;那我們應該問他說:你的佛除了實證不生不滅法之外,除了實證生滅法之外,還實證什麼法呢? (否則怎能說是超越了 釋迦牟尼佛?)顯然,在法界裏面,除了生滅法和不生不滅法這兩大類之外,沒有任何第三類的法。我們就要問他說,你即身成佛所實證的是什麼法呢?(他們就無法回答了。)
  
  所以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知道,佛,祂有總相法,那就是生滅法跟不生不滅法。祂完全實證了!所以說《金剛頂經》否定了 釋迦牟尼佛的成佛,我們就要問他說:這個密續裏面或是祕密大乘,它所實證的法還有什麼,而可以來超越 釋迦牟尼佛呢?如果他舉不出來,那顯然他所謂能超越 釋迦牟尼佛的這個佛,是個虛妄想像的佛,而不是一個真實而能夠實證的佛!所以我們應該要用這樣的觀點,要用法界實相的總相內容,來質問主張即身成佛,乃至說他的佛的證量超越了 釋迦牟尼佛,所有主張這些的人的說法。所以我 們從這裏就可以知道,“大乘非佛說”並不如理作意。
  
  在人間佛教裏面,他會否定十方諸佛,他也否定極樂世界喔!而且他們因為否定極樂世界,所以他們也不相信 阿彌陀佛(的存在);而淨土法門,一切的法門都是念佛,可是他們就把“阿彌陀佛”─原來是念佛法門的問候語,見面再見都用阿彌陀佛互相打招呼或者說再見─改掉了。如果我們問他說:有沒有不生不滅法?他會說有。我們問:有沒有第八識呢?他也會說有。可是我們問他說:什麼是不生不滅的法?他會說:意識是不生滅。他會這樣說。結果他還是否定掉第八識如來藏的不生不滅,因為他主張的是意識不生滅。可是我們都可以來驗證:我們每個人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會把意識滅掉。因為意識滅掉之後我們才能夠休息,那個時候就叫作睡覺。如果意識再重新生起,我們又了知了外塵的時候,那就叫醒過來,因為意識又重新生起了。所以睡覺這個法,就是依於意識的滅除,所以我們說睡覺;依于意識再重新出生,我們說“我們醒了”。從這個道理我們可以驗證:如果有人主張意識是不生不滅的,事實上他就是在主張“大乘非佛說”。所以“大乘非佛說”有非常多的變相說法。而這些變相的說法非常多,我們都應該要仔細的來分別。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人主張“大乘非佛說”,而且他還主張:“佛陀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佛陀”。因為他們說,在《阿含經》裏面,在二乘的經典裏面說阿羅漢是究竟涅槃,因為入了無餘涅槃就是究竟涅槃,所以他們認為佛陀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佛。所以他們也主張說:「既然如此,阿羅漢就是佛。」那 佛陀的相貌就應該像阿羅漢一樣,是剃頭著染衣,是沒有髮髻的;他們在做佛像的時候,也會把佛陀的形像變成沒有髮髻的。可是在阿含經典或是在大乘經典裏,事實上 佛陀祂是以菩薩身分成就的,所以說 佛陀是有髮髻的。因為這代表了菩薩的法道是以在家為主要的法道,而菩薩也可以示現出家。所以說 文殊、普賢也都是帶髮修行,乃至勢至、觀音這些大菩薩們也都是以示現在家相為主要的身相,他們也可以示現出家相,出家相是種種身相中的一個相。可是這些主張“大乘非佛說”的人,他們就是要把這個出家相,當成唯一的一個相貌,來取代 佛陀的三十二大人相;所以他們所做的佛像,就沒有髮髻了。那我們也可以來驗證一下,事實上他們的說法也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在《阿含經》裏面就已經說 佛陀跟聲聞是不一樣的,有種種差別。我們來舉一段經文,在《增一阿含經》卷49

  【如來十力俱足,此十力者,非聲聞、辟支佛所能及逮,轉輪聖王所不能及,世間群萌所不能及也。如來四無所畏,在大眾中,能獅子吼,轉於梵輪。】

        經文就說到 佛陀不是聲聞跟辟支佛所能夠及逮的──不是聲聞人跟辟支佛所可以趕得上的,也不是轉輪聖王所能夠趕得上的,也不是一切的眾生所能夠趕得上的。因為轉輪聖王只是世間的國王,他只有世間的福德;聲聞跟緣覺可以實證解脫,所以他有出世間的福德;可是 佛陀是怎麼樣?祂是具有世間跟出世間所有的福德,乃至祂的智慧是超出一切的聲聞跟辟支佛,也超出一切的轉輪聖王跟一切的眾生。所以說 佛陀有十種力,祂是一切眾生所不能及,一切二乘人所不能及的。佛陀還有四無所畏,也是一切眾生所不能及,也是聲聞、緣覺所不能及;所以佛陀有四無所畏,可以在大眾中無畏的說法。可是聲聞緣覺,如果在一個大乘的法會裏面,菩薩在說菩薩法的時候,也就是說菩薩在說第八識的實證的法的時候,在那個場合裏面,聲聞跟緣覺會有所畏,他會有所畏懼;因為第八識不是他所親證,所以他會畏懼,他不敢有任何的意見可以發表。
    
        所以我們(由《阿含經》這一段經文的記載)可以知道,即使在菩薩所說的大乘的法會裏面,二乘人他都不能無所畏了,那何況他能夠在 佛陀面前說法呢?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把 佛陀的相貌變成是沒有髮髻,變成是出家的相貌,也是不符合道理的,(這樣來造佛像其實)也是代表他在主張“大乘非佛說”。所以我們知道,修學佛法是要修學智慧,各位菩薩在修學佛法時想要被誤導嗎?我相信各位是不願意的!所以接下來我們的下一個單元就要由另外一位親教師,跟各位介紹佛菩提之不共二乘。歡迎各位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學佛正知見 
43由正禮老師主講 「大乘是佛說-三乘同聞大乘經典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43 集: 大乘是佛說 之一
 ──三乘同聞大乘經典

