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超意識 425GO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12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受持三歸之行(四)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十二集 受持三歸依之行(四)
正禮老師主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前面一個單元,我們跟各位介紹了出世間三寶裏面的佛寶。接下來要跟各位介紹「四諦緣生」、「六度詮旨」,這部分就是所謂三乘菩提它主要修學的內涵。

譬如說「四諦」,講的就是聲聞人所修學的四聖諦:也就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跟苦滅道聖諦。「苦聖諦」就是說,我們對於我們三界的一切法,事實上它的本質都是生滅,而令人痛苦的。這種痛苦是說,即使我們在快樂的境界裏面,我們想要讓它保持,可是它終究還是要喪失。所以天人他是快樂的境界,可是在這快樂的境界,他有辦法永遠保持嗎?他還是沒有辦法永遠保持,所以他還是要喪失。可是喪失了快樂的境界,本身就是苦。所以一切的境界,事實上在三界裏面,它都是苦。

而這個「集」就是說,為什麽這個苦會集起呢?它所說的道理就在這裡,那為什麽會有集起呢?這是因為貪愛。可是為什麽貪愛,會導致我們輪迴生死呢?所以苦集的道理的背後,事實上就是因為有一個如來藏,祂在含藏我們所有貪愛的業種。因為我們貪愛,所以就繼續輪迴生死,繼續幫我們出生五陰十八界,讓我們在三界六道裏面起起伏伏,然後承受無量的痛苦,這就是苦集。

「苦滅」呢,聲聞人就知道說,這樣子的生死流轉不是究竟,所以他想要獲得一個究竟解脫於生死之苦的這個境界,所以他就要尋求滅苦的方法。所以他要知道苦如何滅呢?就是要把一切生滅的法,都把它滅盡,把三界裏面的貪愛,全部把它斷除,乃至把自己對於自己存在的這種貪愛,也把它斷掉,所以最後就把自己滅盡,而單獨存在於這個無餘涅槃之中。依於這樣子的沒有境界的境界,就說為是聲聞人的究竟解脫。聲聞人還要依於八正道的道理,繼續在人間修行,一直到他捨壽為止,所以這就是所謂聲聞人所修的四聖諦。可是佛陀在人間示現,不是為了要度大家入無餘涅槃,因為這樣子並不是對眾生最有利的,所以祂還要教緣覺法,最後還要教大乘法。

緣覺法的目的就是要讓眾生的智慧再更增上,所以要教緣生法。這緣生法所說的緣生,就是指因緣法,因緣法所說的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所以就說到十二因緣,有十二支因緣在讓眾生從無明一直緣行、行緣識……一直最後到老死憂悲苦惱,然後純大苦聚這個聚集。所以眾生就是在這種輪迴之中不斷地受苦,修了緣覺法之後,他就知道十二支因緣裏面,只要我從中斷除其中的一支,那這十二因緣的環環相扣就被破壞了,最後就還滅了,還滅到最後,十二支因緣的因緣支全部滅盡。可是滅盡的時候,緣覺的辟支佛他還知道滅盡之後,還是有一個入胎識的存在,所以說緣覺他也是知道有第八識存在,只是就他的經驗來說那就叫入胎識,這就是緣覺所修的因緣法。

可是修聲聞跟緣覺,還不足以成佛,也還不是佛陀建立佛教的目的,所以佛陀還要教導「六度詮旨」,也就是教導眾生如何來修六度萬行。六度指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跟「智慧」。那什麽是「布施」呢?布施所要指向的道理是什麽?——「六度詮旨」的意思就是說,菩薩在修這個六度,祂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麽?事實上它有兩個面向(簡單來說兩個):第一個,這個六度可以讓我們眾生因為修學六度最後邁向成佛,這是第一個意旨。為什麽可以成佛呢?為什麽要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呢?因為要修學這些法,而可以讓我們成佛,它的根本所依就是因為有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讓我們行布施的時候,布施的功德、福德功不唐捐,因為功德、福德都記錄在如來藏裏面,祂都幫我們收藏得好好的,所以成為我們未來世,菩薩的廣大的這種福報跟功德。

「持戒」(持戒的道理也是一樣)為什麼我們需要持戒?因為如來藏的法性可以讓眾生,當他作善業的時候獲得善的果報,作惡業的時候,就獲得三惡道的果報,所以我們就要持戒。那我們持戒,為什麽我們能夠一直持戒呢?因為也是有這個如來藏幫我們執持了我們持戒的習慣。所以有些人出生之後安分守己,他不會去貪別人的東西,他也不會去侵犯人家,也不會想要過度的縱欲,不會想要修雙身法,為什麽他可以這樣子呢?因為他過去世有修持戒到彼岸的功德,所以他就可以養成這個習慣,而且能夠來到現在世,乃至去到未來世,都可以顯現出他持戒的功德。所以說布施、持戒,也是有它的道理,而這個道理的建立,也都是因為要有如來藏的存在,才能夠建立。這樣的話,我們持戒、布施,才符合道理,才是理性。

