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拈花微笑」是娑婆世界禪宗中膾炙人口的公案,是人間最不可思議的佛法密意,二千多年來,禪的智慧流傳在人間,開啟了世人法身慧命的明燈,照亮萬古長夜。
禪學淵源於印度,盛興在中國。真正的「禪」和「禪思」、「禪定」都沒有關係,當佛陀最初開演佛法的時候,當時的小乘人(解脫道修行者  聲聞、緣覺眾)所注重的是「禪思」,他們信受如來所說的智慧之語,將所聽聞熏習得來的教誨,思惟瞭解以後,在日常生活上一項一項作仔細的比對觀察,明白世間法的虛妄不實,然而這與外道的冥思並不相同。

這種「禪思」的思惟方式是根據佛陀所開曉的道理:四聖諦及緣起法在世間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作種種深入的思惟觀察,將如來的智慧之語與之一一驗證,將此智慧落實於世間,而知道世間一切不實,無可執取,透過這樣深刻的觀察和省思,能夠產生對蘊處界觀行之後的決定信,對於如來所說確認無疑。

因此僧侶們為了避免受到打擾,有的在閑靜處(阿練若)、有的到墳場塚間(憺怕路)、樹下,也有的往石窟,去確實環顧他一生週遭所發生的事情,因此而得到聖智決定,證得解脫的智慧,就可以決定死了以後,一切身心不會再於後世生起,永滅無餘(無餘涅槃)。

印度「禪那」(Dhyana),意譯為「禪定」,就是玄奘菩薩翻譯的「靜慮」。佛陀如果沒有教導破除「我見」,來作為佛法中所說的禪定的基礎,那就和世間一般的禪定相同,佛法就沒有特別殊勝的地方。根據佛典的資料,無量世以來,在六道輪迴的一切有情(補特伽羅),都曾經證得過四禪,因此這看似非常困難的禪定工夫,實際上每位眾生都曾經修得過。

而「禪思」和「禪定」是絕然不同的兩回事,「禪定」是專心致志地在捨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境界地用心,當能捨離人世間的欲界愛染,就會得到初禪(第一靜慮);捨離了初禪天的境界,就會得到第二禪,如是一直往上,但是最終修行人證得了四禪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定」(仍有極微細意識),或是來到了「無想定」(仍執著色界天身),最終仍拘束於各該境界中,還是無法脫離束縛(不能得解脫),仍在三界之中。

因此如來給予佛法小乘人一個第九次第定──滅盡定,以符合他們想要離開塵世間,而又想要修學禪定的心願。而佛陀在世時的小乘人,許多證得瞭解脫智慧的阿羅漢們,雖然沒有刻意修學禪定,但至少都得證初禪,因為初禪是可以經由捨離欲界的種種貪愛而發起;心裡面很沈靜時,離開了欲界愛,因緣時節成熟,便能發起初禪。至於二禪及二禪以上的定境,則學人必須一開始要靠靜坐輔助,才能夠成就。

然而回到我們這裡所要談論的主題──「禪」,它並非「禪思」,也不是「禪定」,而是當初佛陀「拈花微笑」的內涵──禪。「禪」就是佛陀的「教外別傳」,也就是佛陀以這個「禪」來作為宗門的印證,來確認證得這三界法的實相,因此以「禪」來概括這取證的實相心;緣於大乘佛法以此第八識實相心為教理的核心,故強調以實證這實相心的宗門「禪宗」的禪,又稱為「宗門禪」,然而這「宗門禪」並不外於教門的教理,因此宗門、教門不二,故禪宗證悟的人可以深入般若教典而能無疑滯。

禪宗的法門就是以「頓入印證」實相來作為根本;而「頓入」即是「一念相應」的智慧,在那一剎那間,瞭解了這世界真正的實相究竟是在哪裡,這實相心是真實活活潑潑地存在,永遠不變易的心卻能出生萬法!當親證這實相心──如來藏──第八識,去體驗領受祂的自性,可以契入「印證」佛陀所說的甚深微妙的法,確認這就是法界的實相,法界的根本,于慧眼實見中,發起般若智慧,獲得根本無生智,即是「根本無分別智」──以實相心無有眾生心的分別性。

因此,若問什麼是般若呢?般若就是瞭解法界實相的智慧,這就是般若。因為佛法裡面的般若,是以法界的真實實相心的種種體、性、相、用,來一一說明其出生的世間蘊處界萬法,以及出世間的二乘法,又包括從菩薩位一直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種種世間、出世間法,將這所有一切法的智慧統統包含在裡面,所以般若兩字的含意很廣,因此照祂的原音prajba把它翻譯過來──般若,以突顯它所涵蓋的意義;因此中國禪是基於佛陀的智慧法門所開演出來的,並沒有離開佛法,也沒有離開佛法的教義。 (上)
"穿越時空-超意識"425GO活動部落格
http://425go.blogspot.com/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