        正覺教團為 平實導師於1997年創立,以修學實證如來的三乘菩提作為教團宗旨!平實導師證得甚深緣起,了達禪淨一如,通達如來藏妙法!導師為人親和平實,凡事與大眾同事利行,誠為大乘菩薩行者之楷模典範。正覺教團秉承導師弘護正法的初衷,設立臺北、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以及美國洛杉磯等七處講堂,於每週說法度眾!每年4月和10月,開設禪淨班,教導念佛功夫,實證念佛三昧,進而熏習三乘菩提知見,發起菩薩種性,喚起宿世善根,再加以參話頭的錘煉,令學人發起疑情,親證宗門第一義諦!歡迎各界學人踴躍參與。正覺同修會禪淨班自426起,於全省各講堂陸續開課。課程提倡大勢至菩薩的憶佛念佛,實證一心不亂,並傳授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正理,共修期間,費用全免,報名請洽各地講堂,或25957295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我們修學佛法是要修學智慧,那麼各位也在修學佛法,是不是想被錯的知見所誤導呢?相信各位都是很有智慧,一定不會想被一些錯誤的講法所誤導!我們這一次就來為各位介紹一個主題,就是“學佛應有的正知見”,也就是針對我們一般常常聽到或是閱讀到,或者說它是一個很重要而我們又很容易忽略的一些重要問題,來提供正確的知見。

        我們在這個主題裏面,今天要跟各位介紹的是:大乘是佛說。也就是說,大乘經典是佛陀親口所說。我們這次就要從《阿含經》,也就是從大家普遍認為是二乘人所結集出來的《阿含經》裏面舉證;在這個《阿含經》裏面,有描述到 世尊說第二轉法輪的經典,也就是在大乘的經典裏面屬於般若系的經典。

        一般在說“大乘非佛說”這種錯誤說法的時候,事實上,他們不會直接說大乘是非佛說,因為我們現在的佛教─北傳的佛教─普遍都是大乘教。所以他們不會直接來主張大乘非佛說,反而他們也會說大乘是佛說啊!可是他們會用一些變相的說法來主張大乘非佛說!所以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有些人,他的主張到底是要主張大乘是佛說呢,還是大乘非佛說?例如有人會寫一本叫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類似這樣的書籍,然後來說大乘是在部派佛教之後才開始有的,才開始有初期的大乘佛教,而他(自稱)可以探源到《阿含經》,他是利用這種方式(主張大乘非佛說),所以我們可以從他的書名《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就可以知道事實上他主張的是大乘非佛說。可是主張大乘非佛說,他們有一個很嚴重的矛盾就是:他們也會寫《唯識學探源》或者是《性空學探源》,或者是《如來藏思想探源》,乃至彌陀信仰的探源。而且他的探源都可以探源到部派佛教之前的《阿含經》。

        我們知道,這個部派佛教本身,它有非常非常多的一些主張,而且這些主張裏面,有些真、有些假,非常的紛歧;為什麼會有這麼紛歧的現象呢?那就是因為當時有很多的聲聞人,他是沒有證得三乘菩提,所以他就對於大乘經典的存在產生了(合法性的)懷疑。所以當時就有大乘非佛說的說法傳出來,而當時就有實證三乘菩提的賢聖出來辯證說“大乘是佛說”,所以在部派佛教裏面就有非常大的紛歧。可是如果說,大乘經典是在部派佛教之後才創造出來的,那麼在部派佛教之後所流傳的大乘經典,應該要比部派佛教的說法更紛歧才對啊!可是既然唯識學或者是性空學或者是如來藏思想,乃至彌陀信仰都可以追溯到《阿含經》,而且他們所說都是一致,所以顯然,大乘經典跟《阿含經》同樣都是佛陀所說啊!這樣子才符合道理。那我們這樣說,有沒有什麼證據呢?有!在《阿含經》裏面有非常多 佛陀在講述大乘經典的證據。我們今天就舉一小段,來為各位說明。譬如說在《雜阿含經》卷四十四:

  【一時,佛住彌希羅國?羅園中。時,有婆四吒婆羅門尼,有六子相續命終,念子發狂,裸形披髮,隨路而走,至彌希羅?羅園中。爾時,世尊無量大眾圍繞說 法,婆四吒婆羅門尼遙見世尊;見已,即得本心,慚愧羞恥,斂身蹲坐。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取汝郁多羅僧與彼婆四吒婆羅門尼,令著聽法。”尊者阿難即受 佛教,取衣令著。】

  在這篇經文裏面說,這個婆羅門尼,因為她的六個孩子相繼死亡,因為她思念孩子的關係,所以就發瘋狂了,然後裸形到處遊走,走到 佛陀說法的地方。然後經文裏面說這個婆羅門尼,她遙見 世尊之後即得本心。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看到,在《阿含經》裏面,所說的本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說,如果這個尊貴的族姓子,他是個尊貴的種姓,他想要出家來修學佛法,他有一個本心,那個本心就是想要解脫生死,那是他最初的根本,他想要解脫生死,所以說它叫作本心。在《阿含經》中,本心的第一個意思就是這個出家的本心。可是我們知道這個婆四吒婆羅門尼她不是出家,所以顯然她的“即得本心”,這個本心不是出家的這個本心;因此在《阿含經》裏面,這個本心還有第二個意思,這個本心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真實心;所以從這部經典,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婆羅門尼,她發狂,然後遙見 世尊,她就找到這個第八識如來藏了。我們從經典可以發現,為什麼這個婆羅門尼她找到本心之後就不再瘋狂了呢?因為,當她找到如來藏的時候,因為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所以當她找到如來藏的時候,她馬上可以對比出來:我們的五陰裏面這個覺知心,這個發狂的覺知心,事實上祂是生滅的。因為祂是生滅的,她就知道原來她發狂的心也是虛妄的。
  
  而且在這個情況之下,她就證得聲聞的初果,因為她可以來確認五陰都是虛妄。可是為什麼她就不再發狂了呢?為什麼就不再思念她的孩子呢?因為她後來還有第七個小孩子死掉之後,當時她已經證悟之後,她就不再傷心了。可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就是因為當她找到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她就可以發現她自己有如來藏這個本心,她的小孩子也有,諸佛菩薩也有,一切眾生都有。既然一切眾生都有,諸佛菩薩也有,連自己都有,而且是永恆的存在,那顯然一切眾生連同自己,連同諸佛菩薩,永遠都是在一起啊!從來都沒有分離過啊!孩子的死亡不過是暫時離開到他方的世界而已,既然是這樣子,畢竟將來一定可以再重新見面啊!那這樣又何必要這麼思念呢?
  