那「忍辱」呢,忍辱就是說我們在持戒的時候,或是在行布施的時候,事實上是應該要忍辱,要有耐性的。如果沒有耐性,我們沒有辦法成就布施的。譬如說要布施愛語,可是人家對我們講嘮嘮叨叨——從家裏面的小事講到大事、大事又講到小事、亂七八糟講一堆,如果沒有耐心,沒有忍辱,沒有辦法成就這樣的功德,不能成就傾聽眾生抱怨的這個福德跟功德。那一樣啊,如果說有些人,我們碰到之後,他對我們不好,乃至恩將仇報,我們也要忍辱,因為忍辱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很多人不能瞭解這一點,譬如說有些人,常常因為別人對自己的不好就生氣,結果氣壞了自己。可是有智慧的人,他就會這樣想:「如果說我是對的,他是錯的,那他是比較不利,不利的人他應該要緊張才對。那我們是對的人,我們為什麽要生氣?為什麽要緊張呢?為什麽要氣憤呢?」我們會氣憤一定是因為怎樣?還是有貪著。因為他可能對我們不利,損害我們的利益。既然利益是可以被損害,表示利益即使獲得,它終究也是壞滅嘛!既然是可壞之法,由別人來壞有什麽關係?所以修學解脫法,就是能夠看淡於世間的一切法,最後就可以修證忍辱,來邁向解脫。

那「精進」度呢,就是要對這些法瞭解之後,然後精進不懈,然後就可以邁向解脫。因為三大無量數劫,是需要勤苦修行的,是要持續不斷的,所以需要精進度,才可以讓我們的成佛之道能夠延續。

那「禪定」呢,就是對於我們三界裏面的各種境界要能夠瞭解,不是只有人間的這個境界,對於諸天的境界,譬如欲界天、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的存在,都要透過禪定的方法來實證,來證明說確實是有欲界天存在、確實是有色界天存在、確實是有無色界天存在。當我們能夠實證禪定,那我們就可以了知,三界裏面確實是有這些不同的境界,那我們對於世界的了知,眼界就更寬廣。

最後就是「智慧」了,就是解脫的智慧,還有大乘的實相智慧。這個智慧所要實證的根本,還是一樣指向這個如來藏。

所以說在佛法的修行裏面,我們要說出世間的法寶,指的就是「四諦緣生」跟「六度詮旨」,特別是六度裏面的,菩薩所修的「六度波羅蜜」,它是含攝「四諦緣生」的。有人會不瞭解這個道理,以為聲聞人才會有解脫,菩薩沒有解脫,這是錯誤的觀念。菩薩的解脫就在於說,譬如說菩薩對於錢財的解脫,就是因為他願意布施。聲聞人他是三衣一缽,他是把他所有財產,布施之後他出家,他是沒有任何財物可以布施其他人,他只能法布施。菩薩呢,菩薩他能夠解脫於三界的繫縛,就是因他願意布施一切的所謂世間的財富,乃至種種的愛語,乃至種種的法寶,他都願意布施出去。所以說菩薩就因為他對於這些世間的財富、名聲等等眷屬他都不貪著,所以他願意行布施。所以從菩薩行布施,就可以看出來,菩薩他是有解脫的,只是他的解脫的方式,跟聲聞不一樣。聲聞他是把他拋棄之後,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呢,他是繼續去獲得人天的種種資財之後,去布施給眾生,因為他不貪著,因為他解脫於這些財富的繫縛;他也把他所獲得的財寶,他的這個法寶,也都布施給眾生,因為他對於法寶也不吝惜,因為他也對於法的執著,把它去除掉,不被法的貪著所繫縛,所以菩薩也願意布施種種的解脫法、種種的實相法給眾生。所以這是菩薩的解脫,所以菩薩一樣有聲聞緣覺的解脫法。這就是所謂的出世間的法寶。