  所以找到如來藏的人,他絕對不會去思念「諸佛菩薩是不是存在呢?」絕對不會去懷念這個事情。因為對於實證如來藏的人,一切眾生本來永遠都在一起,從來都沒有分離過。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說,她就不再思念她的孩子了,不會因為這樣而發狂。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來證明在阿含裏面,事實上就有菩薩證得如來藏的記錄;而且這個婆羅門尼她並不是由 世尊直接跟她開示的,她是「遙見世尊即得本心」。表示說,世尊當時在說法的時候,事實上祂是在說大乘經典,而且祂說的是第二轉法輪的經典;只是因為祂在說法的當下, 祂同時也有很多機鋒的使用,所以說這個婆羅門尼,因為她是個(情執但有智慧的)利根菩薩,所以她就找到了如來藏了。

  我們從這個經典就可以知道,佛陀確實在當時有說過第二轉法輪般若系的經典。而且在這裏我們也可以證明:事實上 佛陀一定會說到第三轉法輪的經典。因為我們找到如來藏之後,一定會再探討:眾生有前六識,又找到第八識,那中間還有一個第七識。所以說,第一能變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這個本心;還有第二能變識意根;還有前六識,就是第三能變識,而且要探討祂們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從這裏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如果說大乘經典跟《阿含經》所說都一致,都是說八識,我們就可以證明確實《阿含經》跟大乘經典都是佛說。雖然中間有一個部派佛教那麼多紛亂的說法,可是《阿含經》跟大乘經典所說還是一致。那我們相反的來看看,大乘經典如果說是從部派佛教之後才創造出來的經典,或者是一些教法的話,那它一定是紛亂的。我們用相對的方式來檢驗,譬如說有所謂的後期大乘(密宗──藏傳佛教),也叫作祕密大乘,他們的經典就叫「密續」。我們從「密續」裏面可以發現它的說法非常的紛歧,我們來舉例,譬如說在《金剛頂經》卷1裏面說道:

      【爾時,一切如來雲集,與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坐菩提場,往詣示現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時,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由一切如來警覺,即從阿娑頗娜伽三摩地起,禮一切如來,白言:“世尊!如來教示我云何修行,云何是真實?”如是說已,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觀察自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誦。”】

  這“一切義成就”,事實上翻成中文就叫悉達多,它的梵文叫悉達多,它的中文意思就是一切義成就,這是 釋迦牟尼佛原來太子時候的名號。所以這個經典是說:釋迦牟尼佛,當祂還沒有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思惟而要成佛之前,祂的修法事實上是錯誤的,所以一切如來來警覺祂,來告訴祂說:你在阿娑頗娜伽的數息法裏面,你怎麼樣能夠成就呢?所以警覺祂,來告訴祂說:真實忍諸苦行是要持念真言的,也就是要一直持念這些咒語;持念咒語,自恣而誦而能成就佛道。它要說這件事情,它要來否定 釋迦牟尼佛是因為觀察因緣法─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而成佛的,《金剛頂經》它要否定這一點,所以從這部《金剛頂經》就可以知道這部經是沒辦法追溯到《阿含經》的,因為所說是不同的。
  
  而且《金剛頂經》也否定佛陀是獨覺,它認為是一切如來雲集之後才告訴祂的;而且它這裏也說:有這個咒法,自恣而誦這些咒法就可以成佛。在大乘裏面確實也有持咒的法門,譬如說大悲咒法門;可是大悲咒它有兩種持法,一種叫作事持,就是一直持誦它;可是只是持誦這個事持,並不會開悟,因為還要有理持;也就是說,要來理解這個大悲咒裏面的真實意涵。因為在大乘的這些持咒法門裏面都有一個咒心,那什麼是大悲咒的咒心呢?這大悲咒的咒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真實心。也就是說,要能夠理解大悲咒的咒心之後,這樣才能夠因為持誦大悲咒而能夠實證這個「理」,實證這個「理」之後,就能夠實證理一心,然後理事就可以圓融,因為大悲咒裏面是有咒心的。可是在這個《金剛頂經》裏面不說這個,它是說:學了數息法之後,還要持誦真言,那就可以成佛。可是這樣所說,都跟《阿含經》、跟大乘經典所說不同。《金剛頂經》 說了這段經文之後,說一切義成就菩薩也持誦了真言之後,祂就開悟了。接著《金剛頂經》又說道:

    【時菩薩白一切如來言:“世尊如來!我遍知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一切如來咸告言:“善男子!心自性光明,猶如遍修功用,隨作隨獲,亦如素衣染色,隨染隨成。”】

  這段經文又說:一切義成就菩薩,祂持誦真言之後,祂就實證了真心──實證了自心。然後它說這個「自心形如月輪」,也就是說這個真實心,祂有一個形體,祂有一個邊際,而祂這個形體就像月亮一樣。可是如果我們從《阿含經》,還有從大乘經典來說,我們可以知道,自心,祂是不生不滅的,祂猶如虛空,祂沒有形體,所以祂不會有邊際,也不會有形相(當然不會像月輪)。所以從《金剛頂經》所說的,這個「自心形如月輪」,我們就可以知道,它是不能跟《阿含經》、不能跟大乘經典相符合的,所以它也不能追溯到《阿含經》。
  
  而且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知道,在這個《金剛頂經》之後,還有其他的經典叫作「密續」─是四大密續─這四大密續之後所產生出來的經典,那就更是紛歧了。譬如說,傳到後世有所謂的應成派中觀,他們也說自心是如何、如何, 有種種的說法,譬如說也有說六識論的。那我們已經知道,應成中觀說六識論,那一定是錯誤的;因為它不符合八識論,所以說它不能成就因果。如果它是主張八識論的,譬如它會主張說:有所謂的第七識,也有所謂的第八識。可是他所說的第七識或是第八識,又是從意識再細分出來的;意識是第六識,而第七識若是從意識分出來,所以祂被叫作細心──比較細的心;或者是祂再分出來,分出第八識,就叫作極細心,類似這樣子。可是不管是細心或者是極細心,乃至極極細心,我們都可以知道祂們都是意識。既然祂都是意識,所以祂還是都一樣,是生滅的。
  
  因為各位可以想想看:我們所說的不生不滅,表示說祂是從來不被任何法所出生,所以祂叫作不生(不生才能不滅,有生則必有滅)。那如果說是從(因緣生的)意識再出生出來,再細分出來的,那顯然祂就不是不生不滅的法。那就表示說,祂還是一樣被出生的法,表示說他們所說的這個自心,還是屬於生滅的,還是被出生的法,那就不符合《阿含經》所說,也不符合大乘經典所說“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道理;所以應成派中觀的說法,不管是六識論或是八識論, 都不能探源到《阿含經》,也不能跟大乘經典一致。
  
  (密宗的中觀)傳到後來還有所謂的自續派中觀,他們(有時)也主張有八識,可是他們所說的八識,是說有阿賴耶識,另外還有所謂的中脈明點,或者是明體,然後就把這個觀想出來的氣脈或者明體當做是阿賴耶識。可是既然是觀想,顯然是它是觀想之後才出現的、才出生的;既然是觀想之後才出生的,那顯然它只是觀想中的一個影像而已,它並不是真實心。(自續派中觀)也有另外一種說法主張:這個中脈的明點或明體,它要跟阿賴耶識合併。因為他們又把阿賴耶識稱為種子。乃至還有主張說,將來人命終之後,這個真實心還要跟虛空,跟能量去結合……,有非常多的種種的說法。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到,《金剛頂經》說「自心形如月輪」,可是到了後世的應成派或是自續派的這些密續等等所說,又都不再說「自心形如月輪」了,他們又是改說中脈、明點,又是說是六識、八識,種種的說法非常紛歧;乃至還說有可能是虛空,是能量等等。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祕密大乘或者是密續,事實上它是部派佛教之後才被創作的,所以它會非常的紛歧。所以我們如果要說“大乘非佛說”,我們應當說“秘密大乘非佛說”,或者是應當說“密續非佛說”,因為不管是祕密大乘或者是四部的密續,它都不能追溯、都不能探源到《阿含經》,因為它們的說法是比部派佛教還要紛歧的。
  
  這就好比說,二乘人為什麼會把大乘經典結集成二乘經典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實證如來藏,所以他們沒有(對大乘法義)成就念心所,雖然(與菩薩同時)聽聞到大乘法,可是他們不能詳細來說(或記錄);就好比也有人來我們同修會上課之後,他聽到親教師說了種種法,也聽到親教師在說他的體驗、真心的體驗,可是他都不能再轉述給其他人,因為不是他親自所證。所以雖然二乘人也同時聽聞了大乘經典,可是他會把它集結成二乘經典,就是因為他沒有實證如來藏。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大乘經典才會被結集成二乘經典《阿含經》這種形式。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阿含經》確實談到,也有描述到 佛陀說二轉法輪的般若經典。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證明:大乘經典確實是佛說,而且是三乘同聞大乘經典。

    我們修學佛法是要修學智慧,各位菩薩想要被誤導嗎?顯然不願意!我們下一集來跟各位介紹“大乘非佛說”的一些錯誤的說法。謝謝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42由正德老師主講 「大乘所證果德」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42——大乘所證果德  之開示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解說了二乘所修證的果德,這一集要為大家解說的是大乘菩薩所修證的果德。菩薩所知、所見、所現觀的法,除了現象界、五蘊十八界、緣生緣滅的空相、法相以外,還要了知能出生五蘊十八界的實相法界;而所修的道是趣向於究竟佛果的佛菩提道,所斷的煩惱除了共於二乘繫縛在三界的煩惱障以外,還斷除了不共二乘的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的煩惱隨眠;而所證的果,除了共於二乘的解脫果,出離於三界生死的解脫果以外,還有不共二乘的究竟佛果。

        菩薩親近了真實善知識來修集六度波羅蜜多,因為善知識自己具足了福德與智慧,所以能教導菩薩如何來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菩薩於行持六度波羅蜜多中,來顯現菩薩種性而能發大誓願,為成就無上菩提,不趣向聲聞、緣覺,終究在七住位能親證法界實相──證得如來藏,所以能知、能見、能現觀如來藏本來自在、無漏無為的功德法,而能夠了知佛菩提道的修證,就是要依止於如來藏無漏無為的功德法。

        菩薩從七住位開始到十行位、十迴向位,於三賢位親近真實善知識來熏習道種智,能夠轉依親證如來藏所得之般若實相智慧,以及以真如無我、無所得為方便,內門廣修為饒益有情法身慧命,以及守護佛法法脈之六度萬行。而於六度萬行中,除了饒益有情以外,還來修除自己的性障,趣向自利利他的真實波羅蜜多。這樣在三賢位中菩薩修集了福德,伏除性障以及調柔心性,斷除了欲界煩惱障的現行,而能夠離欲發起了初禪,同時通達了見道所證如來藏的人無我、法無我之內容。菩薩所通達人無我、法無我之內容,是不同於二乘所證的無我法。因為二乘所證的無我法完全是以五蘊十八界的無常、苦、空、無我為內容,可是菩薩所證的人無我指的是什麼呢?指的就是如來藏藉眾緣出生了六道有情各個種類的五蘊身,可是卻不於任何一種五蘊身生起有我之念,而永遠隨順於七轉識,從不作主,這就是大乘的人無我。

        而菩薩所證的法無我,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如來藏藉眾緣出生了五蘊身,十八界種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由於意根末那識的遍計執染污,所以於五蘊身計著有我,所以產生了我與我所的虛妄分別。而由於這些菩薩瞭解了、實證了五蘊十八界是由如來藏所出生──菩薩實證了五蘊十八界的實相,所以能夠瞭解這些都是五蘊十八界出生以後,如來藏仍然不於一一法中生起有我之念頭,仍然以其真如無我的法性與十八界法和合運行。菩薩通達這樣的大乘法無我,同時依止於般若實相慧,通達了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以及七種性自性,也通達了人無我、法無我。在這種福德以及這種智慧資糧具足的因緣時,勇發十無盡願能夠進入初地,這個時候菩薩是從見道位進入了修道位。

        那麼菩薩於初地時有能力證無餘涅槃,因為菩薩已經斷除了煩惱障的現行,而不取證無餘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因為菩薩勇發十無盡願,所以留惑潤生讓自己世世能夠行菩薩道、饒益有情、不捨有情、不捨佛菩提道;同時地地增上,於地地增上中證一分道種智,除一分所知障,於六地時能夠證得滅盡定,成為大乘的俱解脫無學。再於七地時斷除故意保留的一分思惑,斷盡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能夠於念念隨入滅盡定。此時七地菩薩所證的解脫內容不同於二乘所證的解脫內容;因為二乘所斷只是煩惱障的現行,而七地滿心菩薩此時斷盡了煩惱障的現行以及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同時七地菩薩能破除七分的所知障,而由於道種智的智慧,所以能夠念念隨入滅盡定。而二乘人,就是證得俱解脫的阿羅漢也還要依禪定的次第,從初禪乃至到四禪的四空定次第轉進才能入滅盡定,所以七地菩薩能夠念念隨入滅盡定,所證的解脫內容是不同於二乘所證的解脫內容。