另外,還有所謂的「僧寶——出世間僧寶」:指的就是四向五果——這通教菩薩所證的這個果位,還有三賢十地的這個大乘菩薩的所證。四向五果指的就是四種聲聞所證的果的向位,譬如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要實證之前,有向於初果的初果向,要進入二果之前,也有二果向,乃至進入三果、四果之前的三果向、四果向,這就叫作四向。那另外還有四果,那為什麼會多一個果而稱為五果呢?因為還有辟支佛果。因為辟支佛果是超越於聲聞,因為他所證的緣覺法、因緣法,是超越於聲聞,所以說他的辟支佛果也要加進去,所以稱為四向五果。如果他是聲聞,那這個四向五果就是聲聞,可是如果是菩薩的菩薩僧寶,那他就是通教的菩薩。譬如說他可能還沒有修學到別教菩薩的法,那他所證的四向五果就是通教菩薩所證。我們說三賢十地的大乘菩薩,他所證就是有別於通教菩薩、有別於二乘,他所證的三賢十地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十地。這個三賢十地或者是通教菩薩的四向五果,通通都叫作「僧寶」,而且這個僧寶是真正的出世間僧寶,是真實的三寶,而不是跟前面所說的世間的這個僧寶是一樣的。事實上他們本質是不一樣,為什麼?因為世間的僧寶他可能是還沒有解脫,他只是依於三皈依戒,依於他的聲聞戒律,所以他成為僧寶,可是對於佛法果位的實修呢?他沒有。可是當菩薩他實證了四向五果或是三賢十地的這個果位的時候,事實上他才是真正的僧寶。所以在僧寶裏面,真實的僧寶,也就是「僧」——出世間三寶中的僧寶,他的位階是高於世間的僧寶。
那出世間的僧寶,這個三賢十地,他的實證是完全依於他的智慧,而稱為「僧寶」,而不是依於他的外相。前面所說的世間的僧寶,他通常要依於外相,還有他的戒律,譬如說如果他受比丘、比丘尼戒,他就要剃頭著染衣,他要示現出聲聞相,所以這個時候他是有別於一般人的這種外貌。為什麼?因為要表現出聲聞的解脫,那是為了表法。在這個世間的僧寶裏面,也有菩薩僧,他是不示現出這個出家相的。可是如果說他要稱為真正的三寶,他是要實證果位的,那表示說他才是真正的僧寶,而不是說他不剃頭,他也不著染衣,他也不持戒,而可以說為僧寶,不是這樣子。

那這裡所說的僧寶——這大乘的我們說的這個出世間的僧寶,他是因為有實證了佛法,他有果位,他有真正的智慧,所以他就不依於外相。所以我們可看到一般的寺院裏面,在大雄寶殿裏面最中間的一尊就是所謂的 釋迦牟尼佛(祂是我們的教主),可是兩旁呢就有所謂的 文殊跟普賢。那 文殊、普賢(如果各位有仔細看的話,就可以看到在這個大雄寶殿裏面的 文殊、普賢)祂們都是現天人相,也就是他是長髮披肩,而且他是穿上天衣的,而且有瓔珞的。所以說在大乘的寺院裏面,事實上就是以這個菩薩僧,特別是顯現出天人相的這個菩薩僧為主的,也就是他是只受菩薩戒,而不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為什麼呢?因為他有實證,因為他有實證的智慧,所以他們不依於這個外相來住持佛法,所以在大乘菩薩裏面,他是同時顯現出在家相跟出家相。可是如果說要顯現出在家相而能夠稱為僧寶呢?他一定是實證佛法,如果沒有實證,不可以稱為僧寶。可是他實證了佛法之後,譬如說他斷我見,或者是說他已經明心乃至見性,那他就可以稱為大乘的菩薩僧,他就是真實的僧寶,而且這樣的僧寶,是真實的出世間僧寶,他是超越於世間的表相上的這個僧寶。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應該要認清楚,佛法的所修所證都是智慧,是以智慧來論位階,而不是依於表相來說。

所以有些人就會誤會說,特別是有些修聲聞法的他就會說:為什麼有些人(譬如我們同修會的導師),他是沒有出家,可是為什麼要說法?有人就批評說那是白衣說法。事實上這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 導師已經實證了佛法,而且把三乘菩提真正的內涵把它講出去,而可以幫助更多人、很多人能夠真正實證佛法,所以祂是真實的僧寶。所有實證佛法都是真實的僧寶,既然是真正的僧寶,那就不是白衣。因為白衣不在於身上所穿的衣服,而在於他的內心是不是真實的出家。如果穿著僧服,可是內心還是一樣貪著名聞利養、一樣不皈依三寶、一樣信受外道的法,那這樣的話他一樣不是僧寶,他一樣是白衣。雖然他穿的是出家的衣服,雖然是剃了頭發,可是一樣叫做世間的凡夫,而不是真正的僧寶。

可是有一類是真實的白衣說法。就是有一些人(他口中會批評這種事情),可是他所聽受的人是什麼呢?是學術界!他相信世間的那些學術界的人。學術界的人,很多他是不信受三寶的,他是毀謗大乘的,結果他們特別信受這些人,而且請他們到寺院去講課、講法,結果他們是出家人,可是他們在下面聽法。然後因為這些人,他也不皈依三寶、他也否定大乘、否定佛教、否定佛陀的存在,所以他們才是真正的白衣!可是他們是出家人、出家眾,而聽受這一些人在講說佛法,這才是真正的白衣說法!所以我們要說真正的白衣說法——請學術界這種還沒有實證、也還不相信佛法的人,他去講授佛法,這個才是真正的白衣說法,而且是白衣高座說法。那如果說出家眾在下面聽法,那就是違背了他的三皈依戒了,他違背了他自己的戒律了。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要知道,佛法正確的道理,完全在於智慧,而不是在於表相,白衣或黑衣也是要從智慧來論,而不是從表相來論。

因為今天這個單元時間已經到了,所以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個地方。

阿彌陀佛!

相關閱讀: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真心新聞網
學正法來正覺
三乘菩提-影音專區
淫慾法的大本營
藏傳十問