而七地菩薩此時除了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外,也能證得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再於八地時成就了於相於土自在的功德,於九地時成就了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於十地時成為受職菩薩。所謂受職菩薩就是成為法王的太子,法王指的就是,也就是即將紹繼佛位。因為十地滿心菩薩已經具足圓滿修成了十度波羅蜜多了,而於等覺位時百劫修相好,整整一百劫中每一世所獲得的五蘊身以及世間資財,都是為了饒益有情;無有一時不是捨身時,無有一處不是捨身處,所以能成就這種大布施的福德,以這種大布施的福德來圓滿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的功德。於妙覺位時能夠斷盡所知障一切隨眠,而成就了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之無住處涅槃,也就是大般涅槃。此時圓滿了一切種智的修證,四智圓明:


第六識(意  識)←→妙觀察智
第七識(末  那)←→平等性智
第八識(如來藏)←→大圓鏡智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成所作智

這四個智慧是依止於如來藏無漏無為的真如法性修證而成,所以能夠於利樂有情無有止盡,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指的是菩薩所證的法,所依止的法是依止於沒有一法能夠超越祂,而能夠出生一切法的如來藏。因為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而不能超越如來藏,所以如來藏是無上之法!依止於這個證得無上之法,能夠了知這個無上之法所含藏的一切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法都能夠究竟了知,能夠現觀、能夠覺悟,所以才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道。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稱就表示︰已經是在佛法中沒有一法不知的,沒有一法不證的,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菩薩所知、所見、所現觀的法,就是法界實相以及法界實相所生的一切法;所修的是究竟圓滿的佛菩提道,所斷的是三界生死的煩惱障,以及種子變易生死的所知障,所證的是無上的佛菩提果,實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

那麼我們現在來總結三乘所證涅槃之異同。三乘所證涅槃的共同點:以如來藏恆不變異,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來施設涅槃。二乘人所證的有餘涅槃,其實還是指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當祂不再含藏出生後有五蘊的煩惱了,而對於已經斷盡煩惱障現行─斷盡我見、我執─當時的有情所存在的五蘊身還沒有毀壞,所以此時就稱祂為有餘涅槃。那這個所證的無餘涅槃呢?捨報以後五蘊不再出生,但是不以五蘊不再出生來說它是涅槃,因為五蘊不再出生是斷滅,因此是以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再出生五蘊以後的自住境界,稱為無餘涅槃。

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祂(如來藏)本來具足的法性,所以不是因為修證而得,不是經過演變而得,而是本來如是。菩薩之後所證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更是同於二乘所證,可是智慧有差別。最後成就佛道所成就的大般涅槃,是因為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已經斷除了三界生死的煩惱障種子,也斷除了種子變易生死的所知障隨眠,完全究竟清淨,因此以這樣的內涵來說是無住處涅槃。所以說這個三乘所證涅槃的共同點,都是以如來藏恆不變異、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來施設;事實上涅槃這名稱,也就是依止於如來藏這個(不生不死的)法性而施設。

那麼所證的差異呢?三乘所證涅槃的差異在哪裡呢?二乘不證涅槃本際如來藏,不證無上的佛菩提果,不修菩薩道,只修阿羅漢道,所以阿羅漢不是佛!那大乘呢?大乘的菩薩實證了涅槃心如來藏,所修學的是菩薩道,要歷經三大阿僧祗劫修集最殊勝的福德。什麼是最殊勝的福德呢?一切的福德完全是來饒益有情的法身慧命,饒益自己的法身慧命,來弘傳佛的正法,這個就是最殊勝的福德。所修證的智慧是無上的智慧,無上的智慧指的就是在這三大阿僧祗劫所修的過程裏面,完全是以實證如來藏為中心來增長無生智、無生法忍智。這樣的修學菩薩道,最後才能夠趣向佛道成就佛果,所以所實證的涅槃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以及大般涅槃,是成就了無上的佛菩提果。這個差異非常明顯。可是修證三乘菩提有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不能否定涅槃心如來藏!如果否定了涅槃心如來藏而撥無涅槃心如來藏,那麼一切的修證將成為戲論,將成為斷滅法!

例如有人主張意識的細心(細意識)是常住的,那麼就表示意識的細心(細意識)應該就是涅槃心,可是我們在連續的幾集中已經跟大家解說了:意識心(不論粗細)永遠要經由二法所出生,也就是要經由意、法為緣來出生。既然是要經過因緣來出生,那麼必然是無常的法,是無常的法就不是涅槃心;所以以意識為基礎,就會否定有另外一個涅槃心存在;以意識心來施設說意識的種種變相是涅槃,將永遠落在我見裏面!因為我見指的就是錯誤顛倒的認取不是真實我為常住法。

那麼意識心這種有見聞覺知的心,祂一定是因緣所成的;聲聞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他們修證解脫道的最初,就是一定要斷除這個(意識真實不壞的)見解。意識心只是五蘊中的一法,意識心是三界中的生死法,意識心本身不是清涼法,不是常住的。因為一旦是會跟生死有關的,就是這個苦的法,就是熱惱的法;所以如果不能斷我見,就不能進而修證解脫果。所以以意識心來妄想著是屬於涅槃,都是落在我見裏面;所以沒有建立正知正見的前提之下,絕對不能妄想涅槃是什麼。因為涅槃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涅槃心如來藏本來是離於意識的思議範圍的。因為涅槃心如來藏祂本身不是三界法,而意識心的思與議都是侷限於三界法中。除了能夠親近善知識,能夠真實證得涅槃心的所在,能夠發起般若實相智,否則不可思、不可議如何是涅槃?如何是法界實相?所以在沒有建立正知正見之前,絕對不要以意識心的層次來妄想涅槃是何法。

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認知自己的意識覺知心的法相是如何?意識覺知心的法相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是與六塵相應。離開了六塵就沒有意識心,所以在晚上眠熟的時候就是不知不覺,就是沒有意識心了;就表示意識心祂一定是有生有滅的法,一定要依因藉緣才能現起的。雖然說意識心是無常的法,是要依因藉緣才能現起的法,可是,不是說斷了我見以後,否定了意識的真實性以後,意識心就不在了,也不是這樣;而是說意識心是三界中的法(不能住在離開三界的無餘涅槃中),這是我們要認知的。而你要修證解脫道,你要能夠離開三界生死之苦,就會認知意識心就是生死的苦法。如果一心趣向解脫,就要能夠像二乘的聖人一樣,要能夠把自我滅除;如果於滅除自我心生恐怖,表示在這裏對於涅槃還沒有正知正見。因為不知道有一個真實常住的法與你同在,從來沒有離開過你,祂本來不生不死,可是畏懼生死的是生死法中的意識心。所以在這種前提之下,在建立正知正見的重要性下,大家一定要知道:修學佛菩提道一定要修集殊勝的福德才能夠證得無上的智慧。

要修集無上的福德,最重要的就要親近善知識,要能夠信受三寶,對於佛陀在三轉法輪中所說的法要能夠信受不疑。對《阿含經》中所說的,出離三界生死的依循,是一個常不變異的清涼、真實、涅槃本際。那麼這個法既然不是屬於五蘊中的法,就知道祂絕對不是意識心自己,也不是五蘊法中的緣起性空。因為緣起性空就是五蘊的生滅現象,怎麼可以說它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呢?涅槃本來是不生不滅的啊!這樣一個非常明顯的知見,大家一定要知道。在修學佛法中絕對不能只是偏於說:那自我最真實,自我最重要,其餘所說的都是假的。因為要把自我滅除,那不是斷滅嗎?沒有錯,把自我滅除就是斷滅;可是法界不是斷滅法,因為法界如果是斷滅法的話,就沒有因果的輪迴了;這斷滅法就只有一世,怎麼可能有三世呢?所以一個道理你能不能如理思惟,最重要是說︰在佛法中什麼樣是我?什麼樣是真實我?什麼樣是無我?所以五蘊的無我它不是真實,而真實的我(如來藏)祂卻是無我(沒有五蘊我的自性)。

能夠了知到法界中這個甚深極甚深的法,為何我們不能一聽就懂?為何我們不能馬上信受?就要知道原來自己還缺少福德──缺少善根福德。那麼要怎麼樣長養善根福德呢?善根的福德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那麼要能夠長養所謂的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最重要是要親近善友,親近善知識,要深信因果。不要對於自我,以自我為依止的我執過於貪愛、過於寶愛。能夠接受善知識的教導,就能夠長養善根,就能夠修集無上的福德,就能修集最殊勝的福德,能夠成就無上的智慧。在下一集開始,就是學佛應有的正知正見,由正禮老師為大家解說「大乘是佛說」,一系列的學佛應有的正知正見,非常的重要,請大家一定要按時收看。我們今天就為大家說到這裏。謝謝,阿彌陀佛
正覺教團 三乘菩提系列 41由正德老師主講 「二乘所證果德」





(歡迎利用畫面右欄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進入收看 )


41  二乘所證果德
           ─二乘聖者只斷見惑思惑現行,不必斷除習氣種子
           ─二乘聖者未破無始無明,不證涅槃中的本際如來藏


  涅槃就是如來藏恒不變異,無漏無為的中道法性。如來藏是阿賴耶識,不是意識心,以及解說了菩薩所證涅槃所得的智慧。這一集要為大家解說的是三乘所證涅槃之異同。首先我們來探討二乘所修證之果德:聲聞所知、所見、所現觀的法,都是局限在現象界五蘊十八界、生滅有為的內容;他們所修證的道,是趣向於解脫三界生死的解脫道;他們所斷的煩惱,是繫縛於三界分段生死的煩惱;他們所證的果,是解脫於三界生死的解脫果。我們來探討聲聞四果的修證。

  聲聞四果指的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羅漢。聲聞乘的學人修證解脫道,一定要先斷我見。斷我見指的就是要能夠真實了知五蘊的內涵是無常、苦、空、無我的,同時還要能夠真實的現觀自身的五蘊是無常、苦、空、無我的。從無常這邊來說,自己的色蘊是四大所成,所以有生老病死的變異現象。

  受蘊指的是眼根觸色塵所生的受,耳根觸聲塵所生的受,鼻根觸香塵所生的受,舌根觸味塵所生的受,身根觸觸塵所生的受,以及意根觸法塵所生的受。這六種受裏面又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由這十八個受聚合而成這受蘊。受蘊都是要依據六根觸六塵,又有種種受的變異,所以受也是無常。

  想蘊指的是眼根觸色塵所生的想,耳根觸聲塵所生的想,鼻根觸香塵所生的想,舌根觸味塵所生的想,身根觸觸塵所生的想,以及意根觸法塵所生的想。「想」就是了知:由六根觸六塵所生的了知,而藉由六根觸六塵的變異,才有這些了知,所以想蘊也是無常。
  
  行蘊指的眼根觸色塵所生的思,耳根觸聲塵所生的思,鼻根觸香塵所生的思,舌根觸味塵所生的思,身根觸觸塵所生的思,以及意根觸法塵所生的思。然後藉由六根觸六塵所生的思以後去造作,所以這個行蘊也是無常。

  識蘊需要藉由眼根觸色塵才能生起眼識,耳根觸聲塵才能生起耳識,鼻根觸香塵才能生起鼻識,舌根觸味塵才能生起舌識,身根觸觸塵才能生起身識,意根觸法塵才能生起意識(這六識即是識蘊)。要藉由六根觸六塵才能生起六識,而生起以後?那變異,所以識蘊也是無常。
  
  觀察了五蘊的無常以後,了知五蘊是無常,所以五蘊是苦。因為無常的法必然有生死的現象,有生死的現象就受到生、老、病、死,以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所含攝,也受到了苦苦、壞苦、行苦三苦所含攝,所以五蘊是苦。

  五蘊是無常是苦,所以五蘊是無我;因為無常、生滅、變異、有生有死,沒有真實性,沒有辦法常住,所以不是真實我。而五蘊是無常、是苦、是無我,要藉由因緣才能出生,最後必歸壞滅;因此說五蘊是無常、是苦空、是無我的。聲聞乘的學人,要能夠真實現觀自己的五蘊,是這樣無常、苦、空、無我以後,斷除了我見。斷除了我見以後,必然能夠斷除疑見。這裏所指的斷疑見,指的是對於五蘊沒有真實我不會懷疑,對佛所說的解脫三界生死之苦,到達苦的邊際就是清涼真實的、不生不滅的本際不會懷疑。同時對於善知識解說佛法,是否已經斷了我見、是否真實清淨,也能夠抉擇而沒有懷疑。

     斷了我見、疑見以後,必然能夠斷除戒禁取見。斷戒禁取見就是:修學解脫道者要依止於佛戒,以及依止於斷我見的智慧,來修除這個繫縛在三界生死的身口意貪愛之行,而不會去執取他人所設施的,與解脫、斷我見、斷我執的智慧無關的戒相。例如說以不倒單為戒來求解脫,或者說以要經常打坐為戒來求解脫,或者說以五根受種種苦為戒來求解脫。這些戒相都與斷我見、斷我執的智慧無關。所以,已經斷了我見、疑見者,不會再執取這些與解脫無關的戒相,這叫作斷了戒禁取見。

  那麼斷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就成就了斷三縛結的初果須陀洹(功德)。三縛結指的就是三種繫縛在生死的結,能夠斷除了以後成就初果。初果人就依止於這個斷我見的智慧,來修除、來降伏對於五蘊我的貪愛以及我所的貪愛。我所貪愛就函蓋了色聲香味觸法、財色名食睡以及眷屬等等我所的貪愛。經過了降伏,慢慢地就成為薄貪嗔癡的二果斯陀含。

  二果人持續依照 佛的教導,修學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等三十七道品,來斷除對欲界的貪愛;以及在貪求欲界法中,因為求不得、愛別離所產生的嗔。斷除了欲界的貪愛、嗔以後,離欲而發起初禪,成就了三果的阿那含,斷了五下分結。所說的五下分結,就是說三界中以欲界為下分,要能夠解脫於欲界的繫縛,就要斷除這五種下分結。這五種下分結,指的就是三縛結中的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以及欲界貪、欲界嗔。

  三果人斷除了五下分結以後,持續依止於四正勤、八聖道、五根、五力而成就四念住以及七覺支,持續地斷除三界中的貪愛,持續斷除我執的貪愛煩惱,最後能夠斷了五上分結,成就了四果阿羅漢,能夠證得有餘涅槃。所說的五上分結,指的就是三界中以欲界之上的色界、無色界為上分;想要能夠解脫於色界、無色界的繫縛,一 定要能夠斷除這五種上分結。這五種上分結指的是色界愛、無色界愛、我慢、掉舉以及愚癡。

  所斷的色界愛,指的就是斷除意識心對於四禪中境界的貪愛;所斷的無色界愛,指的就是斷除意識心對於四空定境界的貪愛;所斷的我慢,也就是說不再生起一念說有我解脫了;所斷的掉舉,是對於五蘊不再生起種種法相分別,而不於五蘊中一一法生起我以及我所的念頭;所斷的愚癡是對於三界中的五蘊沒有真實我,而三界中諸行都是無常,都能實證而沒有無明。所以斷除了五上分結成就了阿羅漢,而且能證得有餘涅槃。

  這裏所指的有餘涅槃,指的就是那個清涼、真實的本際,祂已經沒有含藏出生後有五蘊的煩惱種子了;可是(捨壽前)仍然有現在五蘊還沒有毀壞,所以稱為有餘涅槃。阿羅漢捨報以後證無餘涅槃,這個無餘涅槃不是說五蘊不再出生了叫作無餘涅槃,指的就是這個涅槃本際祂不再出生五蘊——這個涅槃本際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不再出生五蘊以後的自住境界。所以聲聞四果最後證得解脫,他是以智慧斷除了三界的我見以及我執等貪愛而證得解脫。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緣覺辟支佛果。緣覺乘的學人所現觀的是十二因緣法。他們現觀一切的身口意行都是依止於五蘊十八界的因緣而有,而五蘊十八界卻是因緣所生法。例如,名色要依止於識而有,有了名色以後才有六入,有了六入以後才有觸,有了觸以後才有受。因為樂受所以產生貪愛,因為苦受所以產生嗔恚,因為不苦不樂受而產生了愚癡。由這個貪嗔癡而造作了繫縛在三界後有的身口意行,所以會有後有的五蘊來出生,有五蘊出生了才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苦。所以知道十二因緣一一有支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沒有一法有真實自性,沒有一法能夠常住。因此了知必定要有一個能夠出生名色的識,這個識得要是不生不滅的。這個 就是佛在《阿含經》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入胎識。

  因為名色、六入、觸、受都是這個入胎識所出生的,這些名色、六入、觸、受,不能超越入胎識,不能離開入胎識而存在。由於入胎識出生了名色、六入、觸、受,所以才有五蘊身出生的法相。有五蘊身這個出生的法相,才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法。所以說,以這個入胎識為首的十因緣,才是十二因緣流轉的根本,才是十二因緣流轉的實相。而這個緣覺乘的學人也知道了這個十二因緣法的無明的內容。所說的無明指的就是:不知道過去世的名色是由入胎識所出生,也不知道這一世的名色是由同一個入胎識所出生,未來世的名色也是同一個入胎識所出生;而入胎識所出生的名色、六入、觸、受卻是苦果,不知道是苦果而在受用中貪愛。
  
  這兩個無明,緣覺乘的學人破除了以後,不再對名色、六入、觸、受,生起我以及我所的見解。因為不是真是有,不是真實自在的,那麼依止於斷我見的智慧,不再對名色、六入、觸、受起貪愛,而能夠斷除對於名色、六入、觸、受、貪愛所生的一切身口意行。不再造作貪愛名色、六入、觸、受這個身口意行以後,就不會再有五蘊後有的煩惱,就不會再有後有五蘊的出生。而後有五蘊不再出生,就不會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等法,所以就能夠還滅了十二因緣的流轉。
  
  所以緣覺乘的學人因為依止於這個斷我見、斷我執的智慧,能夠還滅了十二因緣的流轉,證得緣覺辟支佛果。而緣覺辟支佛他並不是因為把十二因緣一一有支滅了,叫作證得涅槃;而是入胎識本來存在,不再出生後有五蘊才叫作涅槃。所以緣覺乘緣覺辟支佛並沒有實證入胎識的存在,可是祂卻知道這個入胎識是不生不滅的,祂是涅槃本際。所以他能夠斷除了我見我執,然後捨報以後入無餘涅槃。這個無餘涅槃指的就是入胎識不再出生五蘊,不再出生名色及名色引生的六入、觸、受等法,而獨存的解脫境界。

     那麼聲聞以及緣覺辟支佛,他們所現觀的法,都是現象界的蘊處界法,以及蘊處界的緣生緣滅的法。而他們所修的是出離於三界生死的解脫道,所斷的是繫縛於三界生死的煩惱障,所證的是解脫於三界生死的解脫果,不是佛菩提果,是佛法中有上的果德,不是無上的果德。而聲聞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不證涅槃本際,不知 佛意;因為他們不知道 佛陀是以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施設二乘解脫的,而于四阿含中,佛皆以「清涼、真實、本際、如、根本識、入胎識」來指出,有一個恒不變異的常住法。但是不知道 佛意的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捨報以後就入無餘涅槃。此時他們的佛菩提種就成為“焦芽敗種”。

  《勝鬘經》中勝鬘夫人就說:阿羅漢、辟支佛言得涅槃,則是佛方便。因為他們不知道 佛來到人間,開、示、悟、入給眾生佛法所示出的法,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而為了這個畏懼生死之苦的二乘人所施設的這種方便,最終指出的也是(含攝在)成就佛道的法中。可是二乘人他們因為畏懼生死之苦,所以他們在捨報以後入了無餘涅槃,沒有五蘊存在了。而阿羅漢以及辟支佛是依止於這個五蘊來施設說有阿羅漢、有辟支佛,可是五蘊滅了,不再有五蘊在三界,那阿羅漢、辟支佛就不見了(就沒有阿羅漢辟支佛能證得涅槃了),所以說沒有阿羅漢、辟支佛證得涅槃。「說阿羅漢、辟支佛證了涅槃」,這是 佛的方便施設,這是勝鬘夫人所說的真意。

   但是說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證得涅槃,這不是在譭謗阿羅漢、辟支佛,也不是在譭謗 佛,而是以大乘佛法的真實義,以 佛的本意來說阿羅漢、辟支佛。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涅槃的本際就是本來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祂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阿羅漢、辟支佛他們證的解脫、斷了我見我執所證的解脫,只是在顯示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此他們並沒有證得一切功德。而如來藏所含藏的無量無邊的功德,阿羅漢、辟支佛並沒有成就、沒有實證,因為還有習氣種子未斷,還有所知障隨眠未斷。所以勝鬘夫人說: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解脫是有過失的解脫,不是一切種清淨的解脫。因為他們習氣種子不能斷、所知障隨眠不能斷。可是要斷習氣種子,要斷所知障隨眠,只有實證如來藏的菩薩,能夠依止于一切種智的修學─修學道種智、修學佛菩提智─只有佛菩提智能夠斷除習氣種子,能夠斷除所知障隨眠,最後成就大般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大般涅槃,成為沒有過失的究竟解脫。同時把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染汙種子都完全去除,成為清淨無漏的法種,成就一切種清淨的解脫。

  這裏我們說,只有菩薩能夠真知佛意,知道聲聞阿羅漢所證的是方便道。因為在《法華經》中,以舍利弗為首的一千兩百位阿羅漢也跟我們證明這一點說:這個解脫道只是佛道中的方便道而不是究竟道。因為在佛道上來講,最後要成就的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道的修道,而不只是出離三界生死—就像聲聞阿羅漢一樣—把自我滅了不在三界現行;可是所餘的是只有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種種功德法都無法顯發。所以這個聲聞阿羅漢在《勝鬘經》中被勝鬘夫人呵責,說阿羅漢、辟支佛所得涅槃只是 佛的方便(施設)而已。

     那麼在我們正覺所學的法裏面,我們也一直在說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證得涅槃。這個意思並不是在否定阿羅漢、辟支佛沒有修證解脫道,而是說:從真實理來說,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就沒有法在三界現行了;五蘊不再現行時,就沒有「法」在三界現行了;既然沒有五蘊,哪來的阿羅漢?哪來的辟支佛呢?(還能有誰證得涅槃呢?)所以這個道理其實是非常的深遠,一定要了知解脫道的道理是什麼?解脫道的依止是什麼?

  解脫道的依止,就是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可是如來藏祂是本來無我的,祂不會主動來出生一個五蘊身在三界中。所以,我們瞭解了這個二乘人所證果德的內涵以後,就知道二乘所證果德依止的根本,還是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這樣的果德不是佛法中的究竟果德。

  那麼下一集,我們要為大家解說大乘菩薩所修證的果德。在這個部分,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法中的修證如何是究竟的。已經知道解脫道只是方便道了,那麼我們在下一集中,就可以完全了知整個佛法中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的相貌。
記者採訪與會者與會感言:
感謝所有參與的來賓,共同成就這場法界盛事。
平實導師說,外道所證的自性見涅槃及五現見涅槃都是意識境界,是可生滅的,故名假名涅槃。

最後,平實導師從「假必依實」以及諸法不自生、不共生,來說明唯有第八識如來藏,才是可以出生諸法的根源。

導師並囑咐現場聽眾,詳細聽講,隨文入觀,隨他解說三縛結的內涵,一邊聽聞、一邊思惟現觀。

平實導師說:今天這場法筵,目的在於令不能斷三縛結的法不再到處流傳,進而使參與這場盛會的來賓都能斷三縛結、證得初果,滿載而歸!

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是恆而不審,第七識末那的體性是恆審思量,第六意識的體性是審而不恆。意識因為不恆,所以在眠熟、悶絶、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五位中,意識是會斷滅的;但是在意識五個無心位中,末那從來都是恆審思量;而意識覺知心斷滅時,意根只剩微劣的了別性,當法塵有重大變化的時候,意根才會作主決定而令如來藏流注意識種子,來了別外境,所以這三個識是不同的。
平實導師根據北傳與南傳聖教量、現量、比量,說明要能了解六識的生滅性才能斷我見,所以意識非金剛心,無法穿越時空。超越時空的心,一定要超越意識才能證得。想要了知超越時空的心,先要確定有幾個心。

超越時空的心,即是宇宙的根源,科學家、哲學家等人一直想要找尋宇宙的起源,但是只有萬法的根源,才是宇宙的起源。

平實導師從阿含經來證明人類有八個識。

  1. 阿含經說有一個入胎識,能夠執取受精卵,借父精母血攝取四大(地水火風),出生五根連同原來的意根,六根具足之後,產生六識,所以六識加上末那識、入胎識,總共有八個識。
  2. 平實導師又舉示阿含經中『非我、不異我、不相在』,說明聽講時不打妄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識陰六識,非我、是假我,但是又不異我,同時同處合和運作。因為識陰六識是生滅虛妄的,所以背後一定有一真我存在,即是第八識。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